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感人事迹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5篇优秀的感人事迹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人事迹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周美玲感人事迹观后感400字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所以,我一直坚信这个世上好人比坏人多。这不,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雷锋——周美玲。
在5.22晚饭后,周美玲和几个朋友在家附近玩耍,同村的3岁小男孩突然一个人跑到马路中央,这时一辆满载着砂石的大货车疾驰而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美玲毫不犹豫地冲上马路把3岁男童推到了安全地方,自己却被大货车无情的撞伤了左腿。虽然命是保住了,可是她却要面对截肢的事实。住院期间,一系列的手术让她承受着巨烈的疼痛,妈妈心疼地问她这样做后悔吗?小英雄肯定地说“不后悔”。因为她知道,如果我在这种情况下不救的话,这位男童必死无疑,但是我如果救了的话两个人还有活下来的希望。
12岁的年龄,有些小朋友可能还在妈妈怀里撒娇,而周美玲却义无反顾的在车轮下救人,我想很多大人都不一定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小英雄做到了。她的义举让我惊叹、让我敬仰。周美玲不仅是我们小孩学习的榜样,也是大人学习的标杆。我们都要学习她不顾危险、舍己救人、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
在奉献、助人精神越来越稀缺的社会环境下,周美玲小英雄的感人事迹深深的震撼了我们大家的心灵。如果大家都能充满正能量、充满爱,我想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都要奋发、努力、乐观、向上,让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美好!
【第2篇】2021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
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1】
秋日的午后,松涛阵阵。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多年来,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最喜欢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2】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
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
“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2014年,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这次,住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
“癌症要科学治疗,种树也要坚持到底。”张连印坚定地说。
有人说,何必这么较劲?可军人出身的张连印就是这样,一如他的微信签名:坚强、坚韧、坚毅——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地——
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人们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
“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
在他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张连印被群众称为“绿化将军”。
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3】
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有太多的人不解。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张连印说。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
“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
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
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
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
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4】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张连印时代楷模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5】
张连印从军报国40载,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组织培养之恩,心怀乡亲养育之情,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植树造林18年,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是新时代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张连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个5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连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军队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回到故乡,他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转化成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共产党人爱党为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
张连印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杆。军人的血性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军人的本职是履行使命、担当尽责。张连印以军人特有的勇气和毅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人生信条,始终坚守在防风治沙最前线。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细胞转移扩散,他依然斗志不减,手术不到一个月就重返荒山继续植树。他用生命书写了革命军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张连印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却选择在家乡改善生态环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乡亲植树造林。为了种树,他动员家人解囊拼凑启动资金,坚持不要林权、不要地权,承诺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他的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领导干部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境界情怀。
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奋楫扬帆。
【第3篇】《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篇一
【在“榜样引领”中勇挑发展“千斤担”】
3月22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榜样5》专题节目,集中而生动向大众展示了疫在情防控工作中所涌现出的来自各行各业“佼佼者”,“敢与死神扳手腕,连续工作48小时无休”的张西京主任、“用心守护患者,无愧职业操守”的张宏护士长、“把居民的需求真正放在心里”的“全能战疫书记”杜云、“勤奋工作,坚守岗位”的民警达娃仓决、“为医护人员保驾护航解决交通问题”的快递员汪勇、“克服艰难万险,不负党和人民托付”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单位党组织、“为抗疫前方带来温暖和春天”的浙江省援武汉抗疫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的感人事迹。一位位彰显时代风采的优秀共产党员以“护旗手”的昂扬姿态,勇往直前、奋力抗争,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真正使命。在危难时刻,敢冲“第一线”,在奋斗时刻,迈步时代“最前沿”。
发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无畏”精神,打造发展之路的“强引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都受到巨大威胁。但有这样一批勇士,却在危难面前激流勇进,用坚守拼搏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无怨无悔的付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疫情的有效防控打通的是危难中的“隔心墙”,筑牢的是谨防危害的“防火墙”。典型事迹的“情景再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初心未泯、使命不变的精神却永续长存。这些身边平凡而又伟大的榜样,是学习的“指路灯”,也是民族振兴的“导航器”,致敬英雄,吾辈自强。
秉承“成功在久不在速”的“老黄牛”精神,守好发展之路的“主阵地”。在“快餐式”发展模式的冲击之下,急于求成俨然成了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在新的阶段之下,我国已将高速发展的步调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久久为功”思想的巩固、“工匠精神”的发扬传承彰显了这个时代最为出彩的底色。“平凡造就伟大”,疫情中涌现出来的楷模正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坚守中树立了人生“风向标”,当好了时代“排头兵”,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学习先进典型的奉献精神,从伟大的抗疫精神中收获奋勇前行的力量。
发扬“忧劳可以兴国”的“绣花针”精神,把稳发挥之路的“方向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党员前赴后继,啃下新冠肺炎“硬骨头”,瞄准核心的“靶向点”,各方联动配合,群策群力,将勇于斗争、追逐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完美诠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之下,国家“复兴之路”、人民“幸福之梦”愈发稳健。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国人风雨同舟、一路同行的历史征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继往开来、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建设中。脚踏实地印好时代烙印、孜孜不倦书写奉献篇章、继往开来传承历史文化,为打好“最后一公里”而持续不断地奋斗。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奉献的时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我姿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走好人生路,圆好家国梦。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篇二
3月22日,《榜样5》专题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部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共鸣。
2020年伊始,庚子鼠年如约到来。因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出现,这注定是中国人最黯淡的一个春节,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但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中国新年又成为了一个最充满热血与斗志的历史时刻,全国同胞众志成城,心心相印。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敢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每当危急关头,从来不会缺少一大批逆风而行者。“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阖家团聚时刻,瞒着亲人冲上一线的医务人员;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赶赴前线的医疗队员;直面病毒,坚守在战“疫”最前沿的“白衣天使”……这些与时间赛跑、跟病毒搏击的勇士,在病毒面前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让我们深深懂得什么叫做无畏、坚韧和奉献。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死神抢人罢了。”在这几天的新闻上看到你们医护人员辛苦而憔悴的身影,还有那被防护口罩勒肿的脸颊,听见你们嘶哑的声音,泪水悄悄地在我眼眶里打转。你们是英雄,是白衣战士,我相信病毒一定会很快被你们打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过程中,勇敢“逆行”的医务人员牵动人心,他们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无双国士”钟南山、“邻家奶奶”李兰娟、“铁人院长”张定宇、“硬核男神”张文宏……人们不吝用各种温情、赞美之词,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有些名字在此次疫情之前就已广为人知,比如在十几年前抗击非典时有非凡表现的钟南山院士。但更多的名字我们不熟悉,他们在国内外业界已久负盛名,但对于“岁月静好”的我们而言,他们就是“隔行如隔山”的陌生人。殊不知,他们其实是默默守卫我们健康的恩人。疫情当前,我们需要力量,我们需要榜样。我们应当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无双国士”“邻家奶奶”“铁人院长”“硬核男神”,他们就是现成的“中国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榜样”。
而在众多的“中国英雄”,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无双国士”钟南山。“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钟南山是我国著名的抗病毒院士,一个84岁的老人,为了人民的健康,竟然坐火车深夜到武汉,他那舍己为人,悬壶济世的爱心和责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榜样。钟南山院士的中学老师告诉他的几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而现在的钟南山院士赶赴抗疫第一线。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去解救身处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我相信:在这么多白衣天使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人民一定会挺过难关。
而“邻家奶奶”李兰娟奶奶为国奉献的精神也在感动着万千中国人。2月4日是李兰娟奶奶抵达武汉的第3天,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她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这里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李兰娟院士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医院副院长汤灵玲告诉记者,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工作忘我,每天只睡3小时。副院长江应安说:“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这样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我们对这场战役充满信心。
无私的天使,你用温柔的手掌,抚摩着每一个受伤的孩子;你用内心的阳光,温暖着每一颗恐惧的心灵。一双双忧伤的眼睛,在你的恬淡中变得安详平静;一张张恐慌的面孔,在你的仁爱中变得坚强无惧。正因为有你们,才让我们无所畏惧。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篇三
传承“榜样”精神履践致远
3月22日,《榜样5》专题节目在央视播出,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节目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榜样”们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他们是敢与死神较量的军医、是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是筑起坚强防线的基层工作者、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国速度”的创造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无数先锋模范、感人事迹,这些先锋模范鲜活的故事,作为“明灯”照亮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其实,榜样离生活并不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在抗疫期间,榜样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社区防控“主阵地”。有带病坚持工作,忘我敬业奉献的社区书记杜云;有因为放不下疫情防控工作,导致左耳近乎失聪的达娃仓决;有义务送医护人员下班的“生命的摆渡人”汪勇……为什么他们能承受苦难而不言?因为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危冷暖,他们就像是一座座精神丰碑,凝聚着为民宗旨,象征着无悔初心,他们践行初心理想,亦是星瀚流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当中国出现大灾大难之时,总会有无数中华儿女情牵一线、火速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供应爱心果蔬,各地医疗力量从四面八方向湖北集结。这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是守望相助的人民面对无情病毒书写的人间温暖。张西京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必须做到惜时如金”,作为共产党员,这句话承载了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使命,用行动印证了一名党员的初心。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也要弘扬冲锋在前的坚强精神,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篇四
3月22日晚上,《榜样5》在cctv1黄金时间播放,这已经是第5期榜样节目了,每一次看榜样的感人事迹,我们都感受到了先进典型的作用。
这一期专题节目通过典型事迹再现、嘉宾现场访谈、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一个个先进典型展现出来的模范作用,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些榜样人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开展我们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0年伊始,在大家满怀豪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历史总会在一些特殊年份的时间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历程载入史册,这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疫斗争的辉煌篇章,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将折射出更多战疫战贫、决战决胜“中国精神”的璀璨光芒。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有1.2万名“90后”白衣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退无可退的战场上冲锋、拼搏、奉献,誓死捍卫医者荣光。“我们已经长大了,该我们挺身而出了。”“我们虽然年轻,但我们可以让国家放心!”年轻医者剪掉秀美的长发,甚至剃成光头;渗着血迹的“口罩勒痕”和护目镜压痕,令人心疼不已;“比星星还亮”的眼神向患者传递着温暖信心与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众多的“90后”无惧生死地冲锋在前,扛起大梁充当生力军,把理想抱负践行在抗击疫情一波波最硬核的操作中,并得以拔节成长,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在疫情这类中华民族的共同挑战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中华优秀传统品质再一次彰显出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正是因为具有如战疫精神等诸多中国优秀精神,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取得胜利。
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在疫情防控中,广大优秀党员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责任担当。作为党旗下的一员,我深刻意识到不仅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要注重磨练自己,不断为青春增添信仰、奋斗、素质“底色”,从思想到实践全面升华自己。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启发篇五
今天我看了《榜样5》,它聚焦学习宣传伟大抗疫精神,集中展示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风采。
我为其中的榜样张西京同志的感人事迹所动容,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门人,人民的军医。
1月25日,大年初一,张西京到达武昌医院,时任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第一时间迎接,他含着泪说:“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张西京接过沉甸甸的期望说:“不管前面遇到什么,一定尽最大的能力尽早战胜病魔,因为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同时我们是人民的军医”。
接手武昌医院后,张西京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昼夜不休,摸清阵地情况,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首战告捷,救助了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成为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治愈者。
2月3日进驻火神山,和“死神掰手腕”,张西京带领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骨干奋战48小时,使icu病房及时达到按时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他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脚磨破了依然咬牙坚持,他守在现场为收治火神山医院首批重症患者做好准备工作。
张西京说,在最危难最紧急的地方,都是“跟上我,看我的”。第一次器官插管病人,第一次有创操作,第一次危重病人吸痰,都是由党员做的。
在艰苦奋战的84天里,张西京一天没有休息,他所在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批医疗队,共收治351名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6.8%,实现了“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为党和人民交出一张优异的答卷。
【第4篇】《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篇一
今天我看了《榜样5》,它聚焦学习宣传伟大抗疫精神,集中展示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风采。
我为其中的榜样张西京同志的感人事迹所动容,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守门人,人民的军医。
1月25日,大年初一,张西京到达武昌医院,时任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第一时间迎接,他含着泪说:“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张西京接过沉甸甸的期望说:“不管前面遇到什么,一定尽最大的能力尽早战胜病魔,因为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同时我们是人民的军医”。
接手武昌医院后,张西京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昼夜不休,摸清阵地情况,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首战告捷,救助了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成为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治愈者。
2月3日进驻火神山,和“死神掰手腕”,张西京带领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骨干奋战48小时,使icu病房及时达到按时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他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脚磨破了依然咬牙坚持,他守在现场为收治火神山医院首批重症患者做好准备工作。
张西京说,在最危难最紧急的地方,都是“跟上我,看我的”。第一次器官插管病人,第一次有创操作,第一次危重病人吸痰,都是由党员做的。
在艰苦奋战的84天里,张西京一天没有休息,他所在的空军军医大学第一批医疗队,共收治351名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6.8%,实现了“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医护零感染”的目标,为党和人民交出一张优异的答卷。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篇二
读懂《榜样5》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榜样5>;专题节目学习收看工作的通知》下发,要求全体党员观看《榜样5》,认真学习榜样精神,深入领会榜样力量。观影之余,笔者深感先进党员及党组织崇高表现的背后,凝聚着无数青年党员不忘人民、不改初心的政治信仰,蕴藏着诸多志士跋山涉水、攻坚克难的心力精神,激励着如钢铁雄师般的万千党员在国家振兴的征程中横扫强敌,所向披靡。
《榜样5》中,一位位优秀党员,一个个先进党组织,在危难关头能够挺身而出、顽强抗疫,深究其因,正是榜样们心中有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大爱担当,有着舍身护民、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曾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途上,奋斗者们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以摧枯拉朽之势力拔穷根,挽救穷人。眼下,在强国富民之路上,作为年轻党员干部,亦当引以为鉴,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在基层的大舞台上挥洒汗水,锤炼品质,增强本领。在群众的大拇指、同事的欢笑声、领导的赞扬语中,以青春的名义,兑现人生诺言,厚植为民情怀。
从人民军医张西京到社区书记杜云,从人民警察达娃仓决到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将自我安危抛之脑后、天下安危放在面前,与病魔赛跑,与死神抗争,谱写了一篇篇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基层干部,我们当以张西京、杜云、达娃仓决、汪勇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时刻保持战鼓催征、时不我待的紧迫状态,以只争朝夕、夙夜在岗的工作姿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身不懈追求的目标,永葆斗志、无惧风霜。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篇三
以榜样为镜 与榜样同行
3月22日晚8时,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5》专题节目,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做了重要报道,在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要以张西京、张宏、杜云、达娃仓决、汪勇等先进典型为榜样,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军医张西京、护士张宏、社区书记杜云、快递小哥汪勇、公安干警达娃仓决、“两山”医院建设者……他们都是我们中平凡的一员,也自认为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分内的事,但正是这一次的挺身而出,赋予了他们英雄的气质和高贵,成为抗击疫情先进典型和榜样。“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做挺身而出的凡人”,从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到大爱无疆的志愿者,从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克服了自身重重困难和心理恐惧,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逆向而行,勇担使命、勇挑重担,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我们要呵护他们、爱戴他们,更要以他们为榜样,与他们同行,立足本职,发挥应有的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个典型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榜样立起一根标杆。我们要向张西京、张宏、杜云、达娃仓决、汪勇等榜样看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脚踏实地、忠诚履职,汇聚起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篇章。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篇四
【抗疫你我同在】
观看了《榜样5》,我受益匪浅。
二零二零新年向我们走来,我早早地就已经把寒假计划都安排好了。可是,就在这时,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突然来袭,把寒假计划全都给打乱了。
这个战争的起因是由一个摸不着、看不到的可怕病毒引起,这个病毒的名字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些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身上,主要是靠呼吸道飞沫传播。这个病毒导致了许多人死亡,就在这时,“白衣天使”出现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强度都很大,从接诊病人判别是否发热、到详细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做相应检查、分类处理、跟踪调查、回访等,一系列工作做下来,都要十分细致,不能有丝毫疏漏。有的几天几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没睡觉,有的甚至自己被感染上病毒。他们和你我一样,他们也是父母儿女。穿上防护服,他们冲在抗疫一线,为我们苦战,与病毒厮杀。他们说:“我们不愿意当英雄但绝不当逃兵。”所以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想对他们诚恳地说:“谢谢你们,你们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天使。”
那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疫情当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自觉待在家,不串门,不聚餐,不给病毒任何传染的机会。这也是不给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战场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们添乱,不让他们的辛苦白费。最美的逆行者,我们等你们平安回家!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病毒乘虚而入到我们身体内,那就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不吃野生动物。在家自我隔离期间,和家人们一起多锻炼增强免疫力,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这是我们的坚守。我相信还有很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打赢这场全民战役。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毁坏人类的健康,白衣天使谨记健康所系,生命之托的誓言,在防疫前线赴汤蹈火、驱散病魔,有你们,相信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也将来临。在这,我要为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们致敬!加油中国!
《榜样5》感人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600字篇五
【可敬的白衣天使妈妈】
观看了《榜样5》,我有很深地体会和感悟。
白衣天使是顶风而上的逆行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博爱仁厚的英雄,他们无私无畏,只为人民。
——题记
2020年开年之际,发生了一场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可以说是2003年非典之后最可怕的一次。
疫情爆发之时,全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了川流不息的人群,不见了沿街叫卖的商贩,一家一户都大门紧闭,清冷异常。可就在这看似冷漠的背后,却掩藏着无数温暖和感动!在危难面前总有那么一群人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挺立在疫情的第一线——那就是伟大的白衣天使们!
我的妈妈也是这样一名白衣天使!
疫情期间,我的妈妈始终坚守在医院,一但接到任务就需要到隔离点工作——对隔离者采集咽试纸。一开始,我对妈妈 的工作并不了解,妈妈告诉我:采集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这是判断疑似患者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途径。每一例疑似患者的确诊,依据的都是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负责采集的人员因为要直接接触对方身体,往往面临着很大的感染风险。在采集过程中,医生要引导采样对象脱下口罩,并快速从对方口中取得标本,再将拭子放进试管内,剪断多余部分,盖好瓶盖摇晃数次放入密封袋……整个过程不足1分钟。每一次采样,医生的动作都谨慎而又迅速。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每采集一份样本,便要进行一次消毒。取样平均用时1分钟,消毒平均用时2分钟。听了妈妈的话,我每天都在为妈妈担心,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啊!可是,妈妈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孩子,不用担心。我们每次出任务都会做好层层防护,穿戴好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和口罩等等。我会保护好自己的!”
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响应主席的号召:乖乖在家不出门,一听说哪里发现新的一例疫情,就怕得要命。现在我才知道,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心待在家里,是因为有这些像妈妈一样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在为默默地为我们保驾护航!
我为这些白衣天使致敬!谢谢他们守住了我们的平安!
【第5篇】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
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1】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那一年,他在河北西柏坡参加植树活动,满眼郁郁葱葱。一个强烈的念头从心底涌起:什么时候,家乡的荒坡才能变成这样的青山?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2】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3】
按说天道酬勤,可谁知,首批栽下的1万多棵樟子松,到夏天竟死得没剩下几棵。张连印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乡亲们劝他:咱这儿就是难栽活树,你就别折腾了,安安稳稳在家过几天好日子吧。
可张连印从不愿打败仗。他把一些枯死的和快要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反复研究,不断反思植树过程,终于找到了症结:这里是沙化地,水分不易保持,树苗肯定是渴死了。可上万棵树苗,多浇几遍水又不现实,怎么办呢?
张连印走大同、上北京、跑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并购买了几十本有关书籍。许多专家被张连印的精神所感动,有的教给他'营养袋育苗法',有的住到村里现场指导。渐渐地,他摸到了种树的门道:从外地买回的树苗要带母土,买回后先在苗圃缓上一阵儿以适应本地土质和气候,栽树苗时还要带母土……这样,2005年4月,新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
虽然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都给了张连印一定的资金支持,他还是感到钱紧。为了节省苗木成本,张连印承包了一块河滩荒地,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自己繁育树苗,除满足张家场绿化需要外,还可低价供应给周围的群众,以实现'以树养树'。
4年多来,张连印先后筹资180多万元,打了8眼机井,修了一条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一条3400多米的灌溉渠,植树20多万株,绿化荒山荒坡3000多亩。
以往肆虐的'黄风怪'温顺了,绝迹多年的黄鹂、杜鹃、黄羊又回来了
张连印原以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绿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够了。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想法。
2004年冬天,离村子较近的北山梁的数万株树苗,几天之内就被村里的牛羊啃得残缺不全。摸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将军一阵心酸,却又无计可施。
村里穷啊!乡亲们养点牛羊补贴家用,也不容易,能去责怪他们吗?但不提高大伙儿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每个人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
于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在林地里撒毒药、设栅栏,也没有埋怨谁一句,而是走东家、串西家,宣传起种树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树,咱村迟早会让沙子给埋了,你没看见有些地方的沙窝窝很深吗……看到牛倌、羊倌们鞋子破旧,张连印给他们每人买了双胶鞋,逢年过节,还去看望看望。
'人家一名将军,宁可受罪也要种树,都是为了大家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啊。'渐渐地,村里人都被张连印的诚心打动,自觉护绿的人越来越多。牛倌、羊倌们放牧时,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里新栽的几百棵小松树,再也没有孩子们破坏了。
一有空闲,张连印还走出张家场村,到左云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游说',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
人爱护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慷慨馈赠。随着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张家场村的乡亲们惊喜地发现:以往肆虐的'黄风怪',如今最多只能在村边打个转转,就乖乖地溜走了。村里绝迹多年的黄鹂、杜鹃、黄羊又回来了。
为感谢张连印,乡亲们瞒着他,自发捐款捐物,打算在他绿化的山坡上建一座凉亭,题刻'将军台'石碑以记之。
听说这件事后,张连印再三阻拦。可乡亲们执意建碑亭,没办法,他找乡领导做工作,最终在石碑上题刻了'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几个字。但背后,村民还是称之为'将军台'。
后来,左云县在张家场村召开了植树造林现场会,并投资300万元,在全县开展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活动。
事事往前冲的张连印自然不甘落后,他思谋着,今后几年,要争取再绿化荒山2000亩,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让乡亲们生活得更美好,让大地更富生机!
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4】
一名戎马半生的退休将军,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张连印却选择了退而不休,回到自然环境很差、生活依旧贫困的故乡,不辞辛苦地植树造林。这种崇高风范,实在令人敬佩、感动。
支撑张连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是一位钢铁军人的忠诚,是赤子乡情,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使命感,是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再不能让乡亲们过喝风吃沙的日子啦!'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我们不难体会到张连印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为了改变故乡的面貌,他不惜投入巨资、四处化缘,不惜起早贪黑、拜师学艺,不怕挫折、矢志不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优良的军人作风,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执著追求。在自己绿化荒山之余,他坚持抽出时间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从自发改善生态环境走向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自觉。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切实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
人生不可复制,精神却能共鸣。每一名同志都要自觉向张连印同志学习。学习他从我做起、力所能及地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他几年如一日绿化荒山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学习他为改善生态环境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的公益精神,学习他不遗余力地带动和影响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治山难,治水难,治污更难,但人人参与就不难,坚持不懈就不难。只要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都投身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我们的家园就一定会更美好。
张连印感人事迹观后感心得【篇5】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