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2-05-06 21:28:04 查看人数:23

【导语】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

【第1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4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5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

【第2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冈仁波齐观后感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观后感4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5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第3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影评1200字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1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2

看过《冈仁波齐》一个多星期了,看过后的震撼、颠覆、平静、自省……让我无法消化,今天终于提笔写下观后感。

我的冈仁波齐是什么?

冈仁波齐是从一个老人家的谈话开始的,老人说,他的哥哥一直希望去拉萨看看,但是还没有去就过世了,他也想去,但是年事已高。侄子说开过年我们就去拉萨,顺便再去冈仁波齐……

我听过一直在想对于我的一生什么是拉萨?什么又是我的冈仁波齐呢?

工作十年,人磨的圆滑世故、少了棱角,但是随着消失的是我们的梦想。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着,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到了迟暮之年我又会不会后悔?我又在后悔什么?

我还不知道。

接受你遇到的一切,只是接受

当村里的人们听说了老人和他侄子要去拉萨的事情,开始有人加进来一起,有屠夫,因为害怕自己一直的杀生,于是也加进来,有一家带着八岁的小女儿,有一个孕妇……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孕妇,万一路上生了孩子怎么办?没有人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八岁的孩子,你万一走不动路,瞎胡闹了怎么办?所有的一切只是接受。大家因为不同的目的而加入这个队伍中,接下来一路上就要一路同行。

回想一年前,我哪里知道这一年我会遇见谁?发生什么?我哪里能预料到哪个当下我是喜悦的,哪个当下我很难过……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遇到了就接受它,离开了就祝福它……人、事、物的相遇有他的缘由,也有他的际遇。说不清道不明,想躲躲不过,想留留不住,就顺其自然就好。

路上的风景

开始了叩长头,一路上总有天气好的时候,当然也会有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像我们一路上会遇到开心喜悦,也会遇到伤心难过,但是那都是那一瞬间,就像天气的阴晴不定,人生哪里会一high到底?那就欣赏路上的风景吧,看夕阳无限,看暴雪泠冽……因为我们知道那都是暂时的,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向哪里,所以我们继续上路。

他们叩着长头遇到了一个积了水的一个路口,大家停住了,说怎么办?突然有人说,继续,于是,脱掉外套继续长叩,水花飞溅,但是每个人都像孩子般喜悦。我看到那一张张笑脸,也心生喜悦。

朋友,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

路上遇到山体滑坡,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砸伤了腿,他很懊恼,说他的父亲,叔叔一辈子没做坏事,为何他们家盖房子就出事了,为此还背了债。而这次也是,把腿砸伤了,明天就不能继续了。老人说,我们休息两天,等你腿好了我们再继续。

那个场景特别感动,我以为老人会继续说教一番,但是没有,有的就是,我们等你好了,一起上路。我记得朋友曾经说,茜茜,有些黑暗只能自己摸索前行!经过的人才会懂!对于承受的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愿一直为你鼓掌!加油!其实,对于朋友,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陪伴。

no fear in my heart

知道《冈仁波齐》源于朴树的单曲《no fear in my heart》,当电影结束开始放这首歌,我似乎感觉在给我唱着,“你在躲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你想取悦谁呢?……”

电影结束后,一个人步行,一遍遍的听这首歌。

其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冈仁波齐》带给我新的思考,让我抽离出来看看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影评1200字

【第4篇】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观后感1

最近喜欢上看一些纪实片类的作品,影片《七十七天》,神秘的无人区,风景美得无可挑剔,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神往,去看了《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民的神山,一生希望朝圣的地方。一个距离拉萨1200公里的康芒地方,一位老人觉得时日不多希望去朝圣,侄子说,我陪你去,周围邻居听说了,也因各种原因选家里的人去朝圣,被选去朝圣的人,有青年,妇女,小孩,还有孕妇,都说,好,我去。没有抱怨,没有害怕。家里人开始筹备朝圣的物资,没有人抱怨说,少了劳动力,家里的活计谁来干,没有讨论,没有抱怨。

一行10人1200公里的朝圣就此开始。从此一成不变的虔诚朝拜动作,占据了影片80%画面,可谓沉闷冗长,故事也是波澜不惊。路上孩子要生了,接生完,孩子躺在给养物资车里,母亲一起参与朝拜,孩子哭了,喂完奶,继续朝拜;路上有积水,脱掉衣服,在水里继续朝拜前行,动作没有变形;车子被撞了,一看肇事车上有危重病人,快走,救人要紧,没有留下电话号码,也没有扯皮讨论赔偿的事,只是说车坏了怎么办?那就放弃车头推着车厢走吧!于是男的推车,女的继续朝拜,推完一段折回到推车的起点,一个不少地朝拜,推车、折返,朝拜,几乎没有语言的沟通,脸上没有愠怒,只有虔诚。到了拉萨,经费没了,打临工二个月,筹足旅费继续向圣山迈进;一辈子转经的老人,到圣山脚下再没有醒来,没有眼泪,没有悲伤,诵经超度完,继续向着漫天飞雪的圣山虔诚出发。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片后的影评几乎分了二拨,傻逼、垃圾、差评!震撼,百年不遇的佳作!

在这冗长沉闷的朝拜画面下,我看到了什么?说实在,第一反应是沉闷,所有的故事情节,是在电影结束后,沉思与回味中得以梳理,信仰的力量带来的震撼是由内生发。不是愚昧、不是迷信,而是全民族对信仰的执着追求,熏陶培养出人们额度品格,大气、淡定、从容,不拘泥于琐碎,遇事泰然处置,任何外在的影响都无法阻挡,追求信仰脚步,这种霸气,是一种怎样震撼的力量呀!

我们处在闹市,一切衡量成败的标准几乎与钱有关,钱多就是赢,就是成功。所谓的快乐、幸福,几乎与升官发财有关,而遇到其他问题就算是不幸,焦躁不安,疲以应对,锱铢必究,睚眦必报,人心浮躁、惶惶不可终日。我们,是否扪心问过自己,活着的意义?

遇到一对母子,儿子30了,没工作还有高利贷,身心疲惫;母亲身心疲惫,冲锋陷阵应对上门讨债的债主,咬牙切齿地想挖出儿子欠债的原因,苦口婆心地规劝儿子上班,在这锱铢必究的胶着中,儿子彻夜不归,即使在家,也要睡到日上三竿,一家人失了生活的希望。

在与双方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想起这部电影,突然明白了人生若是有信仰的价值——生活,本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坦然应对就好,不需要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争个对错。心中有信仰,就会由内生发出一种泰然处置的能力,豁达不抱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为驾驭生命的主人。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冈仁波齐电影范文

  •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
  •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23人关注

    冈仁波齐观后感1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