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寒夜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寒夜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夜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寒夜》读后感范文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官商勾结等混乱腐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寒夜》读后感范文
【第2篇】寒夜600字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1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寒夜读后感2
脑中忽然想起不知谁说的“小说是没法概括的”,当时我并不认同,因为这与我在叙事学里学到的知识相矛盾。然而当我提笔想要写个《寒夜》的故事梗概时,却突然不知该从何写起。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巴金笔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树生、陈奉光、唐柏青、小宣、母亲、钟又安,他们苟活在抗战的动乱年代,饱受着现实碾碎梦想的沉重打击,每天提心吊胆,唯唯诺诺只为了能在乱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故事因为时代背景的烘衬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则一个不得志的肺结核患者的中年危机又能引来多少人的关注呢?然而在战机不时在头顶飞过,警报随时可能拉响,日本军队随时可能进城屠杀,人们朝不保夕的时候,汪文宣的遭遇则被打上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汪文宣,曾树生,一对思想先进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他们怀着共同的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战争的炮火撼动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报社当校对员,每个月领着微薄的薪水。曾树生,在银行任职,每日应酬不断。刚开始他们还是有希望的,他们相信,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前线传来的或好或坏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邻里焦躁不安的议论猜测像是慢性毒药,侵蚀了两颗年轻鲜活的心。他们的心,一如重庆寒冷而雾气弥漫的冬夜渐渐地变得冰凉,简直要结成冰。
寒夜读后感3
是我忽略了一个事情,汪文宣才是整个家的核心。只要他痛苦,就没有别人能愉快地过活。
那重病是汪文宣埋积多年的病,这种病一直都在悄悄地噬着他苦心维系的平稳生活: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吵架,同事们阿谀奉承的嘴脸,拿着无法补贴家用的微薄的薪水。他只是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罢,甚至有些得意自己的清高和冷静,颇有些文人的自负。他了解自己的生活中出了问题,却惧怕改变。
疾病爆发了,而他仍浑然不觉,妻子早已成为了整个家庭矛盾的顶点,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旧家庭的第一个“叛逃者”。但是汪文宣将这一切理解为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争吵,甚至每一次他都选择理解为再正常不过的争吵。他不知道这一切生活就要崩塌了吗?我想他是知道的。汪文宣有着文人的软弱和敏感,妻子和整个家庭的变化他绝不会毫不知情。但是他选择的却是熟视无睹,这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欺骗。假如能不去改变,汪文宣绝对不会去改变,这一点不论给他多少次机会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他一个区区文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就算是想要去改变,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在这种绝望之中,他做出了愤怒的独白:“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没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他的自我主义使他只感受到其他人对于整个家的冷漠和自私,但是他却不肯多想:或许这个家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已经为他牺牲了一部分,才能勉强苟延残喘到现在。
但是,这所有的愤怒在他看到树生和另一个男人说笑打趣之后全部消失了。那份光景不让他惊讶也不让他愤怒,就像他早已经知道了一样,只是第二次又看到同样的画面。他感受到的是心痛和对失去的恐惧,这种内心的自卑感使他无力去反抗事实。于是在那几秒里,他的潜意识已经对那个男人妥协了。
寒夜读后感4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风呼啸着旋来卷去。可能是今天的暧气烧得不好,尽管在屋里也能感觉到寒意从四周袭来,把我紧紧包围。我试图用看书驱赶孤冷,可偏偏打开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窗外的风依然刮着,我起身走进儿子的屋子,呵,儿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对呀,天气变幻多端让人难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热解暑、遮风挡雨,防寒取暧的意识和本领,即使在寒夜也不至于受冷。
寒夜读后感5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600字读后感
【第3篇】巴金寒夜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一
“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树生写给“宣”最后的一封长信,信中完全彻底的表达了“树生”多年来没有表达的一切,以及道尽她最终的选择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小说的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惯常的叙述风格。但是一直伴随我的却是《红楼梦》中和汪树生一样结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们几乎同样都是耗尽心血才得以获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树生”这个形象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这个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角色。因为家庭是一个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二
在读《寒夜》的时候,有种读巴金的《家》的感觉,从头到尾,给你一种阴郁,沉闷,压制的感觉了。除了小说你那浓浓的母爱和夫妻之间那不时感动的爱情,剩下的,确实只能是“寒夜”了——抗战胜利前——经济萧条——难以为生的寒夜。
觉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亲汪母,他妻子曾树生。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本来,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它的稳固性是最高的。但是,当其中一个角不牢固的话,这个三角形也就不稳固了。小说中汪母和妻曾树生的关系就是动了三角形的角——不稳固了。在读小说,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过后想想,是否是传统和进步小资产阶级**。汪母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深爱自己的儿子,爱得有点入骨。她痛恶儿媳那种小资产阶级的作风,早出晚归,参加舞会,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厌恶,巴不得她离开。而曾树生,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独立,甚至能支持难以维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参加舞会,都不假。这注定了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可是她们也都是爱汪文宣的,因此她们的战斗往往为了汪文宣而达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谓的“大好人”,事实上,确实是一个好人,在出版社一个小小的校对职员。无疑,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在困难的,人情稀薄的社会。这里没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们疏远,甚至同事集体写信要他别去上班,怕传染给他们。除了钟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钟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两个人最后都双双病死。汪文宣给人的整个感觉就是软弱,缺乏鲜明的个性,事事谦让,没有心机。他夹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是相当难做的,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深爱他的妻子。在她们每次争吵的时候,他都在母亲面前替妻子说话,在妻子面前替母亲说话。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们还争吵的时候,他深痛欲绝。最后曾树生离开这个家,随银行牵到了兰州,还有她的男朋友银行的陈经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但她还是每月都寄来信和给家里相信的费用。说明她对这个家,特别是汪文宣,还有在学校的儿子,还是有感情的'。而那时汪文宣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只有母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笑容,只有压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时候,抗日战争胜利了。可是,这个家的苦难,并没有改变。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干。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已经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儿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三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梦想。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如果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忙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毁灭。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毁灭的人的未来。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
【第4篇】《寒夜》读后感1400字
《寒夜》读后感1400字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极限。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第5篇】寒夜读后感600字
寒夜读后感600字1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读后感600字2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风呼啸着旋来卷去。可能是今天的暧气烧得不好,尽管在屋里也能感觉到寒意从四周袭来,把我紧紧包围。我试图用看书驱赶孤冷,可偏偏打开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窗外的风依然刮着,我起身走进儿子的屋子,呵,儿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对呀,天气变幻多端让人难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热解暑、遮风挡雨,防寒取暧的意识和本领,即使在寒夜也不至于受冷。
寒夜读后感600字3
是我忽略了一个事情,汪文宣才是整个家的核心。只要他痛苦,就没有别人能愉快地过活。
那重病是汪文宣埋积多年的病,这种病一直都在悄悄地噬着他苦心维系的平稳生活: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吵架,同事们阿谀奉承的嘴脸,拿着无法补贴家用的微薄的薪水。他只是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罢,甚至有些得意自己的清高和冷静,颇有些文人的自负。他了解自己的生活中出了问题,却惧怕改变。
疾病爆发了,而他仍浑然不觉,妻子早已成为了整个家庭矛盾的顶点,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旧家庭的第一个“叛逃者”。但是汪文宣将这一切理解为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争吵,甚至每一次他都选择理解为再正常不过的争吵。他不知道这一切生活就要崩塌了吗?我想他是知道的。汪文宣有着文人的软弱和敏感,妻子和整个家庭的变化他绝不会毫不知情。但是他选择的却是熟视无睹,这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欺骗。假如能不去改变,汪文宣绝对不会去改变,这一点不论给他多少次机会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他一个区区文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就算是想要去改变,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在这种绝望之中,他做出了愤怒的独白:“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没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他的自我主义使他只感受到其他人对于整个家的冷漠和自私,但是他却不肯多想:或许这个家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已经为他牺牲了一部分,才能勉强苟延残喘到现在。
但是,这所有的愤怒在他看到树生和另一个男人说笑打趣之后全部消失了。那份光景不让他惊讶也不让他愤怒,就像他早已经知道了一样,只是第二次又看到同样的画面。他感受到的是心痛和对失去的恐惧,这种内心的自卑感使他无力去反抗事实。于是在那几秒里,他的潜意识已经对那个男人妥协了。
寒夜读后感600字4
脑中忽然想起不知谁说的“小说是没法概括的”,当时我并不认同,因为这与我在叙事学里学到的知识相矛盾。然而当我提笔想要写个《寒夜》的故事梗概时,却突然不知该从何写起。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巴金笔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树生、陈奉光、唐柏青、小宣、母亲、钟又安,他们苟活在抗战的动乱年代,饱受着现实碾碎梦想的沉重打击,每天提心吊胆,唯唯诺诺只为了能在乱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故事因为时代背景的烘衬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则一个不得志的肺结核患者的中年危机又能引来多少人的关注呢?然而在战机不时在头顶飞过,警报随时可能拉响,日本军队随时可能进城屠杀,人们朝不保夕的时候,汪文宣的遭遇则被打上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汪文宣,曾树生,一对思想先进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他们怀着共同的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战争的炮火撼动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报社当校对员,每个月领着微薄的薪水。曾树生,在银行任职,每日应酬不断。刚开始他们还是有希望的,他们相信,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前线传来的或好或坏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邻里焦躁不安的议论猜测像是慢性毒药,侵蚀了两颗年轻鲜活的心。他们的心,一如重庆寒冷而雾气弥漫的冬夜渐渐地变得冰凉,简直要结成冰。
寒夜读后感600字5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第6篇】巴金寒夜读后感400字
巴金寒夜读后感1
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是一个阴晦的冬季。在阵阵警报声中,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地跑着,跑向那个狭小的防空洞。寒冷仍在继续,荒凉、阴暗笼罩着大地,没有一点生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故事,是一个琐碎而又凄惨的故事。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有婆婆、丈夫、妻子和儿子,有最为普遍的婆媳矛盾,有最为常见的经济困难,就是这样的四口之家,演绎了一段生离死别的悲剧。
树生,我同情你。你是一个那么有活力有激情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断收敛,委屈着自己,你为了家庭,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随毫无怨言,却总是招来婆婆的冷嘲热讽。你渴望爱情,渴望友谊,却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放弃。树生,你很累,不是身体,而是心。你的心已经紧绷了好久也该松一松了。树生,我了解你对自由对生活的渴望,你想让自己的短暂的生命活得更加精彩,那么你为什么不走呢?走了又为什么回来呢?回来,面对的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你能承受得了吗?他们欺骗了你,即使是善意的,也仍旧改变不了他们对你的欺骗。其实他们也是自私的,明知道你不可能永远不回来,却仍不告诉你,让你永远生活在自责中。树生,你是不是很痛苦?
文宣,我虽不恨你,却也无法原谅你。你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虽然他们称你为“老好人”,但我更愿意称你为懦夫、弱者。因为你的软弱、妥协,让最爱你的人受到了伤害。当你的母亲辱骂妻子时,你总是唯唯诺诺,不敢大声的反驳。你明知道妻子的个性,还要他学会忍耐,忍耐自己母亲的无理。文宣,他不应该是你守护一生、保护一生的人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对她?文宣,你不觉得自己很残忍吗?残忍地把他推开,让他漂泊在异乡,又残忍地不告诉他你的病情,你是真的为她好吗?你有没有想到他的痛苦和伤心呢?文宣,你痛在身上,却让树生痛在心上。
这是一个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世道的悲剧。在战火硝烟的笼罩中,有多少家庭支离破碎,生离死别。为了生存,每天都处在惊慌中的人们无可奈何,仿佛一切都是听天由命。这是时代的悲哀,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人能活着正是不易了,
天还是那样冷,风还是那样吹,日子一天天过去,迎来了春天,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人们高兴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开了,有的人在庆贺胜利,有的人在庆贺新年,书生也最终很耐走过这个春天。
时光飘过,人已作古,愿树生与文宣能够在地下相遇,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巴金寒夜读后感2
巴金的《寒夜》。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巴金寒夜读后感3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巴金寒夜读后感4
2016年11月8日,立冬。我站在阳台上怀念德州干燥寒冷却因有牵挂而变得难以忘怀的冬天,也许州城的我所惦念的他们而今正在踽踽寒夜中发出伤春悲秋的感叹,亦或似曾树生般胆颤于寒夜的凄冷,期盼着时间来决定一切,给予些微不足道的温暖。身在江南的我,眼睁睁的看着整整四个月的时光在我的手掌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而我的未来薄如蝉翼般在天空划过,没有声音。从那一刻起,我对自己说,即便身处寒夜,也要向孩子般单纯、简单,执着于梦想。
人间三部曲是巴金优秀的系列小说之一,寒夜可谓其中的经典之作。作品诞生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代骤然停止的标本,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作品内容是以抗战胜利前后的____“陪都”重庆为背景,以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也揭露了____反动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寒夜》的开始是1944年重庆一个寒冷的冬夜。两年后,十里洋场大上海的一个寒夜里,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也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寒风凛冽的夜孤苦伶仃的继续幻想明天。夜太冷,她需要温暖,而我更需要从寒夜中看到他们的悲剧,然后怀着更现实的梦想上路,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总会不自觉的同时想起孔乙己,一样悲剧的性格,同样凄惨的命运。可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为复杂,被黑暗社会毒害和侵蚀的更为彻底。巴金在后记中说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也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汪文宣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怀有远大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理想却逐渐被岁月侵蚀的变换了模样。他有爱心,奉献着爱也拥有着爱。可生活却极度痛苦,在痛苦中他与妻子决裂,在一切的就急于苦难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与苦闷,就这样在悲苦中死去。有时感觉文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迷茫。
巴金寒夜读后感5
小说一开始就布置了一个压抑、恐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外部环境,日军的侵略导致社会环境的压迫式本文一个线索。然后由环境的烘托、汪文宣的肺病再加上婆媳之间的矛盾,更加压迫了汪文宣的精神和肉体。最后从汪文宣的角度扩展到整个当时社会的残酷,全文都是压抑的基调。
主人公汪文宣与曾树生曾经充满理想,追求个性解放与个人幸福,并通过自由恋爱组成了家庭。但是在艰难的现实与生活的重压之下,往日的和睦与平安都渐渐消失。曾树生陷入与婆婆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对生活失望的她最终抛家弃子,而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汪文宣也在贫病之中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内容比较短,没有像电视剧从头至尾叙述。切入点就已经是小宣(两者的孩子)13岁,而汪文宣也已经体力不支,肺病愈来愈严重。
在人物刻画中,汪文宣:懦弱无能、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
巴金寒夜读后感6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官商勾结等混乱腐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巴金寒夜读后感7
巴金的小说电影在中国文坛、影坛都很有成就及影响力。我接触到巴金的作品就是通过看《家》这部电影了解的。黑白银幕非常适合表现那个时期的大家族的压抑黑暗,几个鲜活的女性都在家族的阴霾下萎靡消失,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真是一个旧社会啊!太压抑了!
也许是作家的立意的缘故,那时的大家族想必不都是这样的,没有阳光。像鲁迅家的鼎盛时期,就很令人艳羡的。还有许多贵族之家都是很有氛围的成长起来的,受到的传统教育都是立身处世的经典指教。因此,可以想见,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主要的写作方向的。不能说巴金的文学就是为了革命而文学的,不是这样,每一个人对事态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也需要异样的见地。后来我又是先看了电影《寒夜》之后,才看的小说,我都同样被打动。被爱情、被凄苦、被短暂的片刻欢愉、被深藏在树生内心的爱怜、难以割舍的情所感动。贫贱夫妻是从浪漫中走来的,那些在校期间的热恋方式与当代人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新潮的,为他们的爱而欢愉;结婚后,总要现实的生活,书生意气、叱咤方遒渐渐淡出,本份与循规蹈矩还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路,这也意味着男主人公生存能力的缺失,然而适合职场的树生,却能在近似交际场合的应酬中获得很大的青睐,身边不乏关注的目光,来自老板的亲切关怀。看到这里,我为男人的无奈感到悲凉,似乎女人的清丽气息即时能救助这个家,但也埋下了与迂腐之气暮气很重的家庭格格不入的距离感。这才是《寒夜》当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感。这部书的压抑油然而生,读者在为之叹息中期待,在期待中还是悲叹。
巴金写足了处在那个尴尬位置的中年人的凄凉,谁是让树生离家的人?婆婆?宣?树生自己?都可能。寒夜留下的思考很多。也因此打动了读过它的不同时代的人。总的来说,《寒夜》尽管凄凉还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爱情小说,是混乱年代的人性牵挂,是人间永久常新的道不尽的情愫。这部小说无论在何种时代,就如同一缕阳光,他们的那点可怜的爱像是一盏暖灯,让读者为之叹息和同情,原来,我们的巴金先生在平静的外表下除了控诉大家族以外,还能通过普通的小家庭轶事写出这样撼人的作品,《寒夜》的成功足以比其他作品更能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