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官场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官场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官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官场现形记》读后感500字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1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记得,这则结论是爸爸一本正经告诉我的,他还顺便添油加醋地讲了些因果报应类的案例故事。胆小怕事的我自然诚惶诚恐,不但把这则谎言工工整整地写到了小本本上,心中还暗自高尚:我一定要做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啊!
长大后,读的书多了些,经过的事也多了些,慢慢地我发现,在这个社会中,真为民做主的官几乎没有,中饱私囊的倒遍地皆是。后者的比例,甚至赶上了《金赛性学》中报告的男性自慰人数的百分比。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靠!贪污也这么爽吗?丫不贪会死啊?
事实是,不贪真的会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黑洞,很多时候它甚至和人性善恶与否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贪官固然可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或者好情人,而后者的角色正是当下社会对男性所期望和鼓励的。所以,如果一位官员恰巧兼具了这两种角色(贪和好),我们就很难武断地做出结论说,官员的贪污完全由于生活作风的腐化。倒毋宁说,他的之所以贪污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作风之外的其他因素。
《官场现形记》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钱都用来捐官了,上任之后不就穷得叮当响了吗?再不趁时间捞上一把,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想着升官发财?哈,那是要花钱的!《现形记》第十一回中有这么一出:'王道台叹一口气道: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穷候补的,捱上几十年,一个红点子没有见,家里当光吃光。我们做上司的,再不去理他,他们简直只好死,还有第二条活路吗?'所以两个简单的结论:一、官员的辛酸,那也是一把一把的;二、贪污有理。但毕竟,一、试问,世上哪人不辛酸?二、兄弟,你正贪的,那可是哥们我的辛酸钱啊!所以贪官之可憎可杀又是理所当然了。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2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更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上下的痛恶和嘲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来。读到这里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里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等。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3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的人接任巡抚。徐大军机糊里糊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
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4
晚清时期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小说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小说所写大多是当时社会上的实际人物,只是改名换姓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的人接任巡抚。徐大军机糊里糊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官场的黑暗和肮脏是不可闻睹的,中国古代的官场尤其如此。几千年了,那阴秽依然如故,真叫人痛心,叹息、憎恨!官宦们凌驾于百姓之上,大官凌驾与小官之上,层层叠叠使百姓不得翻身,不见天日﹗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5
放假之前,牛牛说要和我交流有关《官场现形记》的读后感,可是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实在是看不进去,那里的人真的是相当多,我看到头疼也没看完,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读后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是读书以后还是有机会的,现在就借用一下别人的读后感,以后再补上吧。(牛牛别生气啊!)
这部小说,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先生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书中出现的那些官僚,昏聩糊涂,卑鄙龌龊,达到极点;他们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严酷暴虐,也达到极点。但是作者并没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艺术概括,写作态度上也有迎合时势、哗众取宠的成分。鲁迅先生也指出:“必臆说颇多,难云实录,无自序所谓‘含蓄蕴醇’之实,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后尘。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会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世要求,得此为快,故《官场现形记》乃骤享大名;而袭用‘现形’名目,描写他事,如商界学界女界亦接踵也。”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6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捐官后,贪污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里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至于官员失职或犯罪,都能用钱一一化解。只要你肯出钱,就是皇帝派钦差大臣来查你的罪行,你也能用钱堵住他们的嘴,以至于大事化了,仅在无职无权的小官吏中找几个替死鬼而已。书中写了这样的例子不下三四个,可见金钱的力量。
官员腐-败,政事颓废。有不少官吏和当地的绅士地皮勾结,鱼民百姓,愚弄乡里。这清朝的官吏不怕老百姓造反,他们会重病弹压。他们却怕洋人。仅仅是一个洋教徒也会让他们胆战心惊,生怕惹出事非,至于外国驻华使节领事,他们更是不敢招惹,以至于很多洋人知道了清朝大臣的奴才心理,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洋人犯罪,就是杀人中国政府也无权处理,通过一些时间让中国一而再三的赔款。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污,惩处腐-败,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第2篇】《官场现形记》读后感800字范文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1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更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上下的痛恶和嘲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么事端来。读到这里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里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等。他们媚上欺下,粗俗卑劣,蛮横霸道,寡廉鲜耻;官气十足,人气全无。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形同走肉腐尸。正像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在此,我想奉劝那些还没有现出原形的“怪物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每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能否无愧于天地间,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时候再后悔。
我多么希望人们都对他人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要人前一张脸,人后一张脸,活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中。难道不感到辛苦吗?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小说中留洋学生那样的人,坚持正义,主张公道,为人民争气,为祖国争光!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2
鲁迅先生曾经推荐过四部清末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和《官场现形记》,这四本书都是写关于清末的黑暗腐败社会的的著名小说,但各有各的妙处,其中《官场现形记》是结构最大,散的最厉害的一本。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李宝嘉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时聪慧,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后来屡试不第,失意之中,对清末社会日益不满。该书是近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暴露封建官僚为题材的小说。这本书主要是描述当时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衙役。
无论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还是知县、典吏、管带、佐杂,都是爱财如命的贪官污利。官场如商场,官吏如同市侩。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从朝廷到地方,一片都是乌烟瘴气。
清末的社会以及官场贿赂成风的情景,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为了钱他们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出卖国家、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形象。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州县杂佐,虽然职位不同,但都是一些贪污腐化、徇赃枉法、残害人民、寡廉鲜耻、屈膝媚外、出卖灵魂的无恶不作,无所不为的恶棍。
他们的信条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官场成了商场,官吏成了市侩。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外省大肆买卖差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出卖矿产,私吞赈款,克扣军饷,贩卖人口,甚至借过生日,办喜事来捞一把,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此外,小说还揭露了清末统治集团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罪行。
书中对把当时官场的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第五回里的何藩台,一个藩台买卖官的事可不少,由他弟弟三包子的话就可以看出了:“五山王玉梅,是个一万五;萍乡的周辫子八千;新昌胡子恨六千;上饶莫桂英五千五;吉水陆子龄五千;庐陵黄霑甫六千四;新畲赵苓州四千五;新建王尔梅三千五;南昌蒋大化三千;铅山孔庆辂、武陵卢子庭,都是二千,还有些一千、八百的,一时也记不清,至少亦有二三十注。”一个小小的藩台,买卖官职就已经这么多了,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就可想而知了。官职变成了买卖,官员的质量又何以保证?人民的生活又怎么能得到提高?
为了官,一些人甚至不顾亲情,抛弃了尊严,甚至把自己的儿女送给别人,只为了得到一官半职。冒得官原来是江苏泰兴县的一个长随,知道当地的羊统领贪图女色,便吃鸦片装死,逼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了羊统领做小老婆。还有一个侯补知府叫瞿耐庵,为了巴结总督,居然让自己的年过半百的老婆拜一个小姑娘宝珠做干娘,为此他也得到了兴国州知府的职位。在瞿耐庵向马老爷请教做官法门的时候,马老爷的做官法则更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我们做官人有七个字秘决。那七个字呢?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监察案件只拉弓,不射箭。
各式事情到手,先给人家一个老虎势,一来叫人家害怕,二来叫上司瞧着我们办事还认真:这便叫做‘一紧’。等到人家怕了我们,自然会生出后文无数文章。上司见我们紧在前头,决不至再疑心我们有什么;然后把这事缓了下来,好等人家来打点:这叫做‘二慢’。‘千里为官只为财’,只要这个到手;无论原告怎么来催,我们只是给他一个不理,百姓见我们不理,他们自然不来告状:这就叫做‘三罢休’。”由此可见当时当官的心理是怎么样的了,这样的官如何能统治整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何来的保证。
对国民杨威作福,对洋人则卑躬屈节,一副奴才相,这是书中的另一个腐败情景。洋人求见文制台,刚好文制台正在吃饭,巡捕不敢进去向文制台禀报,在门外徘徊着。文制台见到后便问他什么事,巡捕刚收完有客人求见便遭到了文制台的一个耳刮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见客。但当巡捕说这个客人是个洋人时,文制台顿时气焰矮了一大截,愣在那里半天,然后又抬手刮了巡捕一个耳刮子,说:“说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点禀报?”更令人气愤的是当文制台听说有洋人被打死了,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这个处分谁能担待得起?”作者通过描述文制台的的前后表情动作,充分地揭露了当时官员对外国人卑躬屈节的丑态。
《官场现形记》虽然全部只有六十多回,但却完完整整的描述了清末时期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令人深醒,引以为戒。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又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部书描述的事情已经变成历史,但是其中的教训我们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闭关自守只会使国家落后于世界的潮流,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进行对外开放。
此外,腐败也是一个国家的败落的重要原因,为官就要为民服务,为民做主。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宁可回家中番薯”。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一个国家只有制度正确,官员清廉,才能国家兴旺,民族强大,人民富强。
这部小说,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统治机构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先生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书中出现的那些官僚,昏聩糊涂,卑鄙龌龊,达到极点;他们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严酷暴虐,也达到极点。
原来是考科举,现在是考公务员,当然还有党政的路数,与“圣眷忧隆”差不多,还有官商的路数,与“捐班”“捐花样”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还有劳动模范之途,与“孝廉”无异,国企的领导,也和“盐道”“漕道”“制造局”什么的是一个路数,无非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花样更多了一些,官场世界更大,游戏空间更广阔了而已。
法律法规是表面上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灰色规则,一套没有用法律形式展现出来,却深入人心的行为规范,即所谓的隐蔽的秩序。
书中作者主要分析了以下3种关系:官与民、皇帝与官、官与官。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历史例子、创新的词汇、一些经济学原理完成了这本书。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历史杂糅起来,综合性较强。
老百姓是冤大头。通常,老百姓都受官吏的压迫,吃了官吏的亏,还要歌颂官吏。老百姓是草,官吏是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草,这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为什么老百姓只能是草。那是因为老百姓一无所有。没有权力、没有财富、没有靠山。而官吏手中握有权力,有靠山。官与民的力量对比悬殊,这使得官与民之间的斗争毫无悬念,胜利始终站在官吏的这一边。民受官吏压迫,享受第二等的公平,即奴隶级的公平。为官吏做牛做马,认真缴税,不能给官吏们捅乱子。官与民之间博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平衡形式-硬伙企业。即民营企业以金钱从官吏手中买入“护身符”,这样就可以免受其他官吏的压榨。从官吏手中买入护身符的代价要小于被官吏敲诈付出的代价,民营企业家认为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入。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情况总是不断地趋向另外一个平衡。
皇帝与官
皇帝也是个冤大头。皇帝通常奖励那些做坏事的官吏,而惩罚那些做好事的官吏。这种情形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一条来自最底层的信息,要传到皇帝的耳边,至少要经过6、7层的关卡。例如,村-县-市-省-中枢大臣-皇帝的秘书-皇帝。信息每经过一层,由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信息都会被当事人重新加工,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加工,然后再往上报,一层层,信息的失真程度越来越大。等到传到皇帝的耳边的时候,信息可能都已经偏离了70%左右了。这样的传递方式,足以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所以,便出现了马太效应。贪官污吏越来越多,清官越来越少。恶政是面筛子,把清官都筛掉,留下那些贪官污吏。为什么要做贪官。从收益与风险的角度出发,做贪官的收益很高,风险却不大(因为官吏大部分都贪污受贿)。而做清官的收益极低,风险却很高(要受贪官污吏的排挤,迫害,打压)。人都有趋利避害性,既然做清官是件这么危险的事情,那么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便越来越少。也只有做贪官污吏,才能够在中国官场中生存下来,这也符合自然竞争的道理。在中国官场,正义往往败给了邪恶。这是因为邪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正义过于弱小。
中国官场中,官与官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通过摆平违规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官与官之间存在的潜规则,是每个官员都必须遵循的。例如“三节两寿”、“炭敬”、“冰敬”等等,都是官场运行的潜规则,哪个官员不遵守规则,就会被扫地出局。潜规则必须遵守,违反规则,只能被淘汰。在中国,官员的聘任经历了几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官托”,其实就是卖官鬻爵,花钱买官做。这种情形是钱说了算。第二种形式是“随机抽签”和“论资排辈”。这两个内容是经过长期博弈后形成的产物。“随机抽签”的建立者是为了杜绝别人走后门买官,通过随机抽签,增加不确定性。“论资排辈”的建立者是为了维护官场中和谐的局面,按资历和辈分论升迁,先经过一轮筛选,再从中选择,减少恶性竞争。刘瑾潜流。通过建立庞大的沟渠网络,主干、枝干、支流等等,聚敛财物,最终富可敌国。
在本书中,作者有很多创新词汇。例如,血酬(依靠暴力因素获得的报酬)。灰牢(关押平民的非正式场所)等等。书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已定,英雄当烹”。刘邦当年事成之后就是这样对待韩信。当不当烹,什么时候烹,这是个问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3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4
从《官场现形记》中,人们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为官之“术”,还有一些关于官场的启蒙。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今天的官和过去不同,就是要为百姓办事。其实这个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说好做,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官,不能打官腔,说官话,摆官架子。要时刻记住:你不过是个为百姓办事的办事员罢了。你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没有只享受、不做事的权利。只要你真正为百姓做了实事,做了好事,百姓就会记着你,有点小错,只要能改,百姓也会谅解你。说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记自己是个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权利。当官的人,手里多少有些权。掌权的人不容易。原则问题,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认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辫子不放。为大事者不拘小节,造就大事业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纠缠的。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什么都答应人家,答应又不作数;怒时易拒人,该答应的也不答应,还要训斥人家。不管是成或败、喜或怒,都要冷静。遇事冷静一点,退一步想想,给自己降点温,就会少犯错误。退一步天高地阔。对上对下,都应该做到既得体又得理。对下级能做到得理,难做到得体;对上级容易做到得体,不容易做到得理。还要注意不能揽功推过,如有功归唐僧,有过归于孙猴。
为官和为人,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好人不一定能当好官;好官必须是好人。做官说到底了,还是要掌权,要懂得如何出主意,如何用干部。最后告诉大家,什么是官呢?官的本意是庇护民众的人,引申为为民作主,蜕变成主宰民众的人。为官者应该使人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他在生活中是平凡的,在职务中却是超众的。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篇5
看完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这本书大多是繁体字,也有不少简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简过渡时候的面貌。质量很不错,纸张印刷都是上乘,虽说耽搁了20年才出版,发行了能够出落得这样的一个模样,再比较这本书的各方面素质,也是天理昭然。张友鹤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处了两个错字,也是形近,字儿小,难免是误植;注得精到!虽然都是规规矩矩的注解,但这是有选择的注,不是滥注,堪为唱和,让人看了知话里有话又不留痕迹心照不宣。张友鹤在此书后面还编了一个《清代的官制》,对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来说真是大大的补了一堂课,来龙去脉,言简意赅,答疑解惑,茅塞顿开,同时也越发感到近几年的古装戏实在没文化不考究。而且这张友鹤的《清代的官制》还有另外一种好处,基本上可以作为《官场现形记》的概要或者节略,即便没什么耐心去看这1000多页的小说,看了这《清代的官制》也就够提纲挈领,大可发挥的了。此书开篇是“出版说明”,而本来可以作为“序”的一段话,却被编到了最后作为“后记”。本来“序”是点睛之笔,此乃清代说部的惯例,如此给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认为如果起初不看附录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记》这两篇儿张友鹤的文章的话,这本书未必能够一次看懂,不过就是笑笑过去了的。
现在那四篇儿鲁迅推荐的清末谴责小说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各有各的妙处,不过统宗的是一本儿《儒林外史》。其中文笔最好最有才情的,当推《孽海花》,结构最大胆的是这本儿《官场现形记》,散得很厉害,但又不失章法,不像《老残游记》也同样散得无边际,但过于随意了。论结构的造诣,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传》之下。《官场现形记》的最后一章点题相当大气,弄得我想对该书发议论也说不出更多的啥了。
据我看《官场现形记》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之上,首先是传统白话不像老果那样废话那么多,而且讽刺更灵巧尖刻,篇幅差不许多,《官场现形记》大大小小记事过百,而《死魂灵》则仅只有那么几个地主官员现眼,灵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的。论体例,都是只写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灵》虽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显然寡淡,不足论的。李宝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讽刺见长,李宝嘉见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来,索性不写,只托被火烧了;而果戈理则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写出个三部曲来才罢休,实在犯不上的这么劳驾。写小说,一是扬长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个残篇,不完足,不圆满,也要比画蛇添足的好许多了。
【第3篇】官场现形记读后感800字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1
看完了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第1版,1978年4月西安第1次印刷。这本书大多是繁体字,也有不少简化字,正是建政初期繁简过渡时候的面貌。质量很不错,纸张印刷都是上乘,虽说耽搁了20年才出版,发行了能够出落得这样的一个模样,再比较这本书的各方面素质,也是天理昭然。张友鹤的校已很下功夫,通篇我就查处了两个错字,也是形近,字儿小,难免是误植;注得精到!虽然都是规规矩矩的注解,但这是有选择的注,不是滥注,堪为唱和,让人看了知话里有话又不留痕迹心照不宣。张友鹤在此书后面还编了一个清代的官制,对不了解清朝官制的我来说真是大大的补了一堂课,来龙去脉,言简意赅,答疑解惑,茅塞顿开,同时也越发感到近几年的古装戏实在没文化不考究。而且这张友鹤的清代的官制还有另外一种好处,基本上可以作为官场现形记的概要或者节略,即便没什么耐心去看这1000多页的小说,看了这清代的官制也就够提纲挈领,大可发挥的了。此书开篇是“出版说明”,而本来可以作为“序”的一段话,却被编到了最后作为“后记”。本来“序”是点睛之笔,此乃清代说部的惯例,如此给放到了后面,不知何意。但我认为如果起初不看附录里的清代的官制和后记这两篇儿张友鹤的文章的话,这本书未必能够一次看懂,不过就是笑笑过去了的。
现在那四篇儿鲁迅推荐的清末谴责小说我算是都看完了,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官场现形记,各有各的妙处,不过统宗的是一本儿儒林外史。其中文笔最好最有才情的,当推孽海花,结构最大胆的是这本儿官场现形记,散得很厉害,但又不失章法,不像老残游记也同样散得无边际,但过于随意了。论结构的造诣,这四篇都在海上花列传之下。官场现形记的最后一章点题相当大气,弄得我想对该书发议论也说不出更多的啥了。
据我看官场现形记的水平要在果戈理的死魂灵之上,首先是传统白话不像老果那样废话那么多,而且讽刺更灵巧尖刻,篇幅差不许多,官场现形记大大小小记事过百,而死魂灵则仅只有那么几个地主官员现眼,灵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的。论体例,都是只写了上半部,下半部死魂灵虽然也出了若干,但成色显然寡淡,不足论的。李宝嘉和果戈理都是以讽刺见长,李宝嘉见好就收,不越雷池一步,知道自己写不出什么好形象正派角色来,索性不写,只托被火烧了;而果戈理则是受了但丁的荼毒,非要写出个三部曲来才罢休,实在犯不上的这么劳驾。写小说,一是扬长避短,一是量力而行,哪怕得到的是个残篇,不完足,不圆满,也要比画蛇添足的好许多了。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2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捐官后,贪污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zhaichao.net.cn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裏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污,惩处腐-败,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3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作品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和丧权辱国的劣迹。外国人打死中国小孩子,当地官员迫于群众压力,将凶手判处监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门,却按照“同外国人打交道”“只有顺着他办”的逻辑,竟依照外国公使的要求,将巡抚撤换,并由他们指定的人接任巡抚。徐大军机糊里糊涂地在出卖安徽省矿产的契约上签字,将国家主权拱手献给洋人。这些描写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惧怕外国人的无耻嘴脸。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
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4
《官场现形记》出自我国清末小说家李宝嘉之手,被鲁迅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晚清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更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上下的痛恶和嘲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很多故事让我读后感到愤慨,特别是“制台见洋人”一节。
这一节写的这个文制台是两江总督,却欺软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做了亏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禀告,他却推三阻四,对洋人百般维护;最后在两个中国留洋学生的据理力争之下,洋人理屈词穷,答应赔款平息风波。而这文制台仍心有余悸,唯恐洋人记恨报复,嘱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抚洋人,万不可再生出什麽事端来。读到这裏我既对制台的言行无比气愤,也为清朝廷有这样的对下属骄横跋扈,对洋人百般维护,吃裏爬外的官员深感耻辱;却特别敬佩那两个仗义执言中国留学生。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从《官场现形记》我又联想到了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官,这样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等。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5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由于《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官场上风行,写的又多是实人实事,所以关于此书的种种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看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并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当那些官员们正摇头晃脑地翻读着这本为他们描形画像的《官场现形记》时,哪里想得到,此时太后老佛爷也正翻看着这部书,盘算着怎么整治他们呢!
【第4篇】官场现形记读后感3篇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一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记得,这则结论是爸爸一本正经告诉我的,他还顺便添油加醋地讲了些因果报应类的案例故事。胆小怕事的我自然诚惶诚恐,不但把这则谎言工工整整地写到了小本本上,心中还暗自高尚:我一定要做个为民做主的好官啊!
长大后,读的书多了些,经过的事也多了些,慢慢地我发现,在这个社会中,真为民做主的官几乎没有,中饱私囊的倒遍地皆是。后者的比例,甚至赶上了《金赛性学》中报告的男性自慰人数的百分比。于是我百思不得其解:靠!贪污也这么爽吗?丫不贪会死啊?
事实是,不贪真的会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黑洞,很多时候它甚至和人性善恶与否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贪官固然可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或者好情人,而后者的角色正是当下社会对男性所期望和鼓励的。所以,如果一位官员恰巧兼具了这两种角色(贪和好),我们就很难武断地做出结论说,官员的贪污完全由于生活作风的腐化。倒毋宁说,他的之所以贪污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作风之外的其他因素。
《官场现形记》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钱都用来捐官了,上任之后不就穷得叮当响了吗?再不趁时间捞上一把,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还想着升官发财?哈,那是要花钱的!《现形记》第十一回中有这么一出:'王道台叹一口气道:你们这些人哪里知道!这些穷候补的,捱上几十年,一个红点子没有见,家里当光吃光。我们做上司的,再不去理他,他们简直只好死,还有第二条活路吗?'所以两个简单的结论:一、官员的辛酸,那也是一把一把的;二、贪污有理。但毕竟,一、试问,世上哪人不辛酸?二、兄弟,你正贪的,那可是哥们我的辛酸钱啊!所以贪官之可憎可杀又是理所当然了。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二
《官场现形记》分上下两册,先是从赵温中举写起,写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场事。既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住,又发人深醒,引以为戒。
读罢掩卷,不觉身心疲惫。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国赶跑占据北京的李自成,有覆灭南明小朝廷。其士气锐不可挡,其民族堪称彪悍强大。不过仅仅支撑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败。闭关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灭亡,自外国列强入侵,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成为了被外国列强争夺的肥肉,主权丧失,国土割让,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自此,官场愈加腐-败。
这时,国家国库空虚,为了赈灾,为了治理黄河,为了一些具体的国事,中央财政竟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乎,民间捐钱成为实效的方法,捐钱买官的行为随之盛行。捐官后,贪污公-款弥补之前捐官时的窟窿成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数大大小小的官吏,在为国家做事时顺手“牵”一些国家的钱财也就不足为怪。捐官后,不见得能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军机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抚的作用。因此,多数捐官后,都还得拿大量银子去“孝敬”上级,这样才在上级那里挂上号,才有可能在以后得到提拔重用。至于有不少人捐官后,再也没有银子在拉关系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做官,仅仅是徒有虚名,书上说是“候补”。
至于官员失职或犯罪,都能用钱一一化解。只要你肯出钱,就是皇帝派钦差大臣来查你的罪行,你也能用钱堵住他们的嘴,以至于大事化了,仅在无职无权的小官吏中找几个替死鬼而已。书中写了这样的例子不下三四个,可见金钱的力量。
官员腐-败,政事颓废。有不少官吏和当地的绅士地皮勾结,鱼民百姓,愚弄乡里。这清朝的官吏不怕老百姓造反,他们会重病弹压。他们却怕洋人。仅仅是一个洋教徒也会让他们胆战心惊,生怕惹出事非,至于外国驻华使节领事,他们更是不敢招惹,以至于很多洋人知道了清朝大臣的奴才心理,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洋人犯罪,就是杀人中国政府也无权处理,通过一些时间让中国一而再三的赔款。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过且过,整日价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发生冲突,这是多数清朝官吏的真是内心写照。欺内怕外,欺下瞒上。
悲哉!一部《官场现形记》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清朝后期官吏的种种官场丑闻,让人叹为观止。有此陋习,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毁。
这部小说,应该引起当今政坛重视,整治贪污,惩处腐-败,是国家中兴之大举。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三
从《官场现形记》中,人们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为官之“术”,还有一些关于官场的启蒙。
峰回路转,演绎出几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来,不谋其政,而谋其位,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奋斗目标。待谋到其位,又有百事待举,一要邀宠固位,二要防别人来谋位,三要进一步谋更高的位,哪里还有功夫谋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脚踢、闪转腾挪的“功夫”上了。政绩云何?官绩历历在目,那是由某官调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谪,终得恢复,一步一个脚印,身心交瘁,死而后已。
事实上,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权力和随权力而来的实际利益和与日俱增的欲望,构成旧时官员物质和精神的支柱。于是,当官,便治人;不当官,便治于人。换言之,要想不被别人像牛羊一样放牧,唯一的办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择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脑袋、骸骨,用别人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是一种生存竞争。追逐官职,谋取官位的时尚,成了封建社会中的人们的一种动力。
今天的官和过去不同,就是要为百姓办事。其实这个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说好做,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官,不能打官腔,说官话,摆官架子。要时刻记住:你不过是个为百姓办事的办事员罢了。你没有高人一等的权利,没有只享受、不做事的权利。只要你真正为百姓做了实事,做了好事,百姓就会记着你,有点小错,只要能改,百姓也会谅解你。说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记自己是个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权利。当官的人,手里多少有些权。掌权的人不容易。原则问题,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认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辫子不放。为大事者不拘小节,造就大事业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纠缠的。人有七情六欲,当官的人,也一样。但你既然是个掌权的,就要学会控制自己。成易骄,败易馁。喜时易轻诺,轻诺必寡信,什么都答应人家,答应又不作数;怒时易拒人,该答应的也不答应,还要训斥人家。不管是成或败、喜或怒,都要冷静。遇事冷静一点,退一步想想,给自己降点温,就会少犯错误。退一步天高地阔。对上对下,都应该做到既得体又得理。对下级能做到得理,难做到得体;对上级容易做到得体,不容易做到得理。还要注意不能揽功推过,如有功归唐僧,有过归于孙猴。
为官和为人,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好人不一定能当好官;好官必须是好人。做官说到底了,还是要掌权,要懂得如何出主意,如何用干部。最后告诉大家,什么是官呢?官的本意是庇护民众的人,引申为为民作主,蜕变成主宰民众的人。为官者应该使人得到这样一种印象:他在生活中是平凡的,在职务中却是超众的。
【第5篇】读《官场现形记》有感900字
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灵魂,都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当我读了《官场现形记》之后,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戏剧性的故事,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讲述了官职大小不一的官吏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崇洋媚外,奴性十足的丑态,他们的贪婪罪行被暴露得无以复加。比如胡统领,明明是去剿匪,自己却做成了“匪”,可恶的是,他这般的行为居然还被加官进爵。又比如冒得官,为了保官职,不惜卖女求荣,令人可耻可恨。全书30多个故事,写的并不是个别贪官污吏, 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腐朽,表现的是各色官僚们丑陋的嘴脸。真让看的人咬牙切齿,怒火中烧。
李伯元写的这部小说,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草图,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对当时的官僚政治进行全面剖析,上自军机大臣,下至佐杂胥吏,官吏不管大小,一律贪污堕落。小说在当时就引起了极大轰动,以致于慈禧太后也曾索阅,按照这本小说去抓人。而对于作者李伯元来说,恐吓信和砒霜等警告物不断出现在他面前,他甚至被人刺杀。无论这部小说的真实性如何 ,当时官员腐败是千真万确的,这部小说真的牵连到贪官们的利益,把当时腐朽黑暗的官场暴露出来,致使贪官们狗急跳墙。《官场现形记》讽刺的人或事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官场现形记》开创了中国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其中语言诙谐,经常借助谐音改易名字,如蒋大化(讲大话),魏翩仁(为骗人),贾世文( 假斯文)等。读完全书后,细细品位,既感觉有趣,又觉得讽刺至极,倍增兴味。而小说中写的人物,多是当时生活中的人物,有名姓可考的居多。所以,本书的纪实性是一大特点。而小说中的一个个故事,作为点,连成线,再到面。形象地绘描绘出了晚清官场形形色色的贪官形象,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闹剧般地写下了大小官吏的可笑姿态,让读者爱不释手。
在今天的新时代,我们经常关注的话题有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改革开放、教反腐等。其中,反腐败斗争仍然是一大热门话题。比如《人民的名义》这部关于反腐的电视剧,一经放映,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热议不断。
《官场现形记》流存至今,一直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要以古为鉴,政通人和,开创更加美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