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八洞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十八洞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八洞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2021《十八洞村》观后感600范文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一
《十八洞村》是一部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以退伍军人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赢了一场扶贫攻坚战为主题的影片。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杨家兄弟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故事感人至深,荡气回肠,从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展现了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英明决策。
故事开篇是十八洞村群山绕翠、梯田层绿的鸟瞰全景。随着镜头的徐徐推进,退伍老兵杨英俊站在水田里辛勤耕作的身影映入眼帘,当他抬头望向万里高空时,一只七彩凤凰迎着太阳展翅飞翔。发家致富的愿望正如这只美丽的七彩凤凰,是每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中国梦”,杨英俊也不例外。然而,地少人多,小孙女患脑膜炎意外致残让这位性格坚韧的退伍军人成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这让他感觉到颜面尽失,在退伍军人朋友中抬不起头来。杨英俊在部队时曾经修过飞机,转业后有过当石油工人的机会,然而因为父母在,屋里又分了田土而回到了家乡,希望一心一意种田来改变命运。他的妻子性情温和、勤劳淳朴、体贴入微,和他一起勤巴苦做,最后却还是挣扎在贫困线上,成了需要国家帮扶的贫困户。与他一起被认定为精准扶贫对象的还有杨英连,这位脾气倔强的哑巴老人不认可女儿小薇薇和女婿施又成的婚姻,原因仅仅是女婿的邻村祖上因为争水和他们村喝过绝交酒。杨英连在女儿女婿双双外出打工拿不到工钱,只能自己拉着顶帐回来的棉被在集市上叫卖时,对他俩大打出手,让本有回归心思的女儿女婿又一次黯然神伤离开了他。孤寡无依的他经常喝了酒以后放声大哭,日子自然也难有起色。精准扶贫对象的另三位是杨懒、杨三金和乡林场守林员杨英华,杨懒游手好闲,生活颓废,家徒四壁,岁数老大不小了却连个婆娘也讨不起。杨三金犯有腰伤,一连四胎全是女儿,生活重担压垮了他的斗志,他自己不干农活却寄希望于再生个儿子,让儿子长大种田致富。他的妻子在外打工,女儿在本该上学的年龄都辍学在家做家务,一家五口只能靠把田土租种给别人勉强度日。
扶贫工作人员小王踏实务实,一心想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帮助扶杨家兄弟致富。在得知杨英华种的老稻谷每斤能卖到8元钱,打的米一斤能卖到几十元,城里人都抢着买以后,遂萌生了填土造田的想法。他从网上查到有一块铅锌矿尾矿库在寻找承包改造,就开上车拉着杨英俊实地考察。站在铅锌提炼走了的干涸的矿尾上,他没有一愁莫展,被堆满铅锌渣滓的广袤原野吓倒,而是心怀憧憬,要还这块满目仓夷的大地一片绿色,动员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改造荒地。经过两次杨家兄弟会议的“战”前动员,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因而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扭转了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的想法,彻底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从而鼓足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要和贫穷打一场大胜仗。就这样,杨家兄弟和杨英连的女婿施又成团结一致,从周围的山上取土,一背着一背篓填土造田,汗流夹背,矢志不渝,后来引进大型设备,竟然填出了七、八十亩的水田,成为名符其实的“杨家班”,杨家班的填土造田工程让杨家兄弟摆脱了贫困,也吸引来了其他村民积极入股。
片尾,小薇薇开网店卖酸鱼销售额突破了万元;苗绣培训开辟了又一条致富之路;村里的公路正式修通;杨英俊的儿子媳妇也应召回乡。杨英俊地语重心长向小王道出了一个老兵的心声。他说人活一辈子都要走,人走了田不会走。自己当兵、当农民,守一方土,保一方田,就是为了后人能继续种稻打糍粑。正因为这造福后人的高尚情怀,他才能够带领杨家班兄弟摆脱了贫穷,也在十八洞村留下了一块厚泽晚辈的福田,也为全国农民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二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教育人的,不是拿来享受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亦然。怀着这种观点我去观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标记为“主旋律”的电影,却感受到了视觉和精神双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预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发生在湘西大山深处。古朴苗寨的绿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里人的耿直憨厚让人感动,连那屡屡出境的墙头大公鸡都是那么的神气威武;然而这里却又是被贫困顽疾缠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里高挂寄存的被褥显示着外出务工人的艰辛,也折射出山村深处的穷苦;年过70的老戏骨王学圻扮演退伍老兵杨英俊拥有硬朗的身板笔挺的腰杆,硬气的他不愿意被戴上贫困的帽子,奋而撸起袖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劲头让人钦佩,而更能触动内心的是临近片尾他与扶贫干部促膝长谈中的那句“种一片田,守一方土”,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俗话说,将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杨放弃了部队转业时去工厂工作的机会,回到山村种田,节衣缩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见肘,必定难逃孙女患病带来的冲击。在扶贫干事小王的开导下,他痛定思痛后决心填土扩田改种老稻谷。改种预计会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这便是老杨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将喜欢做到极致而获得成功,却是大有学问。
成功,需要我们坚守。坚守既定目标才能树立正确的标的,才有衡量奋斗成功的标准。“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湖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万人口待脱贫。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贫困将存在,根除这一顽疾并非易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坚持以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为目标,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思想上,坚守既定目标才能守住底线,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风,才能避免半途而废,才能保证不犯错误。
然而,坚守并不是意味着墨守成规甚至重蹈覆辙,而是要求注重方法实现既定的目标。成功,需要我们坚守中实现创新。扶贫干事小王打感情牌拉近距离消除疑虑,这是创新;杨家班挥锹填土扩大耕地面积,这是创新;相比通过节衣缩食来节流,增加收入更能实现生活质的飞跃,这是创新;薇薇将网店开在大山深处将酸鱼销往山外的世界,这也是种创新。影片通过一连串的事例揭示亘古不变的真理:创新需贯穿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根治顽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各行各业活力迸发,最终达成实现伟大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
电影散场,观众渐远;片中一幕幕眼前挥之不去,不光是景,更是精气神。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种一片田,最难守住的是自己内心的一方土。而坚守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种好田,同样引人深思。是为记,与诸君共勉。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三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在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然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四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说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五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是《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够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是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十八洞村》观后感600
【第2篇】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2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3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习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4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5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来看,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富。看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看人民生活的水准和资金的储备。
十九大胜利的召开,习近平主席重点强调了精准扶贫,到2020年要让我国人民没有一个贫困户,让每一个村民都脱贫致富,国家有信心,人民有信心,全党全民坚决打一场扫除贫困的这场攻坚战。
十八洞村是我国部分农村的一个缩影,有很多的地方农村和他们很相似。
剧中的主人公杨英俊也是众多贫民的一个代表,当把他列入扶贫户时,他愤怒了,他觉得丢人,一个有着几年兵龄的退伍军人,被政府扶贫这是他的耻辱,挂在门口的贫困户牌子他觉得那是一块耻辱牌,他愤怒的摘了下来,他想办法,他要脱贫致富。
村里有很多村民觉得在家里没有出路,便都出去打工了,他就把他们的地拣来种,等过年他们回来了他在把粮食分给他们。尽管这样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不能这样下去了,挖个坑填上,填上再挖永远也走不出去贫困的圈子。其实他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了,还要给小孙女长达三年的治病。
村里有的扶贫干部也对这个村失去了信心,认为他们是永远也扶不起来的,可是有的干部就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他们能行,关键是扭转观念。就这样他们找到了杨英俊,让他牵头成立致富班,让他带领大家打这场“战争”。
可是当谈到怎么干的时候,又成为了难题,因为多年的贫困部分村民早已经失去了信心,也没有了积极性,慵散懒惰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村里一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而要想改变贫困的状态,修路迫在眉睫。
然而修路又遇到了难题,这条路正好要从杨懒的地里经过,本来就贫穷的杨懒怎么会同意,再没了土地他根本就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为此他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实施,因此一愁未展。
就在这时候驻村扶贫干部打听到,有一块矿山废旧地后就找来杨英俊商量,咱们能不能填土造田?这样既解决了村民吃饭的问题,又能有多余的粮食卖掉,也解决了村里地少的问题。
就这样,杨英俊不但又一次招集村民开会,而且还让自己的老婆准备酒菜,他要把人心拢起来。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不能在等了、不能光靠政府,路要靠我们自己走,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我们是穷,可是我们不怕我们有的是力气。”在他真挚的感召下,终于感动了大家,村民也因此转变了陈旧的观念。会后他拉大家去看了那片废旧的土地,都表示有决心打赢这场“战斗”,杨懒的思想也有了180度的转变。
观念一旦形成,坚持就是成功的必然要素,而坚持不容易,普普通通的坚持更伟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怕三年、五年、十八洞村人决心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
看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作为坚强后盾,还有不畏艰险的广大人民群众,那么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致富攻坚战,必定会取得最完美的胜利!
【第3篇】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精选5篇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1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充满斗志和希望,伴随美好与和谐中,十九大在京闭幕。而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却进入了冲锋阶段——扶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讲话中表示。
观看《十八洞村》电影这天,天公并不作美,下着雨,刮着风,马路上到处泥泞,但这浇灭不了我们观看影片的热情,就像一切困难都阻碍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八洞村》这部以少数名族为题材的电影在“精准扶贫”的社会大背景下,由影片中的两条村通知拉开了序幕。除了以“扶贫”为贯穿影片的主线外,我也看到了影片中提及的创新、环保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
影片开始,将长镜头给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插了秧的大片梯田,随后又多次给了雄鸡以特写。故事中,坚持务农的男主人公杨英俊,因为孙女“小南瓜”患病,并且自己坚持在家守护农田,最后成了村里贫困户。而这些情况不正是世界地图上这只雄鸡,这个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面临的贫穷问题的形象缩写啊。“小南瓜”患病这事,将原本还算富足的杨英俊家拉向村里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语的管理家庭固有财产的杨妻多次说了一句话:“她(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她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她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这不正是习总书记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生动诠释啊。
扶贫,并不只是“靠输血”,这种表面的物质支持只会让影片中杨英栏(杨懒)一类人在被评为特困户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正脱贫,要靠影片中基层干部小王那样为杨家找到“土地”、林场守护员“种老稻谷”、“回家开网店”等精神上的脱贫,以达到“自造血”,从而真正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除了脱贫,影片中提及的矿渣,警告了我们要爱护环境,破坏环境就会像杨懒那样得不偿失;对于“种老稻谷”、“开网店”等这类创新精神,导演也是大力提倡,有了创新,才会有影片中十八洞村后来的一片繁荣;而像片中多次提及的“苞谷酒”,这恰恰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做事勤劳,待人热情,对困难不屈服。有了优秀的传承,才会不忘初心。正如五粮液人传承着“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才有了今天“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
“十八洞村”孕育了“杨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杨家人”抒发了“十八洞村”的灵气;
五粮液孕育了五粮液人的做人踏实不怕苦,做事认真肯担当,五粮液人担起了五粮液“永争第一”的企业追求;
中华大地孕育了华夏儿女的自强不息,华夏儿女便会为富国强军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2
《十八洞村》讲述了军人杨英俊在退伍后没有和战友一起出去打拼,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紧紧守护着自己家乡的那片故土,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智障的孙女小南瓜,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在家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务农的故事。
杨英俊为了给孙女治病而返贫,当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相比于其他人的开心,他却显得格外的焦虑,他回到家中重新认识自己,不甘心当贫困户,甚至想把贫困户的牌子摘掉,认为自己务农一辈子,最终还被识别为贫困户,这是一件可耻的事。秋林镇显头村第一书记张少华说:“当我看到这里时,由衷的钦佩这位老战士,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甘愿做贫困户等待国家的救济而不愿自己去努力,甚至把党的好政策错误的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等,但是国家的帮助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杨英俊的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不甘落后,不想拖国家的后腿。”“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扶贫工作队的小王认为杨英俊正是有这种斗志和勇气,让他当他们杨家族的班长,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一起与“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与杨家班一起商讨下,找到了真正贫穷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土地。于是,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当回了'农民的样子'。
不管是贫困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使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作为基层工作者也应当像小王一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有不惧怕任何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要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永远朝气蓬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向前,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3
精准扶贫先要精神扶贫,只有在精神上脱贫,才有机会去做后面的物质扶贫。
以杨英俊为代表的杨家班成员由于种种原因,被定义为精准扶贫对象,但是杨英俊不同,他只是踏踏实实种地,但没有更加有效的途径致富,并没有懒惰,但有的人是只想要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并不想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并以此为荣,帮扶小队通过深入农户家庭,与他们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主动想要脱贫的愿望,来达到让十八洞村村民脱贫的目标。
在这其中,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小南瓜由于脑膜炎致残,但是她的祖父母都很爱她,想要一辈子陪在她身边,我在想,对于残疾孩子的家长来说那是最残酷的事情,接受事实很困难,本该因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充满希望与欢喜,但是他们要承担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巨大的心理负担。我也在重新思考我自己,不应该责怪我的家长,在我小时候没有把我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导致我的左腿行动不便,我也开始慢慢化解内心的坚冰。
再者是要想使现状得到改变,就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当面对煤矿开采导致的大片荒地的时候,帮帮扶小队看到了希望,没有人会觉得那可以用来种地,但即使知道那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一望无际的荒地很容易让人感到失去希望,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不仅看到了机会,还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地上填土,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还造福了其他村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
我认为,不管是困难户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首先要重视的是精神脱贫,永远不能自己就应该是贫穷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要不如别人,不要放弃向上的希望,不要忘记爱人、爱自己。要像片子中多次出现的雄鸡一样,永远志气高昂,我们的中国也就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彩而出彩。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4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提地,肩负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的历史使命。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该村成为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脱贫成效显著的典范。
5月份,乡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该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
。影片主人公杨英俊独立、自强,在被识别为贫困户时他积极了解贫困户脱贫的标准,并进行自我精准识贫,和妻子认真核算务农收入,认真思考脱贫之路。在送走第一个帮扶干部之后被第二个会插秧会干农活的帮扶干部触动,并在其帮助下成立了杨家班,将贫困户团结起来,相互帮助,一起致力于脱贫。
扶贫工作的小王在网上找到了一片上百亩的煤矿地,这让扶贫工作队看到了希望,让杨家班看到了希望,因为很少人会觉得矿地可以用来种地,即使知道能作为耕地的时候,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利用它,但是杨家班的人做到了,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杨英俊带领杨家班在荒地上一起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人工造出大片人工田,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员都回家,造福家乡。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重新成为真正的农民。
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老乡,帮助杨懒戒酒,让他加入杨家班脱贫队伍,都是扶贫干部小王的努力促成。望着村委会头顶了多个被褥铺盖,有扶贫干部思念家乡,退缩畏难,也有扶贫干部像小王一样自愿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队伍中。基层扶贫工作队根据十八洞村的具体情况,组织村民开始种老稻谷、集体编制苗绣、网上出售酸鱼,杨家班集体改造废弃料场。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让他们走上小康路的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敬佩主人公的自强自尊,有情有义,更感动他致富自我带动乡邻,不脱国家扶贫攻坚队伍后退的大局观,同时也为扶贫队伍中千千万万个像小王一样的扶贫干部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应该学习工作队因地制宜,符合地方特色的脱贫方法和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斗,为人民谋取福利。
观《十八洞村》影片有感5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第4篇】《十八洞村》观后感600字范文
《十八洞村》观后感1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教育人的,不是拿来享受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亦然。怀着这种观点我去观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标记为“主旋律”的电影,却感受到了视觉和精神双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预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发生在湘西大山深处。古朴苗寨的绿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里人的耿直憨厚让人感动,连那屡屡出境的墙头大公鸡都是那么的神气威武;然而这里却又是被贫困顽疾缠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里高挂寄存的被褥显示着外出务工人的艰辛,也折射出山村深处的穷苦;年过70的老戏骨王学圻扮演退伍老兵杨英俊拥有硬朗的身板笔挺的腰杆,硬气的他不愿意被戴上贫困的帽子,奋而撸起袖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劲头让人钦佩,而更能触动内心的是临近片尾他与扶贫干部促膝长谈中的那句“种一片田,守一方土”,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俗话说,将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杨放弃了部队转业时去工厂工作的机会,回到山村种田,节衣缩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见肘,必定难逃孙女患病带来的冲击。在扶贫干事小王的开导下,他痛定思痛后决心填土扩田改种老稻谷。改种预计会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这便是老杨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将喜欢做到极致而获得成功,却是大有学问。
成功,需要我们坚守。坚守既定目标才能树立正确的标的,才有衡量奋斗成功的标准。“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湖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万人口待脱贫。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贫困将存在,根除这一顽疾并非易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坚持以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为目标,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思想上,坚守既定目标才能守住底线,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风,才能避免半途而废,才能保证不犯错误。
《十八洞村》观后感2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在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十八洞村》观后感3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十八洞村》观后感4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是《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够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是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立身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
《十八洞村》观后感5
身为一个湖南人,虽然《十八洞村》的故事发生地在湘西,而我老家在湘南,但无论是方言还是地貌、气候,以及很多风土人情,整部电影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特别是电影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待人处事的方法,都让我感慨万千,因为在我身边,确实就生活着许多这样执拗,但脚踏实地的人!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电影,《十八洞村》在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实性之外,加入了更多电影的写意手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主题升华,以及类型片的叙事元素。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类型片的叙事元素。故事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山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居然“阴差阳错”地被定位精准扶贫指定的贫困户了,由此而展开全片的故事,也通过杨英俊这个朴实中带着点执拗的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以及由他辐射出的贫困户众生相,反映出真实的中国农村种种怪现象。
湖南,特别是湘西山区,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但电影《十八洞村》并没有简单的复述这些贫困产生的原因,而是在将每一种原因精准的安排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而且还把这些浅层的原因提升到更高、更长远的生存范畴上。
其中最叫人意想不到,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一直被人称作杨懒的单身“狗”,在看到一大片被废弃矿渣污染的飞地时,非常宿命论地发现自己的思想根子其实就在于长年外出替人探矿找洞,所造下的孽。这当然是一种唯心的想法,但从不具备太高文化素质的村民杨懒身上来看,却是一种原始的环保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内心的转变显然更符合他的人设。
至于王学圻饰演的退伍老兵杨英俊,勤勤恳恳一辈子,放弃外出打工的好机会,固守乡土,却因为思想守旧,无法跟上新时代而返贫,这也体现出当下中国农民要想摆脱贫困的命运,仅仅依靠苦干还远远不够,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之外,同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另辟蹊径找到正确的致富方法才是关键。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摸索,需要尽快的转变思想,更需要“精准扶贫”这样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