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黑暗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8篇优秀的黑暗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黑暗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电影《向阳的日子》观后感:身处黑暗,心向阳光 第2篇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 第3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大全 第4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第5篇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1000字 第6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第7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第8篇初中生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
【第1篇】电影《向阳的日子》观后感:身处黑暗,心向阳光
身处黑暗,心向阳光
——电影《向阳的日子》观后感
原创: 湖心倚照
早上小任给我发了一个链接,原来是杭州移动电视平台有个新电影看片会及映后导演见面会,他留言为我得了免费观影的机会。看到导演是摄影师,这点让我非常心动,'摄而优则导',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是未来可以跨界的方向,此前我知道耘耘众生老师的古装摄影,有导演和他洽谈拍成电影,摄影走到最后,不仅仅是拍照片,更是拍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也可以被拍成电影。摄影师导演的处女作,我还是很有兴趣的。
影片《向阳的日子》,主要讲述张向阳在1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再娶,继母不愿意养他,所以他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奶奶去世,他被父亲带回了家,受到继母的不喜和刁难,弟妹和他也多有争执,唯有父亲默默的对他更多关照,给了他更多的爱和阳光。但是,最后父亲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油画的工作,去煤矿挖煤意外身故。影片整体的基调是深沉的,主要是想表达:心若向阳,无谓悲伤,因为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所以我们内心更需要阳光。
进入放映场,大屏幕显示的是茂林古木下,一束光打在孩子身上,暖黄色的基调,给我一种儿童喜剧片的感觉,结合官方简介'父子奇葩相处笑料不断',我觉得这会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家庭伦理片。但实际上开篇,是黑白基调的丧葬场面,让我内心感觉深沉。画面很明显能看到纪实摄影师惯用的元素,黑白,广角,低机位,每一个画面构图都很摄影。若说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画面,或许和导演出身摄影师有关,正好我也喜欢摄影,所以我看到画面构图,都是摄影人常用的,三分构图法,九宫格构图法,空间构图法,还有前景虚化,高低机位的变化。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拍摄上,特别注重用光:正光,逆光,侧逆光,轮廓光等等,很多的画面很美,也有些画面刻意营造得深沉,在图像的表达上,导演用上了自己的摄影功底,看得出来很用心。
电影画面很摄影,故事情节在我看来,略显得单薄。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没有哪个人物,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特点,整体的感觉,是平淡,或者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原本就是平淡无奇的。电影情节只有父子关系的互动是完整的,其他的比如夫妻关系,继母与继子关系,兄妹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都交代的不完整,整体给我感觉不流畅。这种不流畅还在于影片特意设计了几个打破平衡的情节,比如前一刻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在河里捉鱼,孩子们都准备回家了,忽然一声炸响,原来是父亲在炸鱼。这种在毫无预兆的平静中忽然爆炸的画面有好几个,导演见面会的时候我提出来,导演说,这是有意为之:就好比我们在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听着听着就容易睡着,这种时候需要外力刺激,来打断我们想要睡眠的错觉。所以他在电影中间加了几个爆炸的画面,就是故意来打破了这种平静,同时,也是对人物情节的一种隐喻和推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会有波澜和意外。除了声音,导演还用色彩的冲突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在思想的表达上,导演也非常用心。
电影的最后,是深沉的。父亲外出打工前偷偷留了一笔钱给张向阳,他的钱却被弟弟拿走了,之后被污蔑是小偷,受到大家的排挤。张向阳逃离了这个家,去城里寻找父亲,最后找到煤矿,工友告诉他父亲回家了。等他到家了,却看到大家围着父亲的尸体,悲痛的哭泣,他流着泪,一个人蜷缩在废墟里,影片至此截然而止。有人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亲子教育片,在现场向导演提出亲子教育的问题。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亲子教育片,关于教育,影片的交代是缺失的。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向阳的日子》,也用了大片的向日葵影射,但实际上这部片子一点也不阳光,它拍摄的是阳光下的阴暗面,导演在情节处理上用了很多隐喻(这些是见面会上观众和导演互动解答的),借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
新导演的新电影,明天正式公映,今天抢先看了。总体来说,在画面的拍摄上非常用心,也发挥出摄影师的优势,在情节的设计和推动上,还不够成熟(这点导演说明他是拍摄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刻意塑造人物形象)。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新导演的新电影,拍摄非常用心,但因为整体的基调在我看来太过深沉,所以内心是抗拒的。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还是非常希望,能看到摄影师出身的导演,首映成功,以后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
【第2篇】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
执乐观之灯 照亮黑暗前路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一种面对艰苦困难时能提供巨大力量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海洋。书海,无边无际而又波澜壮阔,它令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神奇的故事。近来,我就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我认真地读完了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那本征服全世界很多人心灵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兄妹马修和玛瑞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里领养一个小男孩为农场干活,可是却阴差阳错地领来来了一个一头红发,满脸雀斑而且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安妮。马瑞拉和马修本想将她送走,可一天的相处后,他们便喜欢上了这个喋喋不休的女孩,于是安妮便留了在绿山墙,并在这里展开了全新的人生。安妮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品德高尚的优秀老师。安妮能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她,让我过目不忘。
这个故事中,最了解安妮的人,当属戴安娜。安妮与戴安娜是最好的朋友,她们真挚的感情十分叫人羡慕,人世间,试问知己有几人呢?在伙伴的眼中,她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同时,在马修和马瑞拉的眼中,她也是一个频频闯祸,却叫人忍俊不禁,不忍责怪的孩子。有一次她把葡萄酒当成了草莓酒给戴安娜喝,竟然使戴安娜喝醉了;她为客人做蛋糕,竟然把止痛药当成了香草精来做;一盆应倒进猪食桶的脱脂牛奶,却被她心不在焉地倒进一篮子线团中……通过这些故事,是不是一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形象就跃然于纸上?虽然她调皮叛逆,总是犯无伤大雅的小错,但是她也勤奋刻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就像书中说的一样:“人越是在悲伤的时候,就越应该振作起来”。安妮有着金子般乐观的心灵,她永远能在不快乐的事情中寻找到快乐,她永远不畏惧磨难,面对困境不退缩一步。她怀揣梦想,自尊自强,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赏。
古今中外,这样的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人何曾让人遗忘?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他曾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功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啊,苏轼是一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可他的一生多次被贬,“乌台诗案”更是给予他致命打击。虽然仕途渺茫,可他无论在被贬官哪一个偏僻荒蛮地方,他总是能做出一番功绩。正因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率性地生活,乐观地面对磨难,所以即使“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的苏轼也依然在我们心中!
海伦.凯勒也同样也被成长和命运捉弄着,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命运决定她要永远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中,可是她却拿出了一种对命运永不服输的抗争姿态。因为她知道,不管怎样向天呼喊:“上帝啊!就给我三天光明吧!”黑暗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呀。只有拿出乐观、勇气、毅力,坦然地接受命运的各种考验,内心光明才能成功地走出人生困境。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的海伦凯勒也永远在人们的心中!
没有谁的一生是永远一帆风顺的,与挫折和磨难相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无论如何,都要满怀希望,面向前方。像执乐观之灯,照亮黑暗前路的安妮一样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无论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相信,只要努力克服,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3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大全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1
昨日发生了一件个性具有戏剧性的事情,那就是我居然在国际盲人节里看了电影《黑暗中的舞者》。
了解我的人都明白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太艺术的电影。这次去看这部电影大概缘于我在前一个博客里写过的一篇同名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再次申明:绝对不是受了电影的影响,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
能够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唯一无法具体说出观后感的影片,因为这之间夹杂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怜悯、有愤怒、也有感动……也许芳的形容比较贴切,那就是这绝对是一部让你看时思绪几近崩溃,看后情绪又十分郁闷的电影。
对于女主角,我确实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为何能够如此坚强地生活、如此乐观地应对自我将瞎的事实但却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为自我的无辜做出最后的声辩。或许这之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义气和她的从容淡定以及许许多多的作为一个女性而言难得的优秀品质。但是我却还是忍不住想要骂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于她在别人用极其卑鄙的手段和阴险的计谋伤害了她之后,却依然那么执着地要为那个卑鄙小人去保守一个会致她自我于死地的秘密。
对于女主角,我也确实有太多的感动。感动她对于音乐对于舞蹈的执着追求,感动她应对无望人生的坚强乐观,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和伟大!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上或许只有一种爱的力量是最为强大和永恒的,那就是母爱。母亲们总是不求所报地为自我的子女争取他们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这个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能够真正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如果体会到了,那为何子女回报给父母的爱总远比不上母亲所给予她孩子的爱呢?觉得这或许是因为母亲大多不会用语言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爱,这一句“我爱你我可爱的孩子”似乎成了母亲永远难于逾越的鸿沟。这一沟让木讷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来自妈妈最深切的爱。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既然爱,那就要勇敢地说出口。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2
影片《暗黑中的舞者》,能够说是自好莱坞成功塑造《雨中曲》这一经典歌舞片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而两个影片中,两种舞蹈也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舞蹈的发展,并透过对一个热爱舞蹈的平民的刻画,表现她对舞蹈的感情,刻画出舞蹈这一逐渐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艺术。
从故事剧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发展的,而《暗黑中的舞者》则是提取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艺术,用舞蹈与暗藏的节拍表现出来。这也让观众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传统理性的约束,向以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领域的艺术一样,逐渐丰富并体现不一样的好处,在其中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无声节拍,内心节拍。影片的每一个带有节奏的情节都被导演捕捉,并由女主人公用不专业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觉,跳出观众心中的旋律。每一个动作都用平凡的动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现出来,与《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样,《暗黑中的舞者》的动作更加形象,虽然从视觉美感看来,《雨中曲》似乎更胜一筹,但是《暗黑中的舞者》的舞蹈从资料表现上看,更是在叙述主人公的内心。随着节拍,爆发出发达国家被压迫者的吼声。而影片的每一个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舞蹈,更是向观众展示了女主人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以此带给观众震撼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带给观众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说过,《暗黑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个细节,用舞蹈展现出来。在影片中,观众能够看到主人公在家里,在铁路上,在工厂里,当意识到什么节拍的时候,主人公会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动作并不专业,并没有刻意的设计,但是她却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内涵更多,更贴切,也更易让人们理解。从这方面,我们也看出了舞蹈的变化——由只有少数人跳的专业舞蹈,变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内心的舞蹈。
舞蹈演绎生活。《暗黑中的舞者》的剧情围绕女主人公悲凉的身世进行,在故事的叙述中,结合着舞蹈,用不一样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内心世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这一思想也融入艺术中,现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讲述一个故事,民舞展现一个个人物,现代舞展现内心,夸大表现。但我们却从《暗黑中的舞者》简单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坚韧,犹如在看一个纪录片电影,只是这是用舞蹈,在电影中合着节拍、旋律,带给观众一阵阵的震撼与心灵的冲击。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体会,在体会后用我们的肢体把我们的理解,展现给自我,展现给观众,展现给社会。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3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但是不明白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此刻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明白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明白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我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
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但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就应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到达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我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明白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一样于很多的杯具,它让人的眼泪不仅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此刻了人的面前。而为了到达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情绪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到达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
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4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关于付出的童话故事。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一开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来一段音乐剧的排练,慢慢地不经意地引入主人公视力极差的故事。那一段比尔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剧情,在剧情上简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铺垫。
至于完全不用脚架,而一直用手持,很显然,这也是刻意为之,故意让画面不停地抖动,而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色调也是如此。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我一直有一种这是纪录片的感觉。只是反复地插入的主人公的关于音乐剧的幻想,才让我明白这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一直都还记得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刑场的幕布缓缓地拉上,塞尔玛手中的黑框眼镜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离,宛如了断的生命和终究可以隐去的哀伤与恐惧。而随着黑框眼镜“咯噔”落地的同时嘎然而止的是塞尔玛的歌声,那本来激昂但却是绝望的歌声也一同停滞了,于是压抑很久的泪水很顺畅地流下来,始终郁结的压抑、悲怆的情绪也得以在影像趋黑之后一点点地释放……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并不独特,同样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它的特殊主要在于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用一般的电影叙事来展现现实,而用热闹的歌舞剧来表现幻想,这样的话就使得主题昭然若揭。从车间、铁路旁、火车上,到排练场、法庭、监狱直到最后的刑场,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尔玛七次对生活、对生命的幻想,不仅承担了叙述部分情节的任务,还将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一一展现。就这样,影片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跳跃,每一次幻想与现实的切换,由沉闷、阴郁、舒缓的现实跳入急促、明亮、欢快的幻想,颜色由灰暗转到明艳,光线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为现实和幻想是如此鲜明地对立着,也就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个世界。塞尔玛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生活,却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乐,她是个“黑暗的舞者”。压抑的情感与幻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出一种光明的、天堂里流光异彩的颜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可她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她因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处处可见塞尔玛对生命的热爱,犹如舞者爱着她的舞步、她的音乐,换句话说,塞尔玛近乎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她总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总是善解人意,心系他人:得知比尔秘密时,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好点吗?”尽管生活拮据,她主动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将死亡之际考虑到的还是他人,她对杰夫说“如果你认为你受得了的话,我很欢迎你到时在场。”这既是她留恋美好生命,渴望友情爱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时刻关怀他人,祈愿让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体现。她总是赋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厂里机器的声音都变成了音乐。就如她在狱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点、小猫咪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绳子扎好的棕白色纸包装,这些都属于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她对生活纯粹真诚的喜爱与满足。
'我只想有个孩子'当你疑惑塞尔玛明知道她的孩子也会遗传她的眼疾时却还坚持要这个孩子时,她是这样说的。只为了将自己的母爱施展,她将一个孩子带到了注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则受到了辛苦操劳大半辈子并付出了生命的惩罚。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电影片的观众都会被塞尔玛这种伟大的母爱所动容。影片始终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情节并不离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以及手提式的摄影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简单中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萨尔玛,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便尤为敏锐,只要有声音,只要有一丝细微的声音,便会激起舞者心中的节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旋转踢踏。而不确定的,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歌声,终于在最后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渐渐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后,在最高点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静,可怕的寂静。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5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沙曼为了给患有家族遗传疾病的儿子吉恩凑钱动手术而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在这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以及最后的死亡,然而尽管现实残酷,沙曼却有她自己的信仰,就是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色彩以及运动镜头是其最大的亮点。下面我便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整部影片来讲,我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影片序幕时以一种低沉压抑悲伤的曲调而拉开,这便为整部影片的基调奠定了基础,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同时也让观众最好了心理准备;第二部分便是影片中间部分非叙事镜头的音乐效果,根据故事的情节渐舒渐缓或是跌宕起伏,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的欢快节奏,这体现了沙曼对希望的渴求和不放弃,现实虽然残忍但沙曼可以以这种方式发泄,始终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自己跨过她面临的这些磨难,同时这也是对她所热爱的音乐和梦境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同样第四次、第七次进入梦境时的节奏也表达了同样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影片结尾时,沙曼的歌声中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顽强与勇气,歌声戛然而止,代表了沙曼的生命最终结束。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许多安静的时刻,最明显的便是沙曼的沉默,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有声与无声的对比,这也是无助与不安的象征,更有利于塑造沙曼的特殊性格。这部带有音乐剧感觉的影片恰到好处的将音乐与其他元素相融合,最大限度的表达沙曼的心境,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引起观众内心的强烈感触。
其次,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在这部片子中,导演通过明显的色彩差异,将叙事镜头与非叙事镜头区别开来。不难看出在叙事性镜头上主要是暗色系,如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以及法庭上对沙曼控诉时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从开始的暗红色到电影即将结束沙曼被判死亡时的冷蓝色都是暗色调的。即使影片前半部分沙曼充满了希望,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鲜艳的暖色,也是带有一定悲剧性质的。这也表现了主人公沙曼的情绪的变化,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现实的冰冷与严酷。然而在非叙事性镜头当中,画面色彩无疑是艳丽的,对比极为强烈的,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鲜艳的红色、蓝色等。这样的色彩运用表现了在沙曼想象的梦境世界中存在的虚幻与美好,充满了乐趣与希望,与现实中的冷漠黑暗恰恰相反。因此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与叙事、抒情、达意完美结合,准确的传达了信息。
最后便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的亮点,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以及甩拍,使镜头不断的晃动移动,这虽然让观众在观看时有些不舒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是一种真实记录的感觉,如在沙曼与男房东争夺财物这个镜头等等,影片运用这样的表现方式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真实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表现主人公是个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以及她不安稳的生活处境,有着特殊的画面质感。另外,整部影片中大量的近景中近景以及特写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在沙曼即将面临死亡时对她眼部的大特写等等,我们便很容易从中看到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沙曼虽然内心充斥着恐惧,但从她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她勇气执拗以及对于自己选择的不后悔,由此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因此可以说这部片子在细节上的特写有力的突出了主题。当然角度与景别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出场时近景仰拍舞台上的沙曼,表达了对沙曼这个人物的赞美与歌颂,又如在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对沙曼的仰拍以及对男房东的俯拍,分别表现了沙曼的勇气,恐惧压抑和近乎疯狂的内心以及对男房东的瞧不起。大量的仰拍与俯拍相结合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定的主观情感。当然,影片中也有许多夸张的特殊角度的镜头,其目的也在于表现沙曼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她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期望,也有她对黑暗的恐惧和在黑暗中的苦苦挣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所迸发出来的顽强的力量。
难以逃过现实的压迫,最终沙曼还是走向了死亡。随着幕布的拉下,沙曼结束了生命,不能说沙曼是惧怕死亡的,她最后的歌声只是对生命的留恋以及知道儿子手术成功后的释然与解脱,她已尽了最大的力去爱她的儿子,同时也让她生命中的唯一烛光一直亮着,她可以安心的离开这个世界了。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美轮美奂的舞蹈,只需要有主人公那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就足够。
【第4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第5篇】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1000字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1
《黑暗中的舞者》,一听就是一种黑暗的世界,让人感到黑暗的窒息。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好处,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影片中有一种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那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母爱。
女主角莎蔓的坚强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家族的遗传,莎蔓的眼疾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失明。但是她毫无怨言,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我的生活,在暗地里为儿子攒钱,自我无时无刻把手里剩下的钱藏起来,只为儿子的眼睛能够好起来,彻底地摆脱眼疾。当艰苦的日子来临的时候,她的脸上总是呈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笑容,她是多么的平凡啊!她能够安然的应对周围的一切。
母爱是伟大的!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在享受着这份伟大的母爱,但是我们有时候会把妈妈的嘱咐当成是刺耳的唠叨声,有时候会把妈妈的责骂当成是妈妈对我们不好……熟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啊!只是我们还理解得不够透彻而已……母爱像一股清凉的风,在你有烦恼时,它会轻轻地抚慰着你的心;母爱像一颗甜甜的棒棒糖,在你不开心时,它会让你得到应有的甜蜜;母爱像一个美丽的笑脸,在你遇到困难时,它会激励着你,让你勇往直前……
莎蔓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影片中莎蔓一向纯真地活在自我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我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莎蔓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明白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同时莎蔓也是善良的,在即将上绞刑台时,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她选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2
有人说这是一部描绘母爱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压抑、沉郁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天真、单纯的电影。当我呆呆地望着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殒,电影落下帷幕时,我的眼角是湿润的,我所感触到的不仅仅是电影,亦或是艺术这么简单,而是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与灵魂究竟距离有多远。
塞尔玛的悲剧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苍生中悲剧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突出的、强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剧,有太多的苦闷,有太多的压抑,有太多的黑暗,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灵魂在哪?我特别注意电影中的音乐意象,塞尔玛是一个迷恋舞蹈,迷恋音乐的人,那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换一种方式来解读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发现,塞尔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代表,她是那么单纯、愉悦、渴望幸福、拥有爱,但周遭的社会可以说是显示的缩影,周遭的人们可以说是目前人类的一种缩影,他们给了这样一种灵魂什么样的待遇,对她做了什么?世界上有太多的虚伪,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这些都是对真、善、美的阻碍。人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但人偏偏想极力融入社会,从中去获取幸福,却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人们极力的想丰富自己的灵魂,却会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灵魂越来越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终究该静静地看一看这尘烟浮悬的社会,当剥离开世俗功利等等外层包裹的皮囊后,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最初的灵魂,透明的、澄澈的、闪着微微迷人的光泽的。当然我知道世界远不会如此纯净,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因为完美不仅不存在,其实完美本身也是一种残缺、一种不完美不是么?电影中的塞尔玛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别无所求,也没有招惹别人,但她太过于单纯地相信了比尔,相信了灵魂外的躯壳。塞尔玛是充满爱的灵魂的象征,是单纯的可爱的灵魂的象征,却最终在现实的逼迫、欺骗、背叛等等中灰飞烟灭。
电影中提及她不喜欢美好的终结,这实际也是一种灵魂的象征,灵魂的美好是永恒的,是不会结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临终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种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许认为这是对美好的扼杀吧,诚然如此,但同时也正应了塞尔玛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结束之词,她的歌声尚未结束便香消玉殒,使得美好没有到达其尾声,这便是永恒啊。我并不是很喜欢二十世纪的很多文学家对于死亡的追寻,但在这部影片中,我有种感觉,塞尔玛的生命终结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永恒的存在,是的,永恒是存在的,灵魂是永恒的,美好是本质的,只是我们在俗世上走了这么多年后,距离灵魂到底有多远了呢?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3
最近,看了不少残酷的电影,但是都不如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为残酷,在悲剧性的故事中,总会有戛然而止的生命,这次,是塞尔玛,一个几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残酷,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拍摄上现实场景用的是很纪实片的手法,塞尔玛幻想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拍的很幻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尔玛残酷的被唤醒。这是那种如果在影院观看,看后大家一定会默默离场的电影,就如我虽然不是在影院观看,但是,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怔怔的对着屏幕。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4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可以说是自好莱坞成功塑造《雨中曲》这一经典歌舞片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而两个影片中,两种舞蹈也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舞蹈的发展,并通过对一个热爱舞蹈的平民的刻画,表现她对舞蹈的感情,刻画出舞蹈这一逐渐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艺术。
从故事剧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发展的,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提取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艺术,用舞蹈与暗藏的节拍表现出来。这也让观众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传统理性的约束,向以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领域的艺术一样,逐渐丰富并体现不一样的意义,在其中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无声节拍,内心节拍。影片的每一个带有节奏的情节都被导演捕捉,并由女主人公用不专业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觉,跳出观众心中的旋律。每一个动作都用平凡的动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现出来,与《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样,《黑暗中的舞者》的动作更加形象,虽然从视觉美感看来,《雨中曲》似乎更胜一筹,但是《黑暗中的舞者》的舞蹈从内容表现上看,更是在叙述主人公的内心。随着节拍,爆发出发达国家被压迫者的吼声。而影片的每一个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舞蹈,更是向观众展示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带给观众震撼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带给观众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说过,《黑暗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个细节,用舞蹈展现出来。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家里,在铁路上,在工厂里,当意识到什么节拍的时候,主人公会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动作并不专业,并没有刻意的设计,但是她却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内涵更多,更贴切,也更易让人们理解。从这方面,我们也看出了舞蹈的变化——由只有少数人跳的专业舞蹈,变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内心的舞蹈。
舞蹈演绎生活。《黑暗中的舞者》的剧情围绕女主人公悲凉的身世进行,在故事的叙述中,结合着舞蹈,用不一样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内心世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这一思想也融入艺术中,现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讲述一个故事,民舞展现一个个人物,现代舞展现内心,夸大表现。但我们却从《黑暗中的舞者》简单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坚韧,犹如在看一个纪录片电影,只是这是用舞蹈,在电影中合着节拍、旋律,带给观众一阵阵的震撼与心灵的冲击。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体会,在体会后用我们的肢体把我们的理解,展现给自己,展现给观众,展现给社会。
黑暗中的舞者电影观后感5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太艺术的电影。这次去看这部电影大概缘于我在前一个博客里写过的一篇同名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可以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唯一无法具体说出观后感的影片,因为这之间夹杂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怜悯、有愤怒、也有感动。也许芳的形容比较贴切,那就是这绝对是一部让你看时思绪几近崩溃,看后心情又非常郁闷的电影。
对于女主角,我确实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为何能够如此坚强地生活、如此乐观地面对自己将瞎的事实但却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为自己的无辜做出最后的声辩。或许这之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义气和她的从容淡定以及许许多多的作为一个女性而言难得的优秀品质。但是我却还是忍不住想要骂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于她在别人用极其卑鄙的手段和阴险的计谋伤害了她之后,却依然那么执着地要为那个卑鄙小人去保守一个会致她自己于死地的秘密。
对于女主角,我也确实有太多的感动。感动她对于音乐对于舞蹈的执着追求,感动她面对无望人生的坚强乐观,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和伟大!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上或许只有一种爱的力量是最为强大和永恒的,那就是母爱。母亲们总是不求所报地为自己的子女争取他们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这个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可以真正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如果体会到了,那为何子女回报给父母的爱总远比不上母亲所给予她孩子的爱呢?觉得这或许是因为母亲大多不会用语言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爱,这一句“我爱你我可爱的孩子”似乎成了母亲永远难于逾越的鸿沟。这一沟让木讷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来自妈妈最深切的爱。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既然爱,那就要勇敢地说出口。
【第6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但是不明白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此刻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明白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明白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我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但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但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就应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到达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我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明白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一样于很多的杯具,它让人的眼泪不仅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此刻了人的面前。而为了到达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情绪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到达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
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了解我的人都明白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太艺术的电影。这次去看这部电影大概缘于我在前一个博客里写过的同名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能够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唯一无法具体说出观后感的影片,因为这之间夹杂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怜悯、有愤怒、也有感动。也许芳的形容比较贴切,那就是这绝对是一部让你看时思绪几近崩溃,看后情绪又十分郁闷的电影。
对于女主角,我确实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为何能够如此坚强地生活、如此乐观地应对自我将瞎的事实但却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为自我的无辜做出最后的声辩。或许这之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义气和她的从容淡定以及许许多多的作为一个女性而言难得的优秀品质。但是我却还是忍不住想要骂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于她在别人用极其卑鄙的手段和阴险的计谋伤害了她之后,却依然那么执着地要为那个卑鄙小人去保守一个会致她自我于死地的秘密。
对于女主角,我也确实有太多的感动。感动她对于音乐对于舞蹈的执着追求,感动她应对无望人生的坚强乐观,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和伟大!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上或许只有一种爱的力量是最为强大和永恒的,那就是母爱。母亲们总是不求所报地为自我的子女争取他们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这个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能够真正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如果体会到了,那为何子女回报给父母的爱总远比不上母亲所给予她孩子的爱呢?觉得这或许是因为母亲大多不会用语言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爱,这一句“我爱你我可爱的孩子”似乎成了母亲永远难于逾越的鸿沟。这一沟让木讷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来自妈妈最深切的爱。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既然爱,那就要勇敢地说出口。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照明。这个舞台,不仅是人的舞台,也是艺术的舞台!
【第7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1
这也正是《黑暗中的舞者》与好莱坞片厂式的豪华歌舞片的本质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本片显得格外让人揪心。看第二遍时,我哭了,第一次带泪看完一部歌舞片。
影片的导演冯.提尔正是电影“十诫”的创始人,而这部影片正是他的实践之作。影片在形式上严格遵守“十诫”提出的要求,使用手提摄像机、彩色、现代环境、无滤镜、非类型电影等等,在拍摄歌舞场面时,冯提尔使用了上百架摄影机,在保证演员表演一气呵成的前提下,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这一切都成为《黑暗中的舞者》从众多歌舞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影片一反歌舞片传统,将镜头对准了下层中的下层——一位来自捷克的美国移民单身妈妈,影片中人物面临的困境几乎是无法通过情节的推进来解决的——遗传性的视力丧失;导致影片结果的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潜在但从来也不肯明确表现出来的东西——金钱。歌舞主要出现在人物的意识范畴,成为主人公精神生活的最主要内容,塞尔玛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率动,这也正是她生命的率动。在此,已经不是我们在看歌舞片,是我们一起同塞尔玛一起接受歌舞片代给我们的影响。
不管评论家怎么说,也不管导演冯.提尔是如何的叛离好莱坞,我仍感到了冯.提尔在精神上对欢乐的歌舞片的认同,因为塞尔玛站在绞架上的那一刻,鼓舞她的仍然是音乐,是音乐一次次鼓励她站起来。你可以说片厂时期的歌舞片是在粉饰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必须承认,类似于《绿野仙踪》这样的影片在大萧条时期为美国人送上的是温暖,实际上是它们鼓舞了很多人。与其说《黑暗中的舞者》是对片厂歌舞片的反讽,不如说是对理性化人性泯灭的失望。不是“粉饰”毁掉了塞尔玛,而是金钱毁掉了她和她的梦。所以,看到这不影片时,我想到的不是为什么歌舞片这么的不现实,而是为什么生活不能像歌舞片那样。
影片中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塞尔玛在女看守的帮助与鼓励下唱着“一百零七步”走到了绞刑台上,与好莱坞最大的区别时,伴着这首完全由数字和节奏组成的音乐,塞尔玛走向的是死亡,而不是成功。这种一反观众习惯的做法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悲伤高潮。或许,我们下意识地会像塞尔玛曾经做过地那样,离开电影院,当然,我们离开不是希望电影中的生活继续进行下去,而是希望时间在那一刻中止,中止在歌舞当中……然而,我没有离开,虽然这是一首死亡哀音,但它仍然是一种率动,率动有时可以带来欢乐,有时可以增加勇气,虽然在这里我们无法认同情节的走向,却能够认同塞尔玛突然鼓起的勇气。
影片在塞尔玛的歌声中结束,我不想去形容那是一首怎样的个,因为它尚未完成,现实生硬的截断了理想,截断了美好的结局。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确切的说,是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戛然而止,被冰冷的时代截断,被整个国家机器截断(错误在于一个警察,而杀死塞尔玛的也是法律)。
他们说那是最后一首歌
你看,他们不知道我们
那只是最后一首歌
我们能否让它继续……
然而,塞尔玛最终没有唱完……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2
最近,看了不少残酷的电影,但是都不如这部《黑暗中的舞者》更为残酷,在悲剧性的故事中,总会有戛然而止的生命,这次,是塞尔玛,一个几近失明的普通移民。影片很残酷,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的故事,拍摄上现实场景用的是很纪实片的手法,塞尔玛幻想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又拍的很幻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出幻境,就等着塞尔玛残酷的被唤醒。这是那种如果在影院观看,看后大家一定会默默离场的电影,就如我虽然不是在影院观看,但是,影片结束后,我仍然怔怔的对着屏幕。
这部影片最让我觉得悲剧的地方是,在其中,我找不出一个“恶人”,找不出一个可以让我发泄失望,愤怒情感的对象,只能静静的品味这份现实的残酷,在塞尔玛被绞死的那一刻,为一个无辜逝去的生命和她留下的命运未卜的孩子黯然神伤。谁是我可以谴责的恶人,是那个直接导致塞尔玛“犯罪”的警官比尔吗?可是,在影片开始他也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他与妻子给塞尔玛提供住处,照顾她的孩子,为孩子买下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他也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作为一个男人,为无法挣到可以满足妻子生活的钱而痛苦。所以,我相信他偷走塞尔玛的钱不是一个恶人的罪行,而是在一阵绝望中,一个弱者试图去伤害一个更加弱小的人的残酷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塞尔玛找他要回那笔钱时,他也表现的是无助的恳求,而后他侮蔑塞尔玛偷盗显然是一种冲动下的行为,以至于塞尔玛也在惊惶失措的冲动与绝望中,使得这个令我既怜之又恨之的警察失去了生命。
那么是比尔那花钱无度的妻子吗?显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对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似乎无可指摘,何况她起初也表现的那么善良,让人无法对她有丝毫怪罪。其他人就更无法归罪,那个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律师?在我们知道了塞尔玛的不幸的前提下,我们会对她充满无限同情,而对那个对塞尔玛一问到底的律师有些反感,可是,他只是履行他的责任,更别提塞尔玛漏洞百出的说辞使得她的获罪看起来那么“自然”。而那拖延她的乐团导演也只是在尽一个公民的责任,那些冷冰冰的行刑者们虽然显得冷酷,但也没有做错什么。那么,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把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推入了绝境?或许,我只能说是社会了,可是这个过于抽象的“责任人”无法令人释怀,只能令塞尔玛的死更添悲哀。
这部片子中,不少善良的人还是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如那个一直帮助塞尔玛的凯西,那个深爱着塞尔玛的杰夫,那个在获知塞尔玛死缓获批后和她相拥而泣的女狱警。但是这些人物和这些温馨的点滴结合塞尔玛的悲剧更令人感叹,悲剧仿佛在无声无息中渐渐降临到了塞尔玛身上,突然之间,一个喜爱歌剧,蹦蹦跳跳的善良女子就一下子滑落到绞刑架下,这样的过程既突兀,又显得那么自然,加上记录片般的拍摄效果,让人感觉到它无比真实,真实的令人心痛。当最后一出塞尔玛的幻觉歌剧中,她一步一步走向死刑室,唱着走向死刑室的步数,这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心中竟也随之数数,直到屏幕上,突然数到107步,那死亡的步数。最后那幕行刑的场面更是真实的令人恐惧,我头一次看到了一出现代社会的绞刑过程,看到了那黑色的头套,看到了为防止犯人站不起来而准备的支撑板,看到了死刑居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更看到了一个人走向死亡时那种惊恐,刚开始,塞尔玛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可是谁不是这样。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治好孩子的病,让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孙子结婚长大,她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了美国,她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她一直守住孩子有失明可能的秘密,以至于她甚至无法在孩子生日时给他买件生日礼物,显得那么不近情理。她玩命般的工作,默默的为孩子积攒着治疗费,甚至清楚的记得那十美分,同时她又在心中怀着歌剧的梦想,从生活中的一切声响中去发现音乐的美,即使她陷入失明带来的黑暗,也仍在心中跳起黑暗中的舞蹈。
可以说,孩子和音乐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孩子,她甚至愿意抛去翻案的机会,去牺牲自己。最后,当她得知孩子得到了治疗时,她终于放心了,用音乐趋散对死亡的恐惧,在我正为她的歌声深深吸引时,她脚下的踏板突然打开,一出悲剧的落幕也显得那么突然,那么残酷。
这部影片,我认为很好,但是我却没有以往那种看到好片要迫不及待推荐给好友看的冲动,因为它好,但是不“好看”,它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没有渲染很多悲剧所特有的那种所谓的悲剧中“美”来。让你看完了,突然像失去了什么,我想是失去了对这个善良女子得到拯救的希望。和任何一部出现不幸者的影片一样,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转机,当那个试图为塞尔玛翻案的律师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在一阵媒体的声援中,塞尔玛走出监狱。但是,很快因为不愿将给孩子治病的钱付给律师,这一线曙光马上破灭,那一刻,我不由的怪罪那个律师为什么这么冷酷,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种打抱不平的律师,这个时候,记者哪去了,街头游行哪去了?导演特里尔揭示了生活的最常态,最真实,却让我无法对他产生敬意,无法洒脱的说一句“这就是生活”。我想每个人都在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期待,我不愿这样的期待被特里尔残酷的击碎,所以,看过这个黑暗中的舞者的故事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3
有人说这是一部描绘母爱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压抑、沉郁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天真、单纯的电影。当我呆呆地望着女主角在我面前香消玉殒,电影落下帷幕时,我的眼角是湿润的,我所感触到的不仅仅是电影,亦或是艺术这么简单,而是让我不禁感叹我们与灵魂究竟距离有多远。
塞尔玛的悲剧只是大千世界,只是渺渺苍生中悲剧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突出的、强烈的代表,但她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世界上有太多的悲剧,有太多的苦闷,有太多的压抑,有太多的黑暗,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灵魂在哪?我特别注意电影中的音乐意象,塞尔玛是一个迷恋舞蹈,迷恋音乐的人,那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换一种方式来解读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发现,塞尔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人类灵魂的代表,她是那么单纯、愉悦、渴望幸福、拥有爱,但周遭的社会可以说是显示的缩影,周遭的人们可以说是目前人类的一种缩影,他们给了这样一种灵魂什么样的待遇,对她做了什么?世界上有太多的虚伪,有太多的自私,有太多的黑暗,这些都是对真、善、美的阻碍。人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纯净的,但人偏偏想极力融入社会,从中去获取幸福,却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人们极力的想丰富自己的灵魂,却会在未知的某天发现自己离灵魂越来越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终究该静静地看一看这尘烟浮悬的社会,当剥离开世俗功利等等外层包裹的皮囊后,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最初的灵魂,透明的、澄澈的、闪着微微迷人的光泽的。当然我知道世界远不会如此纯净,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因为完美不仅不存在,其实完美本身也是一种残缺、一种不完美不是么?电影中的塞尔玛只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治好眼睛,她别无所求,也没有招惹别人,但她太过于单纯地相信了比尔,相信了灵魂外的躯壳。塞尔玛是充满爱的灵魂的象征,是单纯的可爱的灵魂的象征,却最终在现实的逼迫、欺骗、背叛等等中灰飞烟灭。
电影中提及她不喜欢美好的终结,这实际也是一种灵魂的象征,灵魂的美好是永恒的,是不会结束的,是流延不止的。在她临终前,她那曲未完之歌,那种美好永在之感,令人心碎。大家或许认为这是对美好的扼杀吧,诚然如此,但同时也正应了塞尔玛之前所希望美好永不结束之词,她的歌声尚未结束便香消玉殒,使得美好没有到达其尾声,这便是永恒啊。我并不是很喜欢二十世纪的很多文学家对于死亡的追寻,但在这部影片中,我有种感觉,塞尔玛的生命终结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永恒的存在,是的,永恒是存在的,灵魂是永恒的,美好是本质的,只是我们在俗世上走了这么多年后,距离灵魂到底有多远了呢?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4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沙曼为了给患有家族遗传疾病的儿子吉恩凑钱动手术而不分昼夜的辛苦劳作,在这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以及最后的死亡,然而尽管现实残酷,沙曼却有她自己的信仰,就是对音乐的热爱,音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色彩以及运动镜头是其最大的亮点。下面我便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整部影片来讲,我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影片序幕时以一种低沉压抑悲伤的曲调而拉开,这便为整部影片的基调奠定了基础,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同时也让观众最好了心理准备;第二部分便是影片中间部分非叙事镜头的音乐效果,根据故事的情节渐舒渐缓或是跌宕起伏,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的欢快节奏,这体现了沙曼对希望的渴求和不放弃,现实虽然残忍但沙曼可以以这种方式发泄,始终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自己跨过她面临的这些磨难,同时这也是对她所热爱的音乐和梦境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同样第四次、第七次进入梦境时的节奏也表达了同样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影片结尾时,沙曼的歌声中掺杂了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顽强与勇气,歌声戛然而止,代表了沙曼的生命最终结束。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许多安静的时刻,最明显的便是沙曼的沉默,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有声与无声的对比,这也是无助与不安的象征,更有利于塑造沙曼的特殊性格。
这部带有音乐剧感觉的影片恰到好处的将音乐与其他元素相融合,最大限度的表达沙曼的心境,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引起观众内心的强烈感触。
其次,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在这部片子中,导演通过明显的色彩差异,将叙事镜头与非叙事镜头区别开来。不难看出在叙事性镜头上主要是暗色系,如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以及法庭上对沙曼控诉时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从开始的暗红色到电影即将结束沙曼被判死亡时的冷蓝色都是暗色调的。即使影片前半部分沙曼充满了希望,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但是也并不是完全鲜艳的暖色,也是带有一定悲剧性质的。这也表现了主人公沙曼的情绪的变化,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现实的冰冷与严酷。然而在非叙事性镜头当中,画面色彩无疑是艳丽的,对比极为强烈的,如第一次进入梦境时鲜艳的红色、蓝色等。
这样的色彩运用表现了在沙曼想象的梦境世界中存在的虚幻与美好,充满了乐趣与希望,与现实中的冷漠黑暗恰恰相反。因此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与叙事、抒情、达意完美结合,准确的传达了信息。
最后便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的亮点,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以及甩拍,使镜头不断的晃动移动,这虽然让观众在观看时有些不舒服,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是一种真实记录的感觉,如在沙曼与男房东争夺财物这个镜头等等,影片运用这样的表现方式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真实的感觉,同时也能够表现主人公是个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以及她不安稳的生活处境,有着特殊的画面质感。另外,整部影片中大量的近景中近景以及特写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在沙曼即将面临死亡时对她眼部的大特写等等,我们便很容易从中看到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沙曼虽然内心充斥着恐惧,但从她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到她勇气执拗以及对于自己选择的不后悔,由此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因此可以说这部片子在细节上的特写有力的突出了主题。当然角度与景别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出场时近景仰拍舞台上的沙曼,表达了对沙曼这个人物的赞美与歌颂,又如在沙曼与男房东抢夺财产时对沙曼的仰拍以及对男房东的俯拍,分别表现了沙曼的勇气,恐惧压抑和近乎疯狂的内心以及对男房东的瞧不起。
大量的仰拍与俯拍相结合有利于塑造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定的主观情感。当然,影片中也有许多夸张的特殊角度的镜头,其目的也在于表现沙曼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她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期望,也有她对黑暗的恐惧和在黑暗中的苦苦挣扎,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母亲所迸发出来的顽强的力量。
难以逃过现实的压迫,最终沙曼还是走向了死亡。随着幕布的拉下,沙曼结束了生命,不能说沙曼是惧怕死亡的,她最后的歌声只是对生命的留恋以及知道儿子手术成功后的释然与解脱,她已尽了最大的力去爱她的儿子,同时也让她生命中的唯一烛光一直亮着,她可以安心的离开这个世界了。不需要华丽的舞台,不需要美轮美奂的舞蹈,只需要有主人公那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就足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5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麦杰出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继《破浪而出》、《白痴》后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据说拍摄这三部曲的灵感,来自一则他最喜欢的关于付出的童话故事。拉尔斯以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里坚强而乐观的塞尔玛的形象。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一开始的故事切入,就非常有技巧。不交代任何背景,直接来一段音乐剧的排练,慢慢地不经意地引入主人公视力极差的故事。那一段比尔跟女主角互相交代的剧情,在剧情上简直是非常精巧,一下子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对后面的故事有着完美的铺垫。
至于完全不用脚架,而一直用手持,很显然,这也是刻意为之,故意让画面不停地抖动,而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色调也是如此。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我一直有一种这是纪录片的感觉。只是反复地插入的主人公的关于音乐剧的幻想,才让我明白这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一直都还记得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刑场的幕布缓缓地拉上,塞尔玛手中的黑框眼镜也沉石一般掉落在地,碎裂且支离,宛如了断的生命和终究可以隐去的哀伤与恐惧。而随着黑框眼镜“咯噔”落地的同时嘎然而止的是塞尔玛的歌声,那本来激昂但却是绝望的歌声也一同停滞了,于是压抑很久的泪水很顺畅地流下来,始终郁结的压抑、悲怆的情绪也得以在影像趋黑之后一点点地释放……
这部影片讲的故事并不独特,同样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悲剧,它的特殊主要在于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用一般的电影叙事来展现现实,而用热闹的歌舞剧来表现幻想,这样的话就使得主题昭然若揭。从车间、铁路旁、火车上,到排练场、法庭、监狱直到最后的刑场,七次歌舞的演出,正是塞尔玛七次对生活、对生命的幻想,不仅承担了叙述部分情节的任务,还将追求自由、光明以及人性和生命的主题一一展现。就这样,影片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跳跃,每一次幻想与现实的切换,由沉闷、阴郁、舒缓的现实跳入急促、明亮、欢快的幻想,颜色由灰暗转到明艳,光线也增加了亮度,只是因为现实和幻想是如此鲜明地对立着,也就成了黑暗与光明的两个世界。塞尔玛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生活,却能在幻想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快乐,她是个“黑暗的舞者”。压抑的情感与幻想的歌舞混杂着,调和出一种光明的、天堂里流光异彩的颜色,这是生命的颜色。可她最后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控制,她因为善良而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处处可见塞尔玛对生命的热爱,犹如舞者爱着她的舞步、她的音乐,换句话说,塞尔玛近乎是以艺术家的方式爱着的。她总是甜美微笑着,即使遭遇失明或死刑;总是善解人意,心系他人:得知比尔秘密时,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会好点吗?”尽管生活拮据,她主动提出了加房租,或是在自己即将死亡之际考虑到的还是他人,她对杰夫说“如果你认为你受得了的话,我很欢迎你到时在场。”这既是她留恋美好生命,渴望友情爱情陪伴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时刻关怀他人,祈愿让他人心感安定幸福的体现。她总是赋予生活美好的色彩,工厂里机器的声音都变成了音乐。就如她在狱中唱到:“玫瑰花上的雨点、小猫咪的胡须发亮的铜水壶和温暖的毛手套,用绳子扎好的棕白色纸包装,这些都属于我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她对生活纯粹真诚的喜爱与满足。
'我只想有个孩子'当你疑惑塞尔玛明知道她的孩子也会遗传她的眼疾时却还坚持要这个孩子时,她是这样说的。只为了将自己的母爱施展,她将一个孩子带到了注定黑暗的世界,而她则受到了辛苦操劳大半辈子并付出了生命的惩罚。
我相信每一位看到这部电影片的观众都会被塞尔玛这种伟大的母爱所动容。影片始终以一种平淡冷静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情节并不离奇的人生故事。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以及手提式的摄影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简单中包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故事中的主人公萨尔玛,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听觉便尤为敏锐,只要有声音,只要有一丝细微的声音,便会激起舞者心中的节奏,在黑暗中舞蹈,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旋转踢踏。而不确定的,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歌声,终于在最后倾囊而出,像泊泊泉水,渐渐悦耳高昂直到刺激耳膜,然后,在最高点戛然而止。世界,又陷入寂静,可怕的寂静。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第8篇】初中生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1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能够说是自好莱坞成功塑造《雨中曲》这一经典歌舞片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而两个影片中,两种舞蹈也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舞蹈的发展,并透过对一个热爱舞蹈的平民的刻画,表现她对舞蹈的感情,刻画出舞蹈这一逐渐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艺术。
从故事剧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发展的,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提取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艺术,用舞蹈与暗藏的节拍表现出来。这也让观众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传统理性的约束,向以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领域的艺术一样,逐渐丰富并体现不一样的好处,在其中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无声节拍,内心节拍。影片的每一个带有节奏的情节都被导演捕捉,并由女主人公用不专业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觉,跳出观众心中的旋律。每一个动作都用平凡的动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现出来,与《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样,《黑暗中的舞者》的动作更加形象,虽然从视觉美感看来,《雨中曲》似乎更胜一筹,但是《黑暗中的舞者》的舞蹈从资料表现上看,更是在叙述主人公的内心。随着节拍,爆发出发达国家被压迫者的吼声。而影片的每一个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舞蹈,更是向观众展示了女主人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以此带给观众震撼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带给观众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说过,《黑暗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个细节,用舞蹈展现出来。在影片中,观众能够看到主人公在家里,在铁路上,在工厂里,当意识到什么节拍的时候,主人公会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动作并不专业,并没有刻意的设计,但是她却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内涵更多,更贴切,也更易让人们理解。从这方面,我们也看出了舞蹈的变化——由只有少数人跳的专业舞蹈,变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内心的舞蹈。
舞蹈演绎生活。《黑暗中的舞者》的剧情围绕女主人公悲凉的身世进行,在故事的叙述中,结合着舞蹈,用不一样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内心世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这一思想也融入艺术中,现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讲述一个故事,民舞展现一个个人物,现代舞展现内心,夸大表现。但我们却从《黑暗中的舞者》简单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坚韧,犹如在看一个纪录片电影,只是这是用舞蹈,在电影中合着节拍、旋律,带给观众一阵阵的震撼与心灵的冲击。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体会,在体会后用我们的肢体把我们的理解,展现给自我,展现给观众,展现给社会。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2
《黑暗中的舞者》,一听就是一种黑暗的世界,让人感到黑暗的窒息。()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好处,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影片中有一种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那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母爱。
女主角莎蔓的坚强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家族的`遗传,莎蔓的眼疾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失明。但是她毫无怨言,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我的生活,在暗地里为儿子攒钱,自我无时无刻把手里剩下的钱藏起来,只为儿子的眼睛能够好起来,彻底地摆脱眼疾。当艰苦的日子来临的时候,她的脸上总是呈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笑容,她是多么的平凡啊!她能够安然的应对周围的一切。
母爱是伟大的!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在享受着这份伟大的母爱,但是我们有时候会把妈妈的嘱咐当成是刺耳的唠叨声,有时候会把妈妈的责骂当成是妈妈对我们不好……熟不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啊!只是我们还理解得不够透彻而已……母爱像一股清凉的风,在你有烦恼时,它会轻轻地抚慰着你的心;母爱像一颗甜甜的棒棒糖,在你不开心时,它会让你得到应有的甜蜜;母爱像一个美丽的笑脸,在你遇到困难时,它会激励着你,让你勇往直前……
莎蔓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影片中莎蔓一向纯真地活在自我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我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莎蔓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明白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同时莎蔓也是善良的,在即将上绞刑台时,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她选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3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太艺术的电影。这次去看这部电影大概缘于我在前一个博客里写过的一篇同名为《黑暗中的舞者》的文章吧。
可以说这是一部迄今为止,我唯一无法具体说出观后感的影片,因为这之间夹杂着我太多矛盾的感情,有敬佩、有怜悯、有愤怒、也有感动。也许芳的形容比较贴切,那就是这绝对是一部让你看时思绪几近崩溃,看后心情又非常郁闷的电影。
对于女主角,我确实有太多的不理解。不理解她为何能够如此坚强地生活、如此乐观地面对自己将瞎的事实但却不能勇敢地在法庭上为自己的无辜做出最后的声辩。或许这之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义气和她的从容淡定以及许许多多的作为一个女性而言难得的优秀品质。但是我却还是忍不住想要骂她一句“真的好傻!”她的傻在于她在别人用极其卑鄙的手段和阴险的计谋伤害了她之后,却依然那么执着地要为那个卑鄙小人去保守一个会致她自己于死地的秘密。
对于女主角,我也确实有太多的感动。感动她对于音乐对于舞蹈的执着追求,感动她面对无望人生的坚强乐观,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和伟大!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上或许只有一种爱的力量是最为强大和永恒的,那就是母爱。母亲们总是不求所报地为自己的子女争取他们的幸福。我也常常在想,这个世上又有多少子女是可以真正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那份深沉的爱的呢?如果体会到了,那为何子女回报给父母的爱总远比不上母亲所给予她孩子的爱呢?觉得这或许是因为母亲大多不会用语言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爱,这一句“我爱你我可爱的孩子”似乎成了母亲永远难于逾越的鸿沟。这一沟让木讷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来自妈妈最深切的爱。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既然爱,那就要勇敢地说出口。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4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一样,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悠悠声让人更加莫名,也让人觉得有点心慌,因为不明白这样的开头将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当观众还在想像这镜头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色彩开始缓缓变化了,从一片白茫茫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到路边飘落的黄叶……它的变化一刻不停,即使我们没有发现。
影片中,音乐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用自我的歌声来完成的,这样一部音乐片不一样于大多数的音乐歌舞片,它没有漂亮的演员面孔,没有抒情的音乐旋律,更别谈豪华的场面和美轮美奂的舞蹈。它只是主人公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唱黑暗的世界中自我小小的卑微的幻想,唱自我终将埋葬在黑暗的世界里。主人公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尽可能地完成生命的绝唱。在她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主人公左躲右闪着每一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影片最后,主人公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我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可应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让人难过的是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个性容易破碎。
是啊,从开头到结束,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预知。公平与无知肆无忌惮无所不在,却又理所当然。画面在变,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理解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可能存在期望和失望。
那既是这样,就尽情地不要有所顾忌地舞动吧,在黑暗中舞动自我的灵魂。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5
这天我们又看了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说一下我的感想吧。透过连续几次看电影,我发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才发现自我每次看的电视都好单调无味,没有什么个性的感想和启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应看一下对自我有好处、有感触的那些电影,我当然也不能再沉迷于什么偶像剧了,因为这个档次不一样,不能让自我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我心爱的儿子,宁愿自我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我一样失去光明。一位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经营着自我的生活,拼命的积攒钱,为的就是给自我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为这篇电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我的视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见,生下来的孩子当然遗传了自我的病因,所以极力挣钱,藏钱,为的就是自我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安详坦然的应对生活。直到有一天,当自我发现自我的钱被比尔偷走的时候,那时她的心凉了一下截,那但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顾一切的去要回自我的钱,尽管比尔的妻子说话难听,说她勾引自我的丈夫,但她还是跑上楼去找比尔要回自我的钱,但是比尔为了自我的利益极力抢住钱,莎蔓忍无可忍,无奈之下用枪杀死了比尔。
在被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点也不害怕,怕的是自我的孩子不能够完成手术。即使到了最后关头,她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真正的为自我辩护。最后还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还是很害怕,一向哭,应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听到自我的孩子完成手术时,她毅然唱起了她最爱的音乐。
比尔和他的妻子无比狠毒,用语言伤人,用卑鄙的手段抢夺别人的钱财,这种可耻的行为,试问谁能够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临头还是维护了比尔的尊严,因为“承诺是金”,这当然就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这篇电影确实感触很多,为这位死去的母亲不值,心里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夺取了她宝贵的生命,心里惋惜。回想到自我的母亲,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我的儿女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一向惹自我的父母亲悲哀,一向让他们担心,我们要明白“天下父母心”,在这大好青春的年华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就应体谅一下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要人为父母,更因该能够体会到这种情绪。
在那里我祝愿所有的父母亲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