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必然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必然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然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文明的多样性与冲突的必然性
有这样一个假设——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稳定。无论是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适度”原则,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假定。那么与之相应的力量的不平衡,是否会导致冲突呢?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多文明冲突的世界,这种冲突是否也因为其力量的不平衡呢?
如果文明不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福山所言“历史已经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就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思想,一统世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冲突还会发生么?而我们知道,现在的自由民主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之上的,这就意味着这套理论本身就是鼓励人追求利益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追求个体的利益,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个个体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因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冲突称之为文明内的冲突,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样的冲突是不会无限扩大的,也就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也成为一种事实,其根源在于自由民主思想下鼓励个性的解放,在这种个性的解放浪潮之后,每个个体的思维变得多样了,而这种多样就是造就利益冲突的原动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多样性与冲突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同时也不能证明,文明的单一不利于维持稳定,只能说自由民主的思想体系本质,与其一统天下的野心,具有内在的张力,如果让其一统天下就不再是其自身,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自由民主这套理论注定无法完成“终结历史”的任务。
另一种没有文明多样的状态就是在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之前,各种文明各自为阵,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没有联系就不可能有多样的前提。而在那个时代,相对而言也是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在中国朝代更替频繁,欧洲大陆也时有战事,但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把文明比作一种光源,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光芒之下生存,而人投下的影子就是文明作用于人的结果,在一种单一的光源之下,人的影子也是,无论如何,影子也是单一的,所有的人可以说是一致的,这个光照向那里,所有的人都指向那里,世界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以上的平衡点,都是人可以选择的位置点,在这样的点上,可以在不同的力量较量中获得比较稳定的环境。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力量越多,供我们选择的位置也就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力量就比较好,因为在单一的力量模型中,人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是在一种力量的指引下行动的,完全没有自主性,跟随着力量的变动而变动,人也就是个行尸走肉。极度的光明和极度的黑暗是一样的,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东西,找不到任何出路,在一种力量之下就如同在极度的黑暗之中,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达到了四个或四个以上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对他们进行排列组合,自由排列好了才能寻找到平衡点,但是这个点是指向“单向度”(马尔库塞)的,在单向度的甬道中,生活也是找不到人自身的,就是极度的光明,纯粹的光明。而在二三个力量的主导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并且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获得比较好的发展——这也于我门狭义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但是,这样的模型是被亨廷顿所描述的事实否定的,他说世界上有七八种文明相互作用,重建着新的世界秩序。这么多的文明实际上真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如何排列他们可以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如何排列他们可以得到更加稳定和平的环境,为发展提供空间?任何一个排列不好,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后果。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七八种文明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两三种文明?亨廷顿说不行,那是简单化,反映的不是事实情况。
既然这七八种文明,很难寻找到平衡点,那么其冲突是否就不可避免了呢?其实也不是绝对的,至少还有三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就是生成一种更加强大的文明,对这些进行整合,所有的文明吸收为一体,行成一个共同的文明,从而在内部消解冲突,但是整体却保持着稳定。但是这样的设想是很难行得通的,现在没有人允许这样的力量出现。其二就是好好排列这几种文明,使之可以寻找到平衡点,从而在这些平衡点中获得和平的环境,促进发展。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度困难的事业,谁拥有这样的排列权威?谁拥有这样的排列能力?最后一种,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散这些文明,形成更小的文明甚至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文明,就如同满天繁星,没有月亮,甚至没有突出的星星,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平衡点可言了,也就是任何点都可以是平衡点,但是这里的平衡点完全是依靠个人的判断去寻找的,不是强制的力量,也不是盲目的追随。只要没有突出的力量出现,整体也可以保持平衡与稳定。那么如何可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所有文明都抛弃一统天下的野心,顺其自然发展,就有可能实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所有的道路基本都是行不通的。西方文明现在还野心勃勃,企图无限推广自己的文明,甚至不惜以武力为工具;中国文明,在被压抑几百年之后,也急于扬眉吐气,虽然其本身并不具备侵略性,但是也不允许无声无息的消失;还有其他的文明,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发展,如果说马上消解这些是几乎不可能的。
现代化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必然导致文明的多样性,而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秩序的稳定存在一种抛物的曲线,在文明的数量达到某个数量是其冲突的可能性达到极高,而随着文明数量的递减和递增,其冲突的可能性都会随之降低,当文明数达到“1”或者极高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小的。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人们在追求普世价值的过程中,逐渐把价值的多元化推上了普世价值的宝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只有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看到的一切,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而当不同的文明,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解构这个世界的时候,必然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承认多样性就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共识,那么这个共识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呢?
如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明的多样性使得冲突变得不可避免,而最后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很好选择,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然而,世界究竟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观察,只有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将来告诉我们答案。
箫爻
风雨书桌
【第2篇】必然读后感
必然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然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必然读后感1
各位书友好,我是仇佳伟,今天和大家分享凯文?凯利著的《必然》,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这句话没有高深词汇,句意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凯文?凯利高明之处,能总结30年前事物发展的轨迹,又能告诉我们30年后前行的趋势。这好比我们知道'水'能喝,却不知道'水'是怎么产生、哪里有最好的'水',凯文?凯利找到事物的轨迹,并帮我们分析哪些会是必然。若你对变幻莫测的又渴望抓住时代脉搏的有好奇心,你可读读《必然》;若你在信息井喷又想安静地看清社会骤变轨迹时,你可读读《必然》;若你喜欢在人生长河里拾捡'星星',你也可读读《必然》。
形成。未来的科技生命将会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在未来,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力掉队的菜鸟,永无休止,无一例外。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发明出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流逝,真的利益便在这种问题与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逐渐积累起来。回望过去的30年,你会发现太多的不可思议,即将到来的将来会超越现在,我们都会见证这一时刻,你没有迟到。
知化。人工智能廉价、强大、无处不在,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越多人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会变得越聪明,它变得越聪明,越多人就会使用它,当它更聪明时,就会有更多人使用它。未来的人工智能将由三家寡头公司主导,并以基于云端的多用途商业产品为主。一类特定的心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在其他方面就会有所欠缺,这也是现实世界遵循补偿的法制,因此我们能制造的人工心智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知化中最重要的机械产品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不了的事情;最重要的思维产品也将不是比人类想得更快、更好,而是能思考人类无法思考的事情。
流动。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数字经济就是运转在自由流动的复制品河流中的。自由流动的复制品已经在互联网这个全球通信系统的本质中留下了烙印,网络技术需要的是没有约束的复制,复制品必然流动。在这个全新的网络世界里,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是免费。经济社会里信任却不能被复制的,信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得到,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所以,信任是一种无形自唱,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
屏读。我们曾是言语之民(在古代,文化都是围绕言语的),当下却是书籍之民和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以及在不远的将来嵌在所有平面上的大量数字屏幕所吸引,但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屏读是包含阅读文字、欣赏文字和阅读图像的,屏读将会改变书籍,然后改变图书馆,之后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会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一路探求到脚注,然后得出观察结论,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讲自己武装起来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就是屏读会培养实时思想。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一天的生活将会是:从醒来就开始屏读,到上班再到闭上眼睛睡觉前一秒都会在屏读。
使用。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脸谱网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存库。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现代产品都在经历减物质化;按需使用的即时性,也就是使用新事物时要做到近乎及时的传递;去中心化,互联网+的长距离即时通信的技术手段将会促成去中心化的时代;平台协同,市场渗透性边界越清晰,能够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分配资源,以实现最高的效率,这就是平台;云端,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intercloud),如同互联网就是网络的网络,互联云就是云端的云端。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即时性、去中心化、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会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
在还没有达到能用自己话表述出理解作者之意时,选择用整合书中部分论点做为自己读书心得,叹有读却没有'得',如有酒倒不出的困惑,唯有多学多看多思多行,对于个人来说阅读和写作将会必然而然。
必然读后感2
距离凯文·凯利出版《失控》已经二十三年,书中很多预言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个影响了乔布斯、沃卓斯基、斯皮尔伯格的男人,继续以其深邃的观察力、强劲的预见力为我们描述科技发展,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作者将新书命名为《必然》,明知会引起读者的质疑,但他相信“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的方向”。我们就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当下,跟随作者去梳理一下这些变化,以一种警醒明智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书中描述的不是未来的某种状态或者是最终结果,作者总结了十二个动词。这十二个持续的动作,每一个都正在发生着,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这些趋势至少将会持续三十年。科技发展是一种迅猛的潮流,这些将会是日益凸显的力量: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大致浏览就会发现,一些词汇我们并不陌生,正是我们所能感受的趋势,一些词汇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等待我们去理解。
1在“形成(becoming)”这一章中,作者强调一个我们所忽视的现象:科技产品正在以加速的方式升级,我们必须保持不断学习,同时还要接受自己是一个菜鸟的状态。在不停地追赶与创造中,我们会见证更多的新鲜事物的诞生。“知化(cognifying)”讲述的就是现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将会达到廉价、可靠、工业级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但是我们将追求的是一种“人工智慧”,即:机器取代人类现有工作,帮助人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流动(flowing)”是指互联网便捷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输,复制品的流动创造了数字经济。但是有8种原生特征决定了物品的价值: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屏读(screening)”则是指我们现在接触的数字屏幕将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全面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用(accessing)”则是指通过减物质化、使用的即时性、去中心化、平台协同、云端的实现,人们更多关注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共享(sharing)”是一种新兴的分享、合作、协作以及集体主义的浪潮。
2“过滤(filtering)”是指为了有效吸引大众注意力,新的方式将会被创造用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加强个人体验。“重混(remixing)”源于经济学发现:已有资源重新安排产生更大价值是真正的可持续的经济,数字产品的可检索性和可回放性会带来不断的创新。“互动(interacting)”向我们展示了虚拟现实向着与人交互更加密切的方向拓展。“追踪(tracking)”是指对自身相关数据的全面测量、统计、分析,实现对自身的健康、生活的全面监督、管控。“提问(questioning)”则是一种反思,信息爆炸带来的时间的浪费,我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提出好的问题的能力。“开始(begining)”则表明作者的乐观畅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妙时代的开端,我们将见证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
3其实,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大时代已经悄然苏醒,而我们正在体验这一切。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经济”的好处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便捷;视频、音乐播放器的自动推荐正是对我们行为数据的追踪与过滤后的产物;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能够记录还能指导生活。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变化带来的愉悦当中,不久前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的发言并不是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的产业形态转变也是我们要共同见证的。金庸告江南《此间的少年》(金庸著作同人小说)侵权案,表明科技发展文化创新仍然面临法理伦理问题需要解决。
躬逢时代的起航,我们是何其的幸运,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美好都尚未来到,一切美好都终将到来。技术发展的潮流有其明确的流向,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却不能一直被其裹挟,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睁大眼睛见证变化,更是保持虚心不断学习,遇见更广阔的未来,遇见更有适应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