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之美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04-08 10:18:02 查看人数:75

【导语】之美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之美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之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之美读后感

【第1篇】落花之美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落花之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夜,暖风袭人,无法入眠。独靠窗前,陪我度过这无眠之夜的只有院中那盆姣好的迎春花。月光飘撒在花瓣上,清幽怡人。猛然间,发现如霜的地上落了些黄色的小花,还鲜嫩呢。我轻声叹了口气:“唉,都说‘昙花一现’,你怎么也那么柔弱呢?多好多嫩的小花呀,可惜了。”微风拂过,又落下几点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我是读过的,理我也是明白的,可我总也做不到龚自珍那种豁达。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循环之中,你还是争艳之时,就这样“化泥护花”,逝去鲜嫩之美,我越发忧伤了。本来极爱这种夜风,现在担心花再被吹落不免诅咒起来。然而风吹依旧,我终不忍看下去,转回身。

为什么美好的东西那么容易逝去?为什么人们不能用手去挽住那即将逝去的美呢?美就注定是短暂的,不可保存的吗?我不愿再想下去,也许我是天生的悲观者。

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个精致的小本子,看看书排遣抑郁。原来是我的日记,从我记完就再没翻过了。

“今天是夏令营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植物园……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特别是那巨大的榕树,枝枝相连,叶叶相交……绿色,太美了!”夏令营真的很有意思,对了,我还照了许多照片,于是又翻箱倒柜找出了那些回忆。瞧这张,我坐在草地中,身后的水车还不停翻转,多富有田园色彩;还有这张,我们爬山爬得浑身是泥,原来是走错了山路,哈哈……

欢笑让我轻松了许多,这日记,这照片让我好像对什么都释怀了。日记和照片不是珍藏了我过去美好的'时光吗?其实我一直都拥有我所向往的那份美,只是现在才懂得。

我拾起一朵黄花,把它夹在了日记里。我不再担心花落,不再为美的短暂易逝而哭泣,因为我可以珍藏它,珍藏那段美丽,珍藏那块乐土,珍藏……珍藏使美丽永恒。

今夜,我珍藏了落花之美。

语文课上,老师有教我们读过徐迈的这篇《落花之美》。这篇文章,是课堂作业本里的阅读题,老师只会讲讲题目的解答,而不会讲更深层次的东西。

文章中说,日记和照片可以留住短暂易逝的美好,所以作者释怀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天真可笑的想法。总有一天日记的磨痕会淡却,总有一天照片会褪色,你说留住了美好,但总有一天美好会离去。只有珍惜现在,用尽心血去创造美好,让后人记住你带给他们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留住美好。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或许我的想法也很天真可笑,会有真理来诠释“美好”的意义。个人还是蛮喜欢这种清新细腻的文笔,动人华丽的词藻。或许是因为有几分像安意如的作品吧。

落花之美读后感

【第2篇】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1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班放了一部片子,名叫《大国崛起》。也正是这部记录片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伟人,领略了什么叫历史上的辉煌》。

历史上的大国分为七大国,分别是美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是由于有伟人带领而发展的:意大利的'哥伦布带领船队发现新大陆;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率领军队扩张了很大的势力;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成为了航海学的一颗超行星;而法国的布瓦歧尔培尔则带领着法国人走向世界的顶端。

除了伟人之外,国家的经济等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西班牙靠利用兵力征服其他区域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美国靠人民发展的收入来维持整个国家;葡萄牙通过海上商业等活动来获取资源;德国则是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收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国富,人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我们到真是为大国的崛起而震惊了一回。虽然中国不是一个大国,但我们相信:在将来,中国人一定能登上世界之颠!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2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3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 。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4

<<大国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发展史,它以历史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15世纪以来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大国适时出发、各领风骚,演绎出大国风采的历程。深入文脉,纵观列强的发展史。我们不免会发现,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历史结局。历史的长河仍在缓缓的流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是每一个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国人所需要的。

上世纪,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炼而深刻的总结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艰苦抗战,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巨大成就。随着“中国崛起”“当中国统治世界”等言论不断涌现世界舞台时,我们亦感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将来临。能否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经受住世界体系对我们的考验,是当代中华儿女必然要面对的挑战。

孙子兵法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史为鉴,学习崛起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末落教训。面向未来、自力更生、开创中华进步的崭新篇章。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5

“中国是个大国”。欧洲这样说,美国这样说,我们自己也这样说。“中国已经崛起了”。欧洲这样说,美国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怎么说呢?总而言之,在神秘的东方,一颗曾经坠落但敢于拼搏的明珠正在升起,那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裂开嘴笑了。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中国人的命换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泪水和苦恨交织而成的……如果、如果,那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们裂开的嘴是该笑还是该哭呢?赵启正说: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吕凤鼎说: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孙振宇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这么多的良言,中国,你听到了吗?作为中国人,我的中国,我的家兴旺发达,我的家繁荣昌盛,我当然自豪,我当然骄傲。但当中国的崛起充斥着谩骂,当中国的崛起被一些激愤所遮掩,我怎么还能忍得住?我爱中国,可我的爱并不无知,我想要的中国,我心目中美好 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遥望彼岸,我的中国。'人命关天“的时代还是湮没在回忆中了吗?“大国崛起”,“人命关天”,一念之间!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300字

【第3篇】《玉见之美》读后感800字

一见 · 一念 ·一寻

——读《玉见之美》有感

在一次或许是偶然的机会吧,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是当代艺术家李玉刚沉淀十年来首次出版的文字作品,名曰《玉见之美》。书中以李玉刚历时一年时间,遍及西双版纳、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等地,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旅程为主线记录发自内心的感悟,其间李玉刚和他的寻美团队走遍名山大川,拜谒各界文化名人,探访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赋有禅意而又优美的文字讲述着他一路上的艺术过往与美学感悟;此行共分为六章。他行前曾言,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是美的展现、是艺术的呈现,也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他将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与图片记录这一路感受的与沉淀。

李玉刚作为一名知名的艺术家,各种演出,活动是常有的事,他屡屡为筹备、彩排演出而彻夜工作,时间安排十分紧密,却在各种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推去许多活动邀请,踏上寻找大美中国之路。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十分钦敬,可见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的各项传统文化在李玉刚的眼里,甚至比自己所表现的艺术还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太多深厚如海,博大如川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联网横行霸道的今天,我们每天的所思所想在与世界同步的时候,却也同时迷失了自我。如何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玉见之美》给今天不断在了解世界,但渐渐忘却属于自己的文明的我们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充满各种因缘际会。李玉刚之所以会发心去进行这一次文化之行,竟是因为一只建盏的缘故。正如佛家所讲: “了却红尘,皈依佛门。”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三十九岁时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听到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经典旋律时,离别的愁绪和漂泊的过往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能自已。弘一法师圆寂时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让阅读中的我时常感叹生命的无常和人世的变幻。

作者李玉刚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践行者,故对于各项中国传统文化均十分有造诣,就如书中所讲述的《寻茶云水间》章节:

“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一种内向的、安静的精神。酒会让人越喝越躁,茶却会让人越喝越静。当一个人能够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有智慧生成。就像诸葛孔明所云,’非宁静无以致远。”法师放下一杯冒着清雾的茶,感叹道:’人生就是这样,什么都是拿起来容易,放下难;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寻找热闹容易,求个安静,却难........’ ”

在作者看来,在这浮躁的时代里,茶是一个精神的载体,饮茶更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时常饮茶可以让人保持一种能量平衡的状态,从而去做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在能量便被大量消耗,你的能量一直处在向外释放的状态,你需要屏蔽掉一些事情,就像关掉一扇门那样。当你饮茶时,你的心便静下来,你的能量便开始补给。

确如前文所述,若是人生能像佛家所讲的那样“放下一切”,或许,这一生,会活得相对自在。

我对李玉刚笔下的苏州特别有感,有一种言语表达不出的喜爱,充满吸引力;这或许是在他的笔下,传统文化描绘得像是出神入化般罢。我读完此章,便对其念念不忘,便在假期动身去苏州著名的平江路,寻找丝锦,聆听昆曲,探访缂丝;感受传统的中国之美。在苏州之行看到这一项项精湛的工艺后,不禁发自内心地赞叹,那些一直从事传统行业的人,那些真正的匠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方才能感受到何为真正的工匠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寻访传承,确实通过这本书作用到了如我这样的一个个小小的个体;这也是文章题目“一见、一念、一寻”的含义。作者不仅想通过这部十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作品,来告诉我们这样的读者,大美中国还有太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寻,还想用他自己微薄的影响力告诉我们,应该借这部作品,去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探寻、传承、保护这一项项文化,将它们薪火相传。

《玉见之美》读后感800字

【第4篇】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知识。当然,在图像处理方面,矩阵变换可谓是无处不在。另外,在识别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误码率、信息熵。

最近刚开学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想随便找几本书看一下,但最好别是那种太艰深晦涩的书。8月份一直到现在,吴军写的这本12年5月出版的《数学之美》一直盘踞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上商城科技类图书的榜首,当然,还有早些时候出版的《浪潮之巅》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心想市场的力量应该能帮我挑出好书吧,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来,一直到今天晚上把它给看完了。

因此想写一点东西来总结、反思一下,反正刚开完班会也没什么事干。

写在前面的建议:如果你不讨厌数学的话,强烈推荐这本书,网上也可以下到电子版,不过阅读感觉上还是很不一样的。

废话就不多说了,《数学之美》其实是一本科普类的读物,所面向的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需要在特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就可以看懂,大概懂一点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组合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算法、模式识别最好(虽然列举了这么多,其实有些不懂也没关系……),所以尤其适合信科的人看。内容大部分是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这并非我所学的专业,但作者比较擅长将看似复杂的原理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可读性还是很好的。

吴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之前任职于google,后来到了腾讯,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的,后来经过了重写,所以网上下载的和书本内容有所差异。由于吴军本人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所以统计语言模型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不过我觉得这丝毫不妨碍全书数学之美的展现……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知识上的有一些,但更多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试图让人明白很多看似复杂的高科技背后,基本原理其实是出乎意料简单的(当然,必须承认第一个想到这些方法的人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高准确率的机器翻译,看上去好像是计算机能够理解各国语言,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很多具有大学理科学历的人都非常清楚的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再比如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缩短平均编码长度,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五笔输入法,而现今真正实用的输入法却是有很多信息冗余、编码长度比较长的拼音输入法,作者从信息论和市场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阐述;又比如新闻的自动分类,许多非it领域的人可能会认为计算机可以读懂新闻并进行分类,而实际上只是特征向量的抽取、多维空间中向量夹角的计算,非常非常简单,但凡学过一点线性代数的人绝对是一看就懂的……当然,完美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和现实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地方,数学之美在于其简洁而不是繁琐。

除了对于具体信息技术的剖析之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讲一些杰出人士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把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学生的成长经历作对比。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多少流露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很多中国企业的批评,一是教育的功利性,缺乏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环境,即使学了一堆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缺乏创新性的成果;二是中国企业的短视,大部分都不舍得在新框架开发上投资,而是坐享学术界和国外企业的研究成果。

总结一下呢,《数学之美》事实上不能带给你编程能力的提升,也没法让人的数学水平有显着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让你跳出教科书式的繁琐细节的束缚,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信息世界背后的数学引擎的运行原理,让人明白看似很高级、复杂的东西背后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复杂,而我们所学的“枯燥”的数学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改变亿万人的生活。

数学之美读后感

【第5篇】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1

一见 · 一念 ·一寻

——读《玉见之美》有感

在一次或许是偶然的机会吧,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是当代艺术家李玉刚沉淀十年来首次出版的文字作品,名曰《玉见之美》。书中以李玉刚历时一年时间,遍及西双版纳、苏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等地,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旅程为主线记录发自内心的感悟,其间李玉刚和他的寻美团队走遍名山大川,拜谒各界文化名人,探访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赋有禅意而又优美的文字讲述着他一路上的艺术过往与美学感悟;此行共分为六章。他行前曾言,一只盏、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缂丝……是美的展现、是艺术的呈现,也是历史回旋的句读与感叹,他将当以一颗朝圣之心用文字与图片记录这一路感受的与沉淀。

李玉刚作为一名知名的艺术家,各种演出,活动是常有的事,他屡屡为筹备、彩排演出而彻夜工作,时间安排十分紧密,却在各种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推去许多活动邀请,踏上寻找大美中国之路。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十分钦敬,可见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的各项传统文化在李玉刚的眼里,甚至比自己所表现的艺术还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太多深厚如海,博大如川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联网横行霸道的今天,我们每天的所思所想在与世界同步的时候,却也同时迷失了自我。如何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玉见之美》给今天不断在了解世界,但渐渐忘却属于自己的文明的我们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世间的事情就是那么奇妙,充满各种因缘际会。李玉刚之所以会发心去进行这一次文化之行,竟是因为一只建盏的缘故。正如佛家所讲: “了却红尘,皈依佛门。”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三十九岁时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听到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经典旋律时,离别的愁绪和漂泊的过往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能自已。弘一法师圆寂时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让阅读中的我时常感叹生命的无常和人世的变幻。

作者李玉刚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践行者,故对于各项中国传统文化均十分有造诣,就如书中所讲述的《寻茶云水间》章节:

“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一种内向的、安静的精神。酒会让人越喝越躁,茶却会让人越喝越静。当一个人能够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有智慧生成。就像诸葛孔明所云,’非宁静无以致远。”法师放下一杯冒着清雾的茶,感叹道:’人生就是这样,什么都是拿起来容易,放下难;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寻找热闹容易,求个安静,却难........’ ”

在作者看来,在这浮躁的时代里,茶是一个精神的载体,饮茶更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时常饮茶可以让人保持一种能量平衡的状态,从而去做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在能量便被大量消耗,你的能量一直处在向外释放的状态,你需要屏蔽掉一些事情,就像关掉一扇门那样。当你饮茶时,你的心便静下来,你的能量便开始补给。

确如前文所述,若是人生能像佛家所讲的那样“放下一切”,或许,这一生,会活得相对自在。

我对李玉刚笔下的苏州特别有感,有一种言语表达不出的喜爱,充满吸引力;这或许是在他的笔下,传统文化描绘得像是出神入化般罢。我读完此章,便对其念念不忘,便在假期动身去苏州著名的平江路,寻找丝锦,聆听昆曲,探访缂丝;感受传统的中国之美。在苏州之行看到这一项项精湛的工艺后,不禁发自内心地赞叹,那些一直从事传统行业的人,那些真正的匠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方才能感受到何为真正的工匠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寻访传承,确实通过这本书作用到了如我这样的一个个小小的个体;这也是文章题目“一见、一念、一寻”的含义。作者不仅想通过这部十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作品,来告诉我们这样的读者,大美中国还有太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寻,还想用他自己微薄的影响力告诉我们,应该借这部作品,去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探寻、传承、保护这一项项文化,将它们薪火相传。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2

我的一生,就像故乡河堤上的那棵小草,一样的平凡,一样的扎在贫瘠的泥土里。吮吸着阳光、雨露、空气,自然成长,自生自灭。

小草,难有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要说有一点,那就是喜欢读点书、动动笔,时而写点小东西发表在报刊上,久而久之,就有一种一天不阅读,心里缺点啥,一天不动笔,心里不舒服的感觉。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兜里总是装着两样东西:一本书(报纸),一只笔。

其实,人的一生除了阅读外,还有两样东西必须有:那就是运动、乐观。在我看来,这两样东西是自己为自己配备的最好的“保健医生”。运动使我生理健康,乐观使我心理健康。由此我养成两个习惯: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

日行万步路,生理健康之宝。多年来,我基本上靠步行,特别是退休后,步行是我最好的运动方式。即便生活在城市里,我也喜欢以步代车。有一年,我在上海孩子那儿住了一段,因为当兵时,骑着自行车(那时候是最好的代步工具)经常从徐家汇穿过淮海路到南京路。这次故地重游,我很想感觉一下步行的快乐,体验步行的乐趣。于是我决定放弃地铁,从徐家汇步行到南京路,顺利完成了这样一种体验。那年在武汉居住时,也常以步代车,从居住的小区步行,穿过中南政法、中南民大到鲁巷,然后到华工图书馆,一天一个来回,感觉好极了,因为步行观察了世景奇观,市井百态;体验了走路的乐趣,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

夜读十页书,心理健康之宝。阅读应当是一种习惯。老实说,这一点我坚持的不是很好,特别是工作时,工作一忙,就放下了。退休后,基本上能坚持做下来,夜读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夜不读书夜难眠,读书十页心安宁。当然读十页书是一个基本标准,如果兴致上来了,读到高兴处,多读几页也是常事。因此,我把读十页书的标准数,常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有时读多一点,有时少读一点(少也不能少于10页),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就是12本书。

日行万步路,难也不难,贵在坚持。夜读十页书,不难也难,难在读懂、读通、读进,将自己融入书中。天长日久,自己的知识仓库也会丰富多了。虽难学富五车,起码心理安宁,晚年有成。因为我认为,阅读完一本或几本书之后,心里快乐无比,因为快乐也是一种成就。

读书就是读书,读报就是读报,不以报代书,不以读报替读书。这是我的规矩。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3

进入四十岁后,我开始注意保健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总感觉到心力疲惫。但一直没有确立自己如何开启自己的保健生活,我遇见了自己的一位老领导,60多岁了仍然红光满面、精神饱满,看上去比我大不了多少。向他请教健康秘诀,他却幽默地说:“我有两个保健医生随时跟着我,一个叫运动,一个叫乐观。”他虽不擅歌舞,但常年坚持运动;他虽不爱琴棋书画,却天天坚持看书。他还给自己定了两项指标:“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通过散步锻炼身体,通过读书锻炼脑筋。他腰上带着计步器,没走够一万步就不上床,上床后没看够10页书就不熄灯。平时坚持做到能骑车就不坐车,能步行就不骑车,能爬楼梯就不坐电梯。几十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他不仅没生过大病,就连感冒都很少得。

“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 这两句话甚对我的胃口,这可能不是老领导的原创。上网查阅是一名田姓将军的养生之道。细心揣摩这十个字,是我一直找寻的生活方式。

日行万步路,生理健康之宝。因为工作太忙,早上6点50分就要送孩子,在办公室一待就是天,几乎没有时间锻炼。有时想锻炼一下,只有早上在办公楼前的广场上转两圈;晚上接孩子在她学校的操场上走上几百步;还就是上单位办公楼不乘电梯,走楼道。为了实现“日行万步路”的目标,弄了一台跑步机,从上周日开始,每天跑10分钟,逐步延时和提速。

夜读十页书、心理健康之宝,阅读应当是一种习惯。老实说,这一点我坚持的不是很好,特别是工作时,工作一忙,就放下了。自2009年到了新的部门,我把坚持读书上网作为自己新习惯在坚持。因为工作忙的夜读十页书也是时断时续。今后一定把夜读当作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夜不读书夜难眠,读书十页心安宁。”当然读十页书只是一个基本标准,如果兴致上来了,读到高兴处,多读几页也是常事。结合单位开展的“好书伴我行”,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

“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听起来很容易,没有点毅力能够坚持到底的并不多。日行万步路,难也不难,贵在坚持。夜读十页书,不难也难,难在读懂、读通、读进,将自己融入书中。天长日久,自己的知识仓库也会丰富多了。虽难学富五车,起码心理安宁。因为我认为,阅读完一本或几本书之后,心里快乐无比,因为快乐也是一种成就!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4

高中同学老王是我的铁磁,我们见面总有聊不尽的话题,读大学每放假,总在济南中转,都会在他那住几天,第一晚几乎都是聊到天亮。老王硕士毕业留京,现任某领导秘书,由于身份和环境的改变,我们近来的话题也显得正式和严肃起来。

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最先看到这句话,是老王给我的一个短信,开始我并以为然,这种理想的生活一日可以,坚持会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后来有机会到京,老王给我汇报他的生活状态,将这句话付诸实践,并且坚持了大半年。我评价道:关注身和心,从认识到实践,追求一种健康和满足,这是一种品质的生活方式。

我与老王见面的当晚,嫂夫人老唐外出学习,聊得晚我就住在家里。老王的床头有个表格,是关于晨跑和夜读的记录,几月几日两人互相监督签名。睡时已十二点,老王执意让我洗澡,次日早晨又与他一起跑步,老王的生活果然过的规律而惬意。

老唐硕士毕业原在郑州一高校,后调京,授高中历史课。高校到高中开始的适应期里,老王给她推荐书、牛津世界史。老唐的历史课慢慢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带的班成绩也最好。

老王两口子在京住的是集体公寓,三室一厅的房子,三家年轻人同住,二十平米的房子除了床,老王有个电脑桌,有个书柜,床边还有个小书架。老王在谈不上物质享受的狭小空间,坚持着跑步和读书,关注、关切着身体的和谐与心灵的充盈。

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我在想,当下的年轻人,可以关注身心的该属不多吧,起码我还没有做到。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5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阿拉伯的民间故事。在这部故事中,记载着各种各样的神奇小说。《一千零一夜》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作者的想象力无比丰富,故事情节十分离奇。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第一次航行。辛伯达带着行李,和一些商人乘船出发,他们路过一个非常美丽可爱,象乐园一般的小岛,于是船长吩咐靠岸停泊。旅客们纷纷舍船登陆,有的搬锅碗烧火煮饭,有的从事洗涤,有的欣赏风景,正当大家流连忘返的时候,船长突然高声喊道:“旅客们,为了安全,你们快上船。这小岛是大鱼并非小岛。因为日子久了,堆满了沙土,长出草木形成小岛。现在它已经被火热醒,正在动。 ” 旅客听后,争先恐后的上船。有的已上船,有的还没有。那鱼已经动起来,船长不顾被淹人的死活,开着船扬长而去。而“我”也在海水中,正当快淹死的时候,辛伯达发现身旁漂着一块烧火用的木棒,便随手抓着,伏在水面上,任凭狂风吹打。终于被风浪推到了一个荒岛上,摆脱了危险。就这样战胜了死神,一次又一次地从死神手上逃脱。

第二次航行,遇到了翼若重天之云的神鹰,巨石般的鸟蛋。这是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岛屿上遇到的。那岛上有茂密的深林,种类丰富的野果,灿烂的花卉,声音婉转的鸟雀,潺潺的河渠。美中不足的是岛上没有人居住。旅客停船上岛去欣赏美景。辛伯达身上带有食物,一边吃一边欣赏美景。不知不觉辛伯达就在大自然中睡着了。当醒来时,船长已带着别的商人离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留在岛上。辛伯达看看四周,内心恐怖到了极点。于是辛伯达爬到一棵大树上眺望,发现一个庞大的身影。辛伯达下了树向他走去,靠近一看,原来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辛伯达围着它绕了一圈,却不见它的大门。辛伯达测出它的一周共长五十大步。这时,太阳突然不见了,大地一片漆黑。辛伯达抬头向上望去,只见一个身躯庞大,翅膀又宽又长的大鸟。原来是它遮住了阳光,那是一只神鹰。而这又圆又高又大的建筑物是一个神鹰蛋。这时神鹰慢慢落了下来。辛伯达用绳子绑在鹰腿上,离开了那里。可是,又被带到盘踞了好多大蟒蛇,无法攀登的悬崖下。悬崖下有很多发光的钻石。

这里的钻石商为了采集崖底的钻石,利用神鹰的帮助,用羊皮沾钻石的方法。因为神鹰吃荤,它会吃羊。所以它会把羊皮误以为是羊,便把它抓上来。当它发现那是羊皮时就会扔掉,可那时已经到山顶上了。于是辛伯达借此机会成功脱险。

第三次航行遇到了吃人肉的巨人,第四次到了吃人肉的王国,第五次…

读了这篇文章,我发现作者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主人公的意志力特别坚强,同时也表达了他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愿望。我也要学习辛伯达,也要学习他那种为了追求快乐自由生活而永不放弃的精神。

有关艺术之美读后感800字

【第6篇】味道之美品读《老家味道》有感

味道之美品读《老家味道》有感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丰富的时代,发达的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更多的理解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我们物质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的过度竞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让我们对味道一词的解读就像没有味道一样的平淡了。很多的家庭早上已经不再做早餐,基本就是外卖或者在外吃早餐,中午很多人是吃食堂,晚上更多的人聚在酒店,无论是食材的质量还是品类都是没得说的',可是我们渐渐的感觉到我们一顿饭下来,我们有什么值得记忆的味道呢?没有!

吃的时间长了,我们渐渐的怀念小时候吃的东西,妈妈做的一盘青椒炒鸡蛋或者是在盐豆汁里用地锅煮熟的萝卜干都让我回味无穷。这些的味道让我们这样渐渐有了年龄、经常在外的人渐行渐深,直到我读了孟繁颖的《老家味道》,才更深刻的理解了这样的味道,就是舌尖上的乡愁。

“家乡也许远隔千山万水,老家的味道却时刻牵系在游子心头,那是永远忘不了的情怀,是身在他乡的老家惦念。”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味道不是越浓越好,而是这样的味道里交织了家乡的情怀和太多的亲情。

味道不需要太多的调料,却需要很多的用心和耐心,参杂着辛苦和手工。就像记忆中的明信片黄豆大酱“妈妈一刀一刀的辛苦收割下来的大豆,还要经过脱皮、过筛,最后留下一粒粒饱满金黄的大豆。。。。。洗净,煮,搅拌,大酱块,需要跨越整个冬季和旧历新年,还要在酱缸里上下搅翻一个月。每每看到这里,我都想在读一首诗,这里的美味包含了太多的辛苦和等待,就是这份辛苦就已经想起了食物之美。而现在的煎饼机器做出来的煎饼还有多少我们小时候磕头打盹用石磨推出来的煎饼的味道呢?

味道是自己的感受,是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感觉,我们回忆家乡,或者回忆去过的地方,每每第一个进入内心的,往往是事物的味道。就像孟繁颖在书中写的:黑土地的老味道、京津味道的前世今生、江东水波里的思乡情怀、洞庭湖水载回的乡愁,闽南岸上祖代呼唤的海味,这些不仅是美味,更是乡愁,也是心中化不开的一段家乡亲情,也是一首诗,是一段音乐,食物的美,是参杂了太多辛苦的记忆。

味道之美品读《老家味道》有感

【第7篇】社戏之美读《社戏》有感

社戏之美读《社戏》有感

读《社戏》有感

社戏之美令鲁迅流连,但美却又并不只属于社戏,我爱社戏,更多的却是爱平桥村的景,爱往返戏台时沿途的景之美。

平桥村是鲁迅的故乡,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里虽贫穷,但我却乐于在这纯朴,清新的村景下玩耍,尤其是钓虾,伏在河沿上钓着虾,感受着农景的美,这多享受!

不过,农村的风景虽让人很愉悦,但是要说在我心目中,最美的景便是去看社戏往返的景。

我们乘船出发,船穿梭在碧绿的豆麦田地中,夹着潺潺的船头击水的悦耳声,我的心被沉醉在了其中,便不顾旁的,只是赏景。闻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的清香,夹杂在那水气中扑面吹来,多么沁人心脾!水气中朦胧着月色,又衬着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我沉浸在了这美景中,又隐约听到宛转,悠扬的笛声,便让这声音伴我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接着我还望着了松柏林,带着许些神秘,才看到了红红绿绿的戏台。

戏并不好看,只是原路返回,但这景却又有着另一番美。

月光显得格外皎洁,回望戏台,却又如初来未到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即使戏不好看,这景也可观。我们的航船像条美丽的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但过了会船行却慢了,大家饿了,于是又偷豆煮吃,我只是剥豆,在如此美景中剥豆,多么惬意!豆熟了,我们都吃豆,船轻轻浮在水面上,任凭它去漂,坐在飘荡的小船中吃豆,多么美!多么自由!

难怪我会回味这“好豆”“好戏”,透过这豆,我能看见我们童年的影子,能看见仙境般的风景;回味社戏,我能想到豆麦和水草发散出的清香,能在一次陶醉在这起伏的连山,月色朦胧的美景之中,那是多美!

真是社戏之美,景最美!

社戏之美读《社戏》有感

【第8篇】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2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倒是想起安史之乱和神宗变法虐得哭哭,也没正经写个读后感。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对“文艺腔”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3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4

两周前花一个下午读了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午趁午休搜了搜书评,看到江弱水的《撕扇记二:美言还是不信的蒋勋》有点意思。

我对蒋勋其人不熟,初读《汉字书法之美》的时候觉得文笔大抵就是“主观浪漫主义”吧。江弱水引用张大春的《书法之美是知识,不是呻吟》也是蛮有趣。不过我已把此书定位为主观的文化随笔而非严肃作品后也不怎么排斥。

有了对于这本书的总体定位后,读起来就很顺利。在煽情的文字下看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看甲骨差点遗失,看《祭侄文稿》哭安史之乱什么的……反正就是发散发散思维,自我升华一下。

本书细节处的问题江弱水那篇文择了好多,虽然也看到有人骂江弱水酸腐炒作,但是我还是赞同严谨对待细节。不过把《汉字书法之美》当做别人主观的文化随笔,外加自己的历史常识还在,其实这些细节也不是太困扰。

说个总体印象,《汉字书法之美》一书文字浪漫煽情,历史细节有含糊处,汉字演化部分不够严谨,书法赏析有认字错误并且偏作者主观,后附云门舞集和书法教育的部分写得空泛主观。

作为文化小品可读,浅显了解汉字书法可读,假日消磨时间自我升华可读,不必认真当做学术著作来读。

看完本书我还是有个人收获的。作为一个肤浅观众,我一直喜欢端方小楷,对行书与草书不太会欣赏。本书对于我的益处是稍微提升了一点对行书的理解和欣赏力。

还有年底云门舞集有一场在厦门的演出,我会考虑去看看。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5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

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

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6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书法就是写毛笔字了。看到老师拿着大大的毛笔,大手一挥,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就出现在白纸上,煞是羡慕,但是到底怎样写,怎样读帖却是云里雾里。老师多是临时代课的,对毛笔字的要求不严格,我们有毛笔的就用毛笔写,没有毛笔的就找一个小棒,沾着前后位同学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马由缰,对于写“上”“人”自觉得很好写,横平竖直就可以,对于笔锋、运笔、收笔等书法术语全然没有概念,那时毛笔是一角、两角钱买来的,墨汁也是最廉价的带着臭味久无人问津的,所以写完毛笔字后,教室里洋溢着难闻的气味,我们的手上、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黑的臭墨汁,看着自己写的歪七斜八的字傻乐,只是好玩,倒没有太大的兴趣。

现在每当走过学校的书法室,闻到那飘散过来的淡淡的墨香,看着那些中规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学生,跟着书法老师有模有样的临帖习子,挥毫泼墨的写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羡慕之情无法言表。

直到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才知道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了解了一些书法家,更深刻的体会到描摹临写在书法中的重要。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那时我才开始真正的写毛笔字,每天基本功练习都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读帖,用心临摹,享受着墨香,享受着汉字的美,享受着写字带来的宁静致远。“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学生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墨香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一定的写好人生每一笔,真切体会写好一个真正的“大”“人”的益处。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7

读完了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合上书本,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感动了许久,竟有一种读完红楼梦的怅怅与迷离之感。

读完这本书,我对汉字更添了一层敬畏感与亲切感。

那些有趣味有生活烟火气息的书法故事,才是书法本来的面目,政治书法的正襟危坐与森严,书圣们的法帖,也只是生活的平常问候,莫名的有一种亲近之感,突然觉得书法离我很近,像一位嘘寒问暖的好朋友,王羲之的《鸭头帖》、《肚痛帖》,都是与很有生活气息的书信便条而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郑重其事正襟危坐。

书法与民间,读到汉朝瓦当上的“千秋万岁”时,我感慨良久,家里在农村,我能感受的到那种质朴与平静的生活中父辈们对上苍深深的祈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祖父祖母,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奢求,只希望吃饱穿暖,过平凡幸福的日子;蒋勋说:“这四个字的美,是一种平凡生活的感动”“大部分人生活里的基本愿望其实很简单,希望能平安过日子,希望日子能长长久久过下去。”这只仅仅是一种生活平凡的感动,凝练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中。

蒋勋老师从美学的角度带领我们欣赏了书法的美,书法里面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外在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对于卫夫人《破阵图》横竖撇捺点的讲解,我对于书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美”的感悟与启发。

书法与生命的领悟,书法就是在带领我们感悟生命感悟自然,感悟千千万万的生灵。如果能够领悟到书法与自然生命的连接,那么,书法创作自然会更加精进。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8

再次翻开这本书,已是两年后的今天了。这是两年前,我在参与我校的一个关于省级写字课题时学校给每位课题组的成员购买的这本书籍。朴素的页面,文中的插图,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其中还有自已当时阅读时留下的痕迹,不同的符号,三角,波浪线,红笔、记忆着阅读时的感受与理解。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知之甚少,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第一次读他的书,但是,就是这样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关于汉字的书籍,却让我对这位陌生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其中的第一部分正和自己正在参与的汉字书法之美所做的课题息息相关。不是为了课题而读,而是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似一本学术专著,但却可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真切的启示。

最让自己喜欢的是这段文字:我喜欢看商代的甲骨,在一片斑驳的牛骨或龟甲上凝视着那一匹“马”有身体、头、眼睛、腿、鬃毛、像画、又不像画。那绞成两股的线是“丝”,那被封闭在四根线条中的人是“囚”。我想象着,用这样生命遗留下来的骨骸上深深的刻痕来卜祀一切未知的民族,何以传承了如此久远的记忆。

这段文字给我们形象地阐述了甲骨文的内涵: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上,或者一块鹿的头额骨,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就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遥远记忆。这文字,就是祖先智慧的象征,也是我国古老悠久历史的见证。正是这些图像文字,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我总是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些心情,一如那些远古的初民,对这些线条与图画融合的古文字,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在这些已经斑驳的文化之中,凝注着怎样的沧桑?经过漫长的岁月,颜色白了,没有留一点血肉的痕迹,像是没有记忆的过去,像洪荒以来不曾改变的月光,像顽强不肯消失的存在,在亘古沉默的历史之前,努力着要呐喊出一点打破僵局的声音,这大约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的近五千多个单字似乎在努力地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等待着,等待了近五千年的历史,等待着我们跨越五千年的光阴走进它们,聆听着历史的诉说。这些线条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见证。每当看到了这些“日”、“月”、“水”、“火”、“土”、“井”、“田”甚至“车”时,我多会由衷的一笑,原来,21世纪的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古人如此靠近,近的足以看见他们的面庞,足以聆听他们的声音,近的足以走进他们的生活。

这些内容,也让我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被自己遗忘的东西,能借着这本书,借着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它走进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份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

就这样一路读着,一路用着、一路教着,这注定是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前行的方向。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9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

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0

水墨在宣纸上随笔峰渲染开一丝一丝的纤维,而书香气息也通过呼吸沁人心脾,深厚的文化底蕴晕开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脉,时时触碰着我们的心房。当我们在书写时,无时无刻不在汲取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也是一种“汉字书法之美”吧!

汉字书法可谓动静相容,张弛有度:当毛笔在纸上起伏,留下行云流水般飘逸灵动的汉字时,我们的心中却如止水一般平静、专注、感悟着这最古老的符号之意。只有心静了,我们才有机会“与自己相处”,不受外界的纷扰,好比一只仙鹤,只有它落在地面时你才能安静的与它相处。静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迈向了另一种境界——净心。

水的清,是一种净;纸的柔,是一种净;砚的端正,更是一种净。试想,当你沉浸于水、墨、纸、砚的净中时,你的心又怎能不净呢?

《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读;汉字书法之美,需要用心去悟。

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之美读后感(8篇)

圆满之美——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人人都喜爱美的事物,正如这文中的荷花,艳丽动人,迎风弄姿,自然招得季老喜欢。我也一样,喜欢美的人或事物,它们的美仿佛是上帝的眷顾,一丘一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之美范文

  • 之美读后感(8篇)
  • 之美读后感(8篇)75人关注

    圆满之美——读季羡林《清塘荷韵》有感人人都喜爱美的事物,正如这文中的荷花,艳丽动人,迎风弄姿,自然招得季老喜欢。我也一样,喜欢美的人或事物,它们的美仿佛是上帝的眷 ...[更多]

  • 数学之美读后感
  • 数学之美读后感21人关注

    数学之美读后感《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在语音识别、翻译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