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生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教学设计的教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化学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经过多年的一对一教学经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
首先,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保障每一位化学教师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化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学科不再是单一的,各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趋于综合化,单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其次,具有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课导入(知识点的导入)、新授、过渡、提问、讨论、思考、练习、总结、作业布置等等。一个章节、一个课题、一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化学课(含知识点)的导入,形式多样:
(1)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化学史和生活中的许多小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以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如初中化学学习“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时候,正逢“八月桂花香”这一自然现象,因一般学校绿化时均栽种有桂花树,借助这一自然现象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3)以实验方式导入新课。
(4)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5)以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的形式导入新课,等等。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服务教学的都可以用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再次,具有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最后,具备扎实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功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2篇】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课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现代抒情诗歌,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课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活动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体系设计,是面向教学体系、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布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剖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成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良设计的一个体系过程。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需遵守必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色进行再发明,同时灵活、奇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守教学的根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既是教学活动的动身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成果。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不仅包含知识和技巧方面的要求,也包含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绪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的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的,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控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
的,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领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的。从这节课的目的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的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绪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遇。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摸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接洽,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在该目的的领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写班级中一名同窗的位置,然后把同窗们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共同特色──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写这位同窗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窗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现,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讨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断定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断定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窗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窗就到前边,在精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涌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亲密接洽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控制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逼真地感受到,要确定适当的教学目的就必需精确地处置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绪与动作技巧等目的的不同层次。
二、课前导入,注重情知相携
学生知识的形成与情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注重情知相携,教学气氛会更加和谐民主,学生会学得主动、活泼、愉快,整个课堂呈现出的将是和乐美好、真情流露,课堂也会焕发出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色彩。
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教师用一布袋,袋子里装有带颜色的乒乓球,教师每次摸一个让学生猜是什么颜色的球,通过同种颜色和不同颜色的两种情况,让学生猜测,体验到可能与不可能。交换角色,学生摸教师猜,进一步体会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某是一种颜色的球,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同一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
至此,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陡增,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接下来的学习便是他们怀着愿意学好数学的情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了。
三、组织数学活动,高效的探究与体验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最好能高效地将课本中的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如?圆的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由学生回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极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类推出圆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剪剪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的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解决。
四、关注习题的优化组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习题的预设要尽量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应用性和趣味性。组织练习活动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等。在教?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条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再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练习课,可设计如下练习,根据条件补充问题:?甲数是125,乙数是25, ??要求学生补上:?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在学生解答完四个问题后,再将?乙数是25'’,或?甲数是125?改作间接条件。这样,可围绕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第4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心得「推荐」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课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现代抒情诗歌,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课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第5篇】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心得体会
导语: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____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课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现代抒情诗歌,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课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二: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 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