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玄奘的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玄奘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玄奘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400字到600字「」
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400字到600字「」
导语:电影《大唐玄奘》该片讲述的是历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故事。影片于2016年4月29日在中国上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400字到600字,欢迎参考。
电影《大唐玄奘》观后感400字
不同于戏说玄奘的《西游记》,《大唐玄奘》是一部写实西行取经苦难的作品,而坚持实景拍摄的霍建起更在这条漫漫取经路中构筑了值得称道的电影美学,但在演员上黄晓明的演技实难塑造出一位温和睿智的高僧形象,成为了此作难掩的败笔。
国人对玄奘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吴承恩笔下“悟空救我”的唐僧,作为一位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西行五万里,历时十七载,取经而返,不畏生死的高僧,他的真实事迹实则远比那妖魔鬼怪的世界来得更为艰辛,而《大唐玄奘》正是一部这样能去真实反映这一艰苦卓绝历程的电影,对真实历史的尊崇和场景极具真实的重现,毫无丝毫刻意为之浮夸的演绎,做到了一部历史正剧需有的严谨,而电影在摄影上的造诣更值得中肯。
在电影工业已然近乎完美的今天,霍建起对实景拍摄的坚守,使《大唐玄奘》对这条西行取经路的呈现,不仅只是一味的彰显于苦难,从荒芜无垠的沙漠到风雪交加的冰峰,从破败的边陲小镇到西域的异域风情,摄影造诣的精致,使观众能犹为真切的感受到这条西行之路的沧海桑田,诚然这部电影整体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但远比纯矫揉造作的烂片有以弥足珍贵的匠心之处。
选角的失败,是电影最大的诟病,这并不当全怪于黄晓明对于演员刻画的不用心,相反当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黄晓明反而是用“力”过猛的尴尬,其与电影所力图塑造一个慈悲为怀,又坚韧不拔的玄奘二者实难相契合,这就例如《建党伟业》中让赵本山饰演段祺瑞,那自带喜剧效果一样,这种突兀的观感,让电影正剧的严谨实则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个演员如同一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处,而当演员所起的作用只是虚化人物的真实,这也使其观感亦如取经般艰难。
历史的严谨,至美的风情,并没有使《大唐玄奘》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大唐高僧,因为这场取经西行并不单属于玄奘,还属于黄晓明。
【第2篇】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一
尽管风评很一般,还是去看了《大唐玄奘》——毕竟这是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由于把海淀工人文化宫当成了五道口工人文化宫,所以前十分钟耽误了,没看到。我到影院的时候,玄奘已经离开长安了……
该剧几乎可以算是黄晓明的独角戏,其他配角均算客串。而黄晓明的演技恰好又退步到了《中国合伙人》之前的水准……考虑到现有的大陆演员中,能表现玄奘这样一位同时代最伟大僧人(没有之一)精神境界的基本没有,所以选个帅而有名的倒也正常。
但黄晓明不能正确地表达玄奘的坚韧不拔。很多地方在刻意地煽情甚至咆哮,那是不对的。玄奘是“坚韧”“坚强”,而不是“坚硬”。
关于其他演员,我最不解的是,为什么从长安向西的人,说话非得都带个羊肉串味呢(尤其那个一点气质也没有的伊吾王李大嘴)……徐峥、罗晋,一个个都没有贞观时期创业之臣上报天子下安庶民的感觉,要么是公子哥范儿(尤其一代名将李大亮),要么是装深沉。倒是谭凯演的那位武将还可以——看来呀,还是不能要太出名的演员。
石磐陀、高昌王麴文泰两处情节都不出彩,戏剧冲突没能展开。尤其蒲巴甲演的石磐陀——表达“心魔”也不能走精神病路线啊。而麴文泰和玄奘之间很深厚的感情也几乎是一笔带过,没能表现出来。
印度演员,尤其女演员,都真漂亮。
整部戏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不过既然是讲“理想”和“信念”,情节大概也不重要了吧……那个到恒河里捞经文的故事,不知道是来自《大唐西域记》还是原创剧情,反正有点令人想到《孔子》里面下河捞书的颜回……
台词也不怎么行,有点tvb感,有点《读者》感,宗教感反而不足。
人物、剧情不出彩,看看视觉效果也行。花了那么多钱做特效,至少长安城、大漠、敦煌石窟寺都还像那么回事。印度的很多佛教遗址也是实景拍摄,颇为沧桑。
但最后出现的长安城夜景不好,尤其过桥的那个镜头,感觉不像长安,倒像安倍晴明的平安京,缺乏庄严宏大的空间感。
玄奘在伊吾国看的那段乐舞有点意思。话说敦煌艺术大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重大表现点,应该多砸点钱。
而无遮大会上的舞蹈就没法说了,能体现出这是一部中印合拍的电影吧……反正天知道那时候印度的佛教乐舞到底什么样。
下面主要吐槽。
唐太宗的圣旨,既然文字都已经出现“门下”,那结尾就别来个明清风的“钦此”了。
玄奘在烽燧的那场戏,饭桌上居然又出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玉米。
莫贺延碛的英文字幕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个地理知识的错误……那里是哈顺戈壁。
高昌国是汉族政权,高昌王麴文泰是汉人,该国的服饰习俗至少也该胡汉参半,而不应该全是胡人的样子。
印度老僧留那么大一把胡子……但是佛经中不少记载都表明印度佛教也反对僧人蓄须,至少不能一把大胡子,可能是要与婆罗门教的瑜伽师相区别。实际上,玄奘西行之处,在当时是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祆教、耆那教、摩尼教)共存的——当然,电影不必表现出这些。
无遮大会上的贝叶经不知道哪里来的,我觉得上面写的不像是梵文……至少不是天城体,倒像老挝文或者泰文。
制作方花了那么多钱,但是小处依然不用心。
题外话:中国佛道两教的伟大故事,适合拍成“大片”的,不止玄奘。以后如果有条件,鉴真东渡、法显航海、慧能顿悟,都是很好的题材。道教方面,丘处机西行止杀的故事没拍好,但张鲁安汉、重阳立教、明成祖营修武当山、王常月中兴龙门几乎无人问津。这一块,其实是富矿。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二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赶上末班车,邀友人到电影院看大唐玄奘。
走进电影院,空旷的大厅,除了我们一行4人,其他观影人寥寥无几。我想一部与宗教有关的电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问津者少是不足为奇的。但作为一个对佛学越来越感兴趣的人,我却是带着无比景仰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期待一代伟大僧人的生平事迹,去顶礼他的光辉人格,并增进对佛学的领悟力。
影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国,取回真经,并带回长安翻译传播的故事。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激情澎湃,更没有被点燃智慧思绪纷飞的情况,连准备好的纸巾也未派上用场。走出电影院,我有一种落寞的感觉。为什么如此好的题材却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没有资格对电影制作提出专业意见。但作为普通观众,我应该有资格问问导演这部电影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突出什么?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刻画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应该是这部电影重中之重。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求取真经。毫无疑问,他除了是一个意志坚强、坚韧不拔之人,更应该是一个有坚定信仰,心怀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创作的时候,我想导演必定也应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法师他独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化解?内心又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遇见了哪些人,他们各自的命运是否因为这样的交集而产生过影响?他可曾遇到过意志动摇之时?又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这样的经历对他关于佛学、人生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帮助?一个好的导演,电影就是他内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会精心挑选素材,努力向观众传达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见地。
可纵观全片,说实在的,《大唐玄奘》的导演让我十分怀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导演花了很多时长交代法师经过的路线,并用许多笔墨描绘法师在途中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透过这些表层的故事线索,我理解到取经确实不易,不易来自于人为的阻挠。而法师如何感化这些阻挠的人们放他西行,影片处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后对照变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对于人物设定方面,除了一个戌卫将军以及小国国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对突显主角的个性有什么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这一幕,本应该是全片的亮点,而导演的处理却令人大失所望。干裂的嘴唇——抱着抛洒的水袋无声哭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恍惚中见到母亲,昏迷——被马儿叫醒——驮到饮马泉。导演这样的取材,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尽管演员极力表现,但我也只读到 了人类在对大自然时的无助与悲伤,没有其它。似乎这场穿越生死的考验与信仰的力量无关,无梦想无关,只是一场侥幸。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三
很早前知道要拍这个电影,也是不看好,这种电影多半会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难以拍得成功。迫于投资和回收肯定要拍得商业一些,这样多半会加入很多传奇戏剧乃至情爱等元素;迫于宗教压力,自然要拍得宗教一点,但是这样就无法获得大量的认可;迫于历史的压力,电影团队历史知识贫乏,也难以认真地请教历史专家而在服装、语言、道具等等方面尽如史实。而拍摄在真俗二界皆有名声的大师传记,人们的预期必然又高,这也算一种压力。如此压力下,能拍可算勇气,但的确难以拍好,只是算一次勇敢的尝试,其中必定有各方各种妥协。
真的拍出来后,徘徊了一阵子,还是看了,也是没忍住。看到有差评,也看到哄抬的'。可能自己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可是电影就是这样,一次尝试就是消费了。
一、剧情
传记很难拍,因为要尊重事实的时候,就难以剪裁出剧情,尤其是传主没有什么传奇性,戏剧性的生平时。玄奘大师的生平是有传奇性的,但时间漫长,难以剪裁。况且,涉及到很多佛理内容,无法深入,只能就浅层的西行求法经历而描绘。于此如果就此途中某一次经历而描绘,可能会具体而有深度,但深入就会触及佛理,故而难以深入,也只能整体地描绘西行全程,如此大而泛,势必难以集中,这是取舍中难点。实际电影中沙漠中寻找野马湖一段可看作为高潮,也颇感人。后那烂陀学习阶段颇简略,周游印度段详略难以抉择,回国后的情况是带过的。重点是西行经历。此个人色彩浓,难拍,实际拍的效果也不佳。将来是不是考虑从公路片中借鉴、存在主义电影中借鉴一些拍摄技巧,或许有用。但是存在主义电影和公路片等对人物精神状态的认定难以和佛教求法志士的精神契合。
二、精神和表情
要表现佛教僧人之精神状态,也很难。如果说以前从动作片上来表现僧人和伦理善恶上是一个创造的话,那么关于佛教的影片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创新呢。除了从动作片打斗上来表现外,还有一些影片从神通上表现,这也是许可的。但这对于玄奘而言,又不太适合,因为他是一个义学僧,少显神通。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风土人情和佛教传说是多,但关于其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几乎没有。要凭空地增加故事,如同创造公案,很难,弄不好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影片选择的是从表情上来表达,而表情的丰富往往是没有修行的表现,但过于冷漠无情无表情,却又难以拍成电影。实际影片中主演是纠结于这两种表情之中的,要么僵硬地表现不动心之坚定,要么是稍稍夸张地表现凡夫情感,如哭泣、颤抖等。名演员的选择也是双刃剑,其名气是可以带来一定上座率,但其熟悉的名人面孔必定与传主作为高僧的形象造成违和感。所以从表演上看,电影并没有找到一个特别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佛家僧人的精神状态,这本来也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修行本是内心感受,实难从外表显明地发现和表现。于此电影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手段来增强表现:语言和事件。
三、语言
显明的语言形式是独白。这是弥补外在表情和事情无法完全突出传主内在精神的缺乏,故而直接从内心独白出发。关键的问题是内心独白的取向是什么?这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当传主是一个具有特别精神状态的人,他是僧人、有坚强的意志和信仰,有复杂的佛教修学,这些内容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体验到的,所以也难以表演出,即便是书面的写作,也难以从主观的角度表现出。更何况,电影的制作要求短时间内从制作到利润的获取,就更加难以让制作人员体验并创作出此种内在精神状态。所以电影的独白内容是从一个旅行求学的普通人的角度来创作的,如思念母亲,祖国;感恩自然上天恩赐等,其余并没有更多的内涵指示。
对白上来看,主要想表现的是传主弘法利生的情况。涉及到一些佛教义理,没有特别的深入,就通俗电影来看,已经足够了,也不必过于谴责,毕竟有很多压力。有很多批评已经揭示出众多的错误,如在印度时,说梵语慢慢变成印地语,此于事实不合;又电影中所展示食物,有很多在唐时并无,此与事实不合;再者,所悬挂经卷似为法华经,而非玄奘所译,此为粗糙。最后,当时梵语字体非天城体,与事实不合。此等皆是做电影的人事傲慢不肯请教于专家的表现,要么是其不知之过。当然也不必过于深究。佛教信徒也未必熟悉于此。此常为部分历史专家之事,而且很多也并不确定,尚在讨论中。
就对白本身而言,也是难以表现的,言为心声,何况人们对于佛教徒多有拔高之见,圣俗不辩,以为只要是出家僧人就一定已经是不染尘俗,这是误解。演员的对白,总的来说,并不太佛教味,有点僵硬,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路前行中遇到一些人,随时开示的对白,第一烽燧中的对白,似乎并没有特别说明问题;四法印之说,可以,通常说三法印;与戒贤的对话尚可吧,有人对证所说梵语确是《瑜伽师地论》中开始部分。与胜军论师的对话,有人指出讨论请教刹那问题过于浅显,但这里也难说,如果仅仅是随意交谈也未必不可,或者请教南印度度量衡问题也是可以。反正是没有深入讨论随胜军论师所学的独特内容。又有关于和婆罗门教的部分对话,说天意的部分,和上面一样都是剧本创作者自己弄出来的,难免出错,但是随顺婆罗门而言,也可以说天意,也无不可。总的来说,这几个有对话的故事构造的具体情况都是新的创造,希望以细节丰富历史,但难免以今人度古人。
四、事件
上已经说明,很多事件是出于丰富细节的想法创作出来了。但也有几个事件是从史实出发的,如高昌王之事,如曲女城之事,如从胜军学之事,如沙漠中行走之事。高昌王之事,发挥并不多,主要是绝食表决心,到结拜兄弟之事件,这中间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是求法之坚定,还是弘法之方便,可能主要还是前者吧。所以这一节除了坐姿丑陋、定力不足等矮化法师之外,并无过多不足。曲女城之处,本也是鸡肋,是大事,却难以拍摄,因为说是辩论,其实并不曾有辩论,根本拍不出来,于是只能拍几个风土场景,骑大象和歌舞等等。从胜军学之处,也没有特别的说明,晚餐一说,可能是错误,当有持午的,但我没有考证,也不好说,说不定当时南印度是特别的开许。最后就是与婆罗门教交涉的事情,好像也是创造出来的,我没有详细考察各种传记,是否有此事。但经论落到水中倒是在部分传记中见过。南印度当时咒术兴盛,这是事实,且密教金刚乘已经在酝酿之中。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600
【第3篇】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不夸张的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西游的陪伴下长大,从最初神出鬼没的文字,到各种妙笔生辉的画册,小学历史的课本,回响着“敢问路在何方”的电视剧,再到后来林林总总的影视版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自己的西游,充满了艰险与豪情,充满了对世界的无限向往。
《大唐玄奘》的到来,大概是所有西游文化体验中最特别的一次,因为这是最真实也是最传奇的取经人,最平实也是最神奇的故事,哪怕《大话西游》《大圣归来》再怎么红到发烫,也抵不过历史所蕴含的力量,因为真实而震撼,1300多年前,曾有一位僧人就那么凭着一双腿的走过千关万山,耐得住风餐露宿劳顿与孤独,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信念,到达了佛法的彼岸。
一切的妖魔鬼怪,九九八十一难,都化作了真实的旅行艰难,走过沙漠,行过绿舟,爬过雪山,趟过草地,其实任何文字的描述在这样伟大的历程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而霍建起导演,竟然用影像还原了历史,让我们跟随玄奘的脚步,共同完成了西行之路,尽显电影的魅力。大概是因为王家卫担任制片人和监制的原故,影片中一些沙漠中的影像,烈日狂沙,刀兵隐现的意境有几分《东邪西毒》的影子,当然,制作之精良已远胜当年了。
影片的视听冲击堪称近年来华语电影的顶尖之作,全程实景拍摄的画面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奇观,从长安到边疆,过了雪山到印度,一路上的边域风情、烽火连台,都在大银幕上展现出辽阔的篇幅,每一幅画面抠下来都不仅能当桌面,气势磅礴又有细腻的细节,每一幅都像艺术品。
霍建起导演以文艺片见长,即便在如此史诗级的画卷上,仍然绘出了鲜活的人物群像,黄晓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演技派,但这一次返璞归真的表演有了长足的突破,化身为一无法力二无孙悟空护驾的玄奘,第一次以平实本质让人刮目相看。
在次要角色中,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以位,谭凯饰演的受困于边锤烽火台的大将,连凯饰演的高昌国王,演出了佛法收伏心魔被感化的层次。当红小生罗晋则出演了瓜州太守李昌,是另一个戏分比较出彩的角色,从一开始对玄奘产生怀疑,到后来由心敬重,以至不惜生命代价为其护航,这个过程演绎得有层次有转变,人物刻画得饱满。
有了这些奇观和生动的塑造,影片已然足够好看。在叙事方面,凭着玄奘的传奇履历,仅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就足够肠气回肠。以往大家只是熟悉从西行这一路线,而影片除了西行,在印度部分的戏份更是具有强烈的揭秘色彩,著名的无遮大会,恒河遇险,都是第一次以接近史实的方式被演绎出来,激动人心的故事配上华丽的场面,让人有大开眼界之感。
就像前面所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西游,其实那是一座梦想中的那烂陀寺。玄奘作为千古第一取经人,他的故事所承载的信仰、梦想、情怀,以及普度重生的慈悲,都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有这样一部真实的西游电影,既是对法师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实世界最好的激励。
愿每个人都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往无前,最终抵达梦想中的那烂陀寺!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不同于戏说玄奘的《西游记》,《大唐玄奘》是一部写实西行取经苦难的作品,而坚持实景拍摄的霍建起更在这条漫漫取经路中构筑了值得称道的电影美学,但在演员上黄晓明的演技实难塑造出一位温和睿智的高僧形象,成为了此作难掩的败笔。
国人对玄奘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吴承恩笔下“悟空救我”的唐僧,作为一位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西行五万里,历时十七载,取经而返,不畏生死的高僧,他的真实事迹实则远比那妖魔鬼怪的世界来得更为艰辛,而《大唐玄奘》正是一部这样能去真实反映这一艰苦卓绝历程的电影,对真实历史的尊崇和场景极具真实的重现,毫无丝毫刻意为之浮夸的演绎,做到了一部历史正剧需有的严谨,而电影在摄影上的造诣更值得中肯。
在电影工业已然近乎完美的今天,霍建起对实景拍摄的坚守,使《大唐玄奘》对这条西行取经路的呈现,不仅只是一味的彰显于苦难,从荒芜无垠的沙漠到风雪交加的冰峰,从破败的边陲小镇到西域的异域风情,摄影造诣的精致,使观众能犹为真切的感受到这条西行之路的沧海桑田,诚然这部电影整体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但远比纯矫揉造作的烂片有以弥足珍贵的匠心之处。
选角的失败,是电影最大的诟病,这并不当全怪于黄晓明对于演员刻画的不用心,相反当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黄晓明反而是用“力”过猛的尴尬,其与电影所力图塑造一个慈悲为怀,又坚韧不拔的玄奘二者实难相契合,这就例如《建党伟业》中让赵本山饰演段祺瑞,那自带喜剧效果一样,这种突兀的观感,让电影正剧的严谨实则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个演员如同一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处,而当演员所起的作用只是虚化人物的真实,这也使其观感亦如取经般艰难。
历史的严谨,至美的风情,并没有使《大唐玄奘》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大唐高僧,因为这场取经西行并不单属于玄奘,还属于黄晓明。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对于国人而言,若突然提到“玄奘”一名,想必许多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脑海中会先浮现一个问号:这个人……是谁?但如果提到《西游记》,提到“唐僧”,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事实上,玄奘正是那部神怪经典名著里著名僧人的原型,他本身亦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尚之一,但因为后来的《西游记》影响过于深远,以致历史中的.他和他的传奇事迹反而被世人所渐渐淡忘。如今,导演霍建起携手黄晓明,并邀请来徐峥、蒲巴甲、罗晋、赵文瑄、谭凯、楼佳悦等诸多演员参演助阵,拍摄了一部讲述真人真事的历史类题材电影:《大唐玄奘》。片中不戏说、不恶搞,在尽量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艺术再现唐朝高僧玄奘历时19年,不畏艰难险阻前往天竺取经的传奇经历。
影片拍得很美,片中不仅以黄晓明为首的一众演员颜值颇高,悦目耐看,而且服装道具等亦古色古香,格外考究,尤其是在场景和氛围的渲染上,更是不余遗力,因此无论是唐朝都城长安的盛世繁华,还是边陲小镇的破落萧瑟,亦无论是黄沙大漠或巍峨雪山的荒凉苍茫,还是西域诸国的异域风情,影片随意任取一帧作为截图,几乎都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大气的古风图画。
另外,不同于以往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各个版本的影视作品中唐僧的形象和经历,黄晓明在《大唐玄奘》中饰演的玄奘虽然依旧俊朗儒雅,但并不白净孱弱。他离开长安孤身上路,一路上,没有白龙马代步,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个徒弟跟随保护,也没有想吃他肉的妖魔鬼怪和想跟他成亲滚床单的美女妖精的纠缠不休,有的只有两条腿和始终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向着心中的目的地天竺一路西行。
不过,虽然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的频繁考验,但不代表玄奘的西行之旅就一切顺利。那一路上,不仅仅是风餐露宿那么简单:孤身上路的人身安全,沿途官吏及各国国王的阻碍挽留,挑战生理极限的荒漠求生,惊天动地的雪崩遇险……期间惊心动魄的种种遭遇,有人祸,亦有天灾,致使玄奘无数次命悬一线,在鬼门关前徘徊复徘徊,而他最终都一一撑了过来,因此实在令人惊叹和由衷的钦佩!
其实用当下的眼光来看,玄奘完全是用生命在完成只身徒步前往天竺的穷游之旅,因此他可算是中国历史上自费出境穷游第一人!虽然求取真经是他的最终目的,虽然人在旅途的各种艰辛言语难道其中万一,但是对他而言,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沿途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异国的风土人情等相信都令他的身心灵的成长获益良多,同时也为他到达天竺之后跟随高僧学习佛法能迅速开悟并且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古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多年前,在百家讲坛看了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对玄奘这人物很是崇拜,当时就幻想着能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结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当然是要去看的。
客观的说,这部电影没有拍出应有的高度,对于玄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对于佛学这样一个深奥的题材,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还有演员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整个电影拍得太过表面化,太过肤浅!
首先,导演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从影片开始起,导演就一直处于纠结之中,重叙事,还是重意境?侧重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还是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在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不可能承载太多东西,但导演两边都不舍得,以至于两边都处理的很生硬。一会来段充满商业色彩的打戏,一会又突然切换到两个人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一会冒出个对玄奘含情脉脉的异族美女,一会又是玄奘与沙漠斗争的残酷……,各部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没有明确的主题。
其次,编剧方面也不让人满意,我认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当时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介绍,结果这点在电影里几乎没有体现。
而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是,整个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学理论的部分,都是浅浅带过,而史料中几场精彩的佛学辩论也都没有。我不得不问编剧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后,晓明哥依然还是那个照片男神,表演没有层次啊,没有把玄奘这物塑造出来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仓促了,就好像当年的《白鹿原》电影一样。而这也让我更担心另部公认仓促的电影《三体》
大唐玄奘电影观后感400
【第4篇】《玄奘之路》观后感优秀作文
《玄奘之路》观后感优秀作文
玄奘之路观后感
用了4天值班时间看完《玄奘之路》这部12集纪录片,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震撼,已经不是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了,干脆为它写篇日志吧。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这次演出结识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火车上他推荐我看这部他解说的这部纪录片,正巧这周值班,漫漫午后无事可做,便开始看了起来。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从人文、地理、历史和现状4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了他一生的同时,又简单概述了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把人的思绪带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复原了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现况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喜欢地理、历史的观众来说都会有特别的意义!
玄奘能够活着从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烂陀寺绝非偶然,也不是仅凭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没有智慧,他就不会说服他的第一个胡人徒弟带他偷渡、说服他放过自己而没有被他灭口,没有智慧,他早就惨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为辩经辩不赢对手而死去,没有智慧,即使取经返回大唐也会因为当年偷渡的行为而获死罪。。。。。。每逢遇到困难,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为他有坚定地信仰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从他28岁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从青壮年变成中年人,完成这一切得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看片子的时候,我无数次想回到那个年代做一个唐朝人,无数次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玄奘法师,他身上一定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我这个皈依弟子对于佛教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惭愧至极。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机会,一定走下玄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