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建筑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建筑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建筑美学读后感 第2篇《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读后感 第3篇景园建筑读后感 第4篇《建筑的数学之旅》读后感 第5篇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第6篇建筑书籍读后感 第7篇景园建筑读后感800字 第8篇走向新建筑小学读后感
【第1篇】建筑美学读后感
建筑美学读后感范文
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的组成体,所以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但要是社会,在我看来,那美的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个生命个体,社会才美,所以,对于美是意识,我认为是从人的个体上看,不是从社会这一整体上来看的!高尔太说;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但要是只有主观意识,没有客观的存在,就像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会觉的美吗?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也要是存在的,所以美是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
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我是个还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上面说过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而我对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成长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有点和吕营和高尔太的认识有些相似处,但也只是有相似而已。吕营说:“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我认为:美可以是人的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或许说,人就是社会的组成体,所以可以称为社会的意识,但要是社会,在我看来,那美的就是人的生命,因为有了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个生命个体,社会才美,所以,对于美是意识,我认为是从人的个体上看,不是从社会这一整体上来看的!高尔太说;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但要是只有主观意识,没有客观的存在,就像世界什么都没有,那会觉的美吗?
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也要是存在的,所以美是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我是个还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上面说过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而我对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成长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第2篇】《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读后感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读后感范文
忙里偷闲读完了《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感觉自己日渐枯萎的领悟力、审美力突然间原地满血复活,仿佛对建筑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有了深入了解。虽然这种了解只是一种肤浅的、自以为是的理解,但是阅读过程中那种无缝对接的融入感、深以为然的认同感,还是显得十分难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是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建筑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二是其所用的文字很流畅、很直观;三是其建筑思想很超前、很有远见,即使在今天依然适用。
读此书的第一个感受,好像是在直接浏览梁思成先生的人生历程。通过他自己的学术文章和林洙女士的回忆片段,详细讲述了他研究中国建筑的艰辛历程,描绘了他关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理想架构,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的建筑思想、艺术思维。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艺术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带有一种建筑学家的耿直和率真,不管是夹杂在建筑专业用语中的价值判断,还是在给朱德等领导人书信中的片言只语,讲得都很透彻、很直白,带有强烈的冲击力、感染力,直入人心。
读此书的第二个感受,仿佛是穿越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课堂,静静聆听梁思成先生的生动授课。书中所用的文字给人一种娓娓道来、谆谆教诲的感觉,立体、形象,这可能与他作为建筑教育学家有直接关系。梁先生善于用信手拈来的鲜活例子阐释深邃哲理,不管是水彩课上拿罐子和盘子来比喻谦虚对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还是拿胖妇人旗袍上的“孔雀开屏”图案来比喻建筑装饰的恰当性,都非常通俗易懂。他在解释建筑学抽象理念时,往往用比喻的手法将之具体化、形象化。
他把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比作“文法”,把斗、拱等建筑构件比作“词汇”,让人易于理解;把城市比作有经络、脉搏、肌理的人体,把城市的发展比作人成长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城市不仅会像小孩一样得伤风感冒,而且不科学对待还会像大人一样得动脉硬化、高血压。“我所惟一可以奉献给祖国的只有我的知识。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全部知识献给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我的学生。”梁先生不但有“深藏在陶罐里”的渊博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读此书的`第三个感受,就是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流传隽远、历久弥新。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思想和城市规划理念,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他勉励学生要“带着时代的艺术特点、感受着历史的步伐”去学建筑、去创造建筑,他自己也是如此。在对古都北京的保护问题上,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这是卓有远见的。虽然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北京古老的城门楼、牌楼、城墙被拆毁了,那个经典的北京旧城消失了,但是在梁思成与北京副市长吴晗的据理力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的风骨。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2001年曾写过《梁思成百年祭》,结尾处写道:“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我想,这也算是对梁先生的最佳褒奖和致敬了吧。
【第3篇】景园建筑读后感
景园建筑读后感
景观小品的设计是近几年来中国比较新兴的行业,而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了这个专业,也深深的喜爱着这个专业,我从图书馆借的书也是和这个专业相关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莫过于《景园建筑》这本书。
《景园建筑》这本书展现了世界上三十多位当代杰出的景园建筑师的作品。每个作品都各有特色——从作品的范围到设计公司的个性特色和公司的灵感来源全方位的展现每个方案的与众不同。在这本书中,各个精品的方案来自全世界各地,用引人入胜的'彩色照片、图画和细部特写进行了说明,以简练的文字阐明了每个方案的依据。
其实在人们把景园建筑学作为一门专业技能以前,景园建筑艺术就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古代文化曾把花园尊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最高成就。虽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宏伟花园已不复存在,但是对这些花园的描述却流传了下来。正如世界著名的景园建筑师诺曼 纽顿所说:“景园建筑学成为一种专业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却和人类存在的历史一样长。”
今天,与景园和建成环境相关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多:全球范围内的生境消失和环境恶化,城市区域的过度拥挤,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和尚也对生活各方面的侵扰而导致的私密性丧失,人口平衡和文化特质的含混与变异,商业利益明显优于公共利益等等,仅是这些焦点中的几个例子。关于处理这些焦点问题的想法越来越丰富,这使得简单描述景园建筑学的可能性日益遥远。
这部书通过实例提供了景园建筑学的宽泛定义,这里展示了31家事务所和个人的新作,对我学习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从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借鉴。
本书列出的部分作品可能与人们头脑中一般的景园设计概念刚好吻合。另外一些例子则与常规相去甚远。收录了门录甚广的景园建筑实例。诸如,高尔夫球场设计、休闲与娱乐设计、室内景观以及公共机构的作品,其中一些景园建筑的设计方案其他书中的很少见到,所以这本书为我们学环艺这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利用空间。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些国外设计师很有特色的设计,令我受益匪浅。
读书在是人增长见识学问的同时,提高了人的素养,所以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书,我喜欢这个专业,更热爱与它相关的知识。
【第4篇】《建筑的数学之旅》读后感
《建筑的数学之旅》读后感
本书围绕两条历史叙事主线展开介绍。基本叙事主线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伟大建筑的建筑形式(几何学、对称性及比例)和结构(推力、负载、张力、挤压问题)上,其中涵盖了从埃及金字塔到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叙事主线中的巅峰之作是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久负盛名的清真寺,伟大的罗马式、哥特式及文艺复兴期的大教堂,帕拉迪奥圆厅别墅,美国国会大厦,悉尼歌剧院,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和万神殿。(这一条主线的叙述内容并不全面,只是争取用赫赫有名的例子来说明建筑的重要特征。)
第二条叙事主线从历史的角度逐步阐述当前的初等数学,包括欧几里得几何的部分知识、三角学、向量的性质、二维和三维解析几何以及(最后的)微积分基础。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两条叙事主线交织在一起,展示它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数学使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清晰化,而建筑则是应用抽象数学的舞台。为清晰起见,这两条叙事主线都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展开,而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实际上,单在时间顺序上来看,人们对于互相影响的建筑和数学的理解并不对等(希腊几何学和建筑例外)。事实上,有可能阐明复杂结构的初等数学知识几乎总是超出当时建筑者的理解能力。
彩图1(指书后彩图)拼贴了各种历史性建筑(均以同样的比例显示),给出了本书的快速导览。本书研究了这里的许多建筑,并特别对其穹顶、拱、柱子和梁进行了数学分析。
阅读本书,你需要具有某些高中基础数学的应用知识(如初等代数和一些几何学知识)和学习建筑学及其词汇(如书后术语表所列)的兴趣。本书可按多种顺序阅读,而具体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你自身数学知识的影响。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该学科,我的建议是耐心学习第2章中的欧几里得几何、三角学的一些原理以及向量基础知识,持之以恒并深入研究一下。第1章、第2章、第3章和第5章将带你领略一些建筑知识。第4章初步介绍一些基础数学以及二维/三维坐标系的知识,只要多点耐心和坚持,掌握这些知识并非难事。相信你在学习本书前面6章内容之时,可以享受一次美好的“旅程”。第5章结尾关于透视法的两节以及第6章中与结构工程历史有关的两节内容专业性较强,但你可以先“跳过”,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
如果你希望有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之旅,可以读完这4部分内容,然后全面学习第7章。第7章带领大家复习微积分基础知识,并将它的方法用在穹顶和拱的分析中。这7章均以“问题和讨论”一节结束。这里的200多个问题和18个讨论大都关注细节,但有一些偏离主题,拓展了关注范围,若要轻松快速阅读本书,你完全可以忽略它们。
【第5篇】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托马斯·史密特教授写的这本《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这却并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而是需要我们做好读书笔记,深度学习和了解的一本书。
我通过这本书同样也了解到建造一个优秀的.建筑,有时候来源于灵感,有时候又来源于智慧。就像圆和方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把这二者调整使人们视觉感官上更舒适。对于这些智慧,我们现在了解的不够,都要靠看书来取得。如果我们本末倒置,把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磨练手上功夫,只把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花在阅读优秀建筑作品和寻找设计灵感上,那我们十年之后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绘图员,而非一名建筑师。
当然对于我们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对一个区域内宏观的规划设计,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任务之重,如果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不好好把握时光、潜心研究,那么以后走上社会将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所以,加油吧!
【第6篇】建筑书籍读后感
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
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讲述的建筑艺术深入浅出,但是的确是我们专业所必须接触的读物。作为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是带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先导。曾经难以理解的解构:表皮主义,还有什么尖锐的大三角都是从这里演化过来的,曾经的难点和重点,都如同换形游戏,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其内涵。通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来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对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间形式的表现加以理解,可以对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学习到空间艺术的更深层级知识。
【第7篇】景园建筑读后感800字
景园建筑读后感800字
景观小品的设计是近几年来中国比较新兴的行业,而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了解了这个专业,也深深的喜爱着这个专业,我从图书馆借的书也是和这个专业相关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莫过于《景园建筑》这本书。
《景园建筑》这本书展现了世界上三十多位当代杰出的景园建筑师的作品。每个作品都各有特色——从作品的范围到设计公司的个性特色和公司的灵感来源全方位的'展现每个方案的与众不同。在这本书中,各个精品的方案来自全世界各地,用引人入胜的彩色照片、图画和细部特写进行了说明,以简练的文字阐明了每个方案的依据。
其实在人们把景园建筑学作为一门专业技能以前,景园建筑艺术就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古代文化曾把花园尊为文明社会的一项最高成就。虽然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宏伟花园已不复存在,但是对这些花园的描述却流传了下来。正如世界著名的景园建筑师诺曼 纽顿所说:“景园建筑学成为一种专业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却和人类存在的历史一样长。”
今天,与景园和建成环境相关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多:全球范围内的生境消失和环境恶化,城市区域的过度拥挤,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和尚也对生活各方面的侵扰而导致的私密性丧失,人口平衡和文化特质的含混与变异,商业利益明显优于公共利益等等,仅是这些焦点中的几个例子。关于处理这些焦点问题的想法越来越丰富,这使得简单描述景园建筑学的可能性日益遥远。
这部书通过实例提供了景园建筑学的宽泛定义,这里展示了31家事务所和个人的新作,对我学习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从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借鉴。
本书列出的部分作品可能与人们头脑中一般的景园设计概念刚好吻合。另外一些例子则与常规相去甚远。收录了门录甚广的景园建筑实例。诸如,高尔夫球场设计、休闲与娱乐设计、室内景观以及公共机构的作品,其中一些景园建筑的设计方案其他书中的很少见到,所以这本书为我们学环艺这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利用空间。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些国外设计师很有特色的设计,令我受益匪浅。
读书在是人增长见识学问的同时,提高了人的素养,所以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书,我喜欢这个专业,更热爱与它相关的知识。
【第8篇】走向新建筑小学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小学读后感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