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后感

苏轼读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23-06-02 15:06:02 查看人数:52

【导语】苏轼读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苏轼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苏轼读后感

【第1篇】《百代楷模苏轼》读后感800字

大家听说过唐宋八大家吗?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学大师,他们写出了很多辉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其中苏洵、苏轼和苏辙为父子三人,又被称为三苏。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说苏轼。

读了《百代楷模苏轼》这部书,我知道了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让我吃惊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恩怨。王安石是个刚愎自用、个性偏执的人。他目中无人的行为使当时很多人对他不满,可宋神宗却对王安石很满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时开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项改革,就是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可苏轼却反对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为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国家的强制力达到富国的目的,而最终受害的确实老百姓。

王安石对苏轼十分不满,每次提到苏轼的时候,王安石就会表现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还贬了苏轼几次官,最终将苏轼贬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蛮夷之地——海南岛。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在我心里,一直以为这些诗人之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却没想到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大师之间还有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觉还挺不是滋味的。

最让我感动的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六章,和苏轼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苏轼一天夜里梦到了妻子,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是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完这首凄婉动人,情深义厚的词,爸爸又给我讲了这首词里面的含义,令我感动不已,也更喜欢苏轼这位真性情的文学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苏轼》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对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百代楷模苏轼》读后感800字

【第2篇】读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有感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西江月

我欲醉眠卿且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滑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需要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

而我以为,一首《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正是苏东坡此时心境最真实的写照——从容、大气、淡漠;不怯懦、不理会、不声张。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这究竟是怎样的时代悲剧?曾经有一块最无价的玉璧,被不识货的人硬说成了山野的破石头,被主人无情地丢进了烂泥,再被些麻木不仁的人狠狠地踩上几脚,直到苟延残喘、面目全非……我现在怀着的,大抵就是这种心情。那个曾经在朝堂之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苏东坡,那个曾经被恩师欧阳修赞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苏东坡,那个曾经雄赳赳气昂昂“左牵黄、右擎苍”的苏东坡,今天却是这般不堪——只能被醉醺醺的山野村夫所推骂而已。此时的东坡却苦笑着自嘲道:“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东坡怕是真的变了。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无论此时是“递香风细细,绕绿水弥弥”的惬意,还是“山涤余霭、余霭微霄”的静谧,夜幕下一切都在虔诚地聆听来路上渐渐明晰的马蹄声。马上的东坡醉了,醉的不深,但也不浅。马儿却没有醉,精神抖擞的它未解障泥就要引颈长嘶、踏水而去——东坡却是一个翻身下马,像个调皮的孩子般滚入一片蘸着月色的芬芳之中,细细呢喃着:马儿马儿你可别踏碎了这一池琼瑶哟……看,这一切多好!没有人会因为认出我而受宠若惊地大呼小叫以至于惊扰了这一袭宁静;也没有人会像捡到宝似的捧着我这不成体统的醉态去神宗皇帝那告状……我就是我,我就是现在这个睡卧芳草、头枕马鞍、醉不成态的苏东坡——那又如何?别人“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我却偏要“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别人“拥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我却偏爱“解鞍欹枕绿杨桥”——岂不妙哉?迷迷糊糊的昏睡之中,却忽闻“杜宇一声春晓”,原来是梦要醒了。

还记得萧统曾在《陶渊明传》中刻画了这样一个耿直率真的陶潜:陶潜与客饮酒,酒未尽、客未辞就已醉,于是大手一挥:“我欲醉眠卿且去!”这不正像极了此时痴痴一人醉卧芳草的苏东坡吗?但与陶潜不同的是,东坡是在下定决心与那些曾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迷惘和伤痛一刀两断。倘若没有乌台诗案这一劫,他恐怕永远就是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或是那个“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的苏东坡,但他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东坡静静地醉卧在芳草之中,把耳朵和灵魂都紧紧地贴近大地,他恍惚间听到了地表下大地奔腾不息的脉搏,听到了地壳深处大地咚咚有力的心跳——他感到生命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更贴近自己那纯粹而高贵的灵魂!是的,他从前站得太高了、太高了,才会问天那惆怅迷惘的“明月几时有”,才会伤己那冰凉彻骨的“高处不胜寒”。现在,他学会了谦卑地低头,才能不去为浮名而奔波劳苦,才能不去为哄闹而心烦意乱,才能不去为诬告而担惊受怕。是的,他现在只想趁酒未醒、天未明,好好地放纵美梦一场,让所有的思绪都飘忽到那个远离了一切尘世中肮脏不堪的天际。

然而此时醉意已逝、梦境已远,东坡你又该何去何从?

东坡微抿嘴角,像是在微笑,又像是在刻意缄言不语。他是不会轻易吐出心中的答案的,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苏东坡了。

后话:

品东坡的词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以前我总是会很骄傲地和别人说道:“豪放词,最爱是东坡!”如今细品才知道,东坡的婉约词却是别有一番味道。我还记得辛弃疾曾在《丑奴儿》中笑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从前东坡的婉约词也不过是文人骚客的无趣排遣,如今看来,今天这才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越是沉重的愁反而越是不容易被肉眼发现——因为伤得太深,才会刻意藏得更深。东坡的这首《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正是如此。

读《江西月》的时候总有一种异常复杂的感觉。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去,忍不住为东坡的释然而欣喜万分;但另一方面,又总是隐隐约约觉得在东坡的内心深处正进行着一场和自己的没有硝烟的斗争——就真的要这样放下所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了吗?就真的这样甘心一辈子放逐于山水之间了吗?就真的忍心割舍掉从前满是玉盘珍馐的一切吗?其实这些问题最终都只会有一个答案,无论你如何挣扎也摆脱不了这种结局——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是否愿意去接受这种结局。东坡看破了这一点,于是他选择了接受,所以我才会认为“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苏东坡了”。这种变化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至少对于当时还不知道前途命运会如何的苏东坡而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天真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才会相信看到的一切;一种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沧桑才会珍惜眼前最单纯的东西。东坡的此时表现出的这种天真恰恰是从前者转为了后者。可我还是会为东坡感到心痛——一个人真的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沧桑才能返璞归真吗?那这可真的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法则了。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为东坡感到庆幸的。如果没有这种彻彻底底的觉悟,他可能就永远只能是一个被历史遗忘和抛弃的贬谪之人了吧!

读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有感

【第3篇】《苏轼词集》读后感600字

我与苏轼的邂逅?—读《苏轼词集》偶感

我爱唐诗,但也爱宋词,尤其喜欢苏轼的诗词。

余光中大师曾说:“如果要找一位故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轼,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漫长的假期,品读一下苏轼的诗词,既可以让暑假生活变得阳光有趣,也可以学习他面对困境豁达乐观精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的诗词中处处强调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学习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当今,身边少数同学只注重外表的美,今天谁买了一个新书包,前天谁买了一个文具盒,衣服鞋子穿什么牌子才有能赶上新潮。我也一度认为穿名牌、背名包走在校园的路上十分帅气,语文老师反复强调多读点课外书,我并不挂在心上,马马虎虎,一扫而过,心想课外书读得再多有什么用?今天看了明天忘了,不如不看。现在我明白了,背名包、穿名牌只是一副空皮囊,都是父母给的,自己读下的书才是真本事,美丑不只是外表,是在于能克服多少困难,攻下多少难题,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和经历不为人知的困难和心酸。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面对秋冬时节,落叶枯萎,万物凋零,萧条的景色在常人看来是暗淡的、低沉的、失意的、孤独的......,可在旷达乐观的苏轼眼中,却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景色,越是困难,越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看事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并没有看到历经生死、潦倒落魄的苏轼,相反看到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潇洒超脱的形象;身处风雨逆境中的他,并没有陷入泥潭的窘境,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让我学会接受身边的逆境,适应逆境。对照自己,没有空调的学习环境就忍受不了,想想苏轼,自惭形秽,痛下决心改之。

苏轼的诗词不仅读出了是乐观、豁达,也有亲情、热爱生活,爱国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弟弟子由的思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对生活的热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国家的热爱情怀......

未来的路还很长,苏轼让我不在迷茫,为中国梦努力学习,乐观生活, 豁达面对困难,让我借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来点亮我的学习之旅吧!

《苏轼词集》读后感600字

【第4篇】《苏轼传》读后感600字

苏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坛中的一颗明珠,耀眼而又夺目,令人惊叹不已。即使在时代的变迁下,他的地位也始终屹立不动,他的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人们心里。

但观其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在苏轼步入仕途时,就已经文才盖世,名满天下,面对衰弱的宋朝,他决定将年少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朝廷。但可惜生不逢时,在当时的宋朝,变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他作为“反对派”,与王安石和宋神宗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在变法的潮流下,自然无法在朝廷中一展宏图。于是,他只能拿起笔,用墨水倾诉着自己的愁思,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文章。但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些他用心血谱写出来的文章,酿成了改变他一生的乌台诗案。

自从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一蹶不振,一腔热血付之东流。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政治朝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但这也使他重新认识了他所处的世道,他准备寻求高层次的救赎。他无意于官场,带领一家人开垦耕地,过起了淡泊宁静的生活。黄州没有杭州的美景,气候条件恶劣,但他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他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困境中不改其自有的乐趣。他知识渊博,豁达开朗,不知不觉间交到了许多挚友。于是,他常与朋友四处游山玩水,也因此创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

苏轼是块宝玉,无论在哪儿都闪烁着光芒。虽然苏轼是新法的反对派,但宋神宗仍然很欣赏苏轼满腹的才华,于是多次下达诏令让苏轼回京任职。顿时,一条阳关大道出现在他面前。

几年的贬谪让苏轼培养出了一种超脱淡然的性格。面对阳关大道中的荣华富贵,他没有贪恋;面对再次贬谪海南,他没有叹息。他从容面对时局的沉浮,社会的动荡,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淡泊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的关心。

几年过去,随着君主的改变,苏轼的仕进之志已绝,他终于下定了退归的决心,他终于可以去过着他所向往的生活了。经过万里跋涉,他抵达朝思暮想的常州后病倒了。苏轼一次次的感叹,并未唤来曾经官途上的“柳暗花明”,一代文坛伟人就这样陨落了。

合上书,细细品味着苏轼不平凡的人生。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多灾多难的,但苏轼却笑着面对这些一次次想要击垮他的挫折。他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和永远也不会泯灭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令我们怀想,令我们留念。

《苏轼传》读后感600字

【第5篇】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春杏小》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多情何被无情恼。

走在残红满地、春杏青涩的四月,内心仍像一潭死水般沉寂。究竟是那乌台前嘲哳无止的乌鹊偷走了我的诗稿,还是瑟瑟发抖的柏叶走漏了我的风声?东坡不语,心中却是早有答案。想当年老父亲苏洵苦心孤诣为自己取名“轼”字,不就是为了告诫自己做人不得恃才气傲、处处崭露头角吗?可惜自己不曾认真听从老父亲的教诲,才会被小人所妒,落得今天这般下场!栽了这么个头破血流的跟头,方才真真切切看透了人心。这是个容不下我的时代——你越是想要把自己装扮成忠贤,别人就会越把你抹黑成叛徒。罢罢罢,过去的事不提也罢。

燕子绕绿水,绿水绕人家,年年残春之景也不过如此。燕子啊燕子,你何时才能懂得我这般落魄行人的伤悲?枝头上的柳絮眼看着越吹越少,从前朝堂之上言行投机、交情甚欢的故友如今也怎就做这飞絮说散就散了呢?常言道,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苏东坡又算不算流落于荒僻南行之路上的一株芳草呢?即便这般自嘲,东坡的脚步还是那么沉重,连木屐印泥发出的声响都是沉郁的。

你听——是从何处传来了荡秋千的“吱呀”声,还有那夹杂着的银铃般的笑声?怕是终寻不见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又怎能一睹墙里人的容颜?但转念一想闻声若知面,这般清澄干净的笑声里定藏着位待字闺中的窈窕淑女。也不知怎地,行人那颗被世俗剪得麻木不仁的心脏又活了,又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可命运弄人,这刚刚活过来的心又渐渐冻成了刺骨的坚冰——那笑声呢?那佳人呢?怎么飘着飘着、笑着笑着就远了、就不见了?不不不——行人发出了无声的哭喊,但直到伸出的手指被冰冷的墙壁扎到后,他才明白过来——这是一场醒过来的梦,仅此而已。可是既然梦会醒来又为什么偏要做梦呢?

那梦里面无情的佳人啊,你为什么要突然出现,又为什么要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开呢?这梦里面多情的行人啊,你为什么要为这笑声停住了脚步,又要为一个不曾真正谋面的人而伤感呢?

东坡忽然看明白了——你啊你,不正和这还在梦里的可怜行人一样吗?你想想自己多年来对宋王朝一片赤胆忠心但又何曾真正认识过他的面目呢?你想想自己多年来为宋王朝日夜殚精竭虑又最终落得了个什么好下场呢?还是七变的《鹤冲天》说得在意:“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你若是早些抽身于官场的血雨腥风之外,又怎会像今日这般遍体鳞伤却无处舔舐?你若是早日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怎会因炫耀自己的满腹才华而差点丢了性命?

可这心中唯一不能平的,是这佳人根本就不曾知晓行人的存在啊!无知才会无情,佳人的无心之举伤了行人的有意之心也是一种无奈。行人满心欢喜地等待佳人的回音本就是一厢情愿的奢求罢了。这幻想的破灭不是意外,也不是偶然,而是逃不开的注定。既然如此,又何须太过在意?如此看来,说行人多情,也是恰如其分。

再想自己与宋王朝之间也不过是这般无奈吧!本就是墙里和墙外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一心忙着披上美丽的衣裳,一个一心想要跋涉崎岖的远方。纵然赶路的行人曾为这衣着华丽的佳人而停住了流转的目光,但这一切也不过是南柯一梦般回不去的过往。佳人本无意留行人,行人也不愿意为这种短暂的迷恋而失去自我。所以接下来行人还是要继续赶自己路,他要悲伤还是快乐,要痛苦还是释然,都是自己的抉择罢了。

东坡挥手一笑,脚步也似乎加快了些。

后话:

其实我认为对这首词的解读并不容易,但还是无可救药地被它迷住了。单单是《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的上片就有十几种解读——譬如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道:“落花飞絮,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不难看出此解认为这首词的格调是偏乐观的,“燕子飞时”就是这个关键的情感转折点;而张志烈却在自己的张本《苏轼词全集》中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认为这首词作于词人贬谪南行的道路上,残春的景象各有寓意,佳人的比喻实则是一种无情的政治利害关系的暗喻。

左右为难了很久,我还是比较偏向于后者的解读。虽说苏词多以旷达著称于世,但在仔细研究了词人这段时间的词作后,我认为刚被贬谪后的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还是很凄凉荒芜的,尤其从多首不太出名的回文词都是在排遣悲情可以窥知一二。但张志烈的说法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单单说佳人和行人的故事是在暗喻词人被神宗皇帝贬谪的悲剧就太小瞧了苏东坡的思想高度了。

我认为这首词最妙的地方就是“无情”和“有情”的辩证关系。佳人明明不知行人的存在又怎么能无端指责其“无情”呢?可见行人眼中的“无情”是相对于自己的“有情”而言的。此时的东坡在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之后一定也想了很多自己和宋王朝的过往。他一开始可能是恨的,是悔的,但他的心境是在不停地发生微妙的转变。如果没有这种转变,他也就不可能在黄州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词句了。最难的就是把握住这个“转变”的每一个阶段,所以我斗胆猜测词人此时正处于一种极为微妙的心境中——不知道到底要怪罪什么人,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我认为佳人和行人的故事更多的像是一个带着些许消极情绪的冷笑话,当然也有很多词人无奈的自嘲和人生的叹悟在里面。但毕竟凭借着区区几个字就想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地把握住词人的心情未免也太困难了些,我也就只能斗胆在此妄加评论了。

满是玉盘珍馐的一切吗?其实这些问题最终都只会有一个答案,无论你如何挣扎也摆脱不了这种结局——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是否愿意去接受这种结局。东坡看破了这一点,于是他选择了接受,所以我才会认为“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苏东坡了”。这种变化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至少对于当时还不知道前途命运会如何的苏东坡而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天真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才会相信看到的一切;一种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沧桑才会珍惜眼前最单纯的东西。东坡的此时表现出的这种天真恰恰是从前者转为了后者。可我还是会为东坡感到心痛——一个人真的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沧桑才能返璞归真吗?那这可真的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法则了。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为东坡感到庆幸的。如果没有这种彻彻底底的觉悟,他可能就永远只能是一个被历史遗忘和抛弃的贬谪之人了吧!

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春杏小》

苏轼读后感(5篇)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多情何被无情恼。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苏轼范文

  • 苏轼读后感(5篇)
  • 苏轼读后感(5篇)52人关注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多情何被 ...[更多]

  • 苏轼词读后感
  • 苏轼词读后感22人关注

    我与苏轼的邂逅?—读《苏轼词集》偶感我爱唐诗,但也爱宋词,尤其喜欢苏轼的诗词。余光中大师曾说:“如果要找一位故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 ...[更多]

读后感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