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焦裕禄观后感三百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焦裕禄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焦裕禄观后感三百,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第3篇《焦裕禄》观后感800字 第4篇《焦裕禄图片展》观后感 第5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第6篇优秀范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第7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第8篇《焦裕禄》观后感:人民群众在他身边
【第1篇】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心得体会
日前,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观看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永远的焦裕禄》,并开展讨论交流,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焦裕禄同志为标杆、为镜子,学习先进、查找不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更好联系服务群众,深入扎实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焦裕禄,作为一个时代的楷模,他的精神是永存的。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让大家再一次重温了焦裕禄同志当年在那艰苦的条件下,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可以说,焦裕禄的精神是一首时代战歌,时刻鼓舞着后来人发扬和继承他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他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群众的生活能够生活得更好,只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当年的兰考,是河南省最艰苦也是最落后的地方,但焦裕禄同志把这里当作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凭着一腔热血与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毅然决然地战斗在兰考这个他献出生命的地方。他那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化为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或许有人说,焦裕禄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的生活条件再差也比群众好。事实上按当时的工资标准,焦裕禄同志的工资是高过一般干部,但他却从来没有往家中交过一分钱,不是他不负责任,而是他将那些有限的工资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之中。他自己盖的被子是补了又补,不知道打了多少补丁用了多少年的旧铺盖。他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最清楚。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后,面对严峻的灾荒形势,他没有退缩,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过了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规划,并带领36万兰考人民根治“三害”。他提出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名言已经成为千万党员干部创新学习的榜样。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针对兰考的艰苦条件,他提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要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是当今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让党员干部重温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没有谁愿意面对困难,但当困难来临时,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有焦裕禄的那种战天斗地的气概,要有永不服输的革命气节,这才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焦裕禄精神这所以感动人,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廉政奉公,勤政为民。他的生活很简朴,从来不搞特殊,去村里蹲点几天,每天也会都按标准缴纳伙食费,他不但自己要求严格,还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通讯员的相机多照百姓,少照自己。他的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勤政为民的态度,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指出了一条学习的方面。那就是脚踏实地,把群众系在心上,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焦裕禄精神的内涵还有很多,光是一部记录影片也不能够完全表达。学习焦裕禄最重要还是把他这个榜样当作一面镜子,时常用来对照一下自己的工作,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从而有所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国家。
【第2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就是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已任,求真务实,取信于民,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已,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3篇】《焦裕禄》观后感800字
《焦裕禄》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电影,它刻画的是党的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下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故事。
焦裕禄出生于1922年8月16日,是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从小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1938年日军侵占了博山县城,他父亲遭受日军迫害离世,家乡也遭到日军扫荡,自己被拉做民工,途中逃出,走投无路后四处逃亡,后参加了民兵队伍,并加入了党组织。他从此立志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他说过穷人靠吃草来维持生计,他吃过;穷人受日本鬼子欺凌,他也受过;穷人被迫为鬼子干民工,他也干过;共产党和穷人是一家子人,所以穷人民要团结一心,才能不受土匪、恶霸的欺负,不再受到压迫,真正过上太平的好日子。
走上革命的道路上他充满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团结当地劳苦群众,为解放大营区,消除大营区土匪、反恶霸斗争的胜利做好准备。他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提升为大营区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在革命工作中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与群众同志相处融洽,后被派往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当时,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到任后,他见这里盗匪、乞丐、逃难的饥民成群地走在街上,他心情很沉重,从此决定带领兰考群众抗灾自救,让群众都改变艰难的生活状态。
在《焦裕禄》一片中,最感人的一个情节就是焦裕禄身患严重的肝癌,可是他却不愿去医院治疗,而是继续策划着村子里土地丈量的处理方案。病情越来越严重,他最终还是被迫入院。院中的他担心的却不是自己,时刻关心的是兰考人民的生活情况。
最终他因病情严重与世长辞,可他就算到最后一刻也还是关心着兰考人民的生活,他说:“我活着时没有看着兰考完成挖河排沙、治理沙丘、根治盐碱等工程,到死也要看着兰考人民不再受到灾害,过上好日子!”这一天,焦裕禄的一颗坚强心没有再跳动了;但是,他的“焦裕禄精神“却永久流传,至今都过了几十年了,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没有忘记他,因为他热爱党热爱人们,坚守党交给他的任务的精神值得世代传承下去!
【第4篇】《焦裕禄图片展》观后感
闫云波
为响应上级号召,我镇于3月26日组织全体党员、校长及部分教师集中到洛阳博物馆参观学习了《焦裕禄图片展》,进一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看,公仆精神是本质,奋斗精神是精髓,求实精神是灵魂,大无畏精神是重要内容,奉献精神是鲜明特征。学习焦裕禄,不能单纯说说、写写,脑子热热,我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办教育的,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帮助同志的前提下,更要明确目标,端正态度,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要有奉献精神。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把学校建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要不断“充电蓄能”,加强学习,提高政策和理论水平,决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长要干好自己的工作,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要不断地学习,要多读书,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只有不断地学习、勤于读书,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才能精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一个优秀的校长必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业务,会管理。要深入课堂,要能讲课、会听课、善评课。
三是与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身边的典型可能不是那么高大、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切合自身实际,可以用焦裕禄的精神激励自己,用身边的典型指导自己,学习那些优秀党员、校长的做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是扎实认真的工作。作为校长必须对工作高度负责,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对待每项工作。要坚信无论多难多苦的工作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能干好,干出成绩。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全,尽量做到滴水不漏,细致入微。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各级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要全面领会,认真扎实的落实到位,要做到不偷懒,不敷衍,不应付,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的竭尽全力做好。要对照焦裕禄同志,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差距、定措施、选定努力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具体成就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效果,力争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要转变工作作风、要与时俱进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赋予焦裕禄精神以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第5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电影《焦裕禄》里有三个场景让我特别难忘:一是焦裕禄领着县委一班人看望车站里逃荒的灾民,他从地上捡起的半块窝窝头;二是焦裕禄去车站为大学生技术员送行,他送给小伙子的那包沙土;三是因为买黑市救济粮面临上级调查,他沉着冷静说出的那句话:“这事我知道,是我下命令干的。”这三个特写画面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想起沉甸甸的两个字---责任。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1962年冬,刚过不惑之年的焦裕禄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当他走进这片贫瘠的土地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风沙和饥饿荒芜的土地——他面临的任务、使命和工作是如此艰巨。危难之时,他没有选择退却和逃离,而是迎难而上,与风沙、盐碱和洪灾展开了生死较量。责任,让他内心如火一般燃烧,化作无穷无尽的动力。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起挥锹劳动;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济粮亲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那破旧的写字台前,他忍受着肝癌的剧痛,起草着治理风沙盐碱的方案……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走遍了兰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从此,他将自己的名字与生命刻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人们口碑相传,永远铭记。正是以责任和忠诚为基石,焦裕禄才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一座永留史册的丰碑。
责任意味着什么?责任意味着真情。当他得知新来的大学生由于吃不惯窝头、不习惯风沙后,并没有另眼相看,而是爱护有加,给他送米送钱。当得知人已经去火车站时,他撒腿就追。到了火车站,他半恳求半遗憾地对小伙子说:“你走了,我没啥送的,这是兰考的一包沙土,你拿回去做一下试验,看还能种啥。”面对没有一丝架子、没有一点官气的县委书记动情的请求,小伙子被感动了,他终于选择了留下。当火车开过之后,小伙子出现在因为疼痛半蹲在地上的焦裕禄的身后,他露出了惊喜的目光。这是一个人才的坐标,事关兰考的发展和未来,而这个人才坐标是焦裕禄用真情换来的,是用他坦荡的胸怀和求贤若渴的眼光换来的。忠诚于心,奉献于行。只有行动,才能得到士子之心,只有真情,才能挽留住人,留住人心。
责任意味着什么?责任意味着担当。作为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他倡导取消了干部特殊的供应本,但当面对由于饥饿而浮肿的老干部时,他不得已让助手去黑市购买救济粮,承担违背物资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风险,这是需要摘去乌纱帽的勇气的。面对上级调查和同事的诘问,他没有把责任推给副手,而是主动承担责任,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当行署专员和焦裕禄谈完话走出房间时,所有的干部群众都自发聚集在大院里,他们要为他们的书记到北京请愿。当专员表态请愿他也算一个,并明确表示“不管焦裕禄同志受不受处分,他仍旧是你们的县委书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面对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厚爱,焦裕禄平静的脸庞上闪动着泪光。我相信,兰考的干部群众在找到主心骨的同时,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一种责任在肩的信心和决绝。
责任贯穿人的一生。责任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健康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民族、个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体表现。一位伟人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是所有价值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焦裕禄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只有用心对待工作,把身心和工作融合在一起,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工作,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岗位,真正去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最终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第6篇】优秀范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就是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已任,求真务实,取信于民,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已,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7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2月26日上午,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局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活动中,我饱含热泪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书记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1962年,年仅40岁的******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
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观看者的心灵,一个******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观看完电影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有人突然提起,被称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同志们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盐碱,不屈不挠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有的人说,是他牢记党的号召,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有的人说,是他能坚持原则,向错误的思想进行抵制和斗争;有的人说,是他严于律已,不搞特殊化,等。这都是事实。如果说他搞了多少大楼和市政建设,拓宽了多少条马路,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那都是没影的事。
那么,焦裕禄同志有没有“政绩工程”?是什么?我认为,焦裕禄同志不但有“政绩工程”,而且还十分的壮观和伟大,那就是: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范文写作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搞特殊,严于律已;公而忘私,抱病工作,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等。这些“政绩工程”与现在所谓的“政绩工程”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从价值上来讲,从捍卫和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上来说,要高大的多,有用的多,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响要强烈地多。几十年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忘焦裕禄同志,怀念焦裕禄同志,学习焦裕禄同志,继承和发扬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永远放光芒。
什么才是真正的“政绩工程”?就是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已任,求真务实,取信于民,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公而忘私,先人后已,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汇报专题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是******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8篇】《焦裕禄》观后感:人民群众在他身边
再次被感染的感觉很畅快淋漓。
之前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感觉只是记住了这个人。他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到为兰考人民服务的好县委书记。
今天再看这部电影,其间从头至尾的震撼是那么让人揪心、让人内省、让人盼学。
影片的开头,兰考人民把他抬回了黄河故道,那么多的人在为他的离去送别。这是怎样的一种道别,兰考人民让他永驻兰考。影片的结尾,病房前的院子里,站满了来看望的兰考百姓,可他却不能再为他们服务。不论是他去世,还是他生病,他身边总是站着很多群众。这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让自己首先走进群众,在眼里他看到了群众的苦,在心里他想到了群众的盼,在身上他做到了群众的念。他走进群众,在群众中找问题,在群众中找方法,在群众中找信心,在群众中找干劲,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需要救济,他把班子成员领到火车站一起走进逃荒人群,迅速做出了快发救济粮的决定,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亲民爱民;拿着逃荒人员挤掉在站台上的菜糠团子,他率先交出了自己供应本,把特殊权利废掉,自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干部队伍中因营养不良导致很多干部生病,他合计着“破坏粮食统购统销”规定受处分也要为干部解决好粮食不足吃不饱的问题,在上级来调查时,干部们集体站出来为他请愿,体现了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干部也为这样的领导负责;大雨成涝,眼看着就要绝收的玉米,他走进绝望的群众,唤醒干群的干劲,让自己走在救灾的最前沿,体现了领导干部的亲力亲为;防风固沙需要的是人才,他把想留住人才的渴望用一抔泥土寄托,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对人才是什么、人才能为事业提供支撑的前瞻眼光;挡住妻子买肉的去路,把买肉的钱替群众交了住院费,把孩子的埋怨咽进肚里,告诉孩子种粮食的农民都吃不上窝窝头,让自己的心一直与群众连在一起,把自己的真完全教给家人,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的对舍与得的价值判断。
他走进群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真知灼见只有在走进群众、亲身感受中才能获得。
他走进群众,带着大家一起干,他深知,群众的力量需要领导的组织,群众的士气需要领导来提振。
他走进群众,让群众在生病时止痛的办法都是喊“焦书记”的名字,他就是群众的止疼剂。
他走进群众,见到问题随时解决,真正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在那辆自行车的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