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秦帝国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第2篇大秦帝国读后感 第3篇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 第4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第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 第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第7篇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 第8篇《大秦帝国》读后感2000字
【第1篇】《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
今年暑假重温了一遍《大清帝国》,一共有9本书,接近1万页,又感受了一遍秦国的强大与衰落,印象深刻。
秦献公时期战国的开始,也是秦国的帝国时期。不久,秦献公战死,秦孝王即位,与魏国战败,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六国又联合准备分秦,同时又有蛮夷和匈奴在侵扰秦国,可是秦国都挺住了,也许有运气成分,天降大雨使进攻时期延缓,从而秦国有时间部署军队。可是当秦扫六国变的强大繁盛时却反而衰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终灭国,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商鞅变法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历经20年使秦国变得繁荣昌盛。可是在这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以甘龙为首的一批老贵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将太子嬴驷一帮人与商鞅树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粮草被甘龙换为了砂石,太子嬴驷杀了白氏几十人,其中包括名将白起的父亲。后来百姓交农,太子嬴驷被罚游学,左太子傅公孙贾和右太子傅嬴虔被处罚流放)。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从而嬴驷和他的叔父赢虔得以铲除旧贵族,商鞅变法的结果得以巩固。
后来秦灭六国,魏国因人才而灭,吴起,张仪,田子方,商鞅,乐毅,孙膑,张禄······其中不乏有扭转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张仪,孙膑,乐毅。可是都没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极其喜爱珠宝,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请教。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向孟子请教,不过是问一个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十分虚伪。还有魏假,不爱人反而爱狗,“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大世之争,人才最为珍贵,风华魏国最多的也为人才,魏国政风最不在乎的也为人才,最终也因人才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君王信天命,当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时,魏国君王认为是自己强大的迹象,可殊不是是因为商鞅变法,最终大败秦国,函谷关也被秦国所收复。信天命,不仅可笑,而且无能。曾经骑牛的老子预言秦将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国的辉煌不是靠着一个预言所得来的,而是六代秦国君王和老秦人奋斗而得来的,只有坚毅和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几国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点,燕太子被燕王所出卖,赵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项燕,齐王松懈,韩国军力颓废。最终秦扫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篇】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尽风头,而后世独尊的儒术被摒弃在一旁!诸子百家都对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商君。因为秦国近200年坚持法治,而在战国中最后脱颖而出,六国拍马难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策略,是秦国在人才战争完胜山东六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虽然本国人才不多,但对于招揽山东人才却不遗余力。不问出身门第,但凡有真才实学一律委以重任,绝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家、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 “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终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为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小说以秦献公的死去作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说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种,那秦孝公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野蛮贫弱本已是顽强盘踞的痼疾,其他国家的全面敌对,一致仇视更是一把高悬于秦国不屈头颅之上的三尺利剑。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国,生还是死,继续还是终结,这是作者抛出的的`沉重问题。用手段和计谋解决当下的困难只是治标,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个国家的标本兼治。
法!用法治国!!这是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雳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绝对信任之上,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有抵抗,有阴谋,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诚,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原本隔了帘幕的历史故事演绎显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转跌宕。“法”的芽终于在秦国萌发了,可这一切,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过程里,仅仅是个引,也仅仅只是序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无比的坎坷崎岖,要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努力。所幸,在历史的风起云涌当中,秦国人没有退缩,接下去的几代君王也没有改变初衷,在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内,他们始终奉行法家之学,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国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巅峰。而秦国的文明,那在剽悍坚毅的血性土壤上诞生的文明,也最终战胜了并统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芒。
纵览全书,剔除宫闱阴谋,政局斗争,情感发展,个人兴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时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诞生源自于法治的兴起,而儒学则不符合战国之道。针对他的这一观点,我深感赞同。首先,从先秦历史来看,儒家之学本就是亡国之论。讲求仁义道德,礼让谦逊,大争之世,这种论调何能立国?其次,退一步说,儒学即便可用于安邦,也非用于开国。只有用“法”这一冷峻客观的利器,才能扫除乱世时因人治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乱,创建全新的国家运行平台,从而使国家达到一个更高的竞争起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而并非依靠人力。作者的这一理念,颇具现实意义。
【第3篇】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1
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这本小说,会哭,哭在孝公断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国耻”时;哭在韩国申不害变法失败自刎而死时,哭在商鞅为变法慷慨赴死时,哭在百姓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时。
看完这本小说,会恨,恨在商君的不知变通,就这样直直落入世族圈套时;恨在公子虔的睚眦必报,由支持商鞅变成攻击商鞅时,恨在甘龙的老谋深算,恨在世族权贵的腐朽糜烂。
看完这本书会有这样多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强大,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光彩夺目,嬴渠梁的睿智明礼,商鞅的执着严谨,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的明理善良,甘龙的阴险狡猾,赢虔的固执忍辱都跃然于纸上。
虽然因为是小说的关系,书中的人物难免有虚构,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多的是一场心灵上的震撼,震撼于孝公和商君似君臣,似知己的情谊,震撼与商君和白雪纯洁无染的爱情,震撼于荧玉的无私,震撼于商君宁死也要实现理想的精神。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2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
《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
《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3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句古老且沧桑的誓言。诞生于这个中华原生文明的母亲帝国。也正反映了原生文明的意识形态的形状。
五个月不到的时间,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路走来感触良多。从六国灭秦孝公商君的救亡图存谋划出路,到惠文王张仪时期的合纵连横,蓄力大出,再到昭王范雎时期的大出山东,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以及之后孝文王以及从赵国得归的异人与吕不韦变法,使秦政不在僵硬开始充满人性味。随后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赵高胡亥李斯大乱朝局,使秦国一步一步走来的法治基础轰然倒塌,巍巍然巨人轰然倒下,直到这时,巨人内部的空洞才显露无疑。
秦帝国一路走来,有很多东西很多哲理可以去说去讨论,但今天我只想说一说我们中华文明的原生文化。被作者极力推崇的原生文化。
秦帝国,作为中华原生文化的始祖之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可我们却因一时之失否定了它的煌煌功勋。这是现代人所丢失的对于文明的辨识。
原生文化是什么?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所有人上下勠力同心的其利断金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广发求贤令,是不分国别不分门第的海纳百川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宁愿被复辟诸侯打败却仍不动九原军,是坚守中国尊严的大义之举。
时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唯利是图的怠惰思想。像战国时期的疲民一般,无本但却有求。相比大秦每一个人在危难时刻都能挺身而出,以不能战为耻的心理来看,现代人总指望着别人付出来使自己兼收益的想法高尚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爸是李刚热早就过去,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深扎在人群里。门第所带来的优势早就超出了你才华横溢的程度,纵使人类再怎么强大,终究无法与神相提并论。
为了生存,曾有人选择卖国求荣,曾有人选择放弃底线与尊严。而回看2000年前的中原,却有人说出这样一番话“就算被复辟势力得逞,也不能教匈奴打进来,丧失了中国人的尊严。”诚然,有人会说底线的放弃与国家大义又有何干,可自身都愿意践踏自身了,别的还能指望的上你吗。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过,除去与新生民族做比较,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永远只是平平凡凡的中庸之态,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却还总是奋力一搏。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我们没能力吗,抑或是其它。都不是,是对于原生文化的遗忘。因为心中的恶欲。像赵高与李斯一般从神佛变成恶魔。
大哉乎秦风,巍巍乎国殇。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4
从去年十一月,我饱含热情的开始看《大秦帝国》,时隔五个月,我中间停下来好久,今天终于草草结尾。
怎么说呢?我因看到那段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也为这本书的文笔和严谨程度而抓了一把汗。我喜欢战国初期那些奋斗的君主们,不止是秦国的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秦始皇这些秦国的英才们,还有战国时期的巨子们、纵横家、军事家,甚至是齐威王魏惠王,无论他们多么骄奢糜乱,他们仍是不失一位君主的精明,我觉得他们这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中国的智商水平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无法直视秦始皇的煌煌功绩,因为他实在是太优秀了,独裁者有着极耐寂寞的忍受力,超乎所有人的决断,以至于他让周围所有的人臣都失去了光彩。我想到他的陨落就是秦国的没落,我多么的想呼喊出来,天妒英才啊,他是所有女人迷恋的那种认真优秀而又有着忧郁情感的王,不可替代的一个认真的男人。
项羽和刘邦的斗争,到后来刘邦的占上风登上王座,故事的条理性差了点,毕竟也不是作者主要想写的部分,想看汉朝的故事,还是需要看别的书重新补充。
吕不韦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我仍不能确定,但我决定他的优秀商人头脑是不可怀疑的。毕竟特朗普也成功登顶了不是么,说明我们的吕大商人也是名不虚传,有两把刷子的。
李斯真是可惜了,我总是觉得家世背景和格局会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李斯、庞涓、赵高,苏秦、孙膑、战国四公子,才华和品质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礼法与大道会决定你的选择,和才华会登顶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家世如果并没有给你加分,请你努力跳出你现有的格局,养成良好的品质素养,依靠一自己的一手资源,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想说的有很多,因为这本书最没有错的四个字,想来就是“原生文明”了,最近在看纪实文学《大灭绝时代》,我们人类,决定了许多物种的生存,也在日复一日的糟蹋着我们自己的期限,也许不是这一代,但是你的孩子的孩子们,慢慢的就不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了。就像我看这本书时候看的洞庭湖、云梦泽、还有神农架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多么美丽,我无法想象,现在30年的都会让一个景点物是人非,两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些自然景色应该是我从各个地方都未曾见过的美丽吧!
我留恋于往日所有人造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很开发人的智力,现在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在千年以前,也许就是一个工匠的日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那么资源匮乏的年代,只是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就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哲学作品,商鞅孙膑吴起白起也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到极力的资源整合,这些都是人的智慧,但是在这么多年以后,这些大智慧都变成了工业流水线,需要认真动脑去思考人生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及义务的人越来越少,唏嘘不已!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体制内的贫穷,号称五百万字的书,在我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可以删掉300万字的废话,甚至后面的祭秦论,完全没啥必要,废话和引用过多,仿佛是写论文在凑字数,严谨程度比不上论文,有趣程度比不上小说,味同嚼蜡。前面的小说如果能修一下文辞和写作手法,可看程度和营销策略会比现在可观很多。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5
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啃完。
首先必须强烈肯定本书。虽然好多人看到与“史实”不符就弃书了,但是不能否认作者的高远立意:为大秦正名,为原生文明洗冤。孙老师通过前言后记不厌其烦的说明写书的用意,通过精炼的文字描写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实图还原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逻辑推理)所作所为,加以艺术加工,甚至杜撰出来一些人物让人物性格饱满。诚然这样的艺术加工会给人演义的的感觉,然而从作者著书的起点出发也不难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认太多的人物写出来完全一副光正伟的贤者模样,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脑洞大开的剧情让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单薄。
中间某些情节略显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赋予人物机智善变的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能坚持读下去,丰富了我贫瘠的历史知识。给10086个赞。
说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
商鞅初入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罢不能;张仪舌战孟子的雄辩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无奈看的我不胜唏嘘;吕不韦解救嬴异人的运筹帷幄让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国灭亡的种种,直至李斯变节赵高篡位等等等等将战国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让我喜怒哀惧五味俱全。
中间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懊恼,太多的惋惜……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秦帝国》,感谢孙老师。
赳赳老秦…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500字6
在几次阅读后,我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为何能在短短的实际执政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完成华夏大一统。
秦始皇是我最景仰的古代人物,我认为它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中国历史悠久绵长,皇帝也多如牛毛,但是出类拔萃的只有可怜的几位,多数属于庸碌之辈,而我以为,除了秦始皇其余那些所谓明君圣主,没有一个胜过他的,都是在他建立的政治基础上做少许的修整,后辈的那些皇帝几乎是完全的继承了他的衣钵,可以说尽管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甚短,但也可以说一直存在下去了,只是朝号更换,本质上没有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来说,他不愧是始皇帝。
所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始皇对中国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对中国人进行了改造。他领导的秦国正是一个厉行严刑峻法,限制官吏特权,实行一统的国家。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由于工程大多浩大,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所以得罪了六国旧贵族和百姓,自然留下了千古暴君的骂名,但实际上,秦始皇留下的却是一个保护了中国农耕民族的军事工程和一个近乎完美的政治体系。
秦始皇不是太残暴而失天下,而还是因为太仁慈和信任这个官僚阶层而失天下。他未能在统一之后及时的将李斯革除,从而酿成死后其叛变倒戈,未能扶立扶苏,致使二世为赵高所用。而其因看中赵高的法律才识委以信任也是后患。所有的这些,都断送了“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的梦,断送了大秦帝国的前程。
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秦始皇的了解除了《秦始皇传》,最早的印象是来源于初中的历史课本,他是一位暴君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曾不可动摇过,但在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是一个刚毅坚韧,君临天下的英雄,一个无人能及的英雄。
【第4篇】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那天去图书馆(已将近一年不曾走进书店的门,不知道有多少新书,不知道现在的书又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高考完后,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消遣”,在家实在无聊,便去了书店)。一进门,便看见新书介绍“某某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一下子觉得很新鲜。看似是个很随意又带着些戏谑的词,但是实际意义却又很深远。我不太喜欢理论性的书,比如像那些百家讲坛系列的,看电视我或许会听得进去,但看那些所谓“个人结晶”的文字,倒是有些勉强。那些,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或许有的人赞同,但只是赞同而已。人家的观点,挪用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高三的时候,坚定了要开影视公司的`梦想,但是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现在看电视剧,不仅看剧情,更看场面,揣摩每个背景所预示的情节。
邢台台的《虎胆雄心》演完后,《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就出场了,似乎在书店见过,但再去寻就看不见了。那是一套《大秦帝国》的书,分好几个板块。而这个电视剧浓缩了一段商鞅变法的历程,很感动很振奋人心。是那种不羁豪放,笑谈洒脱,隐忍坚毅,国之栋梁的人。《史记》太史公说商鞅是个很残暴的人,法度严厉,与儒背道相向。然,还有比商纣,夏桀更残暴的人么?鞅治法严厉为国,而夏桀商纣为私。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推翻太史公的说法。史官记录历史,不论真假,都是前人的记载,这些记载,或可称为一国兴盛的功德碑,或可成为陷害良臣的确凿证据。
历史,过去的事,过去的好事多于坏事。有些正史是可以怀疑的,有些也是也不是完全要否定它的。良臣可以说成佞臣,佞臣加以粉饰也可成为良臣。朝中不说,但庶民有心,或喜或怒,人间的才子自会记录。写历史剧时间很痛苦的事,需要把自己放到古代,去想古人所想去做古人所作。时间可以跳跃,不去详细描写每一天的琐事,或许在所有的史书中都看不到这一点吧。或者说,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前进的力量,盛则衰,衰后盛。历史似乎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它单纯的看这些不断变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人们根据不同的利益对这些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很拘于历史,时代不能错,事情不能错,感情倾向也不能错。《大秦帝国》的编剧,抑或是原著小说,它保留着《史记》的枝干,譬如经景监介绍三见秦公得识,商鞅舌战老士族,朽木立信,变法条约,公子虔受刑,孝公死商鞅被举发谋逆等。
但作者将这些枝干串联在一起,又加入了很多细节,不失真实却也不觉真实。编剧于正说过,如今市场中国日益商品化,拍片需要成本,很大,所以你如果不想讲这些投资打水漂的话,就要融入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关于刘彻,有《汉武大帝》,是少年杜淳扮,以后的陈宝国扮。陈宝国,很霸气的一位君主,演技很不错,虽然没有仔细看过,黄晓明版的刘彻,很有那种爆发力,《美人心计》里,茅子俊版的刘彻,可以说还欠火侯,不知是戏份少还是什么缘故,怨气很大,对权力的谋求很大,而想一展抱负的雄心有些少,所以,我真想让他接演《寒衣调》,将刘彻文武双全,少年英勇中年奢糜,老年昏庸完整的呈现,或许写不到老年了,因为都希望将英雄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少年时代。少年,是一个人最辉煌的时代,充满着激情,同时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代。
【第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1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2
《大秦帝国》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整整耗时三个月,但这三个月中并未让我感觉枯燥乏味,反而得意其中,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很多人读这本书会望洋兴叹,因其浩浩五百万字望而生畏。其实这就像看电影一样,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绝不会有人嫌长,只要享受其中,只怕浩浩五百万在你眼里,也会变成区区五百万字了。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
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商君书>;,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商君书>;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书>;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
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
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另外,第二部中有两次论战精彩绝伦,均为孟子与张仪,遗憾的是孟子成为了张仪的陪衬。我想,孙皓晖老先生定然对儒家学说嗤之以鼻,不然,也不可能把孟子写的如此“不堪”。例如,在一次学宫讲坛中,孟子与还未成名的荀况论战,理论不过竟要求魏王把荀况处死;无缘无由公然讽刺张仪等纵横策士,语之下流难以入耳;与张仪论战时被羞辱,竟当场吐血。这些实在令我费解。儒家学说固然已不适合战国时代的治国需要,但孟子大师毕竟是儒家孔子之后的集大成者,其胸襟怎能如此狭隘?见识又怎能如此浅薄?果真像其描述一般,又如何能在列国纷争的年代周游列国而礼遇有加?作者这样的描述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情感,并不客观,更有违历史。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而已,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三)统一华夏。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
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杀,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
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有点虎头蛇尾。此外,在秦始皇篇有两点让人略有遗憾:其一作者对灭国大战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按作者所言,在孝公变法后秦已然独强,纵横之争后,秦的实力更是得到验证,其实力早已超越六国,所以在灭国大战时,在读者心中已然有了一个双方实力的大体评判,战力相差过大,读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另外一点是作者对君王的描写并不真实,也不具差异。
作者在前面写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张仪时候,对其才能忠心描写过于浓重,导致最后书写盖世奇功的始皇帝嬴政并没有让人产生千古一帝的感觉,各方面也没有表现出令人期待雄主风范。这个问题并不只是在写秦始皇时出现,而是从孝公到始皇帝期间,所有的帝王形象的刻画缺少差异性,甚至我可以说是所有秦国的人物都是如此形象,也许作者本意是想将秦帝国当年的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也想借此说明秦与六国的不同,但他忽略了真实的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未尝如作者描写般人人尽公不顾私,遑论列国纷争的战国了?这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和善忠信,虚心求教,接受谏言,大公无私……身边能臣无数,给人一种只要秦王听话,便可一统天下的错觉,并未体现君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把秦帝国虚化到不存在的理想主义社会中,他理想中的秦人若真如他所言的那般,很难想象如此秦国在建立短短十几年后,就因内部瓦解而迅速崩溃,这不免有些讽刺。
然而,这并不影响《大秦帝国》成为一部好的小说。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3
幸得老师推荐,我才能接触到《大秦帝国》,了解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似乎真的被人们所忽略,我们熟知的“暴秦”给我们评判秦帝国带上了有色眼镜。仅序言中的寥寥几句,便已勾起我对这部小说浓厚的兴趣,使我废寝忘食地品读这部小说。
我的阅读能力薄弱,耗费了大半个寒假也只是欣赏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实惭愧,但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很多。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以动荡的战国为背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这样的小说情节安排,让我不忍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品味,它们是一个整体,由它们拼凑出大秦帝国的辉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隐隐从中看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子,它们都是历史小说,真实的'故事加上作者画龙点睛般的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文学、历史双丰收。相较于《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词的烦恼,使我们品读起来游刃有余、回味无穷。
小说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统治的数十年的时世变迁为主线,给我们剖析了秦由弱变强的涅磐重生的缘起缘由。小说情节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国联盟灭秦,秦国陷入覆灭危机;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变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黄泉。故事中不乏人间真情,两段爱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说富有情感;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邹忌与徐公比美、田榫与晏舛、孙膑围魏救赵等。小说确实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立体的秦国,这与从《资治通鉴》里读到的秦国不近相同,可以说是别样的享受。
从自身而言,读了这小说,我开始对自己将来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说中,商鞅与申不害的对道路的选择;孙膑与庞涓对做人的选择都让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与申不害在选择道路时,认真思考了自身才学的特点,分析了各国的需要,以此确定了自己出仕的国家;孙膑继承先贤孙子的遗训,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欲找寻一个过招施展自己的才华,庞涓为人孤傲,热衷功名,想要出将入相,成为旷世名将,在他达成目的的道路中,变得心狠手辣,这两对宿敌的对决在小说中亦是一大看点。在这个年纪,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离成年仅有一步之遥,很快就要自己担当了,如何规划人生,如何为人处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从大方面说,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确实,每个国家的兴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伴随着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出现与消亡,未曾改变,对今日的社会,这仍然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黄金定律,民众并不是统治者下的劳役,而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一个国家,统治者迷失,这个国家还没亡;民众迷失了,则这个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小说中韩昭侯的例子铁一般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大兵压境,新郑举国捍卫国家尊严,民众护城热情高涨,唯独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胆怯与绝望中……国民撑起一片天,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血液中,想想没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国梦,梦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接下前人的历史火炬,继续朝着我们的中国梦前进,是我这一辈所有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脆弱引起了我无限的担忧,房价的过快增长,物价过高,使得现在的钱越来越不是钱,金钱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4
《大秦帝国》是近十年历史小说。洋洋五百万言,将战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的铺展开来,描绘了近两百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而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破纵”、范雎“远交近攻”、白起长平大战、吕不韦摄政、李斯蒙恬护法等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使命。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者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一、内容归纳
战国初期,秦国羸弱,魏国、楚国、赵国为强国;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继勇争纷。此时,六国会盟图谋分秦,秦国新君嬴渠梁灵前继位,秦国内忧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书国耻碑、发求贤令,誓要收复河西之地,在战国群雄中占一席之地。名士卫鞅在魏国求仕不利,受秦国百里氏高人赏识,引导入秦,在六国求贤士子中脱颖而出,三说孝公,作秦国变法大纲《治秦九论》,分《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连坐论》、《度量衡论》、《官制论》、《齐俗论》,后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开始了举国变法,其间经历墨家弟子误解新变法、旧世族暗中作乱、太子嬴驷误杀白氏族人等危及变法的困难,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举国上下大行新法,秦国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战,平民争立军功,秦国从此由弱变强。
孝公不足五十岁就因常年累月为国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国及旧世族压迫,商鞅被旧世族车裂而死。太子嬴驷因为受旧世族陷害触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国乡野二十余年,磨砺了极其坚韧与冷静的性格,并在此期间观察到秦国新法存在的隐形问题,被召回后,起用新人、坚持新法、扫清旧世族,谋划秦国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读史可以使人智慧,书中有许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余诸家的思想内容,包括齐国稷下学宫、秦国招贤馆、魏国安邑洞香春等学士们展开学术论战的地点,各种思想穿插在小说当中,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思想观点可以更容易理解,这部书涉及到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很多课文,比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田忌赛马、秦孝公商鞅变法,在一个立体的环境中将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联系起来,给人一种特别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描绘得很细致。从国君到寻常百姓,可以从中读出老秦人的粗犷豪放,被书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个老秦人所震撼,那种对国家的忠诚,对梦想的坚持与奋斗,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更是令人热血沸腾。这部书告诉我们,秦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为后世、为我们开创了这样的伟业。
秦孝公愤书国耻碑、毅然入墨家展开论战,商鞅为秦国强大夜以继日研习变法之道、为平乱慷慨赴死,书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仿佛使人身临其境,加之与其余诸国君王的务虚不务实的对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国君臣为国家的奉献。虽然仅读了一部,仍然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政治较深刻的思考,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付出血的代价。
《大秦帝国》是部大格局的历史小说,这部书中让我几度落泪,书中情节生动的描绘以及文字展现出来的穿透力之强,寥寥千字不能尽数表达。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5
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听历史故事的人,长大以后渐渐开始阅读一些关于历史的书和观看一些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但是有别于一些把历史当成武侠故事来看的人,我更喜欢真实的历史,哪怕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对于那些以历史为背景,胡编乱造甚至歪曲历史的穿越类书籍和影视我是嗤之以鼻的。
孙皓辉老师用十六年的时间写下的这部《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一部杰作一部大作,很荣幸能拜读到这样的书。这部书让我对进入战国以后的秦国和统一六国后的秦朝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全书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尽量客观公正的对历史进行还原,其中也不乏史料中未有记载而全书需要贯通时,作者参入自己对这段历史个人的观点和评判,让全书人物故事紧凑相连,精彩绝伦。
《大秦帝国》这部书从秦献公少梁之战开始至项羽火烧咸阳结束,其中各个阶段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孙老师的笔下生动展现,虽说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一些人物关系和出场时间,生卒年月因为创作需要和我在其他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中记载有些差异,但为了故事连贯性和填补一些史料记载的空白所需,作者加入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见解和判断,使得这部书情节生动,故事紧凑,让我对这部书爱不释手。
小时候,我对秦国和秦朝的了解只局限于课本中一带而过的粗略介绍,只知道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个商鞅,他在秦国变法后让秦国变强,最后被车裂,还出过一个吕不韦,他用计把秦始皇的爹送上王位,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秦朝。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他焚书坑儒,强征民力修建万里长城,使得长城脚下白骨如山。还用尽财富建造阿房宫和自己的皇陵。为了长生不老派徐福出海求仙药。最后被赵高、李斯、胡亥修改遗诏后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读完《大秦帝国》后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暴秦”一说的由来是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暴君”秦始皇是否真的配得上一个“暴”字也是值得去思考。每每看到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坟书坑儒”、“修万里长城”都颠覆了我之前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认知,以至于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养成一边阅读他的书一边在网上查阅一些史料记载来对照验证的习惯。孙皓辉老师用十六年的时间给我们写下了这部大作意义非凡,值得一看,他对我们乃至后世了解中国原生文明,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如何从四分五裂变成完整统一的国家,了解我们的先祖是如何从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的转变有很大帮助。
孙老师写的很精彩: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立下国耻石,颁下《求贤令》;铁腕支持商鞅变法图强。嬴驷车裂商鞅;诛杀复辟;用张仪连横之策破苏秦六国合纵,自立为王号曰秦惠文王。秦武王驱逐张仪,攻拔宜阳,平定蜀乱,最后举鼎绝膑而亡。秦昭襄王启用范睢白起,远交近攻,长平大战,攻破洛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为子孙统一打下了基础。秦孝文王赢柱,体弱多病,继位仅仅三日后匆匆离世。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以举国之富报答吕不韦帮其上位之恩。秦王嬴政,铁腕护法,大胆起用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贲、郑国……最终扫六合而统一,立下传颂千古的丰功伟业。
这是一部展现秦国如何从贫穷走向强大鼎盛,再从极盛迅速走向衰亡的历史大作。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作者笔下鲜活生动。励精图治变法的商鞅,口若悬河的张仪,能文能武的孟子,坚强不屈的蔺相如……一个个成语典故也在这里尽情展现,孙膑的围魏救赵,范睢的睚眦必报、远交近攻,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赵高的指鹿为马,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墨子、庄子、荀子、孟子、鬼谷子、韩非子、尉缭子,百家争鸣。这是一部看完让人心血澎湃的书,这是一部看完让人陷入沉思的书,这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书,这是一部读完让人心潮澎湃的书,这部历史大作定可传世!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6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7
前两天,同事推荐《大秦帝国》,于是就找来看看。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尽风头,而后世独尊的儒术被摒弃在一旁!诸子百家都对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商君。因为秦国近200年坚持法治,而在战国中最后脱颖而出,六国拍马难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策略,是秦国在人才战争完胜山东六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虽然本国人才不多,但对于招揽山东人才却不遗余力。不问出身门第,但凡有真才实学一律委以重任,绝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家、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终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为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小说以秦献公的死去作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说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种,那秦孝公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野蛮贫弱本已是顽强盘踞的痼疾,其他国家的全面敌对,一致仇视更是一把高悬于秦国不屈头颅之上的三尺利剑。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国,生还是死,继续还是终结,这是作者抛出的的沉重问题。用手段和计谋解决当下的困难只是治标,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个国家的标本兼治。
法!用法治国!!这是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雳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绝对信任之上,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有抵抗,有阴谋,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诚,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原本隔了帘幕的历史故事演绎显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转跌宕。“法”的芽终于在秦国萌发了,可这一切,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过程里,仅仅是个引,也仅仅只是序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无比的坎坷崎岖,要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努力。所幸,在历史的风起云涌当中,秦国人没有退缩,接下去的几代君王也没有改变初衷,在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内,他们始终奉行法家之学,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国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巅峰。而秦国的文明,那在剽悍坚毅的血性土壤上诞生的文明,也最终战胜了并统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芒。
纵览全书,剔除宫闱阴谋,政局斗争,情感发展,个人兴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时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诞生源自于法治的兴起,而儒学则不符合战国之道。针对他的这一观点,我深感赞同。首先,从先秦历史来看,儒家之学本就是亡国之论。讲求仁义道德,礼让谦逊,大争之世,这种论调何能立国?其次,退一步说,儒学即便可用于安邦,也非用于开国。只有用“法”这一冷峻客观的利器,才能扫除乱世时因人治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乱,创建全新的国家运行平台,从而使国家达到一个更高的竞争起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而并非依靠人力。作者的这一理念,颇具现实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8
秦帝国,经历过从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堕落,最后飞灰烟灭。历史证据几乎没有。
但是孙皓晖先生却把历史证据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写成了大秦帝国这本书,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这本书里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孙皓晖先生的勇气。
故事的开头就描写了秦魏河西大战,秦朝失败还失去了函谷关,那时的秦孝公断指用血在碑上刻了两个字:国耻。如果要收复失地,就要招贤纳士变法图强。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过了好长时间,终于遇到了一代变法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变法,并说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负责变法,他对秦国的田制和其他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卫鞅非常认真处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铲除老世族的势力。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的山东六国,包括最强大的魏国,卫鞅被封为商君。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辉煌,而是永远。其实卫鞅的死这里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帮忙老世族车裂卫鞅,因为他想把秦国的实力拿到手,暂时让朝局稳定,最后老世族还是被惠文王杀掉了。
后来,这部小说又生动地描写了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弃商从政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当然,《大秦帝国》并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的写作手法也令人心醉。无论是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就连那么一点点的想法都有描述。细节部分写的非常完美,孙皓晖的认真透露到书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国》如此引人入胜,我花费了上个学期和整个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孙皓晖为写这部书,整整十六年,他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奉献给了这部书。感谢孙皓晖写下了这部宏大的历史巨著,揭开了说秦政是暴政的假话,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第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1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2
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对于如今美帝对我国的打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时间,以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3
今年暑假重温了一遍《大秦帝国》,一共有9本书,接近1万页,又感受了一遍秦国的强大与衰落,印象深刻。
秦献公时期战国的开始,也是秦国的帝国时期。不久,秦献公战死,秦孝王即位,与魏国战败,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六国又联合准备分秦,同时又有蛮夷和匈奴在侵扰秦国,可是秦国都挺住了,也许有运气成分,天降大雨使进攻时期延缓,从而秦国有时间部署军队。可是当秦扫六国变的强大繁盛时却反而衰败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终灭国,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
商鞅变法可谓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历经20年使秦国变得繁荣昌盛。可是在这一路上也并不顺利,以甘龙为首的一批老贵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将太子嬴驷一帮人与商鞅树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粮草被甘龙换为了砂石,太子嬴驷杀了白氏几十人,其中包括名将白起的父亲。后来百姓交农,太子嬴驷被罚游学,左太子傅公孙贾和右太子傅嬴虔被处罚流放)。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从而嬴驷和他的叔父赢虔得以铲除旧贵族,商鞅变法的结果得以巩固。
后来秦灭六国,魏国因人才而灭,吴起,张仪,田子方,商鞅,乐毅,孙膑,张禄······其中不乏有扭转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张仪,孙膑,乐毅。可是都没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极其喜爱珠宝,最后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请教。在天下大争的时代,君主不言利国,岂为君主?向孟子请教,不过是问一个自己早已知道的问题,十分虚伪。还有魏假,不爱人反而爱狗,“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大世之争,人才最为珍贵,风华魏国最多的也为人才,魏国政风最不在乎的也为人才,最终也因人才而灭。春秋战国时期,多位君王信天命,当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时,魏国君王认为是自己强大的迹象,可殊不是是因为商鞅变法,最终大败秦国,函谷关也被秦国所收复。信天命,不仅可笑,而且无能。曾经骑牛的老子预言秦将大出于天下,但是大秦帝国的辉煌不是靠着一个预言所得来的,而是六代秦国君王和老秦人奋斗而得来的,只有坚毅和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余几国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点,燕太子被燕王所出卖,赵王陷于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项燕,齐王松懈,韩国军力颓废。最终秦扫六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4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
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这样一个在当时被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不起小国,却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惊世之举: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在那时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辉煌。然而后来却因为奸人从中使诈,使得秦国快速走向衰弱,甚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秦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但奇迹不可复制,它有当时年代的局限性。我们只要学习它积极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你能做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第7篇】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1
重庆,巴蜀也;巴蜀,秦风也。战国时期,群雄比起,争先恐后。秦,崛起于西南群山,与中原各国称霸。然秦仍后起之辈,亦胜于齐、楚、燕、赵、韩、魏之国,何也?商鞅变法也。
商鞅变法,旨在以中原之礼仪约束其人,强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种之田,上应付之税。当此之时,素被中国各国所压制的秦国正处于“交接棒”时,可谓是内忧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为相,以霹雳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里骁勇善战,扭成一根绳一起杀敌的精神,也扭转了秦国积贫积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结的局面,使秦国取长补短,终成一代之霸国。
然秦以区区之地,何以数日立法行法,舍旧拓新,兴六世而作文www.zuowenwang.net/亡诸侯以致天下为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显著也。载舟覆舟,国以民为本也。新法一行,社会安定,国富民强兵壮,男耕女织,有条不絮,民所拥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国新君秦孝公年少有为,有鸿鹄之志,立志与六国比权量力,发奋图强。军民一心,天灾人祸,权臣地主亦不敢干涉也。
然则日长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无遗。孝公之时,百姓顽固、官场黑白倒置,故需用严法而制之。始皇之时,天下久经战乱,急需修养,以严法而制,则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山东豪佼逐并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为鉴,知一代之兴衰。法需对症下药,不可固执已见,亦窃不可一成不变也!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2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3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4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5
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
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500字
【第8篇】《大秦帝国》读后感2000字
我眼里的战国——《大秦帝国》读后感
战国之世,战火连天;战国之世,烽烟四起。战国,出了多少猛将;战国,出了多少才子。这时,一个黑色的帝国从七雄之间慢慢崛起——秦。
——题记
名人汇聚的秦帝国
秦孝公嬴渠梁是强秦的开始。不知为什么,《求贤令》为弱小的秦国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布衣士子。要知道当时秦王的饭菜还不如一个魏国小吏的好,是布衣士子们没有出路?不可能。比如卫鞅快当上魏国丞相了,却又千里迢迢来到秦国。这是因为他们被感动了!当时的秦王几天吃的肉也就几块肉丁罢了,可他却给六国的布衣士子顿顿吃大鱼大肉。嬴渠梁真是贤明啊!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卫鞅终于将秦国变成各个国家望而生畏的大国,打得山东六国抱头鼠窜,不得不结为了兄弟,合纵抗秦。当我看到秦国黑鹰锐士痛击六国联军时,激动的浑身发抖,可很快,悲惨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商鞅(卫鞅)没有在丞相之位坐很久,而是为了迷惑山东六国,按计划服车裂刑(五牛分尸、五马分尸),就是在五头牛(马)身上套上粗绳子,再将五条绳子套在犯人的头、双手、双腿上,最后将牛(马)向不同的方向赶,犯人就活生生被撕得粉碎。这种刑法和凌迟(剐刑)一样是“非刑”。商鞅那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
张仪、苏秦本是同窗好友,分手后一个汇聚六国力量,佩起了六国相印,另一个做了秦国宰相,然后出使各国,将列国搅成一锅粥。最感人的场面就是两人久别重逢后彻夜长谈。后来,他们与战国四大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以及屈原结为了至交。这种天长地久的友情很多人是没有的。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吧,它说的便是马服君赵奢那雄姿英发、霸气外露、聪明过人,却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的儿子——赵括。我觉得赵括死的可惜、死的可悲、死的可怜,但死的也有点可笑。赵括天资聪颖,人人都夸他以后有出息,可赵奢却说他还没有经验,也没有参加过实战,谁知道以后会怎样。我觉得这话说的好。可谁知赵括说,孙膑也是名将,可他一生就两战。我在心里暗暗说:“孙膑他很灵活,能巧施计策,会巧动兵马,他很会布局,也会迷惑敌人,不像你,只会死啃书本。”数年后,赵奢去世,赵王临时任命赵括为大将,赵母阻拦不及,之请求赵王,赵括若出事,请不要对赵氏行刑,赵王满口答应。果然不出赵母所料,赵括阵亡,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无一生还。“纸上谈兵”就出自这里。书上无法包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但包含了很多经验需要去体会,有时也要变通。
吕不韦是赵国的商人,他的父亲是吕氏商社的“老板”,从事纺织品的交易,得利低。家产交给吕不韦后,吕不韦准备一展宏图,从事兵、盐、铁的交易,十年得利上百万金。他在赵国与押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太子赢异人结为好友,帮助异人结婚,逃出赵国,当异人做国君后,拜吕不韦做丞相,后来就有了一本著作《吕氏春秋》。我觉得他还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既不让百姓受苦,又不让秦国商市瘫痪,并且使各国商人敬重秦国:一年,秦国发水,六国的商人都借机把货价提得很高,害苦了人民。吕不韦大开南市,与外商打了好一场商战。等把他们一个个气的都吐血,准备离开秦国时,吕不韦又拿出利金,“哄”他们回来。这下把商人们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当场与吕不韦结下了至交,吕不韦的名字从此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对人就要这样,哪怕是敌人,也要适当地伸出援手,以德报怨,或许他(她)也会感悟。
赵政,又称嬴政,是赢异人与赵姬生下的儿子。嬴政聪明过人,背得秦国的人口、土地、十五郡、三百一十三县、军功爵、胜败仗……嬴政武功高强,校武时马上疾射也能五发五中,这在匈奴之间也是极为罕见的。嬴政做了国军,开始为灭六国而做准备,公元前230年灭韩、228年灭赵、226年灭燕、224年灭魏,223年灭楚,221年灭齐。
不争气的山东六国
术治亡韩。法家三治,韩国有了韩非(韩非子)后依赖术治,这可必定使阴谋丛生。作为韩国重臣,做为法家大弟子,竟将术治堂而皇之列入法家。而韩王,更是一个会出“乌龙之计”的国王,什么出让上党、兵家废秦、水工疲秦、肥周退秦,都是次次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公元前230年,韩国正式被“砸死”。
乱政亡赵。赵国的灭亡主要“归功”于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赵迁与郭开。战国之世内乱最严重的正是赵国,从赵襄子到赵迁,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之多,而最后一次正是郭开杀了赵国大将李牧(通过赵王赵迁)。
迂政亡燕。在我看来,燕国的灭亡涉及到四个关键人物。其一姬哙,一心想当圣王,却没有搜求人才,在“圣王”上兜圈子,何其愚也!其二子之,并非变法之士,仅俱政治野心,以致大乱,可恨也!其三苏代,乃苏秦兄弟,与子之结盟,诱姬哙尊崇子之。其四鹿毛寿,使姬哙禅让,迂阔!
失才亡魏。魏国亡的可惜啊!战国时期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最多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最不在乎的是什么?人才。魏国朝廷最少的是什么?还是人才。所以说,魏国亡的太可惜了,也真的太不应该。
分治亡楚。六国中,楚国亡得是的最有型的一个,“末日”来临之际,竟大败秦军,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剿灭秦军七、八万,这可是六国抗秦的最大胜仗!可因大军没能退入汇南,兵器、粮草不足,战场起大雾,所以没能保住国家。
偏安亡齐。在战国之世,偏安忘战真乃异数也!秦没灭一国都是一场场大战:复辟大战(韩)、全境大战(赵)、联军大战(燕)、黄河大战(魏)、反攻大战(楚)。可各方面极强的齐,却没有打一场真真的战争便瓦解了,关键问题出在了五个字上“民莫敢格者”。
强秦的末路
秦朝有只有十几年历史,只占秦历史的二三十分之一,由此可知秦朝的短暂;秦国距今2220年的历史,此可知秦国的遥远。秦国的灭亡主要因李斯、赵高的性格突变和胡亥的昏庸,在此,我要赋诗一首: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宁死不降。始于春秋,终于战国。
始于弱秦,终于强秦。渠梁英明,始创强秦。嬴驷果断,发展大秦。
后代虽弱,但不亡秦。直至赵政,末日爆发。复辟大战,术治亡韩;
全境大战,乱政亡赵;联军大战,迂政亡燕。黄河大战,失才亡魏;
反攻大战,分治亡楚;偏安亡齐,何其易也,人心涣散,土崩瓦解!
失人心者,必失江山。得人心者,可得天下。政创'皇帝',自称始皇,
二世胡亥,乃至万世。世不随人,天不由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悲哉李斯,悲哉赵高,人性突变,崇尚恶政,以致举国,农民起义。
陈胜李广,率先突起。刘邦项羽,再度争霸。农民大军,大战秦军。
秦军不敌,秦朝而亡。呜呼呜呼,痛哉嬴秦!
我心中的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历史中绚丽华美的一瞬!更是我们每位炎黄子孙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