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闻一多读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22-07-14 07:02:21 查看人数:71

【导语】闻一多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闻一多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一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闻一多读后感

【第1篇】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读后感2000

古往今来,也就是这样一位伟人,支撑起国家、民族。他们,是华夏最优秀的儿女,是我们永远的自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读后感2000,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1

《最后一次演讲》的导语中提到原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高万祥说:“《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是一本很值得全中国所有教师、所有知识分子去认真阅读的好书。如果我是教育局长,我一定把它发给全市所有教师;如果我是教育厅长,我一定会把它发给全省所有教师;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也一定要求全国所有的大中小学教师都认真阅读这本好书!”以前上学时,课本中节选有《最后一次演讲》,当时只是感动于闻一多先生的“视死如归”,而当我看了《最后一次演讲》的全篇,了解了更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心里充满的是愤怒、敬佩和感动。

我愤怒当时社会的黑暗。就像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的质问:“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无非是一个没有丧失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一张嘴,有什么话可以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是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杀——这成什么话?”我愤怒就是这样柔弱的读书人会遭此毒手。我愤怒那些丧失良知的中国人还不如外籍友人——“自从李公朴先生遇害以后,原本不住在西仓坡大院的西南联大美籍教授温德先生,便住进了……”“孩子,你的父亲,我的老朋友闻一多先生是个好人,有人想要杀掉他,中国人民不答应,我这个美国人也不答应。……孩子,你看,我还像个称职的哨兵吗?”

我敬佩当时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原本闻一多一家可以安全启程北上,可为了好友,为了伸张正义,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他选择以生命为交换。“特务们先后给闻一多寄来了两次子弹……‘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在那个时候结束你的性命’”“闻一多仅仅淡然一笑,便把信和子弹扔进了纸篓。”这就是知识分子的骨气,这就是最勇敢的斗士,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感动闻一多先生以贫乏的物质武装起来的高贵精神。“闻一多一家在这8年当中,住过茅棚,喝过稀饭,饿过肚子,刻过图章,写过文章,游过行,……”“可对于贫困交加的闻一多一家来说,……而今天,一定要让孩子们吃饱。”即使这样,闻一多先生斗志昂扬“斗士的血不会白流,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都说知识分子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群人,可就是这样一群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引导我们的前进。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2

是否记得,有这样演讲,享誉中华,让爱国人士热血沸腾,为全国解放而奋斗,让反动派脸色苍白,胆战心惊。

是否记得,有这样一位伟人,一生奔走在爱国战线上,几十年如一日,不曾动摇。

是的,那篇演讲的名字就叫《最后一次讲演》,那位伟人的名字就叫闻一多。

还记得6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激动昂扬的演讲震惊了整个中国,可就在3个小时后,一声枪声响起,闻先生与他深爱着的祖国,抱着对未竞事业的遗憾离我们而去了,但我却要高呼:“闻先生走了,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站起来,他们会为中国的解放拼搏!”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没错,几年以后,百万解放军横扫大江南北。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的旗帜在天空中冉冉升起。

是的,那一天,闻先生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底。他是中国人内心的一根精神支柱。

古往今来,也就是这样一位伟人,支撑起国家、民族。他们,是华夏最优秀的儿女,是我们永远的自豪!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闻先生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它已经刻在了我的心底。我仿佛看到了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坚毅面孔……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读后感2000,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看法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读后感2000

【第2篇】闻一多读后感600字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1

在读完《最后一次讲演》后,我认为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讲稿,这甚至不是一篇演讲稿,这是一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出来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仇恨和怒火喷发冲天的、如火山般的檄文!谁读了能不义愤填膺,能不热血沸腾?这是闻一多先生用满腔悲愤发出的生命最后的强音!

闻一多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火焰一样的激情。他那时的心情应该十分复杂:有好友遇害的心如刀割的悲伤,有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残暴行径极度的痛恨和厌恶,有对广大人民热切的希望,还有对人民斗争精神深深的欣慰以及对人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不可动摇的信心。闻先生的每一句语,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坚实笃定,都足以使天地为之惊动、风云为之色变,在场的听众又怎能不热血如沸、掌声如雷?

闻先生是在用自己的良知呼吁,用自己的生命呐喊,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哪一群人,而是当时全中国人民。誓死争取民主独立、反抗反动统治的决心在他的心中,个人的生死荣辱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满腔充盈的是一股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并深深地为之鼓舞。

闻一多先生为常人之所不敢为,说常人之所不敢说,他说出了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心里话,用宝贵的生命唤醒了无数热血的青年,为推翻反对派的血腥统治而战斗到底。

正是无数个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引导着爱国志士的思想,引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光明,走向真理,走向中华民族的崛起!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2

最近,我无意中阅读了《中华魂》中《有骨气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读过以后,我感触很深。出国留学的闻一多在美国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没能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虽然不知道它算不算名著,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当我读到闻一多在自然博物馆跟讲解员辩论和反驳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羞辱时,不禁被他那种骨气所打动。他明明可以在美国迷恋高楼大厦,过好生活。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是个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自然博物馆之行,使闻一多对苦难的祖国更加思念。他给国内的朋友写信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闻一多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啊!如果是我,我肯定没有他做的好。我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然而,有些中国留学生却渐渐的看不起自己的祖国了。他们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一心想留在美国。每每和他们谈起祖国时,总说这也不是那也落后。闻一多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常常提醒他:“身为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闻一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我是中国人》来表达读祖国的热爱。诗中写道: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的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

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

闻一多那种骨气,那种不忘祖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虽然我们国家不是很富裕,不是很强大,落后就要被别人欺负,不要让别人对我们中国人畜意侮辱。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象闻一多那样,不但不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俗话说:“狗不嫌家平,子不嫌母丑”。我是中国人,我是祖国的孩子,我从小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3

我对闻一多的了解仅仅局限于,1930—1932任教于山东大学国文系院长。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演讲》。后来写论文,开始看到他的《周易》、《诗经》、《庄子》、《楚辞》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对其的评价如此的高。

闲来无事,回忆高中学习过的一篇篇经典作品。面临硕士毕业,再回头看当时语文老师要求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有作品都全文诵读的用意。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炙烤,岁月的磨练后,静静的躺在沙滩上的金子。当我闭着眼睛坐在图书馆三楼的角落中,默诵《死水》时,突然发现原来闻一多在告诉我们他的孤独,度日如年的孤独。

闻一多的文学创作应该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比如在“以丑为美”上,《庄子》一书中支离疏、叔山无趾、哀骀它、佝偻粘蜩老人。这些外表奇丑的人,往往德全而形不备。“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拥有着极高、极纯粹的地位。这种以丑为美的极致,在闻一多那里发挥到了极致。“绝望”、“罗琦”、“翡翠”“云霞”、“绿酒”这些在文学中具有绝美意象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罗列在你面前。本该营造出夕阳西下,云霞漫天中,一个美若诗的女子在漫步。闻一多在他们的前面加上了“油腻”、“霉菌”、“死水””花纹”。那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国家不幸,诗家幸。当这种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士、心境应该很苦吧,想到这些难免有凄凉之感。

将近而立的我,从诗歌中读出了闻一多的孤独、绝望。《死水》是闻一多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观望与希冀。绝望到最后,索性把美好毁灭给人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篇闻一多唯一入选中学教材的诗歌。欣赏闻一多的诗歌,索性找一无人的角落,冷气开足,配以以只有一个声部的卡农。从帕哈贝尔到庄子,从庄子到闻一多。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微的一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在细小处,幽僻里,在诗人的严重,皆闪耀一种光明。也许,这是闻一多在心中构造的另外一个城堡。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4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 败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5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闻一多读后感600字

【第3篇】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1

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此,我认为读者也应当有所分析。每位诗人、每个作家的情绪触动都是相当具体而实在的,作家、诗人从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抒情达志,在这里,狭义的“家”是具体实在的,而“中国”的一切则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认为,在诗人的情绪启动之际,刺激着他灵魂,纠缠着他梦魂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家”,当然,随着他思绪的逐渐展开,理性成分逐渐增强,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也就浮现了出来,并最后成了他诗歌的主体和归宿,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阳吟》如此,《孤雁》、《忆菊》之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这里也涉及到了这首诗的理性成分问题。《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2

在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干脆把太阳认作是自己的 “家乡”,诗中这样写道: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诗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

以上是诗的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写诗人对太阳的种种挑剔和不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怨。诗人迁怒于物,满腹怨气。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3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4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 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诗的四至六节属于第二部分。写诗人希望借助太阳的力量了解故乡的情况。

乍然醒来时的懵懂引出了万千怨愤,但这毕竟还毫无实际意义。太阳照旧每天升起,驱散人们的美梦,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热量,又依旧不紧不慢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气性的怨怒都于事无补。诗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望着高空里运行的太阳,不觉又为它俯瞰一切的优越地位而感慨起来。他幻想能够骑着太阳旅行,“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他又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往复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这样说来,太阳就是刚刚来自东方大陆,来自诗人的故乡,想到这里,诗人似兴奋起来,他急切地向这位故乡的来客打探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家乡”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地方。“家乡”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后来又是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二月庐”,自然也给了人伦的亲情和友善。“北京”则是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之时,他还曾对学校多有不满,但时过境迁,同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比较起来,凡是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温馨迷人,让人追恋不已。

诗的七至九节构成了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他倾吐衷肠。

这思路依然是从太阳东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当中引发出来的。诗人由“太阳”的劳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继而猛然悟出了太阳与自己的相同命运:“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由自己的奔波劳苦、漂泊异乡而设想太阳也有同样境遇,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万仞碧空之上的辉煌的太阳也一如“我”的命运,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压力是否就理所当然地为之减轻了一些呢?

无论怎么说,诗人都的确是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希望得到太阳的帮助指点。诗人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这不象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在《孤雁》里,诗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喝醉了弱者底鲜血,/吐出些罪恶底黑烟”。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5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第4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1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写的是闻一多先生。文中写到“在30年代国力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先生在写此作文时已是75岁高龄,但面对这些往事,他仍然历历在目。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了,

从这篇短文中我明白了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不要惧怕势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2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在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却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道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3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是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闻一多先生他对学习是那么多痴迷。默默无闻地写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他刻苦研究这些书籍,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文化的药方。这就是他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而作为一名战士,他又是那么的正直无畏。他大骂狗特务,早已把生命置之生死之外。这就是他的“说了就做。”

他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所以我们要向他

首先对于学习,我们要学习他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的精神。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作业也要按时完成,好好学习,争取在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正可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你言而无信,那么就无法相信你,不愿和你做朋友。

所以让我们做一个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4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第5篇】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1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湖北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是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确,他做到了。他潜心研究古代典籍,以天下为己任,从文化研究上探求救国的方法。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十年艰辛,《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赫然而出。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他却锲而不舍,依然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依然是那样的心会神凝,成为“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说”了,跟着是“做”了。他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先生的信号多次出现后,他仍大无畏的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声震天地!在生死关头,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昂首挺胸,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他的“行”!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闻一多先生虽然早已牺牲,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向闻一多先生致敬!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2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 败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3

我对闻一多的了解仅仅局限于,1930—1932任教于山东大学国文系院长。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演讲》。后来写论文,开始看到他的《周易》、《诗经》、《庄子》、《楚辞》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对其的评价如此的高。

闲来无事,回忆高中学习过的一篇篇经典作品。面临硕士毕业,再回头看当时语文老师要求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有作品都全文诵读的用意。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炙烤,岁月的磨练后,静静的躺在沙滩上的金子。当我闭着眼睛坐在图书馆三楼的角落中,默诵《死水》时,突然发现原来闻一多在告诉我们他的孤独,度日如年的孤独。

闻一多的文学创作应该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比如在“以丑为美”上,《庄子》一书中支离疏、叔山无趾、哀骀它、佝偻粘蜩老人。这些外表奇丑的人,往往德全而形不备。“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拥有着极高、极纯粹的地位。这种以丑为美的极致,在闻一多那里发挥到了极致。“绝望”、“罗琦”、“翡翠”“云霞”、“绿酒”这些在文学中具有绝美意象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罗列在你面前。本该营造出夕阳西下,云霞漫天中,一个美若诗的女子在漫步。闻一多在他们的前面加上了“油腻”、“霉菌”、“死水””花纹”。那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国家不幸,诗家幸。当这种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士、心境应该很苦吧,想到这些难免有凄凉之感。

将近而立的我,从诗歌中读出了闻一多的孤独、绝望。《死水》是闻一多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观望与希冀。绝望到最后,索性把美好毁灭给人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篇闻一多唯一入选中学教材的诗歌。欣赏闻一多的诗歌,索性找一无人的角落,冷气开足,配以以只有一个声部的卡农。从帕哈贝尔到庄子,从庄子到闻一多。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微的一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在细小处,幽僻里,在诗人的严重,皆闪耀一种光明。也许,这是闻一多在心中构造的另外一个城堡。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4

最近,我无意中阅读了《中华魂》中《有骨气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读过以后,我感触很深。出国留学的闻一多在美国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没能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虽然不知道它算不算名著,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当我读到闻一多在自然博物馆跟讲解员辩论和反驳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羞辱时,不禁被他那种骨气所打动。他明明可以在美国迷恋高楼大厦,过好生活。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是个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自然博物馆之行,使闻一多对苦难的祖国更加思念。他给国内的朋友写信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闻一多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啊!如果是我,我肯定没有他做的好。我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然而,有些中国留学生却渐渐的看不起自己的祖国了。他们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一心想留在美国。每每和他们谈起祖国时,总说这也不是那也落后。闻一多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常常提醒他:“身为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闻一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我是中国人》来表达读祖国的热爱。诗中写道: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的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

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

闻一多那种骨气,那种不忘祖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虽然我们国家不是很富裕,不是很强大,落后就要被别人欺负,不要让别人对我们中国人畜意侮辱。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象闻一多那样,不但不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俗话说:“狗不嫌家平,子不嫌母丑”。我是中国人,我是祖国的孩子,我从小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5

在读完《最后一次讲演》后,我认为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讲稿,这甚至不是一篇演讲稿,这是一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出来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仇恨和怒火喷发冲天的、如火山般的檄文!谁读了能不义愤填膺,能不热血沸腾?这是闻一多先生用满腔悲愤发出的生命最后的强音!

闻一多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火焰一样的激情。他那时的心情应该十分复杂:有好友遇害的心如刀割的悲伤,有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残暴行径极度的痛恨和厌恶,有对广大人民热切的希望,还有对人民斗争精神深深的欣慰以及对人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不可动摇的信心。闻先生的每一句语,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坚实笃定,都足以使天地为之惊动、风云为之色变,在场的听众又怎能不热血如沸、掌声如雷?

闻先生是在用自己的良知呼吁,用自己的生命呐喊,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哪一群人,而是当时全中国人民。誓死争取民主独立、反抗反动统治的决心在他的心中,个人的生死荣辱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满腔充盈的是一股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并深深地为之鼓舞。

闻一多先生为常人之所不敢为,说常人之所不敢说,他说出了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心里话,用宝贵的生命唤醒了无数热血的青年,为推翻反对派的血腥统治而战斗到底。

正是无数个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引导着爱国志士的思想,引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光明,走向真理,走向中华民族的崛起!

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

闻一多读后感(5篇)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1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闻一多范文

  • 闻一多读后感(5篇)
  • 闻一多读后感(5篇)71人关注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1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