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而不倒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而不倒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
《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1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国hbo电视台于5月23日播出的一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是一部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纪实性影片。
此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出过不少,最优秀的一部是索尼经典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而《大而不倒》对事件的深入角度则更微观,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影片放大了决策的艰难和阻力以及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性,使得全片以一个高节奏的商战对抗的情节模式向前推进,尤其是前半部分雷曼破产经过的段落,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后半段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则更像是一部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其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大而不倒》之所以被誉为金融界的《2012》,就是因为其对这段关乎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民生的危亡之秋的再现。
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其中威廉·赫特扮演亨利·鲍尔森,詹姆斯·伍兹扮演雷曼兄弟公司ceo迪克•富尔德,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比尔·普尔曼扮演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爱德华·阿斯纳扮演股神巴菲特……而影片导演则是曾执导过《狂野之河》、《洛城机密》和《8英里》等片的柯蒂斯·汉森。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这可谓是超豪华的阵容了。这里肯定有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东西值得玩味的,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鲍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而迪克•富尔德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以致遭韩国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2》中类似的一幕。
《大而不倒》获得了今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和电视电影的提名,威廉·赫特、詹姆斯·伍兹和保罗·吉亚玛提则分获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的提名。取材于真实历史的电视电影是hbo的强项,如讲述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生活的《伊丽莎白一世》,反映1890年白人对印第安人大屠杀的《魂归伤膝谷》,和记述2000年大选时发生在小布什与戈尔之间的佛州选票丑闻的《选票风波》,都曾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不过今年《大而不倒》面临的是实力强劲的同门对手,由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幻世浮生》,前景并不明朗
《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2
大而不倒是一部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为背景的纪实电影,讲述了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为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统,进行多方斡旋决策、力挽狂澜的故事。在描绘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同时,影片也提供了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发生、发展路径做了一番探究。这对于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中国证券行业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很强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首先,三点最深切的感悟:
1、“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危机意识缺乏是企业的“致命伤”。华尔街的精英们自认为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手段,可以操纵资本市场,但他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接受资本市场的一个最糟糕时刻的来临。华尔街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那就是再完善的政策也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因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和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保护广大的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从而促成了“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然而,这种策略,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一方面,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更大规模的机构顺理成章,于是政府无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也给普通投资者释放了强烈的信号,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可能会刺激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面临的救助压力就会更大,否则将带来更加覆灭性的后果。
但是从影片中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来看,在真正最糟糕时刻来临的时候,金融机构最终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政府和监管当局的救助力量是有限的,有选择性的,也是有诸多条件的,自己的股东深陷其中只想着脱身,外部的投资集团只想着用一个低廉的收购价格趁火打劫,竞争者则是在通过做空谋利。所以,提高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永远把合规风控放在经营理念的首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雷曼破产的启示: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基业长青
财长保尔森在最初设定救市政策时制定了三个主要原则,流动性可救,政府不可直接购买而只能帮助交易,公司持有者不能从救助中获益。但最终雷曼兄弟被保尔森所放弃,而英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制止了巴克莱银行对雷曼的收购,根源都在于雷曼的资本金不足,不符合流动性可救的原则。虽然,随着事态发展大大超越了保尔森和其他美国金融决策者所能预见和控制的范围,他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原则变身为“大而不倒”的践行者,进行了干预救市。
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了雷曼的破产,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也必须时刻关注自身机构的稳健运营,特别是资本金的充沛,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面前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尤其是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在经历了“8·16”事件后,流动性风险之于光大证券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在“8.16”事件后,光大证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避免事件重演,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流动性风险防控理念,丢掉过去“净资本充足即可防范风险”的错误认识。其次,要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改进,包括:第一,积极构建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指标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根据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压力测试,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应对;第三,建立全面覆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量化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问题,迅速有效应对,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雷曼之所以被众人抛弃,其实与它的掌门人富而德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作风也有很大关系。毫无疑问,富而德在业务发展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其工作风格过于咄咄逼人。这种性格在竞争残酷的金融领域有其优势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也成为了雷曼在危急时刻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一种障碍。一方面,这提示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加强修炼自身,厚德载物,以获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合伙伙伴等各方面的支持,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危机出现时有效获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要做的不是“报时”,而是“造钟”,要懂得“沉默领导力”的重要性,要更加着力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不偏不倚,才能基业长青。
3、次贷危机的防范:创新不可逾越合规风控的防线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对于自己创造的cdo 债务抵押债券的创新性“杠杆”融资方式洋洋自得,既让房主拥有了自己的家,又让投资者获得了投资收益,同时这些投资银行家赚取了高额收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击鼓传花开始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凭贷款买了房,房主还不起房贷了,房价开始下跌,最后危机爆发。
一个原先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理念,因为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逐渐忽视风险,忽视其本源基础资产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当前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大潮奔腾而来,在不断挖掘客户需求、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警惕,在创新业务领域打开一片蓝海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将目光收回来聚焦到风控与合规这条“大动脉”上,莫让风控的不到位而成为券商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必须建立在高度重视合规风控的基础之上,而且在创新的推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基础资产的质量,严格把控参与者的资质要求,要基业长青必须警惕风险隐患,如此才能保证在创新的路上健康稳步推进。
《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3
像是看了一场话剧。有字幕,有背景。
但这仅是开始,我们则在亲身体味着过程。结局未临。
很棒的一本书,不可否认。他真实记录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关于次贷危机的缘起,反正也说不清,就不复制粘贴,浪费时间了。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一些资产甚至是风险通过复杂的方法,拆分,打包变成债券或其他基于此的我们称之为金融衍生品的东西其实是大规模生化武器来着。一群眼高于顶的高精尖人士自认为发明了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另一群则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瞄到了豪赌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于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掉进地狱的同时,拖下整个世界陪葬。
人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不会倒下。
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美联,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们一一登台。
解决危机的过程是辛苦,忙碌,疲惫和疯狂的。那些曾经创下辉煌,奇迹的人们或伴随时间沉寂,或苦苦挣扎,或淹没于大众的声讨声中……尽管他们有时确自私自利保全自己到令人乍舌,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书中的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作斗争。
破产,震荡,合并,谈判,救市,争论,谣言,恐慌,焦虑……
即使生在中国的我,面对国家4万亿救市金也会产生诸如“他们的赌博竟然由纳税人买单”的不爽(最近也有关于政府支持那些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潜逃的温州公司政策的嘀咕)更何况从小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灌溉的美国民众(其实应该也有仇富心理在作怪吧)。
我只能或者说是不得不选择去相信那个所谓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标语。他们却可以指责,听证,控告自己的政府。(小温,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只是这个遗留了千年的庞大的腐朽的官僚体制并不是你或朱镕基老先生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得了的。)
不论拯救金融系统的意义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还是挽救华尔街高管们数目惊人的金色降落伞,事已成定局。不走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几何。不太凑巧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机会演练或重来。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的人,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顽强的奋斗,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就如我开头所说,这是一场剧。演了个开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且不容分说的都得出场。不幸的是,主角即英雄目前仍在不知具名处苦苦修炼,而这场耗时巨大,情节惊悚的序幕迟迟拉不下幕布。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很开心,会发笑。并不是指书中内容不严肃或者幸灾乐祸什么的,而是书中人物与危机中自我调侃讽刺的话语,人物性格和部分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4
个别金融集团的庞大已经达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因为把自己的企业和整个行业绑在了一起,所以让整个国家的纳税人来为这样的企业承担。整个电影其实都是在描写这样的困境。拯救这样的企业会让决策者面对道德风险,即让无辜的纳税人为贪婪的人性和失败的商业模式承担后果,并且也潜在地鼓励了创造冒巨大风险去赚取巨额收益的衍生工具,因为如果赌输了,也会有政府出来收摊。一开始,为了避免这样的处境,保尔森选择牺牲掉雷曼,向华尔街泼一盘冷水,让那些大佬们清醒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政府会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后面的事态发展让保尔森也无法再旁观下去了。如果不选择政府干预,那么也许整个金融产业包括那些已经有一二百年的美国公司都将面临面顶之灾。最危急的关头,市场上已经没有了流动性,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接近瘫痪。而一旦金融行业瘫痪,由于它的行业属性,瘫痪将会影响到所有行业,失业率将会上升到历史上罕见的高度。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人付得起责任。所以政府选择了直接干预企业的兼并,维护市场的稳定。这样的选择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像这本书最后一段讲的那样:“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因为根本无法去模拟和想象另一种选择和结果,所以也许永远也无法给出公允的判断。
经济与政治两者不可分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纽联储主席盖特纳都曾经直接命令企业(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联等等)并购另一企业,以此来缓和金融危机的萧瑟市场气氛和悲观情绪。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参与甚至决定企业的决策,而他并不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未来和股东的利益,而是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但当财政部长保尔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时候,这些拥有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的华尔街的大佬们都选择了顺从。许多议员都直接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化”。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层面上来说,经济是大家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玩的游戏,而政治是制定规则的游戏。当经济游戏玩不转时候,最后出来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从电影中可以得出结论,华尔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至少还有实物存在。而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样隔夜拆借融资的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尔街的脆弱。连处在链条最高层的财政部长和华尔街的ceo也无法逃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
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经济局势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还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在书里,你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所以几十块的股票也可以瞬间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价值在某些时刻完全与它的公司经营情况无关,只关乎投资者的信心而已。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谨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为当银行不断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底。即使你判断对了长期趋势,你也很有可能在价值回归那一天之前早就亏光了本。
谣言的威力。因为市场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人们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谣言的中伤。在资本市场,谣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挣。最近最火的muddywaters(浑水公司),是一家调查机构兼对冲基金。它因为发布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企业的调查报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时,它靠做空这些公司来赚钱。类似muddywaters的调查公司会是一个趋势。当然,在a股,现在连直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双汇)都没有什么事,所以对于a股,这样的公司还暂时生不逢时。但只要未来法制健全和透明起来,那么迟早大家会看到那些裸泳者。
谣言加上做空者,简直就像航空母舰加上核弹头,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地从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经存在几百年,有几万名雇员公司。连华尔街的投行都对此无能为力。总有一天,这些也会在a股市场上出现。
在雷曼推出光鲜的业绩报告和自救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着名分析师迈克尔梅奥可以一眼看穿业绩报告背后,雷曼对于自身资产的估值难以置信的乐观的问题。这证实了尽管市场上存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处理操纵的现像,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仍然将是好企业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大而不倒》电影学生观后感体会5
1、对证券公司的启示
这次学习,也督促我们作为证券公司的高管,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加强学习,将风控纳入绩效考核。中证协最近下发的《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必须加强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坚决贯彻。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将风险控制纳入考核指标,提高各业务部门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规范风险管理。修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及管理机制;最后,探索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对公司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率(nsfr)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进行专门跟踪与测算。
2、对投资者教育的启示
华尔街大部分投行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至少还有实物、厂房、产品存在。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种依赖信用融资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于股市影响最大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判断上,很大程度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人能抵抗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不计成本抛掉股票,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
在国内散户为主的股市上,容易由于投资者的心理波动,而出现较大的震荡。作为证券公司,也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观念,避免剧烈的追涨杀跌,维护市场的稳定。
3、对监管部门的启示
大而不倒的情况,对于我们的监管部门也有着一些启示:一是混业经营不一定优于分业经营。二是金融机构不能太大:机构的简约化、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三是金融机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度。四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交易类资产和证券化资产的资本要求:向实行“资本金+存款保证金+存款保险金”的广义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改革方向前进。
最后,让我们致敬巴菲特,共同思考如何定位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巴菲特的镜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公司经营者也是有着很强的启示。巴菲特有句非常著名的投资格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是找到足够湿润的雪和足够长的雪坡。他的核心理念是找到有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必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证券公司,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个人理解,主要存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客户需求的理解,特别是带来更多价值的中高端客户。简单说,你比竞争者更加关爱和懂得你的客户,更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产品和创新能力。在合规风控的基础上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特别在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产品线,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团队和社会责任。能够在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责任感召下,打造一个有责任感,有业务能力,共享价值观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电影《大而不倒》是一部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录,对于中国的金融从业者更是一部启示录。利益与风险永远是相生的,在金融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牢牢握住风控合规的准绳,如此才能保障企业稳健发展,构建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
【第2篇】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
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1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国hbo电视台于5月23日播出的一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是一部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纪实性影片。
此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出过不少,最优秀的一部是索尼经典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而《大而不倒》对事件的深入角度则更微观,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影片放大了决策的艰难和阻力以及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性,使得全片以一个高节奏的商战对抗的情节模式向前推进,尤其是前半部分雷曼破产经过的段落,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后半段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则更像是一部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其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大而不倒》之所以被誉为金融界的《2012》,就是因为其对这段关乎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民生的危亡之秋的再现。
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其中威廉·赫特扮演亨利·鲍尔森,詹姆斯·伍兹扮演雷曼兄弟公司ceo迪克•富尔德,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比尔·普尔曼扮演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爱德华·阿斯纳扮演股神巴菲特……而影片导演则是曾执导过《狂野之河》、《洛城机密》和《8英里》等片的柯蒂斯·汉森。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这可谓是超豪华的阵容了。这里肯定有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东西值得玩味的,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鲍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而迪克•富尔德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以致遭韩国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2》中类似的一幕。
《大而不倒》获得了今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和电视电影的提名,威廉·赫特、詹姆斯·伍兹和保罗·吉亚玛提则分获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的提名。取材于真实历史的电视电影是hbo的强项,如讲述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生活的《伊丽莎白一世》,反映1890年白人对印第安人大屠杀的《魂归伤膝谷》,和记述2000年大选时发生在小布什与戈尔之间的佛州选票丑闻的《选票风波》,都曾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不过今年《大而不倒》面临的是实力强劲的同门对手,由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幻世浮生》,前景并不明朗
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2
大而不倒是一部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为背景的纪实电影,讲述了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为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统,进行多方斡旋决策、力挽狂澜的故事。在描绘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同时,影片也提供了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发生、发展路径做了一番探究。这对于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中国证券行业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很强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首先,三点最深切的感悟:
1、“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危机意识缺乏是企业的“致命伤”。华尔街的精英们自认为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手段,可以操纵资本市场,但他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接受资本市场的一个最糟糕时刻的来临。华尔街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那就是再完善的政策也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因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和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保护广大的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从而促成了“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然而,这种策略,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一方面,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更大规模的机构顺理成章,于是政府无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也给普通投资者释放了强烈的信号,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可能会刺激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面临的救助压力就会更大,否则将带来更加覆灭性的后果。
但是从影片中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来看,在真正最糟糕时刻来临的时候,金融机构最终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政府和监管当局的救助力量是有限的,有选择性的,也是有诸多条件的,自己的股东深陷其中只想着脱身,外部的投资集团只想着用一个低廉的收购价格趁火打劫,竞争者则是在通过做空谋利。所以,提高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永远把合规风控放在经营理念的首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雷曼破产的启示: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基业长青
财长保尔森在最初设定救市政策时制定了三个主要原则,流动性可救,政府不可直接购买而只能帮助交易,公司持有者不能从救助中获益。但最终雷曼兄弟被保尔森所放弃,而英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制止了巴克莱银行对雷曼的收购,根源都在于雷曼的资本金不足,不符合流动性可救的原则。虽然,随着事态发展大大超越了保尔森和其他美国金融决策者所能预见和控制的范围,他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原则变身为“大而不倒”的践行者,进行了干预救市。
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了雷曼的破产,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也必须时刻关注自身机构的稳健运营,特别是资本金的充沛,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面前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尤其是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在经历了“8·16”事件后,流动性风险之于光大证券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在“8.16”事件后,光大证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避免事件重演,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流动性风险防控理念,丢掉过去“净资本充足即可防范风险”的错误认识。其次,要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改进,包括:第一,积极构建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指标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根据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压力测试,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应对;第三,建立全面覆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量化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问题,迅速有效应对,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雷曼之所以被众人抛弃,其实与它的掌门人富而德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作风也有很大关系。毫无疑问,富而德在业务发展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其工作风格过于咄咄逼人。这种性格在竞争残酷的金融领域有其优势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也成为了雷曼在危急时刻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一种障碍。一方面,这提示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加强修炼自身,厚德载物,以获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合伙伙伴等各方面的支持,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危机出现时有效获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要做的不是“报时”,而是“造钟”,要懂得“沉默领导力”的重要性,要更加着力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不偏不倚,才能基业长青。
3、次贷危机的防范:创新不可逾越合规风控的防线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对于自己创造的cdo 债务抵押债券的创新性“杠杆”融资方式洋洋自得,既让房主拥有了自己的家,又让投资者获得了投资收益,同时这些投资银行家赚取了高额收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击鼓传花开始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凭贷款买了房,房主还不起房贷了,房价开始下跌,最后危机爆发。
一个原先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理念,因为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逐渐忽视风险,忽视其本源基础资产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当前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大潮奔腾而来,在不断挖掘客户需求、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警惕,在创新业务领域打开一片蓝海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将目光收回来聚焦到风控与合规这条“大动脉”上,莫让风控的不到位而成为券商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必须建立在高度重视合规风控的基础之上,而且在创新的推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基础资产的质量,严格把控参与者的资质要求,要基业长青必须警惕风险隐患,如此才能保证在创新的路上健康稳步推进。
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3
像是看了一场话剧。有字幕,有背景。
但这仅是开始,我们则在亲身体味着过程。结局未临。
很棒的一本书,不可否认。他真实记录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关于次贷危机的缘起,反正也说不清,就不复制粘贴,浪费时间了。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一些资产甚至是风险通过复杂的方法,拆分,打包变成债券或其他基于此的我们称之为金融衍生品的东西其实是大规模生化武器来着。一群眼高于顶的高精尖人士自认为发明了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另一群则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瞄到了豪赌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于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掉进地狱的同时,拖下整个世界陪葬。
人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不会倒下。
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美联,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们一一登台。
解决危机的过程是辛苦,忙碌,疲惫和疯狂的。那些曾经创下辉煌,奇迹的人们或伴随时间沉寂,或苦苦挣扎,或淹没于大众的声讨声中……尽管他们有时确自私自利保全自己到令人乍舌,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书中的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作斗争。
破产,震荡,合并,谈判,救市,争论,谣言,恐慌,焦虑……
即使生在中国的我,面对国家4万亿救市金也会产生诸如“他们的赌博竟然由纳税人买单”的不爽(最近也有关于政府支持那些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潜逃的温州公司政策的嘀咕)更何况从小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灌溉的美国民众(其实应该也有仇富心理在作怪吧)。
我只能或者说是不得不选择去相信那个所谓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标语。他们却可以指责,听证,控告自己的政府。(小温,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只是这个遗留了千年的庞大的腐朽的官僚体制并不是你或朱镕基老先生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得了的。)
不论拯救金融系统的意义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还是挽救华尔街高管们数目惊人的金色降落伞,事已成定局。不走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几何。不太凑巧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机会演练或重来。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的人,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顽强的奋斗,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就如我开头所说,这是一场剧。演了个开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且不容分说的都得出场。不幸的是,主角即英雄目前仍在不知具名处苦苦修炼,而这场耗时巨大,情节惊悚的序幕迟迟拉不下幕布。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很开心,会发笑。并不是指书中内容不严肃或者幸灾乐祸什么的,而是书中人物与危机中自我调侃讽刺的话语,人物性格和部分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4
个别金融集团的庞大已经达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因为把自己的企业和整个行业绑在了一起,所以让整个国家的纳税人来为这样的企业承担。整个电影其实都是在描写这样的困境。拯救这样的企业会让决策者面对道德风险,即让无辜的纳税人为贪婪的人性和失败的商业模式承担后果,并且也潜在地鼓励了创造冒巨大风险去赚取巨额收益的衍生工具,因为如果赌输了,也会有政府出来收摊。一开始,为了避免这样的处境,保尔森选择牺牲掉雷曼,向华尔街泼一盘冷水,让那些大佬们清醒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政府会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后面的事态发展让保尔森也无法再旁观下去了。如果不选择政府干预,那么也许整个金融产业包括那些已经有一二百年的美国公司都将面临面顶之灾。最危急的关头,市场上已经没有了流动性,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接近瘫痪。而一旦金融行业瘫痪,由于它的行业属性,瘫痪将会影响到所有行业,失业率将会上升到历史上罕见的高度。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人付得起责任。所以政府选择了直接干预企业的兼并,维护市场的稳定。这样的选择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像这本书最后一段讲的那样:“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因为根本无法去模拟和想象另一种选择和结果,所以也许永远也无法给出公允的判断。
经济与政治两者不可分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纽联储主席盖特纳都曾经直接命令企业(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联等等)并购另一企业,以此来缓和金融危机的萧瑟市场气氛和悲观情绪。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参与甚至决定企业的决策,而他并不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未来和股东的利益,而是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但当财政部长保尔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时候,这些拥有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的华尔街的大佬们都选择了顺从。许多议员都直接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化”。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层面上来说,经济是大家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玩的游戏,而政治是制定规则的游戏。当经济游戏玩不转时候,最后出来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从电影中可以得出结论,华尔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至少还有实物存在。而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样隔夜拆借融资的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尔街的脆弱。连处在链条最高层的财政部长和华尔街的ceo也无法逃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
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经济局势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还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在书里,你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所以几十块的股票也可以瞬间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价值在某些时刻完全与它的公司经营情况无关,只关乎投资者的信心而已。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谨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为当银行不断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底。即使你判断对了长期趋势,你也很有可能在价值回归那一天之前早就亏光了本。
谣言的威力。因为市场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人们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谣言的中伤。在资本市场,谣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挣。最近最火的muddywaters(浑水公司),是一家调查机构兼对冲基金。它因为发布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企业的调查报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时,它靠做空这些公司来赚钱。类似muddywaters的调查公司会是一个趋势。当然,在a股,现在连直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双汇)都没有什么事,所以对于a股,这样的公司还暂时生不逢时。但只要未来法制健全和透明起来,那么迟早大家会看到那些裸泳者。
谣言加上做空者,简直就像航空母舰加上核弹头,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地从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经存在几百年,有几万名雇员公司。连华尔街的投行都对此无能为力。总有一天,这些也会在a股市场上出现。
在雷曼推出光鲜的业绩报告和自救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着名分析师迈克尔梅奥可以一眼看穿业绩报告背后,雷曼对于自身资产的估值难以置信的乐观的问题。这证实了尽管市场上存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处理操纵的现像,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仍然将是好企业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金融电影大而不倒观后感范文5
1、对证券公司的启示
这次学习,也督促我们作为证券公司的高管,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加强学习,将风控纳入绩效考核。中证协最近下发的《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必须加强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坚决贯彻。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将风险控制纳入考核指标,提高各业务部门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规范风险管理。修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及管理机制;最后,探索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对公司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率(nsfr)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进行专门跟踪与测算。
2、对投资者教育的启示
华尔街大部分投行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至少还有实物、厂房、产品存在。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种依赖信用融资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于股市影响最大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判断上,很大程度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人能抵抗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不计成本抛掉股票,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
在国内散户为主的股市上,容易由于投资者的心理波动,而出现较大的震荡。作为证券公司,也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观念,避免剧烈的追涨杀跌,维护市场的稳定。
3、对监管部门的启示
大而不倒的情况,对于我们的监管部门也有着一些启示:一是混业经营不一定优于分业经营。二是金融机构不能太大:机构的简约化、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三是金融机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度。四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交易类资产和证券化资产的资本要求:向实行“资本金+存款保证金+存款保险金”的广义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改革方向前进。
最后,让我们致敬巴菲特,共同思考如何定位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巴菲特的镜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公司经营者也是有着很强的启示。巴菲特有句非常著名的投资格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是找到足够湿润的雪和足够长的雪坡。他的核心理念是找到有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必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证券公司,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个人理解,主要存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客户需求的理解,特别是带来更多价值的中高端客户。简单说,你比竞争者更加关爱和懂得你的客户,更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产品和创新能力。在合规风控的基础上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特别在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产品线,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团队和社会责任。能够在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责任感召下,打造一个有责任感,有业务能力,共享价值观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电影《大而不倒》是一部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录,对于中国的金融从业者更是一部启示录。利益与风险永远是相生的,在金融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牢牢握住风控合规的准绳,如此才能保障企业稳健发展,构建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
【第3篇】中学生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
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1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国hbo电视台于5月23日播出的一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是一部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纪实性影片。
此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出过不少,最优秀的一部是索尼经典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而《大而不倒》对事件的深入角度则更微观,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影片放大了决策的艰难和阻力以及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性,使得全片以一个高节奏的商战对抗的情节模式向前推进,尤其是前半部分雷曼破产经过的段落,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后半段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则更像是一部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其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大而不倒》之所以被誉为金融界的《2012》,就是因为其对这段关乎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民生的危亡之秋的再现。
《大而不倒》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为中心,打造了一个包括美国政界精英及华尔街巨子在内的群英会,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其中威廉·赫特扮演亨利·鲍尔森,詹姆斯·伍兹扮演雷曼兄弟公司ceo迪克•富尔德,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比尔·普尔曼扮演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爱德华·阿斯纳扮演股神巴菲特……而影片导演则是曾执导过《狂野之河》、《洛城机密》和《8英里》等片的柯蒂斯·汉森。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这可谓是超豪华的阵容了。这里肯定有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东西值得玩味的,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鲍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而迪克•富尔德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以致遭韩国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2》中类似的一幕。
《大而不倒》获得了今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和电视电影的提名,威廉·赫特、詹姆斯·伍兹和保罗·吉亚玛提则分获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的提名。取材于真实历史的电视电影是hbo的强项,如讲述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生活的《伊丽莎白一世》,反映1890年白人对印第安人大屠杀的《魂归伤膝谷》,和记述2000年大选时发生在小布什与戈尔之间的佛州选票丑闻的《选票风波》,都曾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不过今年《大而不倒》面临的是实力强劲的同门对手,由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幻世浮生》,前景并不明朗
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2
大而不倒是一部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为背景的纪实电影,讲述了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为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统,进行多方斡旋决策、力挽狂澜的故事。在描绘这样一个精彩故事、刻画生动人物形象的同时,影片也提供了一个考察金融危机的独特视角,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发生、发展路径做了一番探究。这对于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中国证券行业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有着很强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首先,三点最深切的感悟:
1、“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危机意识缺乏是企业的“致命伤”。华尔街的精英们自认为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和无限的手段,可以操纵资本市场,但他们没有发现或者不愿意接受资本市场的一个最糟糕时刻的来临。华尔街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那就是再完善的政策也救不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
因为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政府和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保护广大的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从而促成了“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然而,这种策略,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一方面,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更大规模的机构顺理成章,于是政府无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也给普通投资者释放了强烈的信号,隐形的政府信用担保可能会刺激对于这些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面临的救助压力就会更大,否则将带来更加覆灭性的后果。
但是从影片中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来看,在真正最糟糕时刻来临的时候,金融机构最终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政府和监管当局的救助力量是有限的,有选择性的,也是有诸多条件的,自己的股东深陷其中只想着脱身,外部的投资集团只想着用一个低廉的收购价格趁火打劫,竞争者则是在通过做空谋利。所以,提高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永远把合规风控放在经营理念的首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雷曼破产的启示: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基业长青
财长保尔森在最初设定救市政策时制定了三个主要原则,流动性可救,政府不可直接购买而只能帮助交易,公司持有者不能从救助中获益。但最终雷曼兄弟被保尔森所放弃,而英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制止了巴克莱银行对雷曼的收购,根源都在于雷曼的资本金不足,不符合流动性可救的原则。虽然,随着事态发展大大超越了保尔森和其他美国金融决策者所能预见和控制的范围,他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原则变身为“大而不倒”的践行者,进行了干预救市。
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了雷曼的破产,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也必须时刻关注自身机构的稳健运营,特别是资本金的充沛,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面前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尤其是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在经历了“8·16”事件后,流动性风险之于光大证券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在“8.16”事件后,光大证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避免事件重演,首先应该牢固树立流动性风险防控理念,丢掉过去“净资本充足即可防范风险”的错误认识。其次,要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改进,包括:第一,积极构建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指标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根据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及时进行压力测试,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应对;第三,建立全面覆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量化监测和预警,及时捕捉问题,迅速有效应对,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雷曼之所以被众人抛弃,其实与它的掌门人富而德的个人性格以及工作作风也有很大关系。毫无疑问,富而德在业务发展上有其过人之处,但其工作风格过于咄咄逼人。这种性格在竞争残酷的金融领域有其优势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也成为了雷曼在危急时刻难以获得外界支持的一种障碍。一方面,这提示我们作为金融机构的高管,加强修炼自身,厚德载物,以获取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合伙伙伴等各方面的支持,为自身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危机出现时有效获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要做的不是“报时”,而是“造钟”,要懂得“沉默领导力”的重要性,要更加着力于企业的制度建设,不偏不倚,才能基业长青。
3、次贷危机的防范:创新不可逾越合规风控的防线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对于自己创造的cdo 债务抵押债券的创新性“杠杆”融资方式洋洋自得,既让房主拥有了自己的家,又让投资者获得了投资收益,同时这些投资银行家赚取了高额收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击鼓传花开始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凭贷款买了房,房主还不起房贷了,房价开始下跌,最后危机爆发。
一个原先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理念,因为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逐渐忽视风险,忽视其本源基础资产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点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当前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大潮奔腾而来,在不断挖掘客户需求、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警惕,在创新业务领域打开一片蓝海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将目光收回来聚焦到风控与合规这条“大动脉”上,莫让风控的不到位而成为券商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必须建立在高度重视合规风控的基础之上,而且在创新的推进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基础资产的质量,严格把控参与者的资质要求,要基业长青必须警惕风险隐患,如此才能保证在创新的路上健康稳步推进。
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3
像是看了一场话剧。有字幕,有背景。
但这仅是开始,我们则在亲身体味着过程。结局未临。
很棒的一本书,不可否认。他真实记录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关于次贷危机的缘起,反正也说不清,就不复制粘贴,浪费时间了。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一些资产甚至是风险通过复杂的方法,拆分,打包变成债券或其他基于此的我们称之为金融衍生品的东西其实是大规模生化武器来着。一群眼高于顶的高精尖人士自认为发明了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另一群则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瞄到了豪赌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于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掉进地狱的同时,拖下整个世界陪葬。
人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不会倒下。
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美联,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们一一登台。
解决危机的过程是辛苦,忙碌,疲惫和疯狂的。那些曾经创下辉煌,奇迹的人们或伴随时间沉寂,或苦苦挣扎,或淹没于大众的声讨声中……尽管他们有时确自私自利保全自己到令人乍舌,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书中的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作斗争。
破产,震荡,合并,谈判,救市,争论,谣言,恐慌,焦虑……
即使生在中国的我,面对国家4万亿救市金也会产生诸如“他们的赌博竟然由纳税人买单”的不爽(最近也有关于政府支持那些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潜逃的温州公司政策的嘀咕)更何况从小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灌溉的美国民众(其实应该也有仇富心理在作怪吧)。
我只能或者说是不得不选择去相信那个所谓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标语。他们却可以指责,听证,控告自己的政府。(小温,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只是这个遗留了千年的庞大的腐朽的官僚体制并不是你或朱镕基老先生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得了的。)
不论拯救金融系统的意义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还是挽救华尔街高管们数目惊人的金色降落伞,事已成定局。不走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几何。不太凑巧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机会演练或重来。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的人,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顽强的奋斗,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就如我开头所说,这是一场剧。演了个开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且不容分说的都得出场。不幸的是,主角即英雄目前仍在不知具名处苦苦修炼,而这场耗时巨大,情节惊悚的序幕迟迟拉不下幕布。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很开心,会发笑。并不是指书中内容不严肃或者幸灾乐祸什么的,而是书中人物与危机中自我调侃讽刺的话语,人物性格和部分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4
个别金融集团的庞大已经达到可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因为把自己的企业和整个行业绑在了一起,所以让整个国家的纳税人来为这样的企业承担。整个电影其实都是在描写这样的困境。拯救这样的企业会让决策者面对道德风险,即让无辜的纳税人为贪婪的人性和失败的商业模式承担后果,并且也潜在地鼓励了创造冒巨大风险去赚取巨额收益的衍生工具,因为如果赌输了,也会有政府出来收摊。一开始,为了避免这样的处境,保尔森选择牺牲掉雷曼,向华尔街泼一盘冷水,让那些大佬们清醒下来,让他们意识到政府会选择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后面的事态发展让保尔森也无法再旁观下去了。如果不选择政府干预,那么也许整个金融产业包括那些已经有一二百年的美国公司都将面临面顶之灾。最危急的关头,市场上已经没有了流动性,这意味着市场已经接近瘫痪。而一旦金融行业瘫痪,由于它的行业属性,瘫痪将会影响到所有行业,失业率将会上升到历史上罕见的高度。这样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人付得起责任。所以政府选择了直接干预企业的兼并,维护市场的稳定。这样的选择很难判断是对是错。就像这本书最后一段讲的那样:“他们的功过将留给历史来评判。”因为根本无法去模拟和想象另一种选择和结果,所以也许永远也无法给出公允的判断。
经济与政治两者不可分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纽联储主席盖特纳都曾经直接命令企业(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联等等)并购另一企业,以此来缓和金融危机的萧瑟市场气氛和悲观情绪。这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参与甚至决定企业的决策,而他并不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他所关注的并不是企业的未来和股东的利益,而是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但当财政部长保尔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时候,这些拥有私人飞机,豪华别墅的华尔街的大佬们都选择了顺从。许多议员都直接把这称为“社会主义化”。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层面上来说,经济是大家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来玩的游戏,而政治是制定规则的游戏。当经济游戏玩不转时候,最后出来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信心比黄金还宝贵。
从电影中可以得出结论,华尔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那么至少还有实物存在。而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样隔夜拆借融资的商业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尔街的脆弱。连处在链条最高层的财政部长和华尔街的ceo也无法逃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慌。
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经济局势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还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在书里,你可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所以几十块的股票也可以瞬间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价值在某些时刻完全与它的公司经营情况无关,只关乎投资者的信心而已。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谨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为当银行不断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是底。即使你判断对了长期趋势,你也很有可能在价值回归那一天之前早就亏光了本。
谣言的威力。因为市场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人们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谣言的中伤。在资本市场,谣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挣。最近最火的muddywaters(浑水公司),是一家调查机构兼对冲基金。它因为发布对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中概企业的调查报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时,它靠做空这些公司来赚钱。类似muddywaters的调查公司会是一个趋势。当然,在a股,现在连直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双汇)都没有什么事,所以对于a股,这样的公司还暂时生不逢时。但只要未来法制健全和透明起来,那么迟早大家会看到那些裸泳者。
谣言加上做空者,简直就像航空母舰加上核弹头,它们的威力可以轻易地从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经存在几百年,有几万名雇员公司。连华尔街的投行都对此无能为力。总有一天,这些也会在a股市场上出现。
在雷曼推出光鲜的业绩报告和自救计划的时候,德意志的着名分析师迈克尔梅奥可以一眼看穿业绩报告背后,雷曼对于自身资产的估值难以置信的乐观的问题。这证实了尽管市场上存在财务报告和会计处理操纵的现像,但是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仍然将是好企业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大而不倒观后感600字5
1、对证券公司的启示
这次学习,也督促我们作为证券公司的高管,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加强学习,将风控纳入绩效考核。中证协最近下发的《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必须加强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坚决贯彻。在每年的绩效考核中,将风险控制纳入考核指标,提高各业务部门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规范风险管理。修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及管理机制;最后,探索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对公司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率(nsfr)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进行专门跟踪与测算。
2、对投资者教育的启示
华尔街大部分投行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业不像制造业企业,即使市场形势不好,至少还有实物、厂房、产品存在。金融企业,只要市场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那么这种依赖信用融资的商业模式就会面临巨大的危机。在市场经济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于股市影响最大的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预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判断上,很大程度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上。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没人能抵抗那种恐慌。人们疯狂地不计成本抛掉股票,只是害怕自己成为最后逃不掉的那一个。
在国内散户为主的股市上,容易由于投资者的心理波动,而出现较大的震荡。作为证券公司,也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观念,避免剧烈的追涨杀跌,维护市场的稳定。
3、对监管部门的启示
大而不倒的情况,对于我们的监管部门也有着一些启示:一是混业经营不一定优于分业经营。二是金融机构不能太大:机构的简约化、不能为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张,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必须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三是金融机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度。四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必须提高对于交易类资产和证券化资产的资本要求:向实行“资本金+存款保证金+存款保险金”的广义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改革方向前进。
最后,让我们致敬巴菲特,共同思考如何定位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
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巴菲特的镜头。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公司经营者也是有着很强的启示。巴菲特有句非常著名的投资格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是找到足够湿润的雪和足够长的雪坡。他的核心理念是找到有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必将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为证券公司,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个人理解,主要存在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客户需求的理解,特别是带来更多价值的中高端客户。简单说,你比竞争者更加关爱和懂得你的客户,更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产品和创新能力。在合规风控的基础上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特别在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产品线,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团队和社会责任。能够在服务社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责任感召下,打造一个有责任感,有业务能力,共享价值观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电影《大而不倒》是一部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录,对于中国的金融从业者更是一部启示录。利益与风险永远是相生的,在金融创新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牢牢握住风控合规的准绳,如此才能保障企业稳健发展,构建企业的可持续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