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11-24 10:18:04 查看人数:21

【导语】无人生还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无人生还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无人生还读后感

【第1篇】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

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2

一、天上的大馅饼突然间砸中十个身份各异“幸运儿”,莫名的免费超级豪华知名孤岛游,似乎熟悉的邀请人,想想这必是一次充满欢愉,惬意的旅程!

二、遍查全岛,除其十人外,完全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藏身之处!不具备任何案后逃生的条件!近乎完美、巧妙的杀人设计——十个故事人物悉数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议中发生…给警方留下一个“嵌套死循环式”的悬案!

思路设计、框架提纲

1、剧中人物的.具体情况介绍(包括身份、职务、特点、联系),影映作品展开的线索,看似冗长乏味的叙述,实则是埋有隐晦的伏笔

2、由一碟审判录音公诉,十个故事人物的接连神秘离奇死亡,映射小诗,彼此猜疑!(室内摆设的布置、死亡方式、人物即时,事后的心理入微的描写)

3、始终挥之不去的谋杀疑云,究竟这是怎么回事?是上天的无意玩笑,还是人为的蓄意谋杀?每个人疑意重重,心态失衡!下一个会是谁?

4、警方第一次陷入一个自立自破的两难困境,这注定又是一个千古疑案…

5、罪犯漂流瓶解疑,真相大白,喔!原来如此,好一个杀人于无形的副本!

跟随子吟掘亮点

一、一部没有侦探的侦探小说,酣畅淋漓,水到渠成的心理描写,将阿加莎自己一贯的写作风格、特色——‘犯罪心理学’发挥到了极致

二、精彩的情节设置,生动的对白描写,极致的心理捕捉

同时这部作品已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兴趣的亲们可以自己下载观看,改编得还是可以的!相信加上影视的音效,图像,剧情衔接等技巧的搭配、结合,一定能给你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冲击,帮助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精髓!

无人生还读后感3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感性派,不愿意看一些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烧脑读物,这本书一直被束之高阁,偶然心血来潮才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较有趣的是开篇的一首古老童谣《十个小士兵》,童谣唱的是十个小士兵如何接连死去: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其实看到这里大致已经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个主角并且结局都会死去,接着是一封封邀请信把主角们接连请上场,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还是对这部小说很无感的,直到第一个小高潮——马斯顿的突然死亡,让我抱着这本书一直到夜深阅毕,情节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停不下来,只想快点知道谁是凶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凶手掌握之中,每个人都相互猜忌却又不得不劳抱成团,每个被怀疑为凶手的人只能以死亡来证明自己。

那个老小姐,布伦特,看似桀骜不驯,愤世嫉俗,实则是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掩饰,因为自己的无情与武断,女佣自戕而死;麦克阿瑟将军,嫉妒的火焰“烧死”了自己的部下,这笔账,总会让铮铮铁汉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维拉,又何尝不时时刻刻回忆起淹死西里尔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务周到、老实尽责的罗杰斯夫妇,谁会想到为了一笔财产也曾亲手弑杀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经验丰富、专业老练的阿姆斯特朗医生,也曾因一时酗酒而葬送了一个女孩年轻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个人都有想要毁灭的曾经,曾犯下的罪孽与过错,无论怎样沧海桑田,终逃不过正义的判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道好轮回,欠下的,总得还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尔是倒数第三个死亡的,其实当布洛尔死亡之后,隆巴德和维拉应该已经能够想到岛上要么有第十一个人,要么前面有人假死,我认为当隆巴德对维拉说“你听我说”的时候已经想到了,但是处于半疯状态的维拉没有想到这些,她开枪打死了隆巴德,崩溃的神经也把维拉自己送上了绝路(之前维拉房间顶部出现的黑钩,也暗示了维拉将是最后一个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没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这应该是一桩没有答案的千古谜案,真正的凶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实现了自己“捍卫正义,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愿。

其实我对整部小说有两个疑问,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划一切的凶手,那么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请信那么像一回事,是否显得过于刻意?就为了掩饰他的凶手身份?回头读第二遍时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请信就有点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时候说是在额头抹了一小块泥巴伪造枪击头部,可是泥巴和血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吧!当时岛上的人再没有常识应该也能发现,除非他们都已经处于神经崩溃边缘了。

无人生还读后感4

看的让人很不爽,不过本书制造的气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窝里看,确实感觉到脊背发凉。

本书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个真实案件,永远也不会有解,已知的条件不够,无法推断出来。当然,看完小说,也不可能推理出来,如果靠感觉猜对了凶手,只能说感觉真准。

这本书仍然没有打破我对悬疑类作品的预期,正如所有悬疑剧或者悬疑小说一样,隐藏关键的部分,制造混乱的部分,不同的是,本书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内容,给推理制造了极大困难,因为那离真实远了十万八千里,但读者难以分辨,比如,开局就讲法官收到了一封信,来自卡尔明顿,我还记下了这个细节。如果把这当做真实的确定发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离幕后之人远了十万八千里。

作者精心构思了这个故事,但压根就没想要读者去解出谁是真正的凶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讲完这个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构思,对人性的剖析写入书中,把悬念留存到最后,由作者亲自揭晓,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然后,就没有其他。

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

【第2篇】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

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人生还读后感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无人生还优秀读后感范文

【第3篇】《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前天刚读完《无人生还》,继《东方快车谋杀案》后看过的又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译者夏阳,翻译得很不错,流畅自如,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译名著的学究派译者来说,实在好太多,所以阅读的速度还比较快。

想不到布置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居然是那个法官,他实际上是装死,装死,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后面那些诡异的事也得不到解释,阿加莎实际上一直在书中营造一种气氛,她对读者的心里感受和节奏把握地很到位,让读者很容易陷入她营造的氛围之中,岛上每个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说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谣顺序死去,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任何一点插曲就能打乱这场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十个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轻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这更让我觉得恐怖,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这其实比死更难受,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当然,法官的心理学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种布置给人以暗示,特别是女教师海藻那段,以及十个小泥人一个接一个变少的那段,我似乎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入传销,人的确是很容易被控制的,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悬疑小说中就有发现,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值得探讨也很可怕的课程,但是最后一页有个地方没看懂,法官自己给自己开枪,又说检查不出他的具体死亡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这样把生命当做游戏的人,实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国一些电影就喜欢弄这种,顶着一个堂而皇之的伟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个迷宫或者一个荒岛做一个生存test之类的,像网络游戏一样,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怪物,细菌什么的,一路不断有人死去,最后活着的人才能逃离,布置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该是一种手段,而且,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测试,所以,当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应。

当然,法官能部好这个精美的局,获取医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医生也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装死,看来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其中有个人是凶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让凶手原形毕露。

回头来看,法官确实是最值得怀疑,因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导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动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剧本走。

《无人生还》读后感2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感性派,不愿意看一些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烧脑读物,这本书一直被束之高阁,偶然心血来潮才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较有趣的是开篇的一首古老童谣《十个小士兵》,童谣唱的是十个小士兵如何接连死去: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其实看到这里大致已经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个主角并且结局都会死去,接着是一封封邀请信把主角们接连请上场,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还是对这部小说很无感的,直到第一个小高潮——马斯顿的突然死亡,让我抱着这本书一直到夜深阅毕,情节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停不下来,只想快点知道谁是凶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凶手掌握之中,每个人都相互猜忌却又不得不劳抱成团,每个被怀疑为凶手的人只能以死亡来证明自己。

那个老小姐,布伦特,看似桀骜不驯,愤世嫉俗,实则是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掩饰,因为自己的无情与武断,女佣自戕而死;麦克阿瑟将军,嫉妒的火焰“烧死”了自己的部下,这笔账,总会让铮铮铁汉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维拉,又何尝不时时刻刻回忆起淹死西里尔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务周到、老实尽责的罗杰斯夫妇,谁会想到为了一笔财产也曾亲手弑杀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经验丰富、专业老练的阿姆斯特朗医生,也曾因一时酗酒而葬送了一个女孩年轻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个人都有想要毁灭的曾经,曾犯下的罪孽与过错,无论怎样沧海桑田,终逃不过正义的判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道好轮回,欠下的,总得还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尔是倒数第三个死亡的,其实当布洛尔死亡之后,隆巴德和维拉应该已经能够想到岛上要么有第十一个人,要么前面有人假死,我认为当隆巴德对维拉说“你听我说”的时候已经想到了,但是处于半疯状态的维拉没有想到这些,她开枪打死了隆巴德,崩溃的神经也把维拉自己送上了绝路(之前维拉房间顶部出现的黑钩,也暗示了维拉将是最后一个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没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这应该是一桩没有答案的千古谜案,真正的凶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实现了自己“捍卫正义,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愿。

其实我对整部小说有两个疑问,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划一切的凶手,那么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请信那么像一回事,是否显得过于刻意?就为了掩饰他的凶手身份?回头读第二遍时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请信就有点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时候说是在额头抹了一小块泥巴伪造枪击头部,可是泥巴和血迹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吧!当时岛上的人再没有常识应该也能发现,除非他们都已经处于神经崩溃边缘了。

《无人生还》读后感3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劳心之人。每每针对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总有一些感触、一些慨叹、一些追思、一些承当。此次亦不例外。所谓——重整河山待后生。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读后感4

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是我们所不应忽略的作品。这本书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广大读者,都公认是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就小说本身而言,其中首创的封闭山庄童谣杀人的杀人模式,以及《无人生还》问世后,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作家写的向《无人生还》的致敬或挑战之作,又或是戏谑之作,都无不从某种角度上证明了《无人生还》一作在推理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位。笔者有幸得空连原作在内,阅读了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闻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写的同名剧本《无人生还》即将首次在沪上演,现在记下读书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对作品进行一番温习,也算是向诸位推荐一下这个作品吧。

一、《无人生还》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犯罪小说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是统辖他们的女王”。

——贵州版《无人生还》封底语

《无人生还》讲述的是一件离奇的案件:十个身份不同的人,因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来到了黑人岛上的别墅。在封闭的小岛上,谋杀伴随着流传于黑人岛上的童谣发生了。十个人陆续按照童谣中所描写的那样,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没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逻辑,那么真凶究竟是谁?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论,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读这样类型的作品,带给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议。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惊叹她卓越的构思布局能力。阅读这样的小说,面对这样的杀人动机,我们能体会到阿婆所认同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带来的妙味。

一口气通读完这个作品,我心中惟有赞叹不绝,如果说要我其中挑出稍许不满的地方的话,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个作品——《帷幕》能和《无人生还》结合的话,让波洛成为黑人岛的主人,主宰这整个杀人事件,或许更佳。因为,我想不出,一个以塑造大侦探波洛而闻名于世,有着世界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作家,却以这样的一部没有侦探出现的作品,成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这是一种荣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无人生还》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义,成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说的.代名词。

二、《双曲线杀人》

“本书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华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杀人双曲线》封底语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第一个赞扬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赞扬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赞扬花美的人是蠢才。或许这句话适用于大多数的场合,但是在推理世界里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前文所说,自从《无人生还》诞生以后,后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仿作。一些推理小说大师通过和《无人生还》中所运用的相类似的模式(童谣杀人或封闭山庄的杀人模式),来向阿婆的这个作品发起了挑战。在这些仿作之中,出现了不少构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筹的作品。西村京太郎的《杀人双曲线》就是其中之一。

读推理小说,作为读者,欣赏作者的文笔是次要的,主要的则是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侦探或刑警进行一番智力竞赛,看谁先发现真相。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说家是不会在小说开头公布出他所描写的凶犯所使用的诡计的。但《杀人双曲线》却是一个例外。

小说的开头,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诉了我们他在这个作品中所运用的是双胞胎诡计。故事以孪生兄弟抢劫商店为开端,伴随着在日本东北部的封闭雪山旅馆连续杀人案件,而逐渐走向高潮。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刑事案件,犹如平面几何中的双曲线没有交点,在阅读的很大一段时间内让我摸不着头脑。直到小说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渐被揭开,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本以为是两个毫无关系的事件,却因为双胞胎的关系,在某一点上达到了交汇。发生在封闭雪山旅馆的案件虽然没有童谣杀人,但是以保龄球瓶的消失来代替死者的个数,从一些细节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所仿照的是《无人生还》的模式。虽然是模仿,却因为双胞胎诡计的运用,而使这部作品在诡计运用方面较之《无人生还》,可谓青出于蓝。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杀人双曲线》中,和《无人生还》不同的是,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事件,凶手所采取的不被怀疑的方法又是一种独特模式,看完全书,不得不让人钦佩作者的构思巧妙。

总之,在向《无人生还》的挑战之作中,我首推这部作品。如果说读这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在读完后发现,很大程度上,当年李幼斌、于小慧主演的国产刑侦剧《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节构思方面,有抄袭《杀人双曲线》的嫌疑,当然核心的双胞胎诡计除外。所幸的是,这更显示出《杀人双曲线》在向《无人生还》挑战作品中,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三、《童谣的死亡预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杰作,诡计、气氛、文字水准均在馆系列之上,不过建议还是先读馆系列,不然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觉”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得剧团一群人迷失了方向,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带有梦幻色彩的雾越邸别墅。在这幢神秘的别墅中,一群人发现了许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随着北原白秋的童谣《雨》的节奏,童谣杀人在这幢封闭的暴风雪别墅中发生了。

打算有意阅读绫辻行人的《童谣的死亡预言》,完全是几位网友推荐的结果。由于小说开篇及中段的连续杀人事件发生,参照的是《无人生还》中封闭环境下的童谣杀人模式,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着《无人生还》的模式去推断着小说的结局。但当我看到小说结尾,我只有讶然。和《无人生还》以及《杀人双曲线》相比,这部作品的诡计设计又是别具一格。看着被赋予侦探使命的剧团负责人枪中秋清在《从网中逃逸》一章中,向众人逐一说明所谓的四起连续杀人事件真相以及凶手在封闭环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时,我只有惊叹。而当最后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讶然。读完这部小说,无论是凶犯的作案的动机还是小说情节设置,它让我颠覆了我之前所认为的固有的《无人生还》的模式。我甚至一度认为在《童谣的死亡预言》问世之后,运用在封闭环境下的杀人模式作为推理小说中的情节构思已经达到了极限,后世或许已经很难有人超过此作。虽然我很期待这样的作品出现。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部小说的一些细节方面,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审美观、有关日本文学史的介绍,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致盎然。尤其我觉得小说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记》结尾的模式,更让我称道。主人公“我”在事件发生过后的某一天,重新按照当年的路径,打算再次寻找当年的雾越邸别墅时,没有结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雾越邸别墅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年发生在雾越邸别墅的一连串的杀人事件的神秘性,联想到事件中合乎逻辑,一切人为的罪行以及那脱离现实的神秘力量时隐时现,更让人觉得一切是不可思议。以致让我在读完此作后难以忘怀。

四、《雪地杀机》

“我觉得,这部作品虽然凶手的诡计并不多么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结局还是让这部作品成为独特的向《无人生还》致敬的作品之一。

个人觉得,东野圭吾是个很少让我失望的作家。

又是《无人生还》的模式,又是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同样类似的情节,出现在了东野圭吾的笔下。对于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写《恶意》时所给的赞语,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能够读到他的作品,我很幸运。也因此,我是满怀期待读这位作家的这部作品的。

7位通过试镜成功的演员,因为收到邀请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庄内,便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排练工作。由于排练的是个推理剧,剧情要求是在封闭的山庄内发生连续杀人。于是四季山庄便临时被假想成为了一个封闭空间。谋杀按照着剧情渐渐发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随着扮演死者的演员逐一失踪,所有的幸存者开始疑惑了,这真的是一出推理剧,而不是真正的杀人事件么?

不可否认的是,东野圭吾的确是个写实风格的作家。像《无人生还》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他的构思下,赋予了新的意义,至少它有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员逐一失踪,幸存者想报警却又怕失去参演资格的矛盾心理,透过东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现地淋漓尽致。东野圭吾在小说中所设置的三重构造,结局的意外性,让我值得细细回味。如此的结尾赋予了《无人生还》的一种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满着脉脉温情。当然就整篇作品来说,至少和此前读过的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以及《恶意》相比,个人稍显失望。不过此作毕竟诞生于《嫌疑犯x的献身》和《恶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在向《无人生还》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五、《名侦探的守则》之《要杀趁现在》、《最后的选择》篇“我个人实在是不太能明白,身为现代的作家,究竟是为了什么,还要去写活像金田一耕助那种带着复古风的推理小说?”。

——东野圭吾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阿婆在《无人生还》中所使用的诡计。不难发现,是运用了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和童谣杀人两个诡计。但是两个诡计并不是处于并列地位,童谣杀人诡计为辅,其核心诡计是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如此,我们在提到无人生还模式的小说,更多的,是指其运用的诡计和《无人生还》中的核心诡计类似。如果说之前我所列举的几个作品是向《无人生还》的致敬之作的话,那么接下来我提到的作品就带有戏谑的成分了。

摆在我面前的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是一部以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为主角,大河原番三警部为配角的系列短篇推理小说集,天下一大五郎所面对的12件凶杀案,其中所使用的诡计,是我们广大读者在本格推理中所常见的。诸如密室杀人、无头尸体等等。东野圭吾用夸张、戏谑的笔法将推理世界的秘密,这些诡计的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要杀趁现在》、《最后的选择》篇则是针对《无人生还》中所运用的两个诡计而写的。读这样的两篇作品,我始终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要杀趁现在》中,东野圭吾将阿婆的黑人岛童谣复制成鹅妈妈摇篮曲,用他所理解的童谣杀人内涵去构思故事情节。《最后的选择》中,天下一大五郎收到一个叫做西野刑吾(个人怀疑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寥寥数语的描写实际上是对作者自我的评价及期望)的人的邀请函,和其他9位类型不一的名侦探们聚首在孤岛之上,一起起的杀人事件随之发生。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时而甚至是会心一笑。东野圭吾假托故事中主人公,让其时不时地脱离故事情节,给出自己对于该类型诡计故事的评价则反映了作者本人对本格推理发展至今,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观点,一方面是对本格推理诡计的总结,另一方面作者带有讽刺的文风的笔调下,展露的是对时下推理小说的不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如果说读《无人生还》等我之前所提到的四部作品,犹如是在品尝一道无人生还模式的大餐的话,那么再读《名侦探的守则》中的这两篇作品,则犹如是在正餐之后品尝一道精致的点心。如此作为阅读无人生还系列作品的收尾,我想是再好不过了。

尾声

写完了,第一次写那么长的系列读后感,写完的感觉就是轻松。回顾我所记下的6部作品,我以为能够读过它们,我始终是幸运的。起初写这些读后感的时候,我对无人生还模式的定义是模糊的,但伴随着读后感写作的深入以及广大友人的探讨,让我对这样的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当然在写的过程中,我依然有着些许的遗憾。首先,我列举的几部向《无人生还》,虽是名作,有些甚至是公认的推理大师们的最高杰作,但由于于个人能力所及,基本都是日系的,有一定片面性。其次,由于这些书的中译本大多尚未在大陆出现或说已经难觅,使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了些许不便。庆幸的是,印象中除《童谣的死亡预言》外,其他都有电子版本,或许这能虽满足囊内羞涩,仍渴望一读这些作品的读者之期盼。再次,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那样,在推理小说中,有不少是向《无人生还》挑战、致敬的作品,其他的一些评价甚高的佳作,如绫辻行人的《杀人十角馆》等,限于个人看过的推理小说有限以及个人选择收藏推理小说的类型癖好,就不在这里继续写下读后感吧。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选择阅读。

最后我想说的是,期待《无人生还》11月的在沪上演,毕竟阿婆自己创作的剧本和原著在结局方面有不同之处。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部在推理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无人生还》读后感5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

【第4篇】《无人生还》读后感900字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极限挑战》的一期内容,黄磊黄老师说那场的剧情很像《无人生还》,当时就留心了一下但是并没有刻意去找出这本书来读。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晨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两。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非常耳熟而我对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

对我来说,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坚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后玩家,所以先入为主的认为维拉小姐就是凶手。但随着情节的推动,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场,阿姆斯特朗医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怀疑岛上还有不为人知的第十一个人。最后大boss的叙述证明了凶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划这场谋杀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他想杀人,想实现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谋杀案。他确实做到了,我想,如果没有人发现他写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谜团。原来上岛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这十个人中,有人坦然,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惶然,就是因为这些秘密,让一个一个走入了死亡的道路。

这本书写出了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见识过太多的罪恶,自己也有罪恶。所以他最后的自杀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内心已经无法承受,死是一种解脱。当然,对另外九个人来说也是。罪恶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正义凛然的为自己辩护、大言不惭的否认罪过、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他们内心恐惧的事实。瓦格雷夫的策划也完美的利用了这一点——良心的自我审判。

死亡派对,杀人童谣,看似无辜的受害者,变态邪恶的法官,正义感爆棚的杀手,这一切极端对立而又无比和谐的事物,揭示了人性的扭曲,道德中的阴暗。希望着永远,只是个故事。而我也深深的被作者的构思完整,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精彩,烧脑而感染,也给了我强大的正义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900字

【第5篇】《无人生还》读后感800字

下一个是谁?

――读《无人生还》有感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10个只剩9。9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9个只剩8。8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8个只剩7,7个小士兵…”

这是一首古老的英国童谣。你仿佛听到了孩童稚嫩的歌声在耳边萦绕,又或是熟睡之人的喃喃梦呓。是真实还是虚构?在神秘的士兵岛上,一切都是个谜。

人性的丑恶在士兵岛上被无限放大。十具死亡尸体的背后真正隐藏的真相,也会随潮起潮落后消失,只剩下淡淡的浅痕。每个人身上,都缭绕着大团黑雾。士兵岛,将会是他们的审庭。面对对自己罪行的指证,有人不以为然,也许对自己犯下的错,毫不认;有人惊慌失措,是对曾经不堪回首的经历处处躲避,却因此丢了性命。

士兵岛上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颜色,或红或绿,或黑或白。却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得到极度的掩饰。“也许犯罪是人最本初的愿望”。每个人都会为了自私自利去犯罪,还是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丑恶的,只是戴上了伪善的面具罢了。

阿姆斯特朗医生因酒后手术导致了一位美丽女孩的死亡;维拉因为照顾不周使稚嫩的生命立于茫茫大海之中……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如此的相似,有着善良的心却干着肮脏的事,也许只是某一件小事出了差错,周转轮回却也导致了无数个鲜活生命的白白流失,他们也要为此负主要责任。

尸体在不断增加,岛上的小士兵们才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罪恶的源头,在你死我活的岛上没有人是清白的;在黑白颠倒的人世,没有谁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在自我的恐慌中不断猜测,没有了人性的本真充满着人世纷扰的孤岛,终于宁静波。涛汹涌的大海也在夜幕降临后,来窥探人的内心。

当荒岛上只剩下最后两个小士兵,维拉和菲利普·隆巴德。“突然,他一跃而起,像一只豹子或任何一种猫科动物,敏捷地……维拉扣动扳机……呯……”一切都结束了,维拉自信的以为,他自认为杀了凶手。“他走上了楼,楼梯尽头什么东西从他手中滑落…房间里真静啊…”“一个小士,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天花板上的黑色大钩子上挂着什么,一个打了结的绳子,一把椅子摆在正下方,一脚就能踢开的椅子……维拉麻木的走上前……他登上了椅子,眼睛茫然的凝视着前方,像一个梦游的人……他把绳套套在了脖子上……他踢开了椅子……”。

在一座神秘的岛上,10个人相互猜疑,人性丑恶,放大于外,文明在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浪地被海浪吞噬,最后一声枪响,一切就此结束,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读后感800字

【第6篇】高中无人生还的读后感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1

看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虽然已经高三了,但我还是无法放下书,还是想看书,没办法,几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学,就是改不了,言归正传:从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小说一开头竟然同时进行了八个人的心理描写,这是我从未见到的,我对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整个小说中都曾经多次进行过很多人的心理描写,这对作家的能力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八个不同经历的人必然是八种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尽相同,事实证明阿加莎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说实话我,我完全被这个最伟大的女性侦探小说家骗了,我从一开始认为欧文先生不在岛上,后来知道他在岛上,后来认为他是十人中的一个,到后来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这十人中的一个,但看到结尾才明白自己错了,法官竟然就是欧文先生,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法官一开始确实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但是他的年龄和他在整个团队中所成为的领导者角色都让人感觉这么一个老先生是杀人凶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认同,但我认为这确实是在所有牵强的解释中最好的解释。

孤岛杀人案这类的故事是最难以写的,因为你可能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无法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尝试这种写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确是开了孤岛杀人案的`先河。一个女人,能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如此缜密的思维确实让我自愧不如。

这九个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确实都是法律惩办不了的,但话说回来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该死吗?当然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但他还是杀了他们,这其实还是说明他更享受杀人的过程,而这个人是不是该杀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对每个人的被杀顺序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的,死在前头的会受到少一点的心理上的折磨,这个说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心理暗示的强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师正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杀的,

其实我是蛮想学心理学了,不过听说心理学不好就业啊。真的是这样吗?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2

耍笑了这么半天,也该说点正经的。

翻开《无人生还》之前,心里其实相当挣扎:这书一旦读过,将使我蒙受一个损失,以后再也不能拿着无知当个性地叫嚣:“谁说我学克里斯蒂?我连《无人生还》都没看过!” ——好像仍不是很正经哈。

而看罢之后——也许因过于特殊的阅读经历,使我无法客观评价——竟产生一种不甚满意的感觉。这在克里斯蒂作品读后感中前所未有。究其原因,大约是本书乃克里斯蒂所写,却偏不够克里斯蒂吧。

我心目中,女王风格之代表是《尼罗河惨案》与《阳光下的罪恶》。它们是如此克里斯蒂,这般克里斯蒂,比克里斯蒂还要克里斯蒂。而同是经典名作的《长夜》、《罗杰疑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已属偏锋之作,所幸偏在合理范围之内,反显得比端方的正统更加活泼妖艳。而《无人生还》偏得太过,飞得太高,窜得太快,花俏得捅破天了,而低头一看,却是下盘不稳。从性质上讲,此二者同为变化,一为波动,一为畸变;从距离上讲,前者尚在三等亲以内,后者已经出了五服;从效果上讲,前者是一念成佛,后者是一念成魔。

好吧好吧,最近穿越回古代太久了,说话有些脱离群众,说得浅白些,是这样的:《尼罗河惨案》是一位妆容精致的美人,是那种摸着良心谁也无法否定的美貌;《罗杰疑案》等于略作了些简单整容,割个双眼皮垫垫鼻梁,轮廓还是那样儿,只是更漂亮了,于是乎颠倒众生、倾国倾城;而《无人生还》整个儿变了性,导致结果两极化:一些人一见之下两眼开花,蜂拥而上,痴恋而靡他;另一些人惊得“噔噔噔”连退数步,躲得远远的,怯怯问一声:“神仙?妖怪?”

而除却风格之落差,大概还有评价之落差。

通常,那些交口称誉、无限荣光的事物,若在满心崇敬中走近观之,往往没有之前想得那么好。或许,好,固然是好的,但心中到底失落。如同我中学时热映的《泰坦尼克》,溢美盈耳,万人空巷,我也从旁人口中听了些梗概,惊鸿瞥见过几个镜头,记住了一首主题歌,但从未看过。并非没有机会,而是有机会却刻意不看。当年我便说:“这样的片子,若是初时看了,也便看了。别人说好时,我想也是要跟着说的。这好来好去,已是太好了。既然初时没看,现在已是不能看了。因彩声听得多了,心中定下一个‘太好’,便是此片再怎么好,也比不上这个‘太好’。现实中事,万没有心中想象的至美呢。”既是距离之美,索性不要走近,雾里看花,朦胧陶醉便了。以一时之缺憾,留一世之经典,在我看来,是件个性事儿,也是聪明事儿。而我究竟不爱电影,放手竟也乐得;而面对奉为毕生职志的侦探小说,到底学不来这种洒脱,或者是无法洒脱。那些经典之作,且不说“没看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吧,到底是本行中人的必备常识。可以说,我看《无人生还》,不是随性而为,而是为所当为。

许多东西,也许在当年成就之时,确是实至名归;而随着时光流驶,不断增幅扩张,渐渐失真为天上来的乃至天外飞仙的神异神异之神神异,到得今日,自然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正所谓天道难违,满眼所见皆是如日中天之后,随即毁誉参半;到得飞龙在天,哪个能避过亢龙有悔?阿加莎·克里斯蒂尚且如此,真有谁的腕力能扳过这个魔咒?魔咒的真名若是“规律”,还须顺应行之。前车之鉴,实值得我辈作文者与评论者惕醒。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3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劳心之人。每每针对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总有一些感触、一些慨叹、一些追思、一些承当。此次亦不例外。所谓——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风。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4

一首古老的童谣,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有一天,它却成了一场连环谋杀案的预言。在一个孤岛上,十个人接连死去,像那首童谣中所描述的那样。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八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风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要;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聊此生,一个也不剩。

那运用职权擅自判人死刑的法官;那被爱冲昏头脑溺死无辜孩童的女教师;那为求自保而害死二十一名东非部落男子的上校;那高举道德大旗致他人于死地的老小姐;那故意送情敌上战场的将军;那酒醉误事的医生;那让孩童命丧车轮的公子哥;那作伪证害人的警官,以及为钱财而害死雇主的管家夫妻。当不知从何而来的审判之音响起时,这十个逃脱于法律之外的罪人开始逐个被处刑。与此同时这个风景优美的度假小岛也开始一步步变成阴雾弥漫的人间地狱。而那首古老的童谣也成了这个小岛的背景乐,配合这海上的暴风雨,带着一丝阴冷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无形的恐惧。

一起预谋已久的孤岛杀人,当岛上仅有的十个人接连死去的时候,剩下的人明知凶手就在身边,却不能确定到底是谁,不知道该相信谁,也不知道该独处还是群居。也许,正如书中所言:

杀人狂可不一定都是面目可憎、全副武装的样子。大部分杀人狂看起来安静斯文,随和极了。

岛上的气氛与内心的双重压力带来的是互相猜忌,当然,这也是人的天性,面对死亡,尤其当这些曾经有罪的人面对死亡时,谁又不怕死呢?读后感www.yuananren.com真凶以自裁落幕,留给赶来岛上的警方与读者一个永无答案的谜题。凶手在文章的最后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杀人是合法的那么他确实做到了。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艺术家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创造艺术。他渴望自己的艺术得到世人的青睐,这是人性使然。

他向世人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场完美的杀人游戏,也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5

在下若有志于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门之后,尽量保持该领域的知识空白,以自家的头脑空想,应该是如此这般,一五一十;而后亲身实践,积累经验;到一段落时,进入研究段,以采样方式调查。采样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终,看巅峰。若再有兴趣,再从中抽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过程样点,略窥其变化走势而已。

吾对侦探小说如此——爱伦·坡看过,原创看过,克里斯蒂看过,够了,旁的不看了;而对“暴风雪山庄”,亦如此。《无人生还》作为此类代表——若说此类不该称“暴风雪”而应称“孤岛”,纯属咬文嚼字——写得如此早,写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领略“暴风雪”的风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种文章的“一”、“二”、“三”、“四”,这里便不细说了。一直以来,对“暴风雪”的某些痼疾颇有微词,怨念甚深,原以为是后来人不争气,狗尾续貂、画虎类犬,如今见得这般早期这般经典,那一桩桩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观点:这等模式,怕是胎里带病、先天不足。而这论断,或与译者有关。在下所读贵州版,过程中毫无流畅平和之美感,只觉前言不搭后语,许多理应余音绕梁处却嫌生硬,一般叙述时反因多义英文单词的误解而冒充了线索,个别段落甚至有读没有懂。这等异常现象之解释,我在克里斯蒂脑子进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译者自己抽筋之间,选择了第三个——其文辞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网络翻译软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过话说回来,也确有一些精髓之处,早期灵光一闪,亟待发展,后世却缺乏承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之于“暴风雪山庄”,《无人生还》是立,是顺,是特例;而后人所写,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间必有变化,某些方面难以兼顾,也属必然。但变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发难以在飘和稳之间取一个平衡;而少数利大于弊者,利处偏偏不加彰显,弊处却也不知修饰,反而画蛇添足,新不如故。

高中无人生还的读后感

高中无人生还的读后感

【第7篇】无人生还的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是我们所不应忽略的作品。这本书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广大读者,都公认是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就小说本身而言,其中首创的封闭山庄童谣杀人的杀人模式,以及《无人生还》问世后,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作家写的向《无人生还》的致敬或挑战之作,又或是戏谑之作,都无不从某种角度上证明了《无人生还》一作在推理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位。笔者有幸得空连原作在内,阅读了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闻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写的同名剧本《无人生还》即将首次在沪上演,现在记下读书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对作品进行一番温习,也算是向诸位推荐一下这个作品吧。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犯罪小说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是统辖他们的女王”

——贵州版《无人生还》封底语

《无人生还》讲述的是一件离奇的案件:十个身份不同的人,因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来到了黑人岛上的别墅。在封闭的小岛上,谋杀伴随着流传于黑人岛上的童谣发生了。十个人陆续按照童谣中所描写的那样,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没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逻辑,那么真凶究竟是谁?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论,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读这样类型的作品,带给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议。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惊叹她卓越的构思布局能力。阅读这样的小说,面对这样的杀人动机,我们能体会到阿婆所认同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带来的妙味。

一口气通读完这个作品,我心中惟有赞叹不绝,如果说要我其中挑出稍许不满的地方的话,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个作品——《帷幕》能和《无人生还》结合的话,让波洛成为黑人岛的主人,主宰这整个杀人事件,或许更佳。因为,我想不出,一个以塑造大侦探波洛而闻名于世,有着世界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作家,却以这样的一部没有侦探出现的作品,成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这是一种荣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无人生还》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义,成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说的代名词。

无人生还读后感2

这本书号称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经典的推理小说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周才把娱乐至死和no logo 看完,终于可以换换口味了。

这篇小说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虽然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还是想谈几点:

1、该书不能算是推理小说,如果不看结尾那封信,读者无法根据文中的情节推断出凶手是谁。说是惊悚类更合适些,杀人的过程很玄乎,导致看到太投入,被门铃吓了一跳。

2、边看边感觉岛上的十个人在玩真人版杀人游戏。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一个倒霉蛋也over了。杀手在他们中间,但是不知道是谁…… 难道阿加莎是杀人游戏的创始人? 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变相跳警的情节~

3、前面死的3个人如果还有意外的成分,从第四个开始大家都意识到有凶手在他们中间,为什么还不集体行动,同吃同睡呢? 老外应该没那么笨吧~

4、最搞笑的地方,桌子上面的小瓷人每次都会少一个,当时心想要是我就把那些小人都扔海里,或者用502沾到桌子上,让你装神弄鬼的,哈哈~

总之还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满意度

无人生还的读后感

【第8篇】《无人生还》读后感600字

一次“救赎”的代价

--- --读《无人生还》有感

对于阿加莎的作品,说实在话我还算熟悉。第一次接触还是她更著名的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把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告诉我我绝对找不出答案。我不信,努力推理,抓住任何的蛛丝马迹,把车上所有人都怀疑了一遍却还是无功而返,被大结局的反转吓了一大跳

不得不说,阿加莎的小说逻辑缜密,扣人心弦,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英剧《无人生还》,我决定先把阿加莎这本经典的小说看上一遍,为我当时菜鸟级推理扳回一城。于是,自岛上第一位客人登场以来,我便将10个人的名字整齐的写在了手边那张早已准备好的a4纸上,为之后的推理提供佐证。随着所有人出场,我开始暗暗佩服阿加莎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每一章节,寥寥几百字,没有一句多余的修饰,却把岛上每一位客人的形象,性格,心理和曾经的故事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一场真实的电影展现在你的眼前。

一首儿歌,10个印第安人偶,一部无人生还的悲剧。这样我不禁想起了三部电影——《死神来了》,《大逃杀》和《死亡笔记》,岛上10位被指控犯下罪恶却不知悔改的u.n owen先生客人依次按照童谣上描述的方式死去,我将凶手锁定在了第一个死去的花花公子身上,我怀疑他的“死“,认为这种掩人耳目的花招是为之后的犯罪埋下伏笔。然而,最后10人命丧荒岛,在这个实际是unknown先生的岛上无人生还,我突然意识到,那个真正的凶手终究没有被我找到,我又输了。

直到故事的最终章,我终于知道了答案——一位命不久矣的老法官,因为背负的责任感,在临终之际想要用一场完美的犯罪来惩罚10个犯下罪行却逍遥在法律之外的“恶人“。于是,他以owen先生之名邀请其中9人登上了这座无人岛,并实施了这场完美的杀人计划。“恶人“随着人偶的消失而殒命,“善人”法官满意自己的杰作。但这场杰作因为太过完美,“善人“开始有了犹豫,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杰作“这样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于是,他记下了所有的故事,放入漂流瓶,直至被人发现。

故事到此为止,我不禁在想,“善人“法官是“善”吗?他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惩罚了那些身负罪恶的“恶人“。但他终究伪善的,他所想要成就的无非是他那场几乎没有任何破绽的谋杀。

恶人自有天收,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伪善“的法官,可是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还是希望有像绿箭侠一样的力量,为民除害。

《无人生还》读后感600字

无人生还读后感(8篇)

下一个是谁?――读《无人生还》有感“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10个只剩9。9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9个只剩8。8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8个只剩7,7个小士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无人生还范文

  • 无人生还读后感(8篇)
  • 无人生还读后感(8篇)21人关注

    下一个是谁?――读《无人生还》有感“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10个只剩9。9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9个只剩8。8个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连不离去,8个只剩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