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会提问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精选)
《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精选)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提问》读后感1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2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谬误”,反而更加能够清晰的传达我们的指向性,表述我们的结论。
比如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谬误”和“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在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学日志中,我经常无意识地在巧妙使用这两招。我会以我从初中到小学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们对公众心理的模糊定位,来对我的目标指向进行强化。在写字中,会经常说到字如其人,会说到写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会强调到低年级练字的习惯至少会一直影响到中考,而中考字迹影响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谬误和诉诸公众意见谬误,让家长非常轻易地接受了我对书写的严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谬误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导说话谈判的书会经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问,如光环效应等等。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与反馈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谬误”和引导,来使得他人更加轻松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论点?
第二个书外音,也是对书本内容的补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书中给了很多思维体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请对书本内容本身警惕并保持批判!他希望我们能够看到的,虽然也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偏向于文字意义上的提问,为什么不能扩展到事物意义上的提问呢?
不仅是在对话和交流中。其实对场景和事情发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
比如这样一个事故中,你能够转换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对此事的心里,以及换不同的情景、人物,会发生的故事变化吗?这是我常做的思维体操。
例:大学女生小林去超市购物,没注意的情况下放了一个文胸在购物筐没有结账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拦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终以10倍的罚款逃离现场。
短短一个小的故事片段,可以进行训练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尝试一下。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当其中某一两个因素变动,那么一切的结果会变得迥然不同。
第三个书外音,其实是一种态度。强势,意味着开放性与整体性。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因为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规划,以及去年的反思。与过往每一年都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新年规划不再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构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会想到的东西,比如今年要去潜水和滑翔,要去森林里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22摄影集之类。一开始的变化,来源于暑假里的一次生死之别。陷入巨大沉痛的我,从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渐地变成明确自己不想浪费每一天,因为想到要带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够本。
什么是活够本?不是要不断的成就,而是要不断的成长。
于是开始梳理我从大学至今的点滴变化,从心态到知识到行动,于是悚然意识到:呆在舒适区的轻松愉悦是老去的标志,而保持激情与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长的开端。
教小学的我也经常观察孩子们,什么样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无疑问,不是等着他人来教导的孩子,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保持着开放与积极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话,《全职猎人》的主角小杰应该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当你的世界发生改变,你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环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环境。
所以,开放是一种强势,一种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强势。
就如同此书反复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开放之外,还需要提到整体性思维。
相比和对方说话的结论是什么,你更容易记住和对方说话的感觉。
同样,在看到此书的时候,也会注意将文段作为整体层层拆分的过程,上一次让我有这样感觉的时候,是读叔本华,即便是哲学随笔《人生的智慧》,他的逻辑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简直让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个书外音的思考:作为引导者,我要如何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结论?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联,不论是结论还是自我管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和调整。
最简单的来说,想要提升专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从保持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开始,而《深度工作》一书,更是将专注力比喻为大脑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专注的时间段保持训练,在闲暇的时间段则用碎片来打断专注的肌肉能力!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关注,需要一种整体性。一方面是时空的横向与纵向的整体,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节点的观察与反思。人的心理特征便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是单一结构的因素促成,而是层层递进互相交织的一张网。从一个方向使力,必然不如从多个节点处作用。
《学会提问》读后感3
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通过阅读,我收获良多,重新开始思索问题,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懒惰地全盘接受,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大家探讨?
首先,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其次,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最后,于我来说,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个拥有资深教历和提问经验的教授所上的一课。内心有的是触动,思想有的是提升,提问技巧有的是积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第2篇】《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
《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提问》读后感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学会提问》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第3篇】《让教师学会提问》读后感
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有句名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我国自古留传的教育箴言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述,比如“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教育,是互动,是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是思想撞击的火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叩问。
关于提问,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日本的动画片《一休哥》,里面生动了记述了提问回答的场面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将军、新一卫门、橘梗店老板以及他的女儿等等,他们稀奇古怪的提问,以及一休的机智回答,让我们不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智慧的升华。这就是“提问”的魅力。有两位古人,他们也是提问的典范。一位是在古希腊的智者、圣人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就是提问的艺术,更是提问的完美典范。在他的教育下,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代中国,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学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辗转,阐述他的梦想,提问、回答,是那个时候最经典的学习方式。老先生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人惊叹于老人家的智慧和直觉。
提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不会过时,因为,提问回答,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心灵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学习的反思,是知识沉淀后的精华。
让教师学会提问,对我们的教学,是十分有帮助和裨益的。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说,我认为教师学会提问带来的好处如下:
第一,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加明显。提问,不仅可以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科的延展。第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困惑之处,以便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个人学习困惑。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提问”或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队伍中去,让提问回答良性的运行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做好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学生对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这需要学习主体的认可和认同,并认真的配合起来,才会发挥“提问”作用和意义。
【第4篇】学会提问读书有感
学会提问读书有感
青少年学习障碍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不想学习(学习动力),二、不会学习(学习方法)。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我想从里面找到“不会学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个思维方法是非常棒的,如果学生学会运用,应该会让他们在学习上事半功倍,应该是我要找到的可操作性学习方法。 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它的优点是,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的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经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
海绵式思维的缺点,如果学生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把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不做思考的接受,但是如果这样的信息不够有趣,或者学生本身已经比较排斥,那么这样的接受很可能没有任何效果,更重要的是,即使知道了结论,学生也会张冠李戴,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
淘金式思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它要求学生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这样的思维让学习变得有趣不枯燥,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到的知识不仅熟悉,而且会用。
当然实际学习中,这两种思维是相互补充的。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1,自主性;2,好奇心;3,谦恭有礼;4,以理服人
学会批判性思维需要这样做:
一、找准论题,结论,理由;
二、理解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真正的开始思考;
三、由理由到结论有些合理的假设,这些在信息中是不会告诉你的,一定要留意这个问题;
四、注意替代原因,小男孩发现天黑后,太阳就不见了,而每天天黑后,他们家的保姆也不见了,因此他认为是保姆把太阳带回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追求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
五、要有5岁孩童的态度,那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
【第5篇】《学会提问》的读后感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1
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通过阅读,我收获良多,重新开始思索问题,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懒惰地全盘接受,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大家探讨?
首先,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其次,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最后,于我来说,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个拥有资深教历和提问经验的教授所上的一课。内心有的是触动,思想有的是提升,提问技巧有的是积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2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会对问题报以怀疑、审视的态度,他们会推敲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东西,其过程相当繁琐。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难道不是吗?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3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