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发展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5篇优秀的中国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发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第3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看中国铁路发展 第4篇优秀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5篇优秀范文: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第6篇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看中国铁路发展 第7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开创蓝海-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与实战策略体会 第8篇优秀范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第9篇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第10篇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 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心得体会 第11篇两会学习心得—中国的将来取决于农村发展 第12篇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第13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14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第15篇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
【第1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心得体会
用积极的思想为工作“提质增效”
近日,我镇大学生村官集体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认真领会了《细则》的相关要求和精神,我对发展党员和管理党员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细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______一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体现了党在新的实践探索下总结的经验方法,是现阶段发展党员工作必须遵守的准则。
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在《细则》的指导下协助村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宣传《细则》的各项条款和精神,为《细则》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如可以帮助创新相关管理机制,完善党员信息管理、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和个人档案等等,加强对发展党员的有效管理,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我们还应当不断强化自己,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在思想上、政治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学习党的各项政策和精神,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努力实践群众路线,将宣传党的知识和精神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积极的思想带动农村工作的和谐发展。
虽然在大家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下,我对《细则》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但对其精神实质的把握或许还稍显浅薄。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并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协助村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心得体会(二)
中国共产___办公厅近日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是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遵循。
新的细则通篇看下来,可以概括成四个字“控量提质”,按照“三严”(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原则进行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简单谈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1、党员规模方面,新细则首次提出要保持党员队伍在适度规模,要控制总量,未来各级党组织要对发展新的党员进行严格控制。
2、党员质量方面,新细则对入党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新细则将“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单独成章,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力求从细节处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
3、党员结构方面,新细则首次提出“要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提出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4、党员管理方面,新细则强调要强化党员管理,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和不正之风,应当严肃查处”,并首次提出“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心得体会(三)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修订印发,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体现了实践探索的新经验,是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遵循。
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则》中提到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每一个环节,都提出具体要求,从“入门”之时,就起到了筛“沙”除“尘”的作用,严把党员的“入口关”。
不得不说,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出现急于求成、降低标准以及把关不严,我们的党组织也混进了一些思想上不积极,政治上不坚定,工作上无能力,作风上不扎实的所谓的党员,结果进入党组织后,也危害到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的形象,导致党员队伍增速虚热虚胖、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___说:“一个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千百万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就是我们党的光辉形象。”新《细则》的颁布实施,说明从严治党不是一句空话,是党的担当,是通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保证质量,让担当贯穿于发展党员的全过程,指导各地党员发展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保证党员质量,为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保持共产党的活力,也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制度束之高楼、弃之不用,只能浪费精神、别无大用。《细则》需要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切实做好《细则》的学习、宣传和实施。笔者相信,随着新《细则》的出台,党员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上来。
【第2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第一心得范文网手机版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范文写作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泰山区教育局学习考察团参加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平、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范文网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习”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第一心得范文网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习,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第一心得范文网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
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
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
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是篇第一心得范文网,涉及到学生、素养、核心、发展、知识、学会、学习、教育等范文相关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第3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看中国铁路发展
年年春运,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今年仍在继续,身为一名铁路员工,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反思,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正确的分析与看待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这个客观事实,才能真正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个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
首先,把握国情是前提;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中大国,这个国情就是每个中国人乘坐一次火车,就得有十三亿的运量。世界上象我们这样的国家并不多,在这方面学习欧美国家的铁路市场化经验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印度是一个与我国国情比较接近的国家,至少在制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以学习。
其次,正确定位是基础;中国铁路的关键问题还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春运铁路一票难求、黄牛党猖獗的情况都是表面现象。政企不分就中国铁路最大的特点,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士都认为铁路一分就灵,只要实现了铁路的市场化经营,中国铁路一票难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其实不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人民长期还要依赖铁路做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铁路应做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而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
再次,政府支持是保障;近年来,铁路投入巨大,在发挥国民经济运输市场上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中央与地方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仅限于政策性和引导性,巨额资金的投入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并不符合铁路做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地位。对铁路投资应列入政府财政开支,并严格审计,铁路的投入是特殊的产业投入,应象社会公共事业一样,不能简单的用市场行为来衡量其投入产出。
最后,社会关注是关键;近年来,一到春运。铁路系统就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上遭遇一片骂声,平时也时有各类与铁路打官司的事件发生,从宣传的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的情况并不了解,只知道铁路服务不好,经常晚点。有了各种风雪灾害,别的交通工具如民航、高速公路关闭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而铁路在以保障安全前提下的晚点就不能获得认可,原因就是社会大众对铁路运行方式的情况不了解,而服务质量也不是简单的改进和提高的问题,这里存在着体制方面的复杂原因,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铁路部门的发展。才有助于铁路的长远建设。
【第4篇】优秀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___,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___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___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第5篇】优秀范文: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本页是第一心得范文网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详细第一心得范文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范文top100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______,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革命的转变,确立了****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____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心得范文网以dxp同志____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dxp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开创了我国****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jzm同志____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事业的新局面。思想汇报专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hjt同志为___的___,高举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以宪法____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尊重和保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助困难群众,****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6篇】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用科学发展看中国铁路发展
年年春运,铁路一票难求的现象今年仍在继续,身为一名铁路员工,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反思,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正确的分析与看待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这个客观事实,才能真正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个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
首先,把握国情是前提;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中大国,这个国情就是每个中国人乘坐一次火车,就得有十三亿的运量。世界上象我们这样的国家并不多,在这方面学习欧美国家的铁路市场化经验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印度是一个与我国国情比较接近的国家,至少在制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以学习。
其次,正确定位是基础;中国铁路的关键问题还是体制问题,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春运铁路一票难求、黄牛党猖獗的情况都是表面现象。政企不分就中国铁路最大的特点,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士都认为铁路一分就灵,只要实现了铁路的市场化经营,中国铁路一票难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其实不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人民长期还要依赖铁路做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铁路应做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而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
再次,政府支持是保障;近年来,铁路投入巨大,在发挥国民经济运输市场上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中央与地方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仅限于政策性和引导性,巨额资金的投入全是市场化的运作,并不符合铁路做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地位。范文top100对铁路投资应列入政府财政开支,并严格审计,铁路的投入是特殊的产业投入,应象社会公共事业一样,不能简单的用市场行为来衡量其投入产出。
最后,社会关注是关键;近年来,一到春运。铁路系统就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上遭遇一片骂声,平时也时有各类与铁路打官司的事件发生,从宣传的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的情况并不了解,只知道铁路服务不好,经常晚点。有了各种风雪灾害,别的交通工具如民航、高速公路关闭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而铁路在以保障安全前提下的晚点就不能获得认可,原因就是社会大众对铁路运行方式的情况不了解,而服务质量也不是简单的改进和提高的问题,这里存在着体制方面的复杂原因,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铁路部门的发展。才有助于铁路的长远建设。
【第7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开创蓝海-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与实战策略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开创蓝海-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与实战策略体会》是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认识蓝海
上月,公司组织学习了《开创蓝海——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与实战策略》,使我深受启发,打破了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传统思维——即红海意识。学习过程中教授精辟的解析了蓝海战略真谛,开拓蓝海商机。系统解读蓝海,找到蓝海和实践蓝海,为打造自己企业新天地打开了思路,对蓝海战略有了初步认识。
蓝海和红海,对于本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通过学习已了解什么是红海:1.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在同等价格产品,在一定市场里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2.千方百计打败对手。
蓝海战略首先是价值创新,什么是价值创新呢?蓝海是在同等产品竞争的基础上引申顾客需求,即市场发展链,从而巩固发展客户,提高效益。二是以顾客为中心,善于发现顾客需求,采用多种形式与顾客合作,效率整合和支持顾客、伙伴实现共同发展。三是走创新之路,产品差异化,就是与竞争对手比产品管理的精度,让价格,质量,服务,成本更超前,更具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四是强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实现技术领先,品牌为王,达到赢得市场。
找到蓝海
我们企业蓝海在哪里,应该首先在人,公司现阶段正在广泛宣传和组织全员开展“你为谁工作”的读书活动,这无疑是找到蓝海迈出关键的一步,只有解决好全员工作目的、意义和方向,让每位员工都明确为什么要工作,为谁在工作以及工作与自己和企业的关系,企业的各项管理和战略才能有效推进,呈现出无限生机。
其次强力打造品牌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市场严重产大于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差异化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资源优势,作好应对国际竞争的准备。
再次,强力推进低成本战略,实现严格考核目标制度,技改,投入要有长远眼光,低成本建立在稳定生产,长效运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切实推进。
四是顾客观念,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市场,顾客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路,而直接接触顾客的人却很有限,如何来把“顾客”服务好,我想把他的概念拓展一下,因为企业是靠方方面面紧密配合、协调、组织才能有好的结果,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配合,指标消耗量化,相互协作精神体现,都应认识为“顾客关系”,把相互协作,优化服务看作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在服务顾客的观念。
总之,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在认真做好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创新思维。一切围绕公司中心工作组织好,安排好,实施好,忠诚企业,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8篇】优秀范文:学习胡___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______,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____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____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___同志____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___的___,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第9篇】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行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指导我们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承担着大量的管理责任和发展压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拨冗简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提高全行经营管理水平,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作为行长一把手必须具备的意识和素质。作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尽管面对的工作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总是可以归属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部分是业务发展方面的工作。这两部分工作构成了银行管理者工作的主体内容,两部分工作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紧密相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把握全局,推进全面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我还进一步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五种关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是正确处理好管理与发展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能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并统领、指导全局工作的前提。
第一,正确处理发展、管理和风险的关系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发展与管理、风险控制的矛盾,常常为此纠缠不清,有时甚至在工作指导上出现偏差。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把握不准。在“发展”前面加一个“科学”的定义,其意深刻。最明确的一点就是:风险控制与管理永远不是对发展的制约,而恰恰是对发展的保护和促进。也就是说,没有以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严重背离科学要求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与风险控制是对发展的促进、保障,是对发展能量最大限度良性释放的根本条件。在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始终是保持良性前进的“动力源”的一部分,也是指正发展路径“方向力”的一部分,更是规避风险的“控制力”的一部分,而不能单单把风险控制作为“制动力”的唯一作用进行片面理解。上至国家、下至银行,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不动摇,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长久不衰。如何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植入员工内心,如何围绕发展做文章,是银行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真正调动全行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肖钢董事长在关于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全行“要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思路。”这充分显现,总行党委已把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到了全行的战略地位,成为全行发展的指针。就山东行而言,目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难,但越多的困难,也就潜藏着更多的机遇。危机面前,市场的竞争对手就可能被形势压迫到同一竞争起点上,或者说,优势劣势的差距会缩小,这就是危机突破概念。实际工作中,要具有迎接困难的勇气,发现机会的睿智,驾驭风险的能力,寻求突破的举措,实现超越的结局。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管理和风险的关系,不能在困难面前畏难发愁,踯躅不前,也不能一讲发展就不要管理,一讲管理风险,就消极发展。要真正明白,发展和风险管理在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共同前进的,二者是事业前进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偏废不得。
第二,正确处理尽责与问责的关系问题
在银行的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严格问责,是规范全行经营行为,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由于过去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常常避重就轻,既达不到惩戒当事人的作用,也起不到警示全体人员的效果。当前,随着市场规范力度和制度落实力度的加大,作为管理者,从严治行不是个性化管理的手段,而成为必选项,已经不容再讨论。但在员工层面,甚至部分管理层面,对违规违纪的责任人的严肃处理和问责,存在着认识偏差,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还有的同志,怕被问责,而不敢承担责任,在工作上畏首畏尾,推诿塞责。这些现象和认识,对我们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这也是背离发展观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认识到:问责不仅是贯彻从严治行,加强管理的要求,同时更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出现问题不问责,问题就无法根治,发展就没有保障,或者说,发展就是病态下的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但是,出现问题后,如何问责、如何量责,对尽责人如何免责,是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环节,是原则问题,必须谨慎处置,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原则来对待,必须在原则与人性化、惩戒与教育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对这一点如何正确把握,是对我们管理者坚持原则、科学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认识到:问责是管理的手段,不是管理的目的,不能为了问责而问责,必须秉承科学的态度,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充分调查研究,严格审查核准的基础上进行, 其实质既是对当事者的教育,也是对其他人的警示。在处理上,应该有新的突破,既对有些岗位人员只要严格履责尽责了,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可以免责,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倡导敢于负责的一种导向。问责要依法合规,要适度,无原则的从轻或者一味的从重,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问责过程中,要允许被处理人合理申辩,这是尊重和保护个性权力的体现,也是对我们问责公正性考察的必须经过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依法、合理、服人服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同时,工作中,还要辅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实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有处罚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新官理旧账与翻老账的关系
当前,我们的岗位交流力度在不断加大,并已经形成制度化。应当说,干部交流大有必要,目的是提高我们干部的领导水平,通过不同岗位的交流,不同行际之间的交流,加大对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力度,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但是在干部交流中,也必然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新官如何理旧账的问题。很多同志尤其是领导职位上的同志,为此困惑不已,不知如何把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倾向:有的同志认为,翻旧账就是翻老账,会受到攻击,因此怕惹麻烦,对一些老问题或不管或推诿。这种观念,是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干部交流,不仅是交流和培养干部的需要,也是让新上任的同志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需要。是一种对中行事业负责的态度,不是前任与后任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做任何工作,一方面要克服做老好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怕得罪人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客观公正地处理一些历史问题,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行为,而是对中国银行事业的负责,对组织负责。应当明确,新官在新的岗位上一定要理旧账,但不是去翻旧账。理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如果一个新的领导,在新的岗位上没有解决老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不可能有解决新问题的水平,久而久之,群众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最后也辜负了上级组织对他的期望。当然,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理旧帐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只要实事求是,认真做事,勇于解决各种棘手问题,推进业务健康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银行管理者。
第四,正确处理党员领导干部身份与职业经理人身份的关系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党的干部,同时又是职业经理人。如何摆正二者关系,并在自身上实现有机统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们国有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的重大考验。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深深认识到,我们首先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其次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完全像党政领导干部那样去开展工作,同时也不能完全像职业经理人那样经营一家或者一级银行。两者必须兼顾,必须结合。无论什么条件下,中央和总行党委有关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必须坚决执行,必须无条件做到;无论是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必须遵守。同时,作为职业经理人,在实践中,必须以职业银行家的身份、视野以及思维方式,遵循市场规则,来推进发展并努力实现更高的经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党性原则,同时还要兼备管理银行、管理主要银行条线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所以,要时时把握准这两种身份的统一,一门心思地做好这两个角色,不做第三种人。扮演好这双重身份,主要任务就是抓业务发展、抓内部管理、抓员工队伍稳定,同时保一方平安。
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发现有些同志自身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双重身份没有扮演好,要么把他自己单纯定义为是一个银行行长,忽略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而我们的员工却时时把银行的行长看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代表,看待领导的标准很高。如果一些行长做了一些偏离党员身份的事情,群众就会看不惯,就会反对,这个干部离出问题就不远了。所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作为一级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处理好党员领导干部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真正为中国银行的事业负责,真正为自己负责,真正为所在行的广大干部员工负责,做好各项工作。
第五,正确处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
作为一级分行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还面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处理。这也是一对不可绕开的矛盾。毫无疑问,作为一级分行的行长,必须要做到对总行党委负责,同时也要对全行干部员工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并实现落实上级要求和兼顾下级诉求的统一,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指导。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认识到,对于上级行的要求和规定,机械执行和正确执行是两个概念。某种程度上讲,一味执行,有时或许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执行。对于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更加准确的细化落实,对于出现的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才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态度,是真正的执行力。而对于上级要求,不分青红皂白,生搬硬套,持一种“反正是上级要求做的,出了问题上级负责”的态度,其实是对上级的极大不负责任。作为一级分行,既是上级总行的客体,同时又是下级行的上级主体,因此,对上级要求执行的负责态度,也是对下级要求执行的态度,这就是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负责的统一点。因此,不管处于哪一级,其都是执行者和领导者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二者在时空上是错层的,在内容上的统一的。所以,要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体讲,就是对上级要通过正当地渠道,要积极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下级要广开言路,让下级全面反映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工作措施,共同地为我行的发展、管理、绩效的进步,包括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包括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10篇】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 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心得体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由于长期的动荡和战乱,我们国弱民穷,人民生活极为窘迫。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还普遍处在比较贫穷的状况,还没有整体上解决温饱问题。富起来就是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首先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的温饱问题,并进而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时期使我们逐渐富起来了。邓小平最标志性的话语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理论上纠正了对“富”的偏见,明确了对“富”的追求:“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而今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xxx___自豪地指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在人民生活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的171元增加到2.6万元。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对中国来说,富起来还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高总体水平,还要突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新时期富起来是在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富起来。毛泽东曾提出“以苏为戒”,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在总结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实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看一个国家的道路好不好,最终要落脚到发展成就上来。今天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人民意气风发,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活力迸发,国际地位显著提高。xxx___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毫无疑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_______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就是要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历经站起来富起来,新时代最突出的就是“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总目标是“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各个方面都要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字上直接出现了12个强国目标: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还有3个“一流”:一流企业、一流大学、一流军队等。强起来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xxx___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问题,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人间正道。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3
2022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xxx___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40年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中枢系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是其在社会基层的“毛细血管”。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有关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迈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的探索创新之路。40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地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永葆与时代同频的正确方向力,就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条根本线。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是推进人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制度创新与保障。推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应有之义。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xxx同志_______保持高度一致。强化人大自身建设。健全建强地方各级人大工作机构,提高人大依法履职能力;坚持德才兼备、加大培训力度,从严建设地方人大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xxx___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
永葆与实践同步的科学前进力,就要精准对接决策与实际这两块结合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科学挥动“指挥棒”,统筹协调好地方工作力量,关键在写出“好乐谱”。在___的主基调下,将地方党委贯彻落实___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谱曲”,以地方实际“作词”,让地方人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实事求地推进,防止“一刀切”等与人民意志不符的情形出现,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既要注重总结创新提高,把守正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倡导“微创新”,相继将六项法规提请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实现大会立法常态化。更要强调交流合作进步,地方各级人大增进纵向上的交流、横向上的协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建立“混合编组、多级联动”的代表活动机制,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永葆与人民同行的根本生命力,就要确保立稳立法监督与代表这三个基本点。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固本强基。不断发挥地方人大在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上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维护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江苏省各级人大抓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重难点,持续跟踪监督,采取省、市、县人大协同联动,增强了监督实效。地方人大监督工作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想、带着方案干,构建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推进“人大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建设,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让代表与人民沟通更密切、联系更方便、工作更务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壮阔40年,中国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入学习贯彻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下一个40年,我们必将行稳致远,展现人大制度的更大优越性、彰显人大工作的更强生命力、开创人大事业的更好新格局。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4
6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剑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蓝图,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6年后,站在新中国70周岁诞辰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度为人类制度文明献上了与时俱进的“中国范本”,掀开了中国制度现代化道路的崭新篇章。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一定同时伴随着内部制度的巨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_______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党和国家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事业格局为之一新。然而,制度建设之路并非一条康庄坦途,其现代化进程越是向前推进,便越是接近“无人区”,越需要拿出自信、勇气和毅力,踩准走实每一步。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勇敢者之路。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变化的清醒认识、对革新的无惧无畏,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精神内核。回顾以往,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与创新发展总是相辅相成。虽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一些错误,但最终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趟出了一条新路。要推动制度建设始终向前,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稳更牢,就绝不能为任何风险所惧,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以“经常自我革新”的气魄去走这条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治理体系才能够在一次次历史的风浪中日趋成熟,治理能力才能够在一番番时代的考验里愈练愈强。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适者生存的求实者之路。好制度不是“飞来峰”,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与战争,经过70年的建设与探索,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最好的永远是最适合的那一个,而最合适的,必始于实践,源于积淀,胜于坚持。抛开卑微的“西方施舍”,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国”之梦,在选择中审慎“拿来”,在自信中与文明“交融”,我们才有了今日这套既与世界潮流相应,又不失独立精神、民族风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___所说的那样,“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始终在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上前进,是制度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不二法门。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众人拾柴的团结者之路。古往今来,国家治理都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单靠一个政党、一方政府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推动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进步的长效力量。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聚焦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也是这种制度优势得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制胜法宝。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通过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等多种方式编织动员网络、整合各界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切实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办成办好制度保障这件大事、要事。
风物长宜放眼量,厚积已到薄发时。我们相信,积蓄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必将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坚强有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 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心得体会,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第11篇】两会学习心得—中国的将来取决于农村发展
时隔18年,___再发一个有关农村的一号文件,不仅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战略中的轻重缓急地位,也反映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及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总理___在新召开的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年彻底免去农业税,兑现了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的承诺。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农民问题谈了多年,但今天再谈农民问题,应该提到战略的高度:它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及前途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富不均、缩小城乡差别、改革农村体制的关键所在。
农业停滞不前,农民收入不见增长,是中国近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粮食生产由于农民种粮不赚钱,几年来呈下降趋势。不赚钱的原因在于粮价上不去,而种粮成本不断增加(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费等)。农民种粮一年下来,刨去成本,不计劳动力,也只能持平。若遇灾年,种粮越多,越赔本。
种粮不赚钱,除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外,还大大挫伤农民种田积极性,导致农民弃田不种,外出打工。其后果,中国粮食产量一直下降,播种面积不断减少。拿2002年来说,粮食耕种面积比1998年减少15%。同时,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大落后。就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来说,近几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002年的农民收入比1997年人均减少100元左右。
农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是否能在当今基础上,按此速度可持续发展下去,已成为学术和实践中一个颇为受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城市消费无力,市场疲软,轻工业、家用电器产品滞销。而与此同时,农村8亿人口中拥有电视机等消费品比例却非常之小。
农村家庭中几乎少有家具陈设、厨房用品、卫生设施。而建材工业在农村的市场则微不足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开发,如水、电、交通、通讯,都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开发农村市场,是中国在今后3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条件,远优于1978年中国改革伊始。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农业战略是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今天工业积累了的资金,就应该可以用于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再次起飞,将支撑着中国今后30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同中国的经济奇迹,今日的中国贫富不均,已举世公认。这已成为今日的严重社会问题,也必将涉及到中国执政党的信仰和执政基础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真正富起来,这不光是农民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正问题,是执政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执政党如何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资源,政策权力,对社会进行更公正的再分配问题 。
___提出的三年取消农业税,就是以税收杠杆,把国家所摄取的收入再分配给农民。这是一个晚到的,但不无作用的政策。在费税改革上,中国应该采取“先养鸡,后下蛋”的做法。坚决把这300多亿农业税从农民身上减去,即使这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不足,影响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家还应防止“收费”回潮。本来农民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由农村的“一事一议”来让农民承担,而应该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来解决。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钱,同样,农村的路为什么要农民们来付之?
需依靠农村自治机制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应进行农村结构性调整,取消现有乡镇体制,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作用。乡镇的作用,日渐减小,如征粮、募兵、计划生育等。更多的乡镇已成农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
大部分乡镇人浮于事,负债累累(实际已破产)。有些乡镇转嫁危机困难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农业税附加费,而这笔钱本应用于农村建设。
要使农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国家提高对农业投资中获得收益,就必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环节,直接落实到村里。现在农村自治机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都是可以使国家的农业投资,优农政策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机制。现在的“六小”工程,农村基础建设有多少一部分落实到农民收入上,使农民真正获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费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资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将这些工程项目直接落实到村里,由村委会负责,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明晰项目产权,管理责任,把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实惠。
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应走出一条新路,而不是一味的征地,建造城市。关键是应把重点放在减少城乡差别上。减少城乡差别,定位应放在将现有的村落改造成花园村庄,逐步将农民改变成居民。通路、通电、通水,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以县划范围,视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县内建造城市,数目取决于本县人口和地理范围。城市的功能是为本县居民和农民提供工作、商业、消费及休闲。而居住在花园村庄的居民不必拥挤到城市里居住,却可在城里上班、消费,同时又可享受到田园式生活,不必遭遇到大城市里的污染、噪音、拥挤和交通堵塞。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可以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差别,又可防止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去,避免中国城市发展墨西哥城化。如果按中国政府的计划,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城市化,到2022年,将中国城镇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15%至16%,那将意味着3亿至5亿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就是说,中国要再造40多个上海,才能容纳这么多人口。这显然是个严重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一味城镇化,应是中国之路。
【第12篇】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______,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革命的转变,确立了****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____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dxp同志____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dxp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开创了我国****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jzm同志____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hjt同志为___的___,高举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以宪法____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助困难群众,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谱写了中国特色****文化激荡人心的乐章。
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29年来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是科学****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是科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新的历史起点与夺取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必须牢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主要矛盾又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任务,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反腐__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__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努力使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____,在执政兴国中更好地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世纪的前50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到2022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hjt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伟大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拓中国特色****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13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动乱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___,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___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___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
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___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___、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14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____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XX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15篇】学习胡___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再与中国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较,无疑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近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这些斗争都失败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来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______,并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切,不仅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时也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泽东同志____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____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___同志____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沿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___的___,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伟大成就与重要启示
在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伟大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业绩。
经济生活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我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经济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樊篱,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供求关系告别长期的短缺经济,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对外开放使我们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实有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以宪法__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积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尊重和保护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扶助困难群众,人权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思想道德
[1] [2] 下一页
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荡人心的乐章。
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29年来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新的历史起点与夺取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个主要矛盾又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任务,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反腐__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__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面对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努力使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____,在执政兴国中更好地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世纪的前50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到2022年,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___的___周围,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___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