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逻辑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2-12-21 18:30:02 查看人数:97

【导语】逻辑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逻辑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逻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逻辑读后感

【第1篇】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

在《逻辑学》的第一版序言的开篇中,黑格尔陈述了形而上学崩溃解构的事实——“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就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的这种解构归因于康德哲学,他认为康德哲学断定知性不可超越经验,否则认识能力将变成只不过产生脑中幻影的理论的理性,这种说法排斥了思辨的思维,并且迎合了世俗智慧的需要。黑格尔对这种做法表示了明显的不满,他用他那独有的口吻说到: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在昏暗被驱散以后,也就是反观内照的、幽暗无色的精神劳作消散以后,存在好像化为欢乐的花花世界了,大家知道,花是没有黑色的。”

接着,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的状况——与形而上学一样,逻辑学的遭遇也是极为惨淡——虽然逻辑学由于其实用的缘故而被容纳于科学之列,但是逻辑的形态和内容却在流传中逐步被改变,并且,在科学与现实中生长出来的新精神也并没有在逻辑中显出痕迹。

但是,在这种沮丧与颓然的状况之外,黑格尔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认为新的观念、思想是不可抗拒的,尽管它会处处受到旧有观念的持有者的冷漠和反对,但是它必然战胜并且取代旧有的思想——

“假如精神的实质形式已经改变,而仍然想保持旧的教育形式,那总归是徒劳;这些旧形式是枯萎的树叶,它们将被从根株发生的新蓓蕾挤掉。”

与此同时,黑格尔也敏锐地看到,新的思想不由于害怕、由于畏惧,仅仅只抓一个空洞的形式,而是迫切地需要材料的加工和提炼。新的思想要获得并保持含蕴而未展开的原则。也就是说,要使其原则成为科学

而对于逻辑学这门科学,由于多年的工作也不能完成使它成为真正的形而上学或纯粹的思辨哲学的理想,所以黑格尔断定,逻辑学要有一个从头开始的改造,其基本看法是哲学必须从自身的内容的本性出发,由内容的反思建立并产生出其内容的规定本身,而不能依靠其他的任何东西——

“哲学,由于它要成为科学......它既不能从一门低级学科,例如数学那里借助方法,也不能听任内在直观的断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这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本身。”

在接下来的一大段阐述中,黑格尔阐述了这种观点的具体内涵,论述了知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更高层次——精神是如何从无出发而产生出有,又是如何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规定性中给予自己以自身同一性的。只有沿着这个进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知性作出规定并坚持规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辩证的,因为它将知性的规定消融为无;它又是肯定的,因为它产生一般,并将特殊包括在内。正如知性被当作一般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物那样,辩证的理性通常也被当作从肯定的理性分出来的某种分离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两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这个否定物既构成辩证的理性的质,也构成的知性的质:——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辩证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一般的东西,它本身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况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紧接着,黑格尔论述了科学与逻辑的关系(他称之为“精神现象学”):一方面,意识作为具体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它的前进运动完全是以构成逻辑内容的纯粹本质的本性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意识作为显现着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脱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体些之后,就变成了纯知,纯知以那些自在自我的纯粹本质自身为对象,这就是纯思维,即思维其本质的精神,而纯知的自身运动也就是它的精神生活,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精神生活而构成的,并且也是这种精神生活的陈述。

最后黑格尔提及了《逻辑学》在其哲学体系的地位:原本逻辑学与哲学是一同作为《科学体系》(后改名为《哲学全书》)的第二部分出版的,但是由于逻辑学不断的补充、扩大,不得不使之独立问世,而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续编。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

【第2篇】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托马斯·史密特教授写的这本《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这却并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而是需要我们做好读书笔记,深度学习和了解的一本书。

我通过这本书同样也了解到建造一个优秀的.建筑,有时候来源于灵感,有时候又来源于智慧。就像圆和方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把这二者调整使人们视觉感官上更舒适。对于这些智慧,我们现在了解的不够,都要靠看书来取得。如果我们本末倒置,把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磨练手上功夫,只把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花在阅读优秀建筑作品和寻找设计灵感上,那我们十年之后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绘图员,而非一名建筑师。

当然对于我们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对一个区域内宏观的规划设计,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任务之重,如果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不好好把握时光、潜心研究,那么以后走上社会将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所以,加油吧!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第3篇】《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的读后感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深一度地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中国社会在此期间进行了社会转型。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开始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社会中的资源配置从扩散到重新积聚的趋势,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三个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由于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贫富悬殊逐渐拉大,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由此也导致其在社会权利上的失衡。

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了较重的比例,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地,到头来却只有微薄的收入,他们在利益的追求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出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愈越发多了起来,农民工干了一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格局,归结其原因也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由于市场存在失衡的现状,所以作者在第2章中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其中如何在强弱力量不对等的关系中保持一种利益大致上的均衡,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劳资关系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不对等性,被雇佣者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因此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法》是一个必然趋势,其次要成立保护劳动者的社会组织,而且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谈到社会结构与利益博弈时,作者提到了扩招与失业。一方面高等学校每年在增加录取人数,另一方面,每年从大学毕业,面临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照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应该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扩招和失业并存的局面?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大学实践中的失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学的扩招意味着延长了一部分人失业的时间,并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失业状况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

在现今时代,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贫富失衡—利益失衡—权利失衡,似乎正是一个社会运作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的逻辑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整治的。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看到贫富差距的缩小,单位个人的权利增大,这是作为公民的简单诉求。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的读后感

【第4篇】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深一度地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中国社会在此期间进行了社会转型。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开始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社会中的资源配置从扩散到重新积聚的趋势,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三个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由于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贫富悬殊逐渐拉大,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由此也导致其在社会权利上的失衡。 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了较重的比例,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地,到头来却只有微薄的收入,他们在利益的追求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出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愈越发多了起来,农民工干了一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格局,归结其原因也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由于市场存在失衡的现状,所以作者在第2章中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其中如何在强弱力量不对等的关系中保持一种利益大致上的均衡,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劳资关系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不对等性,被雇佣者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因此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法》是一个必然趋势,其次要成立保护劳动者的社会组织,而且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谈到社会结构与利益博弈时,作者提到了扩招与失业。一方面高等学校每年在增加录取人数,另一方面,每年从大学毕业,面临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照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应该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扩招和失业并存的局面?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大学实践中的失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学的扩招意味着延长了一部分人失业的时间,并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失业状况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 在现今时代,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贫富失衡—利益失衡—权利失衡,似乎正是一个社会运作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的逻辑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整治的。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看到贫富差距的缩小,单位个人的权利增大,这是作为公民的简单诉求。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

【第5篇】《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600字

我们有大脑,为什么不能清晰思考、理性生活?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禁提出了这个疑问。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例子:19世纪英格兰海军部特别委员会开始研究铁船问题。该委员会于1818年经海军大臣弗朗西斯·巴林爵士签署下发布了一份官方文件:“海军部反对建造铁船,因为铁比木头重,会沉入水中。”

看出什么来了吗?其实,这个陈述偏离主题。铁比木头重,会沉入水中,那又如何?国王知道,许多人也知道。为何要陈述一般人都知道的事实,莫非是想寻求赞同?请仔细想想:陈述开头就提到“海军部”,而不是“我们”、“委员会”此类的字眼。这说明海军部用他的威信与权威来打压我们。海军部自称是海上事故务的专家,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全是傻瓜。海军迫使其他人相信这样一个荒谬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理由,因为他们想不出如何反驳铁船问题,又不好意思闭口不谈,就以权威来打压我们。

我小时候,外婆家的后院有一个鸡窝,每天日出前,公鸡都会大声鸣叫。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直到大年三十做年夜饭的时候,这只鸡被交到厨师手上的那一刻起才结束了。尽管鸡永远消失,可太阳仍然照常升起。因此,我确定日出并不需要公鸡以及它那洪亮的歌声。造成日出的另有原因,公鸡不是这件事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在此之后,因此之故”的逻辑误区的正面典型。

这个谬误使许多年轻人丧失了生命。玛雅人在旱灾时为他们的掌雨之神恰克献祭活人,真的下雨了。结果是,献祭有用;做法是,下次再遇到旱灾时献祭就对了。直到玛雅人想出搬迁部落这主意后,这种做法才明令禁止了。

逻辑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虽然包罗万象,但又是身边有用的小窍门。与人争辩时,投资理财时,与人交谈时,有逻辑的思考与敏锐的洞察力都能使你的一切烦恼烟消云散。有逻辑的生活十分美妙,让我们与逻辑共乘一叶扁舟,向着初升的曙光前进!

【指导老师评语】

本文通过两个通俗、有趣的事例让我们简单地认识“逻辑”。

小作者首先告诉我们在某个领域拥有声望,不代表在别的领域中拥有权威。进步往往仰赖怀疑,而非顺服,未经思考依附权威是错误的。其次告诉我们就算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事件发生,或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接续,也不能假定它们有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熟练使用最具力量的人类活动――理性思考。要不断改进你的思维方式,用清醒的头脑分析事物,辨别真假,作出睿智的选择,指引着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身边的逻辑学》读后感600字

【第6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盛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第7篇】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

《失败的逻辑》真是一部迷人的读物。

的确,德国人迪特里希。德尔纳在《失败的逻辑》中从不同视角出发向人们指出种种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少有注意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物理学家笑着讲他的故事:“对提出的计划,人人赞同。市长得到市民和市政议会的一致拥护。因为城里拥挤的交通及其所造成的噪声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们把车速闲置降低到每小时20英里,而且为了防止超速,又在多处设置了水泥的限速颠簸路障。'

这样一个提议,读者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绽——不可实施性。也就是说虽然提议对于解决问题非常有用,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可行性的提议,因为车速限制过低对于市民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于是大家往往把这样一个模型定义为理想模型。

然而,德尔纳的见解并非如此。模型的不可行是一致认定的,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理想模型。所谓理想模型,应该是在该模型得以实施的时候问题能得以圆满解决。对于这样一个解决污染的方法,作者看到的不仅是其可行性的缺失,更是该方法造成的后果。

'但是,结果并不像规划者所期望的那样。车速较低,迫使车辆总挂着二档而不是三档行进,以致噪声更大,产生的废气更多。去商店买东西,过去只花20分钟,可现在得花30分钟。这样,市区汽车的数量,无论何时都比过去明显增加。这是一场灾难吗?'看到这里,大多数人或许都会点头,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并深深感叹作者思考的深刻和缜密。

然而德尔纳的思维也并不止于此。'不——由于进城买东西如此麻烦,结果进城的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少。如此说来,总算达到了预期结果?'随着他的文字,读者的思维又体验了一次转折,接下来,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思维旅行:'不尽然,《失败的逻辑》。因为即使交通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噪声和空气污染依然相当严重。在交通量增加的时段情况还会更糟。到处传言说,临近的城郊有一个购物大商城,每周一次去那里远足购物,既实惠又省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采纳这种购物方式。这给市长造成的困扰是,市区一向繁荣的商业,现在纷纷开始摇摇欲坠,濒临破产,政府的税收也锐减直下。原先的周到计划演变成一个大失误,它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给该社区造成沉重负担。'

就这样,在作者假设的一个个情景中,读者在思维的不断跳跃中享受着读书的奇妙乐趣,并从中学习到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有能力更明智地开始,中途及时进行修正,最重要的是,从未能避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到这里,很多读者已无法自拔地沉迷。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2

人的一生,失败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件挤尽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败的一面。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成功”与“失败”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却必然统一地存在与事件之中。

《失败的逻辑》作者德尔纳致力于研究失败的产生过程,并极力寻找一种打破失败逻辑的方法,但作者也从未否认失败的必然存在性,他通过研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如何将失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败的逻辑》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没有艰涩的理论文字堆砌,作者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向读者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全书贯穿了古往今来诸多实例,图、文、例并茂,深意自现而简明易懂。

本书开篇就为我们阐明了失败的逻辑——我们的失败并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维过程的某些不恰当的倾向的产物。假设我们具备所有的智慧、条件或经验,失败仍然不可避免。拿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来说,领导人为了降低本国的人口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经济发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粮食供应困难等等问题,做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行计划生育的决策。无疑领导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认这项决策之后,人口增长过快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这项决策让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在,我国又开始有计划地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走进了德尔纳失败逻辑的其中一种情形——问题回环往复。

因此,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失败往往不是源于粗心或者忽视。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蝴蝶效应”也算是失败逻辑的一个典型。蝴蝶震动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并且没有任何好或坏的意向,却无辜成为了一场龙卷风的始作俑者。

仔细想来,似乎条条大路都通失败,因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失败相对于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败的逻辑。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要善于应用系统性的思维,避免线性思维。我们拥有一些错误的却不自觉的思维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关注因果关系一条线,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发散性的连锁问题。线性思维对于现今这个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相互影响的世界是不适用的。其次,我们做事要顾全整体,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局部并不等于“小”或“少”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目标的大小,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是局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局部。

如何建立全局思维,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一个特定的系统存在着诸多变量,他们相互间的依赖性越大,复杂性越高。同时,我们都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必须关注系统及其部分的动态。

二,尽可能消除系统的不透明性;系统之有很多特征都只有模糊的轮廓,给决策填进了不确定因素。

三,避免无知和错误的假定,并规划行动的步骤;要善于预测系统将来的状态,有计划的走好每一步。这些看起来都是小儿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却是很难的。单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作者就有如下许多要求: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将“不要”做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会更好;一般目标转为特殊目标;多重目标的安排;隐性目标的处理等,如果你觉得作者的要求很简单,那只能说你的认识还在一个肤浅的层面。

打破失败的逻辑意义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组织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事情处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减少失败的几率又何乐而不为呢!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3

《失败的逻辑》,作者迪特里希德尔纳,是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我倒是挺感兴趣,但是豆瓣上都找不到中文版本。

断断续续,差不多翻看了这本书的多半,最近有些感悟。本书分析了人们失败的一些深层原因,其实也是人性吧,主要包括:

1、习惯选择捷径,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省略某些步骤、简化条件与结果;

2、自我保护,即保持我们的能力感;如把一切问题归为我们熟悉的模型去解决、只解决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拒绝不能解决的问题;

3、倾向于不考虑当前不存在的问题,作为当前的俘虏,总是忽略行动的副作用;

4、错误或面对不确定而困惑时,最倾向于坚持自己是正确的。

5、面对随时间结构变化的系统困难;如对过去很久的记忆少,对未来很久的事情认识不足,如忽视复利。

这些我认为类似于芒格所说的人类误判心理学,芒格总结的要更加全面和具体。

正因为有这些原因,同时还有一个前提假设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并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简化认知的线性世界,而是充满了各种相互作用的多变量动态复杂系统,这个假设在今年的阅读中让我愈加认同,同时也让我在认知上陷入困惑,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时感到自己渺小和无助,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些答案。

作者明确的给出了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性的方案:

明确目标→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预测和外推→行动的规划决策和行动的执行→审查行动效果和修订策略。

步骤看起来是很简单,核心在于,需要一个全局性的思维,需要克服作为人类固有的一些不足,考虑行动的副作用,平衡好多目标等等,同时要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现在和未来,根本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方法教导人们去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现实,所以,我们该怎么办?作者认为,重要的是开发我们的判断力,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模拟。

《孙子兵法》云:‘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其实那些原则、方法,知道一点不难,但是怎么运用,才是关键,而对于习惯于想要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来说,最后发现,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世事复杂,从来不会简单重复,只有在事上练,学会随机应变,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做合适的事情,并为未来的事情发生做好准备。

生活不断向前,我们所面对的现在也并不仅仅是我们此刻所看到的状态,它由来已久,不断的演化到此刻,并将走向未来,具有全局性思维,期望能看到未来的变化并为此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是充满希望和意义的人生在当下富有建设性的行动。

大部分人很多时候都不得不被生存推动着向前,时间、精力有限,路好像越走越窄并产生路径依赖,想改变越来越难,这似乎就是骨感的现实情况,我想这是作为当下俘虏的结果,觉得走的路看起来好像只有那么几条,实际上年轻时就像在一片空地上,最开始觉得四面八方都觉得可以走,慢慢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尽管如此,路依旧有很多条可以走,一切都在动态变化着,但对过去和当下的状态过于看重则会忽略未来的变化,看不到未来则看不到希望,也就会越来越恐惧和浮躁。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逻辑读后感(7篇)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逻辑范文

  • 逻辑读后感(7篇)
  • 逻辑读后感(7篇)97人关注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 ...[更多]

  • 逻辑学读后感(2篇)
  • 逻辑学读后感(2篇)27人关注

    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黑格尔逻辑学读后感在《逻辑学》的第一版序言的开篇中,黑格尔陈述了形而上学崩溃解构的事实——“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就已经连根拔掉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