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朱彦夫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朱彦夫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朱彦夫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1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
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
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
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 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 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2
他是-老战士,在长津湖战斗中独自坚守阵地,打退美军多次进攻,为主力部队围歼美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此他身负重伤,膝盖以下和双手双臂全部截肢,而且失去左眼。
在几年战斗生涯中,他先后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尤为在长津湖战斗中负伤最为严重,回到地方后,他直言,不想成为部队的负担,他要带领乡亲们致富,走出贫苦,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和“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幼年丧父,家中清贫如洗,朱彦夫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助母亲承担家中的重担,他和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却也不能糊口,他明白农民要想翻身就得打破旧的社会制度。
朱彦夫14岁那年,沂蒙山区来了解放军,也带来了重生的希望,领导乡亲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觉得解放军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希望,此时沂蒙山区进行红红火火的扩红参军热,
于是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虚报年龄参了军。
刚刚到部队,他还没有枪高,班长先要他进行简单的通讯工作,他也无条件服从班长的安排,后面随部队参加鲁西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朱彦夫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战友们都对这位小战士刮目相看。
随后朱彦夫随部队参加解放济南的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他先后三次立功,但身上早已多次负伤。虽然他年龄比较小,但他在长期的战争中养成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为了适应全国解放一盘棋,各解放区的部队进行统一的整编,
朱彦夫所在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
渡江战役后,他已经做好复员转业的准备,好回家去孝敬母亲,过上平静的生活。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朝鲜战争的爆发,严重威胁着中朝边境的安全,就好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样。主席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做出“-,保家卫国”的决定,就这样朱彦夫再次告别了母亲和亲人们,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部队紧急集结开拔,登上北上的火车,部队去哪,上面领导没有说,只是说有紧急任务,朱彦夫和战友们在北上列车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新的战斗任务。
火车一到中朝边境鸭绿江大桥,部队马上下发了一些单薄的棉衣和棉裤、以及棉帽,因为第9兵团接到的紧急命令,是让他们快速而秘密地入朝,快速插入长津湖地区,在长津湖地区密设空袋阵以待美军的王牌部队。
为了快速出发到长津湖地区,9兵团上上下下只携带少量的物资,朱彦夫只分到一件单薄的棉衣和秋裤,以及少量的炒面和土豆。当时长津湖地区非常寒冷,下得厚厚的积雪,地面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
这里先介绍一下背景情况,-第一次战役,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把不可一世的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毙敌1.5万余人,粉碎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感恩节前后占领全朝鲜的战略企图,初步稳定朝鲜战争的战局。
本来美军在第二次战役应该是稳扎稳打,可麦克阿瑟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中国军队出动小规模兵力在边境地区袭扰一下美军,不可能出动大规模兵力与美军硬碰硬,更没有胆量和世界上第一等军队较量,
但麦克阿瑟想得大错特错,彭老总正是抓住对手的麻痹大意,命令前线部队故意丢弃一些粮食和枪支弹药,造成志愿军大溃败的痕迹,西线美军果然上当,被志愿军引入德川、宁远一线的预设战场。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3
1950年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率先发起全线攻击,把美军从清川江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而东线志愿军主力正是朱彦夫所在的志愿军第9兵团,他们窝在寒冷的长津湖地区雪地里三天三夜一动也不动,当时美军觉得在这么寒冷的长津湖地区不可能有志愿军的埋伏,为什么呢?
长津湖的寒冷早已超过人类耐寒的极限!
美军为了再一次确定长津湖地区没有志愿军,他们对长津湖进行火力侦察,用机关枪进行火力侦察,在美军火力侦察中志愿军战士或多或少中弹负伤,志愿军战士为了不暴露位置,继续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
就这样朱彦夫和战友们趴在雪地里,刚开始饿了,战友们和朱彦夫他们啃一些土豆,被冰雪冻住的土豆比石头还要硬,到了后面志愿军只有靠雪水充饥,趴在雪地里很快就会被冻得失去知觉,但志愿军战士为了不暴露位置,趴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一动也不动。
据参战老兵事后回忆,当时长津湖的温度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多度。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双方的后勤保障:
志愿军的御寒物资,穿的只有单薄的棉衣和胶鞋,根本谈不上什么耐寒物质,食物就更简单了,只有少量炒面和冻土豆。
美军的耐寒物资有成套棉衣棉裤、羽绒大衣和棉鞋、定制的雪地靴。食物有从美国本土运来的火鸡和牛排,还有喝不完的洋酒和可乐。
美军为了突围,不惜一切代价向朱彦夫所在连队的阵地进攻,动用坦克大炮等重武器炮轰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朱彦夫他们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用手榴弹和冲锋枪、机枪对美军进行阻击,双方在这个无名山地里打得异常的激烈。
为了快速突破朱彦夫他们连队的阵地,美军甚至动用了汽油燃烧弹投到这片阵地中,朱彦夫他们连队的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朱彦夫看着战友被活活烧死,那种生死离别的瞬间让他永生难忘。
在战斗的间隙,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围在一团,给大家鼓劲,并对战士们说道:
谁要是能活着走出战斗,谁就把我们连的战斗经历写出小说或者回忆录,把我们的战斗精神告诉世人,我们可以全部壮烈牺牲,但我们战斗精神永存!
在美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朱彦夫全连除了他几乎全部牺牲,指导员临牺牲之前拉住朱彦夫的手:
一定要守住阵地,坚持到主力部队的到来,一定要把我们战斗精神传播出去。
说完指导员壮烈牺牲,整个阵地只剩下年仅17岁的朱彦夫。他顾不得悲伤,也顾不得难过,只压满了三挺机枪的弹夹,分别排放在不同的位置,再把手榴弹盖打开。
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朱彦夫打完一杆机枪的弹夹就变化位置,打另一挺机枪,还不停地向美军扔出手榴弹,一人独自打退美军的多次进攻。
美军恼羞成怒,向朱彦夫投来手雷,他就抓起美军投来的手雷向美军扔去,在站起来扔的过程中却被美军的子弹打中手臂,手雷在身边爆炸,朱彦夫被炸得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朱彦夫醒了过来,只觉得后背被冰雪覆盖,迷迷糊糊觉得自己的肠子流了一地,左眼看不见任何东西,他视线模糊不清,好不容易摸索着把在体外的肠子塞回肚子里,双手早已被冻僵而失去知觉。
过了一会儿,美军上来了,朱彦夫使劲全身的力气开动机关枪向敌人射去,又被敌人的炮火打中昏迷了过去,再醒来发现肚子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他双手摸到一个类似于食物的东西,他来不及多想,他把这东西放进嘴里吃了进去,他觉得味道怪怪,
事后朱彦夫才明白这是那是自己被炮弹炸出来的左眼珠。
虽然此时的他早已身负重伤,不能站立起来,但听到冲锋号响起时,他还是下意识向前爬,因为失血过多,朱彦夫再一次昏迷过去。事后战友们打扫战场时,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朱彦夫,把他抬回战地医院里接受治疗。
这次战斗朱彦夫伤得非常严重,四肢早已冻僵坏死,左眼已经严重失明。
战地医院医疗条件有限,朱彦夫被送回国内,到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里接受治疗,
医生们为了救活朱彦夫,为他做了47次手术,在医院里整整昏迷了93天,朱彦夫才奇迹般活了过来,遗憾的是朱彦夫双手双脚被截肢,只剩下大腿根部和胳膊。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4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四)奔波7年,张家泉村用上电灯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5
张德良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休养所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回答: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能袖手旁观?干就有困难,但再难,能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他说:“我这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虽然都是尽最大努力做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内心感到愧疚。”
但朱彦夫,实在是无愧于张家泉村民,无愧于这片热土。
儿子朱向峰从储藏室里找出了当年父亲穿过的假肢,17斤重,健全人提在手里走几步都觉得很沉,朱彦夫却穿着它,为张家泉村奔波了几十年。如今,假肢的绑带和套着的黄军鞋上,还隐约看得见他留下的斑斑血迹。
屋里的电视机,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出来。朱向峰告诉记者,电视就放新闻频道,除了睡觉,几乎一直开着。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名贪官落马,老人大呼痛快:“又挖出一个蛀虫”,兴奋得一夜没睡。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现在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出嫁时,很多受过朱彦夫接济的乡亲想借机会来还人情,但他一份礼也不收,连件新衣服也没给女儿做。邻居看不下去,偷偷将两块钱塞到朱彦夫妻子手里,他知道后,硬是让妻子把钱退了回去。“我们姊妹六个结婚,父亲从没摆过宴席,没收过一份礼。当时心里不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样父亲和我们才安心、踏实。”朱向华说。
卧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方镜,镜框上一圈圈缠满了细线,一块已经发黑的胶布,粘住了镜面的一个角。这块破旧的小方镜,是50多年前朱彦夫用两个鸡蛋换回来的,修修补补,就是不舍得丢。采访过他的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曹庆文说,一个功臣,一个吃“国库粮”的人,节俭到这种程度,不可思议。
朱彦夫的外孙女魏玉姬在青岛大学读书,利用周末回到沂源,把自己和母亲朱向欣的旧衣服收拾出来,寄往一所希望小学。朱向欣说,女儿受姥爷影响很大,上学时除了学习就是去做义工,现在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
小魏第一时间关注了外公的微博,并在自己微博上说:“外公的故事好像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点燃了我的青春!”
一位干部由衷地评价朱彦夫:他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是永远的时代楷模。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
【第2篇】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1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2
继2019年荣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朱彦夫又入选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颁奖辞让人泪目: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朱彦夫成为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赋予了每个角色不同的先进事迹,这些事迹成为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彰显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这样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中国。
溯源这样的精神力量,绕不开长津湖战役。长津湖精神里,有信仰和意志,有勇气和力量,有牺牲和奉献。正如朱彦夫,17岁的他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及左眼,却以长津湖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极限人生。
朱彦夫之所以能感动你我,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堪比一部精神史诗,甚至比电影还要精彩。他的先进事迹耳熟能详,简单的话语铿锵有力,“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铿锵的话语,诠释了朱彦夫身上肩负的使命感从何而来,朱彦夫在对伟大中国精神日复一日的践行中,用人性的光辉照耀了我们心灵的天空,种下的信仰种子,在某些时刻破土发芽时,我们赫然会发现:朱彦夫不仅感动了你我,还指引我们做了很多曾经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尽管朱彦夫伟大到同普通人有了距离感,但他的存在成为一种指引。这种指引,让我们明白正确的价值判断是什么。
这,也正是朱彦夫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所在。
朱彦夫的人性光辉感动了中国,更感动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辈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彦夫一个人,而是一批人。这些先模人物有不同的先进事迹,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基因,挺起了淄博精神的脊梁。
一时艰难困苦,终将玉汝于成。感动了中国的朱彦夫让淄博更笃信奋斗的意义,从而咬定目标、加力冲刺,围绕淄博的战略构想,开拓高质量发展路径,心无旁骛、一往无前地拼搏奋斗,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跨越赛”。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3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4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5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2021年度感动中国朱彦夫同志事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