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故居观后感1500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故居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居观后感1500,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第2篇陈云故居观后感 第3篇看故居有感 第4篇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观后感 第5篇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第6篇参观朱东润故居有感 第7篇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 第8篇初一学生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第1篇】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关中的硬汉派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迄今为止刚好三周年了。一大早中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反正今天难得有个偷闲的日子和战友一起驱车回老家转转。老家有八十多岁老父亲己年迈需要看看,父亲尽管年岁己大但怎么也割舍不下那些他一生侍弄的土地。车子出蓝田县城在马河桥畔吃罢午饭便驶向老家,一路上雾气渐渐大了起来,路两边的杨柳树枝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沟畔两旁的槐花己过旺期,但雨中不时还夹杂着阵阵的香味,乡道间时不时都有放蜂的帐篷时隐时现。回到家中收拾完一切琐碎事和卫生己到傍晚五点多了,因为我俩明天都有事情便又匆匆向西安出发。在车上我便对战友平社说“一会咱从灞河桥去西蒋村陈忠实先生故居转转,反正从那也能到纺织城,”他满口答应。大约二十多分钟,车子便到了陈先生的旧居门前。
西蒋村背倚白鹿原,村子很大。站在陈先生的门前向北过了灞河便是蓝田的泄湖地界。西蒋村是蓝田和灞桥的界畔,先人辈在很早便相互通婚走动,并不存在什么区域划分。西蒋村向下便是一望无际宽广的灞河水,河水是自东向西流向渭河的。先生的故居是三间平板房,站在马路旁的石阶上踮起脚尖才能看到院中的光景。楼门也不是农村很气派的那种,院墙不高。楼门两边贴着红色的对联,天色暗了我们也没看清内容。听出门散步的小伙说“前几天家人把先生的骨灰送回来了,他一家人经常住西安不回家”。“人家屋里有东西怕丢了,所以经常锁着门。”正是这间不起眼的平房,陈忠实先生在这里酝酿出了《白鹿原》的初稿以及创作前的各种筹备资料。门前苍翠的绿竹掩映着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屋,谁能想到会有一个铮铮铁骨的关中作家陈忠实能横空出世名扬天下。
陈忠实先生做过农民做过乡村教师后来便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上。他从1976年开始发表《无畏》,后来短篇小说《信任》刊于《人民文学》并获奖。看过陈忠实的传记写他那时如饥似渴想读书时而偷偷溜进文化馆的图书室看到了许多当时列禁的一些外国小说,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延河》刊物给他的帮助则更大,像陕西当时的王汶石,杜鹏程等老作家都给了他不少文学上的鼓励和支持。
《白鹿原》的成功背后是一番辛酸与困苦的较量,也是生命无限绽放的花朵奇葩!灞河泱泱之水流经门前让他回望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的栖息地,白鹿原上是茂盛的森林而灞河畔则是水草丰富的动物植物的天堂。渭河平原上的蓝田更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故事传说更是多不胜数。半坡遗址、秦汉王朝的墓冢让他欣喜若狂。从1987年开始,他便开始四处筹集素材与资料。小时候的他就在一河之隔的老牛坡下的新街子上学,并经常听老人说关中大儒牛兆濂的故事,后来便有了《白鹿原》朱先生的原型。黑娃的原型听人说是蓝田厚镇民国时期的土匪原型,至于鹿兆鹏、鹿子林、白家轩等人都有蓝田革命先烈的影子……
蓝田的风土人情和故事成就了陈忠实,也成就了伟大作品《白鹿原》。就是在这个塬下的院子里陈忠实先生经历了炼狱般的创作,每天写困了便出门有时上塬转转,一览横亘于渭河东岸的山川丘陵,再就是俯瞰门前奔流不至的灞河……困了有白酒抿上一口,心情乱了吼几嗓子秦腔发泻一下胸中的往事纷扰,有时确实太累了便走下河道伫立在夕阳下回望西去灞河掩映中的长安古城……河水的上游有蓝田猿人的影子,有歪嘴岩汪峰、李先念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子;对面华胥有华胥陵古国的传说,更有关中一代名儒的牛兆濂的深远影响;塬上更有赵伯平、胡达明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白鹿原》有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也有着史诗般《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1993年6月《白鹿原》出版,发行量15000册,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谁知道五个月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加印了6次,发行量从56.6万册一下子跃到近100万册,当然不包括当时的许多盗版。记得1994年我在灵宝二炮服役时也买了本《白鹿原》的盗版,而且战友们你争我抢地看。《当代》主编何启治先生评价《白鹿原》是五四以来最好的小说。评论界当时也褒贬不一,有的评论界学者认为《白鹿原》应该删掉里面的性描写,有的认为《白鹿原》过于陈腐而且词语有些粗俗。50万字的小说描述了清末至解放前后的白鹿原上的宗族恩怨及历史变迁。中间的经历跨越民国的各种天灾人祸以及军阀混战时期的二虎守长安、镇嵩军刘镇华围长安城、抗战时期的西安和解放后的西安……听说当时一千字30元钱,仅稿费他就挣了一万五千多,他高兴地逢人便夸“我都成了万元户口了。”
长安是一部千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汉民族汉唐文化的鼎盛发源地。《白鹿原》火遍了中国,从电影、电视剧、话剧到戏曲,无不证明它的艺术生命力之强大。先生驱车翻阅了浩大的《蓝田县志》走访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后代才有了后来小说上的人物塑像。《白鹿原》不仅是一本民族的变迁史更是一本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1993年出版,陈先生当年6月当选陕西作协主席兼中国作协副主席。时隔4年的1997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4月29日先生因病去世,先生一路坎坷一路风雨艰难而行。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耐不得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煞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先生己乘白鹿去,此地空余白鹿原。晚上归家挑灯写下叙叨琐碎文字以为纪念!
【第2篇】陈云故居观后感
陈云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修身”和“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创业要实”的宝贵精神。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陈云故居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陈云故居观后感一
此次参观陈云故居纪念馆,我们听取了纪念馆馆长徐建平关于“学习陈云同志精神风范,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的报告”。
就念馆主要由主管、陈云文物馆、铜像广场、陈云故居、陈云手迹碑廊和文化创意街组成,展示了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
馆长先为我们介绍了陈云同志的生平,1920xx年6月13日,陈云诞生于上海市青浦区陈塘镇的一个穷苦家庭中,自幼丧父丧母的陈云由外婆、舅舅、姐姐抚养成人,他的身上从小就具备刻苦学习,勇敢坚定的品质,更有着英雄主义情怀。1920xx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领导的伟大事业。他的一生,经历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是伟大的光荣的一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云同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期,陈云同志为我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云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严于修身”和“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创业要实”的宝贵精神,一如在纪念陈云同志110周年之际号召我们学习陈云同志坚守理想信念,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刻苦学习的品质。
了解陈云同志的事迹,学习他身上的精神风范,对于我们加强自我教育,党性修养的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必须向陈云同志看齐,努力做到:
1.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不仅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而且必须对于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奋斗到底的决心。
2.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一个真正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党员,在于他能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中,执行党的决议和规章,提高政治警惕性。
3.做群众模范,要积极地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以模范党员的姿态,对党和革命无比忠诚,始终坚持立场。
4.加强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增强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
陈云故居观后感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于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追思在建设与改革新中国时期英勇风险的英烈。
称陈云同志为“三严三实”的教育楷模,并号召全党向其学习。他身上有5种精神。“坚守信仰,党性高洁,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刻苦学习”。他也曾说过:“解放了的祖国,是由毛主席的领导,人民的努力,先烈的鲜血而谋来的。”于是,怀着深深地敬意,我们于20xx年10月21日参观了陈云纪念馆,听馆长讲述了陈云的人生经历。
陈云纪念馆坐落在青浦区某个僻静的街道旁,馆内陈设简朴而清雅,院内有溪涧与小片竹林,像极了陈云同志温和的气质与谦谦的君子之风。
在馆长的陈述中,我们了解到5种精神的内涵。坚守信仰指的是坚守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应为光产主义而奋斗终生。陈云同志自选择之后从未动摇。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他与1920xx年出生于穷苦的农民家庭,从艺术馆的店员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当时中国共产党生于微末,非执政党,而他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70年一直投身于工人运动中,他曾说:“我一不为做官,亦不为发财,而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党性高洁,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刻苦学习,这些精神在她的一生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在解放战争、长征等的革命时期,还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中,他都甘于奉献,从未退缩。他有瞻前的眼光,早在60年代已经提出“分田到户”的设想。他对人民群众一心一意,在57年的中央委员的生涯中,他总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曾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为人民谋福利,比如中年积极分子的待遇方面的提升,比如他关注北京市民大白菜的运输和消费,他总是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用个人行动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
陈云同志严于律己,清廉节俭。他的三餐简单而普通,他的着装也非常简单,从不铺张浪费。他不仅对自己严格,不因为自己的声望而自得,从不享乐,同时,他也对家人严格要求。要求其夫人儿女生活节俭。并为祖国建设做贡献。最后,在其去世之后,陈云同志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用于医学研究。这是多么可敬可爱的人啊,他用一生诠释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节操与本分。将群众利益永远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永远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公正廉明,正是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
在此次经历中,我了解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在生活中一直坚守党的宗旨的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云故居观后感三
狂年是陈云诞辰110周年,他经历了中国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陈云逝世后,在许多人的要求下,建设了陈云纪念馆。号召全党同志向陈云同志学习五种精神,三严三实精神也深深地体现在陈云同志的一生中。
我们要坚守信仰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陈云同志1920xx年出生于艰苦的农民家庭中,年幼时父母双亡,被送到舅舅家生活。陈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读书非常刻苦,从小就形成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坚定信仰。1920xx年,14岁的陈云离开家乡,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学徒到店员到一名革命家的转变。在商务印书馆取得一番成就后,陈云认为应当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20岁时,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在他70年党员生涯中,从未动摇过这一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的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要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陈云同志在担任国家领袖期间,每逢节假日一定会出门观察民情,十分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在生活中,陈云非常节俭,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非常苛刻。陈云同志的两套中山装伴随了他一生,毛巾要用出四个洞才能扔。警卫员说陈云同志用户一杯水洗头,菜谱朴素简朴,住所只有两处。唐山大地震时,陈云在北京的住处受损,他用一支钢架支撑住了横梁继续居住。除了对自己,陈云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陈云家中有两辆红旗车——一辆公务车从不允许家人乘坐,一辆自行车给夫人上班使用。陈云同志对自己的五个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从小刻导他们多读书,做好人。他不允许女儿穿皮鞋,不允许子女透漏自己的身份,80年代没人愿意做老师的时候,陈云把自己整在担任处长的女儿叫回家里来当老师。
参观陈云故居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把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践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争做良好的先锋模范,为周围的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增强自己的政治觉悟,坚守理想信念,把三严三实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贯彻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这样的标准模范来实现个人的升华。
参观陈云故居,使我领略到伟人风骨,接受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思想,精神洗礼。从此,我将用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修炼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前进的道路上,我会不畏挑战,继续前进。
【第3篇】看故居有感
看故居有感
钱 蕙 纕——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
腊月初八,正值所谓的腊八节,欣接老同学陈孝曾电话,称平阳附近的厚洋村正在举行年风民俗文化活动,闻此消息,大喜过望,随即赶赴厚洋。
厚洋原是务洋乡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四面临水,是一个十足的江南水乡,村庄不大,文化底蕴却颇为深厚,清代著名的女诗人钱蕙纕故居就处于该村的东首。故居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个塌倒的厅堂和三间摇摇欲倾的平房。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及高梁、柑橘等杂物,门台尚且完整。文物部门已作保护性修缮,外面筑了一道围墙,刷上白灰,白墙上书写了钱蕙纕写的《木兰花慢——暮春雨中》:“剔残灯听雨,暮春时,似深秋,奈切切凄凄,暗风吹刮,乱触帘钩,乡心岂有灰死,但牵连又上翠眉头,往事如烟易散,旧游似梦难留,何由绝境类羁囚,此恨几时休?枉登高望远,故国绵邈,满月烟浮,怎如昭君昔日,更飘零异域也风流,遗得青青一塚,长留与后人愁。”细读此词,戚戚含悲切之感。于是心中产生一疑问:钱蕙纕,何许人也?
查资料得知,原来,钱蕙缞是一个裙钗弱女,原藉嘉定,出身豪门,书香世族,其父钱唐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恩授州官,却自愿到江宁为教谕,立志教书育人,时有平阳人陈夏荣任江宁府同知,陈有子曰陈振孟,已届择偶之龄,闻钱氏有女贤惠,遂托媒妁提亲,钱家见是上司之子,又是门当户对,遂许,终结为泰晋,于是,年约十五岁的钱蕙纕远嫁到平阳山丰,即现在的厚洋,初到平阳,钱蕙缞对生活满怀美好的憧憬,她决心在这人地不熟的他乡相夫教子,祀奉长辈。但是,丈夫陈振孟由于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娇生惯养,生性放荡不羁,长年游学在外,出入青楼楚馆,不求上进,年轻娇贵的钱蕙缞,苦恼万分,为了劝诫丈夫,她写了一首诗:往事休重省,时来且自强,男儿能作健,蓬筚亦辉光,傥成苏季志,惟望早还乡。诗中表现出她渴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象苏秦那样奋发图强,为家增光。可是放荡成性的陈家公子,却还是沉浸在烟花柳月之中。钱蕙纕无可奈何,她在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又无丈夫疼爱的境况下,肩挑着奉上育下的重任,孤独悲痛之中,她写下了:柳子飘零瘴海边,李陵忧患托诗篇。悲深拟赋思乡曲,感切翻成滴泪篇。精卫衔时山木尽,杜鹃啼处血痕鲜。明知似病应无药,遣恨唯凭一幅笺。满幅的忧愁悲思,读后令人泪洒满襟。可是她始终坚贞不渝,伴着幼小的儿子,盼望自己的儿子早日成才。凄苦的日子里,她写下了:“具鸡黍以供母,执一经以教子;且灌园以自给,虽佣舂而不耻;轻五斗而折腰,卜百钱而闭肆;挽鹿车以偕隐,泣牛衣而相对。”的诗句,她立志要像陶渊明一样,不羡富贵甘愿清贫;要像梁鸿一样不耻下佣,挑着稻谷去舂米,操起水戽去灌园;她要和自己的郎君像鲍宣夫妇那样,艰苦奋斗,挽鹿车而自立门户,其品其德,彰然无遗。
乾隆五十五年,她的父亲钱唐病死于江宁府,不久之后,她的公公陈夏荣也去世,失去了两大支柱之后,钱蕙纕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然而,由于公公的离世,随之而来的家族内斗也日趋激烈,分家析产之争,几近白热化。钱蕙纕在这场家庭内斗中与家族的矛盾越加尖锐,世家人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处境越加艰难。为了回复有人问她,公公带回多少财物,他写了一首《或问翁归有所积否,作诗答之》,诗中写道:“半生作宦世相违,隐退匆匆返旧扉。一路云山都不带,满船惟载月明归。西粤曾经宦辙驰,金陵住久岁频移。归来自检行囊里,赢得钟山数首诗。”但是,在那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哪怕是亲兄弟,何尝不是见利忘义呢?谁会信一个弱小女的.几句诗文?
娘家远在千里,夫家怨恨纷纷,丈夫又不顾家,这一切她只能默默忍受着,把希望寄托在养育两个儿子身上,她在《示儿》诗写道:“抚育成非易,当时且自勤。绸缪防暑雨,补缀俟寒云。薄俗真堪弃,浇风不可闻。逸劳古有训,迟尔必超群。”但没等到儿子成才,她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死的时候,年纪没有超过三十五岁!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极度尊崇封建礼教的闺中秀兰,被世人称之为李清照第二的女中奇葩,不是因为贫困潦倒而死,而由于丈夫的放荡,由于家族为争财产的恶斗,而被由此引起的种种悲痛,忧愁,伤心,怨恨,无端地折磨致死。我伤痛,伤痛那个势利封建的家族,我斥责,斥责那个抛弃肾妻良母而不顾家的丈夫!我感动,感动她对婚姻的坚贞不渝,感动她自负内心的苦楚,却还极力维护着这个并不令他快乐的家。我惋惜,一代才女竟又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幸的舛运!
羊年腊月初八写于无聊斋
【第4篇】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观后感
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观后感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关工辅导组的小朋友一同乘车去孙中山故居参观。一路上我们唱着歌,背着诗,好热闹啊!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到了孙中山故居。影壁上“天下为名”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它象征着伟人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理念,我们赶紧在这儿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照了一张集体照。穿过绿树成荫的大道,就看到了一座二层小楼——那就是孙中山童年生活的地方。门里一颗横卧着的酸子树,这可是孙中山从国外带回来亲手栽种的,曾经台风袭击刮倒了,但它依然枝繁叶茂,好像在述说着它和主人都是饱经挫折,历经险阻,但革命斗志分外旺盛的不屈志士。走进故居的客厅,正面挂着伟人孙中山的大照片,左侧是孙中山的卧室,里面只有一张大床,这简朴的.家具,说明孙中山一生为公,从不为个人谋私的高尚品德,是廉洁奉公的典范。紧接着,我们去了纪念馆。正厅立着孙中山先生威严的雕像,似乎他在亲切地注视着我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图片回顾伟人过去的道路:从12岁远赴重洋,到1894年上万言书……
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这期间,他历经风险但他屡败屡战,坚忍不拔,他说过,要中国革命成功就要有百折不回越挫越勇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一定成功。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被推举为第一任临时总统,紧接着清皇帝博弈宣告退位。至此,孙中山领导中国****了统治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革命的中华民国。他一生为革命奔走,坚定地推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国内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就在他弥留之际,仍想着革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的坚强斗志和一切为公的高尚品德是孙中山先生给全国人民的遗产,我们一定要学习他这种伟大的精神。树立人生大志,把自己锤炼成不怕困难,勇敢向前,自强不息的接班人。
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观后感
【第5篇】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2014年11月15日,在教研室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相关成员一起参观了北京鲁迅博物馆。
吃过早饭,我们就早早地出发了。来到目的地,被告知开馆时间为上午九点,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呢。于是大家决定在附近转转,也因此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北京胡同的机会。
周边有很多条小胡同,我们选择一条走过去。在我的想象中,北京胡同应该是住满了人家,车水马龙,且一直忘不了尽头的,可是眼前的胡同却与首都北京显得格格不入。破破旧旧姑且不说,人影更是少见。深入到里面,还发现极其脏乱。狭小的空间、凌乱的摆设,毫无生机可言,但丝毫不减其“身价”。可不是,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有求租的,有出售的,我们随手拍了几张,感叹十几平米的破旧小屋标价都是一百多万。
面对眼前的胡同,跟想象中截然不同的胡同,我们似乎都有太多的问题想问,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见到人影,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吧!也可能是这里压根儿就没有人!同行人却都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终于还是忍不住敲开了一家门。小屋的主人似乎不是很高兴,但也谈不上很厌恶,面对同行人的真诚笑脸和无比礼貌的用语,她还是礼貌性地回答了大家的疑惑。从中我们得知,如今的胡同里,几乎没有本地人入住了,暂住此地的基本上都是外来者,有做生意的、打工的、陪孩子读书的……
虽然还有很多的好奇,但时间已经快到九点了,我们还有更想去的地方,还有更想见的人。
再次来到博物馆,距离九点还有五分钟时间,门卫友好地准备让我们通行了,递交一张身份证即可免费入馆。
进馆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花坛中间坐落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先生的手稿。雕塑四周盛开着火红的玫瑰花。那一刻,我觉得书香、花香,都只能属于先生。
花坛后方是一个陈列厅,但是不对外开放,我们隔着窗户很难看出什么,于是往左走,又一座雕塑出现了,那是我们同样熟悉的可敬可爱的藤野先生,紧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史沫特莱的雕像。一个来自日本,一个来自美国,但他们都与先生有着浓厚的感情。我庆幸,在这里能看到他们,能再次感悟跨越国界的真挚友情,我想,先生有他们陪伴,定不会再感孤独!
走着走着,我们不觉走进了书店,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们的范老师了,他不停地跟管理员交流着、咨询着,对书籍点评着,跟同行切磋着……一旁的我,一边听着,一边赞叹着,同时又不免愧疚着。范老师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的,他对鲁迅先生相关作品的痴迷也不是随便哪个人能替换的。 我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先生肯定又多了一个可以亲密交谈的挚友!
再看整个书店,面积不大,却满是书籍,无不与鲁迅先生有关。先生生前曾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的死掉了。”的确,先生还活着,活在我们无数读者的心里。深入其境,我不禁也被先生的`豪情以及范老师的痴情所感染,竟然也特别想带几本书回家,在大家的建议下,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了几本。
在书店“饱食”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进入了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是一套旧式的四合院,在当时也许很狭小,但今天看来却很宽敞。正面是三间屋,其中正中间是起居室,起居室的北面一间是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先生母亲的卧室,西屋为先生的原配朱安的卧室。由于这里也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只能隔着窗户粗略地看一看。屋内的陈设和布局基本一样,都显得极其简陋,不过这一切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如此先生入住,陋室自然不陋也。当然这几间小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先生的卧室兼工作室:一张书桌,一把竹藤椅,一个茶杯,一盏煤油灯……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先生的身影,他正坐在竹椅上,专注地写着什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有笑意;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抬头望外……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告诉我们,他家有一个后园。果不其然,正屋左侧有一个狭小的门,赫然立着“后园”二字。进入后园之门,便可见一棵大树傲然挺立,同行人都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着。由于时值冬季,树只剩光秃秃的枝条,没有谁能准确地辨识出这是什么树,但是大家兴味犹浓,恐怕还是源于先生笔下所写的枣树吧: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有了对这一棵枣树的猜测,大家又开始寻找另一棵。没想到附近还真有一棵相似的树,至于这些是否就是先生笔下的那两株枣树,出了园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对先生更多的怀想,以及此行我们美好的瞬间。
参观完先生的故居,再回看,我们发现屋前屋后都有着先生亲手种植的树,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众多树木中,除了先前我们好奇的所谓的枣树之外,留下我抹不去记忆的当属那棵白丁香了,源于我们的一次亲密接触,让我眼泪横流,也正是那重重的一撞,让我的头昏沉了一下午。出园时,面对同行人的惊讶眼光,我强笑着说:是感动的!是想念先生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玩笑,但此行确实让我对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敬意和怀想也更深了一步!
出了鲁迅故居,我们便进入了鲁迅博物馆。整个博物馆有上下两层,展示出了先生一生的足迹,从1881年的诞生到1936年的因病逝世。从出生地浙江绍兴到逝世寓所上海。其中有先生的著作、朋友、家人、思想等等。我们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紧随先生的足迹,探寻着先生伟大的生命历程。
最终总结:先生不愧于“民族魂”的光荣称号。
由于下午要返程,我们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鲁迅故居,离开鲁迅书店,离开鲁迅博物馆,时间是十一点四十六分。
返程的路上,谁也没提及鲁迅先生,但话语明显比来时少了,我想大家定是各有各的心思吧!但共同点肯定是与先生有关。
谨以此文记住此行,追念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最后想对鲁迅先生说一句:您,永远活在我们世人的心中,永远,永远!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
【第6篇】参观朱东润故居有感
参观朱东润故居有感
清明节前,老师带我们游览了朱东润故居。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他还写了《张居正大传》、《梅尧臣大传》等著作。
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小时候他学习时从不偷奸耍滑,而是脚踏实地。再看看我,每次碰到难一点的题目,我就不肯动脑筋了,直接查电脑或问别人,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依赖电脑、依赖他人的坏习惯,这一点我和他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以后我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的完成。
而谈到读书,我们的'差距就更大了,并不是我不读书,而是我每次读书都是囫囵吞枣,速度的确是快,但因为如此,里面的故事我根本就记不住,根本就没法和他比。但我还是有认真读书的时候的,我读《水浒传》时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正因此,我对《水浒传》里的故事烂熟于心,也明白了做一件事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不能一点马虎的道理以后我要经常用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我就能体会更多的道理,提升我自己的修养。
以后,我要学习朱东润的优点,多看书、多动脑,将来造福祖国、造福人民。
【第7篇】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
看厚洋钱蕙纕故居有感1700字
腊月初八,正值所谓的腊八节,欣接老同学陈孝曾电话,称平阳附近的厚洋村正在举行年风民俗文化活动,闻此消息,大喜过望,随即赶赴厚洋。
厚洋原是务洋乡管辖的一个自然村,四面临水,是一个十足的江南水乡,村庄不大,文化底蕴却颇为深厚,清代著名的女诗人钱蕙纕故居就处于该村的东首。故居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个塌倒的厅堂和三间摇摇欲倾的平房。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及高梁、柑橘等杂物,门台尚且完整。文物部门已作保护性修缮,外面筑了一道围墙,刷上白灰,白墙上书写了钱蕙纕写的《木兰花慢——暮春雨中》:“剔残灯听雨,暮春时,似深秋,奈切切凄凄,暗风吹刮,乱触帘钩,乡心岂有灰死,但牵连又上翠眉头,往事如烟易散,旧游似梦难留,何由绝境类羁囚,此恨几时休?枉登高望远,故国绵邈,满月烟浮,怎如昭君昔日,更飘零异域也风流,遗得青青一塚,长留与后人愁。”细读此词,戚戚含悲切之感。于是心中产生一疑问:钱蕙纕,何许人也?
查资料得知,原来,钱蕙缞是一个裙钗弱女,原藉嘉定,出身豪门,书香世族,其父钱唐为乾隆三十五年进士,恩授州官,却自愿到江宁为教谕,立志教书育人,时有平阳人陈夏荣任江宁府同知,陈有子曰陈振孟,已届择偶之龄,闻钱氏有女贤惠,遂托媒妁提亲,钱家见是上司之子,又是门当户对,遂许,终结为泰晋,于是,年约十五岁的钱蕙纕远嫁到平阳山丰,即现在的厚洋,初到平阳,钱蕙缞对生活满怀美好的憧憬,她决心在这人地不熟的他乡相夫教子,祀奉长辈。但是,丈夫陈振孟由于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娇生惯养,生性放荡不羁,长年游学在外,出入青楼楚馆,不求上进,年轻娇贵的钱蕙缞,苦恼万分,为了劝诫丈夫,她写了一首诗:往事休重省,时来且自强,男儿能作健,蓬筚亦辉光,傥成苏季志,惟望早还乡。诗中表现出她渴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象苏秦那样奋发图强,为家增光。可是放荡成性的陈家公子,却还是沉浸在烟花柳月之中。钱蕙纕无可奈何,她在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又无丈夫疼爱的境况下,肩挑着奉上育下的重任,孤独悲痛之中,她写下了:柳子飘零瘴海边,李陵忧患托诗篇。悲深拟赋思乡曲,感切翻成滴泪篇。精卫衔时山木尽,杜鹃啼处血痕鲜。明知似病应无药,遣恨唯凭一幅笺。满幅的忧愁悲思,读后令人泪洒满襟。可是她始终坚贞不渝,伴着幼小的儿子,盼望自己的儿子早日成才。凄苦的日子里,她写下了:“具鸡黍以供母,执一经以教子;且灌园以自给,虽佣舂而不耻;轻五斗而折腰,卜百钱而闭肆;挽鹿车以偕隐,泣牛衣而相对。”的诗句,她立志要像陶渊明一样,不羡富贵甘愿清贫;要像梁鸿一样不耻下佣,挑着稻谷去舂米,操起水戽去灌园;她要和自己的郎君像鲍宣夫妇那样,艰苦奋斗,挽鹿车而自立门户,其品其德,彰然无遗。
乾隆五十五年,她的父亲钱唐病死于江宁府,不久之后,她的.公公陈夏荣也去世,失去了两大支柱之后,钱蕙纕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然而,由于公公的离世,随之而来的家族内斗也日趋激烈,分家析产之争,几近白热化。钱蕙纕在这场家庭内斗中与家族的矛盾越加尖锐,世家人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处境越加艰难。为了回复有人问她,公公带回多少财物,他写了一首《或问翁归有所积否,作诗答之》,诗中写道:“半生作宦世相违,隐退匆匆返旧扉。一路云山都不带,满船惟载月明归。西粤曾经宦辙驰,金陵住久岁频移。归来自检行囊里,赢得钟山数首诗。”但是,在那个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哪怕是亲兄弟,何尝不是见利忘义呢?谁会信一个弱小女的几句诗文?
娘家远在千里,夫家怨恨纷纷,丈夫又不顾家,这一切她只能默默忍受着,把希望寄托在养育两个儿子身上,她在《示儿》诗写道:“抚育成非易,当时且自勤。绸缪防暑雨,补缀俟寒云。薄俗真堪弃,浇风不可闻。逸劳古有训,迟尔必超群。”但没等到儿子成才,她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死的时候,年纪没有超过三十五岁!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极度尊崇封建礼教的闺中秀兰,被世人称之为李清照第二的女中奇葩,不是因为贫困潦倒而死,而由于丈夫的放荡,由于家族为争财产的恶斗,而被由此引起的种种悲痛,忧愁,伤心,怨恨,无端地折磨致死。我伤痛,伤痛那个势利封建的家族,我斥责,斥责那个抛弃肾妻良母而不顾家的丈夫!我感动,感动她对婚姻的坚贞不渝,感动她自负内心的苦楚,却还极力维护着这个并不令他快乐的家。我惋惜,一代才女竟又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幸的舛运!
【第8篇】初一学生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初一学生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和小伙伴们一同乘车去孙中山故居参观。一路上我们唱着歌,背着诗,好热闹啊!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到了孙中山故居。
影壁上“天下为名”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它象征着伟人孙中山一生的革命理念,我们赶紧在这儿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照了一张集体照。穿过绿树成荫的.大道,就看到了一座二层小楼——那就是孙中山童年生活的地方。门里一颗横卧着的酸子树,这可是孙中山从国外带回来亲手栽种的,曾经台风袭击刮倒了,但它依然枝繁叶茂,好像在述说着它和主人都是饱经挫折,历经险阻,但革命斗志分外旺盛的不屈志士。
走进故居的客厅,正面挂着伟人孙中山的大照片,左侧是孙中山的卧室,里面只有一张大床,这简朴的家具,说明孙中山一生为公,从不为个人谋私的高尚品德,是廉洁奉公的典范。紧接着,我们去了纪念馆。正厅立着孙中山先生威严的雕像,似乎他在亲切地注视着我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图片回顾伟人过去的道路:从12岁远赴重洋,到1894年上万言书……
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这期间,他历经风险但他屡败屡战,坚忍不拔,他说过,要中国革命成功就要有百折不回越挫越勇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一定成功。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被推举为第一任临时总统,紧接着清皇帝博弈宣告退位。至此,孙中山领导中国推翻了统治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革命的中华民国。他一生为革命奔走,坚定地推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国内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就在他弥留之际,仍想着革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的坚强斗志和一切为公的高尚品德是孙中山先生给全国人民的遗产,我们一定要学习他这种伟大的精神。树立人生大志,把自己锤炼成不怕困难,勇敢向前,自强不息的接班人。
初一学生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