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8篇)

发布时间:2022-07-31 12:44:05 查看人数:34

【导语】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

【第1篇】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1

这部电影和《血战钢锯岭》一样又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又是一个救人的英雄故事。事件是这样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再飞往西雅图的每日航班。该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飞后六分钟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当天下午,肇事空中客车a320客机编号n106us,由机长切萨里·萨伦伯格负责执行,于下午3时26分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

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

一般我个人不建议夏冬两个极端天气去乘飞机,当然轮船也好不到哪去。萨利机长在飞机严重故障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利用稳定的心里素质熟练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让飞机迫降在河上,所有飞机上的人全部生还创造了奇迹。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萨利机长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可以建成摩天大楼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相对最快捷事故率相对最低但是生还率也是最低的。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

本片主演汤姆汉克斯又和《但丁密码》一样演了一个拯救众生的关键人物,同样是利用了专业知识以及高智商等优秀素质完成了壮举。但是电影没有在迫降上花很多笔墨描写,而是描写事后媒体疯狂播报他的英雄事迹以及相关单位的质询调查,两个不同方向给予的压力下自身的表现。片中穿插了萨利机长回忆年轻时学飞机受到教导要像对情人一样对待飞机,后来做了空军飞行员有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后期他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危机处理故障分析没有镜头提及。我们一般都说艺高人胆大,这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如果没有专业素养临时抱佛脚再一慌基本都是嗝屁的下场,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短的时间内机长做出了相应的判断以及操作没有拖泥带水,不拘泥于流程最后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既挽回了整个飞机所有人的生命又避免了去其它几场迫降造成失败引发的更大伤亡。在采访休息期间萨利机长联想到当时如果去机场迫降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萨利机长内心来说只是做了该做的职责,但是生活并非想象的容易,家里的农场一直租不出去欠了银行费用,而上级单位又在调查其迫降河面冒了巨大风险而放弃去其它机场是否是操作恰当。而媒体一直大肆渲染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调查结果定为自己有错将失去退休金和工作面临无法维持生活的窘境。

所以看似光环加身经历显赫工作良好的机长却是如履薄冰等待审判一样。体制的刻板机械和萨利机长人性选择操作形成了矛盾,成了电影的主要看点。这部电影的可看之处还在于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否可以更严谨,人为需要思考判断地方不能机械性操作。一切都要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无脑选择。同时我们看待生命应该比其它东西更重,各行各业如果爱岗敬业学习萨利机长的职业素养。相信这样的世界将更加和谐。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2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 '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3

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

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说了。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

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

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

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4

我很感谢这部电影,因为责任,因为专业,无上荣光。

平凡的事情平淡的完成,人生也就这么波澜不惊安康守己的走过,但有了责任,甚至多了几分危险的气息,一切就不太那么一样了。因为多了担当,多了责任,很多看似平凡不起眼的工作流程,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该如何以一种几近工匠的一丝不苟来完成,不容许半点敷衍:飞行员的例行检查单,乘务员的各项检查单还有安全检查,机务日常维护的锱铢必较,安检的严格较真…只有我们知道,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简单程序意味着什么,不奢望所有旅客能理解我们对工作程序的'矫情',我们也不对外行人要求对我们'懂得',因此最开始对这部电影我是没有太多期待的,无非又是个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题材,我很努力的想用最平常的心情走进影院,希望不要犯职业病去较真专业细节影响观影心态。事实证明我错了。

这是一部同样工匠精神的作品。从内行角度,我震惊于对自己所学业务的反思,我们的应急培训理论是严谨得几近公式化的程序,撤离时不能携带行李,水上迫降成人救生衣要在出客舱时才能充气,甚至对应急撤离程序的类别和分工我们都有完整的严格培训,但,有一个最重要的,也是萨利机长影片中提到的:人为因素,我们不可控。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人的求生意识占据所有理性,会有人不顾安全规定在客舱就将救生衣提前充气,也会有人求生心切独自离开群体游向看似不远的河岸或海岸…等等诸多细节让我想到都细思极恐。

作为最不可控的因素,在飞机逐渐成为几大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后,多希望整个社会可以将这些种种乘机安全普及给更多的普通大众,让大家都可以普及更多的安全知识,就像大家都知道坐车要系安全带,逃生玻璃要敲四角一样,让更多的人知道乘机安全带的重要性,救生衣提前充气的危险性…抛开业务角度,同样是人为因素,更是哈德逊奇迹的至关因素,那就是人对职业的兢兢业业,职业人的专业,影片中起飞前机组的检查单执行,乘务组的安全检查,真实得就是每天成千上万的航班进行时,那些松散物品固定的动作,安全广播和演示,甚至迫降前的安全带检查就像是每天颠簸时的安全带确认检查一样平凡而普通,但正是因为所有环环相扣平淡无奇的专业安全工作,串联起了整个哈德逊奇迹。

岗位职责里的机长最后撤离飞机,在影片中是萨里最后确认客舱时的担心和乘务长一次次的催促;撤离程序中水上迫降后舱门不可用,片中是后舱乘务员坚定的守在后舱,不容置疑的要求旅客转移到翼上撤离,当所有曾经一次次模拟复训过的考题式程序以最真实的场景还原在我的眼前,除了冬日里背后的冷汗,更多的,是对这些同行的致敬,

为我们所坚持的岗位无比骄傲。希望我们毕生所学的所有应急知识都无用武之地;希望此生我们的飞行都平淡无奇,起落安妥;希望每天都'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因为责任,无上荣光,如萨利所说:就是这么骄傲。专业,比英雄更值得荣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5

中午挤时间去看了《萨利机长》,并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只是肤浅的写一点观后感。

第一、尽量的保持幽默和微笑。

sully 年轻的时候,回去农场里面开飞机,当时的老司机就教导他,多微笑。

在影片的最后,副机长 如释重负 后,也开了玩一个玩笑:「如果重来一次,希望是在七月。」

毕竟1月份的水挺冷的。

「抱紧、防撞」的命令,你确定没有从其它地方听过吗?

比如:床上?

第二、在感谢上帝,感谢英雄的同时,一定要记得复盘,并做好预案和演习

可能很多人会很讨厌那个调查组,觉得调查组就像是在审判犯人一样来对待 机长 和 副机长。

虽然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令人讨厌,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且重视这个事情。

不要在 英雄力挽狂澜之后,只记得英雄,感谢上帝,感谢组织,感谢国家。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运气好,能够保证自己的机长是一个英雄机长,自己的航线上有一条尚未结冰的河能够迫降。

每一个事故或者不幸的发生,都应该原原本本的发掘当时的线索,还原当时的事实,

再去分析原因,找到规避的办法,并且要有应对措施和预案,甚至是不断的演习。

在听审会上,双方的矛盾也在与此。

英雄解决了 首次出现的灾难,

而凡人们,应该 洞悉这个灾难,准备好预案,甚至是演习,

一些紧急的状况,在练习了 17次之后,也就实现了。

另外一个例子,在飞机迫降时,机组人员能够冷静的 执行安全操作,然后组织逃生,没有慌乱,

也是预案和演习的巨大功劳。

每一个看似多余的安全措施,都是在曾经的灾难中,用无数人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也是无数的复盘和数据中,总结出的办法。

第三、尊重在现场做决定的人

调查组最令人讨厌的地方,大概就在于 对于 英雄机长的态度不够好吧,

他们似乎觉得,机长 虽然挽救了155人的声明,但当时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我觉得应该尊重调查组这种 近乎于「挑衅」的态度,不压紧一下,不去模拟,不用数据说话,不去提出假设,恐怕真相就不再那么难能可贵。

但更重要的,还是最终 在现场做决定的人,而不是 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不需要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情况下,用模拟和数据去否定现场做决定的人。

第四、请爱你的家人

还有一个很有印象的细节,就是 惊险过后,他们在和家人说,i love you。

sully 和他老婆的镜头特别多,所以他们之间相互安慰,相互排解,相互表达爱意的就特别多。

我觉得特别感动,

这里第三次 引用我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请告诉他。不是为了要他报答,而是让他在以后黑暗的日子里,否定自己的时候,想起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这么爱他,他并非一无是处。

萨利机长观后感550字

【第2篇】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1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的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的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来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2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在起飞之后仅一分钟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此刻萨利发现飞机的性能已经无法完成掉头的操作,于是塔台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经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萨利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飞机飞进哈德逊河河道上空,并以滑翔方式缓缓下降。飞机机尾首先触水,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于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最后,飞机于曼克顿附近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陆地迫降要安全点,在网上查了才知道,飞机水面迫降将更加危险。

原因在于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静的,水面的起伏与水流完全不可预测,如果一旦飞机的机头或者机翼先碰到水面的话,飞机很容易翻过去。只有保证以绝对完美的角度滑进水中才能争取到短暂的漂浮时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德逊河迫降才会被称为奇迹。满载着155人的飞机在空中失去了动力,瞬间就要做出决定,随之是水面迫降,萨利机长面临多大的挑战啊。

208=155。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从飞机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时间只有208秒,萨利机长用他的沉着与冷静,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长期以来练就的高超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共计155条生命,完成了一个奇迹。

触点一:高超的技术。飞行员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工作,周而复始的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形成重复性疲劳,最易出现的是对规章要求的淡化,简化流程,往往简化的流程中暗藏着风险和隐患。风险和隐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会形成的一些习惯,一般不会觉得有害处,也不会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痹性的认知会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里,萨利机长工作中,严守规章流程操作,通过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中提升业务技能。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多个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高超的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展示。仅是高超的技术,萨利机长最多如《挑战不可能》般,通过多次的练习,展示一个技艺的极致,而他做到的是对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机会,不是练习,怎么实现的呢?

触点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实际上,萨利不仅在飞行时足够冷静,即便是在迫降之后,依然没有乱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时,他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后,拿上工作日志,最后一人离开机舱。在上岸之后,他还第一时间要求清点人数,以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获得救助。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3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4

看到高潮时两次落泪,第一次是在大家站在快要沉没的飞机机翼上以及救生筏中等待救援,终于看到一艘艘船开过来救他们时;还有一次就是预告片里就见过的,机长用颤抖的声音说,155个?的时候。

155,只是一个数字。可是对于这其中的每一个“1”,都是生的希望,都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东西。看完电影后想到一句话,怪不得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影片的很大篇幅都在说调查局,甚至机长本人对自己的怀疑。但有些简单粗暴地想,那么多人都活下来了,这结果就证明是对的。

什么是奇迹,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从机长,副机长,乘务员,救援者,到每一个乘客。尤其是乘客,不禁联想到泰坦尼克号里,男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儿童,无论身份是否权贵;撤离的人也是一批批井然有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的,安然等待死亡。虽然有例外,虽然这一切可能有戏剧成分,但是就我个人在美帝的一些有限的体验里,却觉得这样的场景还是有可信度。而国内,也看到很多让人欣慰的新闻,只能说希望这样的欣慰感会越来越多。

yes captain, you should be damn proud.!!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5

最近被计量经济搞得头昏脑涨,本想放松看场电影,没想到最后还是绕到了这个怪圈里来。显著性这三个字对于学经济和统计的学霸们(不是我)一定不陌生,加上影片的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了证明萨里迫降在哈德逊河是唯一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先假设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h0),再建立一个公式(模型),把所有的相关因素和证据都放在里面,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回归,最终发现这个等式并没有等于我们假设的h0,相关的回归系数都落到了另一个区域,即萨里作出了正确决定的区域,因此而推翻了我们的原假设,这个公式是显著的,我们证明了萨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救了所有人,他是一个英雄。

肯定很迷惑吧,简而言之就是证明他是否是真的拯救了所有人,还是他只是一个幸运者。要弄懂影片,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场有惊无险的事故堪称哈德逊河的奇迹。顺别解释一个误区,一个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水的张力是地面的几百倍,飞机落入水中相当于直接与岩石撞击,其危险度远远高于在地面上降落,下面是来自百度知道的截图,是我看到的最正确的解释了。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

【第3篇】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1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2

电影看得非常有感触。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几乎都能从《最高职责》中找到出处,在书中萨伦伯格机长在整个飞行职业生涯中,他认真对待他的职业,认真进行每一次飞行准备、飞行过程中,精确掌控他已经很熟悉的飞机性能,他“把驾驶飞机当做一门艺术,精雕细琢”。萨伦伯格机长的高尚,来自其他时候所做出的那些选择——在履行职业操守时,是一丝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选择,帮助他做好了准备,来应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孙河上。”

在电影中萨利机长在电影中说:过去的42年中,我飞过成千上万个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现却决定了人们如何对我整个飞行生涯做出评价。在一万九千小说中,只有这短短的两百秒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

萨利机长是个幸运者,他和他的机组尽了最大努力,运用了平时积累训练中学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放弃,珍视飞机上的每一个生命——于是最终他们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作为和飞行安全相关的民航人,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尽力做对,还要努力做好,因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个瞬间会决定对我们一生的评价。

我们民航人对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也许平安飞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挥了数万架飞机,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偶尔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这样认识和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无法重来。安全永远是民航人最高职责。 如萨利机长一直在电影中强调: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们民航人对安全对工作最真诚的表白,也才是我们这个民航群鲜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体现。《萨利机长》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3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4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在践行职责的道路上,我们时刻准备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5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宝山万达影院,1号厅屏幕确实够大,影厅比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电影时少许晃眼有些不适应,不过看久之后还是能够适应的,屏幕的确是足够宽足够高,如果坐在后排观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回到电影,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剧情有现实事件作为科普依据,不免把记忆中的新闻事件和电影进行穿插和对比,不得不说男主汤姆汉克斯演机长演得相当到位,从刚迫降后的庆幸,到被安全局质疑后深锁的眉头,再到得到家人支持恢复信心,在委员会旁听对自己的调查时自信的回击各种刁难和质疑。

本片结束后的字幕出现萨利机长本人,真人还真是帅呢!

向机长致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机长才能使得155位机组成员全部获救!

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

【第4篇】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1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的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的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来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2

这部影片讲述了2009年发生在美国纽约,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的全美航空航班遭鸟击后水上迫降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切斯利·萨伦伯格机长,影片中亲切地称呼他为萨利。

笔者作为一名民航从业人员,尤其有曾在应急救援模块的轮岗经历以及数年指挥协调席位的工作经验,对哈德逊河奇迹的事情经过和业内影响并不陌生。这次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德逊河奇迹搬上荧屏,确实让笔者有机会从艺术的角度再次回顾这个奇迹。

华纳电影公司这次没有走美国大片的老套路,去刻意塑造一个英雄形象,而是用一些平铺直叙的方式。为了表现这位机长的经历,片中不时穿插着萨利年轻时的一些记忆。其中有一段有关他年轻时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训练时,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的故事。翻阅萨利的生平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机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并升职为飞行指挥员和飞行教练。本次观影后,笔者有幸与一位同样有空军飞行员经历的领导聊起电影中这个片段,他指出,萨利年轻时驾驶的战斗机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备于美国空军和海军,这个型号的飞机在超低空有着非常理想的视野。这位领导分析,导演描述萨利的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个精巧的设计,为萨利能在这次不足千米的低空鸟击后的成功迫降提供经验的佐证。

萨利机长在此次迫降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幕幕犹如连续敲响的钟声回荡在笔者的心中。飞机迫降水面后,萨利到客舱提醒乘客穿上救生衣,亲自指挥疏散;在确保机舱内所有乘客都疏散完毕后,萨利回到驾驶舱穿上那象征机长责任的外套,临撤离时还不忘记带走飞行记录;上岸后萨利多次要求确认是否全体乘客都安全疏散,直至有人告诉他包含旅客和机组在内的155人全部撤离后,坐在医院病房的他才慢慢站起身来,从容地系上领带。

影片最后,听证会驾驶舱通话录音播放完毕,萨利和他的副驾驶来到会议室的走廊,两个人先后说出那句话'we did our job'.它的翻译有很多版本,笔者最喜欢的是这一种——我们恪尽职守!

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是所有的状况都能够提前预料到。不时扪心自问,当突发状况发生时,我们能否拿出勇担重任的决心,能否表现出使命必达的素质?最终,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能够对自己,对共同面对的同事,对守护我们的家人,对等待团聚的旅客,真诚的说上一句——我们恪尽职守!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3

前段时间看了《萨利机长》这部电影, 这是基于真实的哈德逊河航空事故改编的电影。近几年里总会听人提起的这起事故,并且不吝赞美之词,这起事故毫无人员伤亡的奇迹很能激发业内人士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甚至因为这起事故,很多人才知道纽约旁边那条河叫哈德逊河。可是事故终究是事故,也许有的事故有一个不那么悲伤的结局,庆幸之余仍然应该有一些反思。

很怕电影会过分的渲染情怀和悲壮然后把一起事故升华成为某种难以名状的伟大。幸好没有,看完后感觉电影拍的很真实,非常真实的描述了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机长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性。而正是这些普通才更值得去思考当面对事故时什么是重要的。萨利机长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毋庸置疑,专业性让他能基于当时的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能操纵飞机以正确的姿态迫降在河里。职业性让他能够坚持到最后哪怕所有人员都撤离了飞机仍然坚持着检查了一遍客舱。

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人性,尤其当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性的脆弱更会突出。这就是为什么要给人的因素35秒,可是为什么是35秒,不是11秒,不是5秒,不是55秒…… 我们知道,武侠小说里绝世的剑客和高手大都是些没有人性的家伙,要么人剑合一,要么绝情灭性,然后才能高手寂寞,没有人性自然也就没有了人性的脆弱。就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模拟飞行如果是在失去双发推力的第一时间就决定返回机场是可以把飞机安全降落在跑道上的,甚至把这个人性时间缩短到5秒,11秒,也都有可能做到。会问自己,如果是自己处在这种特情下会需要多少秒,说实话如果是模拟机上也许能做到第一时间返回,可是真实飞行中,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无论谁面对那种情况,都会肾上腺激素狂飙,都会心跳加快,都会汗毛倒竖一身冷汗,都需要时间让自己冷静,让自己能够思考,能够判断,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你的专业性,你的职业性,你的经验,还有你的性格。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可是不到那一刻,你无从知道你的人性脆弱是几秒。

你所能做的,就是平常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职业性,丰富自己的经验,坚韧自己的性格。 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无知,也只有自己才会了解自己可能没有那么伟大,忽视了前者往往会迷失于后者。电影没有刻意把萨利机长英雄话,萨利机长自己也没有把自己看做英雄,正象他自己所说的: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我尽力了。不管是在赞美还是在被拷问的过程中,萨利机长都知道自己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人影响至深不是外界的赞美或者质疑,而是自我拷问,萨利机长的深度自我质疑和拷问几乎让自己信心崩溃,但幸好他知道自己尽力了。“我尽力了”可能经不起外部的赞美和质疑,但对自己就是最好的回答。被拷问是每个飞行员职业生涯里都难以避免的问题,无论这种拷问让人感觉多么恶意和充满偏见,终有一天你能够坦然面对,那也意味着你真正成熟了。

关于这次事故的赞美和讨论还将继续,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结束,正向萨利机长所说的,不是因为我,是因为所有人,我们才活下来。没有人员伤亡的奇迹有太多让各相关方学习的地方,事故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助不应该只被拿来让人惊叹。 最后,荣耀和质疑终将过去,而人性常在。当从死亡中走出,你会感谢活着,可活着就意味着要继续承受,时光从不会在高潮的那一刻停止,然后,太阳照常升起,又开始新的一天。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4

生活中,一般来说默守成规相对安定,但不可否认会错失很多乐趣。看了下面这部电影,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个信条会有更深的体会。可不是乐趣那么简单了。

电影还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尝了尝鲜,不过,汤姆·汉克斯的影迷们比我要早得多。据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颖而出。美国电影学院将在数周之后把这份入围名单缩小到10部电影,并在2017年1月24日发布最终提名名单。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短标签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电影自身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既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导演还是会以艺术的眼光去修饰情节,以使电影更具有观众缘。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刚刚就像电影中的ntsb部门的精神一样,去查证了一下是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得过不少奖项,《廊桥遗梦》就是他拍的。主演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 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过现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电影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整体是种点到为止的简约风格,这种自然的留白观看起来很轻松,很是恰当。围绕ntsb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调查机长是险博名利,还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实、小心求证中心主题。

真实事件记录:

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机舱。此时飞机上的人们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事故几周后,萨利机长被认定为: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炫技镜头。

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让观众感觉ntsb态度有点冷硬,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电影中塔台指挥官沮丧的说“完了,机毁人亡”,他为什么会这样断言呢?查阅了一下相关知识,简言之,综合因素,飞机陆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飞行员技术,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着生死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开听证会,没有考虑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差。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进行的非常严肃和理性。

有人或许会问:“155名乘客全部生还,为什么还去质疑男主?”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导演是本着这个理念,以及剧本对事件的高度还原有预见性的下得赌注吧。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5

2016-12-10日下午我一个人去翰金影城去看电影《萨利机长》,是在淘票票上买的优惠活动价格叠加浦发信用卡抵扣10元最后只付了1.5元。回来的路上经过麦当劳参加支付宝优惠活动5元辣堡加5元可乐最后只付了5块钱。这部电影和《血战钢锯岭》一样又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又是一个救人的英雄故事。事件是这样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是一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再飞往西雅图的每日航班。该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飞后六分钟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当天下午,肇事空中客车a320客机编号n106us,由机长切萨里·萨伦伯格负责执行,于下午3时26分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一般我个人不建议夏冬两个极端天气去乘飞机,当然轮船也好不到哪去。萨利机长在飞机严重故障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利用稳定的心里素质熟练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让飞机迫降在河上,所有飞机上的人全部生还创造了奇迹。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萨利机长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可以建成摩天大楼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相对最快捷事故率相对最低但是生还率也是最低的。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汤姆·汉克斯饰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萨利机长成为最大的英雄 。

本片主演汤姆汉克斯又和《但丁密码》一样演了一个拯救众生的关键人物,同样是利用了专业知识以及高智商等优秀素质完成了壮举。但是电影没有在迫降上花很多笔墨描写,而是描写事后媒体疯狂播报他的英雄事迹以及相关单位的质询调查,两个不同方向给予的压力下自身的表现。片中穿插了萨利机长回忆年轻时学飞机受到教导要像对情人一样对待飞机,后来做了空军飞行员有了丰富的飞行经验,后期他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危机处理故障分析没有镜头提及。我们一般都说艺高人胆大,这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如果没有专业素养临时抱佛脚再一慌基本都是嗝屁的下场,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短的时间内机长做出了相应的判断以及操作没有拖泥带水,不拘泥于流程最后做了最正确的决定。既挽回了整个飞机所有人的生命又避免了去其它几场迫降造成失败引发的更大伤亡。在采访休息期间萨利机长联想到当时如果去机场迫降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萨利机长内心来说只是做了该做的职责,但是生活并非想象的容易,家里的农场一直租不出去欠了银行费用,而上级单位又在调查其迫降河面冒了巨大风险而放弃去其它机场是否是操作恰当。而媒体一直大肆渲染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调查结果定为自己有错将失去退休金和工作面临无法维持生活的窘境。所以看似光环加身经历显赫工作良好的机长却是如履薄冰等待审判一样。体制的刻板机械和萨利机长人性选择操作形成了矛盾,成了电影的主要看点。这部电影的可看之处还在于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否可以更严谨,人为需要思考判断地方不能机械性操作。一切都要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无脑选择。同时我们看待生命应该比其它东西更重,各行各业如果爱岗敬业学习萨利机长的职业素养。相信这样的世界将更加和谐。满分5分制,我打3.5分。因为我不喜欢看灾难片类似的题材,喜欢看此类题材电影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萨利机长观后感600范文5份

【第5篇】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2000字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1

如果选一位在世美国著名导演中最突出最著名的右翼-保守主义者,毫无疑问便是前不久还为被大部分好莱坞影人唾弃的特朗普站台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日暮之年的伊斯特伍德,越来越像晚年的黑泽明,对于自己一生信奉的那套价值观、人生法则、处世态度丝毫没有怀疑,并且在作品中用更为坚定的姿态斩钉截铁的宣扬出来,向世人一次次袒露心迹。《萨利机长》又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中国知识界一直为左右之争困惑,常常为左右之定义与分辨纠缠不清,其实如果我们以最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切入,区分左右派并不困难。左派,激进主义者的核心思路,永远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远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谓保守主义,最核心的思路,永远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义在中文的语境中似乎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但它的要义其实是要准确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后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维是保守主义者最根本的思维。如此来看,这两种立场本身没有先验的对错之分,关键是如何把握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对伊斯特伍德来说,惩恶扬善、开拓进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职业伦理,都是他认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不论世情如何沧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这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立国精神。这套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了《萨利机长》的叙事策略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比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萨利机长》,按照好莱坞近些年的处理方式,比较容易拍成事件化电影。像是《逃离德黑兰》、《菲利普斯船长》,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戏剧性的事件发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离兰事件》甚至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事件类电影有一个顽疾,观众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确实紧张,投入,认同,但看过之后又很容易淡忘,要记住情节总是困难的,而鲜明的形象总是铭记于心。从这个角度来看,《萨利机长》正好与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没有将紧急迫降的奇迹事件给予高度悬念化的处理,他没有试图去让观众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这样的悬念所牵引。换句话说,事件本身的戏剧化程度并非他所关心的。影片一开场就给出了奇迹般降落的结果,之后以并不连贯的策略,以正叙、插叙,倒叙的方法,不断的还原、拼贴事件的经过,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议题:萨利机长选择在哈德逊河降落的方式是否违规操作?因为电脑模拟证明,返回机场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这里,人性、人情、人伦与工业化生产、工具理性、程序正义这些人类启蒙时代以来产生的最经典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当然影片并非简单的反理性主义,而是强化经典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将此种冲突设置为影片最核心的冲突,而萨利机长的形象塑造成为展现这种冲突的关键。当观众越是认同萨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认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坚守的价值观。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来得心应手。汤姆汉克斯罕见的以白发、白须的形象出场,虽然苍老但是沉稳又不失矫健,估计老牛仔要再年轻十岁这角色就他亲自上马出演了。

让角色在压迫性的环境中作出抉择,从来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径,伊斯特伍德当然深谙此道。萨利作为机长,天然的就要承受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压力毋庸置疑。事件结束后面临的调查,是英雄形象再确认的过程,也是另一种压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后一分钟登机乘客的形象设置最能看出编剧的用心。这三位登机者,从不幸、到幸运、到不幸、再到幸运,之间戏剧性的奇迹之旅,正是这次奇迹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会有幸运、有奇迹,还是因为萨利机长的英雄行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现在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行动,这种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显萨利机长形象之伟岸。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乘客、同事、媒体报道、妻子家人的视角中,萨利是当之无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调查委员会的职责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以“客观”的方式评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并非是通常此类电影常常会出现的机长最后一分钟拯救成功,而是在听证会上,用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了萨利机长关键时刻所作所为的正确性,而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赖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基础上。高潮段位是对萨利机长英雄形象的封闭式盖棺定论式终极打造。

约翰•福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电影的古典时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话的方式再塑美国的建国起源,而在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去魅化的电子-虚拟-平面时代,不论我们对保守主义价值观怀有如何的偏见,我们都不应该忽略历史的存在性,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萨利机长》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一点。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2

看《sully》的时候居然忍不住落了好几次泪。我说“居然”是因为上次看电影落泪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所以,尽管已经很久没有为电影写字,但这一次我还是忍不住想为《sully》写点什么。

《sully》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纽约拉瓜地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鸟群撞击,sully机长在判断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死亡。sully机长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依然不得不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调查。很巧合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偏偏至今仍对这个事件依然印象深刻,因为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一则报道说,由于飞机是落在纽约市内的哈德逊河上,所以它无意间成就了twitter第一次比专业媒体记者更早更快更现场的向全世界传播了这个新闻。但是,我当时的所知也仅限于此,只到今天通过《sully》这部电影的还原,这起事件中包括sully机长在内的一个个人物才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在迫降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波折。

整部电影中我第一次落泪是在sully机长和副机长被审查委员会近乎苛刻的质询的之后。尽管飞机最终成功降落在哈德逊河上,但审查委员会依然倾向于怀疑飞机驾驶员们其实是做出了一个不仅错误而且危险的判断,因为他们或许有足够的可能返回拉瓜地亚机场。sully很无奈的说,在此之前,我飞了四十多年,安全搭载了几百万乘客,但对我最终的评价却要由着短短的280秒来决定(大意,我并未记下原话)。此时我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因为我能理解他的委屈,而他也说出了我很长时间以来压抑于心的感受—这个世界想要的不是你多么努力,也不是你以前取得过的成功,更不会是你的善意,不,这些都不重要,如果你这一次或下一次搞砸了的话。电影之中,审查委员会的人不知道不理解也不在意sully在做决定时所面临的155条人命的压力、从出事到降落不到6分钟的时间、在森林般的曼哈顿高楼间穿行的困窘,以及从来没有人在水上迫降成功的完全无先例可循。在他们眼里只有反反复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模拟了几十次都能成功返航,但你要选择降落在水上?这样的诘问是如此容易的让我产生代入感—是啊,为什么别的人,别的地方可以做到,而你们就不行?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sully机长在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处于这样的压抑中,以至于他开始出现幻觉和怀疑自己的神经质的状态。在听证会之前,随着媒体和公众不断把他塑造成被时时处处膜拜的英雄,他的压力也日益增大。我一直在不停的为他担心—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证明他的迫降是次优于返回机场的选择,那些曾经感谢他的乘客,那些膜拜他的公众,那些不吝赞美之词的媒体会不会立刻换上一幅面孔,称他为不称职的人,不在意乘客生命的人,甚至是个偷取荣誉的“骗子”?

电影的最后,sully用人性所必须的35秒来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汤姆.汉克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小人物中的英雄。但如果在现实中,sully在短短的35秒里凭借经验做出的判断是一个次优选择呢?那么,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被摘下飞行徽章,再也不能飞行,失去养老金,还不起房贷,居无定所。还有那些他没有说但是一直在他梦里困扰他的事情,例如这个世界如何重新看待你—无论你是如何搭着自己的命想挽救其余154条性命,无论你是如何在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无论你在摄氏两度都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不友善的。它粗暴、烦躁、没有耐心倾听。它经常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 “一贯”,而只是你的 “一次”。评价你的不是你所做的,而只是你做到的,甚至是没做到的。人性明明是如此的复杂,但却总被要求像机器般一样精确的运行,没有误差,没有情绪,没有区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不过,我要说明的是,从程序本身来说,我对于审查委员会非常赞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制度关注的恰恰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它的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的侥幸,从而为将来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设立了一个可参照的最优方案。我以为,导演伊斯特伍德所要批评和质疑的不是这个制度本身,而是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对人和人性的忽视以至不尊重,在他们眼里驾驶员只应该是飞机庞大的机器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该调查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机器般精确但荒谬的悖论之中)

好在我不是一直被这样的负面情绪所困扰。当万怡酒店的员工用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来 “回答”sully关于是否可以连夜干洗一下唯一的一套工作制服的时候,这一次,我是被感动得落泪了。其实,这不是这部电影里sully第一次被人如此崇拜和感激,例如,他接受采访时,年轻的化妆师姑娘会突然亲吻他的面颊,说是代替自己的妈妈亲的,又例如,他最后一个从飞机的逃生筏爬上轮船时,飞机上的乘客们激动的挤过来拥抱他,还例如,出租车司机和酒吧调酒师都赞扬他是今年唯一为大家带来好消息的英雄,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这些都比不上酒店里的这一次拥抱。这个姑娘瞪着惊讶的眼睛望着sully,她说,整个酒店都是你的,整个酒店都为你提供服务,何况仅仅只是干洗一件衣服(大意,不是原话)。然后,她似乎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去足够表达自己对这位她心里的英雄的感谢和热爱,她突然紧紧拥抱了他,把自己的头贴在他的胸前。她和其他崇拜者不同的是她的强烈而直率的真诚、过分却并不做作的热情、甚至有一点点的“天真”,但却绝对和没有条件的善良。这些都突然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会有人去在意你的努力,他们在用“心”去感受人而不会只是用“结果”去评判人。

这样的感动也因为纽约市民在救援中的行动而被加强。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不管是不是负有职责,所有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当新闻媒体主持人在担心如此冰冷的水温大概几分钟就会要了乘客的命,二十分钟内所有155名机上人员都已经被救援到了安全的地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这不再是冷漠的纽约。我承认,如果仅仅通过我的文字,你或许很容易把影片的这一部分想象成传统的.表现套路。但不得不说,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却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参与救援的人显得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他让我相信,这里的人们和万怡的那个工作人员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如此强烈的善良。这样的城市和国家需要英雄来回应他们驱散种种阴霾的渴望,他们也一定会在他们自己中间找到他们的英雄。

影片还有许多令我动容的点,例如那对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搭上这架飞机的父子,他们自始自终在互相寻找,直到最后通过电话互相哭泣着倾诉对于对方的爱;又如,机场空管的那个年轻人,口里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一定不会坠落,但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但唯一我不太能理解的似乎是sully的妻子在影片里的表现。在听证会之前,她给他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她哽咽着说,她直到此刻才意识到sully自己也是155名机上乘员之一,她差点就失去了他。她觉得他还在,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当然是让这一部分对应之前当sully妻子听说sully可能会失去职位和养老金,非常绝望的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正在还贷款的房子。这样的表现方法固然以更大的困境反衬着sully作为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但似乎也削弱了她妻子和他之间的感情表现。然而,或许这也是可以算是现实的一种吧。

说到导演,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冲着主演汤姆.汉克斯去的(只要是他的电影,我应该差不多都看了),但在观影结束后才发现,这部电影还是我喜欢的导演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细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还真可以说是兼有汤姆.汉克斯和伊斯特伍德两个人的风格—前者擅长塑造普通人的英雄形象(《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上》、《间谍之桥》等等),而后者则长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内在精神(《硫磺岛的来信》、《老爷车》、《泽西男孩》、《美国狙击手》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部影片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找到了他们两个人的结合点。

影片结束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却是微笑,sully机长的微笑。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过于严肃的人,否则,他的教练不会告诉刚学飞行的少年的他要学会去微笑,他的副机长也不会总是不得不明确指出哪些话只是在开玩笑,但是当他真正笑出来,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动容流泪,那是当他在医院里听到同事带来155名机上人员全部生还的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是那样情不自禁的欢喜,如同终于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奖励。我想,即使后来被证明迫降哈德逊河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即使他要遭遇全世界的冷眼,这一刻的欣喜,还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时刻吧。

因为280秒从来就不会是一辈子。每一秒才是。

萨利机长电影观后感2000字

【第6篇】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1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2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____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3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在起飞之后仅一分钟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此刻萨利发现飞机的性能已经无法完成掉头的操作,于是塔台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经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萨利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飞机飞进哈德逊河河道上空,并以滑翔方式缓缓下降。飞机机尾首先触水,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于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最后,飞机于曼克顿附近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陆地迫降要安全点,在网上查了才知道,飞机水面迫降将更加危险。

原因在于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静的,水面的起伏与水流完全不可预测,如果一旦飞机的机头或者机翼先碰到水面的话,飞机很容易翻过去。只有保证以绝对完美的角度滑进水中才能争取到短暂的漂浮时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德逊河迫降才会被称为奇迹。满载着155人的飞机在空中失去了动力,瞬间就要做出决定,随之是水面迫降,萨利机长面临多大的挑战啊。

208=155。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从飞机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时间只有208秒,萨利机长用他的沉着与冷静,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长期以来练就的高超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共计155条生命,完成了一个奇迹。

触点一:高超的技术。飞行员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工作,周而复始的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形成重复性疲劳,最易出现的是对规章要求的淡化,简化流程,往往简化的流程中暗藏着风险和隐患。风险和隐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会形成的一些习惯,一般不会觉得有害处,也不会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痹性的认知会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里,萨利机长工作中,严守规章流程操作,通过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中提升业务技能。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多个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高超的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展示。仅是高超的技术,萨利机长最多如《挑战不可能》般,通过多次的练习,展示一个技艺的极致,而他做到的是对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机会,不是练习,怎么实现的呢?

触点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实际上,萨利不仅在飞行时足够冷静,即便是在迫降之后,依然没有乱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时,他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后,拿上工作日志,最后一人离开机舱。在上岸之后,他还第一时间要求清点人数,以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获得救助。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行中庸之道,立足于所处,根据自己的现有条件努力做事。素位而行之,把小的事情做精透,无数次的从中总结提炼,形成思维的判断,逐步走在合道的路上,关键时候显现,方能“黯然而日彰”。

这个点我的感受,追求目标导向的短期效果和追求精力导向效益最大化的区别?常人的思维陷于追求小概率成功的目标导向,中和思维提出的精力导向,追求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的大概率显现,奇迹的出现正是萨利机长责任和担当的理念下,把每一次飞行任务都尽心的去做好,慢慢形成的思维模式,才会在208秒做出准确的判断。

触点三:禀性的淡然。成功迫降后,面对国家运输委员会的调查,各种问题,从生活习惯到家庭关系的询问,副驾驶提出了不满的抱屈,萨利机长淡然的说:国家运输委员会做的是本职,一旦查清所有事实,就会淡化了。心平气和的面对调查,常人有多少能够做到?

如何让自己在被误解、受委屈、甚至遭受打击时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萨利机长做到了。

《道德经》云:“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整个调查中,萨利机长为而不恃,不居功自傲,不自恃其功绩。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呈现。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事故时的录音,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在加入撞鸟后35秒的延迟之后,没有一次能够成功在机场迫降,无论怎样,都是只有坠机一种可能。而萨利做出迫降哈德逊河的行为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内心强在认可中聚能,外表强在对抗中耗能。

还原事实以后,萨利机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积德聚能。调性格是一个长期的坚持,我们身边一位60多岁的老师,默默修自己的性格,13年修了一个弱者心态,这个弱者心态是谦和待人,内心强大,淡然面对生活的困难、误解、委屈、吃亏等等,柔弱胜刚强。我要努力向她学习,我有时起情绪时,我就在想,我是弱者的心态吗?

触点四:心态低位。国家运输委员会的委员问萨利:把你从等式中去掉,就没有这个结果。萨利回答:“no!是所有人,机组乘务员、副驾驶、乘客、救援人员,感恩所有的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

今年老师讲授《中庸 须看破》,记得有堂课讲到愚公移山,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禀性中间的弱点,第二座是生活中间的要害,第三座是事业(健康)中的漏洞。”,“愚公移山是一个精神,是以无形驭有形。”对于萨利机长的故事,我的感悟是:从禀性去洞察自己,查漏补缺;坚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性补漏,命运就一定会改善!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4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的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的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的严谨和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5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

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河,机上155人全部获救。然而安全委员会却极度怀疑他的做法。最终,机长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萨利机长。他有着一头蒲公英一般的白发,眼神犀利,神情严肃。影片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机长曾经开过农用飞机、战斗机的镜头,可见他的经验丰富——毕竟,人家有42年的光辉历史嘛!

萨利机长的冷静也着实令人佩服。仅几十秒的时间内,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从而保障了机上155人的性命,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飞机急速下降的途中,他并没有慌乱,吓得发抖,也没有一味地执行塔台地命令,冷静分析,真可谓冷静过人。

萨利机长还拥有超强的责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轮上时,他并没有顾着自己的身体,要求拿毯子来,对别人指手画脚,他只是着急于机上155名人员的生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而连累别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倘若他不服从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面对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有过自我怀疑,但他仍然坚持于自己的正确做法,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对困难不慌张,面对质疑不动摇,相信该相信的。或许,这就是萨利与他的团队的成功秘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

【第7篇】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小时候看的美国电影都那么简单粗暴有力量,那种电影怎么没了呢?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举个例子,在《荒岛余生》里,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岛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却发现无家可归,因为他的未婚妻凯丽已经另嫁他人。两人毕竟是强制分开,心里还是有感情的,凯丽的丈夫也识趣地退到一边。凯丽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车——按照好莱坞的尿性,这时候怎么样也得啃起来吧——然而这是汤姆·汉克斯电影,他默默地把车开回凯丽家,没有破坏她的婚姻……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现实生活中,上哪找这么一批人啊?)。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

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00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

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萨利机长英文观后感

【第8篇】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1

一段208秒的经历,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么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其他,比如:机长、同事、丈夫、父亲、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会面对人的种种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坚定的…等等。

而飞机迫降,是境遇的一种。成为英雄,然后又受到质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为投机犯。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无常,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最容易的面对的,就是自我怀疑。这个自我怀疑,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更多的是发自我们自己内心。40年的飞行生涯经历,在这个自我怀疑面前,什么都不算。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很难一言蔽之。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和超围观层面所统治的世界,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拼命积累,在微观层面建立起一点点小确定而已,而且这一点点小确定,仅仅只是我们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这个,就可以看到‘萨利’的种种境遇和反应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该做的。萨利从一开始接触飞行时所受到的教导,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断的基础。然后,是这样的积累和成长条件下,因为飞行模拟的结果出入,依然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最后,是通过自我怀疑,不断反思并寻找突破,在事实基础上找到新的解释和原因。——这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每步都得做到极致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做到了也不能确定的过程。

我们去做,只是去创造了一个可以实现的可能;我们拼尽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点可以实现的概率。在结果面对,只有实现或者没实现,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因为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动’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些意义,只是对你自己的一点经历,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经历到足够实现,才有意义。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2

____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虽然不比《荒岛余生》般的独角戏,但影片仍给了汤姆·汉克斯极大的表演空间,有望凭借这个角色第六次冲击奥斯卡影帝宝座。萨利机长如同汉克斯扮演的另一位角色菲利普船长一样,冷静、聪明、有担当,当然这也很可能就是汉克斯本身的特点,非常轻松的将这些个性转移到萨利身上。

最震撼的场景无疑就是客机撞上飞雁到迫降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仅有短短的3分半钟,因此影片更大的篇幅留给了萨利机长与其副驾驶jeff skiles(艾伦·艾克哈特饰)的生活在这次意外后所发生的改变,尤其是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事故调查。虽然没有太多大场面,但90分钟的片长并没有拖沓感,叙事流畅而紧凑。

不过,影片的问题出在了剧本上,包括整体结构和演员的台词。《萨利机长》有多次闪回情节,一开场就是那段震撼的水上迫降戏份,在影片中间又有一段约12分钟的戏份,集中展现了萨利机长在处理危机时的机智果敢,然后在影片结尾,两位飞行员聆听黑匣子录音时再次重现了那段迫降情节。虽然闪回并没有错,但《萨利机长》在这方面却做得有段凌乱,伊斯特伍德的拍摄习惯也加重这方面的缺陷——他拍戏时喜欢一两条就过,不喜欢反反复复的排练和复述。这些闪回的出现反而冲淡了影片的情绪引导。

同时有部分情节设置也显得不切实际和突兀:比如萨利在与妻子通电话时,妻子表示门外有很多记者,所以自己听不清萨利在说什么,请问这些记者在门外嚎得有多大声?再比如,飞机上的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在被告知请做好迫降准备后,却把自己的娃直接交给邻座的陌生人,这位母亲的心得多大?

当然,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也可能是不同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但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些情节时并没有给出解释,所以显得仓促和草率了些。如果,影片能将这些人在面对压力时的不安、紧张的画面与萨利机长的冷静和果敢进行对比,效果就要好很多。

同样地,影片的台词也太过直接。比如萨利对担心自己的妻子说:“我累了,我被这些关注搞得精疲力竭。”后来他又说:“我可能很难从这些情绪中找到现实。”影片通过台词非常直接的告诉了我们角色的想法和感受,而非通过演员的表演让我们去感知,萨利在面对妻子和女儿的私人状态下时,就显得很平淡和肤浅。

好在,影片的其他情节能让人忽视掉这些缺点:当萨利在医院里得知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时,他显得非常激动,这一幕很触动人心;当有人告诉萨利:“纽约很久以来都没有什么好消息了——尤其是关于航班。”这句话非常含蓄的让人回忆起____年9月11日的那次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

总之,汤姆·汉克斯的粉丝们绝对会爱上这部影片,而普通观众也能被那震撼的水上迫降所吸引。虽然有些许缺点,但《萨利机长》依然是部质量上乘的影片。在影片结尾画面中,现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出镜,乘客们登机的场面也放出,不免让观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力量。

其他媒体评价:

“一部充满活力的电影,是对专业性和敬业的赞颂。”——好莱坞报道者

“《萨利》是对一位平凡英雄的不平凡事迹的致敬。”——纽约邮报

“影片立意很正义,如同飞机起飞一般真实。”——time out new york

“这部影片并不是视觉灾难片,而是传递着在危难关头人们团结起来解决问题的正能量。”——screencrush

“汤姆·汉克斯很充分的表现出了萨利机长内心的矛盾,但导演伊斯特伍德却没有深入挖掘这个人物的灵魂。”——英国卫报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3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这架空中客车a320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在208秒的时间内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商业客机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条河流上,且机上人员无一伤亡,而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和精准的判断,拯救了机上155人的性命,也当之无愧的担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萨莉机长》是部很好的危机处理教材,从事件发生到处理仅仅208秒时间,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钟时间在哈德逊河中被救,涉及到机场指挥塔、纽约水陆警察局、河上巡逻队、周围游船、纽约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门协作,超过1200个第一响应者、7艘载有130个执勤人员等到场营救,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没有这么多部门联合救助,在严冬冰冷的河水中结果可想而知,换在其它国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反应快慢、机制、协作、软件硬件等。

其二,从专业敬业的角度。57岁的老机长萨利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个专业度、敬业度都很高的典范,驾驶飞机40年,运输上百万人,对职业充满敬畏和热忱,具强烈的责任感,最后一个离开飞机,一直询问被救人员数字,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驾驶员和机长,所以才能娴熟冷静沉着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处理和应对。不仅是技术,还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其三,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什么是英雄?萨利机长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一个团队,在灾难来临前,恪尽职守,坚守阵地,勇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后,萨利机长说:“不是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了一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萨利机长用强有力的结尾给出了回应,平凡尽责即是伟大。

其四,从人性的角度。当体制和人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选择,制定制度流程及执行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而非抑制人束缚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不是句口号。

《萨利机长》是部难得的好影片,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用心领悟,除上述几个角度外,还有亲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审视理解其精髓,定会有所受益。

我认为,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于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多方面质疑后,仍能冷静理性面对质疑,用35秒的时间点赢得了208秒成功脱险的载入史册的壮举。精彩的对白:“我有困难区分现实和现在这种鬼状况”“我不喜欢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我想找回原来的我”“过去40年我载送了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4

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说了。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

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5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

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600字范文

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8篇)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1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萨利机长范文

  • 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8篇)
  • 萨利机长观后感英语版(8篇)34人关注

    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体会1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萨利机长》。2009年1月15日,由萨利机长驾驶的飞机不幸被鸟群击中,在生死关头,萨利机长急中生智,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