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石头观后感(2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19:24:02 查看人数:16

【导语】石头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石头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头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石头观后感

【第1篇】小学生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1

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

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

从前有个馒头掀起过一阵旋风,如今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波浪。一些小人物闹出了大动静,一个小制作狂敛了1400万票房。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聪明的人们,你们的智慧应该给出最明智的答案。

在我没有观看《疯狂的石头》前,我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沉默,满眼尽是吹鼓手们卑鄙的精彩的陈词滥调。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不愧是名言。一些捧臭脚之人的追捧,严重诱骗了像我一样善良且容易相信他人的人们。善良人们的人民币垫高了“石头”的虚高身价。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靠卖增高鞋垫发家致富的家伙。“石头”和那个家伙如出一辙。

说句良心话。一个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我们应该鼓励,应当给他们浮出水面的机会。至于1400万票房有多少水分,这里面有多少人是被诱导观看的,暂且不管。看题目貌似我批判电影制作。其实不是,我无意批判电影本身有多么垃圾。我旨在提醒花钱看电影的人,不能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毕竟我们是消费者。不能炒作者说好,所有的人跟着说好,就像对待《无极》的态度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位美籍华人导演举起了大棒。诚如这块“疯狂的石头”。太多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块疯狂的、恶俗的“石头”,观众的疯狂的、恶俗的心态被凸显出来。如果把“石头”当作一部喜剧片消遣一下,未尝不可,但要给它冠以多么值得国人骄傲的荣誉和大书特写一番赞美诗,我想,“石头”的制造者们是不敢消受的。这好比就是几个学生鼓捣的一部毕业作品,不曾想,天上掉馅饼,遇到了一批商业大师,就这样,在商业大师的商业作用下,这生意做大了,赚大了。无非就是这样。那些言必盖·里奇云云者,多亏没把整个电影工业的给塞进来。庆幸庆幸。

我虽然掏钱观看了“石头”,但并不想做一篇油腔滑调的影评。更不针对影片本身。这里,只谈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现象。

这几年,中国电影人出现了阶段性的迷茫。但凡能弄到钱的中国大导演都费尽心思地拍所谓的“中国大片”,目标和眼光直指国际电影最高荣誉奥斯卡;弄不到钱的导演只好自慰般地搞点小制作小成本电影,明明是几十万的成本,还不好意思说出来,总是标榜上百万,而绝大多数小制作小成本电影连在国内小范围放映都很难,很多小成本电影不得不在广电总局的电影库房里寿终正寝。

--年,我曾专访“第六代”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作为导演,王小帅也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投资方的问题、剧本的问题、演员的问题、发行的问题等等。--年由他执导并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青红》,也是在资金极其紧张甚至近乎停顿的状态下拍摄完成的。如果该片不是在国际上获了奖,能不能公映都是个问题。

这年头,咱们为电信做的贡献太多了,为电影做的贡献太少了。以至于,有想法的导演没钱拍电影,即便是拍了有想法的电影却难以公映,而有钱的导演没想法,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如何烧钱,如何玩“个性”,咱老百姓越是看不懂的电影他们就越觉得“够个性”。

前车已有《无极》,后事跟上来的有《夜宴》和《满城尽戴黄金甲》。好莱坞卖弄特技到了巅峰,中国电影还要从小学生做起吗?

对于电影,我们应该持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合理批判。特别是很多中国电影人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太过于鄙薄,只知道一味迎合好莱坞的口味,打造所谓“中国大片”,有人就说,这好比-o的瓶子装上了二锅头,糊弄了大多数电影观众的胃口。观众是那么好糊弄的吗?这不是电影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虽然,电影的高票房并不是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票房的电影其意义何在呢?仅仅自娱自乐吗?但愿有更多的电影人立足于中华民族之根本,拍出更多更符合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走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之路来。

看《疯狂的石头》,我是如此的热爱这部电影,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有很多新意和独特的想法。还有那么多经典台词。虽然它里面一些东西都是改编经典电影,比如那个厂长的犬子对美眉表白的台词近似于《小兵的故事》开场白。但是一点不防碍我对它的热爱。

那个保卫科长是正直的,善良的。厂长将厂子卖掉之后他的言辞就将内心一切表达,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不是不明白,可是他的血性和信念注定他是条好汉。看他愤然而出,就替他悲哀。一事能狂便少年,他有一颗少年心,他的身上有许多其他人没有的东西。那些东西那么的可贵。

至于里面的其他人:真的是这个社会各种类型的坏人的折射与反光。从老谋深算的厂长到游手好闲的公子,无恶不作的首领,卤莽呆板的帮凶,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大盗,包括风流成性的女子等无数人,都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疯狂的石头?石头真的疯狂么?那块翡翠价值千金。本来可以改变某些人的命运,比如工厂二百多人的生计问题。这也是保卫科长深深信仰并为之战斗的。可惜,却真正的改变了另外一些人的命运,甚至决定了他们的生死,不如说疯狂的人性。由宝物反映人性的善恶。由一块翡翠折射出人性的贪婪,欲望,拜金,享乐等。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广大网民们怎么给它定义的,喜剧片?其实它是一部黑色幽默片,让我们开心的笑过之后,引发更多更深更广的思考。其中有些东西对人性的尖锐抨击令人拍案叫绝。斯宾诺莎有句话:不要哭,不要笑,只要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这部电影。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2

这部电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它的解说可以很多元。假如我们把电影分为两类――阳光型与暗黑型,则这部电影的确属于暗黑型。无边无际的暗黑――也许是宁浩们对现在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解读。在这部电影里,重庆――当然它之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词而已――这座城市里主流的东西和是陈旧破败贫穷。影片一开始,谢小盟坐缆车过江,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全景――几座不新的高楼背景下,4分之3的画面是破败的老房子。这就是这当代中国人心态的象征。房子这样的意象标示了咱们的龌龊下贱和低迷。果然,谢小盟的生命意义就在于追求女人,人们对处都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在车里,厕所里,缆车里,游戏厅里,有人以偷窥为乐。“泡妞”成了极有象征意义的一个词语。

在《疯狂》里,女人的形象相当不雅。有的滥交,有的纵情,脾气火暴,行动怪异――如那两个旅馆里的服务员。

人们除了泡妞这样一个看似“公共”的事务外,还在做的事情有这样几样:欺骗(诈骗、欺骗老爸)、偷窃(偷女人、偷珠宝、偷地产)。甚至直到影片结束,人们还在互相偷窃和追逐。在影片里,人和人之间完全没有信任,父子之间没有信任,情人之间也一样,每个人都不相信任何人。包也曾和三宝发生巨大的误会。电影为了强化这样的戏剧性效果,把贼和捉贼的人安排在一个旅馆的同一层楼房上,让他们只隔了薄薄的一层墙(也可以看成是纸),包世宏钉地图的时候,就差点弄穿了它。贼和防贼的人互相认识,却不了解,甚至还在事故后互相帮助(擦红花油)。贼做的事情荒诞不经,防贼的人和贼都盲目地做事情,包世宏设计的防贼手段形同虚设。那块疯狂的石头也是三番五次地被置换,最后竟然让包世宏监守自盗!这里面的滑稽和黑色幽默内涵了巨大的潜台词。还有,不管是人们在做什么事,都无法与别人互相理解,巨大的社会性隔阂就像那堵墙一样。包世宏把棒棒们请来,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是贼的同伙,请他们抽烟喝酒,可是棒棒们却把他看成了城管治安监督员便衣。影片中那几个依靠易拉罐诈骗的贼被人们发现,却没有一个人当众指出他们的贼或诈骗。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一个哑巴比划者把最后一名观众劝到一边去了。她无声的比划也许是这个现实的世界最大的讽刺吧。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影片里的警察基本上没有做什么事情。一开头就把贼放了。最后他们行动时,贼已经被制服。这就是我们当下的逻辑:警察在做什么?当人们面临欺骗、威胁时,警察在哪里?影片里,贼们做事情都是公开的。公开去偷盗,美其名曰“搬家”。贼不以为偷窃是违法,他们嘻嘻哈哈地谈论偷盗方法,连看看有没有保安这样的事情都亲自去察看。冯董这位地产商做了许多的坏事,他也在保安的面前训斥部下没有完成偷盗任务。而保安――这是讽刺意味的一环,竟然像假人一样站立不语。

人和人之间不理解是影片最大的主题。

厕所和下水道,构成了影片另外一个意象。阴暗的国人啊!请注意,电影里没有亮色,没有鲜花,没有阳光。重庆――这个阳光很少的城市,之所以成为电影的背景,其实不是巧合啊!

我说了,对这样一部电影,我们有多元的解读。这部电影,可以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不管你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还是这样希望:希望我们的城市里没有盗贼,警察能干,阳光明媚,鲜花开放,人人相互尊重敬爱理解……哈哈,那样的社会存在吗?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3

看完《疯狂的石头》后,可能很多人觉得情节很熟悉,感觉在哪里看过一样,的确,宁浩的这部电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配乐、两伙盗贼的人物安排等,都非常类似经典喜剧《两杆大煙枪》。一个是偷两杆古董枪,一个是偷翡翠宝石,一个是为了还赌债,一个是为了还车灯,同样是两伙不同路的贼相遇撞出火花,同样最后谁也没有真正拥有想要追求的宝贝,还有一些蒙太奇的运用也非常相似,可以说故事线路基本与《两杆大煙枪》相符,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细节的安排调动,也就成为了一部外国式的中国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是抄袭吗?它的价值难道荡然无存了吗?不,不是。很多网友借这个缘由评论《疯狂的石头》只是一部抄袭的搞笑剧,其实,这是一个西式中国电影的借鉴成功实例,是一个中国喜剧电影开启新纪元的里程丰碑。

导演宁浩,的确是一个非常善于向西方取经的人。从这部《疯狂的石头》到去年的中国公路片《无人区》,他都是一个喜欢中西合璧的导演,很多人说,这是混搭,这是盲目,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的是,中国电影起步较西方晚,从邵逸夫时便有了效仿西方打造“中国好莱坞”的先例,借鉴只要手法合适,我想这会比闭门造车更加有利。我们不能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完全是效仿《大煙枪》,他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元素,自己的想法与新意,他能够运用西方手法成功地造就出这个中国喜剧的里程碑,那么他也一定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影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导演演员的真正努力,宁浩不只是效仿了西方电影,他更加在影片里加入了众多的中国元素,使电影实实在在成为了一部很有内涵的黑色幽默片。电影里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它不仅是一部幽默片,它的一些细节,导演埋下的一些伏笔,都实实在在的成为它成功的重要因素。

它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影片内容非常接地气,整部电影叙事朴实直白,虽然是艺术电影,但没有任何故做高贵或故作深奥的艺术脾性,人物情节贴近生活,很容易让观影的普通人群产生共鸣,故事线条清晰紧凑,有条有理,没有故弄玄虚的嫌疑,比如片中有三处多线性叙事,一个是可乐打中挡风玻璃引起的连环祸事,一个是黑皮和小军第一次偷翡翠差点被抓的情节,还有一个是道哥骑着摩托车抢老包的背包,都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从不同角度共同解释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使观众更加清楚容易的了解到故事的脉络,非常清晰紧凑,没有半丝拖沓。影片里的对白用的几乎都是方言,天津话,重庆话,香港普通话,简直是方言大杂烩,这是否有可能像李安说的一样,是宁浩对统一地方语言的一种暗喻反抗呢?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我们身边的人们,很少有人是日常生活中讲普通话的,这便又体现出了电影的接地气,接近老百姓的特点,而且方言有它也有方言独特的感觉,有时方言对白会使一些语句笑点颇高,“我顶你个肺”这句话,当时也一定风靡一时,剧本对白的笑点,也正是提高低成本喜剧质量的关键所在,例如《爱情公寓》便是靠对白成功的喜剧之一。

还有里面一些颇具自身特色的饱满人物形象,也为电影加分不少,比如盗贼头目道哥,他是一个盗贼,但他却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较高的文化水平,比如从他嘴里说出的“窥淫癖”“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天真地为女友劈腿而打电话给律师,在澡堂里流着泪感叹“世道变了”等一些行为,都让观众觉得滑稽到意想不到,这不是一个毛賊该有的行为,这些行为使得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加真实可爱,再加上本来这个电影故事情节很有看点,剧本自身够硬,导致这部小投资电影,并没有拍出小家子气的感觉来,所以好的剧本便是支撑小投资电影的硬件。

《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除了是因为它“疯狂”的蒙太奇,还因为它反映出很多中国的社会现实。比如在缆车上谢小盟说“子宫”和三宝翻阳台开门时,都有一个妇女不屑地说“流氓”,这体现出中国社会人们依然存在着残留的传统保的思想。“子宫”本是一个人类生殖器官的专业名词,但在传统中国人心中,那就是流氓词汇,而爬阳台开门也是虽迫不得已但正常的事,但在中国人眼中那就是做了流氓事不得已逃走的人做的事,到底这是中国社会的问题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问题?我想带着残留思想的中国人,都很值得认真反思一下这个事情,虽说这几千年的遗留要彻底改变绝非易事,但我们也该学会,不要让一些落后封闭的思想束缚住我们的手脚,蒙蔽住我们的双眼。

道哥黑皮一伙人在地铁里串通企图骗人,旁边的人看到马上躲瘟疫一般闪得远远的,这也是导演的一种讽刺,不是说体现中国老百姓们的防范意识有多高,而是很可悲的道出一群早已不再单纯宁愿自保来牺牲自己本能善良的中国人,我想这比“小月月事件”还要直观的让观众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纯真和一副副世故的嘴脸。影片中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谢厂长,当初他请包世宏来保护翡翠,口口声声说因为要省下钱给厂里的职工发,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多么善良的领导啊!而后来,他不仅没有重新开厂,还在冯董的威逼利诱之下把整个厂子卖了出去,前后不一的他像极了中国的一些领导官员,对待下属的不负责任不靠谱,都是宁浩通过电影对一些中国权力进行质问的表现。

除了这些细节外,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也充满着现实意义,黑色幽默中所有心怀鬼胎的人都没有得到好报,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也体现出了越刻意想要的东西越难以得到的道理。反而老包最后得到了真玉石,但他们不知道,那可能会被他们一辈子当成是赝品。但换一个角度来说,石头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它本来自与大自然,无所谓好坏,是人类为它定了身价,用金钱为它划分了三六九等,其实冯董最后以八百五十万的高价买下赝品,他以为它是“真宝石”,那它就值这个价,但如若你并不清楚自己脖子上挂着那一个可以换很多金钱的石头,那么它也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那么一块普通的石头,不会让人为之“疯狂”。

这部电影好评如潮,但并不代表《疯狂的石头》不存在缺点与不足,它很多隐晦的画面细节太过短暂含蓄,比如黑皮给关二爷供饭上香,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的刻意安排等,需要第二次看才能意识得到,画面剪辑太快,有点考验了观众的眼力,不够时间去表现导演刻意的细节。也许这是因为时间资金的限制造成,或许是别的什么因素,但这也让我们知道,想要有拿得上台面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自身硬,还要更多的软件来支撑,三百万的小成本制造大成功的电影毕竟是少数,想要好的回报,还是少不了一定的投资的。我们反对粗制滥造,认为用心用力做出的电影才能成为佳品,但即使没有钱,都不应该也不能成为电影质量下乘的理由,《疯狂的石头》便为我们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所以我们也都期待着中国像宁浩这样用心真诚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会日益增多,继续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力量。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4

没有更多的商业宣传,倒有更多的好评。难痒一窥,让人惊喜。很多人都用此片以之前伍仕贤的《独自等待》相提并论,但明显的是,《石头》雕琢得更加精妙,其更加原创化、本土化的语言风格与国际化的大气剪接手法,融合成了一部类似盖·里奇似的黑色幽默影片,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国产电影创作和审查制度的与时俱进。

确实,像这样一部通篇捎带着粗口和社会矛盾敏感话题的黑色幽默,能通过审查是出乎国内影迷意料的事。影片从头至尾利用一种让观众倍感轻松的心态利落而不失巧妙地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那种分段式的故事间接,将几个相关人物的命运接合在一起,让观众以一种坐在上帝的角度俯视了这场人间闹剧,足可见导演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和编剧者的凌厉。的确,影片中的各个细节层出不穷地抛着一个又一个的幽默包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典型的市井小民形象,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都给观众以不断的共鸣和欢笑。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人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空虚和虚伪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个立体而集中的再现。观影的过程中,人们笑声不断,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大笑,里面有嘲讽,有挖苦,也有辛酸。看着几个为生活所迫的市井小人物无奈地被欲望所左右,被命运所玩弄,那种心情,就好似在重审自己走过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观众的笑声里都是由衷而真诚的自嘲。

这种自嘲,让我们轻松,让我们踏实。

当一切恩怨看似化了的时候,主人公把那块货真价实的翡翠扣到自己印堂上的刹那,他笑了,笑得那么坦然,那情景好似一尊终于修成成果的菩萨。然而呢,生活总是不断地制造命运的续集,没人知道明天的生活将如何上演。

导演宁浩给我们带来一场璀璨而沉重的生活秀,其为大家不断称道的技巧和功底携带着影迷们的口碑,定会在圈子里愈加传诵,他已经让中国低成本电影潇洒地扬眉吐气一回。而微笑着、叹息着走出影院的我们,又何时能在自己的圈子里修成正果呢?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5

今天晚上在中央六台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疯狂的石头》,感觉这是一部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优质电影,特推荐给大家看看!

影片故事讲得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在厂房搬迁时发现了翡翠玉石,由此厂长想靠这块石头进行旅游开发转型,因这块石头引来来个各方势力的觊觎,最终各方势力进行火拼以后,这块石头终于落在好人(包哥女友手里)手里!整部电影都围绕这这块石头开展,有较量,有搞笑,有心酸等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就很多人的原因。这部电影中的演员绝大部分靠这部电影火了起来,比如黄渤,徐峥,刘桦,王迅和彭波以及导演宁浩等。纵观中国电影几十年一下子捧出那么多知名演员确实为数不多的!

但是这一切要感谢刘德华和宁浩,没有刘德华的投资,相信这部电影会晚几年问世,大家都知道刘德华先生不只是一代巨星同时也是个成功的商人;没有宁浩的好剧本和导演,也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台词!听说还有一段轶事,刘德华在内地宣传电影时曾经说过他们其实已经关注宁浩很久了,觉得这个剧本写得不错。据听说当时宁浩向刘德华要600万,而刘德华跟他说我现在有很多电影在拍摄就只有300万,如果你不愿意我就不投资了!但是宁浩说300万拍不了《疯狂的钻石》,最多能拍出个石头了!后来名字的真的改成《疯狂的石头》!

最后,宁浩导演很好的运用这笔钱拍出了这部经典电影,我们应该衷心感谢宁浩导演和刘德华先生的付出,当然这部电影也让他们名利双收,也是一部有票房又叫座的电影!

小学生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

【第2篇】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心得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1

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

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

从前有个馒头掀起过一阵旋风,如今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波浪。一些小人物闹出了大动静,一个小制作狂敛了1400万票房。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聪明的人们,你们的智慧应该给出最明智的答案。

在我没有观看《疯狂的石头》前,我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沉默,满眼尽是吹鼓手们卑鄙的精彩的陈词滥调。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不愧是名言。一些捧臭脚之人的追捧,严重诱骗了像我一样善良且容易相信他人的人们。善良人们的人民币垫高了“石头”的虚高身价。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靠卖增高鞋垫发家致富的家伙。“石头”和那个家伙如出一辙。

说句良心话。一个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我们应该鼓励,应当给他们浮出水面的机会。至于1400万票房有多少水分,这里面有多少人是被诱导观看的,暂且不管。看题目貌似我批判电影制作。其实不是,我无意批判电影本身有多么垃圾。我旨在提醒花钱看电影的人,不能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毕竟我们是消费者。不能炒作者说好,所有的人跟着说好,就像对待《无极》的态度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位美籍华人导演举起了大棒。诚如这块“疯狂的石头”。太多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块疯狂的、恶俗的“石头”,观众的疯狂的、恶俗的心态被凸显出来。如果把“石头”当作一部喜剧片消遣一下,未尝不可,但要给它冠以多么值得国人骄傲的荣誉和大书特写一番赞美诗,我想,“石头”的制造者们是不敢消受的。这好比就是几个学生鼓捣的一部毕业作品,不曾想,天上掉馅饼,遇到了一批商业大师,就这样,在商业大师的商业作用下,这生意做大了,赚大了。无非就是这样。那些言必盖·里奇云云者,多亏没把整个电影工业的给塞进来。庆幸庆幸。

我虽然掏钱观看了“石头”,但并不想做一篇油腔滑调的影评。更不针对影片本身。这里,只谈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现象。

这几年,中国电影人出现了阶段性的迷茫。但凡能弄到钱的中国大导演都费尽心思地拍所谓的“中国大片”,目标和眼光直指国际电影最高荣誉奥斯卡;弄不到钱的导演只好搞点小制作小成本电影,明明是几十万的成本,还不好意思说出来,总是标榜上百万,而绝大多数小制作小成本电影连在国内小范围放映都很难,很多小成本电影不得不在广电总局的电影库房里寿终正寝。

--年,我曾专访“第六代”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作为导演,王小帅也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投资方的问题、剧本的问题、演员的问题、发行的问题等等。--年由他执导并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青红》,也是在资金极其紧张甚至近乎停顿的状态下拍摄完成的。如果该片不是在国际上获了奖,能不能公映都是个问题。

这年头,咱们为电信做的贡献太多了,为电影做的贡献太少了。以至于,有想法的导演没钱拍电影,即便是拍了有想法的电影却难以公映,而有钱的导演没想法,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如何烧钱,如何玩“个性”,咱老百姓越是看不懂的电影他们就越觉得“够个性”。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2

没有更多的商业宣传,倒有更多的好评。难痒一窥,让人惊喜。很多人都用此片以之前伍仕贤的《独自等待》相提并论,但明显的是,《石头》雕琢得更加精妙,其更加原创化、本土化的语言风格与国际化的大气剪接手法,融合成了一部类似盖·里奇似的黑色幽默影片,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国产电影创作和审查制度的与时俱进。

确实,像这样一部通篇捎带着粗口和社会矛盾敏感话题的黑色幽默,能通过审查是出乎国内影迷意料的事。影片从头至尾利用一种让观众倍感轻松的心态利落而不失巧妙地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那种分段式的故事间接,将几个相关人物的命运接合在一起,让观众以一种坐在上帝的角度俯视了这场人间闹剧,足可见导演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和编剧者的凌厉。的确,影片中的各个细节层出不穷地抛着一个又一个的幽默包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典型的市井小民形象,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都给观众以不断的共鸣和欢笑。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人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空虚和虚伪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个立体而集中的再现。观影的过程中,人们笑声不断,那都是发自内心的大笑,里面有嘲讽,有挖苦,也有辛酸。看着几个为生活所迫的市井小人物无奈地被欲望所左右,被命运所玩弄,那种心情,就好似在重审自己走过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观众的笑声里都是由衷而真诚的自嘲。

这种自嘲,让我们轻松,让我们踏实。

当一切恩怨看似化了的时候,主人公把那块货真价实的翡翠扣到自己印堂上的刹那,他笑了,笑得那么坦然,那情景好似一尊终于修成成果的菩萨。然而呢,生活总是不断地制造命运的续集,没人知道明天的生活将如何上演。

导演宁浩给我们带来一场璀璨而沉重的生活秀,其为大家不断称道的技巧和功底携带着影迷们的口碑,定会在圈子里愈加传诵,他已经让中国低成本电影潇洒地扬眉吐气一回。而微笑着、叹息着走出影院的我们,又何时能在自己的圈子里修成正果呢?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3

看完《疯狂的石头》后,可能很多人觉得情节很熟悉,感觉在哪里看过一样,的确,宁浩的这部电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配乐、两伙盗贼的人物安排等,都非常类似经典喜剧《两杆大煙枪》。一个是偷两杆古董枪,一个是偷翡翠宝石,一个是为了还赌债,一个是为了还车灯,同样是两伙不同路的贼相遇撞出火花,同样最后谁也没有真正拥有想要追求的宝贝,还有一些蒙太奇的运用也非常相似,可以说故事线路基本与《两杆大煙枪》相符,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细节的安排调动,也就成为了一部外国式的中国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是抄袭吗?它的价值难道荡然无存了吗?不,不是。很多网友借这个缘由评论《疯狂的石头》只是一部抄袭的搞笑剧,其实,这是一个西式中国电影的借鉴成功实例,是一个中国喜剧电影开启新纪元的里程丰碑。

导演宁浩,的确是一个非常善于向西方取经的人。从这部《疯狂的石头》到去年的中国公路片《无人区》,他都是一个喜欢中西合璧的导演,很多人说,这是混搭,这是盲目,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的是,中国电影起步较西方晚,从邵逸夫时便有了效仿西方打造“中国好莱坞”的先例,借鉴只要手法合适,我想这会比闭门造车更加有利。我们不能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完全是效仿《大煙枪》,他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元素,自己的想法与新意,他能够运用西方手法成功地造就出这个中国喜剧的里程碑,那么他也一定是下了大功夫的。从影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导演演员的真正努力,宁浩不只是效仿了西方电影,他更加在影片里加入了众多的中国元素,使电影实实在在成为了一部很有内涵的黑色幽默片。电影里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它不仅是一部幽默片,它的一些细节,导演埋下的一些伏笔,都实实在在的成为它成功的重要因素。

它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影片内容非常接地气,整部电影叙事朴实直白,虽然是艺术电影,但没有任何故做高贵或故作深奥的艺术脾性,人物情节贴近生活,很容易让观影的普通人群产生共鸣,故事线条清晰紧凑,有条有理,没有故弄玄虚的嫌疑,比如片中有三处多线性叙事,一个是可乐打中挡风玻璃引起的连环祸事,一个是黑皮和小军第一次偷翡翠差点被抓的情节,还有一个是道哥骑着摩托车抢老包的背包,都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从不同角度共同解释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使观众更加清楚容易的了解到故事的脉络,非常清晰紧凑,没有半丝拖沓。影片里的对白用的几乎都是方言,天津话,重庆话,香港普通话,简直是方言大杂烩,这是否有可能像李安说的一样,是宁浩对统一地方语言的一种暗喻反抗呢?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我们身边的人们,很少有人是日常生活中讲普通话的,这便又体现出了电影的接地气,接近老百姓的特点,而且方言有它也有方言独特的感觉,有时方言对白会使一些语句笑点颇高,“我顶你个肺”这句话,当时也一定风靡一时,剧本对白的笑点,也正是提高低成本喜剧质量的关键所在,例如《爱情公寓》便是靠对白成功的喜剧之一。

还有里面一些颇具自身特色的饱满人物形象,也为电影加分不少,比如盗贼头目道哥,他是一个盗贼,但他却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较高的文化水平,比如从他嘴里说出的“窥淫癖”“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天真地为女友劈腿而打电话给律师,在澡堂里流着泪感叹“世道变了”等一些行为,都让观众觉得滑稽到意想不到,这不是一个毛賊该有的行为,这些行为使得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加真实可爱,再加上本来这个电影故事情节很有看点,剧本自身够硬,导致这部小投资电影,并没有拍出小家子气的感觉来,所以好的剧本便是支撑小投资电影的硬件。

《疯狂的石头》取得成功除了是因为它“疯狂”的蒙太奇,还因为它反映出很多中国的社会现实。比如在缆车上谢小盟说“子宫”和三宝翻阳台开门时,都有一个妇女不屑地说“流氓”,这体现出中国社会人们依然存在着残留的传统保的思想。“子宫”本是一个人类生殖器官的专业名词,但在传统中国人心中,那就是流氓词汇,而爬阳台开门也是虽迫不得已但正常的事,但在中国人眼中那就是做了流氓事不得已逃走的人做的事,到底这是中国社会的问题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思想问题?我想带着残留思想的中国人,都很值得认真反思一下这个事情,虽说这几千年的遗留要彻底改变绝非易事,但我们也该学会,不要让一些落后封闭的思想束缚住我们的手脚,蒙蔽住我们的双眼。

道哥黑皮一伙人在地铁里串通企图骗人,旁边的人看到马上躲瘟疫一般闪得远远的,这也是导演的一种讽刺,不是说体现中国老百姓们的防范意识有多高,而是很可悲的道出一群早已不再单纯宁愿自保来牺牲自己本能善良的中国人,我想这比“小月月事件”还要直观的让观众看到自己已经逝去的纯真和一副副世故的嘴脸。影片中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谢厂长,当初他请包世宏来保护翡翠,口口声声说因为要省下钱给厂里的职工发,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多么善良的领导啊!而后来,他不仅没有重新开厂,还在冯董的威逼利诱之下把整个厂子卖了出去,前后不一的他像极了中国的一些领导官员,对待下属的不负责任不靠谱,都是宁浩通过电影对一些中国权力进行质问的表现。

除了这些细节外,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也充满着现实意义,黑色幽默中所有心怀鬼胎的人都没有得到好报,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也体现出了越刻意想要的东西越难以得到的道理。反而老包最后得到了真玉石,但他们不知道,那可能会被他们一辈子当成是赝品。但换一个角度来说,石头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它本来自与大自然,无所谓好坏,是人类为它定了身价,用金钱为它划分了三六九等,其实冯董最后以八百五十万的高价买下赝品,他以为它是“真宝石”,那它就值这个价,但如若你并不清楚自己脖子上挂着那一个可以换很多金钱的石头,那么它也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那么一块普通的石头,不会让人为之“疯狂”。

这部电影好评如潮,但并不代表《疯狂的石头》不存在缺点与不足,它很多隐晦的画面细节太过短暂含蓄,比如黑皮给关二爷供饭上香,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的刻意安排等,需要第二次看才能意识得到,画面剪辑太快,有点考验了观众的眼力,不够时间去表现导演刻意的细节。也许这是因为时间资金的限制造成,或许是别的什么因素,但这也让我们知道,想要有拿得上台面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自身硬,还要更多的软件来支撑,三百万的小成本制造大成功的电影毕竟是少数,想要好的回报,还是少不了一定的投资的。我们反对粗制滥造,认为用心用力做出的电影才能成为佳品,但即使没有钱,都不应该也不能成为电影质量下乘的理由,《疯狂的石头》便为我们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所以我们也都期待着中国像宁浩这样用心真诚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会日益增多,继续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力量。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4

今天晚上在中央六台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疯狂的石头》,感觉这是一部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优质电影,特推荐给大家看看!

影片故事讲得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在厂房搬迁时发现了翡翠玉石,由此厂长想靠这块石头进行旅游开发转型,因这块石头引来来个各方势力的觊觎,最终各方势力进行火拼以后,这块石头终于落在好人(包哥女友手里)手里!整部电影都围绕这这块石头开展,有较量,有搞笑,有心酸等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就很多人的原因。这部电影中的演员绝大部分靠这部电影火了起来,比如黄渤,徐峥,刘桦,王迅和彭波以及导演宁浩等。纵观中国电影几十年一下子捧出那么多知名演员确实为数不多的!

但是这一切要感谢刘德华和宁浩,没有刘德华的投资,相信这部电影会晚几年问世,大家都知道刘德华先生不只是一代巨星同时也是个成功的商人;没有宁浩的好剧本和导演,也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台词!听说还有一段轶事,刘德华在内地宣传电影时曾经说过他们其实已经关注宁浩很久了,觉得这个剧本写得不错。据听说当时宁浩向刘德华要600万,而刘德华跟他说我现在有很多电影在拍摄就只有300万,如果你不愿意我就不投资了!但是宁浩说300万拍不了《疯狂的钻石》,最多能拍出个石头了!后来名字的真的改成《疯狂的石头》!

最后,宁浩导演很好的运用这笔钱拍出了这部经典电影,我们应该衷心感谢宁浩导演和刘德华先生的付出,当然这部电影也让他们名利双收,也是一部有票房又叫座的电影!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5

拜互联网所赐,虽然不在国内,同样能在第一时间欣赏到这部据称本年度最精彩的国产片。片子里可圈可点的精彩细节实在太多,分镜头的运用让人看着很爽,而镜头的“延时”性处理让人从不同角度细细观摩幽默是怎么样发生的,让观众以一个俯视的角度看一场闹剧(,看着看着,却发现剧中的人物如此的熟悉,那口气,那腔调,那噱头,不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你我他么?

和多数人感觉一样,俺好久都没看过这么爽的国产电影了。google一下“疯狂的石头”,发现网上已经有5百万多条相关网页。这年头什么东西好玩,我们一定会把它玩个透,比如早些时候的“超女”、“馒头”。 现在网络在中国是一不折不扣的“造星机器”,比任何大牌艺术学院来得都快。远的如“芙蓉姐姐”等不说,现在又冒出来一个“丁贝莉”(不知道啊?google一下),成名的过程是因为参加一个展览做礼仪小姐,被“好事者”将其俏皮照传到网上而迅速窜红全国,这个网络世界也真有点“疯狂的石头”的味道。

有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在很多人看来,它的排名在《辛德勒名单》之上。(所以还有人说,这是部“当时被低估,后来又被高估”的影片)《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

没有任何辩驳的可能,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固若金汤的鲨堡(肖申克)监狱。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是个腐败专制的世界,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疯狂的石头》是部超级搞笑的片子,不知为何,这部片子让我联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我在想(瞎想),如果影片的英文名字改做《the redemption of a stone》会有些啥别的意味?讲究专业化的拙贼、讲究素质品位的贼头、被生活压得无以翻身的保安队长、嬉皮的国际大盗、泡妞不息血本的小摄影师兼败家子、势利小人师爷、无奈而贪财的厂长、不择手段敛财的房地产商…(在观众看来是离奇般凑在一起搞笑,而他们活着却又那么认真和真实),每一个角色,都有点需要“救赎”的意思。

只不过这一次,救赎主不再是“希望”,要救赎的也不是“自由”了吧。

电影疯狂的石头观后感心得

石头观后感(2篇)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1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从前有个馒头掀起过一阵旋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石头范文

  • 石头观后感(2篇)
  • 石头观后感(2篇)16人关注

    疯狂石头人观后感500字1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从前有个馒头掀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