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封锁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封锁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封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封锁》张爱玲读后感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1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描述的是“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心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微型的社会。
吕宗桢是一个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吴翠远是一个申光大学的英文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各自的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一个很好的角色。但在他们的内心却很寂寞、孤独和疲惫,在他们的内心渴望有一个人能了解他们,因此他们在“封锁”这段时间里一个电车上相遇了并聊了起来。开始吕宗桢只是为了躲避他的表侄才坐在吴翠远的身边,也是为了气气自己的太太才和吴翠远聊了起来,但后来他们却聊得越来越投机了,一直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开始蠢蠢欲动了。可是“封锁”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他们依然会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也会把今天发生在电车上的事忘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欲望”,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会展现出来。可是“欲望”过后一切又会恢复平静,一切又会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改变,也许他们害怕会有任何的改变而不想去改变吧!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矛盾吧,既渴望有害怕!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2
近日,拜读了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心中颇有感触。作者以精致、细腻的写作手法,把电车封锁期间发生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象叙家常般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感受真实的故事画面。
整个小说以电车封锁为主线,描写了封锁期间人们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吕宗祯与吴翠远的偶遇相恋的故事。又以一个山东乞丐的吆喝声首尾互应,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使人物形象都活灵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用敏锐的、善于观察生活的思维,把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都刻化地惟妙惟肖,让读者读起来沉浸其中、意味深长。象吕宗祯吃包子时被报纸粘住时粘住的细节、吴翠远衣着长相的描写、医科学生修改人体骨骼众人围观的情景、吕宗祯遇见妻侄董培芝的逆反心理以及吕宗祯与吴翠远相遇时层层深入的情感描写等等,都如同作者亲自经历一样逼真,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文中吕宗祯为躲避妻侄董培芝,假装与吴翠远套近乎,却假戏真做,互生好感恋爱的整个过程是充满戏剧性的,是美好的,可到最后电车发动那一刻,吕宗祯却又筱地离开了吴翠远,回到了原来的座位上,一切象没发生一样,又恢复了原样。这也让女主人公突然醒悟到:“象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人情的梦。”结局说不上伤感,但却充分讲述了男女在电车封锁的无聊状态下偶遇相恋,在电车启动时思维又恢复正常,如梦初醒般又步入正常生活的情感历程,让读者感同身受,无限想象。
我只想再好好的地几遍《封锁》,感受作者那流畅、不俗的文笔和真挚细腻的情感,品味她带给我的美好精神食粮。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3
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描写的是她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平常的事。虽然是平常的事,但她却以自己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微小细节的细致观察力向人们展露一个多元化世界。
《封锁》大概是写抗日战争时期,在公共列车封锁期间发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已婚的会计师,名叫吕宗桢。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年轻的在大学教书的女教员,名叫翠远。这两个看似如两条平行线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却因为封锁产生了爱情,随着封锁的结束,这段短暂且飘渺虚无的感情也如烟花般转瞬即逝。
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电车的玲玲声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兀自成一体,为故事的发生创立了条件。本是无心的谈话,但双方越聊越投机,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彼此倾诉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产生共鸣,以至于擦出火花。我不禁猜想,如果没有封锁呢?如果封锁永远的继续下去呢?他们的爱情还会延续吗?
我想起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小学的时候,某个无聊的下午,我坐在学校的凳子上恰巧另一个同班同学也很无聊于是我们便聊了起来。我平时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但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久,我告诉了她一些甚至于平时玩得要好的朋友都不知道的心事。在这之后我们并没有成为朋友,只是恰巧碰到对方时会心的笑一笑,打招呼而已。有时自己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一个和我没有多大联系的人?也许我们只是单纯的渴望一个可以宣泄自己不满或表达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想法的窗口,而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一旦这种封闭的状态被打破,我们又会回到机械的,像火车一般永无止境的前行的生活当中。所以我猜他们的爱情只是暂时的,虚幻的,如泡露一般。
好的小说不只是故事值得推敲,它的背景和看似不大重要的的小人物也很值得玩味。“他在这里看报,全车的人都学了样。有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他们不得不填满这空虚……思想是痛苦的。”为什么思想是痛苦的?也许他们是害怕一旦发现自己正过着机械,重复的生活而产生恐慌吧。这种现象在当今被物化、碎片化的社会中也很普遍。一些“宅男”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玩电脑游戏害怕社交,不断地重复着。他们害怕思考生活的意义,即便知道这种生活方式很没有意义但却固执的继续下去不愿改变,因为要改变于他们而言实在太麻烦太痛苦了。
张爱玲在文中探讨的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复,虚无和不愿思考,种种在今天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仍然存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手段、方式继续进行着。也许我们不能从她的作品当中得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我们却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维度。有时思考问题本身比获得答案更为重要吧。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4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这是一位迷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是名门之后,但是她以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而自豪;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在传奇的人生中写出了一部特别的短篇小说《封锁》。
《封锁》是张爱玲独具匠心的短篇小说,全篇主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在小说中发生了。《封锁》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随意的笔调下隐藏着巨大的张力!它通过电车被封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而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这是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反逆。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的本我状态,包括人类本能的驱动力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展现出本我。
正如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疼爱的都有恃无恐。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社会要求并规定的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在心里骚动着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表露出来。而电车上的封锁环境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这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没有了平时的那些种种顾虑,人们会暂时的抛离原本存在的那个自己,一个单纯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最终破蛹而出的本我。《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电车上相遇再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分手,其实正好是对内心一直隐藏的那个自己的展现。
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平常生活未被封锁之时,人性往往被封锁了,而生活被封锁时,人性反而敞开了。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欢出名,渴望满足俗世的各种愿望,于是突围,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又觉得生命充满了欢悦,本能的心灵渴求又使得她不由自主的封锁,又而把文学作为封锁之后的另一生命。
《封锁》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5
张爱玲用《封锁》,抓住了胡兰成的心。尽管《封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并不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但它却在不算长的行里,用其一贯尖刻和冷漠的笔调,直戳要害,揭示出男女在面对畸形之爱时的异同——男人的薄情和女人的深情。
在写给胡兰成的分手信里,张爱玲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很长。'这句话是典型的张爱玲氏的口吻,可以借她笔下任何一个女人的口说出,虽有几分艺腔,却比那股无病呻吟的腔调要高级得多。‘'我'和'你'以及'我们的故事',这三者原本毫不相关,但是有了情爱作为入口,不相关的个体再看彼此时,消解了观望海市蜃楼时的无心,取而代之的是像关照自己的喜怒哀乐那般,关照对方。
在《封锁》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宗帧和翠远相识在一辆电车上。此刻正赶上道路封锁,电车像一条被骄阳烤熟的鱼,动弹不得。焦躁的空气从躁动到逐渐寂静,阳光开始打盹,城市也是。有人被这乍然的无声恫吓,噤在原地。有人绝然打破这安宁,要在零零落落的声息里,把控住话语权。
如果将这一幕幕透过电影镜头展现,应该是昏黄的慵懒的,闹也不十分闹,闹中总夹杂着凄清和困顿。先是悠长,伸向远方的铁轨,而后是缓缓驶,似泊船一样停滞路边的电车,和电车外或静或动的人群,最后扫过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在车内一隅,一个叫吕宗桢的男人,他此时正在挑逗近旁叫翠远的女人。
宗帧本不想打扰这个陌生人,却不料自家亲戚也恰好在同辆车里。此人实在不受欢迎,属于那类无论如何也不想有交情的熟人。无奈情急之下为了脱身,宗帧只好化身成阿波罗,挑逗起近在眼前的达芙妮——翠远。翠远长着一张难以形容的脸,那副神态该怎么形容呢?既不会给她带危险,也不会将她的美貌埋没。
面对突如其的试好,女人都是敏感的,尤其是自不相干的男人的调情,接不接受是一方面,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方面。翠远自然是感受到了,似乎也默许了,看得出她对宗帧并不厌恶。两个人于是敞开心扉聊起,宗帧抱怨连连,翠远深解其意。
两个意外相识的人,竟会熟络至此。或许某一刻,精神出轨的彼此,也想过肉体交融。于她而言,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男人,没有底细,也就没有负担。翠远不大言语,在恋人面前,如果被他看穿,就像一被人猜出价格的珍宝,毫无悬念,无异于随之掉了价。他们仿佛在一瞬间,让彼此的眼里有了光。又仿佛宗帧是一缕并不刺目的阳光,映过翠远澜清的眼波里,在她心底摇曳起一株珊瑚。或许翠远恰好是落在宗帧脸颊上的一抹浮光,让那块儿寒冷的肌肤,骤然升温。
尽管都是光,亦大不相同。宗帧这缕阳光,直射入翠远的心底,他是棵种子,扎根在此。即使哪天无光,她也是要用自己的体温,护它成长的。所以封锁解除后,她想着只要接到他的电话,他们就复活了。如果不是看见他还在车上,她将怀揣这个幻梦,一日复一日的盼。她将耗尽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一棵早已坏死的树。她果真没想过,于宗帧而言,她只是浮光掠影。就像风中的蜡烛,明灭不过刹那。他何曾缺少送暖意的人,那所谓的寒冷,都是他忽冷忽热,用刻意营造的假象。他在享受这一冷一热的交替,也是在侵蚀一个女子一冷一热的心。
随着电车向前驶去,翠远觉得她看到的人,只活了那么一刹那,就一个个死去了。但熟不知正在一点点死去的,恰恰是她自己。她这束光,转瞬就黯淡了。这种无望和失落感,像极了张爱玲最为珍视的那段爱情的离散。从胡兰成的突然拜访,两个人彻夜谈情,到他避难前的依依不舍,她的远渡寻找,再到欢喜落空和他的凉薄绝情,直到最后她受尽悲凉后的放弃,而他只把这看作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这一段往事同《封锁》的故事情节,确有几分相似。故事里翠远对宗帧的爱是短暂的,而现实里,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却是深长的。她一生何曾这样卑微的爱过,世人都道她冷漠傲慢,也唯独他,拥有了她全部的烂漫与天真。我经常觉得张爱玲手中的笔,尽管是那么冰冷,但是当她面对胡兰成的时候,一定也交付出了同样热烈的心。
在《封锁》的最后,张爱玲写道:'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若是细细想,盹是两个人一起打的,而醒的却只有一人。梦是两个人一起做的,留情的也独独只她一人。
【第2篇】张爱玲《封锁》读后感800字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辆电车上,因为封锁,电车停了,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中。
故事的男主人公吕宗桢,是华贸银行的会计师,妻子托他带了包子,却不一点为他的形象着想,然而不管怎么说,包子可以充当晚饭。他饿了,一部分的报纸粘住了包子,他小心地撕下了报纸,包子上印上了字,他去读反印在包子上的字。他的对面坐着一个老头子,老头子的旁边就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吴翠远,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女儿,在学校她是一个好学生。她大学毕业之后,她在母校担任英文助教。趁着封锁,批改学生的卷子。
本来两人不会有什么交集,却不想,吕宗桢一抬头看见了他太太的姨表妹的儿子——董培芝,他想娶她的女儿,就一定会想他献殷勤,若是被他发现了,可不得了。为了躲避董培芝,他做到了对面去,吴翠远刚好把他挡住了。可是董培芝还是看见了他,他就将计就计,伸出一只手臂搁在吴翠远背后的窗台上,不声不响的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虽然他知道这并不能吓跑他的侄儿,还有可能被打小报告。
慢慢聊着聊着,他向她倾诉家里的烦心事,她理解他。他们恋爱了。吕宗桢甚至打算重新结婚,却又不打算离婚,因为女儿已经十三岁了。打算娶妾,吴翠远说:好人家的孩子未必肯。她恨家里的人,想要气他们,就想答应做他的小妾,可是吕宗桢又想到不能害了她,她是上等人,又受了那么好的教育,他又没钱,不能坑了她的一生。她想到以后肯定会结婚,但绝遇不到这样可爱的人了。之后他们又互相留了电话号码,封锁结束了,她明白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梦破灭了。
男主人公不负责任,已经结婚了还去调情,但他还算有一点担心,因为女儿的存在,不离婚,想和她在一起,又怕坑了她的一生,封锁结束,但车上发生的一切就当是没有发生过。
而女主人公呢,她是一个好人,她的家人的要求她都做到了,但后来她的家人只想她找一个有钱的女婿,她恨他的家人,她一点也不快乐。因此在电车上,她会爱上吕宗桢,甚至为了气气家人,甘愿做吕宗桢的小妾。封锁结束后,她明白了这一切都只是梦,现在梦醒了。
所以,不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人生在世,没有必要为了另一半委屈自己,也没有必要太过强求某些,随心随性,顺其自然,就好。
【第3篇】读《封锁》有感
读《封锁》有感范文
一辆行驶的电车,因为路的封锁被迫停车。在等待的过程中,车上百无聊赖的乘客开始活络起来。
会计师吕宗桢为躲避一个讨厌的亲戚,而坐到了大学老师吴翠远的身边,又为了进一步阻止亲戚的搭讪,故意装成浪荡子弟追求翠远。
电车被封锁的时间太长,吕宗桢从开始的有意利用到故意搭讪,再到倾倒苦水、到索要电话求婚,这个过程快的让翠远感觉像做梦。当老姑娘想嫁人的心思真的被撩起来了,但就在这时,封锁解禁,电车重新驶起来后,吕宗桢竟转身回到原来的座位上,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未发生过。最后翠远终于明白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篇《封锁》是收录在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一个小短篇,短的只有12页,但只这12页便道尽了男女对一段感情的不同反应。男人即时既情,一瞬念起一瞬念灭,而女人却是慢热,一旦有一时便想着一世。可谁知哪段一时会成为一世,哪段一时又只能放在封锁区呢?
张爱玲说,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管它一时或者一世呢,都不要去思想它,只真心真意用心用力地过好当下,缘起缘灭,顺其自然最好。如一世便不负初心,如一时便把它留在封锁区,像《独家记忆》里唱的那样:在我感情的封锁区,有关于你,绝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