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怒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怒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怒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愤怒的小鸟》观后感 第2篇怒海潜将观后感500字 第3篇心花怒放观后感500字 第4篇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 第5篇十二怒汉观后感800 第6篇《怒海潜将》观后感550字 第7篇愤怒的小孩观后感300字 第8篇电影《愤怒的小孩》的观后感400字
【第1篇】《愤怒的小鸟》观后感
《愤怒的小鸟》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走心的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愤怒的小鸟》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愤怒的小鸟》观后感
一群不会飞的小鸟,挤在一座热带小岛上生活,和睦宁静。这里有易怒的小鸟大红,速度小鸟恰克、炸弹。神秘的绿色小猪登陆岛屿偷掠走鸟蛋之后,小鸟们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然后小鸟们和小猪们就有了经典游戏里面的对决了。
忙活了大半个周末,突发奇想,来了场“说看就看”的电影!对于同期的电影,像《超脑48小时》、《分歧者3》一听我就头疼,起不了兴致,这周末没好好休息过,要是再去看这类电影,我一定要崩溃,头脑又得来一场风暴!然而《愤怒的小鸟》这部最近热火朝天的动画片,想必不会烧脑吧。果然,全片故事很简单,整部影片观来让人心情很轻松,情节设置很简单,基本上结局,乃至剧情发展都能在意料之中,如果你玩过游戏《愤怒的小鸟》的话,剧情发展会更了解些。影院里看本片的孩子很多,还好这部影片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负面的、丑陋的内容,画面真和谐!关于《愤怒的小鸟》这部影片,我要讲的内容还很多,有很多有趣的见解,以后有时间再写篇文章谈谈。由于我看的是国语版的,结果电影里由英语翻译过来的很多台词,让人很无语,比如“不行就别瞎bb”就出现过了。这样子对孩子影响不太好,要知道看此片的小孩居多。这是网络上的东西,也是很不规范的用语,不要搬到现实生活中放映的影片中来,不然以后汉语会变成什么样,我不敢想象。
《愤怒的小鸟》观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第2篇】怒海潜将观后感500字
【第1篇】
今天我看了电一影《怒海潜将》,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出身农民家庭的黑人卡尔追梦征一途的奋斗历程。他在不公平的种族歧视下与种种非人的排挤下,并没有动摇自已的梦想与承诺,他入伍后迷上了潜水员搜救工作,经过两年的争取,终于获准参加一直把黑人排斥在外的海军潜水训练计划。卡尔布拉希尔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突破了美国海军最为严格的种族界线,成为深海潜水搜救部队的一员。这位潜水一精一英在1966年在处置深海核弹头的事故中失去半条腿,但他勇敢地战胜了伤痛。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的执着,不抱怨,永不放弃的一精一神使我深深的感动与震撼!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卡尔在刺骨的水下,艰难的搜寻从被划破的工具袋中散落在水底的零部件,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了9小时31分终于完成了任务。人们不禁从心里敬佩他,以至于打动了他的长官,从此成为朋友,就这样一个小细节,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汗颜。看到这时我想到如果换作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使我特受感动. 影片还 有让我感动的是他断了腿之后,他还 是要当首席潜水官.锁定目标,专注训练.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理想,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妻子、儿子和朋友,是他的妻子和儿子的出现是那个一爱一打架的教练朋友的鼓励,假如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也不会取得成功,朋友是用心一交一用心换的.看到这不禁让我想到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意是家人和朋友,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每一位朋友,真一爱一我们的亲人。都说成功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有毅力、有实力的人,一点不错,人只要努力,只要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成功一定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
影片传达给我的最重要信念就是:做事不能有任何借口,许下的承诺就应该坚持到底。作为当今的职业者,对生命中的稍纵即逝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要把握,要奋斗,这样会让成功的可能一性一有效的提升。
【第2篇】
《怒海潜将》的主角叫卡尔-布拉希尔,卡尔-布拉希尔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黑人小佃农家庭,年青时的他深深地被美国海军所吸引,应征进入军队服务,初入军营的他发现,在海军内部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处处都有种族歧视的一陰一影,就连舰艇乘员这样的工作都要将黑人排除在外。严酷的现实并没有让卡尔-布拉希尔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立志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他见到了比尔-森迪(罗伯特-德尼罗饰)之后,这个黑人青年便狂一热地着迷于当一名潜水员从事搜救工作。
卡尔-布拉希尔几乎花了两年的时间四外游说,积极争取,才得以有机会参加海军潜水训练计划,他遇到的教员不是别人正是森迪。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家伙,竭力想劝阻布拉希尔退出这个从来没有黑人加入的行当。但布拉希尔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他用自己的行动一举打破了白人独占潜水领域的局面,突破了海军中最为严格的种族界线,并进入美国海军的潜水一精一英----深海潜水搜救部队。
而此时森迪的生活也因为他自己那桀骜不驯的一性一格、酗酒无度的劣一习一变得一波三折,他和格一温一(查利兹-塞伦饰)的婚姻矛盾不断激化。但尽管如此布拉希尔遇到的仍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比利-森迪的确是他难以对付的一位出色的潜水员军官,几番一交一锋,最终使这两位同行对手结下了难解之缘。1966年在处置深海核弹头的突发事故之中,布拉希尔不幸失去了他的半条脚。此时,比利-森迪则全力帮助布
拉希尔战胜巨大伤痛,和他一起勇敢地与种族歧视和军队中的官僚作风挑战,共同为美国海军历史潜水搜救写下光辉的篇章。
【第3篇】心花怒放观后感500字
心花怒放观后感1
许是年龄的缘故,走出电影院没多久,我就开始遗忘故事的情节,无论是笑的,还是带泪的。晚上,此刻,当我开始在电脑前码字时,回忆电影中的细节已经非常困难了,很努力地想了想,脑海中出现的是黄渤,电影中耿浩在梧桐客栈被打时,满身伤,满脸血,却如释负重地笑了的画面。说实话,看到这一幕,当时在电影院里,眼睛略略有些潮湿,黄渤的演技真不赖,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爱,对爱却无能为力,无法释怀的男人的情感。
但这依然无法引起我对此片的好感。说是喜剧,低俗搞笑成了从头到尾的笑点,一些闹腾的情节设计肤浅而牵强,从头到尾,如同被强行挠痒痒,想笑却始终难以与剧中人相呼应地真心实意地笑;说是情感剧,耿浩个人的爱恨情仇,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又毫无份量,也见怪不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别离,放不下又能如何?是否去3000公里以外的大理基本不重要,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最后都得放下,人生都要继续向前。
从天门山到大理,耿浩和哥们郝义一路意外,历经各种低俗,插科打诨中试图衬托另一面的真情,如果我理解导演的意图,这些低俗桥段(天门山的阿凡达演出,梧桐客栈的酒吧老板等)是生活中的常态,是很多人谋生的手段,不过略略放大了些而已,如同牛粪中的鲜花,而正是郝义和那些俗不可耐的讨生活的人,才能衬托出耿浩和他前妻的真情,才值得一路去大理。
真正的俗套俗气还不止这些,而是整部影片精神气质上的“媚俗”,不仅是那些卯足了劲儿努力深刻的台词,什么“正面面对,阴影是人生的一部分”等等,台词不求真正深刻,但求简单易传以方便微信微博的传播,而且,以迎合当下潮流而表现的“基友”,无论是开mini的路遇女子,还是耿浩受伤后和郝义的“基友”玩笑,如同硬刮上墙面的油漆,附着牵强,也无甚笑感。
至于对大理的定义评价,更是暗黑不着调了,明明是丽江,曾被称之为“艳遇之城”,大理,早在四五年前,就被大家评说是“旅游去丽江,生活在大理”,以我们姐弟在大理双廊开小酒店,生活多年的经历来看,苍山洱海庇护下的大理,无论是当地原住民,还是外来移民,在大理都以生活为主,太年轻的,搞艳遇的,不是没有,而是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我一直相信,大自然行“不言之教”苍山洱海的.无敌美景,会净化心灵,忘记烦恼。如果从另一个思路发展剧情,也许更符合我们真正理解的大理。
当然,从票房的角度,我能理解这样的故事,但仍然无法给予好评。许是年龄的缘故,我喜欢不被挠痒痒的朴实的故事,会被“笑中带泪”深深打动。
心花怒放观后感2
花怒放的打着一路艳遇的主题出发,跟着他们,最后却发现却是治愈之行,结果很阳光,没有恶俗的成分。
这里面有两条时间线,现在的耿浩(黄渤饰)和郝义(徐峥饰)进行的向西艳遇行;另外一条线,五年前,康小雨(袁泉饰)的大理行,她在努力走出当时的失恋状态。这两条线并行着。
一路几波“艳遇”加上其中意料之外的故事、事故,这一路啼笑皆非,纠结着、欢乐着、也治愈着。
这里我想说一说,耿浩和康小雨他们之间的故事。
耿浩分割家里的每一处“资产”,每一物件都来一个一分为二,对他离婚的心理状态展现的很是具象。
离婚,已然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处阴影。他们离婚的原因,耿浩有一句话提到“以前是搞音乐的”,所以郝义拉着他上路的时候,车里放着他的cd,但却被耿浩扔出车窗外,因为他现在对音乐没有了自信、也没有了执念,只是一个卖二手音响的。
五年前,康小雨在偶遇耿浩之前,就着迷于耿浩的音乐,所以他们遇见之后的事就自然而然,多了一份无需多言的了解、好感。
影片交代了康小雨五年前去大理的背景,交代了五年后耿浩去大理的背景,原因如此的相似,一个失恋、一个失婚。
五年后的一个时间点上,婚姻中的康小雨和耿浩要分开了,其原因从耿浩口中道出:以前是搞音乐的,后来做起了二手音响生意。而影片最后再次提及这一点,从康小雨口中“你怎么不唱歌了”,可见她们夫妻阶段,沟通不顺畅,离婚了康小雨还不知道耿浩为什么不唱歌而选择了卖二手音箱。耿浩这时回答说“不是要生活嘛”。哎,曾经一对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夫妻”。
只是当年,康小雨对耿浩的心动,就是他的“歌手”因素….
五年后,歌手到二手音响的转变,耿浩看不出一点自信,从“分割”财产也可见端倪。
从这几方面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到她们之间婚姻的问题。
影片最后,还有一处对耿浩生活的点睛之笔,在郝义的婚礼上结识了伴娘小北,她们之间的招呼很自然、很舒服,耿浩身体里背负了很多故事,但仍然是可以很好的认识新朋友。她们在交流中,谈及彼此的工作,耿浩说“我以前是卖二手音响的,现在搞音乐”,看看,这是一个上升的状况,他在调整自己的状态,自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心花怒放观后感3
这部片的定位是喜剧片、爱情片。观赏之后发现——没那么简单。
全剧以耿浩(黄渤饰演)从离婚低谷至走出阴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展现了一个老实本分痴情男的坎坷经历,映射了整个大社会背景下的一些黑暗角落。进电影院前抱着取乐的心态,不曾想却与泪点不期而遇。
不得不说,这部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不光取决与题材和内容,黄渤和徐峥走心的表演也是关键。
在机场,看到前妻的未接电话,试图逃避的耿浩终于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了。但“你们准备结婚了?这么快啊?…那个…那个我没事,…挺…挺好的。我…没事,..我真的没事,祝福你们啊”!刚要释放自己的耿浩瞬间绝望了。一个长镜头记录了他之后的抽噎,看到这里心多半已经碎了。
一个人注定唱不了一台戏,另一位男主郝义(徐峥 饰)也是推动剧情走下去的关键角色。作为耿浩的好兄弟,好基友,不忍看耿浩挣扎在自己的阴影里,他带着耿浩开始了“艳遇之旅”。尽管这个角色油嘴滑舌,不务正业…(诸多缺点,)但你不得不羡慕耿浩拥有着这样一位兄弟。在赶走街头流氓之后,耿浩内心以为郝义带自己散心是可怜自己,手中拿着假枪与郝义对峙,上演了一段经典的台词对白“宋赶天害死 ,我同累因吨以鬼(从今天开始,我同你恩断义绝)”。眼看数十年的兄弟情义就此断绝,郝义内里涌动出好多想说的话,最终还是忍了下去——朝向漆黑的天空鸣枪也只能获得暂时的发泄,真正的痛却刻在了心上!
和之前看的喜剧片不同,没有了刻意为了让你笑而生硬丢出的包袱。整个电影一气呵成,总是在不经意间顺带而出精辟的话语让你捧腹大笑。你会发现坐在荧幕下,你的“笑点”和“泪点”已经被这部电影征服,而你只需配合哭和笑即可。
看周星驰的喜剧片你总是会没心没肺的大笑(有些确实好笑),走出电影院后便没有了其他感想。看完了《心花怒放》不禁会想“在社会大潮流中是追随其他人的脚步还是走自己的路?”,“就这样呆在自己灰暗、封闭的小世界里?还是走出去拓展自己的世界观?”“究竟是沾花惹草还是该痴情专一?”……
无论你想的问题是什么(这不重要),都证明了这部电影成功的引导你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关于自己的思考。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
【第4篇】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1)
这是1957年的电影,我看了突然很自卑。
我一向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就应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此刻,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
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我决定自我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我的原则或底线,60年代的那10年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向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就应是一日千里,但此刻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此刻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我”这一中心。当然,到此刻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此刻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透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固然,作为电影,我觉得还是有些美化了当事人了。此刻很多人,辛辛苦苦发一帖子才5毛,价格是低了点,的确没必要过于较真,否则一天都很难拿到三美元,你说咬谁我就冲就是了,要再思考什么人性,信仰,一天估计也赚不了几个五毛的,这个我倒是觉得能够理解。
关于电影本身,个人也不想说太多,也许还有很多我没看明白的呢,但也不准备再去了解,这年头,太明白了反而会更累,也危险。
还是推荐一下,这个1957年排行imdb前十的电影之一《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2)
周六午时窝在床上,看了亨利方达老版的《十二怒汉》。
刚开始影片的气氛很是有点沉闷,有些像《哗变》刚开场的气氛。当第一轮投票后,十一个人判定“有罪”而一个人判定“无罪”,唯一一个存在疑问的人准备放下的时候,紧张的第二轮投票开始了。结果是:有一个人“支持”无罪,而改变意见的那个人也仅仅是存在疑问。
一轮一轮的辩论开始了,好几个陪审员对于这个几乎已经成为了定案不存在什么兴趣,甚至有人开始了游戏。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这个十八岁的贫民窟的不听管教叛逆的男孩子,他谋杀了自我的父亲。唯一反对的那个人在据理力争,从作案的凶器,从作案时间,从有没有可能记住看过电影的名字,他一个人的争辩显得那么势单力孤。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那个警察想念而又愤恨着自我叛逆的儿子,从而把怒火发泄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新兴贵族本身对贫民窟的孩子有着不可改变固执的偏见,认为他们天生贫贱,是犯罪的源泉。那个推销员一向心心念念想去看球赛,却因为陪审团的辩论而一再被拖延。而最终,银行家偶然的捏鼻梁的动作让人们发现了最有利的证据。最终透过了各种不一样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职责地投出了自我神圣的一票。
看完了片子,一向在想一个问题,影片向告诉我们什么?公平,正义还是偏见?
片中,一位陪审员最终道出了自我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职责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他们最终用牺牲自我那点自由换得了那个年轻人的人身自由。
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的社会,此即照顾弱者原则。我们不明白事实上的真相以及最终那位男孩的最终结局,可是至少在电影中,他得到了他应有的公平和正义,而那十二个陪审员也对自我的职责和关于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六晚上,那厮第一次为我准备了晚饭,虽然很简单,只是熬了些粥,可是很欣慰。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3)
这是一部57年的黑白老电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现这样一个写实社会与哲学论证的片子会引起多大的反响可想而知。导演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整个影片几乎都是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由十二个男人完成,而语言也成为了最重要的表述方式。
这个由十二个男人组成的陪审团,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身份,对于案件他们第一次投票就出现了11:1的局面,唯一一个投“无罪”的男人最初的想法是觉得不应该这么草率的结案,至少还有疑惑需要大家进行讨论和分析。然而这样的举动,却遭到了其他所有人的谴责和质问。剧情由此深入,通过对不同的疑点的质疑和分析,投票的结果很有意思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11:1”变成了“10:2”到“9:3”…再到“6:6”,最后变为了相反的“11:1”,而最后一位坚持者也放弃了自己的固执选择了无罪成为了“12:0”的结局。人们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人生观的互撞,激烈的言语争吵,互相的鄙视和谩骂,再到最后达成一致后的释然,充满着戏剧性和冷幽默,也让观众更加对社会现实和伦理提出了思考和共鸣。
当一件事情本身有很多证据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对其提出疑问。更多的时候选择的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似乎麻痹的人们认为这样做是一件很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思想上的惰性,会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更多的带有感情色彩和个人观点去看待事物,而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可能还存在着“不确定”和“可能性”。所谓的公正,就是在法制的基础上,更理性更客观的去分析,大胆提出你的疑问,并有勇气去坚持。
看完这部影片可能让人更多的想去讨论美国的民主与真理,影片中有一句话“这就是我们国家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其实现在的年轻人都较早的就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所以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制度报以不屑和讥笑,也对外国变的更加的盲目崇拜。这往往是我和父亲经常讨论的政治课题,但是同样父亲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地广人多,传承的思想自古贪婪自私居多,如果没有一个军权政权控制,那面临的将是内斗和四分五裂,所以中国发展的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权管制的体制下最大限度的发展民主,才是现阶段最适合的”。现在回想到同样也让我再次的去思考,在民主下所隐藏的本质。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社会会越来越进步,人类素养会越来越提高,要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一切,真理值得每一个普通人去挖掘!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4)
精妙绝伦的辩论,针锋相对的立场,仅仅一张桌子,一打的人,短短2小时的对话,没有浮夸的特效,炫技的表演,只有对话。12个个性不一的人,从一开始的一面到,到最后的彻底反转,12个陌生人对一个陌生的男孩完成了世俗与良知的战斗。
一开始他们是被激进的有罪派带着走的,有想法却不坚定,这和我们很多人很像,太容易走入人云亦云的误区,没有自己的立场,受少数人控制。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言,大声得说出他们的想法,开始反驳那些咄咄逼人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重归理性是困难的,但至少,是可行的。
抛开偏见和其他不说,就说群体性表现。最近在研究网络暴力,看了《乌合之众》,也看了哈佛的公正公开课,对群体性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人民群众该不该被捧上神坛?自由平等主义是不是绝对真理?社会思潮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太多争论,不表
就个人来说,保持自己精神个性的独立,在强势面前不卑不亢,才是最应该的。
十二怒汉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
打开电影《十二怒汉》,这一次我的心很静。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场景很简单,一个会议室里,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一台开不动的风扇,十二个男人,另加一个守门人,门被反锁,天气闷热,窗外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十二个男人,从事不一样的职业,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带着不一样的性格,怀着不一样的理念,素不相识,从未谋面,在一个阴沉的午时,聚在一间屋子里,在法律面前决定着一个18岁男孩的生与死。这在其中的十一个人心里,本是一件十分十分简单的事,证据凿凿,只要达成一致,这男孩有罪,便成了。然而8号评审员却举起了反对的手,你问他你认为这男孩无罪?他说不明白。这男孩有罪?他说不明白。但,他说,起码我们不能这么轻易地草率地让一个人去死,因为这是一个生命,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地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于是一个本该5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硬是持续了近2个小时才搞定。然而这两个小时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感知到了什么?我们该反省什么?我们该学习什么?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震撼,良心上的震撼。
而我看过之后,感慨多多。首先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剧情片”,这只是一部黑白电影,电影里98%的场景就是那间会议室,没有华丽辉煌的场面,没有美丽动人的景观,没有年轻帅气的偶像,甚至没有一句剩余的废话,仅有12个穿着西装衬衫、汗流浃背的男人,当一部杰出的电影仅有这些的时候,那么剩下的就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台词了。没有外部因素干扰,所有推动剧情发展的只是人物的性格,经历和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然而这么一部低投资的电影,却不会让你感到乏味,其中的一记眼神,一种神态,一个动作,一番姿势,一句话语,将12个人的性格、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欲罢不能,既期望尽快看到结局,又想慢慢观赏、细细品味。
其次我感受到了美国的明主,每个人都充分享有发言的权利,并且捍卫自我的这种权利,这完完全全让我体会了卢梭那句“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另外这12个人每个人都是都是独立的,独特的,我说的这点是因为他们这所谓的会议不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在桌边正襟危坐,拘谨畏缩,他们在那里享有自由,没有呆板的规矩约束,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思想,没有威胁或者屈服,有的只是被说服,被自我内心对“证据”的质疑说服,被自我的良心说服。
当一切都结束了,雨过天晴,评审团们陆陆续续地走出了法院的大门,他们当中的一个对生命敬重,追求事实,博学稳重的建筑师和一位睿智的老人互报姓名,握手告别,然后分别融入到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然而当明主和自由如此地深入到了每个普通老百姓的心中,那么这个国家,这个名族,该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强大!!
【第5篇】十二怒汉观后感800
十二怒汉观后感800
《十二怒汉》有多经典?无须我这种观影井底之蛙赘言。在经过一定预习的情况下,抱着虔诚的心去欣赏电影史上留名的法庭片,几乎所有战战兢兢的设想都准备好了去看时,还是真的被震慑到了,结结实实震慑。
在时长超过1个小时以上的放映段内,十二名主角几乎没有换过场景,更不要提有什么女角点缀,总之拉拉杂杂的噱头一概无,一番演绎下来,却丝毫不令人感到厌倦,这等功力不可小觑。
每一位陪审员的申诉和他们之间的龃龉表现都充满了张力,戏骨亨利方达的魅力自不必说(我丝毫不用去追究他的姓氏传承给下一代也是如此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事实就摆在眼前),戏中他扮演的建筑师davis(当然到最后一幕大家才知道其剧中名),清亮的眼神直视真相,任何值得质疑的点都不被放过,他并不是主持公正试图主宰他人或者直接确认凶手为贫民区长大的18岁少年,他只是在捍卫自己质疑的权利。因此旁人的唾沫朝他袭来,只会使旁人看上去更蠢。
从1比11到2比10、3比9、6比6、9比3……到12个人最后裁决no guilty,戏一步一步达到高潮,每个人不带个人偏见去裁决这件事确实很难,但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发挥了正面就像年纪最大的那位陪审员,他能代入证人中老人的角色,去指出老人证词可能有的错误那么就会抽丝剥茧,逐渐逼近事实。这一过程令人透不过气来,到认定无罪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几乎令人兴奋极致。
也许就像建筑师davis所说“或许我们真的放走了一个杀人犯……谁知道呢……或许我们裁决的不是事实……”但谁也不能无视这桩“弑父”案中的细小疑点,除非你跟自己过不去、你带偏见、你有类似像这样的儿子简直令为父的恨死、你不关心他人的死活因为有场棒球赛等着你……12位陪审员,就如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主张由于各种复杂成因而不同,甚至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但抛开这些吧这些和本案无关,12票no guilty通过所需要做的:是再次审判并还原真相。
你逃不过内心和公正擦肩而过的谴责,不如像davis那样成为第一个站起的人。通常第一个发出呼声的人,最了不起。
十二怒汉观后感800
很难想象一部99%的时间都是同一个场景的电影能在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与评价。(这个我算过,全片96分钟,开头与结尾会议室外的场景加起来也不到1分钟)不得不说,这种拍摄与叙事手法在今天是罕见的,就是纵观整个114年的电影历史也是凤毛麟角,也许这就是它经典的原因之一。
a slumkid与12位素不相识的人构成了本片的主体,12个男主角,没有女主角,我想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以前只知道美国的法庭边上坐着一些人,叫做“陪审团”,观影过后,我终于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个陪审团,同样也感触到了陪审团的真正意义。我们都会有思维惯性,这一点你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世界上最最公正的法官也会跟随着自己“貌似和理”的想法一步步想下去,最后做出他们“认为和理”的判决。陪审团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盲目判决发生的可能性,当然,正如片中的12位陪审团成员一样,他们也有思维惯性,但是12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并且提出他的这种想法,对于审判席上的被告来说也许就是一次生的机会。我们常说人权,人权,什么是“人权”,我想人权含义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不能够轻易夺取一个人生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在常人眼中是那么的微乎其微。
下面我们来分析12为主人公的角色性格,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我只记得结尾提到两个人物名字)但总体可以分为guilty派和not guily派。(有罪派和无罪派)每派有一个领导人物,当然两旁的人数是时时变动的,影片抓住观众内心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次次的vote。刚开始我也觉得男孩有罪,毫无疑问,像所有人一样,但看着看着,我似乎也变成了陪审团中的一员,变的犹豫,疑惑,开始动摇观点,重新思考,做出改变。在一次次投票中,guilty与not guilty比例由1:11变动到2:10,3:9...6:6z直到11:1。我更愿意说那些改变主意的人不是被某个人说服,而是被自己的人性说服了,当他们把讨论不再当成浪费看球的时间,而是决定一个活生生的男孩是否应该被送上电椅时,这些陪审团成员重拾了应有的冷静与细致,同样,这不能说是某个人的胜利,而是人性的胜利。当人们勇敢的承认自己曾经愚蠢的对一个生命妄下断论,当人们正视自己人性固有的缺点,当他们重新审度一个民主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时,他们做出了改变,这就是胜利。人的胜利,国家的胜利。
影片最大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男孩到底是有着还是无罪,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本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国精神,一种民主的力量,它足以值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反思良久。
十二怒汉观后感800
回到房间,瘫坐在椅子上,突然间斗志全无。随手翻了部电影,避开消极情绪的摧毁。
这是一部名叫《十二怒汉》的经典老片。剧情是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在狭小的会议室里讨论一个少年杀人犯是否有罪,过程跌宕,结局伟大。它经典,在我看来是因为:此片拍摄年代较远,是黑白的,但我很顺畅的把它看完了;而且看完后没有一丝疲惫厌倦感,反而有种散不开的情绪,难以名之。要知道我仅有的两次现场观看3d大片(加勒比海盗4和环太平洋),都是看睡着了的。作为一名盲目的迟钝的观影爱好者,遇到《十二怒汉》这样的影片,顶你个肺也顶啊。
影片探讨的是法律的公义,和个人无谓立场的权力自由。整个讨论过程,就在一个场景里完成。之所以在一个狭窄单调闷热的房间里拍摄,还能让观众屏息看完,关键就在一个词:maybe。
maybe,即可能,也就是一种假设。假设许仙不借白娘子雨伞,也就没有《白蛇传》;假设这十二个人一开始就全部同意这个少年有罪,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十二个怒汉了。这十二个人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师,他们没有必要去证明少年有罪,他们认为有,那么这个少年就可以坐电椅了;他们认为没有,那他们只需要找出这个少年不是杀人犯的可能性。
所以众人争论的焦点,都是围绕着一个个可能性。一个可能被否定了,还有下一个可能被提出。
如果我们能够容忍“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当中的那个“可能”,那么我们的人格,或许也将会更加健全。你想,孩子放学回来晚了,家长立马断定是去网吧了,于是挥鞭便打;飞机延迟起飞,乘客就断定是有高官凭权加塞,命飞机等候。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孩子遇到喜欢的女生,尾行去了呢;飞机不飞,是因为机长便秘了但不说。
影片中,一怒汉张口就讲:这少年是贫民窟长大的,那里的孩子天生野蛮,打架杀人没有人性,这少年肯定有罪。而在他讲这话的时候,所有陪审团成员都起身离席,背过身去,除了一位,而这位也忍无可忍对那怒汉说:请你坐下,然后闭嘴。
也就是说,判定一个人,谁都不能基于个人偏见。一旦固执偏见,那么就会扼杀种种珍贵的可能性,也就与公正渐行渐远,会被中指鄙视。美国人对自己的法律之所以感到自豪,是因为法律容忍各种可能性,并且给予每个人提出每种可能性的权力自由。
maybe,一个可能,一个机会。很多恋人分手,就是因为不相信有可能,不给彼此机会。有些国家好人被冤坏人逍遥,倒不是不给机会,而是因为法律的正义随着人格的缺失,离百姓越来越远,只留下虚幻的天平,此时给的机会,也是令人绝望的。
影片最后,两位怒汉在法庭门口握手作别,互道姓名。然后各回各家,仿佛之前的争辩只不过是在虚度一个有雨的傍晚而已。然而不知有多少观众在他们的背影里看到的,是人格独立的尊严与正义的希望。
【第6篇】《怒海潜将》观后感550字
《怒海潜将》观后感550字
卡尔-布拉希尔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关键在于毅力和意志。当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时,他没有放弃;当白人都歧视他时,他没有放弃;当考试成绩只有37分并只有7年级的基础时,他没有放弃。成功原来并没有那么的不可能,而是是我们放弃自己成功才难的。
本片给我一种压抑的感动。在当时那种歧视和不平等的环境下,卡尔-布拉希尔在深海一个个的找螺丝组装配件,所有人都觉得他不可能完成,可他在刺骨的海水中了近十小时,并终于完成任务。当时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并由衷的发出感叹,有种!好样的!让那些可笑的种族歧视见鬼去吧!
卡尔-布拉希尔是个强者,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将遇到和他一样的障碍,当你付出得够多,当你敢于与一切困难搏斗时,困难就会滚蛋!当你被困难吓倒,并退出搏斗时,输的`一定是你自己。拥有强大内在动力的人会坚定的克服困难,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环境不利于你,没关系!如果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没关系!如果所有人都比你优秀,没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
卡尔-布拉希尔用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海军一级军士长。坚定,是他最宝贵的人生财富。面对嘲笑和不解, 没有辩解,只有坚定的眼神和行动,但这足够了。平静却深厚的大海是主人的坚毅,就像大海一样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又在改变着一切!波涛汹涌、卷集着狂风的怒海,就是主人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勇气。
从现在开始努力、承受、担当、改写人生。你我一定可以!
【第7篇】愤怒的小孩观后感300字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300字
今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时,蔡老师给我放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那个孙小傲就是愤怒的小孩,他离家出走,去北京和天津,在路上他碰上的也是离家出走的兰兰,他们俩开始了冒险之旅。
在这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困难,有一次,兰兰和小傲不知道银行卡密码,只有向一位爷爷要两碗面吃,在要剧终时,小傲的爸爸、妈妈到家,播了寻人启事,在播这个启事中,爸爸用手和嘴比划出了银行卡的密码,还说了一句:“儿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儿子看到了爸爸比划的密码,就立刻跑到银行取了钱……过了一阵子,爸爸、妈妈找到了小傲,把兰兰也带回了家!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300字
今天上午,我们学校组织同学去人民电影院观看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影片。影片讲述了:孙小傲因为父母在国外打工,他跟爷爷一块生活,他的父母答应暑假的时候一块回来给小傲过生日,可是因为工作忙,没回来,小傲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
每每看到那些留守儿童期盼父母的眼神,内心中都为之震颤。同样的童年,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城里的孩子能有父母陪在一起欢乐地过新年,而农村的孩子却不能跟父母团聚显得是那么的令人心疼。同一片天空下不同孩子的命运,这个命运从一出生就开始注定。出身不同人生际遇就大不相同,本片便是物质极其丰富但却缺乏亲子之情的逆反孩子选择逃跑的故事,影片的主创却让孩子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了同伴,寻回了父母,也接受了诚信考验,更不要说挫败坏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绝对对得起孩子们的期盼。
对于新时代的父母来说,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儿童虽然在物质上是丰裕的,然而却离父母越来越远。成长需要的并不只是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爱在一起比物质更重要。因此,哪怕父母已不在,可兰兰却任仍然执着地想要回到当初的家。那张埋在匣子里的照片,这不仅是一种思念,而是一份很久以前就被抛弃的亲情。有些成年人以为孩子只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便会开心,这样的想法往往错的离谱。
看完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我想对天下所有父母说:“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能抽出时间多陪陪我们,我知道你们工作很忙,但也一定不要忽略我们。“我还要对孙小傲说:”即使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你也要体谅父母,不能私自离家出走哦!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300字
今天上午,我们去多媒教室看了一场电影。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愤怒的小孩”。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名叫孙小傲,他的父母去国外工作,只有爷爷带着他。当他的生日快到了的时候,他的'父母原本答应回来陪着他过生日,可是他们并没有回来。于是小傲变成了“愤怒的小孩”。离家出走了。
在他离家出走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他还遇到了一个被卖的女孩兰兰。于是,一个想回家的孩子和一个不想回家的孩子结成了联盟,一起对付坏人。
最后,他回到了家,找不到自己的家人的兰兰,也在小傲家生活了。
这部电影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孤独。当你看到他们失望的眼神,无奈的眼神,你一定会感到很难过。当我们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时,他们呢?要是当时他们也在场,他们一定会向你投来羡慕而又难过的目光。当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快乐成长的时候,他们呢?在中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都是有些不快乐,也不幸福的小孩。在他们的成长中,少了父爱和母爱,这是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感受。
【第8篇】电影《愤怒的小孩》的观后感400字
电影《愤怒的小孩》的观后感400字
近日,我看了一部喜剧性的电影——《愤怒的小孩》。
它讲了一个调皮活泼的小孩——孙小傲,因不满只顾工作的父母在外国工作而不顾自己的感受,从而离家出走,遇上了被坏人买去的女孩。 一路上智斗两个智商超低的坏蛋,最后在“爷爷”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人身边。
看完了这个电影,我十分想笑,但更多的是替孙小傲而愤愤不平。他家里只有爷爷和只会做沙拉的“恐龙”保姆,就只有他自己。家里有房有车有美好的家庭,父母却仍在外奔波,孩子的生日那天也不回来。孙小傲就成了“留守儿童”了。我由孙小傲想到了自己,我的爸爸和孙小傲的爸爸一样,远在宣城的宁国县工作,一年只回来三次:割麦子种稻时、割稻子种麦子时和过年时回来,有时刚到家,正在田里干活呢,公司电话就来了,爸爸就不得不回公司干活。家里只有妈妈照顾我和姐姐。爸爸为了挣钱在外地打工,而他挣下来的钱仅够我和姐姐上学花费与家里生活费。
如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孙小傲的爸爸一样的.大人,他们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去外地拼命打工,只为让孩子可以顺利过上好生活。
“天下的父母一条心,为了孩子不顾一切。”我只想说:“你们要多重视孩子的感受,不要因为只顾干活而忘记了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