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悲惨世界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悲惨世界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悲惨世界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 第2篇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第3篇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第4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随感2000字 第5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第6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个人收获 第7篇《悲惨世界》观后感400字 第8篇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
【第1篇】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
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2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
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电影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00字5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悲惨世界个人感悟
【第2篇】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一书的结尾,“这个灵魂”指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故事最后,冉阿让与那个悲惨的世界告别了,但他在书中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这一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展开的:冉阿让生活穷苦,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抓进监狱,他多次尝试逃狱,却被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主教的关照而感动,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来到了海滨蒙特勒伊,改善了那里的一种轻工业的发展,他也因此变得富裕,当上了市长。冉阿让当上市长后,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女人——芳汀,她把自己的孩子珂赛特托德纳第夫妇抚养,却没有想到德纳第夫妇内心狡诈,并把小珂赛特当成家里的仆人使唤。德纳第夫妇还从芳汀那里骗了许多钱。特别是有一次令我记忆深刻,德纳第夫妇谎称珂赛特得了一种严重的病,需要芳汀寄钱,而此时的芳汀也十分贫困,最后,出于自己的伟大母爱,芳汀让一个牙科医生拔掉了自己最漂亮的两颗门牙,换了两个金币,寄给了德纳第夫妇。其实,这也是一个残忍的骗局。当我看到这儿时,不禁怒发冲冠,心里恨透了德纳第夫妇,但同时,我也为芳汀感到难过,因为她的伟大母爱被骗了。后来,芳汀希望见珂赛特一面,可还没见到,就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命运十分凄惨。冉阿让也因人们的不理解,又一次被捕,但他逃了出来,领养了珂赛特,并抚养她成人。最后,这位一心从善的主人公冉阿让在一个夜晚离开了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
这个故事中其实还有一个人物叫沙威,他相信法律,是一个出色的警探,他一心想抓到冉阿让,但每次陷害他都没用。有一次,沙威去侦查反政府人民军,却被当场抓住,冉阿让正好也在那儿,就让军队给他枪决沙威的机会,军队同意后,冉阿让把沙威带到了一个军队看不见的地方,把他放了,并朝天空开了一枪,表示已干掉沙威。这个情节使我很感动,沙威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冉阿让,如果是我,肯定恨透了沙威,但冉阿让却在可以干掉沙威的时候,饶恕了他,并且放了他,实在是宽宏大量!
说起这个情节,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一次经历。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几天我一心想着玩,没有认真听讲。结果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原本觉得很简单,可考卷发了下来,我看到自己只考了70分。这张考卷上有因粗心大意而错的题,也有因没有认真听讲而错的基础题,画满了刺眼的红叉叉。看到这张试卷,我立刻意识到这几天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晚上,我一见到爸爸,心中立刻紧张起来,犹豫着该不该告诉他我考了70分,因为如果我考这么差,一定少不了一顿揍。可一想到我那丢人的成绩,我也顾不了犹豫了,后悔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此时,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诉爸爸:“我······我数学只······考了······70分······”爸爸见我在流泪,居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了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哭是不能改变现实的,它只能说明你还是要好的。你考这么差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听讲,这是肯定的。一个人总会犯错误的,只要他重视这些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以后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爸爸的话令我深受感动,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我正在阅读《悲惨世界》时,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就是主教——米里埃。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称职的主教,一个善良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教身份而自以为是,而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去向富人筹款,为了救济穷人。在他眼里,并没有所谓“坏人”,他总是尽力去救赎他们的灵魂。书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米里埃看到医院里人满为患时,他与院长有一次谈话。“你们有二十六个病人,却只有五六间小病房。我们只有三个人,却占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诉您,这是个错误。你到我这里来,我住到您那里去。把我的房子还给我。这里是您的医院。”就这样主教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医院,他宁愿自己住的差一些,也要帮助别人。
米里埃作为主教,从国家领取一万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迁居医院的那天,他对这笔钱做了一劳永逸的分配。
通过清单,就能看出主教有多么无私,他宁愿自己过的苦一点,也要帮助他人。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还有一次,主教到乡里巡视。当地有一个土匪克拉瓦特,他之前曾抢走教堂里的所有圣器。人们派宪兵去围剿,可他次次都逃之夭夭,有时还拼死抵抗。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主教来到此地。他坚持不带护卫,一个人动身,去山里的贫困小镇。当他到达之后,土匪克拉瓦特将圣器献给了他。可见,用自己的的宽容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你。
最后,本书的主人公——让 。瓦让从监狱里出来时身无分文,他偷走了主教的银器,逃之夭夭。后来,他被宪兵抓住,扭送到主教这里。主教非但没有生气,反倒把银烛台送给他,让他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无疑是,改变主人公的直接原因。
读完了《悲惨世界》,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下来。我为一心从善的冉阿让感到激动,又为拥有伟大母爱的芳汀感到难过;我对内心狡诈的德纳第夫妇感到痛恨,又对可怜的珂赛特感到怜悯······总而言之,书中描绘的那个悲惨世界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本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它时的心情;这本书,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世界;这本书,使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使我与作者雨果都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可以医治社会灾难,以爱制恶。
此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这句话。读完《悲惨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句话中“漆黑的夜”正表示了当时那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大爱,宽宏大量,共创美好的家园!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2
就本书而言,让。瓦尔让的悲惨遭遇终究还是由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人们普遍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的。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块面包,却要用整个生命来作为代价,这未免太悲惨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发掘出人性中本该存在的光辉,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而著此书的吧,绝对不要被已经存在的社会制度和评判标准所蒙蔽,所左右,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绝对完美的事物,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呢!
用将近6周的时间读完了《悲惨世界》,是我对欧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法国的社会状况,人情冷暖都是颇有感触的。漫步在图书馆中,无意中看到了《悲惨世界》,也想起了维克多·雨果,这个传奇的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的背后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他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最后便有《悲惨世界》的诞生。
这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读后感了,曾经度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但是或许是年幼无知,学识浅薄……(省略一系列自谦的语句)。当时只是觉得主人公冉阿让很可怜,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前些日子闲的无聊,就疯狂看经典的电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电影悲惨世界(再之前的画面实在不敢恭维)。小说有些地方比较冗长,或许是当时的我没理解那些伏笔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还是可以发表一下感想的。
具体的故事情节相信许多人都已经熟知,主人公冉阿让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了一个面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这使他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可是在他出狱之后,一个主教的行径,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爱,而且爱就在眼前。虽然冉阿让之后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当过苦役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连马吕斯这个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让是苦役犯的事实。冉阿让属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苦役犯。无论他做多少努力,也无法摆脱这个身份。一个社会无法让人通过努力去摆脱社会对他原来的身份,我想这大概就是悲惨世界最可悲之处了。
在小说中,雨果极力想表现出人人平等,这和他所处于的历史环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或许他改变了当时人的认识,可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为什么人还是不平等呢?
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算是一个偷窃犯,因为一点小事毁了一生。那么现在的社会呢?在小说问世后将近150年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吗?
且不说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造成的不平等,取和小说中类似的列子,同样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应该还有那些吸毒犯吧,在他们离开戒毒所后,社会又是怎样接受他们的呢?找工作到处碰壁,更不用说想拥有自己的家庭。幸福离他们是遥不可及,眼前只有黑暗,看不见曙光。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列子太偏激了。我只能说那些觉得这列子偏激的人,和小说中的群众是相同的,都是被时代蒙蔽了双眼,或许你能看出当时的人被困在了那个封建时代的教条中,但你自己却不能发现你被现在这个开放的社会中那些无形的教条所捆绑了。在这个连个人性取向都不能正视的社会里,我们还能正视什么?
人的平等问题已经被探讨了几百年,也将会继续被讨论,在各个方面,虽然悲惨世界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大团圆式的美满收场,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将会逐步完善的。
在里面众多人物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冉阿让,在我看来,他的一生都是悲惨。在我们看来,法律是正义的,是专门用来惩治恶人的;但是《悲惨世界》似乎告诉我们法律是无情的,冰冷的工具。冉阿让为了救济7个小孩而偷了一条面包,却被人抓进牢房,虽然他是违法了,但是他的动机是好,怎么说也应该从轻发落。法律的无情,让他不相信法律,也让他因此坐了19年的监狱。一个人的青春就这么浪费在这种的地方,真的很不值。幸好他假释后遇到一个好人——主教米里哀,他是唯一愿意收容他的人,并以爱心和宽容感化冉阿让,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这后来一段时间,冉阿让换名字,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上市长解救的人们,为芳汀抚养了珂赛特。但是沙威——正义的坚持者和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无疑这个缺点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个人是冉阿让的噩梦吧,应该说,他是冉阿让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后来沙威发现冉阿让的善良本性,给他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自己穷其一生追捕的竟然是个大好人。
里面最美好的事应该是珂赛特和马吕斯这对情侣,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里面又有德纳第夫妇——小镇蒙菲郿一家酒馆的老板,贪财、自私、卑鄙,经常对珂赛特欺压的破坏,但是艾潘妮——德纳第夫妇的女儿充当的赎罪的角色,为马吕斯打听珂赛特的消息、为他送情书,应该是珂赛特和马吕斯这段恋情的大功臣。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对我很受教,一个人做到宽容,不仅是被宽容的人获得心灵的释放,而且对你自己也是一种解放。恨往往是很累的,而且也很伤心,那么我们会那么笨选择去恨别人吗?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本书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任务中,很多都有自己悲惨的命运,让。瓦尔让自不必说,19年的苦役,外表光鲜的马德兰市长,谁又知道他内心的战战兢兢呢?割风老爹的快乐最终还是被让。瓦尔让的痛苦所取代了。芳汀呢,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为了柯赛特付出了所有,头发,牙齿,以至于整个身体,在他的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柯赛特好好的生活;年轻无知的她本想憧憬令人心醉的爱情,却被对方无情的抛弃,一个弱女子在那样的的社会背景下,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怎么不会被社会污浊的洪水所吞没呢?
泰纳迪埃的唯钱是命真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也验证了那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或许这句古语用在他身上真是有点侮辱古语了,还是用狗改不了吃屎或许更贴切一些吧。
马里于斯虽说打小就没父母,但终究有个家,还有外公,真算得上是很幸福了,虽说有一段时期挺艰辛的,但最终和柯赛特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真是可喜可贺啊。
柯赛特,也是一个苦命人啊,很小就受尽了泰纳迪埃夫妇的折磨,幸亏有了让。瓦尔让这个命运中的贵神,才是自己的命运有了转机。
沙威呢,这就是一个法律,社会,政府的忠实奴仆,在他身上可将社会的僵硬体现的淋漓尽致,虽说最后良心有了一点点发现,但终究是政府统治人民的一个工具。
其他人物芸芸在此就不必细说了。有些时候,历史是有惊人的相似,或许,一百多年前的法国社会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依然把它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了出来。不久前看到一则报道,说是一位女士在参加已经参加了几次都没考上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时,不慎忘带了身份证,等取回来时,已错过了入场时间,这时的“沙威”出现了,这位女士以下跪的方式请求,却终究没换来监考老师的“开恩”。后来这位女士说下年也不再继续报考了,因为自己毕竟已成家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一条制度,就把一个人一生的梦想挡在了考场门外……难道制度一经确定,无论有什么情况发生,都不能更改吗?我想制定制度是为了让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幸福,但上则新闻又该如何评论呢,自古以来就有法外开恩,得理十分让三分,难道我们就不能法外开恩吗?人情又在哪里?就说到这里吧,能够拜读此书,真是万分荣欣,在这里感谢雨果先生以及他著的不朽之作——《悲惨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主教这样的人,那些恶性事件就会减少很多。对待别人时宽容一点,事情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3
一直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很自信,结果在这本书上前所未有的花费了一个半月。
因为老师的介绍,我开始认识雨果,因为他的《九三年》,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看他的《悲惨世界》。于是在过去的一个半月,每一天我都将一本《悲惨世界》放在包里,在课堂上,在广播台,在公交车,我一页一页的翻了1760页,感受着这个人世间最像上帝的人的胸怀。
经典名著,在一般人看来,大多枯燥乏味。对我亦是如此。我一直偏爱现当代的言情武侠小说,对大部头顶礼膜拜,看着封面上的作品名和作者名就肃然起敬,沾染一下才气似的稀罕地摸两下,但仅此而已了。我试过翻开其中的一些,然后发现,里面是一整个未知的世界。那些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识就像是在那个世界探索的通关武器,我的无知和不耐让我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引人入胜。而现在,我开始学会沉淀,也渐渐发现,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伟大不只局限于那一个时代和那一个时代的那一群读者,现在它的光芒依旧闪耀,持续地给我们指引,让我们触动,进而得到启发。
2012年4月20日早晨7点的三水,在小小的宿舍外仿佛在上演3d版的《泰坦尼克号》,狂风大作,雨点迅猛,雷声隆隆,闪电霹雳,透过阳台上布满水雾和一道道泪也似的水痕,我们看见阳台上的衣服在这样恐怖的大背景下无力地挣扎,我想如果它们能出声,喊的一定是“救命”。那牢固的两道门和三扇窗把我们好好地保护起来,我们呆在温暖安全的屋内,冷眼旁观外面的风云变色,变化无常。
对于《悲惨世界》这本书,在未读之前,我原以为自己是这样一种状态。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沉迷其中时,才发现,我无法冷眼旁观,无法置身事外。当我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已经身处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由自主地思考那个世界,那个世界的人们,现在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以及我自己,而且发现感慨良多。第一次,发现名著还可以这样吸引我。
那天的课上,老师说雨果的思想无法和俄罗斯的作家们相比。是,雨果笔下的人,脑子里想的东西好像要简单的多,远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那样将思维充塞了自己的整个生命,也不会像托尔斯泰的玛斯洛娃和涅赫柳道夫一样用思想的斗争贯穿整本书,更不会像高尔基,给我的感觉就像奶奶讲老故事。
因为,雨果不是以人世的角度看这个社会,而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冉阿让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救赎,不仅是自己的灵魂,还有芳汀,还有珂赛特,还有沙威。还有我。雨果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的确不似俄国作家的深刻而又复杂,雨果的人物,心理活动是有个简单的纵向标准的,那就是善和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雨果相信上帝,相信善良,也正因为如此,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如此的胸怀承载这样的博爱精神,所以没有一个人物可以代表完全的雨果的思想。
我沉醉于雨果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结构把把握的天才,他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将人物、情节巧妙地穿插组合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却不失自然,水到渠成,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对一个新人物的描写从不让人感觉突兀,一路读下来,发现逐渐茅塞顿开。合上书时,哪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看似纷繁复杂的情节已经服服帖帖的在我脑海里存在了。它像是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瞥见了十九世纪的法国,并对它产生了兴趣。
我惊奇的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人们对身份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让永远是一个苦役犯,人们并没有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人们把偏见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马德兰市长,建造工厂、医院,为穷人谋福利,那样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么有益于社会和人们的事,却在主动承认自己的身份后遭众人唾弃。在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后,没有人念及他的功劳,污言脏语像漫天大雨一样铺天盖地,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人都背弃了他,除了那个门房老太太和坚定的修女还牵挂着他,相信他,为他掩饰,为他说谎。呵!多么扭曲的世界啊!
我在这个扭曲而悲惨的世界看见了向善的灵魂。没有天生的大善人,我感觉到冉阿让的内心挣扎,在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和受人唾弃的苦役犯冉阿让间作出选择,或者说,在后者那加上问心无愧和灵魂超脱八个字,我看见他并不是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出发前有犹豫和挣扎,但已做好不再回来的准备,途中几次退缩,他愿意把马车坏了作为一个上帝的指示,并已经说服自己已经赎完罪,可以心安理得。他的心中甚至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丝丝怨恨和不满,希望给他找来马车找来的小男孩不存在,希望那一趟邮车晚点,希望赶不上那次庭审,希望去到时已经尘埃落定,但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的肉体不觉劳累,他的良心趋他前行。驱使他勇敢地推开从办公室直达庭审现场的大门,坦白一切。他的挣扎是常情,他不是圣人,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而最先感动我的山的灵魂是米里哀主教。我惊讶于那样完美的一个人,他在灵魂上似乎是没有瑕疵,他给人同情,导人向善。他生活清贫,把自己的绝大多数的钱用于救助穷人和不幸的人,甚至还去“劫富济贫”;他不辞劳苦,步行至偏远地区给穷人带来福音;他语言幽默,言行一致,对穷人多加照顾,却对富人和当权者不假辞色,直言不讳;他坦坦荡荡,夜不闭户,甚至用仁爱和无畏感动了克拉瓦特的劫匪并取回了圣器法衣;他尊重与他立场观点不一致的国民公会议员,他是一个保皇派却为一个差点投票赞成国王死亡的人以临终祝福。而对于冉阿让这样的苦役犯,他像对待其他穷人和不幸的人那样给予他同情信任和宽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冉阿让完成从苦役犯到马德兰市长的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整部小说都贯彻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仁爱思想,在法律无情的世界里,仁爱是唯一的救赎。而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有这样一位有大智慧的哲人这样说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降救之,以慈卫之。”他,是老子。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4
“悲伤”,顾名思义,意思是:伤心难过。我看过很多书,里面的主人公常常会为这么一个简单的词选择自杀,的确,很简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那时的我时常会嘲笑他们的脆弱,讥讽他们是懦夫。
我不知道当时是我太幼稚了还是我太腹黑了,记忆中,隐隐约约是这样。
可是现在,很可笑,当初那个嘲弄别人的孩童也会悲伤,或许,我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悲伤,也明白了那些可悲的主人公为什么会统统选择去死。从懂事开始,我再也没有触碰过悲剧美的小说了,直到那天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了这么一本书。
在书中,冉阿让偷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银具,而主教却并没有责备他,只是郑重地对他说了句:“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洗净了您的灵魂,把它献在主的面前。”或许,是主教大人的信任和宽恕激起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念头;或许,是神圣的主饶恕了他之前犯的一切“罪恶”……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触发这些种.种猜测,换个角度思考,事实就是冉阿让在那一刻做下了一个决定:做真正的自己,放下19年来对法国社会的憎恨与唾弃,重做那个19年前天真善良的自己。他的人生即将从头开始,他的热情也会重新燃烧!
《悲惨世界》这是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法国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有力的刻画了法国各个阶级的生活,坚定地捍卫了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权利。作者利用中心人物冉阿让和流露街头的女人芳汀的悲惨遭遇写出来。
冉阿让,当时那个被腐蚀的尘世摧毁了他,仅仅为了一块面包和打碎一片玻璃,无辜地将他关在那冰冷无情的铁栏里整整19年。这19年,让他有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他不再年轻,他不再轻狂,他不再放纵,他不再拥有那本该寻欢作乐的年华……这19年,仿佛一个真实的梦魇,他拼死拼活地在死气沉沉的牢中做工,图什么?!只图一条生命,仅仅只图能够活下来,19年的工,报酬只有一百零九个法郎十五个苏,19年!一百零九个法郎十五个苏!这是最长的时间最少的钱最苦的工!但为了这些小钱,他不得不顶着风雨,冒着严寒,或站在酷暑下没日没夜地做苦工,他时不时要想着自己是否还存在于这个世界。答案是:存在。可那颗心呢?!它在哪里?!在19年前他入狱时就破碎了,仅仅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装个样子,好表示他的肉体还在。19年后,慈悲的主教大人再次唤回了它,挽回了他,那颗破碎的心重新组织,回归,甚至比曾经更加坚不可摧,就像是一只迷路的羊羔在主人多次的呼唤下重拾方向,是什么将他的灵魂回归躯体?!是爱。
芳汀,穷苦和现实逼迫她将自己最爱的珂赛特寄宿人家,她满以为自己的女儿在德纳第夫妇家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在自己为了珂赛特的生活费而苦苦打工时,她正和德纳第夫妇的两个女儿玩洋娃娃,哼着小曲儿,穿着漂漂亮亮的衣裳。可是事实真是如此么?!不!在芳汀受苦受难时,她那远在异乡的珂赛特又何尝不是?!她受德纳第一家欺负,遭他们的打,挨他们的骂。他们把珂赛特当牛做马,一刻不停地让她干活,在珂赛特的生活里,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芳汀每个月必须按时交给德纳第夫妇生活费,这些钱越来越多,但珂赛特受的苦反而没有因此减少。芳汀被蒙在鼓里了。甚至在最后,她不得不把她那引以为豪的金发和门牙卖了,从此,她不再照镜子,她失去了做女人的一切权利,但她依然时不时会笑笑,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珂赛特正快快乐乐地生活着。直到她死,也不会知道这件事。
冉阿让和芳汀的悲惨遭遇让我欲哭无泪。为他们,同时也为我自己。
曾几何时,我们或许虚伪地在“朋友”面前露出笑容,可心里正想着快点摆脱那个烦人的家伙;曾几何时,我们可能假意地对讨厌的人低声下气,可思想正狠狠地恶骂着;曾几何时,我们也许试着逃避那些真实的梦魇,将内心深处那个最脆弱的自己用一层层一层层的假笑包裹起来,泪,只在自己的被窝里流,好怕好怕别人看见自己流下那种叫“泪”的液体……
似乎,我们伪装地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是,又有谁知道,或许正当你露出伪装成功后那种洋洋得意的笑容,远处站着的某个人,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底,并且在心底恶毒地讽刺着,咒骂着,诅咒着。可悲的是,那个人就是不阻止你伪装下去,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你对伪装上瘾得无可自拔,他将这当做一种乐趣。直到你的伪装所有人看破后,在他们的指指点点中,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你的形象在那群人中完全破灭了,完完全全地……
回顾《悲惨世界》里我最尊敬和喜爱的人物,就是米里哀主教。他的高尚和博爱让我深受打动,也让我对主教这个神圣的职位更加仰慕和钦佩。
米里哀先生是迪涅城的主教,当上这一职务时他人已老迈,他的身边只有自己的妹妹巴蒂斯汀和女佣马格洛太太两个人。他的家庭早在革命中破产,作为主教,他每年只领取一千五百发廊的俸禄。
然而在任教期间,他常年将这些钱几乎全用于慈善救助和捐款上:他将主教府主动让给患者们住,自己搬到低矮狭窄的医院里;他巡视到迪涅教区的每一个地方,鼓励和抚慰乡民,也将自己繁杂公务之余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看望贫苦、患病和伤心的人身上;他的布告费、宽恕费总是取于富人给予穷人,自己宁愿节衣缩食、过清贫困难的日子的也从不中拿取一分一毫;他不顾及别人的议论和眼光,一心一意地做着主教该做的事,做正义的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主教和充满仁爱的正义者!
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
我再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能像纯洁的天使一般保护人们慈悲为怀的心灵,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里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幸运的是,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悲伤,也明白了悲惨。
愿冉阿让,芳汀在天之灵安息。
“阿——门——”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5
天气灰蒙,凉风习习。抓紧大衣的衣扣,凝望天空,些许白发在额间飞舞。老人宁静的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年轻时的大起大落让他拥有的常人无法媲比的淡然心境。闭上双眼,体会着空气的余温,任时光从指间划过,回味着和曾今和爱女柯赛特在一起的美好回忆。然而,当他离开柯赛特独自住在空荡的第三层小房间时,这位老人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在长期的抑郁中病重,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不忘将当初的发家之技留下来。在最后柯赛特和马吕斯幡然悔悟时,老人已病重多时,回天无力,最后含笑而终。这位老人正是《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这位命运坎坷的老人,在年少时因不公的审判在狱中多年。在出狱后所幸遇到了仁慈的米里埃主教,在心灵获得救赎后就一直行善,将主教的仁慈之心融入世人心中。他一直践行普爱行健精神。
合上这本名著,一股淡淡的忧伤透过书皮渗入肌肤,蔓延在血液里,视线渐渐模糊。恍惚之间,我仿佛看见老人慈祥的笑容,龟裂的皮肤上流动着闪耀的圣芒。拭干泪水,拖着腮,默默的叹了口气。人们总说,好人有好报,但冉阿让的经历着实令人痛心。随着全文的终毕,老人形象在脑中渐行渐远,伸出右手向前抓去,似要攥住老人离去的背影。然而这一切只是徒劳,手指没有触及除了空气以外的实质物体,幻晃的光影脑海转瞬即逝。
作者雨果借冉阿让的经历来警醒当时蒙昧的法国人,将人性的真善美的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于此对比的虚伪丑陋和人心黑暗的一面暴露无遗。他呼吁人们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代替性格的偏激。雨果借米里埃主教之口说出的,正义呼唤的不仅仅是报复,而且还有适当情况的理解和宽容。同样,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正因此冉阿让才从一个底层市民作上了市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试问茫茫人海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
而今,社会中种.种惨绝人寰的暴力的事件,角落中充斥的各种不安的因素,人人自危。遇到恶行无人上前制止,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落水儿童无人施救。悲惨世界,真正悲惨的是人心。现在流行的嫁人就嫁“高帅富”之风,已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主风向。人们忽视了人格的塑造,片面的追求金钱享受。
这个世界需要的不仅是科技飞跃,更重要的是人心光明的救赎。
悲惨世界观后感
【第3篇】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2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5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第4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随感2000字
之前没有读过《悲惨世界》这本书,没有看过它的音乐剧,但在老师跟我们播放的前几天在街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时,就非常想去看(后来因为没时间而错过了)。父母不解,我说我最近就是特别喜欢看悲剧点的东西,尤其是那种社会的问题带来某个人身上的悲剧。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很迷《饥饿游戏》这套书,讲的就是由于政府不良的统治,导致各区人民难以生存而开始起义,政府为了制止这种情况,于是就从每区每年选出两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战斗场里拼搏至死,最后只有一名胜利者。这部书就是就是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还有造成的悲剧。因为以前很少受到这样的震撼,它让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剧人物后,自己面对的许多困难好像都不算什么了。但这套书带给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 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 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第5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2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5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悲惨世界个人感悟
【第6篇】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个人收获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1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2
《悲惨世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不同的'人物反映了当时法国各个阶层人民不同的生活命运。揭示了统治阶层级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歌颂了人性的丑与美。
主人公冉?阿让由于投了几块面包而沦为苦侵犯,过了9年牢狱生涯,再获自由。可是他一无所有,因为有前事处处受人排挤。这时慈祥的下福,淑女教孝那了他,并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善良。曾次他决心洗心革面。可仍是有苦侵犯的前科,四处碰壁,不为社会所接受。他化名为马德兰,成了一名市长,换在那坐落后的城市飞速发展 但为救一名被误认为是冉?啊让的人,再次现身,背逮捕入狱,在船上为救一个人,而掉入水中,在别人都认为他死了的时候,他收养了珂赛特后来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人们看到了他的身影,的战书,帮助伤员。
书中无处不休现雨果所呈上的人道主义雨果所希望世界是美的 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即使是一个苦侵犯只要他明白了善与美,就能开华,哪怕他有着过错 心灵能获得赦免 得到自由。
要知道善良是做人的基础,人已德为先得以善为本失去了善,就失去了一切如果有了善良的心,变得一无所有,老天终究会森给你一切的。善带别人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善良充满世界与人间,山就充满美酒得香与浓;爱像玫瑰的艳与丽,爱与善的结合是人间至高无上的情与美。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3
《悲惨世界》讲的是一名叫冉阿让的囚徒终获自由,却受人鄙视,衣食无着,受到好心主教的关照。因为他有前科,好意被人误解,最终被捕,却机智逃脱。后来,冉阿让又在法国大革命战场上奋斗,结果劳累过度而死。
纵观冉阿让一生,你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诚实善良,奉献自己的人。说他懂得感恩,是因为他曾为帮助过他而已逝世的主教作祈祷;说他乐于助人,是因为他为法国穷苦百姓捐助100万多法郎,并为萍水相逢的贫苦女人找到女儿将其抚养长大;说他诚实善良,是因为他得知一个不相识老头被当做冉阿让判刑,不惜放弃市长职位为老人顶罪;说他奉献自己,是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做事,却不要求他人回报。
不过让我疑惑的是,这样一个老好人怎是个重刑犯?他应该比那些官员更高尚!略加思考,我得出了答案:原因就在于当时统治阶级太苛刻,互相倾轧,上行下效,导致人民贫困。穷不行了,偷!冉阿让就是饥肠辘辘,偷块面包被判19年。
从冉阿让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感恩他人。要知道,我昨天还因为妈妈没满足我的一个要求对她大发脾气呢!如今想来,真是不该呀,如果对父母都这么苛刻,更别提无怨无悔为他人无私奉献了。
我合上了书,可这本《悲惨世界》似乎还在向我倾诉当年如歌如泣的伟大的历史……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4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贫苦阶层。由于不忍心看着七个外甥过着挨饿的日子而偷了一块面包,先后坐了19年的牢。
出狱后,冉阿让饱受欺凌,招人歧视,处处受到排斥,是仁慈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具,还把银烛台送给了他,并教导他好好做人。冉阿让被主教博大的胸怀深深震撼了。在主教的感化下,他成了一个胸怀坦荡,勤劳正直的人,并且当上了受人尊敬的市长,拥有很多财产。可他却把绝大多数钱给了需要帮助的穷苦人。
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思绪万千。冉阿让由一个苦役犯变成了一个市长,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又是什么力量使他对那些跟他毫无相干的人给予莫大的帮助呢。那就是爱的力量。一个心里充满了爱的人才会懂得去关爱别人,无私地去奉献。以至于他为了帮助实现芳汀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的愿望,他又一次入狱。这一次入狱对冉阿让来说则是终生苦役犯的代价。虽然芳汀最终没能如愿就死去了,但冉阿让始终坚持着。他在土伦港趁救一名水手的机会,跳入海中逃走。他去德纳第家,救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照顾她,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两人相依为命。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像冉阿让这样的人,宽容、善良、乐于助人,正是他的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冷酷、固执、曾一味地追捕他的警长沙威因内疚自责而跳河自杀了。
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遇到的磨难是那么严峻,他的生活充满了惊险,但是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凭着机智的头脑,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他的精神已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安详地离去了,尽管他的命运曲折离奇,然而他身后却留下了一曲曲爱编织的篇章,久久流传。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5
《悲惨世界》说的是冉阿让为了姐姐的7个挨饿的孩子去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但他立刻被抓了起来去坐牢,坐了19年才被放出来。
然后,他来到了一个小镇,那时很晚了。他想找一家客店隹,可是所有的客店老板都不让他住。最后他在一个神甫家住了一夜。半夜时他偷了神甫的一套银餐具。但是第二天被抓了,警察把他带回神甫家问是不是他偷的,神甫说你为什么不把2个蜡烛台一起带走呢?这样一说冉阿让就被放了。从此他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面且还当了市长。
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和他长的很像的人就说:“我才是冉阿让”。就这样他又被抓了,但是他又逃走了。因为他要救一个叫珂赛特的女孩子,并且收养了她。然后他又救了一个叫马吕斯的人,不久珂赛特跟马吕斯结了婚,后来马吕斯知道是冉阿让救了他,他们想和冉阿让一起住,但冉阿让死了。
我觉得冉阿让是好人,他做了一点坏事,也做了许多好事。我以后要多做好事,大方一点。还要诚实、守信。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第7篇】《悲惨世界》观后感400字
《悲惨世界》观后感范文400字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第8篇】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2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文5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