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日记(6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12:52:01 查看人数:24

【导语】历史读后感日记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历史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读后感日记,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历史读后感日记

【第1篇】《历史的选择》读后感500字

利用假期的时间,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舍己救人的黄继光勇敢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着火光的机枪口,董存瑞大无畏地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要说我最佩服的就是宁死不屈的江姐和不受敌人威胁利诱的刘胡兰了,这些英勇的革命烈士,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贡献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今天的中国以其蓬勃的发展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现今所有的辉煌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创造的。

做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绝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水深火热,一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努力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从小立志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全体队员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争当四个好少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高尚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500字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500字

【第2篇】关于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

《夹缝中的历史》是陕西散文作家朱鸿的一部新作,朱鸿承续了五四以来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精神,从历史、文化、制度多角度探察历史事件背后的内部真相。下面是有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欢迎参阅。

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范文1

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前进。历史的真象往往隐藏在谬论之中,埋藏在假象之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阿透过夹缝看历史,看清历史的真象。我明白今天我们评价古人时,我们应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在我看来荆柯是一个胆小的壮士,他得到田光先生的推荐,受到太子丹的恩惠,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但我却怀疑荆柯。真理不是显示在外的,就像对与于荆柯的怀疑,也是要摆脱世俗的成见,分析他种种行为的原因。在凄凉萧瑟的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柯和秦舞阳一起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到咸阳宫去刺杀秦王。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是秦王的运气好,有人说是侍女的帮助,使秦王逃过一劫。但我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荆柯怕死,当他抓住秦王的衣袖时,他可以立刻杀了秦王,他却想制服秦王,将他生擒活捉,他知道如果秦王死了,他也别想活,这便是,他是贪生的,他是怕死的。他有神勇,但他缺乏完全的献身精神,他没有超越生对他的吸引,也没超越他对死亡的抗拒。不过荆柯的所有信义与胆气还是让人极其钦佩的。他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在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身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柯也演变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他行为的本身。

在中国,韩信显然是一个典范,一个能屈能伸的典范,用以后的功绩来洗刷了以前跨下之辱的典范。人们好似将韩信所受的耻辱看作他实现其目的的一个铺垫,一个陪衬,甚至是一个升华的动力。但“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韩信却甘心忍受了跨下奇辱。在当时的观念下,韩信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但他并没有跳起来反抗。一个人是否受到侮辱,并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如何对待侮辱,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于是这便成为他终身的耻辱。他沉默的原因并不是他的宽容和怜悯,而是为了功利,他向世俗低下了头。尊严是不可以用来和功利交换的,韩信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无视。然而在今天韩信依然被当作正面形象而不断提及。像这样的偶像,被树立起来,必将会使那些奋发而起,激励反抗的灵魂哭泣。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独立精神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在夹缝中看历史,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多思考,我们便会有不同的发现。

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范文2

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就被这本书的题目给深深吸引住了。为什么作者要从夹缝里看历史?专挑历史人物的刺呢?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这本书是对伟人缺点的评价,告诉人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在我看来,作者写这本书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正是那些夸长处而避短处的史书史鉴。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在对历史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总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特意将自己喜欢的伟人刻画得如同仙人一般,而把自己所讨厌的、憎恶的人描写得一无是处、狡猾奸诈!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剧情描写,罗贯中把曹操、周瑜一类人视为叛贼,就刻意去把他们描写成心胸狭窄的乱贼,而影响了读者对史实的了解。

而《夹缝中的历史》一书的性质与《名人传》倒有些许相似。它直截了断的向人们说明:历史中的伟大人物虽然是伟大的,但他们同样也有失落,有悲伤,有缺点,也有不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夹缝中的历史》通过对每一段历史的叙述与截然不同的评论,让读者解开了心中对名人伟人的疑惑,并且让读者体会他们内心的痛与苦和面对痛苦时的坚持与执著。就拿书中的史料来分析:同样是生不如死的经历,司马迁选择的是重如泰山的任务——忍辱负重写完《史记》。而明思宗面对国家的沦陷,朝代的灭亡,紫禁城内血染残阳的惨状,毅然自缢而亡……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真实地记录下伟人的长处与不足,让读者体会伟人的痛与苦。

吴三桂在大家看来也许是令人憎恶的卖国贼,但他仍然是令人敬畏的英雄,他对陈圆圆的痴情与真心,竟可以让他与敌人满洲国结盟,去征讨李自成,足以看出他对爱情的执著,但也反映出他的冲动。

韩信在人们心中也许是能伸能屈的大英雄,但他也是令人可悲的窝囊种。他的胯下奇辱之事,抛弃了自己的尊严,丢失了自己的人格,可他却对其无动于衷,就连刘邦都瞧不起他的人格。

读完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大的触动:谁都不可能将自己变得完美无缺,即使是伟人英雄也有他们的痛苦与不足。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痛与苦,但我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不抛弃、不放弃”努力改善自己,才能活的充实。

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范文3

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这是一本写作者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那些事件进行研究后的结论的书。书中写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庙的建设、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王昭君远嫁匈奴、吴三桂的几次叛变等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早就有人对他们进行了评论和研究,而且他们的观点大多一致,认为孔子游列国是为了增长见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匈奴和汉帝国的和平相处,吴三桂的叛变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观点却和他们截然不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荆轲刺秦王和吴三桂的叛变的部分。

荆轲是历来被人们赞扬的大英雄,是敢单枪匹马去刺杀一个欲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亏一篑,人们都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壮。而作者却指出了藏在荆轲心里的致命的弱点:荆轲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献身精神!因为荆轲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自己献出生命的,他去刺杀秦王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荆轲当作了,抵御秦国的一步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情况下,荆轲怎么会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报答太子丹呢?荆轲他也许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达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宫殿里,他的一点犹豫便葬送一切。作者还说到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荆轲“渐渐地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他已“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因此,中国人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而对于那个一叛再叛的吴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软的指出了,吴三桂并不是像历史写的那样痴情,而为了陈圆圆去追杀李自成的部队,更不是为了恢复明朝的统治而来向清政府造反的。因为事实上他放了清军入关后,到了北京后并没有去找陈圆圆,而是继续一路追杀李自成的部队,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因为他要撤藩,这样吴三桂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幌子来造反,可惜他自己不争气,没多长时间便自封为皇帝,结果受到世人唾骂。

一位作家曾评价朱鸿说他一曰“文坛一把刀”,中国人灵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进手”,生活矿藏的掘进手。在他那里,古今和中外竟像两副拉绽方便、开合自如的电动屏风,手指一点,周秦汉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点,东瀛西欧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关于夹缝中的历史的读后感

【第3篇】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1

说实话,那本书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有些字词都会不理解,但我不喜欢在读一个故事中停顿,然后去找难题,我觉得这样会打断我的思路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些同学说,《中国历史故事》就像一杯淡淡的白开水,没有什么闪亮之处,但我觉得并非如此。每小小的故事都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故事的时候我就可以自我陶醉在其中,想象当时的画面,想象那些人的说话的语气,总感觉的读这本书就像在看电影,甚至比看电影更有趣,因为读这本书还可以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读这样的一本书,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让我着迷了,就在昨天,我在看书,妈妈说:“题目不会做啊?”我就大声说:“别吵,我在看书!”其实有时候我也挺暴力的,虽然知道这是不对的行为。我确实有些怪,别人如果爱看书都是显得很安静,好像听不见别人说的话,陶醉进去了,可我却在看书的时候显得特别烦躁,特别不喜欢在看书的时候打扰我。我妈妈知道我在看书,也就应了一句:“哦哦。”看完之后我又忍不住去看另,有一次居然把一个时期快看完了,谁叫我看得慢,我都是一字字在心里读过来的,看完一个时期已经很厉害了。

其实我更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条大河,一会平静,一会儿波涛汹涌,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读这本书让我很舒服。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刘秀》,学到了很多知识。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是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刘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帝王,有很多东西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首先,自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现在自己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是也要有远大的志向,从现在开始更加刻苦学习,锻炼自己,争取早

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其次,自己学到了面对困难挫折不放弃。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人就被困难挫折所击倒,但有的人却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加磨练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

最后,自己学到了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面对别人犯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

【第4篇】历史书籍读后感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今天第一心得范文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篇在我们初中ѧ语文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强调,史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通史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另一类叫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这段话被我奉为真理,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历史观。直到我看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如果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

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华帝国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

历史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进程,好的积累就能及盛,反之则衰。结合我们工作,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基础数据,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发生的设备类型,部件类型,发生的条件等等运行人员能分析出缺陷是怎么来的,而检修人员能研究出缺陷应该怎么送走,通过一点一点的数据积累,那么我们的缺陷率肯定会降低,缺陷消除率也会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当然说比做来得容易。企业的兴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样,匹夫有责!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想查看更多优质范文,请上第一心得范文网。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

【第5篇】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我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我们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

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第6篇】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下面是一些关于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以前,一直只知道“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很伟大,为我国航天事业地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天,我才真正近距离的走近了他,走近了这位透着崇高人格魅力的老人。

今天,我很荣幸的作为本班学生代表之一和辅导员桑林海老师一起,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钱学森事迹展区进行参观学习。

钱学森(1911-20xx)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1年,他被国务院、xx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xx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大家也许只看到了钱学森光鲜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她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从小出生书香门第,先后就读于众多名校。在国立交通大学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去位于校门右侧的红楼——交大图书馆。在那里,它不仅研读与所学专业(铁道机械工程)有关的书籍,而且还看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一次与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么一段话:“父亲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最后一天,一直到入院前几个小时都在看报纸、看文件”。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成功=1%的天分+99%的努力。因为钱学森肯于付出,他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

但是,钱学森身上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那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更是他高尚的人格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钱学森留学、工作于美国多年,可是至始至终他都从未想过要留在美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面对美国方面给以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得以安全回国。他不图名、不为利,不惧怕生死,只为一颗爱国心。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后,他没有迷失自我,仍旧保持着一贯谦虚的作风。钱学森在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中写道:“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协同攻关,这样的事情谁能办到?所以我常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的切身感受”。此外,“不兼荣誉性职务”、“不上任何名人录”是他一生操守的处事原则之中的两条。

这才是真正的钱学森!当我从展区中走出来时,内心之中油然而生此感。以前对钱学森的认识与了解,那应该是第一次与他相识吧,我想,今天与他的再次相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相识。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不久前,我校组织参观了海南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博物馆庄严的大门前有着圣神的感觉,在门前我似乎就能感觉得到历史的气势和宏伟,那呐喊着解放海南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到了,我开始带着那份尊敬认真的观察这里的历史 。

走进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图片展展厅,开启了一扇了解海南沧桑巨变历史的窗户。血与火、硝烟与呐喊、面容与情怀穿越岁月,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一艘木船,一列火车,分别呈现在两个展厅的前面。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摆设,寓意着展览两大主题:“解放”和“开放”。走进不同的展厅,观众感受到的是不同的震撼。

为了解放海南我们的渡海作战部队不惧惊涛,勇对骇浪,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依靠简陋的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木帆船打败军舰”的世界战争史奇迹。创造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这是难忘的并且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

历史上,为了强岛富民的理想,为了让每一位岛上居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努力探索各种发展海南经济社会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即使为此遭受损失,蒙受冤曲,甚至抛撒热血,也矢志不移,誓死追求。正是靠着他们的坚韧和坚持,海南坚实地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今天,我因继承先人理想,接过发展重担,正是当代人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绘就一个更美丽的海南,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做一名有利于社会的青少年。

天津历史博物馆观后感作文

元旦歇班,闲着也没事儿,报纸上一直在报道的天津博物馆开张的事情,心向往之,于是二号下午决定去逛一逛。

进到博物馆里,第一感觉很是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柱子二柱子,外加金属结构等等,反正看着挺漂亮,还带着点儿明快的现代气息,第一感觉不错。

前台买票,如早先的报道,25块钱一个人。一楼好象是共享空间等,没有展览,直接乘扶梯上二楼。迎面就是书法馆,进去转了一圈儿,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作品,在下比文盲强点儿有限,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出来到绘画、陶瓷等馆分别参观,大致每馆都要花半小时以上时间,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还是很丰富的,比如藏有两件钧窑的对盘,很珍贵。

进了大厅一转身就看见传说中的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雪景寒林图,咱也不是搞美术的,看不出个门道来,只知道范宽的画绝对是极品的文物,天津的这个藏品与他的溪山行旅图齐名,后者藏于台北故宫。好象金庸哪部小说里也提到过溪山行旅图吧?忘了,想不起来了。

大厅中央引人注目的摆放着数个青铜制的鼎、钟等文物,多是商代的古物,这样的珍品世所罕见,很多青铜器的说明文字中都是一些收藏家捐献给政府的,或者是大炼钢铁期间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在天津电解铜厂的废品中找到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珍品毁于那个年代,真是可惜。 写的有点儿多,我累了……

俺曾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这次参观了新落成的天津博物馆,总的感觉从馆藏方面,我们绝对不输于上海,甚至还要略强于上海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有礼貌,态度很好,玻璃展柜不时有工作人员擦拭。在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对盲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也来到博物馆参观(孩子不是残疾人),博物馆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陪同这一家三口,并为他们讲解,天津博物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值得我们称赞!

希望大家有时间都去参观一下, 不但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天津人的自豪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要问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说“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月一日,早餐小吃(油茶泡饼和热甑糕)后,我们就乘车去大雁塔了。那里已经是非常熟悉的地方。自大雁塔西走一站路,即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因我妻未进过该博物馆,所以陪她专程而往。

博物馆前已排起长队,原来门票35元,现在免了,老百姓都争去参观,真是大好事。但每天参观人数受限,所以要早来排队领票。本地人一队,外地、外国人一队,凭身份证领取。

这无疑是座一流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表现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博物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众多展厅,集中珍藏了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三十七万余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全,多数为国宝重器,价值连城。

我们从先秦古韵展厅看起,接着参观了大汉雄风展厅,大唐盛世展厅,告别帝都展厅,以及铜镜专题展厅,古代书画展厅,丝绸之路展厅,耀州瓷展厅等。数不胜数的国宝目不暇接,那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独步全国的汉唐金银器,精品荟萃,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博物馆的读后感

历史读后感日记(6篇)

关于历史的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一本历史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第一卷。至今,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今天我要写一写读后感。第一章是中华文明的曙光。首先讲的是盘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历史范文

  • 《我们的历史》读后感
  • 《我们的历史》读后感446人关注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第一心得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的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 ...[更多]

  • 《在历史巨人身边》读后感
  • 《在历史巨人身边》读后感344人关注

    八一建军节前,把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阅读完毕,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一言以蔽之:自己好渺小、好渺小;曾经也看过部分名人传记,从来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也许以前的 ...[更多]

  • 历史书籍读后感(8篇)
  • 历史书籍读后感(8篇)99人关注

    中国历史书籍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 ...[更多]

  • 历史人物读后感(3篇)
  • 历史人物读后感(3篇)94人关注

    历史人物读后感1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一的宋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人物,谈起他,有人滔滔不绝,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坏蛋……在我眼中的宋江有好 ...[更多]

  • 历史事件读后感
  • 历史事件读后感94人关注

    历史事件读后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 ...[更多]

  • 历史文化读后感(2篇)
  • 历史文化读后感(2篇)85人关注

    《水浒传》历史文化珍宝读后感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宝。《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北宋时期宋江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形成、壮 ...[更多]

  • 历史故事读后感(8篇)
  • 历史故事读后感(8篇)78人关注

    暑假里,老妈给我买了一套名叫《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的丛书。一看到“历史”二字我就头疼,因为我最讨厌两样东西,一是花生,二是历史。吴姐姐名叫吴涵碧,出生在书香世家,她 ...[更多]

  • 中华历史读后感(3篇)
  • 中华历史读后感(3篇)77人关注

    中华历史读后感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是;,共777页,这本书讲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传说,带我们去畅游西周封建时代的确立…最终在大汉朝的守成与衰落的门口停 ...[更多]

  • 历史名人读后感(6篇)
  • 历史名人读后感(6篇)74人关注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会涌现出不同的杰出人物。他们是灿烂的群星,闪烁出绮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有趣、神奇的教科书。《中国历史 ...[更多]

  • 历史书读后感(8篇)
  • 历史书读后感(8篇)73人关注

    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什么?这是三年级小朋友都会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清朝,一个曾经十分兴盛的朝代。我十分喜欢历史,经常去买有关于历史的书籍。《中国上下五千年》等书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