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枫桥夜泊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3篇优秀的枫桥夜泊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枫桥夜泊读后感1000字
枫桥夜泊读后感1
江南的江水之上烟色苍茫。夕日黯淡,无言地颓坠,孤独地,寂寞地投入夜的怀抱。
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怀才不遇,虽志气昂然,但终究逃不过落榜。十年的寒窗苦读,虽有他的悬梁刺股,还是容不下他的一角席次。
黄昏下,乌篷船载着张继,划向江心,与红枫相伴。月光惨淡地映在江面,秋冷雁高包容了落第书生的落魄。在这样的夜里,他无心欣赏,看着自己如风中残灯般的人生,在风紧夜深里,握吊着这样的惨变。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疾尽灯花又一宵。
乌鸦的喑哑叫声渐渐将一轮皎洁掩盖,朦胧的江面之上凝结出了霜露,一缕缕,一丝丝地将乌篷船染白,渐渐模糊于江面,将枫桥留恋。江南水乡特有的渔火在风波中还息息点燃着如墨的浪漫,吟唱着对这方水土之上渔者的赞歌。但是,城楼之上隐隐的笙歌,远方彻夜的飘缥渔火,于他都是毫无关联,这梦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圈,只留下他一个人。
渐渐苏醒的长安城将独醒的落第书生的愁情铺张。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刚泛鱼肚白的天逃出,跃过枫林之后在江面欲坠,继而跳过未眠的篷船。声声的钟声模糊了乌啼的喑哑,在破晓之后化作一个新起点。这一漾漾的摇曳,又凭谁意,让不成梦的人出余绕愁思。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拿出笔沾着残墨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笔已歇而意难平,凄凄不思量。尽管一千二百年过去,长长的榜单也早已不再耀眼。而真真切切留下名字的唯有他,张继——一位落第书生。
就因为这样一个落榜后的夜晚,他偶然遇到摇曳的钟声,思想与浪漫迸发出惊人的火花,真英雄何所遇,他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不一样的美。
枫桥夜泊读后感2
日落余晖,暮鼓钟声,江枫渔火,袅袅云烟,看不见的繁华稍纵,来不及的流连忘返,是谁落寞把话叹,是谁落第卷土来,那个夜晚,空旷的只有杯盏,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否还在,听,那传来熟悉的钟声,是当初成舟游过的壮志豪言。
浊酒一杯,水月残,半江瑟瑟半江怨。薄雾烟雨无尽处,燃尽忧怨,又起愁绪。是谁挑灯看剑,是谁意在沛公,在这个夜晚,寂静的只有水花作响,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只能在梦里瞧见,且吟一曲空悲切,对月成影翩起舞,扬起诗吟,醉梦醒。
寒风中,多了几份遗憾,多了几份憔悴,只身一人在这江畔停留,无悔的执着,泪雨不落,也曾想举起刀刃,气吞万里如虎,看谁在沙场里,苦尽无奈的等待,只有一次也好,而后伴山乐水,忧国思家,名不显时心不朽,卷土重来待可知。
渭城的朝雨,两旁柳色是否还在,好想卧榻在那寺庙的窗前,重温旧时的画面,我也想草船借剑,测天地之变化,惊涛拍岸,月溅星河,独影阑珊。
遥想当年,元宵佳节,穿梭灯彩之中,也曾寻找梦中的另一半,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不敢独自凭栏,走在灯火阑珊处,却不敢回头,怕没有了心中仅存的那一点期待。
罢了,罢了,在灯火阑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枫桥夜泊读后感3
在《古诗阅读》中,我读了一首曾经学过的唐诗《枫桥夜泊》。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唐代诗歌。诗人通过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
诗的第一、二句写枫桥的环境和诗人的愁绪,“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是作者所见,“乌啼”是所闻,“对愁眠”是所感,描绘了一幅幽静,凄凉的景象。
第三句点明夜宿之地,是靠在寒山寺旁的江边。第四句写:夜半时分,寒山寺钟声响起,又有客船来到这里。
接下来这两句诗,诗人选择了令人耳目惊觉的事件来写,这就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整首诗融入形象,色彩,声响,当我诵读它时,脑海中就绘成一幅----苏州城外寒山古寺的幽静图画。
枫桥夜泊读后感4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秀丽温婉的苏州,从古自今都引人注目,无数的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留下的诗篇墨稿比比皆是。但要论起名声,如今小学生都背的出的,就不得不提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辗转难眠……早就在课本上学过这首诗的我,借着这次苏州旅行,亲身感受了一番寒山寺与枫桥的景致。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最初的名字是“妙利普明塔院”,后因诗僧寒山和尚的到访得以改名。
我们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太湖石,以及悬挂着的“古寒山寺”大钟,苏州钟爱园林艺术,稍有讲究的院落,都会用太湖石装饰,庙宇古刹也不例外。
绕过太湖石,就来到寒山寺的碑廊,顾名思义,回廊的墙壁上挂满了拓碑的名人真迹,有重新誊抄《枫桥夜泊》的,也有在寒山寺和枫桥景区有感而发的,可见张继以后的人们对他的诗句的喜爱。
而见景生情的后者再写的诗句或者因为难有新意,或者因为不够朗朗上口,总之是没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更广,这和我曾经游览过的黄鹤楼类似,李白名声盖过崔颢,也曾作诗黄鹤楼,但唯有崔颢的黄鹤楼更家喻户晓。
碑廊远眺,就可以看到普明宝塔,这是寒山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最高点,现在不允许登阁参观,我只能倚靠在塔前的围栏,俯看寺庙内景致。
远处有燃香祈佛的人们,近处有蹲在鱼池边喂鱼的小孩,寺内的古树不知道栽种了多少年,偌大的身姿是年岁的象征,一阵风吹过,树叶摩挲,发出“沙沙”的旋律,听起来非常舒服。八月的苏州烈日炎炎,但处在这寺庙之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神安宁,仿佛酷暑不再那么难耐。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诗带火了寒山寺的旅游,寺庙内有了撞钟的体验,于是寺内间或可以听到钟声,我也兴致盎然的体验了一番。
佛寺里的撞钟是为了早晚报时,或者召集僧人。《枫桥夜泊》被收录到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的时候,北宋的欧阳修还曾质疑过“夜半钟声”的真实性,后来当然得到过求证。
这样的小插曲其实并不紧要,古刹钟鸣,总有“愿成佛,度众生”的特点。此刻的我,听到这悠扬、深远的钟声,和着大雄宝殿传来的僧人晚课的诵读,感到特别的踏实心安,妈妈说这就叫岁月静好。而千年以前,同样的钟声,传到枫江上的小船,陪伴的是那个孤独惆怅的旅人,有没有曾经给他带来一点抚慰?还是让他觉得更加的难过,所以才愁从心起,成就了这样一首《枫桥夜泊》?
穿过寒山寺的西门,就是枫桥景区。为了旅游修建的枫桥景区,有一排排白墙黛瓦的苏式房屋,有歇山顶的亭子,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清雅。
西门前流淌的上塘河是古运河水,一渚之隔,更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河段。京杭运河现在仍然是交通要道,运河的驳船不知道装载着什么,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和渚内的安静成了鲜明对比。
张继诗里的枫桥,就在西门的北面。现在的石桥是清朝时重建的,连接着上塘河两岸,挨着寒山寺的一边是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修建的铁岭关。读书笔记www.yuananren.com枫桥景区有游船体验,行船而过的人们,如果细心一点,就会看到桥上石头缝里长出的绿色,一抹翠色相点缀,让美景的诗意更饱满了。妈妈购买了枫桥夜泊的体验船票,但因为旅游的疲倦,我们实在等不到夜色降临,捡着六点钟的日暮时分,坐上了游船。
游船上有评弹表演,一个纤瘦的苏州姐姐怀抱琵琶,轻柔的唱着江南小调《枫桥夜泊》。可能我太困了,也可能这苏州话太温柔甜腻了,我感到眼睛皮在打架,迷迷糊糊里吴侬软语的曲调越来越远,我是睡着了,还是穿越了千年了?
同样的古运河上,月亮悬挂空中,隐隐约约,像是要落下了,岸边有乌鸦的叫声,枫叶摩挲的声音,就这样给本来霜寒的夜上了一层凉意,小船上的渔火怎够抵挡这层寒冷,寒山寺的钟敲响了,回荡在夜空里的寂寥更重了。
生活在盛唐转向衰败时期的张继,寒窗苦读为功名,可进士还没放榜,皇帝就因为安史之乱逃跑了。国不知道将会如何,孑然一人,仕途遭挫,也谈不上家了,逃难四方来到这美丽的苏州城,不知道因为盘缠不够,还是到达的时候遇到了唐朝夜晚的宵禁时间,总之是要困在这渔船之上,感受这穷途末路的苍凉,而人生不知何处去的惆怅。
哎,船上的人,你就是张继吧。
妈妈说,个人的命运总要和时代、国家紧密联系。唐代诗人灿若星河,大家辈出,唐朝兴盛时期,万国来朝,这时候的诗是光芒万丈,是自豪骄傲。而安史之乱后唐走下了衰败,唐诗的曲调就多了许多的忧愁、忿恨。《枫桥夜泊》的愁,景美心凉,恰如其分,所以才让人读起来如场景重现,生动而深刻。
张继的诗才在人才济济的唐朝并不显眼,却唯独这《枫桥夜泊》堪称经典。寒山寺和枫桥,在偌大中国的古刹庙宇、古桥建筑里,本也不值一提,但因为《枫桥夜泊》,名扬四海。这种彼此的成就,和崔颢之黄鹤楼、王之涣之鹳雀楼,范仲淹之岳阳楼,王勃之滕王阁,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触景生情,运河水还是千年前那一条,但我实在感受不到当年张继的迷茫孤单了。在我这半梦半醒的穿越里,我倒是很想告诉他,后来的后来,还是有盛世的安稳的。而妈妈说,《枫桥夜泊》收录进了中小学课本,张继被后人熟悉,寒山寺和枫桥成为游客首选,这应该能解了他当年的惆怅了。
枫桥夜泊读后感5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传世之作。他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传千古。
作者运用凝练的白描笔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种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又点逗出四种具体的实物——城、寺、船、钟声,构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这些景,最终统归于一个“愁”字。全诗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座桥、一行树、一条水,经过诗人用极其洗练白描笔法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高超的语言功力,赋予了无情的自然景物以有情的生命。
【第2篇】《枫桥夜泊》读后感400字
纵有百般难,且做一处愁——读《枫桥夜泊》有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每每读起唐人张继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时都会沉浸在诗人营造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 情味隽永,意境清幽的诗意中。
微波荡漾的江上,点点渔火洒布其间。月落乌啼更深夜,轻轻摇曳的扁舟上,诗人却为何“愁” 眠呢?
原来此前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遭到了拦腰一击,帝国的北方暴发了“安史之乱”。“山河虽在”却是“国破”。繁华喧嚣的城市集镇、阡陌纵横的良 田沃土却“城春草木深”、“春草青青万顷田”… 百姓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辗转逃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月落后正是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分,深夜里被“乌啼”“聒碎乡心梦不成”。 起身看舱外洒布冮上的渔火,又好似大战前夕战士“挑灯看剑”的“夜深千帐灯”。对家国离乱的担忧愁绪,如漫天霜华,向诗人包裹而来,砭人肌骨。
远处飘来的分夜钟声(分夜钟亦称“无常钟”),引得诗人思绪万千…人生无常叹奈何,暂泊枫桥的扁舟该去何方?
点点愁思翻涌而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思驱散了倦意,今夜亦只能是“乌啼月落寒山寺”后“欹枕尝听半夜钟。”……
【第3篇】读《枫桥夜泊》有感300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传世之作。他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傳千古。
作者运用凝练的白描笔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种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又点逗出四种具体的实物——城、寺、船、钟声,构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这些景,最终统归于一个“愁”字。全诗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座桥、一行树、一条水,经过诗人用极其洗练白描笔法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高超的语言功力,赋予了无情的自然景物以有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