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01-20 08:40:02 查看人数:54

【导语】教有所思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教有所思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有所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有所思读后感

【第1篇】读《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

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文章时,心里总禁不住地说:“真感动。”有时甚至忍不住红了眼眶。也每每对他的文章产生共鸣,如《家长也是教育者》中李老师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1/3老师的教育+1/3天赋+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当我读到这样文章《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级学校……”不由得非常敬佩那些老师。我想,他们应该也是成功的老师。那么成功对教师来说是不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光说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对社会有用,适用社会的健康的人呢?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李老师所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获益匪浅,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与灵气》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李老师还希望教育者《以书为友》,不停地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多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的所有能包容的爱。对于李老师来说,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显然,童心、爱心同样是他成功的基础,让他塑造独特的自己,这从他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学生请我吃火锅》等可以看出来。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学生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会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追求成功。

读《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第2篇】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1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2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3

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

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文章时,心里总禁不住地说:“真感动。”有时甚至忍不住红了眼眶。也每每对他的文章产生共鸣,如《家长也是教育者》中李老师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1/3老师的教育+1/3天赋+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当我读到这样文章《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级学校……”不由得非常敬佩那些老师。我想,他们应该也是成功的老师。那么成功对教师来说是不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光说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对社会有用,适用社会的健康的人呢?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李老师所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获益匪浅,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与灵气》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李老师还希望教育者《以书为友》,不停地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多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的所有能包容的爱。对于李老师来说,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显然,童心、爱心同样是他成功的基础,让他塑造独特的自己,这从他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学生请我吃火锅》等可以看出来。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学生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会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追求成功。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4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

【第3篇】《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1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读后感2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教有所思》读后感3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读后感

【第4篇】读《教有所思》后感

读《教有所思》后感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成果颇丰。《教有所思》就是著作之一。“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这一个个标题需对着目录写来,但一个热情又有情趣,理智又不乏感性,成熟又率真的李镇西,已经活生生进入我的脑海。

在《让语文课充满火力与灵气》一文里,我看到一个不迷信书本和传统模式的李镇西,他的话很有意思:“对于《回延安》这篇课文其实相当多的老师学生都是不喜欢的”,但因为他是教材啊,所以“许多教师还得装出很有感情的样子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的”,简而言之,正是这种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才造成我们的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而在《公开课,请别再演戏了》一文中,我几乎是看到了另一位“清风明月”,为了达到预期的这个“完美”,我们在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同时”,也在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公开课,公开假,究其原因,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在一堂让“自己比较满意”的语文课上,李镇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他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哪怕并不合预定的教学程序,结果如何呢?——“整个教室里却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可是,李镇西接下来却说到:“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庆幸的是,最后他这样说:“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为师,与朱永新、魏书生、姚思俊等为友。虔诚地学习,激烈地争辩,理性地批驳,实践中反思,李镇西最终成为李镇西,而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或者魏书生。从书中,我读懂了一个教育家对生命的热爱,对使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忱,对社会的热心。

而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没有夸夸其谈的理想抱负,只把这一切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生涯中,凭借一支笔,一种思绪,倾注于纸上,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人生体味用随意的“随笔”表现出来,李校长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追随教育大家,并不是做简单的复制,他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有个性的教育家。“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我们老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些教育现象,你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苦涩,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你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差一些以外,其实他们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也许你的心情就愉快得多。

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不断反思和总结,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相信日积月累之后,每一个老师都会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就的。

读《教有所思》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4篇)

读《教有所思》后感《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教有所思范文

  • 教有所思读后感(4篇)
  • 教有所思读后感(4篇)54人关注

    读《教有所思》后感《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