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3-03-13 18:28:05 查看人数:75

【导语】阿房宫赋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阿房宫赋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阿房宫赋读后感

【第1篇】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1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2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3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4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tan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5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x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600字

【第2篇】读后感阿房宫赋8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1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阿房宫赋读后感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其次,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

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宫赋读后感3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读后感4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_!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tan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x克杰、陈希x同、胡长x清。他们一个个落 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tan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读后感5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x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读后感阿房宫赋800字

【第3篇】《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1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有“小杜”称号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诗人。这首《阿房宫赋》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写时他才二十三、四岁。这本身让人对他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此篇在语言上骈散相行,韵律鲜明,词彩瑰丽,是唐代诗人中的杰作。

关于《阿房宫赋》的了解,我还是在念大专的书中见到的,那时由于情况不同,觉得紧张多一些,此时学习的心情就轻松的多了。再加上黄部长的讲解引人入胜,我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造的,其宏伟瑰丽的程度可以说是历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但是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有人说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其实,几千年的风云变换,即使不被项羽烧掉,也会被其他的人给毁掉。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古人有关阿房宫的描写来想象一下它了。

传说阿房宫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处殿阁。有长桥横卧,有复道高架置身其间,方向都难以辨清了。里面还聚集了很多从各国云来的的美女,每天在那里等待着君王的临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见君王的样子。而宫中珍藏的宝贝更是成了“粪土”了。宝鼎当作破锅,美玉贱如青石,金子像泥块一样,珍珠如沙砾一样到处丢弃,可见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种程度!

虽然秦国很强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说心里却是恨之入骨的。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最后杜牧畅叙了暴取民财,终至灭亡的道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回顾历史长河,哪朝哪代的兴衰不是应证了这个道理呀。

《阿房宫赋》读后感2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凡,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这样的一些句子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精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阿房宫赋》读后感

【第4篇】阿房宫赋读后感8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1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x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读后感2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tan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x克杰、陈希x同、胡长x清。他们一个个落 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tan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读后感3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读后感4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阿房宫赋读后感5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800字

【第5篇】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1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x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2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tan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4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5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第6篇】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高中生范文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1

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2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263作文网www.263y.com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3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4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着《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5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著名文章有《樊川文集》一书。其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

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案例。含沙射影般的写出作者当代朝廷的用乱不堪。此文擅用散句,对偶十分工整,凸显文章的大气之势。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采用铺陈夸张之法来写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后半部分有一番抒情色彩的议论,两者互相结合,将古今王朝的政治格局分析的井井有条。

文章的好句有下面几句:

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二、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烟雾横斜,焚椒兰也。

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初读此文之时,对文中感悟颇深,杜牧在唐朝晚期因作文《樊川文集》而名声大震,此文采用了借古讽今之法深刻揭露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古人通常以身边的事作为生活素材,以时事为基调来作文。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回为卫兵。是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气势和形式是为内容来做铺垫,他的文章《阿房宫赋》就完全符合这一点,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谢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文中多用散句,骈句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来凸显秦朝的灭亡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警示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文章中多用修辞手法,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这句将宫中的妃子们使用的胭脂水粉的繁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渭水河上浮的一层油光才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阿房宫中的妃子之多,花费之大。也衬托出秦始皇在为时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大家可想而知,妃子们用的化妆品的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也体现了秦始皇的凶恶不体恤民间疾苦,杜牧写出此文我想他所处的社会与秦王朝相差不大吧。同时作者的目的也在于此,他希望唐朝的统治者能专心朝政,不能胡乱放纵自己,否则到了祸起萧墙,国破家亡这时,就会悔之晚矣!

作者的文章能受到大多数人的亲睐,也在于他的文章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描写的阿房宫很是雄伟,气势非凡。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百字,但将阿房宫的丰姿盛态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杜牧的文章功底毅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转念回想自己的祖国,现今国内四海生平,四处一片和平景象,这是国内都感到骄傲的事,因为中国有深明大义,敢为民请命的领导人在,在此我希望领导人能居安思危,因为中国 在世界还不是很强大,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增强国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来!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高中生范文

阿房宫赋读后感(6篇)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1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阿房宫赋范文

  • 阿房宫赋读后感(6篇)
  • 阿房宫赋读后感(6篇)75人关注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600字1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