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民主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民主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 第2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第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范文 第4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第5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第6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1000字 第7篇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第8篇《民主教育在课堂》读后感
【第1篇】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舍《民主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主世界》淳朴的语言,口语化的言辞,赤裸裸的讽刺了金光镇的“民主世界”,轻松诙谐,可谓妙笔生花。故事虽短,却折射出发人深省的官僚主义现象。
故事发生在金光镇,这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乡镇,但作者详细交代了镇子里的情况和时代背景,这些都是外来户,看上去都是有钱有势的主。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在感受到真实性的同时,也为下文他们反映出来的民主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民主世界里,不是人人事事一律平等的么?”这是耐人寻味的一句反问句。小小的金光镇民主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外面的世界了。对于金光镇的民主,作者单单描写水仙馆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比其他机关都要民主的机关。“其形如蒜,定非水仙,应再加意搜集鉴别。”简单一句对话便刻画出馆长装腔作势的形象,这是社会“民主”现象的根源所在。官场充斥着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老舍给与了幽默的讽刺。不仅仅不尊重底层人民,而且官架子大的可怕,虚荣心极强,心里想的就是官威。“本馆长出入大门,警察须碰两次鞋跟,遮两次眉毛。副馆长出入呢,就只碰一次,遮一次,以便有个区别。”夸张的描写,无情的.批判,将这个水仙馆弥漫的官僚主义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的幽默讽刺穿透力极强,而且让人印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这种现象,体现出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憎恶。馆长议案、“体恤”下属,同意增加工友人手表面上是民主,实则是自私自利,一切为了官威的体现,是官僚作风的体现。
所谓民主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而且社会上官僚作风相当严重。老舍通过《民主世界》揭示这样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2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民主主义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阐发了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宣传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具体行动纲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文化工作在整个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党对古今中外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方针。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33)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第3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范文
《民主的细节》是我最近看的书,作者是刘瑜。书是主要是专栏文章构成,讲述美国人最普通的生活以及背后的制度理念等。一本讲述民主,自由,伦理的书,不是理论的堆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读起来没有理论的生涩,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按理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次很快乐的阅读体验。不过一次对话让我重新有所思考。
偶然一个大叔看见我看这本书,说看多了这种书人会格格不入,觉得这样不对,那也有问题。我起初一听到这个想法,觉得很荒谬,觉得难道了解民主社会的运作,了解一种更好的制衡与平等不对吗?难道知道了后就一定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吗?虽然我心里许多想反驳的,但是突然我却觉得这话也不无道理,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格局,该多收的税不会因为你说其他国家咋收税国家就少收,该政府一手拍板决定建设的化工厂不会因为你说没有听证会没有经过全民投票而不建,该通过潜规则交易的东西不会因为你说要透明而改变,等等反正该咋样就咋样。不会有人问你对事情的看法的。以前高考完,谈论读大学的问题时,一个我母亲的朋友在犹豫是否送孩子去香港读大学,在我看来香港大学那么好应该去啊。她说怕孩子回来变傻。我当时不理解,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如果在香港读大学,形成的是一个相对民主,相对法制的价值观。以后回来思想还没马上转变的话,那可能有些行为可能有些天真。比如香港能参加游行表达看法,这里行吗?如果你对自来水涨价,对你家附近建化工厂有意见你能去,你敢去游行吗?就算是这里号称自由之思想的大学,如遇到游行且不论游行是为了什么,老师领导的要求都是不能去。当然你可以说去不去是我自己决定的,那就是你天真了三。当然这是我自己乱想的,我想应该没有这样死脑筋的人,我想人都是很会适应社会的。
【第4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1
喜欢刘瑜,是从几年前《送你一颗子弹》开始。在这本偏生活化的散文集中感受到她的幽默和才气,而那之后也知道有《民主的细节》一书,一直没有买来看是因为听书名就有一种政治类学术书籍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过之后发现并不全是这样,当然政治主题的散文少了点自嘲式幽默,但这不失为一本从细节外了解美国民主现象的好书。
知乎网友曾对此书作以下评论:“文章结构可以总结如下:民主的美国发生了这样的事云云,其实这样的事存在种种弊端云云,但这正好反映了民主的优越性云云,这事发生在中国将会是这样的云云。” 确实总结得十分到位,基本每一篇都按这个思路进行。曾经将此书推荐给一位读政治学的朋友,朋友听了书的简介便表示不齿,认定这种书必然是在过度吹捧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诚然,书中正如以上结构一样,对事件进行中美对比,并对其利弊发表观点,看上去似乎是在吹捧美国自由多么好,贬低中国多么缺乏民主。但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好坏并非根据它所表达的观点的对与错,而是它能否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进而引领读者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即使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也能从书中对特定事件的细节描写更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民主现状,从另外的角度看民主和自由。
正如知友所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轻易下判断,最后的决定却也往往越准确。” 我向来不是个随便下定论或咬定某种观点的人,因为我明白自己知道的不多,没有资格作评价。这也促使我抱着学习和怀疑的态度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这样一来,便不会轻易被某种观点洗脑,也不会轻易下定论。即便不知道自己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至少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现状作了介绍,目前相对完善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200多年以来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边倒地说美国民主好,中国应该向其学习,因为这其中有许多历史和国情因素的影响。要走向民主,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制度复制过来,或者让中国政府去向美国政府学习,核心的主体应该是有民主和自由意识的素质公民,如果没有这些公民在日常与政治相关的大小事上进行推动和完善,无论多么民主的制度也只是没有活力的一纸公文。
人类总在进化,政治制度亦然。我们难以断定哪种制度最好,因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巨轮。正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2
以前,对于民主的了解,限于课本、新闻,看过这本书,真真切切,从生活的细节上,有了一番领悟。
民主的关键词 ——制衡。联邦党人提倡精英治国,反联邦人号召更有活力的平民自治。谁也不比谁更好,于是,制衡成了一剂良药,在两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转。
哈贝马斯说,充分有效的对话是政治现代性的要旨。制衡体现的就是强制性的对话,制衡体制下社会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三权分立+联邦制+活跃的公平组织+文化产业,经过这四种路径,各种分歧不断碰撞最后趋于相对平衡。
政治制度有对应的政治文化。最好的公民文化应该是参与意识和服从意识的平衡,既有热情又有秩序。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是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结局有二,要么政治冷漠,要么破坏性参与。所以,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趋于平衡的。
在美国,选a和b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选谁都一样。既然都一样,那还大张旗鼓竞选会不会多余呢,不会,正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政党趋中化,最后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书里还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很多个细节阐述了美国的民主,总体感觉,那里的工人很牛,老人很牛,老妇人很牛,总之就是普通人都很牛,动不动就能吓对方一声冷汗。
但是这种牛,也是有个底线的。某地交通局工会为了工人权益全城罢工的时候,做得太过分,到后面工人自己都骂起娘家的不是了,工会只好低下头来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呃...话题又回到制衡了。想起经济学中,最佳的点都是那个平衡点,a=b的点上,效益最大。平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
因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关系,学生期间先后接触了很多欧美国家的电视电影以及欧美文化等专题,个人还是喜好用当前自己所处所见与欧美国家去对比,纯属兴趣与打开眼界。
刘瑜这本书我给好评是因为它不像其他书一样生硬的传递着“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美国的民主”“这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等等,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不喜欢这种说教式的铺垫,而它采取了在序言一开始就慢慢吸引你的眼球,正文内却是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教育美国现存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点点小思考。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制度是由人来实施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由于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教育差异宗教习惯等对同一件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所以无谓的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亮,美国的三权分立就一定有优势等是值得商榷的。
本书开头摘抄法国作家扎克维尔一段话很是喜欢:“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和希望。” 这个观点可以用在我们在了解或者探讨任何未知领域时候所应该有的一种心理暗示。
整本书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论调在,所以才会让人看清楚美国所谓的民主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民全员的参与性,无论是大到某部法律的颁发小到公家的电线杆占据了我家小狗的撒尿地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多好普世价值深入人心,其实“制度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则是文化。”所以公民积极参政责任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个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对真,对善,对真理的追求,是个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看到西方的月亮比东方亮,看到人家积极进取民主发达的一面,但殊不知人家在走向这条路上所经历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为之所付出的代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总不能只看到贼吃肉却看不见贼挨打。
因为他们始终有以下的信念----
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要捍卫你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利受到侵害,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反之亦然。”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所以扎克维尔也说了:民主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最终将他完全禁锢在内心的孤独里。
是为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4
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5
本书的作者刘瑜是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旅美,并取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曾任剑桥大学讲师,现于清华大学政治系,担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她写的政论,内容诙谐幽默,又令人获益匪浅,并先后出版过《余欢》、《送你一颗子弹》等小说、随笔,这本《民主的细节》就是她写的政论合集。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眼里,政治仿佛只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种阶级社会的民主翻来覆去也无非就是三权分立、人大、多党制、君主立宪制、总统联邦制等。正因为此,政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对于追求社会正义、建设理想社会的热情,“民主”一词不过是无数政治名词中比较有名的几个罢了。
而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亲身经历,用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让飘渺虚无的民主与油盐酱醋的市井生活、人间冷暖相联系了起来。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把民主从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来,让人们看见,民主与你息息相关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是这样的,一下就让“民主”变得有血有肉。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都有民主在闪光。民主的细节远比民主的口号重要,比如之于我们而言,高呼一万句“民主万岁”也抵不上村委会的一次民主选举重要。“民主”对每一个国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具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值得我们读后深深地思考。
【第5篇】《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寒假,携妻带女回安徽过年,在老家的日子里,深感从未有过的寒风,但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一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读完后便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思妙想,也不是讲台上的高谈阔论,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思想,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智慧,每一页都镌刻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民主”……
李镇西说 “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大爱,是爱所有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他认为,爱绝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同时,李镇西也认识到,爱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而有的爱心在体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种爱他认为是“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
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只谈爱心是不够的,这完全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感觉李老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小爱”——“大爱”——“民主”。是的,民主教育才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民主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
——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民主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在民主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成功的民主教育,往往都充满了师生合作的气息,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
——民主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
我们知道,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民主精神。民主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教师需要民主精神是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民主精神也是今天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要民主精神是培养人的需要。以人为本,强调民主、平等、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现代人较高层次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
教师作为崇尚民主这个伟大国度中的特殊而重要的群体,最应该担负起实践民主教育的重任,让践行民主教育成为我们东校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第6篇】《民主的细节》读后感1000字
看完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之后,我又看了一遍,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民主最能反映它的,不是口号而是细节。当我们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种事时,我们首先要忘掉空洞的宣言,从细节、从人们的言行去看,看一个真实的社会,民主的真实。很感谢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不用去千里之外,便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美国,一个传言中的民主之国的真实。
在读这本趣味十足的书时,我看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似乎每一个美国人都患有精神狂躁的症状。整个社会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便紧张起来,开始争吵、开始游行、开始指责和批评。这对于一个天朝公民而言,有些不可理喻了,难道一个民主的国家是这样的吗?
要了解民主,不如先从它的反义词——暴政开始。其实这个词对于中国人并不陌生,中国历史的沉痛教训便是暴政亡国。书中的美国,每天都有人在批评政府,当不公发生时,卑微的清洁工能战胜强势的哈佛大学(怎样保护肉食群体p65),当政府要颁布法令时,激烈的讨论和论证成为习惯,在美国人民的生活中,批评政府,反对公权滥用,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暴政的理解和恐惧,美国人似乎比中国人更有体会。
媒体以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在社会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水门事件开始,美国媒体就承担起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媒体是美国社会里反抗暴政的急先锋。批评时政,讽刺总统,恶搞政府官员已成为电视台的常规活动。我相信一个真正民族的国家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批评改正,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奉承着,那么他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缺点,那么一个国家呢?它会不会狂妄而盲目的自信呢?!一个争吵着的社会没什么不好,至少大家敢说,至少危机浮在表面上,最怕的是一个沉默的社会,一个众口一词的社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沉默就会毁灭这里的一切。
其实,民主反映到每一个人身上便是社会责任感,不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做为一个国家民族的主人,勇敢的站出来批评和指责。一个虚伪的社会只会隐藏危机,在逐渐的赞美声中渐渐衰落下去。一个真实的社会,必定是充斥着争吵和责骂的社会,小时候,因为父母的不断的批评和责骂,才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习惯,那么国家呢?没有一个长期批评政府的体制和习惯,它是会干出让人痛苦的事情来的。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的存在,也不是需要一个永远正确的政府的存在,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虚怀若谷,能听进不同声音,并勇于改进的政府。民主的最基本含义莫过于人人说真话了。
【第7篇】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上述几个词语深深地震撼着我。
爱是一个教师起码的道德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李镇西班里有个学生丢失了一本书,他没有给拿书的学生扣上一顶“偷”的帽子,而是说,这位同学的童心暂时缺失。第二天,学生把书悄悄地送还后,他说,这位同学的童心又回来了……镇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师,他认为一个教师具有一颗童心很重要。这句话我信,因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才能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的确如此,爱心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主教育却不仅仅是指爱心,民主教育有更加广泛的内涵,爱心只是民主教育的一个前提。面对爱心,相信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对学生时真情流露,但是“民主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同仁们,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去家访,学生拿椅子愉快地让你坐,而学生到你办公室却只能恭敬地站着;你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而你却把自己的板书写得乱七八糟……如此种种,所透露出来的是不尊重,而这种不尊重却极少有人认为是一种不民主的现象存在,甚至是多数人默认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必然。试想,如果我们师生之间总是以“这种必然”诠释着师道尊严,那么,中国的民主教育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这是李镇西论著中流露出的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表明他想改变教育的决心。是啊,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必须变得更加充满人性,充满民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颗心灵,每一个生命开始,去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让教育因民主而充满爱,因爱而走向民主。如果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的民主教育就成为可能。
同仁们,让我们以爱为前提,高擎起民主教育的大旗,为了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为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幸福的微笑,为了师生之间架起真诚友谊的桥梁……
【第8篇】《民主教育在课堂》读后感
《民主教育在课堂》读后感1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民主教育在课堂》,让我领略了民主教育的魅力。老师的微微一颦、轻轻一笑,竟有如此魔幻的力量,顷刻之间就能使学生感觉到轻松,远离紧张,使他们感受到前进的动力,给予别人微笑是可以快乐自己的。正所谓:给学生一脸阳光,而老师收到的将是一身阳光。当然,民主教育肯定不只是微笑教育,那么民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民主的课堂应该如何去营造?
民主课堂是什么?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这部著作聚焦李镇西老师在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力推的民主课堂建设。他们紧扣课改,以课堂为突破口,在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高效、民主的课堂模式,重建适宜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生态和教学关系。全书从“思考”“故事”“成长”三个角度全方位呈现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民主课堂”建设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素质教育呼唤课堂民主,课堂民主是社会民主化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探讨什么是课堂民主,怎样创建课堂民主,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愿望。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如何创设民主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炙热点。
那么什么是课堂民主呢?课堂民主应该是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愉悦、亲密及独立思考、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它体现为: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的烂漫和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民主的教学作风,才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特别灵光”的领域,造就一批积极进取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真正使课堂成为人才自由成长的沃土。
实施民主教学,要求我们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博大胸怀。教室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交互对话的舞台。教师要“放下架子”,“降格”待己,把自己放在“学习者”而不是“教书者”的心理位置上,站在“同学”的角度,化解师生之隔、教学之隔,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基础。要跟学生进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学式”的“心灵交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渗透消融于平等、坦诚的“对话”中,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
李镇西老师认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仅有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如果教师不想只做“教书匠”,而想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这样才会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标准示范,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批评,对学生多一点平等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
《民主教育在课堂》读后感2
中国的教育出路在民主教育,这是我拜读李镇西校长《民主教育在课堂》的一书最大的感受。在这本书里面,李镇西校长将教师的成长作为他当校长成功的唯一标准,他这本书都是在讲老师的成长历程:刚开始工作的豪情万丈、遇到难题时的苦恼和彷徨、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问题后的欣慰、满满的收获和成长。
李镇西校长写到他刚来武侯实验中学的时候,是非常失望的:老师用的是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刀切”的“满堂灌”,而且还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学生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越来越厌学,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最终导致老师没有半点职业幸福感,苦不堪言,教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他开始了对课堂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团结众多老师一起思考学校的定位、理念、体制机制、策略方式以及行动评价。最终他们提出了课堂改革的教学模式,李镇西校长认为民主课堂应该“自然而然的融汇”众多民主精神: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而这些在他们学校老师的教学经历中也有了一一的体现。在第二辑的故事里我看见了很多老师讲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时的场景。
像在《给老师加两分》中,郭老师为实习老师小陈老师解围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郭老师不一样的“干预”方式:不打断正常教学,不损害老师的威信,又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用自己正确的看法去引导学生,不得不说郭老师是一个善于引导的好手!在《“母大虫”风波》里,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课堂教学机智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处理其实是对人的处理,目中有人,对事的处理才能最终体现对人的尊重,唐老师的这个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而在《四边形复习课》中,这种教学智慧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的犯错在有经验的老师那里往往成为一次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前奏,朱青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因为老师要做到这样,只有经验是不够的,关键是对犯错误的孩子要有一种从容、宽容、包容的心态,朱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是因为他正是这样的老师。
还有一种就是李镇西校长一直强调的课堂兴趣。在《一次奇特的演习》中,朱老师在题目中埋藏了一份善意,也是一份期待,那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而他想把这份成功当做新年礼物献给孩子们,以至于孩子们最后收到的不仅仅是比平时理想几倍的分数,更是一种成功感和信心!这份礼物的确有“意思”!在《课堂小乐趣》里,李镇西老师更是无比欣赏。他认为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有趣”“有效”,而这两点万平老师都做到了。有趣就是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效就是学生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无论多么重要的知识,如果老师讲的乏味,最后还是不会有效。让课堂有趣的策略有很多,但语言的幽默无疑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万老师的课堂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没有结束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事例。这确实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因为故事还在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相当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哪儿有那么简单呢?常常会读到某些优秀教师这样的“事迹”----某些后进生会因为老师的一次谈心而感动,于是进步了,入团了,考上大学了,等等。这样的神话从来不存在。关键是教育过程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对孩子向善的坚信不疑。而新教育实验有一个理念,就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既然我们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孩子的心中,就让岁月去见证吧!
而在第三辑的成长中,我看到了老师们在艰苦的漫长的奋斗过程之后得到的收获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洒下了无数的汗水,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但是他们得到了孩子的爱和尊重,这是他们作为老师最大的价值了,最起码他们自己这样认为的。在《守住自己的良心》中,孙明槐老师的“没有愧对教师这一称号,没有愧对任何一个我所教过的学生”“凭良心认真对待我的职业,而且我认为讲良心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这些话深深的震撼了我。现在一谈起教育就是“观念”“思想”“智慧”“模式”这些字眼,而真正决定我们教育品质的首先就是像孙老师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良知。做教育就是做良知,可以这样说孙老师就是就是教育良知的化身。
而郭继红老师则是另一种老师的代表。她最初踏上讲台的时候,由于天时地利的原因,她一帆风顺,捷报频传,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生源的改变,她似乎一下子变得不适应了,不知道该怎么去教书了,那么多的荣誉和经验根本解决不了遇到的新难题,在《永远在飞翔》这篇教育叙事中,郭老师详细的讲了自己遇到这些新问题时的痛苦心情,尤其可贵的是郭老师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退,她没有止步,而是在痛苦中蜕变,在迷茫中反思,在实践中探索,积极投身到课堂改革的实践中,终于郭老师和同事们一起以“民主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在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中更上了一层楼。郭老师不惧困难,勇于超越自己,不被功名所累,舒展自己轻盈的理想翅膀,拍打着事业的蓝天,她永远在飞翔,永远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