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师论语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教师论语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第2篇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
【第1篇】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寒假里就开始读了论语里仁四,里仁四里的句子即简短,语言又精辟,对好多的句子都无比的喜欢,其寓意也无比的深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们老师都是很好的学习的对象,对我们都有精神上的帮助和洗礼。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不愧是绝世经典啊。
其中对这些句子比较喜欢,像: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任,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是啊。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连孟母都三迁。这足以说明了你选择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啊。我们有意志能力的大人都要受到环境等的影响,何况是个本来自制力就不强的孩子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在我们的班级里,那些所谓的好朋友是不是都是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呢。基本上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孩子玩,而稍差些的孩子呢他们又在一起。所以有些班主任调位时,就煞费心思的让学习差些的和好孩子一桌吗,不就是让他和明智的人在一起吗,这样才能影响他,甚至改变他呀。所以无论是上课时还是课下我都会告诉他们这个道理,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朋友可以帮助你,甚至改变你的一生,而有的朋友呢就有可能毁了你啊。记得,有个毕业了的学生,回来找我聊天。原本在我们班时是个纪律委员,听话,老实,本分,是个所谓的好孩子。而到了初中以后呢,他告诉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和一个调皮捣蛋,爱打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这成为朋友不要紧,没用半个学期的时间就和班里的其他孩子因为一些小事情大大的打了一架,被学校予以警告处分,差一点就被开除,并且叫了家长。是啊,这就是朋友。我们一定要和明智的人相处啊。
还有一句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把父母安顿好。是啊,我们成人孝顺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在父母身边,让父母安享晚年,享天伦之乐。那做为孩子呢,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当然是好好学习了。对,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孝顺父母了。特别是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来说,应更好的感激父母,是父母给我们做了明智的选择,把我们送到了“贵族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首先我们就赢在了起跑线上。特别是住校的孩子,老师既是佩服你又佩服你的父母。佩服你是因为小小年纪就可以自立。独立。佩服你的父母是因为你父母“残忍的爱”。这是一种最大的爱,最博深的爱啊。是她给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珍惜在校地每一分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自己真的很久没有这样静静的看一些东西了,每次都说自己没有那份读书的心情,其实只是没有静下来罢了,用心去品味一些东西,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没把整本书看完,所以我也不能堂而皇之的说我写的是整本书的读后感,我只想谈谈论语心得的第二部分——心灵之道。
很喜欢于丹老师说的“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难免会关注外在的东西,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别人所喜欢的,在意自己的穿着,在意自己的言谈,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喜好去改变自己。却往往忽视了我们内心真正的需要。我不否认自己也会这样,有时候也会因为某种原因背离自己的喜好。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焦点,没人会在意你怎么做,没人在意今天穿的漂亮不漂亮,没人在意你说的话是不是符合场合。只是我们自己觉得别人的目光在关注自己罢了。可是,我们自己在关注自己吗?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吸引众人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内心。或许你会说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或是有一颗平常心,于丹老师说应该有一颗敞亮的心,我想说的是一颗快乐的心才是重要的。因为我觉得内心快乐的人都是有敞亮的心怀的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让周围的朋友都快乐,你的快乐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你的快乐会让周围的人愿意和你交流,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当然,我们的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总不会一直如我们的期望演绎我们的人生。生活的路上难免会有荆棘和坎坷,难免会有困惑和迷茫,难免会有挫折和打击,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心境去看待呢?《论语》中提倡的是“坦荡荡”的心境。于丹老师说“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一次聊天,宾宾说我的心境很好,我承认我呈现给大家的多半是快乐的,或许正因为这样才会让他觉得我的心境好吧。但我总认为心境这个词描述了比较高的境界,我最多称得上心态比较好而已。况且这并不真的能代表我的心境就好,不可否认,我距离于丹老师所说的“坦荡荡”的心境还相距甚远。我还没有足够的定力,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敢,我还没有所谓的大欢心,所以,我的心境还不够好。我只是会掩饰我的不安和烦恼罢了。我知道,自己的事情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解决,显示出的不安和烦恼只会让你周围的人也陷入你的困境,却不可能替你解决,与其悲观的看待问题,不如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去想办法。
《心得》还没有读完,我还会继续读下去,或许我还会继续写我的读后感,也或许这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读书毕竟是一件好事情,书中那种平凡的智慧会在不经意间改变我的生活,它告诉我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教师论语心得读后感
【第2篇】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
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1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2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前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在别人眼里,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但为什么会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
华西列夫斯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来,聪明的华西里夫斯基早在开会前的自言自语,就已经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吸烟、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对别人的指责不愿恨,才没有使自己在政坛上树敌过多,又得到了领袖的赏识,才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成就了他光辉的的一生!修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远拥有它,你的人生就会拥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4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学习成长,在假期里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并为每位教师赠送了《论语》和《是什么使教师进步》两本书,使我们在学习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是圣人的经典著作。《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这本书受益非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校领导真是我们的救星,及时为我们增加营养。
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夫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反思,定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教师论语读后感1000字5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 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论语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