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育论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教育论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阅读随笔:读《明日教育论坛》
阅读随笔:读《明日教育论坛》
到过我家的人都知道,在我卧室的床头、地板上,总会糊乱丢着一些书,几只铅笔和几张散乱着的纸片,这些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东西却是我的“精神食粮”。平时家人也很少帮我收拾,只有来了客人的时候才会将其拾起简单地堆彻在我的床边。我喜欢在寂静的夜里躺卧在床上看书,而极少正儿八经地端坐桌前。由于读的尽是些闲杂的书,所以对于我这个能躺着绝不站着的`人来说,“闲适”的姿势几乎成了我的习惯,这也是我懒散性格的一个侧面表现。
最喜欢的莫过于在漫长的冬夜,和着棉被在柔和的灯下看着书然后不知不觉地睡去,一觉醒来,夜仍漫长,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养足精神。如果逢周末而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可以睡到自然醒,这真是绝妙的生活方式。
几册《明日教育论坛》丢在地板上可能有大半年了,扉页上都落满了薄薄地一层灰,抽出几张纸巾轻轻拭去灰尘,领略生命化教育的内涵。以前只知道生命化教育的好,却不知好在何处,现在仍不能完整地道出个中真谛,却似乎领会到了其中的些许风采。与课程改革众多专业论著明显的不同是,生命化教育更多地倡导着人文关怀,著述不会晦涩难懂,源自生活的平民化语言受着许多人的喜欢。单从《论坛》的目录“永恒的老师”、“人与事”、“学人论坛”、“人文关注”、“自由交流”、“域外观察”、“品书与观碟”……就会让人看了喜欢。看似“随意与闲适”的栏目其实透着很高的品味,这倒十分合我口味,我坦言,我也喜欢上了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黄克剑先生说,要加强人文方面的基础理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直面那些可引为师范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二是直面人生。“经典著述的文字是死的,隐伏在文字中的作者灵魂是活的,直面经典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灵魂去唤醒那寓托在文字中的灵魂,并以那被唤醒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灵魂。”“直面人生要让自己的灵魂亲历、亲受自己身边的生活。把生命亲尝、亲证的苦痛、愉悦、烦恼、愤慨、委屈、难堪、悲壮、激动一点一滴地收藏在自己的心灵中,蕴蓄既久必有始料不及的催发人文创思的神效。”看来我以后得经常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学者的“魂魄”了。要是我哪一天告诉黄克剑先生,我看到了他的灵魂,不知道他会不会吓一跳呢?
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充满希望,阅读《明日教育论坛》仿佛是给心情放了个假。让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读教育著作,恐怕这就是《论坛》办刊最为成功之处了。
让我也从这里祈想明日。
【第2篇】《行知教育论着》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第3篇】《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物质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有的人则认为品味成功的喜悦时最幸福……幸福是我们渴望的,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却毫不察觉,特别是我们的学生。
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的德育专着《幸福教育论》,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刘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感受颇多。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应该把握的应是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
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是为了学生更幸福地活着?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当然,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虽说,孩子们各自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一些他们共性的东西,要找出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断地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只有造出了合适的鞋,造鞋匠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说,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会是适合他们的。只有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符合他们兴趣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就能在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