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8篇)

发布时间:2022-06-29 14:16:05 查看人数:60

【导语】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白毛女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

【第1篇】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1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毛女出生在北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她父亲欠下了地主很多的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地主黄世仁上门要债,可是对于吃饭都困难的白毛女家哪有钱还债呀,于是可恶的地主便提出要用白毛女来抵债,白毛女的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结果被地主的爪牙活活打死了,悲痛欲决的白毛女为躲避地主少爷的迫害,逃到了深山当中,几年过去了白毛女苍老了许多,他的头发全都白了。

就在白毛女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现了,他们带领乡亲们赶跑了地主黄世仁,把土地分给了贫苦的乡亲们,同时还救出了受尽折磨的白毛女,白毛女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和乡亲们一起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去。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同时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2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3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家里人自然都把我当宝一样的护着,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那种。但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但自从我看了白毛女之后,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故事讲的是在1944年除夕,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故事里的喜儿为了逃掉,被迫逃到山里,过着孤苦临丁的日子,现在的我们想象不了喜儿受到的苦难,想象不了那一头的白发背后所遭遇的,在我看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旧社会的压迫染成的,这是黑暗的恶势力造成的。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4

金色的阳光撒在书页上,引领着我进入白毛女的世界。再次阅读,仍不禁为了这个故事而落泪。这是一个凄凉而黑暗的故事,书中的女主角喜儿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和邻居王大春青梅竹马,但村中的恶霸地主黄世仁垂涎喜儿的美色,以讨债之名,逼死了喜儿的父亲,并把喜儿抢掠回家。王大春阻止无力,最终加入了八路军。在黄家,喜儿遭到了黄世仁的侮辱,又受尽老太太的欺负。后来,黄世仁要续娶新人,便打算将喜儿卖到妓院去,在王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到了深山里,一住多年,因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为到寺庙中偷贡品被人们看见,而被称为“白毛仙姑”。后来王大春回到村里,将她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整篇小说,作者的用词都很平实,却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那一幕幕。

舞剧白毛女观后感

【第2篇】2021《白毛女》电影观后感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1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万分,也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儿父女从其他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愤怒于黄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兽行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虽然我无法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们的愤怒与悲惨,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是就仅仅是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就让我对那个社会唯恐避之不及了。劳苦大众们辛苦一生却依旧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地主的压迫且无处伸冤,地主阶级不单坐享其成还不断压榨贫苦百姓,这个社会简直黑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而喜儿,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柔弱的可怜女孩,本是如花的岁月,本该是张扬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龄,却因为不幸生在了那样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先是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又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只能被迫为奴受尽苦楚,最终还承受丧子之痛,甚至因为常年过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丝变白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对一个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她与爱人也有着“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的柔情,也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本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为一笔无力偿还的帐,就因为地主阶级的欺压,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这对她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设想一下,如果喜儿有幸生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她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就诉诸法庭将黄世仁绳之以法了吧,可是,毕竟这只是设想,在那个年代,贫苦大众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庆幸的是,喜儿最终还是与大春收获了他们美满的爱情,不然又该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是同情白毛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觉得黄世仁很无辜。在他们眼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以女抵债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儿的命运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在黄世仁的头上。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价值观到底怎么了,也无力评价别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儿感到不公,替这个社会感到悲哀。是的,我们只是法制社会,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杨白劳欠债不还是不对,可是,难道以人抵债就合法了吗?难道强奸不算犯罪吗?难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结不该受到制裁吗?而且,杨家不是不还,是尽力了还不起了。我承认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儿咒骂黄世仁,可是,这难道不是人间在有真情在么?

同样为女子,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也很幸运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和压迫,相比喜儿,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没有喜儿生长的那个年代那么黑暗,

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也多了几分冷漠少了几分真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纸醉金迷中丢掉了自己,很多人还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了,这和黄世仁又有什么区别?是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地主与贫农的界定,但是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还是有,虽然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压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刚”还是发生了,甚至在孩子们之间都掀起了一阵“拼爹热”,这不值得反思么?还有,想当初黄世仁一手遮天与官府勾结,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很多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像杨白劳这样有冤无处伸的现象还是有,“温州动车事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吗?

我不是想申诉什么,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比喜儿生长的年代幸福许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现实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选择默然接受。只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我还是愿意期待随着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像喜儿这样的悲剧能少发生一点;我还是真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点爱少一分冷漠,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2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3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4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土地是人类的根。土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没有一块地,种田人就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这样的贫苦人。每逢年关,他都要去躲债,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

五。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见色心动,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他和女儿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黄世仁的手心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人间悲剧。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 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 。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该片的成就和

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于-时期,是“江青同志”当时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艺术样板作品”之一,曾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一时红遍全国、家喻户晓。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出悲剧,就出现在我们太行山里。作家李满天从民间搜集到了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拿到报纸上发表,由贺敬之等改编成了歌剧,全国解放后又拍成电影,流传更为广泛。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亿万观众同情落泪的对象,是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艺术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看了《白毛女》电影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5

第一次看这种黑白电影看的这么入神,情节跌宕起伏,看完之后心中有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有对喜儿的同情,也有对黄世仁的愤慨!

我很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地主和雇农矛盾尖锐的时代,我也无法对喜儿这样的命运感同身受,我也无法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当我看到杨白劳被生生的按上了卖女儿的手印,当我看到杨白劳因无奈而服毒自杀,当我看到红军来时,群众们手拿棍棒向着黄世仁的时候,我可以想象他们对地主已经恨之入骨。

喜儿,这样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好姑娘,命运却如此曲折。在家时,苦命干活儿,没有好日子,还好父亲很疼爱她,记得杨白劳在掏出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时的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下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被黄世仁糟蹋后,怀孕了却被赶了出去,还差点被卖了,经历丧父之痛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山里一夜青丝变白发,过上了野人的生活,我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弱的姑娘,是如何承受的这么多苦难!还好,八路军来了,打到了地主,报了仇,和大春哥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让人有点欣慰。

庆幸如今世界太平!深感我很幸福!

《白毛女》电影观后感

2021《白毛女》电影观后感

【第3篇】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1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家里人自然都把我当宝一样的护着,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那种。但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但自从我看了白毛女之后,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故事讲的是在1944年除夕,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故事里的喜儿为了逃掉,被迫逃到山里,过着孤苦临丁的日子,现在的我们想象不了喜儿受到的苦难,想象不了那一头的白发背后所遭遇的,在我看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旧社会的压迫染成的,这是黑暗的恶势力造成的。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2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特别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悲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非常精彩,据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就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发展的,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将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有人认为《白》剧是靠政治取胜,是靠阶级斗争的戏剧内容取胜。这显然带有贬低《白》剧艺术成就的意思。我认为,姑且放下(白》剧的艺术成就不论,单就艺术家们抓取的这个重大题材来说,也非同一般。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3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4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着,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虽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现在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但以前的站争年代要什么没什么,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白毛女的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5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毛女出生在北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她父亲欠下了地主很多的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地主黄世仁上门要债,可是对于吃饭都困难的白毛女家哪有钱还债呀,于是可恶的地主便提出要用白毛女来抵债,白毛女的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结果被地主的爪牙活活打死了,悲痛欲决的白毛女为躲避地主少爷的迫害,逃到了深山当中,几年过去了白毛女苍老了许多,他的头发全都白了。

就在白毛女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现了,他们带领乡亲们赶跑了地主黄世仁,把土地分给了贫苦的乡亲们,同时还救出了受尽折磨的白毛女,白毛女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和乡亲们一起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去。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同时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经典咏流传白毛女观后感

【第4篇】白毛女观后感原创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1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着,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虽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现在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但以前的站争年代要什么没什么,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白毛女的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2

金色的阳光撒在书页上,引领着我进入白毛女的世界。再次阅读,仍不禁为了这个故事而落泪。这是一个凄凉而黑暗的故事,书中的女主角喜儿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和邻居王大春青梅竹马,但村中的恶霸地主黄世仁垂涎喜儿的美色,以讨债之名,逼死了喜儿的父亲,并把喜儿抢掠回家。王大春阻止无力,最终加入了八路军。在黄家,喜儿遭到了黄世仁的侮辱,又受尽老太太的欺负。后来,黄世仁要续娶新人,便打算将喜儿卖到妓院去,在王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到了深山里,一住多年,因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为到寺庙中偷贡品被人们看见,而被称为“白毛仙姑”。后来王大春回到村里,将她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整篇小说,作者的用词都很平实,却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那一幕幕。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3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特别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悲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非常精彩,据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就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发展的,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将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有人认为《白》剧是靠政治取胜,是靠阶级斗争的戏剧内容取胜。这显然带有贬低《白》剧艺术成就的意思。我认为,姑且放下(白》剧的艺术成就不论,单就艺术家们抓取的这个重大题材来说,也非同一般。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4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5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家里人自然都把我当宝一样的护着,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那种。但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但自从我看了白毛女之后,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故事讲的是在1944年除夕,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故事里的喜儿为了逃掉,被迫逃到山里,过着孤苦临丁的日子,现在的我们想象不了喜儿受到的苦难,想象不了那一头的白发背后所遭遇的,在我看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旧社会的压迫染成的,这是黑暗的恶势力造成的。

白毛女观后感原创

【第5篇】白毛女观后感800字初中生范文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1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2

因为不习惯看舞台剧,我最后看的是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经讲过许多次,这里便不赘述剧情,只讨论一些我看完之后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开唱,这好像是那个年代的电影特色,电影版《白毛女》里有许多处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说话。电影开头就是杨白劳在唱歌,几句歌词点出坐拥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也描绘出一副地主压榨农民的场景。还有喜儿临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边扎头发一边唱着“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对着镜子扎起来,唉唉扎呀扎起来”既体现出穷人结亲的困窘,却又表现出喜儿对婚事的期待。亦有后面,喜儿被误认为白毛仙姑,追着进庙躲雨的黄世仁打时,半唱半说的那段“你说我是鬼,这都是你们把我逼成这样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们,我要咬你们。”一个人自说自话难免看着尴尬,但是这样一处理就不会给人强行解说的别扭感。绝大部分的唱段听着是没什么问题的,唯独一个地方,我重复看了几次,还是觉得突兀。杨白劳死了之后,穆仁智前来抢喜儿,喜儿在听到契书的内容后,就开始唱她的震惊、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坚定,杨白劳的死就这样一笔匆匆带过,本来应该很冲击的一件事收尾却匆促而平淡,喜儿的高唱一点也没能让我觉得冤屈,反而越听越觉得虚假。

电影里还有许多处埋了伏笔和暗示,对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黄世仁回来在路上调戏喜儿那幕,让后来使计强抢喜儿的剧情顺理成章。赵大叔给王大春和喜儿讲红军的故事,也为后面王大春去投奔红军埋下了伏笔。而杨白劳死于盐卤的伏笔非常隐晦了,一开始我看到杨白劳抓住想偷吃盐卤的猫说“找死啊”,只以为是平常的家庭琐事,没想到最后杨白劳是喝了盐卤跑去雪地里自尽的。对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黄家上用得尤为频繁。黄世仁的母亲,刚出场是个敲着木鱼念经的老婆婆,乍一看是个慈眉善目的形象,结果开口就是剥削收租,一点活路不给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额却都是“德贯千顷”“积善堂”,黄世仁强暴喜儿的那间房门上还挂着“大慈大悲”的匾额,不可谓不讽刺。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对比,是黄世仁前后期形象的转变。黄世仁刚出场显得特别强大,走路昂首阔步,神情高傲,连他黄家就是县衙这种话都随便说,农民们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间,无所不能的模样。但自他在庙里遇上喜儿开始,他就表现出一种畏缩窝囊的模样,走路含胸驼背,神情畏惧,仿佛换了一个人。黄世仁重新出场的时候,我几乎没能认出他来,差点以为后期换演员了。

除了这些特别的安排外,还有些细节很动人心弦。《白毛女》刚开场的时候,喜儿和王大春两人无声的互动,大年三十那晚喜儿因为将要出嫁而在杨白劳怀里撒娇,杨白劳出门赴死前脱下厚衣盖在沉睡的喜儿身上……都体现了农民阶层淳朴的性情。但同时,在面对黄世仁的欺压时,农民们一次次的退却忍让,也表现了那时农民阶层的无力。

《白毛女》这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贯穿始终,且一步步的加深,从最开始单纯的人地矛盾,累加杀父、夺妻、毁家之恨,使人越发对黄世仁恨之入骨,也对地主这个形象越发厌恶,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3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 “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4

最近是开芭蕾大餐了,其实大剧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头点,另外象样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戏的话剧《牛虻》,一开始没兴趣,但据说在上海演了几场,反响很好,有想看的冲动,可惜那时侯适缝考试,只好作罢。

昨晚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之一,另外的《红色娘子军》去年也在剧院演过,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很想听《万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和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一出戏促成一个剧团倒也是少见。

开场让我出乎意料,中国特色便是写实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优雅和浪漫,对里面的装束和布景的写实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颜色多且鲜艳,戏剧效果倒是蛮强烈的。纯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 场,并不似国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发展很快,觉得有罗列嫌疑。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时期的作品,讲大众易懂的故事嘛,过度的渲染不切合实际,一个内容翻来覆去多种方式跳的话当时的观众一定认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假如这样的话,要把故事讲完整可能4个小时还不够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详的北风吹,扎红绳。毕竟是老派经典,觉得亲切得很。里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点,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虽然有口号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时代的烙印还是有其特殊的韵味。配乐亦是中西结合,还有京戏的一些影子呢。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第7 幕,山洞,布景很有结构感,左右两边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应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员舞蹈也是精彩,连转,碎步,还有大春在空中的连环跳,白毛女的旋转打腿跳和十几下的连转,看得台下观众鼓掌连连。而且原先松垮的装束到了这里,大春是有绑腿的紧身军人服装,白毛女的破旧衣衫有飘动的美感。最关键的是,有双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没有双人跳的造型,那还叫什么芭蕾呢?对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词的配乐,我是听不大清楚的,因为有歌剧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妈妈在一唱一和时,她想起了她们的年轻时光吧。身边的同事问我,我们年老的时候,能让我们记忆的当代经典是什么呢?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5

简介总述人物原型创作人作者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0--新版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形象简析杨白劳形象简谈《白毛女》在歌剧艺术形式上的奇特发明赏析。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斗末期在中国 --- 把持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存在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情势,经久不衰。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大众结合。在统一个时代,延安人还动员了整风活动和大出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应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筹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的曙光已经降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唆使下,依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力的阶层奋斗实践联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记物,敏捷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上演,广受赞美。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传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 月,《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岩穴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劝善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间的所有祸福。

也有说法说白毛仙姑在山西。

后来还有人说四川的罗昌秀是事实中的“白毛女”。罗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毛女的故事出于贺敬之的家乡山东台儿庄,这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周扬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编剧的作品分歧意,周扬常设指派贺敬之进行编剧。《白毛女》的主意在贺敬之参加之前就有了。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

白毛女观后感800字初中生范文

【第6篇】白毛女歌剧观后感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1

金色的阳光撒在书页上,引领着我进入白毛女的世界。再次阅读,仍不禁为了这个故事而落泪。这是一个凄凉而黑暗的故事,书中的女主角喜儿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和邻居王大春青梅竹马,但村中的恶霸地主黄世仁垂涎喜儿的美色,以讨债之名,逼死了喜儿的父亲,并把喜儿抢掠回家。王大春阻止无力,最终加入了八路军。在黄家,喜儿遭到了黄世仁的侮辱,又受尽老太太的欺负。后来,黄世仁要续娶新人,便打算将喜儿卖到妓院去,在王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到了深山里,一住多年,因缺盐少吃,全身发白。因为到寺庙中偷贡品被人们看见,而被称为“白毛仙姑”。后来王大春回到村里,将她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整篇小说,作者的用词都很平实,却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那一幕幕。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2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3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毛女出生在北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她父亲欠下了地主很多的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地主黄世仁上门要债,可是对于吃饭都困难的白毛女家哪有钱还债呀,于是可恶的地主便提出要用白毛女来抵债,白毛女的爸爸说什么也不同意,结果被地主的爪牙活活打死了,悲痛欲决的白毛女为躲避地主少爷的迫害,逃到了深山当中,几年过去了白毛女苍老了许多,他的头发全都白了。

就在白毛女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现了,他们带领乡亲们赶跑了地主黄世仁,把土地分给了贫苦的乡亲们,同时还救出了受尽折磨的白毛女,白毛女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和乡亲们一起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去。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同时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4

她的悲惨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典型,她的顽强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着,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虽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现在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但以前的站争年代要什么没什么,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白毛女的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5

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家里人自然都把我当宝一样的护着,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那种。但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但自从我看了白毛女之后,我才知道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家庭。故事讲的是在1944年除夕,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故事里的喜儿为了逃掉,被迫逃到山里,过着孤苦临丁的日子,现在的我们想象不了喜儿受到的苦难,想象不了那一头的白发背后所遭遇的,在我看来,这是封建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这是旧社会的压迫染成的,这是黑暗的恶势力造成的。

白毛女歌剧观后感

【第7篇】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

电影《白毛女》讲述了发生在旧中国华北地区一个小村落里老佃农杨白老因为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而被逼死,女儿喜儿被抢走抵债,喜儿受尽屈辱和磨难,最后逃到深山老林,青丝变白发,人们看到后以为是鬼,直到共产党推翻了旧社会,人们才发现原来白毛女就是喜儿,才又让喜儿变回了人。影片采用3d技术、歌剧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演唱功底,充分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给人以美好的视听觉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进入了故事之中。

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颂,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而父亲杨白劳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2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杨白劳,知道喜儿,可是对于那段故事却未必知晓。小的时候以为白毛女是段神话故事,小时候还觉得白毛女可能是像贞子类的瞎话。后来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觉得很好玩,想象力却也真的是挺丰富的,哈哈哈。

直到后来看过这个电影,确实是一段让人心酸的故事,有人说这个故事有原型,其实有没有原型倒是没那么让我好奇,只是那一段黑暗的时期让人很心酸,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好了几千几万倍。倒让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该好好珍惜。

那个可怜而又坚毅的喜儿让人久久不能忘,那个可恶又可恨的黄世仁让人觉得将其碎尸万段都不解恨。那个没有人性没有法律的农村逼死了多少条性命,五叔的跳井,杨白劳的喝卤水自杀。有多少人顶不住生活的逼迫选择轻生,又有多少人没有尊严的活着,忙碌一年到头来交完租金后甚至不能糊口。突然觉得跟现在的贷款买房有点像,只是现在不会出现那种为吃饭所迫的情况。

杨白劳,和众多贫民一样,低声下气的从地主那里租地,艰难的生活,软弱无能,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保护不了,最后内心极度痛苦喝卤水而自杀。这大概是当时大多贫民的生活状况。

喜儿,勤劳善良,虽然生的清苦却也是在爹爹保护下长起来的,后来被生活所迫变得坚毅刚强。人的生存力真的是强大的,可以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三年。到底是心底有多深的怨多深的恨才可以支撑一个人在那种条件下生存如此之久。

大春,朴实肯干,心眼很好,却在心爱的女孩被抢走之后无能为力,无奈翻山越岭渡黄河去投奔红军。

还有很多像杨白劳一样被地主欺压的贫农,敢怒不敢言,改变不了现状,也不知道生活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目光短浅,无法认清现状,也不懂的反抗,最大的反抗是自杀,可是自杀对于那些无情的地主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看完电影,很心疼喜儿,也很佩服她,我不知道如果自己是在那种处境下会不会早就死掉了,生活在那个山洞里,想死简直是轻而易举地,跳崖,自焚。但是喜儿活下来了,她怀着怨恨,她想看到有一天地主被消灭,她等着给父亲报仇出气。但是一切结束后喜儿还可以勤劳勇敢善良的热爱着生活,和谐的和大春及王大婶生活在一起。也是需要很强大的心里吧。

以前偶尔还会抱怨遇到的挫折,遇到的不公平,后来去了解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异常艰难的日子,不公平的生活,想想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坐在教室读书,不用担心家里的老黄牛是不是吃饱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野外拍个小视频,不用担心今年收成不好还不上地租,我们甚至可以起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你自己愿意,我们推开窗可以看到满街的霓虹灯,我们爬上山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绕着月亮,身边坐着的是志同道合的老友,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就算有失意,还有一颗浪漫而又不悲伤的心灵不是。所以,热爱生活吧朋友。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3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4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万分,也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儿父女从其他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愤怒于黄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兽行为。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虽然我无法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们的愤怒与悲惨,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对地主的愤恨和无奈,但是就仅仅是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就让我对那个社会唯恐避之不及了。劳苦大众们辛苦一生却依旧贫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地主的压迫且无处伸冤,地主阶级不单坐享其成还不断压榨贫苦百姓,这个社会简直黑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而喜儿,一个单纯漂亮,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柔弱的可怜女孩,本是如花的岁月,本该是张扬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龄,却因为不幸生在了那样一个混乱黑暗的社会,先是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又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只能被迫为奴受尽苦楚,最终还承受丧子之痛,甚至因为常年过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丝变白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对一个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她与爱人也有着“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的柔情,也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本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为一笔无力偿还的帐,就因为地主阶级的欺压,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这对她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设想一下,如果喜儿有幸生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她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早就诉诸法庭将黄世仁绳之以法了吧,可是,毕竟这只是设想,在那个年代,贫苦大众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庆幸的是,喜儿最终还是与大春收获了他们美满的爱情,不然又该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是同情白毛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觉得黄世仁很无辜。在他们眼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以女抵债在那个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儿的命运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在黄世仁的头上。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价值观到底怎么了,也无力评价别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儿感到不公,替这个社会感到悲哀。是的,我们只是法制社会,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杨白劳欠债不还是不对,可是,难道以人抵债就合法了吗?难道强奸不算犯罪吗?难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结不该受到制裁吗?而且,杨家不是不还,是尽力了还不起了。我承认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儿咒骂黄世仁,可是,这难道不是人间在有真情在么?

同样为女子,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也很幸运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和压迫,相比喜儿,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没有喜儿生长的那个年代那么黑暗,

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也多了几分冷漠少了几分真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纸醉金迷中丢掉了自己,很多人还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然“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会发生了,这和黄世仁又有什么区别?是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地主与贫农的界定,但是贫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还是有,虽然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压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刚”还是发生了,甚至在孩子们之间都掀起了一阵“拼爹热”,这不值得反思么?还有,想当初黄世仁一手遮天与官府勾结,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很多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像杨白劳这样有冤无处伸的现象还是有,“温州动车事件”不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吗?

我不是想申诉什么,也不是想抱怨什么,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比喜儿生长的年代幸福许多,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现象,很多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现实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都只能选择默然接受。只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我还是愿意期待随着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像喜儿这样的悲剧能少发生一点;我还是真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点爱少一分冷漠,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5

凄美的故事,温馨的结局。这部影片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旧社会,以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的形式表现,把白毛女的坚强,解放军的英勇,地主的凶残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我陶醉,使我感动,使我反思对过去生活的态度,过去旧制度下的占有、分配不公、不和谐;而共产党推翻旧社会,打土豪、分田地、和平共享,现在的生活,物质丰裕、供给充足,要什么有什么,应当好好珍惜。

为阶级斗争铺垫,为红色政权唱响。《白毛女》无疑是成功的杰作。作品已经问世70多年了,作为红色作品的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容置疑,作品的音乐旋律堪称经典,更能体现和烘托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态度、立场和抗争精神,所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揭示了一种尖锐矛盾。电影通过对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辈人的悲惨遭遇的刻画,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的地主与贫苦之间的尖锐矛盾,也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展现在当代人的眼前,同时也热烈赞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光明与幸福,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当然,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人生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选择、去向也发生了变化,不好用现代意识来评判过去的事实,但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人必须要与逆境抗争!

现在观看这部历史新歌剧,不但是对我们开展中国革命现代史的一次教育,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本清源,做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战略构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农村精准脱贫,为全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人们的幸福安康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学习白毛女精神,把握现在,成就未来,为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增添一份力量。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

【第8篇】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1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2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土地是人类的根。土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没有一块地,种田人就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这样的贫苦人。每逢年关,他都要去躲债,但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见色心动,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强令杨白劳把欠他的六斗谷子利上加利,在腊月底前还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当杨白劳拿着一冬的血汗换来的七块五毛大洋到黄家还利息时,黄要本利一起还,硬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他和女儿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黄世仁的手心里,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人间悲剧。杨心如刀绞,自觉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 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 。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视为 “白毛仙姑”下凡显灵。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然后共产党开进来,由大春带头。到闹鬼的山神庙里破除迷信。他们成功地抓住了喜儿,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头发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后来大春认出了那是自己的爱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们。于是,共产党们听说了喜儿的遭遇以后,非常同情,就一起进了村里,把黄世仁和他大老婆杀了,把他们家的财产全部分给贫苦大众。没想到这白毛仙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本片故事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影片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的形象。她不只是旧社会剥削压迫和苦难的承受者,而且还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杨白劳、大春、张二婶以及反派人物黄世仁、穆仁智等,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的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运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题。在音乐方面,它借鉴同名歌剧所长,又有所发展,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和曲调,和谐优美,为本片增添了艺术光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该片的成就和

特点,使《白毛女》成为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于__时期,是“江青同志”当时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艺术样板作品”之一,曾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的精神食粮,一时红遍全国、家喻户晓。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出悲剧,就出现在我们太行山里。作家李满天从民间搜集到了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拿到报纸上发表,由贺敬之等改编成了歌剧,全国解放后又拍成电影,流传更为广泛。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亿万观众同情落泪的对象,是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艺术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万千,我十分痛恨可恶的老地主黄世仁,也憎恨万恶的旧社会。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这是从一个十七岁的佃农的女儿的身世表现出广大的佃农阶层的冤仇及最后的翻身。这是从一个地主的淫威表现了封建剥削阶级的反动、无人性,及其蹂躏人民、出卖祖国的滔天罪恶。

《白毛女》写于抗战期。这指出了民族统一战线如何被反动的地主阶级所破坏,所危害,从而这又指明了胜利以后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美帝国主义的意旨,用残酷的内战来答复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们在抗战时期的卖国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这又指明了在抗战时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够阻止反动派的从无一时间断过的妥协卖国的阴谋而把抗战坚持到最后胜利,那么今天的更为壮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

看了《白毛女》电影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那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人们的大救星,分给人们田地和粮食,让人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决拥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3

《白毛女》是一部几经加工修改,从乡民之口,经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传迁移的作品。从某个宽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仅是一个叙事,不仅是一种心态(mentality),甚至也不仅是一种话语(discourse)——虽然尽可以把它作为叙事、心态及话语来研究。它还关联着一种在“解放区”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在形式来源、生产经过和传播方式上都既不同于“五四”以来在知识分子层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别于“原生的”民间文艺形式和意识形态。而作为文化产品,它既有明显的“本土”、“大众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迹。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征,而只是想说明,这种带政治功利性的文学反而可能有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这个上下文是我们研究“解放区”文学以及整个现代文化史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歌剧《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过是民间伦理逻辑的一个功能。民间伦理逻辑乃是政治主题合法化的基础、批准者和权威。只有这个民间秩序所宣判的恶才是政治上的恶,只有这个秩序的破坏者才可能同时是政治上的敌人,只有维护这个秩序的力量才有政治上及叙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民间秩序塑造了政治话语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歌剧《白毛女》创作中不同话语原则间的交锋象征性地展示了解放区政治文化的生产过程。当然,我们无法证明非政治的、民间伦理秩序的逻辑就一定代表下层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且毫无疑问,就算这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意识形态,它也被利用来作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但它的确作为某种已被接受的,大众化的共识在这个剧本中发挥着潜在的定义和限制政治权威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出了一个可认同的空间。

与歌剧本相比,电影《白毛女》改写并强化了某种带市井文学色彩的爱情主题。在歌剧中,“非政治”的叙事焦点在于一个毁灭喜儿家庭、践踏和谐平安伦理秩序的恶势力终受惩罚,蒙受苦难的良家女子终于得救,申冤复仇。而在电影里,这个民间秩序经过了某种翻译,在毁灭与复仇之外,还引申出一个有情人悲欢离合,终成眷属的好事多磨式的情节。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4

彼岸花,开了又败,刚刚上演的这场故事,结局美好,却合乎情理。

断桥与桥段。跳起坚毅、悲壮的舞步,发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呐喊。从一个被加倍侮辱和拷打,变得更加坚毅的你。那种坚毅让我们知道,你心里的伤痛,哪怕是再苦再累你依然得活下去。

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挑战着命运与死亡,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

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时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焉知转眼就是重生。

无数个日日夜夜。从黑到灰,从灰到白。命运总是无情,它不会理会人间的悲欢,任性的走着,不知道终点在哪。命运是一个谜,是一个奇迹,谁又会懂得。“梦”外的世界危机四伏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这就是喜儿经历的人生。

谁会偶然遇见谁。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人无法改变。大春,喜儿的巧遇。让这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演义”注定了结局,不幸的命运注定结束。

光阴荏苒,一切的沧桑变幻都将随江水汩汩东流。如今,乡亲们载歌载舞,喜儿和大春,辗转无数艰苦的日子,再度重逢。喜儿将坚毅不屈进行到底,拥抱,这来之不易的“等候”。

为百姓解放穷苦而斗争。喜儿从一个弱者走到今天,她经历了什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有了勇气便能粉碎厄运,在嘈杂纷乱的世界,能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虽然微渺,只要不随波逐流,追求俗世浮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能够保持特立独行,厄运定会结束,赢得新的一切。

喜儿笑了。跳起就别的舞,开起新一段美丽人生。坚持不屈后的微笑是对喜儿人生最完美的注释。微笑是从从容容得人生态度,这是坚毅和不屈胜于命运的唯一‘筹码’。这是喜儿始终的诠释。

喜儿,大春再相遇,他们又将邂逅怎样新的一切,让我们对他们产生无尽的遐想,他们的未来将会在经历风风雨雨后,更加永久。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在亿万同胞拼死挣扎的时代。与这一切都在美好向前发展的如今相比。那个时侯发生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历史发展必然里的一种悲剧。那时候爱情的分和,是他们的无可奈何。有的东西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消失,就如生命,任何时候都是生命永不褪色的底色,永远都有始终。。

从喜到悲,从悲到喜。辗转的日夜后。这样的结局如此明静。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5

因为不习惯看舞台剧,我最后看的是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经讲过许多次,这里便不赘述剧情,只讨论一些我看完之后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开唱,这好像是那个年代的电影特色,电影版《白毛女》里有许多处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说话。电影开头就是杨白劳在唱歌,几句歌词点出坐拥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也描绘出一副地主压榨农民的场景。还有喜儿临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边扎头发一边唱着“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对着镜子扎起来,唉唉扎呀扎起来”既体现出穷人结亲的困窘,却又表现出喜儿对婚事的期待。亦有后面,喜儿被误认为白毛仙姑,追着进庙躲雨的黄世仁打时,半唱半说的那段“你说我是鬼,这都是你们把我逼成这样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们,我要咬你们。”一个人自说自话难免看着尴尬,但是这样一处理就不会给人强行解说的别扭感。绝大部分的唱段听着是没什么问题的,唯独一个地方,我重复看了几次,还是觉得突兀。杨白劳死了之后,穆仁智前来抢喜儿,喜儿在听到契书的内容后,就开始唱她的震惊、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坚定,杨白劳的死就这样一笔匆匆带过,本来应该很冲击的一件事收尾却匆促而平淡,喜儿的高唱一点也没能让我觉得冤屈,反而越听越觉得虚假。

电影里还有许多处埋了伏笔和暗示,对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黄世仁回来在路上调戏喜儿那幕,让后来使计强抢喜儿的剧情顺理成章。赵大叔给王大春和喜儿讲红军的故事,也为后面王大春去投奔红军埋下了伏笔。而杨白劳死于盐卤的伏笔非常隐晦了,一开始我看到杨白劳抓住想偷吃盐卤的猫说“找死啊”,只以为是平常的家庭琐事,没想到最后杨白劳是喝了盐卤跑去雪地里自尽的。对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黄家上用得尤为频繁。黄世仁的母亲,刚出场是个敲着木鱼念经的老婆婆,乍一看是个慈眉善目的形象,结果开口就是剥削收租,一点活路不给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额却都是“德贯千顷”“积善堂”,黄世仁强暴喜儿的那间房门上还挂着“大慈大悲”的匾额,不可谓不讽刺。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对比,是黄世仁前后期形象的转变。黄世仁刚出场显得特别强大,走路昂首阔步,神情高傲,连他黄家就是县衙这种话都随便说,农民们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间,无所不能的模样。但自他在庙里遇上喜儿开始,他就表现出一种畏缩窝囊的模样,走路含胸驼背,神情畏惧,仿佛换了一个人。黄世仁重新出场的时候,我几乎没能认出他来,差点以为后期换演员了。

除了这些特别的安排外,还有些细节很动人心弦。《白毛女》刚开场的时候,喜儿和王大春两人无声的互动,大年三十那晚喜儿因为将要出嫁而在杨白劳怀里撒娇,杨白劳出门赴死前脱下厚衣盖在沉睡的喜儿身上……都体现了农民阶层淳朴的性情。但同时,在面对黄世仁的欺压时,农民们一次次的退却忍让,也表现了那时农民阶层的无力。

《白毛女》这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贯穿始终,且一步步的加深,从最开始单纯的人地矛盾,累加杀父、夺妻、毁家之恨,使人越发对黄世仁恨之入骨,也对地主这个形象越发厌恶,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

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8篇)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电影《白毛女》讲述了发生在旧中国华北地区一个小村落里老佃农杨白老因为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而被逼死,女儿喜儿被抢走抵债,喜儿受尽屈辱和磨难,最后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白毛女范文

  • 白毛女观后感
  • 白毛女观后感928人关注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由贺敬之、丁毅共同执笔创作。下面是第一心得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毛女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白毛女观后感一第一次看这种黑 ...[更多]

  • 歌剧白毛女600字观后感范文
  • 歌剧白毛女600字观后感范文896人关注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跟父艰难度日,父惨死后,受到黄世仁家残酷虐待,逃进深山,以惊人毅力苦熬岁月,等待报仇一天。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更多]

  • 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8篇)
  • 白毛女观后感小学生的(8篇)60人关注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电影《白毛女》讲述了发生在旧中国华北地区一个小村落里老佃农杨白老因为还不起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而被逼死,女儿喜儿被抢走抵债,喜儿受尽屈辱和 ...[更多]

  •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2篇)
  •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2篇)43人关注

    电影白毛女观后感1000字1几千年前,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