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教师读书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范文 第2篇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 第3篇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精选) 第4篇幼儿教师读书有感 第5篇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 第6篇教师读书读后感集 第7篇读《让智慧闪耀在课堂》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第8篇教师读书读后感
【第1篇】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范文
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第2篇】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
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榜样。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第3篇】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精选)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精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1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
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榜样。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2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一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
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孩子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一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孩子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
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
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孩子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孩子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
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
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
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
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
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
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孩子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
于是在称赞孩子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
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孩子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孩子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
每一天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孩子,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孩子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3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
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
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孩子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孩子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孩子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孩子,最大限度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孩子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
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孩子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孩子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孩子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
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孩子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孩子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孩子到了上孩子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孩子到了上孩子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
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
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孩子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孩子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务必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
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孩子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 展对孩子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孩子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
人际关联很好的孩子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孩子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孩子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
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孩子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孩子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孩子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孩子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孩子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孩子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孩子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教师读书读后感4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完美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孩子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孩子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孩子需要透过表演来感受、认知、明白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孩子园有为孩子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孩子园比较注重孩子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孩子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孩子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
其中,表演能够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带给的素材进行表演。教师能够透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孩子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主角的选取应当尊重孩子的自主选取,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能够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就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怎样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孩子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就应让大多的孩子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设计贴合班级和孩子园实际的课程,就应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孩子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就应是孩子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孩子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孩子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孩子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资料都是孩子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孩子园老师来说,务必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
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孩子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孩子,关注孩子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孩子,任何的活动都就应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孩子去遵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孩子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第4篇】幼儿教师读书有感
关于幼儿教师读书有感
幼儿教师读书有感
自去年教育办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以来,我就为自己定下了读书学习计划,但刚开始只是为了应付,到后来却是主动学习,通过读书,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读书的几点体会:
一、钢笔字方面:
我以前写的钢笔字很不好,写出来的字看起来总是扭扭捏捏,横不象横、竖不象竖的,总象少了什么似的,惹的同伴都笑我,说我写的字缺胳膊少腿。通过记读书笔记以后,同伴说我写的字比以前好看了,我以为他们在取笑我,但有一次我写着写着,停下来往前一翻,发现我的钢笔字真的比以前好多了,这一发现真是太让我高兴了,我还真得谢谢中心学校的领导。
二、幼教知识方面:
以前读书时,只是象走马观花一样看过去就忘了,通过书写读书笔记以后,许多东西在写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学习,受到了教育。如《谈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随机评价》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各种行为的随机评价,将对他们多方面潜能的发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蜗牛》,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老师端着盘子走进教室,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想看个究竟。老师分给每个孩子一只蜗牛,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发现,甚至在观察中出现的小问题,都是幼儿之间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整个的课堂上,老师始终抱以微笑和尊重的态度,这些对我都是很大的触动。
还有就是知道了怎样才能“读懂幼儿的体态”,幼儿的体态如同一本书,内涵丰富,千姿百态。可以说幼儿的每一种体态,都是他们特定的心理反映,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恰当分析,读懂幼儿的.体态。因此,教师要进行幼儿体态的观察记录、分类,以提高教师关注幼儿体态的意识,正确解读幼儿体态语言及进行恰当互动的能力。创造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智慧高远的第一动力。而今,当一个孩子,在他的生命之旅刚刚启程的时候,伴他成长、促他发展与成功的仍旧是创造。为此,在读书中我还学到了如何挖掘孩子创造的教育潜能,一是要抓住教育契机,体现是天天创造之时。幼儿园教育中从来就不缺少创造和创造教育的契机,而教师所需要的只是发现。每一天,在孩子们的周围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周围的动物、人物、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国际国内发生的事件,都是引发孩子创造、拓展孩子知识经验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敏感的捕捉教育契机,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鼓励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二是优化教育环境,体现处处是创造之地,环境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此我们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的创造,都力求为孩子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不管是在户外环境还是在室内的活动区域内,教师都要为幼儿提供安全、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究,使每个孩子在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喜欢的地方,使每个孩子都有探索和表现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合作、创造的能力,与教师和同伴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教育观念方面:
以前,孩子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学习,就是老师说,幼儿听;老师教,孩子做;幼儿的任务就是服从,通过学习,知道了幼儿在学习中,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即教师应与幼儿共同成长。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懂得如何与幼儿沟通,要引导幼儿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让教育目标变成幼儿发展的要求,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环境,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材料、地点和共同学习的伙伴,使幼儿很投入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还要努力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中,同时教师还要支持、启发、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
四、幼教管理方面:
通过读书学习,知道了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约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制度过多、过密、过细、过严,单纯靠“制度压人”实施管理,就会把教职工统得过死,限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要渗透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在用人方面除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等策略外,还要做到:1、提高用人的互补度,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用人的互补度就是利用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是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2、提高用人的认可度,这里所讲的认可度,既包括管理者的认可,也包括被管理者的认可,用人出效果的基础是双认可的。作为管理者,我们随时关心、了解员工对我们的评价及其认可情况,他们反馈的有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教职工对我们的认可度。3、培养人是幼儿园人力管理的核心任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培训,并且还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增强教育教研工作的活力。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彼此间建立真诚、接纳、平等、信任关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总之,在读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知道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仅对工作要充满热情,而且还要经常“充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育观念,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幼教工作者,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篇】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
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1
也许在《翻转人生的教育》一书的作者,也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高中教师乔治?古斯里奇决定提笔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才会对二十年前懵懂无知的自己感到庆幸。当时深受抑郁症所苦的他债台高筑,不得不接受一份到阿拉斯加教书的工作,五年的工作能获得比外间其他同类工作高出三倍的薪水--侧面也说明了这份工作的棘手程度,他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并无自信,但是他已经别无选择。
他不是以一个认为自己足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的形象出现的,他的脑海中无论是对孩子们还是教育本身,都没有固化的认识和偏见,这对他和孩子们,其实都是一件幸运的事。这意味着,他们之间,也许会有无数的可能发生。
古斯里奇就职的尤皮克学校位于远离美国本土的白令海峡上的圣劳伦斯岛,这是一个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相对于常年零下五十度、冬季可达零下七十度严寒的居住条件来说,更大的难关是岛上爱斯基摩人对他们的态度,到岛上的第一天古斯里奇的两个女儿就被爱斯基摩小孩用石头攻击,“白人垃圾!白人垃圾!滚回你们的地方!”,他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们脸上介于憎恨和厌恶的神情。
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这件事的看法和那些小孩也没什么不同,在他们看来,祖祖辈辈以捕猎为生的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已经注定了,对英语都还说不流利的他们来说,学习“白人们的知识”既困难又无必要,因为他们不擅于阅读,所以他们对小岛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也无甚向往,没人想要走出去,更没人想过要去白人开设的高校继续深造。在这种消极的态度之下,学校的老师也把上课当做是义务在应付,认为这些爱斯基摩人是不可雕的朽木。在双方共同的消极作用之下,古斯里奇看到的就是这样一所无组织无纪律、死气沉沉的学校。
他在和学生们一点点走向成功的时候发现,被翻转的何止是这些爱斯基摩孩子们的人生,他的人生和教育观念,也因为这些经历逐渐改变。他意识到,身教比言传重要,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相比起古板的知识,孩子们若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才是教育最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不仅他们会过的充足快乐,同时也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正面因素,进而推动教育环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2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 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 “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1、平等的爱;2、理解的爱;3、尊重的爱;4、信任的爱;5、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4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 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教师读书读后感1000字5
前几天,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让我细细思索的是这两段话:“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重视我们教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我们所教的方法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的分数是不是理想,习题是不是会做。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也就不会思考,也懒得去动脑筋,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少数优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学生坚守:沉默是金。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决定了三六九等。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时候我们还会抱怨学生的纪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励的、惩罚的,结果效果不理想,其实我们真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今天读了建议的63条,我才明白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叫做“思考”的东西,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新颖,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丰富,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吸引和榜样的力量。
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睛。不管是怎样的课堂,只有学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这堂课才是最有效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位学生眼睛里闪耀着光芒,闪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第6篇】教师读书读后感集
教师读书读后感大全集
教师读书读后感大全集篇一
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考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
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三原则: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仔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掌握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虎,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则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汲取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
教师读书读后感大全集篇二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教师读书读后感大全集篇三
读了《一份特别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第7篇】读《让智慧闪耀在课堂》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让智慧闪耀在课堂》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智慧闪耀在课堂》一文的教者在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及时并创造性地修改教学预案,通过与学生的分享与交流,课堂长期充盈着学生独特、丰富的体验。毋庸置疑,这位老师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充满智慧与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其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深层次解读文本的精神无不让我折服。
在其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没有按预设的操作过程完成演示,而意外地丢了“放箱子”这一重要环节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箱子的作用激活学生思维,让“高灯远照”和“做手术不挡手”这些教学难点轻轻松松在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中迎刃而解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通常的做法:当学生偏离预设时,总是迫不及待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没能机智地将这些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其实,这些生成性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只有懂得智慧的教师才能让其在课堂教学中散发美丽的光彩。
案例中,教师重组课堂结构、实现过程生成的策略也是非常独到的。当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箱子有用”这一见解出现后,教师抓住学生的真实状态,引导学生逐步探讨“箱子”中蕴藏的智慧。由“就地取材”讨论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由“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讨论到爱迪生“爱观察、急中生智”的宝贵品质,这些灵动的`过程生成,无不体现着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平易近人的教学姿态。我想,这样的课堂中呈现的师生关系是独立而平等的,这样的课堂无疑也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堂、散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即便有过关注课堂过程生成的例子,也是匆匆过场而已,没能真正激起学生深度思维的火花。
作者提出,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二是明晰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的确,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是教师创造智慧课堂的前提,站在自身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文本的角度去琢磨文本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富有内涵的课堂中获得思想启迪。只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对话才能倾情演绎,灵动的课堂氛围才能撞响学生智慧的心弦。
【第8篇】教师读书读后感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到底该怎样读书,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
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读书确实需要五心。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希望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
第二读书要专心。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说到专心,我感觉到惭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看完就忘记。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考、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会到, 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第三读书要有疑心。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益处或是好处。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四读书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不过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计划可能是恒心的起点。第五读书要有慧心。一个人是否爱读书,体现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一个人只有热爱读书,他的经验才能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能够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每位老师都想做个成功的老师,做个受人爱戴的老师。可是许多老师感慨,好教师不易做,其实,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公正的,即便他们不说出来,但是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的。干哪一行也不容易,比起其他的行业,我们的付出所得的幸福感要多很多。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想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状元也不难,只要做到“五心”就可以了。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2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上班时间很紧,几乎从早忙到晚,回家后还要处理一些工作。
而书中有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教师的时间问题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3
最近读张主任推荐的书目-----徐飞老师的著作《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读后则让人体验到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与启示让人产生顿悟之感。
我很喜欢徐飞老师对'气象'一词的解读,在他看'一个气象万千的读书人,不拘泥于个人习见,不执著于一己私念,而是将生命打开,向一本本好书打开,向丰富多姿的生活打开,善于吞吐吸纳,如此才有一种开阖的气度。'而我翻开这本书,则如同走进一个气象万千的生命,领略生命深处的诗与思、真与美。
徐飞老师将自己的读书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浪漫——满足兴趣;第二阶段,现实——应对工作;第三阶段,综合——成全自己。只有经历一、二阶段的浪漫与功利,才能到达第三阶段中的成全——自我生命的不断完整。这里的'成全自己'不局限于对现象的思考,而是抽象于自身的意识世界,'反复咀嚼,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结构'当读书超越功利层面到达审美层面,读书本身就是读书的目的。实际上,功利式阅读在短时间内或许见效,但这种片段式、割裂式的阅读,会逐渐让读书成为一种负担,将思维僵化于单独的场域内,难以使人获得整体智慧的提升。
这本书共分为六。第一'阅读成全自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教师读书的意义;第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教师读书的策略;第三'专业阅读的眼光',体现出学科特点,介绍了语学科的读书智慧;后三是徐老师的读书随笔,'一次思想的远行'是哲学、教育学经典著作的读书随笔,'心灵修行的艺术'是学作品的读书随笔,'且教且读'是教学方面的读书随笔。整本书既有读书意义及方法的讲述,更有具体生动的读书示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读书智慧。
徐老师读书,既有欣赏、接纳,也有批判、否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作用于生活。我很喜欢他的一个比喻——'读书如蚕''读过几本书,真不值得拿说事,正如一只蚕吃掉几簸箕桑叶,是不值得炫耀的,关键还看吐出的丝是否白而长。评价读书人,不是看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看他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了多少变成他生命的智慧。'这段字真是太精彩了!徐老师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他不是闭门读书;徐老师似乎是实用主义的读书取向,但他不会功利世俗。
一位大学教授说:'不读书的教师教不读书的学生,不写的老师教不写的学生,是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让我们像徐飞老师那样读书吧,做气象万千的读书人!正如书的封面所题'读书,可以让我们遇见越越好的自己!'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4
上周六,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感触颇多。他的文章的题目是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可能是因为面对的听众是广大教师群体的缘故,其实,我认为只要听过他的讲座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而不单单是教师,我从中得到的教益是:
一、无论从教还是从事别的职业,专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陶老师讲过,他二十年前,与他的同事比较,无论教书、育人还是学术专著,都不如人,但是,二十年后,当年的同事看到了今日的陶老师,不由得叹道:“我不如你了呀!”为什么呢?陶老师说:我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二十年啊,还是专心地读,有多少本书禁得起二十年的专心的读呀!难怪陶老师能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这样大型而拥有大量读者的报纸上发表长篇评论,发表十几万字的报道,而每文字的形成几乎不用费力,两三天即可完成五六万字的文章,十几万字的文章也几乎是信手拈来,不费多少精力。真是读书破万卷,写文如神助呀!
二、学贵专注,更贵其精,用陶老师的话就是“取法乎上”。当陶老师告诉他的同事他专心读了二十年书时,他的同事说:这二十年我也在读书呀,一刻未停。当陶老师大体得知同事所读书的系列之后,告诉他,差别不在时间上,而在所读书的质量上。他的同事所读一般为社会平普,而陶老师所读的书则为《论语》,《孟子》、《庄子》等大家手笔,即便国外的书籍也是非莎翁泰戈尔等名家原著不读,凡其所读,无不精心钻研,甚至背诵如流,如此精专,岂有不上乎?
三、对于想要成功的人来说,耐得住寂寞是必须的。看陶老师无论是专心地读了二十年书,还是取法乎上,无疑都是在耐得住寂寞的前提下进行,试想一个穷乐极欲,追逐浮华的人,又怎么会有心情去读书,而且还是读需要费大气力才能搞懂弄明白的古文、外文原著?书到用时方恨少时,也不过会从时下流行的白话文里随便寻几个词来装饰一下自己空洞无物的言语,从网络上剪拼几篇来凑够自己的学术所需罢了。每篇文章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每个观点都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只有耐下心性,修身养性,思想境界才能提高。
四、要淡泊名利,但不是不能追逐名利。我觉得陶老师通篇讲座中,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观点源于生活而又贴切生活。比如,他说做学问要淡泊名利,这样利于成功,但又不是不可以追求名利,他说名利是个附属品,当你专注了,取法乎上了,又耐得住寂寞了,那不就成功了,名利不也就水到渠成地到来了?实在是高呀,自古就有人劝我们要淡泊名利,从没听过有人说可以追逐名利呀,看来陶老师不仅是位会读书也是位精入世的智者。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
以上就是我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个人之感,总结一下就是:要热爱读书,要精于读好书,要耐住寂寞,更要认真地过有质量的生活!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书,他的作者是常生龙,xx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xx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xx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报刊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的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等一并展示给你。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读过好多书,我怎么就没达到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是这样的。
一、善于找书
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伸阅读书目》共71本,纵观其121本书。紧跟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我国的教育、引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到了“游于艺”的程度,游刃有余,自由游走于教育领域之中。
二、善于联想
“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三、善于思考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
四、善于总结
“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
最后,我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中的后记送给大家:我选择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读书是一个方面,读后要领会作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写感受,也是必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就在那里等着我。
敢问教师成长的路在何方?路在我们的阅读中!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6
读了《教师与读书》这本书,感触颇深。书中说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这样说教师是因为教师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份。因为教育与千家万户有关,没有任何人能脱离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师也极罕见,这真是中国特色的时代之病。
我不知道有人搞过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否?但据我的观察,数据和实情一定都不会太乐观。现在的中国既非岁月安好,现世安稳的社会,更非民主自由、生活无虞的国度,在这样的境况下,要大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不受极度实用的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几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的精神紧箍咒,来代替乃至压制老师作为普通人的烦恼和所需,既是对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专制者常用不衰的,因为教师只不过是个职业而已。诚然,我同意问题的难度在于,教师面对的是千百万在知识上对他们有依赖,在学习方法对他们有期望,在做人上对他们有效的学生,这便决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我是一名教师,但以我个人的浅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殊非易事,首先他应该是个正直的人,其次对知识有纯然的热爱,再者还该是一个有趣的人。说老师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授课更为着实,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不误人子弟,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像现在老师因上课太多无暇读书、因社会污烂而无心读书、因实用成风而不愿读书、因考核标准化而不思读书、因职业麻木而厌恶读书、因书海浩瀚无从读书乃至读书无法等,不一而足,非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书籍浩瀚,从何措手确是难题。然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难。当然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不然古希腊帕农神庙就不必刻下这句在一般人看来是废话的警句,来警示后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个人心性如同吃饭,你有自己的偏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连自己喜欢读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说你做个老师的资格,一定是有问题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后,每天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半小时至一小时以为日课,坚持不懈,必定对自己教学以及扩大视野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你用没有时间来搪塞,我除了理解外,还是固执地认为你做一位老师不太合格。我三十岁以前,特别相信人的天才,特别夸大天份的作用。当学生时看到鲁迅和爱迪生对天才的论述,便很逆反地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天才,便说天才之不足道。现在才意识到他们是真诚的,许多做出不朽事业的人,都只不过是中人之质,并非有特殊本领。若硬要说他们有什么特殊之质的话,我认为在于他们做事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几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困难的事。谁若不信,你可以坚持记日记看一看?就可以较量出一个人的耐心和韧性。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7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8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 “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平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教师读书读后感范文9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陶老师的报告——《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老师主要从十个层次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与教师成长,二是读书与做人,三是读书和育人。陶老师精彩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与我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一种茅塞顿开相知恨晚的感觉。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几年的读书学习情况,真是惭愧。读的书屈指可数,但也只是为了获取文凭带有功利性的读,要么是为了消遣而读那些低级的武侠之类的娱乐书。而那些好书或中外经典文化之类的书却几乎不读,即使看了一两本也都是走马观花,领会不到它的文化精髓,体会不出它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内化成文化,成长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文化的积淀,作为教师,教学就不会那么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自由翱翔,不读书怎么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说的“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这桶水始终有用完的时候,所以必须不断地给于补充使之变成活水、矿泉水、有营养的水,读书就成了变死水为活水、为矿泉水有营养水的源泉。知识用时方恨少,学生喜欢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课堂搞得精彩,但却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识的滋养吗?写作也是如此,由于不读书的缘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为写总结材料等而发愁,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又不知怎么写,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总结时却又表达不清,写不出东西来,结果自己抹杀了自己的成绩,可悲!听了陶先生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一种柳暗花明的喜悦顿时涌上心头。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读好书,把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听了陶先生的报告,在深受启发而慨叹的同时,我将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坚持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写作能力及审美情趣,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