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16:50:09 查看人数:86

【导语】菊与刀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菊与刀读后感

【第1篇】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1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2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3

菊和刀代表了两种性格,一种是宁静平和,一种却是杀戮。这正提现处书中日本人的两种性格集于一身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我个人认为首要是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当还是孩童的时候,特别自由、开明。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超过9岁便开始压抑人的个性,让他们屈从。这种前松后紧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上的矛盾。

日本人是务实的人种,他们忠心可以为了心中信仰殊死搏斗,即使是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他们又在战败时选择接受屈服并找到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他们克制守礼,按照祖先传统的孔子之道,尊重师长,听从父亲。但是却只知孔子之道皮毛,并不知其理念,导致日本人只能做到形,而领悟不到神,只一味地按部就班。

日本人敏感,自尊心极强,“复仇心”也极强。你在感谢他们的体贴之时,怕也是要担心自己不注意的两句话导致他们的情面受损,甚至可能拔出刀和你决斗。当然这是开玩笑了。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人很多的行为和特征,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并很好的管理他们。我觉得真正想要了解这个人种,更好的方法是真的跟他们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4

日本的很多文化有非常清晰的源自中国文化的部分,但又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本书是探讨日本文化不能不读的一本书,仅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开始读这本书。

开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书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当长的时间。但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文化功底异常深刻,能够深入到文明的底层去解析异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非常认同:

美国人在壮年时期依靠自由的个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日本人则通过严格的个人约束,进行精神修养的锻炼来实现人生超凡的境界,而获得自由难以实现的效果。

在日本,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士为了实现“无我”的状态几乎都是采用这种修行训练方法的。他们不是为了学到“无限”的超能力,而是为了能不受干扰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学会一种实现目标的调整手段,让自己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对日本文明中体现出来的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荐阅读这本极具思想深度解读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来进攻别人的象征,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与刀读后感5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6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

【第2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1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2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

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太过聪明,就容易太过自我。

西方国家老是说我们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国会产生水土不服吧。也许我们自己的人类学专家可以像本一样研究研究,探讨探讨了。

《菊与刀》读后感3

the yamato has always been seen as a learning ethnic group. it has been greedly asorbing the civilization from other nations by learning their culture, character, tradition, art, architecture and even religion. a great deal of japanese culture and religion had been adapted from the older civilization, china. to them, china used to be their great teacher. in the past thousands of years, the japanese were so eagerly to see and to learn from this teacher, ingnoring the long, dangerous journey and the deep japanese sea. however, since the latest century, the teacher has been invaded by his student, surpassed his student. and now, to be frank, the teacher is not competent enough to be in this position any longer.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cience and economy, the teacher has fallen behind his student. maybe it's time for the teacher to examine himself profoundly. 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 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 you are falling behind. the teacher must has already been familiar with this credo. maybe it's time for the teacher to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student.

let's see how does the japanese behavior in some aspects.the japanese view boon a burden. they do like to easily accept others' help, even is from a close relatives. this might seems quite weird to us. in our opinion, lending a hand to a friend, a relative or a stranger is a gracious act. we should be happy with it. because when we are short of money, someone would lend us some to make the ends meet; when we are having a birthday or a ceremony, someone would come with fabulous presents; when we fall over and got injured on the leg, someone would come and support us with a hand. all above are those which we consider as beautiful acts. and thanks to them our soiciety would become more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however,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japanese people do not like benevolence. in fact, they appreciate it to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 lies on which part of this deed we separately focus on. in our sense of worth, we focus on this innitiative act and consider it as a way to break the cat ice between everyone. the japanese people has a sense of worth which is quite a difference from ours. actually, hardly on earth could we find another sense of worth which is familiar to the japanese. they put most of their attention of paying a debt of gratitude, which means when they accept someone else's grace, they should start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can pay back. it is similar to a chinese saying remember the gratitude and try to repay it. however, you can also find a more appropriate saying drips of grace, yongquan. that could most accurately descibe the japanese way. in their eyes, the gratitude is the most unbearable thing. once accepted, they should try to repay it heart and soul. and they call it ties of friendship.

far across the sea, on that long, narrow island, the people have incorporated ties of friendship into every aspect of their lives. and as early as in one's youth, his parents would start to teach him the importance of ties of friendship, whose objects are not only the people who show the gratitude, but also relatives, friends, strangers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ir mikado. it seems to the japanese that they are born with the gratitude of the mikado and they could never pay back the endless grace. thus every singal japanese could sacrifice himself or herself when necessary, and they consider it a honor which is above everything else.

look at ourselves, as the economic is developing faster than our mental power, we are losing ourselves in the mist. maybe the japanese sense of worth could remind u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 unlike the japanese, we are born with the gratitude of our motherland. with her latex, we grow up upbring sturdily. but in the mist of money and power, we almost forget to pay back her gracefully bestow. although it is not the emergent moment that we have to sacrifice ourselves, if needed, i believe most of us will do so, we should get ready for the challenges in this changing world. keep in mind that we bear the grace of our motherland and never forget our duties, that is pushing our country toward prosperity.

another thing i'd like to mention is the self-discipline of the japanese. in their world, the entertainment and work is apparently seperated. while working, they try their best and leaving everything else behind.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ey do not like entertainments. oppositely, they view entertaiment a necessary part of life. and in japan, sex is not such shameful topic as it is in china. the japanese people, even the women after giving birth to their child, would talk it publicly while they are gathering together with their friends and view it as palate. and they'd like to develop their hobbies. for example, most of the japanese like to sleep and they do not consider sleeping a way to rest. in fact, they make it their hobby and try to develop it. that's why the japanese people could sleep at anytime and anywhere in any posture right away.

however, while compared with their work or duty, entertainment could be a quite trivial thing. one example is that, the japanese soldiers could keep awake for 60 hours with only 10 minutes' break in their training. and the drill master said they already know how to sleep, it's time to learn how to get rid of sleep. in their opinion, entertainment could be droped easily if necessary.

we always have this kind of feeling, when we are having some kind of enjoyment, we are worrying about some work undone. and when we are doing our work, we are thinking about play and rest momently. i think that's why some of us find our efficiency so poor, and that's also why success is always so far away. there is no harm in separating work and play totally. and furthermore, maybe play actually is not so important,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vauluable thing to do in our limited lifetime.

hermann hesse, a famous german writer, said in his book siddhartha we should do things in the way a stone falls into the water. straightly, without any interuption, i think that's the short cut to success.

《菊与刀》读后感4

这是社科类领域一向力荐的书籍,美国人写的,语言上我觉得有点罗嗦,挺考验耐性的,但不影响他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服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

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这是书中归纳的日本人的本性,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表现,所以用菊与刀来形容再生动不过了。这些特点用专业的语言解释可能会比较枯燥,换个角度来解读一下,会通俗一些:一个人同时拥有九阴和九阳神功,两种至阴至阳的功力融合在一个身体里,如果这个人没那个运用自如的能力,掌控不了,两种力量在他体内乱窜,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不把他折磨死也得精神上备受摧残,心智上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如果能使用至阴的力量那更恐怖了,周芷若那样的天才要不是后来向善了,那得是多大的祸害!从把一招九阴白骨爪运用的炉火纯青的梅超风身上就可见一斑;要是发挥至阳的力量,一个张无忌横空出世,具有普世情怀,那这个世界可真是阳光明媚了;只可惜,日本只有前两种情况出现过,至少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后者是没看到。

二十一世纪之前各个时期的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变态及禽兽行为暂且不提,即使是现在的基本和平年代,一个岛就让他明媚不起来了。日本人性情极端,矛盾的融合在一起,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不同需求有不同表现,了解日本国民性,是为了知道怎样与之交往,然知彼容易知己难,能够知己、愿意改变自己更难;当我们放眼天下洞察世界时,也要经常闭上眼睛好好看看自己,知己知彼,我们与其交往或交手,趋利避害,因势导之,因利用之,因事击之,因害避之,有进有退,方才可以保持关系平衡;拥有九阴神功也好,九阳神功也好,或二者兼而有之也好,都未必是好事,因为凡是绝招都是致命的!仁义礼智信德……几千年来塑造了中华国民性,大走中庸之道,极端性总是被排斥的,因为太阴的总是祸国殃民,可是真在路上遇到梅超风了你能怎么办?就算不想有绝招怎么也该有一招半式让人忌惮的吧!如天龙八部少林寺里的那个扫地僧一般也行啊!尤其是当人性面对的既非善亦非恶,而是家与国、战争与和平、生存与自由、责任与权力的时候,又当如何判断如何表现?感性的说一句,当我国人受辱,国土被犯,以恶对峙是为恶?以善对之是为善?

《菊与刀》读后感5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得日本人总是选择与强者为伍,虽然这种放弃并不一定绝对的好,但不放弃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来很晚的日本人,总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论是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之时,还是摩登的欧美文化风靡全球之日,日本总会是那个弄潮儿,尽管总有人说什么。也许他们会为这些言语改变什么,不过他们对自己道路的信任让他们坚持走着该走的路。这点毋庸置疑。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我,对日本必定没什么好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动也都参加过,不过这也勾起了我对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的兴趣。虽然课本里说,日本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开始对西方文明研究,列强的侵华给当时的统治者很好的借鉴——肯定日本人打不过“老师”都打不过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欢迎的态度来迎接美国人的。不过这种极度的转弯也为日本开始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序幕。这个序幕,开的似乎不只是一个强国,更像是一个传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战火满天,这个狭小而贫瘠的土地却成了真正的“太阳”,这一切让人无可奈何,又毫不惊讶。有时候我觉得,日本的强大得益于其国土的狭小。我们常说绝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说日本吧。央视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过这个宇宙。由于在地图上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别怕被世界遗忘。而这种惧怕恰恰让日本有能力强起来、站起来,站得住、站得稳。似乎在国人的记忆中日本就是那个侵略者、那个传说中的帝国主义、那个危险地不能再危险的邻居;可是在日本的新闻中中国永远是头条,任何举动都会让国人第一时间抓住。当《菊与刀》还在中国的日学史上占主导的时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国的韩寒。有时候日本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看日本,更是看中国,看我们可能走的路,看我们可能的归宿,看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相信那句话“假凤虚皇者误国”,话难听但路对,道理都在逆耳忠言里,绝路都在谗言美句中。高速的经济带来的自大,正弥漫着这个正经历极富极贫的国度,清醒——也许更难得。

《菊与刀》读后感6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

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7

义务被分为不同种类如:'忠、孝、情义、仁、人之常情'等。对一个人的判断,不会说他整体人格有问题,只说没有达到其中的义务。一个人'尽孝'也只是尽孝,在其它义务中,他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日本人认为人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义、义务间的冲突。并认为那些漠视个人幸福并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认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对义务的理解,日本人认为先设立义务的规则,然后提出要求,人们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履行义务,再加上真诚,这才是美德。真诚也就是无欺。'诚'可以提高任何一条道德信条的层次,它是一个指数。

当某项工作变得具有竞争性时,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有可能会失败的危险,于是工作受到了损失。日本人习惯把人和工作等同起来,对他工作中行为和能力的任何批评,都自动会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因而,他们敏感地以为竞争是一种侵犯,所以他们转而会去注意自己与入侵者的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

两个人在竞争时会发生直接冲突,为了防止冲突的发生,日本人普遍采用请中间人调集的方式,如提亲、找工作等。通过这种间接的处事方式,不仅保留了彼此情义。中间人自己也可以从顺利协商中获利、得名,所以和谈成功的机会更大。

沉思和祈祷是宗教的自我修炼。日本人的自我修炼分为二类,一是培养能力,成为有能力的人。二是'圆熟',是意志和行为间,没有任何间隙、屏障,一点通的状态。自我修炼后的理想状态是,行为人的行为完全是他心里所描画的行为的翻版。一种非常镇静的,调节得很好的心态。

从孩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过修炼而被社会化。即生活就是修炼。按日本人的话说是'磨掉身上的锈'。修炼要从幼儿开始,幼儿固然幸福,但没有'品尝人生'的能力,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获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尝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日本人还有一条心理原则,意志应该超越身体。因为身体几乎能接受无穷无尽的训练,一个人忽视健康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但身体本身没有这样的规律可言。无论健康多么重要,无论那些不相关的事情是经过了怎样的培养,身体的需要都应该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说自我修炼就离不开佛教,离不开'轮回'和'涅'这个话题。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个极端崇奉禁欲苦行的教派,是摆脱轮回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除了'涅',没有任何别的解脱法,解脱路上的障碍就是人的欲望。瑜伽是一种与肉体世界断绝关系,逃避虚妄而单调人生的方法,是一种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没有'轮回'、'涅'的观念。他们认为,顿悟之人已经处于涅状态,涅就在此时此地。譬如,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老师粗暴的当头棒吓,如同电击,会使学生顿悟,会打破他的自我满足。

《菊与刀》读后感8

菊花温文尔雅,恬静自然,是日本皇室家徽,而刀生硬暴力,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采用两个对比如此鲜明的名词命名,也正说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译者在序中举例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

日本作为中国隔海相望的老邻居,无论是甲午战争到9·18事变,亦或是西安事变到七·七事变,都让日本同血腥、残暴等贬义词一起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日本人矛盾性格的表现,可以总结出日本的矛盾性格有这几个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等级制度可谓是异常重要。并且相比于中国来说,在封建时期日本的等级制度无疑要严格得多。在中国,科举考试成为了从一届平民到行政官员的桥梁,但在日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四个世袭等级之下的贱民大多从事各种污秽职业,不被人们当做人来看待,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后代也将从事这样的职业。

日本家庭得很看重辈分,提倡'父权'至上。其他人必须绝对服从长者的主持。对于日本人而言,长子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性别也与一个人在等级制中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本崇尚'男尊女卑','夫权至上',妇女的社会地位便显得格外底下。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同日本文化的等级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无条件的服从比自己权利高的人,心中仍然存在这突破牢笼的野心,而又对制度无可奈何。

作者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据说日本人有羞耻心而没有罪恶感。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残暴和屠杀,表现出他们没有罪恶感,他们战败不愿投降而宁可自杀,便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俘虏是一种耻辱。

在日本的文化中,'情义'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把'知恩图报'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在他们看来,接受恩情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是有两种恩情却是他们必须报答而无法回报完毕的:一类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孝';另一类是报答t皇的栽培之恩,即'忠'。

从古至今,日本多次引进中国文化,但日本人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忠孝恩情义的文化。日本文化的耻感文化,情义观念以及近代日本发展的如此迅速,确实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了解日本这一国家。

《菊与刀》读后感9

在拜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后,让我对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作者受托于美国政府,为研究对日政策而展开对日本人的研究并最后著书出版,所以在其中对日本人的性格与理念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全书围绕日本的历史和背景,对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记得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尚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而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而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就像书名一样,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谦逊,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种武器,则体现了日本人嗜血,残暴,好战的一面。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我对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报恩于万一,洗刷污名这三章的理解比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体现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会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都存在这等级制度,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问题。例如:在过去,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国际等级的金字塔顶端。二战过后,西方国家取代了他们,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

等级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有什么规定,在什么情况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及其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定。

其次,报恩于万一,日本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从一降生,就受到父母与t皇的恩情,这种恩是无法回报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而进入社会以后,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师的恩情是可以回报的,所以他们会尽全力去回报。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负恩者,会用尽一生去回报恩情。但是在这里有一点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是,人们都认为最初的恩惠来源于父母,但是日本人确认为是t皇,这也就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右派的好战分子,鼓动国内士兵情绪,宣扬为t皇而战,来提高士兵的士气的原因。在战场上日本士兵更是以为t皇而战而感到光荣,一旦被俘或者战败,动不动就会以剖腹自尽的方式来报答t皇的恩情。

最后,洗刷污名,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名誉的追求与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们会感到十分羞耻,而羞耻感会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誉,他们会毫不畏惧的与上司发生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名誉,哪怕事后再向上司赔罪;而如果在竞争中落败的话,名誉扫地,他们会选择引咎辞职,以图洗刷自己的污名,这与在战场上剖腹自尽有些类似。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需条件。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的日本人,对于日本这个充满矛盾与危险的民族,我们对他还有着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对他不能放松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辙

《菊与刀》读后感

【第3篇】菊与刀读后感范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

这是一本相当难懂的书,基于本身它的研究对象———日本,就有很大的矛盾性。而且美式描写方法加上人类学家的研究方式,这本书让我拥有了很深的感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此处用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

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表示义务的词汇往往涵盖一个人的负债意识从最大到最小,这个词便是恩。一杯冰水纵然微不足道,但总归我钱那个家伙一份情,这会影响我的荣誉。不管是一钱抑或半钱,背负着这份人情债,我将死不瞑目对琐事如此过敏,如此痛苦而且易于受到伤害在日本被视为美德。欠债意识会使人很容易被冒犯,日本人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否认美德有与邪恶作斗争的含义,没有任何恶是人类灵魂所固有的,那些粗暴也只是人之常情,是人类不应该谴责的幸事。

菊与刀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

【第4篇】《菊与刀》读后感800字

翻看书目列表,《菊与刀》的名字吸引了我。想起如今中日紧张关系备受关注,突如其来的一片骂声令我不禁对日本,对这个民族充满好奇与不解。带着一种急于寻求解开谜题答案的心理,翻开了此书。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字面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字却意在表明: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只看了书名我便有些感叹,当今中国一边在全民唾骂日本的种种罪恶行径,一边却又在赞叹、效仿日本的态度行为;一边在强烈抵制日货,一边又无时无刻不在享受日本产品带给我们的舒适。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看来这种影响如此严重的矛盾,已深深刻入日本这样一个民族中。这更加让我有迫切阅读《菊与刀》的愿望。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写此书是二战即将结束之时,由于日本的一切行为与正常迥然不同,美国政府无法制定战后对日政策,于是便委托她及其他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本尼迪克特以宽容的态度,转换角度,以深刻的洞察力完成了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深度剖析,以旁观者的观点准确指明本质。

矛盾表现在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都让人对其投去无法理解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外人对它的批判。要探寻原因,须从源头说起。从奴隶社会甚至更早,日本人民就被一种等级制度所限制,随后就有了天皇——日本的至高无上。逐渐像“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是神圣”的信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虽然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效仿得很严重,中国不断改朝换代,而日本始终被一个天皇家族所统治。只要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得以维持,日本人就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他们就感到安全,他们视等级为合法,这是日本人人生观的特征。即使之后明治维新改了很多,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主要就是民族等级观念)是矛盾产生的根本。

后来,这种思想观念转变成了另一种表现形式——报恩,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熟知的日本人在战争中那种极端的自我牺牲,也无法了解日本人那种在我们看毫无必要的易怒态度。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对天皇的忠诚,他们认为自己生在这个国家就不能不想到天皇所赐的恩典。所以说,战争中日本所谓神风特攻队自杀式袭击就是为了报答皇恩。

这样下来,时代不断进步,一方面日本努力迈着资产阶级步伐,向别国学习,发展科技使国家强盛,另一方面那些旧思想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他们无法做出违背天皇的事,无法忍受有损天皇的行为,使其不得不受阻,这样便产生矛盾。

读罢,有种清澈的感觉,是一种领悟事理的内心舒畅感。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这本书给了我新的认识。面对日本,我们如果以我们的角度来评判它是无法理解的,站在他们的这种“耻感文化”里再去了解它,我们就有新的态度,新的认知,才能更好的与邻相处。

《菊与刀》读后感800字

【第5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1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日本人对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们还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任何外国都不能命令别国的人民接受某种方式。此所谓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是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遵循的,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了学费,希望它吃一堑长一智。而中国,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发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现第二个日本,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认识。

菊与刀读后感2

在拜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后,让我对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本书是作者受托于美国政府,为研究对日政策而展开对日本人的研究并最后著书出版,所以在其中对日本人的性格与理念的研究是比较深刻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全书围绕日本的历史和背景,对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记得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尚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而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而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就像书名一样,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谦逊,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种武器,则体现了日本人嗜血,残暴,好战的一面。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我对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报恩于万一,洗刷污名这三章的理解比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体现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会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上都存在这等级制度,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用等级制的观念看待问题。例如:在过去,把世界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是站在国际等级的金字塔顶端。二战过后,西方国家取代了他们,但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

等级制是他们的生活准则,因此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有什么规定,在什么情况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及其繁琐复杂的礼仪规定。

其次,报恩于万一,日本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从一降生,就受到父母与t皇的恩情,这种恩是无法回报的,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完的。而进入社会以后,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师的恩情是可以回报的,所以他们会尽全力去回报。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认为自己是负恩者,会用尽一生去回报恩情。但是在这里有一点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是,人们都认为最初的恩惠来源于父母,但是日本人确认为是t皇,这也就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些右派的好战分子,鼓动国内士兵情绪,宣扬为t皇而战,来提高士兵的士气的原因。在战场上日本士兵更是以为t皇而战而感到光荣,一旦被俘或者战败,动不动就会以剖腹自尽的方式来报答t皇的恩情。

最后,洗刷污名,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名誉的追求与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誉是至高无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们会感到十分羞耻,而羞耻感会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珍惜自己的名誉。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誉,他们会毫不畏惧的与上司发生冲突,来保护自己的名誉,哪怕事后再向上司赔罪;而如果在竞争中落败的话,名誉扫地,他们会选择引咎辞职,以图洗刷自己的污名,这与在战场上剖腹自尽有些类似。

名誉是日本人恒久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他们获得尊敬的必需条件。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的日本人,对于日本这个充满矛盾与危险的民族,我们对他还有着很多的不了解,所以对他不能放松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辙

菊与刀读后感3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时期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并于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强烈的等级观念和负债意识,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剖析为什么这些民族心理能从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保存到现在。

首先从书题入手,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更偏向于将其理解为,"菊"是美的象征,"刀"是武的象征,"菊与刀"所代表的实际上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简单来说就是尚美与黩武,我们不难发现在日本文化中并存的对美的追求:茶道、插花,与对武的崇尚:相扑、剑道等。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倾向的并存也进一步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活动的各个领域,既和善谦虚又好斗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作者以此出发,通过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并解释了这一矛盾背后统一的原则。

日本文化中对等级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们严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则。这不仅表现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关系、阶层关系中,也同样展现在国际国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例如:在二战前十年里,他们把经济迅速发展的自己视为已经达到金字塔顶端的人。当看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世局动乱不明底"时,日本人愿意主动担起"俾使各国就其位于兹世"的重任,并希望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来实现愿望。此外,国内的明治维新也离不开"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导。运动期间,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经济生活领域,明治政治家们都按照这一原则在国家和国民之间分派职责,改善当时人们的处境,继续享受由秩序带来的有安全感的社会生活。而回忆起同时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整个过程几乎只局限在部分上层阶级内部。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其影响微乎甚微。这除和当时两国的社会背景有差别外,与民族心理也不无关联。

在日本这样一个等级社会里,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长官与附属的关系,而是通过"忠""孝""恩""情义"等各种观念的集合连接起来的。在日本社会中,"恩"与"情义"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关系是以"恩"和"情义"为基础的道德原则所维系的关系。而与此同时,由于日本人的观念中,"忠""孝""恩""情义"属于不同的范畴,都需要严格的遵守,所以时常出现如"情义"和"忠"相冲突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杀人复仇以遵守"情义"又切腹自杀以遵守"忠"的故事。

那么,当我们回到当前的中日关系,由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两国之间的紧张局面和各国国内的行动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各媒体纷纷报导各种现象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各种原因。我觉得从民族心理上来考虑,或许可以理解为日本7年侵华战争的延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强大,他们从等级制原则出发,希望重申中国原来的标签,重新整饬东亚地区的秩序。然而日本的等级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又让他们十分佩服强者。所以只有当我们的综合实力冲破各种阻挠实现另一个"质"的飞跃时,当我们成为世界大国中真正的强者时,日本对我们的态度自然会转变,原来一切旧的标签一定会被另一种眼光取代,两国之间诸如钓鱼岛等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自己,让国家综合实力更加强大,这才是解决诸多国际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

菊与刀读后感4

《菊与刀》讲了一套研究方法,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同时,也教会我们怎么样研究一个国家。这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可以更客观全面地看待与了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的来源。但是《菊与刀》由浅入深,越到后面越难理解,很多东西尚不清楚,或只能停留在表层。

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菊与刀”简简单单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日本人的儿童教养可以联想到机器生产,但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童年时代的欢乐。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与刀读后感5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加入了读书群以后的确对我读书有督促作用。看到这个月没有倡议每个人交书目和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完成一下作业。

书的附录有关这本书的学界评论说到:“综观各种评论,大体可以说: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评论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从哲学、历史学角度评论者则有根本性的质疑和困惑。撇开具体问题不说,就根本性质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问题。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人类学日益发展。《菊与刀》这本书也一直畅销。在日本,有统计说:这本书的日译本自1948年出版后至1996年,48年间重印超过100次,印数超过230万册,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拥有一册。在美国,《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学者,为了当时二战后美国社会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战俘以及在美国的日裔写成了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令人赞叹!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与刀》以前在几个书店翻看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翻看了一些,1月从日本回来买了一本纸质书开始读。认真读来发现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较学术的著作,但是作者对日本社会从历史和当代社会义理习俗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基础,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启发。当然日本学者的评论也说,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战前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习俗和事例,并且采访的社会层面有限,从二战到现在,尤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菊与刀》仍然获得本文开始引用到的那么高的评价,可见读来对了解和理解日本社会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浅。

菊与刀读后感

【第6篇】读《菊与刀》有感800字

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日本人有恩必报,“报恩”对于他们,不是美德,是义务,是强制性。孩子呱呱坠地,他便有父母的恩要还,有天皇的恩要还。

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茶道,和服,源于我国的文化想象,很好地保存在日本这个民族中。这些,不是就是“菊”的特性吗?

日本民族对天皇的信仰如此深刻,以至于为之而死,为之而战,为之而残酷凶狠,这便是“刀”的特性。

无论是是作为朋友,还是敌人,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了解的民族。

读《菊与刀》有感800字

【第7篇】菊与刀读后感600字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1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2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3

结构还是不能很好把控,历时也太长,前思不接后想,很难微言大义,没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题旨与意图。当初想要读它的冲动源于对人类学感兴趣,还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附庸风雅!还有就是为了下本书—源氏物语做一下铺垫。

读此书让我看见很多中国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总感觉中国人没有日本人走得极端,虽然看见很多中国人才有的性格,但说不上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影子,中国人讲究中庸,日本人却有节制的将与我们所共通之处发现到极致。忠、孝、义等都发现到让我很不习惯的地步,我总想批评我们自己的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苟且肮脏,贤非贤,义非义,忠也不能全,我对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怀疑的态度,这让我佩服起日本人来,但在书中我读出日本人的呆板与固执和木讷。他们对性的随意,让我面红颈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来说,有时就喜欢这种极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没劲。

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我也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相比成年后性格的巨变,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们的条条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断,这是对自己下的定论,无关整个国民。

如今出来工作,因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进日本的,让我产生学习了解日本的意念,从国家的发展上,日本的确走在前面,即使我们一直在赶超,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我们的体制、文化、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我只看到我们一直在借鉴模仿,一路学习,所以学习试着了解日本,也成了自己兴趣之一。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4

今天完整读完了《菊与刀》。加入了读书群以后的确对我读书有督促作用。看到这个月没有倡议每个人交书目和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完成一下作业。

书的附录有关这本书的学界评论说到:“综观各种评论,大体可以说: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评论者对此书评价很高,从哲学、历史学角度评论者则有根本性的质疑和困惑。撇开具体问题不说,就根本性质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看法问题。实际情况表明: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文化问题日益突出,文化人类学日益发展。《菊与刀》这本书也一直畅销。在日本,有统计说:这本书的日译本自1948年出版后至1996年,48年间重印超过100次,印数超过230万册,如按日本人口平均,40多人就拥有一册。在美国,《领袖周刊》有文章把这本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名著中的第71本。”一个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女学者,为了当时二战后美国社会研究日本的需要,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访谈战俘以及在美国的日裔写成了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令人赞叹!

日本和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直想好好了解和学习日本,小时候最初有关日本比较深刻的印象大概来自《血疑》,后来还有一部当时电视上播的日剧我记不住名字了,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没有听力但是却打乒乓球的,而记不清是不是同一部剧,有个女孩练习钢琴,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经常练的一首曲子是肖邦的《革命》,那似乎是对我钢琴曲的启蒙,我第一个喜欢的音乐家也是肖邦。后来看了几部日本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抱歉对他的小说却印象不深,我印象稍微更深一些的是渡边淳一的几本书。这些年工作的原因当然对日本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包括文化根基的兴趣与日俱增,今年初终于第一次到了日本。说实话,非常喜欢日本,离得也近,准备以后多去。

《菊与刀》以前在几个书店翻看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出差回来在深圳机场翻看了一些,1月从日本回来买了一本纸质书开始读。认真读来发现这是一本稍微有些枯燥的比较学术的著作,但是作者对日本社会从历史和当代社会义理习俗的角度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等等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对于了解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基础,更好的理解日本非常有启发。当然日本学者的评论也说,作者提到的很多都是二战前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习俗和事例,并且采访的社会层面有限,从二战到现在,尤其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菊与刀》仍然获得本文开始引用到的那么高的评价,可见读来对了解和理解日本社会仍然很重要,我也受益匪浅。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5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菊象征着文人品格中,清淡高雅,无世无争的气节。在日本,菊是皇室家微,也同时代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淡定、儒雅、谦和、自律的一面。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在武士的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它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锻炼意志,学会做人。在自律的过程中,既有最开始的难以忍受,又有最后的乐趣,进而让个人的才能与成就更上一层楼。

纵观中国,我们虽然经历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但还缺乏文明和铁序,以及日本式的自律。日本的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在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就拿排队这事来说吧,日本人从小到大都是规规矩矩地排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因为那会令人非常不齿。在公众场合时,日本人会观察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到别人以及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做妨碍别人只舒适自己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反观我们似乎从小就学会了插队,每天都在上演着。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别人插了我的队。我只轻轻地告诉他:你能排队,而且坚持着,说明你很自律,长此以往,你的自律会让你踏上更宽广的人生路!

再说垃圾分类,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母亲手把手的教下一代的。从小教育,从小坚持,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一生的自律。由于我国条件及现状限制,我们做不到那么完美。但至少可以做到:纸、塑料瓶的回收。也许你不缺卖旧纸的钱,但至少可以让这件事做得有点温度:把要丢弃的旧纸放整齐捆好,不要让它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方便他人的回收利用。这学期在我班,我放了一个蛇皮袋,用来回收旧纸,半学期下来也装有大半袋了。它不值几个钱,但从中我们收获了自律。如果这样的自律能更多的放在学习和纪律上,那么我们将走得更远!

有人说:“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够自律,以攀登到人生的高峰。这样的人生天下无敌!

菊与刀读后感600字

菊与刀读后感(7篇)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菊与刀范文

  • 菊与刀读后感(7篇)
  • 菊与刀读后感(7篇)86人关注

    菊与刀读后感范文(精选)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