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写好的观后感(2篇)

发布时间:2022-09-20 07:06:11 查看人数:32

【导语】写好的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2篇优秀的写好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好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写好的观后感

【第1篇】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1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好有坏,而情怀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吐槽的,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这三部献礼电影上映以来,口碑方面可以说是让人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影感受。那么对于观众而言呢,却并不是如此。

有部分观众觉得,国庆档的三部电影有着各自不同的毛病,比如说《我和我的祖国》中《白昼流星》这个单元的刘昊然和陈飞宇这个情节是否值得出现,而根本不知道讲述了什么,比如说在《中国机长》中关晓彤和杨颖的角色与全片本身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吐槽更多的是便是《攀登者》,许多人都认为把一个感人的故事拍成了一个四不像,只不过这次是因为有吴京,才让一切感觉到精彩,而吴京和章子怡蹩脚的感情戏,却也是让很多观众们不满。其实在目前为止,几部这三部电影都有着大家不满意的地方,那么,作为一名观众而言,看完电影之后,究竟如何能够正确的给出评价呢?

小编看了这三部电影,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写到这里,小编要对一些心智不全的网友澄清一下(因为近日小编发文总是有些人会说:是不是收了片方的钱,才帮着说好话的)那么小编要说的是,如果片方真的给钱了,那么小编就不会在这里写文了。

目前在电影界和电视剧界总是存在一些所谓的“资深影评人”,他们不仅仅对于一部电影有吐槽,稍微剧情方面不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就要吐槽一番,网上称之为“喷子”。这三部电影不管细节方面再怎么不好,那么这个不是一个或者部分影迷观众检验的,而是交给电影市场检验的,话又说回来了,就拿出这部电影中任何一个三分钟让你拍摄,你估计连拍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攀登者》近日被吐槽的严重,原因就是它比起《战狼》系列来说简直是大失所望,当然其他两部电影更是如此,拜托,这个金秋十月,大家看到的是一种不同意义的电影,如果连这三部电影都要吐槽,那么真不知道, 这些观众网友在平日里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三部电影在煽情方面做到了极致,并不是让我们故意煽情,而是剧情已经到了煽情的点。

《我和我的祖国》中很多观众表示《护航》没有看明白,其实很简单,它只不过是将小时候的梦想与长大的梦想做了一个对比,只不过是一种交叉蒙太奇的做法而已。《中国机长》为什么会出现关晓彤和杨颖这样的角色,关晓彤看片中看似是一个关于航空爱好者工作室一样的场所,而杨颖饰演的另一个航班的空姐,更是对于大家的一份期盼,这样的角色是存在的,是家人对天空九千米的一种期望和期盼,是一种挂念。

当然这点对于没有感情的观众而言,一定是看不明白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爱心的。《攀登者》口碑不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于它的时间跨度很大,几乎是横跨了半个世纪,如何用一部电影讲述这将近几十年的故事,那么这就需要剧情的碎片支撑,看《攀登者》不要太在乎细节,更多的应该在乎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精神。

看完这三部电影的观众和网友,很容易把自己提升为一个级别,那就是“资深影评人”,那么距离真正的影评人,你差的并不是看完了几部电影,而是看完电影之后,您的觉悟依旧是一个喷的状态。而观影是一项娱乐活动,但如果不是很让人失望的电影,请保持一颗正常心去观影。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2

电影《攀登者》上映三天,网上各种评论,见仁见智,豆瓣上出现的分数和票房都不那么尽人意,而且,网上有人说是烂片,有的说不及格的电影。

然而,当初和现在,我依然要挺这部《攀登者》,当然,它也有遗憾之处,毕竟,电影本身就是遗憾艺术,这些遗憾,我下一篇文章再谈。

我只谈电影对我的震撼和感动。

对于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度登上珠峰顶端的新闻,我们六零后并不陌生。1975年,我们正在读小学,当时,老师就为我们读了报纸上的消息。当时,我们的惊叹,我们对登山队员的敬佩,尤其是知道其中有一位女登山运动员,我们心中更加充满敬佩。一个女性敢于挑战攀登珠穆朗玛峰,简直不容易啊。

当时,还有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因为登山运动员戴着专用的阻止雪光刺激眼睛的登山墨镜,我们看不清他们的容貌(老师念报纸时,也没有让我们看这些英雄)。但他们的身影却留在我记忆里,尤其是他们在雪峰上努力而艰难地攀登时,我们也感动。不过,当时,我也听到观众的议论,这些观众有些和我同龄,有些比我大十多岁。

“哇,他们比我们吃得好,还吃罐头(橘子罐头也是当年的紧俏物品)。”

“有啥子了不起嘛,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那么苦。”

“没得事了,吃饱了,去爬山。”

差不多就这些议论吧,如今这些议论依然存在,只不过不会说他们(登山队员比我们吃得好了,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吃橘子罐头了。)

当时,我们还小,不知道登珠峰的意义,(也许老师讲过,报纸上有,老师念过,但我们忘记了),童年的我们对于珠穆朗玛峰是一个多么陌生的概念,直到读初中,我们学习地理,才知道珠峰是世界最高峰,山的北坡是我国的西藏,山南坡是尼泊尔。

后来,我读了越来越多与西藏有关的文学作品,我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就像那首名叫《珠穆朗玛》的歌曲中唱的一样

“珠穆朗玛,珠穆朗玛,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于是,虽然我没有到过喜马拉雅,但心中对它更加崇敬,那是心灵的高度,那是一种精神。

于是,当电影人用胶片记录当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当吴京、张译和井柏然、胡歌他们将还原那段历史,展示那段精神时,我就期待,盼望,因为当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就是硬核的行为。当年那一群攀登者都是有着精神的硬核的人。

这是一个有着硬核的故事,因此,可能有遗憾,但不会失败,哪怕票房不尽人意,但绝对不会失败。

而编剧阿来,虽然不是硬核编剧(他本来就是作家),但却是硬核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这些是外在的,他的硬核是运用汉语写出藏民族的故事,用一位作家的话来说,他在青藏高原这块版图上,抠出一块嘉绒版图。能够在坚硬的青藏高原上抠出一块版图,没有硬核精神,能够做到吗?

而他的小说也是实打实的硬核,无论《尘埃落定》还是《格萨尔王》还是非虚构作品《瞻对》,包括写汶川大地震的《云中记》里边都有精神的硬核。

而且,你如果阅读他的诗歌和散文,更能够知道,写攀登喜马拉雅,非他莫属。

而演员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他们也是硬核演员,这种硬核不但是他们的演技好,更是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的坚持,他们为拍摄好电影可以拼命。尤其是吴京,他的百亿电影,哪一部不是用命拼出来的?作为动作演员的吴京,在他的影视生涯中,哪一处不是拼命,不是流血流汗。

而胡歌在遭遇车祸后,走出来,继续在影视表演艺术上攀登着。

阿来说他写《攀登者》是写中国精神,而这些演员包括创作者都是表现中国精神。

而这就是电影的硬核。

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攀登,是无论条件再艰苦,再困难都不退缩。是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们自己的山,我们中国人自己要登上去。”是“中国国土,寸土不让。”你不是说我们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这座山不属于中国吗?那么,我们就登上去。

没有资料记录,你不承认,我们也不需要你承认,但我们依然要登山。就像我们砸1960年登上珠峰的三位老登山运动员。因为在人命关天时,不得不放弃摄影机而没有资料记录,不被承认。从英雄坠落为烧锅炉的工人的方五洲一直没有放弃锻炼体能。在珠峰上冻掉脚趾的曲松林在珠峰下坚持观察气象,搜集气象数据,还有藏族登山运动员杰布在家乡边放牛羊边守候。

他们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信念,期待着国家再次召唤。

这种精神也是一种传承,在漆黑的雪峰,老队长在牺牲前,将重任交给方五洲,让他一定要登上去,中国人的山,咱们中国人自己要登上去。

而15年过后,更有年轻的登山队员加入,他们有高学历,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年轻,青春朝气。更有挑战的勇气。当然,他们也遇到严峻的考验,知道训练时,教练的严苛是对他们的保护,当他们青春萌动,陷入爱河时,老运动员提醒他们身上的责任。他们渐渐走向成熟。

这种精神更是深厚的情感,亲情,兄弟情,爱情,这样的兄弟情让方五洲在15年前,在最后几十米冲刺时,甘为人梯,托举其他兄弟爬上山顶,在曲松林遇到危险时,为了救他而扔下摄影机。也是这样的兄弟情,曲松林冒着酷寒脱掉登山靴和袜子,才踩在兄弟的肩膀上攀登。结果被冻掉脚后跟和脚趾头。

而年轻一辈的杨光为了怕战友冻伤,悄悄割下睡袋裹住战友,结果自己被截肢。而李国梁怕拖累战友,毅然扔上摄影机,割断绳子,掉下山崖。

而曲松林因为自己判断失误,让李国梁失去生命,他内疚,痛苦,承认自己错了,扑在方五洲身上痛哭。

对于剧中方五洲与气象学家徐樱的爱情,许多人在诟病,认为爱情戏拉低了整部电影,但我却为他们的生死爱情感动。尤其是徐樱为了帮助方五洲实现登顶愿望,不顾危险,走出帐篷,为他们观察空窗期,累成肺水肿,血染身下的积雪时,我开始流泪。

这种精神更是挑战。他们每一个人要征服的不仅是眼前的高山,更是心中的高山。每一个人都有恐惧每一个人都有沮丧颓废,他们要征服心中的大山,才能攀登眼前的大山。无论他们攀登上珠峰顶,还是没有登顶,他们都是英雄,因为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挑战了人类的极限。

当他们九位运动员登上珠峰顶,立起詀标,升起五星红旗时,我们感受到精神与力量。这就是电影的硬核,更是中国人的硬核。

有这样的精神硬核,电影就不会倒下,更不是烂片。

人要有精神,尤其是攀登精神,不断挑战人生极限。在1960年,在三年自然灾害严重之际,为了我们的国土一寸也不少,我们的勇士用生攀登珠峰。用身体作为梯子,往顶峰攀登。在1975年,为了证明我们自己的山,我们能登上,更为了科学考察,也是他们努力攀登上顶峰,而且还留下珠峰高度,这也是中国的高度,是中国人自己测绘的高度。同时还留下梯子供后来的攀登者继续攀登珠峰。

在过去,因为珠峰高度是英国人测量出来的,连名字都是英国人的,从那以后,我们堂堂正正地叫我们给它的命名珠穆朗玛。珠穆朗玛。

这种精神更是坚韧不拔,原型中的夏伯渝在1975年因为把睡袋让给战友而冻伤,但在43年后,他凭借假肢登上珠峰,完成自己的梦想。

就像剧中方五洲说的一样:“一个民族,如果只考虑吃饭,那么就完了。”

的确,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这就是电影的硬核——信仰。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3

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观感会大相径庭,讲述中国登山队挑战珠峰的《攀登者》正是这样,捧着爆米花的年轻情侣会将关注点放在电影前后几次生死一线的攀登珠峰上,电影在他们眼里是紧张刺激的商业大片;有登山经验的观众会惊叹于电影对细节的精准还原,也会被登山队队员们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所感动;而熟知历史,了解影片中那两次登顶壮举的观众,则会更加深刻地知道当时我们一定要登顶珠峰的重要性,以及这部电影的意义。

喜马拉雅山脉有很多山峰,绵延不绝。从地图上看,会发现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刚好在国境线上。北坡属于中国领土,南坡属于尼泊尔。珠峰海拔8848米,是全世界最高的山峰,自然也是我们国家最高的领土。

然而,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都没能登上珠峰。贺龙元帅曾说过:“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每一座高山,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用双脚丈量过珠峰,又如何证明那是我们的领土、如何捍卫我们的主权?

所以说,《攀登者》里中国登山队挑战珠峰是登山,又不是单纯的登山,登山队的队员们是带着政治任务、带着使命感的,所以就算是受伤、牺牲,也要迎难而上,陈龙饰演的林杰,那么兴奋的精准丈量珠峰的高度,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有一组准确的数据,这正应了贺龙的那句“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用正确的姿势看《攀登者》。

写到这里,《攀登者》所要呈现的重点就显而易见了。

首先,是完整、真实地呈现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1956年成立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这部分其实就是《攀登者》电影开始第一次登顶,只不过角色名字改成了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

这一段有几个细节非常用心,一个是第2台阶那段,三个人架起人梯,曲松林为了能爬上去,甘愿双脚被冻伤,脱掉高山靴攀上峭壁,结果下山后十根脚趾都没能保住。第二台阶镜头很多,剧组几乎复刻了第2台阶的环境和地貌,因为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在中国登山队架起人梯、牺牲双脚爬上去之前,外国人挑战数次都失败了。而电影中曲松林光脚攀登和当年屈银华的经历一模一样;另一处是三个人登顶后,四处观察了一下,看到再没有更高的山峰了,才确定自己登顶。这和之前的资料记载一致,当时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也是上了珠峰之后,发现再没有可以攀登的路程才确定自己登顶。

后面的剧情中,对珠峰的两次挑战,电影也真实呈现了从北坡攀登珠峰过程中的几个难点,其中包括前进营地、北坳大冰壁、大风口等,重现了登珠峰的全过程,《攀登者》是对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成功回顾,也是向中国登山队的诚意致敬。

第二点,是用生动的人物塑造,传递出了中国登山队员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以及身为中国登山队员的荣耀感和使命感。这部分是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切感人。方五洲和曲松林的矛盾核心是立场不同,张译的恨和遗憾,只因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与其背着沉重的枷锁活着还不如光荣地死去,他们都做好了为登山事业牺牲的准备;

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有部分观众觉得两个人的感情线破坏了电影紧张的节奏,殊不知正是在这段爱情让人物更加丰满,同时也承载了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传递,让方五洲这个脸谱化的钢铁直男,变成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后面徐缨耗尽最后一口气,帮助方五洲完成登顶任务,这部分是情感的爆发点,看到这里太感动了,章子怡把徐缨吃得很透,她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是非常线性的,其实和几次登山重头戏相比,两个人的情感戏占比不多,章子怡从徐缨和方五洲在图书馆约会,到两个人在锅炉房的谈话,再到后面在训练营重遇,每一场戏情绪的把握都非常到位,为最后的自我牺牲做好铺垫。

当然,登山队员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是贯穿始终的,这是被编剧和导演抓住的重点。电影在情绪上有数次大起大落,1960年宣布登上珠峰等着他们的是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而不被国际承认,为了洗脱屈辱、捍卫祖国的尊严,才有了后面登山队员们一次次受伤、牺牲也要咬着牙向峰顶冲锋;在日常训练中,新来的年轻队员们也有过不理解和抵触,对他们的训练和保护,看到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就像我们架起的中国梯,解决了全世界登山爱好者挑战珠峰的难题。

第三点,是电影有一流的电影工业,带来身临其境的观感。攀登珠峰的难度和队员们的拼搏精神及意志力成正比,所以,把登珠峰的“难”拍出来就变得很重要了.《攀登者》制作非常良心,电影在西藏取景拍摄,演员们也都经过全面训练,他们要学习攀冰、用冰镐等工具,并且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下负重爬山。

当然,第2台阶和珠峰顶,以及雪崩等大场面并非实拍,然而明知是特效,却完全看不出一点瑕疵,无论航拍的大场景,还是脚他在冰雪上、头上戴的氧气面罩等细节都非常到位,除了扣人心弦的紧张,在观影过程中,我还数次感受到了空气稀薄、强冷风环境下的窒息感,而雪崩历险、冰缝的命悬一线等画面也让人难忘,电影在镜头调度和节奏把控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2008年奥运会火炬送上珠峰,再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都成功登顶,登珠峰折射出了装备和科技的进步,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一切,都是从电影中第一次登顶为起点的,就像第2台阶的那架金属梯一样,中国登山队不该被遗忘,他们争回了属于祖国的最高领土,而重现这一切的《攀登者》,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电影,它值得我们奉上一张电影票的敬意。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4

不知不觉,国庆已经将要结束,而三部贺礼大片,相信大家都基本上看完了。

自然,趁着国庆小长假,我也观看了其中的《攀登者》。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差点错过了这部国庆档最值得看的大片!

说实话,刚开始选择看《攀登者》,我是犹豫的,只因为网络上对它不友好的声音太多。但幸好,我没有被这些声音左右,看完电影之后,我感觉超级惊喜!

电影的开始就为我们展示了第一次攀珠峰的情景。

老队长因为雪崩不幸离世,临终前将带领队伍,登上峰顶的任务交给吴京(饰演 方五洲);吴京为了救张译(饰演 曲松林),不小心丢掉了摄影机;在登顶最关键时,吴京把自己作为人梯,将队友送上了最高处……

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电影就带来了第一个小高潮,将我深深地带入其中。

瞬间,我为老队长的离去而惋惜;为吴京不顾自己的危险,奋不顾身救队友的情谊感动;为三人不顾艰险,也要攀上珠峰的精神所震撼!

我从来不是一个泪点低的人,但不知不觉,我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个小高潮,是十五年之后,由吴京再次担任攀山队的队长,带领胡歌、井柏然等新队友冲顶珠峰时不幸遇上了大雪暴。

不得不承认,这一段戏拍得是真的好!

雪暴来临,登山队员们连人带帐篷被吹出了几米远,甚至其中的一位队友因为被绳索勾绊,差点被大风吹走……

新攀登者们首次登珠峰,遇到大雪暴自然是惊慌失措,演员们通过神态、动作、言语完全还原了这种慌乱。

而这时候,身为队长吴京一声令下,让队员紧密配合,形成了一道铁梯,最终才成功度过了这场危机。这一刻,吴京真是帅呆了!

这场戏中,导演将实景拍摄与视觉特效结合在一起,将登山队员们遭到大雪暴惊心动魄的险境完美呈现在大屏幕中,场面之惊险,让我隔着屏幕都倒吸一口冷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场景,到现在都让我难以忘却。

当时,登山队再次遭遇雪崩,要想要活命,必须要跃过一个巨大的冰裂缝。

眼见着雪崩离自己越来越近,吴京毫不犹豫,惊人一跃飞过巨大的冰缝,之后马上将绳子回传,让队友们可以顺利度过冰裂缝。

吴京这场动作戏极具视觉的冲击力,甚至可以媲美动作片里的场面,完全就是大片的即视感!

当然,导演最厉害的是,在呈现这一险象环生的场景时,还不忘让观众观赏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景色,这才是让我最佩服的地方!

除了电影中震撼的场面之外,最打动我的地方无亚于攀登者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也要登上珠峰,只为了向国际证明“中国人可以”的那份勇气!

当我看见,吴京用自己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肩膀登上第二台阶;当我看见,井柏然为了保住摄影机,不惜牺牲;当我看见,章子怡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给登山队报告天气状况……

我很想透过屏幕问他们:这样做值得吗?

但是我想,即使不问,答案也是肯定的!

看完电影后,我深深明白了,《攀登者》不仅仅讲述的是中国登山队为国攀登珠峰的故事,更是表达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各行各业的“攀登者”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然,电影中还有满满的感动,而感动我的地方,是关于每个人对于珠峰的那一份执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登上珠峰既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

1960年登上珠峰,因为没有留下照片,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一个解不开结……

所以,1975年的再次登顶,既是为了让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更是为了解开所有人心中的“结”!

只有再次登上珠峰,张译才可以原谅吴京当初为了救自己而抛弃摄影机的行为。

只有再次登上珠峰,章子怡(饰演 徐缨)和吴京才能彻底消除隔在两人之间的大山。

不仅是老队员们,新队员们同样有为国登顶之外的理由。

井柏然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胡歌为了让父亲不后悔生下自己……

相信在国家之外的私人原因,也是攀登者们再次成功登顶的必然条件!

最后,我想说。

或许有的观众,听到《攀登者》的电影名字会觉得无聊;或许会因为网络上的部分恶评而止步;或许只是为了某位演员而看……

但相信我,千万不要因此错过这部国庆档最值得看的大片,相信只要你进电影院观看,就一定不会对《攀登者》感到失望!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5

《攀登者》上映了,热度不低,争议不小。

上映前,预售破亿,冠军相明显;上映后,口碑两极化。

有跟风者,有恶意者,有怒其不争者,也有中立者,但全盘否定《攀登者》,实属不理智。

美日韩都拍过以珠峰为题材的冒险片,但评分都处于中档水平,这个题材难拍,也不好拍。

如果全程都是展现登山的过程就成了纪实片,还不如去看《攀登梅鲁峰》之类的纪录片;

如果侧重于攀登前的准备和攀登后的喜悦,又脱离了冒险意味,怎样权衡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件容易事。

关于登山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但是最经典往往都是纪录片,所以对于这一题材的尝试可参考的案例不多。

敢于迈出这一步,不仅是对电影类型的扩充,也是一次近乎赔本赚吆喝的“赌博”。

《攀登者》是一次大胆的试验。

若大爆,吴京则再度封神,若悄无声息,便会招来恶语相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后边留下的经验都会被抹杀。

《攀登者》的故事并不复杂,取材自真实事件,将其扩充至125分钟的商业主旋律片,难免会加入登山之外的剧情。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因珠穆朗玛峰的归属问题产生歧义,中国认为以国境线划分。

尼泊尔则觉得,应该全归他们,因为中国人连上都没上去过,怎么能与之均分。(1953年5月29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顶珠峰,其中一人为尼泊尔人)

因为人类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先达到一片无主之地,谁就拥有这片领土的归属权。

在此特殊背景下,1960年中国组建第一支登山队,他们历经艰险,途中遭遇了雪崩、风暴以及队友在身边死去,最终三人成功登顶。

但当时国际登山界有要求,登顶珠峰后必须拍摄360度的影像资料以及在峰顶留下证据,才能获得各方认可。

可是他们在登顶过程中丢失了摄影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导致这次的成功并不被世人认可,英雄成了“狗熊”。

15年后的1975年,第二代中国登山队在国家的号召下组建,与第一次相比,他们有了气象监测队和后勤医疗队,条件比第一次好得多。

但是珠峰就在那,它不会因为你条件好了就区别对待,登顶时,雪崩、大风、裂缝……,一个都不会少,真·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最终中国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这次登山不仅仅一场艰难的体育运动,它背后还承载着为国登顶的家国情怀和寸土不让的时代背景。

他们在电影中说的那些台词,喊的那些口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违和,但是任何评判都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

那时的中国内外交困,从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经历了边境问题、三年灾害、特殊时期和如何实现大国梦。

建国没有多久的新中国,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一切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国家出力。

所以他们才会张口闭口都是为祖国,因为他们所做的那些事确实都在为国争光,有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换来几代人挺直的腰杆子。

那时候的中国,爱国是每一个人无须强迫的事儿,可如今,爱国却成了一个人的“污点”。

《攀登者》和吴京便是很典型的例子。

大部分人因为“含京量”就拒绝,因为是主旋律就讽刺,甚至连电影都没看就站出来指指点点,总是把主旋律等同于烂片。

其实如果真要较真,漫威、dc宇宙里随便拎一部出来,哪个不是美国式主旋律。

为什么到了中国,有了主旋律就要被贴上原罪的标签。

《横空出世》是比《中国机长》、《攀登者》更主旋律的影片,但是在豆瓣电影万人打分下依旧得到了9.2的高分。

说明主旋律不都是烂片,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应该是质量是否达标,而不是道德绑架。

外国的月亮并没有那么圆,美国人也不是三头六臂,口口声声说着大同,私底下却异常偏见,这不是个性,是无知。

周杰伦在《本草纲目》里唱到:“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可惜某些人的病已无药可医。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我们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国家,爱国就是我们的信仰,一个连自己信仰都要无端黑的人不配拥有国与家。

吴京的爱国是他发自内心的信仰,无可厚非。

我们看他,更多时候是看他的作品,爱国只是他的一个属性。

如果他的电影不行,挨批是正常的,可他的电影都没有上映就因为他是主演便有了上千条差评,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从另一点说明,有些人总是见不得别人好,找不到黑的切入点就从属性下手。

2017年前吴京关于爱国的言论也不少,尤其是《战狼1》上映期间,可那会并没有多少人以爱国来黑他,反而敬佩他的认真和态度。

但是自打《战狼2》登顶华语影史票房,《流浪地球》又大爆后,动了某些资本和流量以及恰烂钱的人的蛋糕。

这其中有他们的粉丝,有他们的团队,有不明真相的路人,他们想要躺着赚钱就必须让破坏规则的人倒下,也许大规模的黑便从这时候开始了。

大数据的推荐行为会大量的推送吴京的黑料,中立者几乎看不到他的正面,时间一长,立场必然转变。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许多人都有的心理状态——嫉妒。

眼见你起高楼,眼见你宴宾客,就一定要眼见你楼塌了。

他们也许不是幕后黑手,只是一个个热衷围观热闹的键盘侠,但他们却是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他们隔岸观火,却把火光当烟花,视若过节;他们看到溺水者,却把水花当喷泉,拍手叫好。”——《呵旁观者文》

比起真相,这些事不关己只爱起哄的人,更愿意相信道听途说的、更丑陋的、更无下限的。

正如鲁迅在《呐喊》中写道:

“这一年我没有毕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不是一件紧要的事情。

凡是愚若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之所以有“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感叹,是因为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了放映的日俄战争片。

其中有段故事讲的是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看热闹的中国人,并在一阵阵“万岁”中随了大流。

这样的劣根性没有因为时间而流逝,反而愈演愈烈,有些人可能连吴京做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合群或流行就成了抨击者。

我们可以包容史泰龙五十多岁了还在单挑几十人;我们可以接受“素鸡”们从赛车过渡到拯救世界;我们可以兴奋于超英们飞天遁地的保卫宇宙。

但就是无法承认成龙年纪大了,打戏不够精彩;周杰伦嗓子不惊艳了,歌曲不好听了;吴京的类型片胜了,电影质量还不错。

或许我们害怕这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失去了可能再过几十年都无法再有同类型的人才。

我们不像美国,他们的人才断裂程度比我们小得多。

成龙火了几十年,周杰伦红了十几年,吴京屡创票房奇迹,可他们之后呢,并无后起之秀。

《攀登者》的确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绝不是一无是处的《上海堡垒》。

全盘否定的看法不成熟,我们好不容易让流量的大门关上了点,为类型片留出了呼吸的空间,可别再因不懂得独立思考让华语电影只有烂片和好片两个极端。

吴京一没吸毒,二没逃税,三没出轨,四没面瘫,五没乱秀,六没胡喷,就是有些爱国,便成为黑他的理由,这很不应该。

就像某些人总说王宝强没有演技,只能演闹腾的喜剧一样。

可他们从不愿意去发现王宝强还演了《hello,树先生》里的树,《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封于修,《暗算》里的阿炳。

他们也从不注意王宝强是80后,由于没有对手只能跨级跟70后的黄渤、徐峥、邓超较量。

吴京不也是这样,在某一面太广为人知便会让人自动或刻意忽略他其他方面的成就。

比如他在《攀登者》中的演技,比如他带火了军事、科幻题材,比如他让华语电影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脚步加快。

这些偏见又是怎么产生的,其实与文化的认知度有关。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否则就不能流传下来。

可是,总会有所谓的大多数把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拿出来并加以放大作为论证别人无知落后的证据,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满足自我虚伪的优越感。

也许本意不坏,但是当一群人都跟随的时候,玩笑也就演变成了事件,事件随之成为长久难以消除的世俗认知,偏见产生。

其实,如果在诋毁的时候能够去切身感受想必是极好,这样哪怕你去黑也能说得有理有据且心中有数。

如若不能,请不要刷存在感。

舆论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

【第2篇】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1

我的这一篇是一个关于愤怒的小孩不是他亲姐姐的一个观后感,这位小孩和一个姐姐太了不起了,居然和坏人斗了三天,三天,三天啊,三天呀,三个坏人,两个小孩,三天时间,我去,实实在在的太牛了,太值得让我们敬佩了,就用了一个破弹弓,这小孩也太愤怒了吧,还打了坏人,太牛了,这小孩像大人一样牛,天神下凡,神通啊。

还是一句话:没有灭不了的困难,只有灭的了的自己。像这样的小孩,长大必定成器,准是一位人才呀,我敢说那是务必的。这就是我的愤怒的小孩子和姐姐的观后感。

这个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孙小傲,在家里只有爷爷照顾他,爷爷每天只说八个字:起床、吃饭、上学、睡觉。突然有一天爷爷病倒了,爸爸妈妈替他请了一个保姆,又胖又凶,做的沙拉而且很难吃,所以孙小傲把保姆叫:“恐龙保姆”。

好不容易到了小傲的生日,爸爸妈妈却变卦没有回家,这是小傲即喷怒又伤心,拿着手机,银行卡,弹珠,弹弓背上书包冲出家门,他巧妙的躲过了摄像头,又跑进了搬家的货车上,在货车上还遇见了一个姐姐叫-兰兰。

结果在路上遇到了坏蛋,他们与坏蛋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终于到了兰兰的老家,找到了要拿的东西,没想到坏蛋也跟了过来,这是爷爷也找到了他们,爷爷帮助他们打败了坏蛋,警察来了还送给坏蛋每人一副手铐。

就在今天小傲多了个姐姐,爸爸知道这件事,他决定回来工作,在不久的以后,小傲和家人团聚,他在也不离家出走了。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不会有离家出走,无家可归的孩子。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2

《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我早就想看了,现在,妈妈终于逮我来电影院看了。

进去做好,很快就开演了。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名叫孙小傲,他的爸爸和妈妈都到国外工作去了,家里的爷爷每天都只有八个字:起床、吃饭、上学、睡觉。后来,爷爷生病了,家里请来了一个十分凶的保姆,一出门就把小傲反锁在家里,把钥匙藏在门外的地毯下面,还做很难吃的沙拉给他吃。小傲终于忍不住了了,他收拾好行李,带上了零食和银行卡,开始了离家的旅途。小傲用障眼法逃离住处的那一段最为好玩。他用磁铁先把门外地垫下钥匙搞到了手;用遥控汽车拖着气球挡住摄像头;他还用镜子依靠太阳光的反射让摄像头失去功效;在搬家人抬着的镜子后面不让摄像头发现,安全的走出小区;在箱子里慢慢从这边一到那边。他在途中还遇到了小女孩兰兰,两个小孩对战三个笨坏蛋的故事就开始了。他和坏蛋打乒乓球的时候,假装把球扔得很高,其实还在手里,然后突然发过去就赢了,然后很快逃跑了。小傲用爷爷送给他的弹弓去打坏人,最后取得了胜利,打败了他们。他们还遇到了一个好心的爷爷,爷爷帮小傲找到了父母。没有父母的兰兰也成了其中的一员。然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对孙小傲的聪明、勇敢和善良非常佩服,也要好好学习。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3

前几天,老师在学校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电影,名叫《愤怒的小孩》。这个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孙小傲的小男孩。

由于爸爸和妈妈工作繁忙,所以家里只剩下他和爷爷。暑假时爷爷突然生了病,进了医院,爸爸请了一个“恐龙”保姆,照顾小傲也照顾爷爷。

一天复一天,一月复一月,在剩下三天就是他的生日了,爸爸说好回家陪他,但是又没有回家,小傲非常的伤心。

他不想在孤独的在家呆下去了,准备出门探险,他用自己的智慧没有给警察留下任何线索逃出了小区。在中途他遇到了兰兰,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兰兰被坏人跟踪,但她无论走到哪里坏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找到她。聪明的小傲很快就发现了兰兰穿的鞋子有跟踪器,于是把这双鞋扔进了刚才的清洁车里。

很快警方知道小傲和兰兰在一个贫穷的村子里,被三个坏人追赶。于是把小傲的家长叫来了,在爷爷的指挥下,小傲用弹弓把坏人打的非常狼狈。警方在关键的时候捉住了三个坏人,最后兰兰也成为小傲他家里的一份子,他们又可以团聚了。

这部电影中的孙小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小男孩,他富有正义感,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勇敢面对,以后我要向他学习。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父母不要因为工作繁忙忽视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请父母抽出宝贵的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快乐的成长。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4

看了《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后,我改变了对生活的一些看法。

孙小傲在家里是寂寞孤单的,他在家里很难和小朋友交流,也见不到忙碌的爸爸妈妈,他最后愤怒地离家出走。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的怨恨和寂寞,我同情无数像孙小傲一样的留守儿童。

我非常喜欢孙小傲的优秀品质。当他用工具扭开猫眼把钥匙吸出时,我知道他善于研究,当他用弹弓把坏人打中时,我知道他是神射手,当他把油倒在路面上阻碍坏人的车前进时,我知道他是智慧的象征,当他混入卡车时,我知道他有007间谍的潜质。我最欣赏孙小傲的智慧、沉着和诚实。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邪恶的坏蛋,保护了兰兰;他被坏人抓住之后沉着、冷静,没有一丝恐慌,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他凭借自己的诚实而赢得了津门五侠的信任,从而得到了救助。

从孙小傲身上我看到了他寂寞孤单的眼神,也看到了他优秀的品质和无穷的潜力。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真感到幸福。在家里,每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在学校,有很多同学一起学习,我要珍惜现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的日子,我要珍惜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日子。我要发奋读书,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孩子。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5

今天上午,我们学校组织同学去观看《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孙小傲因为父母在国外打工,他跟爷爷一块生活,他的父母答应暑假的时候一块回来给小傲过生日,可是因为工作忙,没回来,小傲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过着流浪的生活。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命运也很悲惨,她是刚刚从一个拐卖小孩的坏人手中逃出来,而那个坏人一直在追踪这个小女孩。他们两个相依为命,互相帮助,一次次的从坏人的手里逃脱出来,这两个小孩机智又聪明,不但从容逃脱,而且还作弄对手,让人捧腹大笑。他们勇敢又善良,最后被一个面点老板收养。

每每看到那些留守儿童期盼父母的眼神,内心中都为之震颤。同样的童年,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生活。城里的孩子能有父母陪在一起欢乐地过新年,而农村的孩子却不能跟父母团聚显得是那么的令人心疼。同一片天空下不同孩子的命运,这个命运从一出生就开始注定。出身不同人生际遇就大不相同,本片便是物质极其丰富但却缺乏亲子之情的逆反孩子选择逃跑的故事,影片的主创却让孩子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了同伴,寻回了父母,也接受了诚信考验,更不要说挫败坏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绝对对得起孩子们的期盼。

对于新时代的父母来说,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儿童虽然在物质上是丰裕的,然而却离父母越来越远。成长需要的并不只是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爱在一起比物质更重要。因此,哪怕父母已不在,可兰兰却任仍然执着地想要回到当初的家。那张埋在匣子里的照片,这不仅是一种思念,而是一份很久以前就被抛弃的亲情。有些成年人以为孩子只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便会开心,这样的想法往往错的离谱。

只不过我们作为孩子的也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不但给予了我们生命,使我们快乐的成长,工作再累还要照顾号我们。父母的工作也是为了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才不知疲惫的干。如果没有他们在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辛苦工作,我们的生活会如此幸福吗?父母们总是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父母的都时时刻刻爱护着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关心我们呢?

看完《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我想对天下所有父母说:“爸爸妈妈,希望你们能抽出时间多陪陪我们,我知道你们工作很忙,但也一定不要忽略我们。”我还要对孙小傲说:“即使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你也要体谅父母,不能私自离家出走哦!”

愤怒的小孩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好看

写好的观后感(2篇)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1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好有坏,而情怀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吐槽的,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这三部献礼电影上映以来,口碑方面可以说是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写好范文

  • 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
  • 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818人关注

    有博友问,看了一部电视剧,总有很多感想或感动,就想在博客上记录一下观后感,但是,一部电视剧少则十几集,多者二三十集,写起观后感来感觉非常茫然,值得感动的地方很多,就是不 ...[更多]

  • 写好的观后感(2篇)
  • 写好的观后感(2篇)32人关注

    文艺节目观后感怎么写好看范文1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好有坏,而情怀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吐槽的,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这三部献礼电影上映以来,口碑方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