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白痴观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03-28 16:10:13 查看人数:11

【导语】白痴观后感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白痴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痴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白痴观后感

【第1篇】电影《三个白痴》的观后感1200字

电影《三个白痴》的观后感1200字

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我对这次的电影是充满期待的。晚上大家早早的来到教室等待电影的上演。是心理委员组织的这场电影,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开学后的三周学习没有任何新鲜感,反而多了一些枯燥无味。这次电影可以给大家充充电,缓解一下疲劳和压力。其次每看一次电影,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感受不同,收获也不同,每个人的心智都会更加成熟,甚至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但是这必须要求我们在看完后在思考才行。

这是一个印度电影,据说是获奖了的,自然很不错,我坐在后排,正常电影气氛很不错,大家笑声不断,仅有到场的那两个男生似乎情绪异常高涨,时不时还错拍桌子叫好。每个人的心情似乎是一样的———haapy!电影幽默色彩很重,用轻快的语调讲述了印度高等工程大学学生们忙碌而充满竞争的生活。片里刻板的班主任一直用他的方法奴役着大学生们,当然大学生们也机械的为学位而拼搏,因为社会的法则是:有名牌大学的学位证,才能有好工作。“生命就像赛跑,必须全速前进否则你就是最后一个”这是片里班主任上说的话。主角无非就是那三个被称为“白痴”的人,阿米尔汗片中自始如一的焦点,他确实是一颗星,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球。我很少如此的佩服或崇拜一个人,而阿米尔汗却是一个如此优秀的人。

他不仅实现了科学家的理想,也帮助另外两个人实现了理想。有人说:可以实现的叫理想,不能实现的叫梦想。片中阿米尔汗的一位朋友有摄影天赋,却被固执的父亲送进这所工程大学,无论怎么努力,成绩总是倒数。无可厚非,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很难成功。我相信天赋也相信兴趣,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的天赋猜能在最短的时间表现地淋漓尽致,你会找到生活的激情,会认可自己的价值,甚至会得到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这一点至少我曾经体会过。阿米尔汗的一位朋友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很优秀,只是有个不幸而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和梦想,这使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因为他不能失败,他输不起,一家子人等待他的拯救。我们往往在最在乎的事情面前显得最没有价值。因为大学他一次次失败,他内心增加的只有恐惧和不信任,而这些恰恰阻挡了他前进的步伐。

一个人,你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看了这个电影后,大家都有说有笑的离开。。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所触动。大学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应该有片中主任的竞争意识,更应该有阿米尔汗的创新精神和“一切皆好”的信念和高涨的生活激情。我们感谢有这次机会观看这部励志电影,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不管现实有多么惨不忍睹,我们都要固执的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短暂的黑暗而已,我们始终相信,tomorrowis another day!

电影《三个白痴》的观后感1200字

【第2篇】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观后感1

《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的事,还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借助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导演强烈地抨击了摧残人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揭示了填鸭式教育下抹杀人性,让无数学生沦落为只知道竞争,只会赚钱的丧失了快乐与自主思考能力的工具的罪恶事实!

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初看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简单,但未必做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我们被太多的东西牵制着,金钱,工作,亲情,友情……我们越来越难做出符合自己主观感受的决定!就如同电影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为什么不能自由的呼吸?拿电影里“病毒”的二女儿做例子吧,她从小就做着父亲希望她做的事情,按着父亲的意愿长大——好好读书,做个医生,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久而久之,她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更恐怖的是,她不是一个个案,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像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朝着长辈们为我们规划好的生命轨迹前进,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国内,现在的孩子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被父母们放在了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上——胎教,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学画画……有谁问过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然后,甚至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要与其他孩子们竞争,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考公务员,当官发财……这些父辈们的期望是多么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寄托者又是多么的悲哀啊……在这个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的孩子们,稍有偏离轨道的,就会被父母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又强制性地押回了原来的轨道,所有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单薄无力……孩子们不断地被灌输着那个唯一的“未来”,一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会就会视为另类,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人,于是他们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力,放弃了抗争,放弃了对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的主动权,沦为一个个“风光的奴隶”!我记得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鲁豫有约》中说过,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孩子,那么中华民族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民族!可是,当我们成为了公务员,官员,医生,律师,证券分析师时,自己又在哪里?电影中的法涵一直想做一个摄影师,却硬着头皮学习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工程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希望,正如同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所谓的目的地,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它……可悲的是,麻木的人多了,那些少数几个保有生命的主动权的人就显得很另类,如电影里的兰彻。“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我们在为明日愁颜,他只顾畅想,让每一刻壮美不凡!”电影里的兰彻就是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精灵,他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上,而是他的思想上。当所有的学生在苦背那些教条的公式定理时,他把定理运用在了实际的操作中;当所有的学生为了相互竞争而处心积虑时,他却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我们在看到这部电影前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在做别人要求的自己,都没有扪心自问过“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正如我们之前辩论过的一个话题——大学学习中老师辅导更重要还是自学更重要,我们正方的观点是自学更重要,其中一个核心立论就是自学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而现在想想,何止是在大学学习中,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些决定权都取决于自己!虽说长辈的指导必不可少,可是能够跳出各种成规旧俗,跳出各种所谓的成功模式,从而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像兰彻一样置身圈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小圈子是这么的僵化,原来自己一直都掌握着主动权却这样莫名地交了出去……或许,像法涵说的那样:爸爸,如果我是一个摄影师,我会赚很少的钱,我的房子会更小,车子会更小,但我会更幸福,我真的会更幸福的!试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为谁而活?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是傻瓜时,有没有想过谁才是真的傻瓜?是的,人生不应该只有金钱,而是应该追求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是死板硬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指挥棒下指向的道路,是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给我们制造的海市蜃楼。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质疑它,怀疑它,不要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成长,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所谓的绝对,只有自己,只有你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也许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牵制着你,也许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拉力,永远不要忽视自己!

三个白痴观后感2

众所周知,印度的电影产业十分发达,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给大家推荐一部十分优秀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

说起尊重,让我十分感慨,现在国人普遍不懂得尊重是什么。电影一开始,片中的三个主人公之一的法汉一出生,他的爸爸就宣布了:我的儿子是工程师。但他没有想过,法汉到底想不想成为工程师,就擅自做主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法汉后来说:我想成为什么,没人问过。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帝国理工大学主任儿子的身上,甚至主任还决定未来的外孙也要当工程师。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跟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做法一模一样,很多中国父母从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一生都设计好了,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并且还经常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父母们从来不关心。说到底,这只不过是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这就是没有做到尊重,即没有尊重孩子内心深处的选择。

《与神对话》的 g 先生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要经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或老师要学习老子“无为”的思想,要学着放下“家长”或“老师”的架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来设计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家长或老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但决不能成为领导者,干扰甚至阻挠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不过现实中的中国却是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或老师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中国的孩子们普遍不快乐,厌学,网瘾现象十分严重。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成为什么样的“才”不是家长或老师能够决定得了的,这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正如法汉的好友兰彻说的,如果泰森改行唱歌,杰克逊改练拳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总统”的料却偏要按“总统”的模式来培养是不可能成功的,孩子不管想做什么都是应该值得鼓励的,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做他们希望做的事,将来才有可能成功。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话题一再升温,在我们人生中, 18 岁以前的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基础”呢?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年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这里的“学会认知”绝不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灌输知识”,而是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懂得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等含义。而这些,恰好是中国教育缺乏的。中国学生就像电影里的查图尔一样,是个不会思考,只会背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罢了,从来不会去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只能被当成打工仔来用,像查图尔那样听人使唤,被人作弄。

电影中提到了三次学生的自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经常上演。中国每年自杀人数是世界第一,其中每年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自杀都很多,但已经不是“新闻”了。最近因为北大的新生刚刚入学十几天就自杀,才成了“新闻”。这反应了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我们都缺乏“生命支柱”的教育。电影中主任说生活就是一场竞赛,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这种教育根本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我们的学校也从不去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课!家庭和婚姻关系课程!健康课程,饮食课程,生命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会列入高考,但是,人生中几乎每一天,都在考这样的课程。 如果你一旦考砸了,后果还很严重 。没有支柱的教育是可怕的,中国的应试教育完全把教育四大支柱丢到一边去,连“学会认知”都没有真正做到,其培养的“人才”,只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中很可怕的摧毁性的力量,毁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一个孩子,如果只会读书,不会做人做事,往往思想固执偏激,行事鲁莽又不计后果,喜欢钻牛角尖,很可能长大就会干傻事。比如北大新生自杀,同样,朱海洋等人会去杀人。这样惨痛的事例非常的多,但很多家长经常认为这是个别事例,是个意外,是别人家的孩子出了问题,与自家孩子无关,而不是去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往往出了事才后悔,但为时已晚,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

电影中兰彻和主任的女儿都说到了谋杀一词,不错,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许多多的孩子都被谋杀了,家长们既是受害者,但也是帮凶。因此,教育必须回到它的本来面目上来,“ 教其心,育其身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学习人生这门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真理,尊重智慧,尊重生命。家长还要学者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呼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你们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个白痴观后感3

如果奥斯卡增设一个“年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奖,那毫无疑问,这个奖当之无愧地应该属于宝莱坞。平均每年保持一千部电影以上,其数量早在40年前就超过了好莱坞。当然,宝莱坞在印度也只占了电影市场的四成份额,难怪据说印度人90%都拿电影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电影的票价仅仅相当于一瓶汽水的消费。个人看的.印度电影少之又少,但几乎每部都会让我精神为之一震,有惊喜又颇具亮点。要是哪天能在剪辑上多下工夫,缩短电影的片长,估计引进国内院线就指日可待了。当然,不可否认是的,“片长”已经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特殊防伪标签了。基本上,没有三小时的影片那就不具备地道的纯印度风。在如今快节奏,强竞争的时代背景下,能安安心心进影院欣赏休闲几个小时,印度人,不服不行。

这部《三个白痴》,去年在印度影坛呼风唤雨,俨然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如今看完,才竖起大拇指感叹其实至名归。在泪水与嬉笑中,收获了不少异域国度所带来的哲思。在轻松至极的快感中,受益匪浅,实在是“百年一遇”的难得佳作。本片的主演阿米尔·汗是印度电影界最闪亮的星星,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未知死亡》。虽说很大程度的构思上,模仿《记忆碎片》的痕迹较重,但凭借导演与编剧对影片的了解,相得益彰地加入众多印度独有的元素,使得广大影迷也对此片赞誉有佳。07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地球上的星星》,邀请现实中的“特殊孩子”作为主演,留在我印象里的是孩子那几颗可爱天真的兔牙,还有老师的那份真挚无私的爱。这无一不让我对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结,真实,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印度导演最大的特色。在《三个白痴》里,也一如既往地继承了。

<这是一场诙谐爆笑的“无厘头”好戏>

本片主打的是喜剧,单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印度式的特有喜剧元素,从开篇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周星星的无厘头

式喜剧,一般不问是非,一味地去颠覆人们最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拍案叫绝。然而,在《三个白痴》里,仿佛任何的笑料都是有理可寻的。就好比在看一本搞笑版的《百科全书》,将笑点依附在最基本的常识和浅显易懂的知识里。当然不是说,能盼望着在影片里学到什么全新的知识,只是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搞笑风格,让我很轻易地就爱上了这部电影。三个大男人撑起一台好戏,其实应该说是四个。如果没有这第四个“白痴”来对比映衬,那“笑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要说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编剧实在是功不可没。全篇将近三个小时,贯穿始末的笑点安插,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俗气,反而觉得恰如其分。举不胜举的搞笑桥段,不知道有多少能堪称经典,至少在观影的过程里,大腿都要拍麻了。“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经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如此类似的画外音都诠释得嬉笑连连,再配以卖力而精湛的演技,实乃喜剧电影的最上层之作。

<这是一堂人生哲理的教育课>

本片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手法,使得整部影片更为连贯,一气呵成,及其照顾观影者的感情线流程。对印度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从最根基开始反驳,即揭露了丑恶的事实,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当教育的意义融合在嬉笑怒骂中,由那三个“白痴”来加以诠释,到底说服力的强度如何暂不讨论,至少能让人在轻松的气氛里学到什么,哪怕只是一丁点,而这又无疑不属于影片的成功。“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白痴a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不然,一味地追求财富与名利,一味地墨守成规,生命将从此暗淡无光。“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白痴b的拷问。是啊,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人生能有几回搏,绝不能让害怕战胜自己。当拉朱与法汉都圆了自己人生梦的时候,兰彻哭了,他是一个好朋友,好兄弟。同生共死那是满口胡言的大话,患难与共才是最真真切切的写照。

<这是关乎亲情、友情、爱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生>

“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xxx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这是法汉的内心独白。人的一生,将会有许许多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一辈子的朋友却屈指可数。至少在这部影片的圈地里,只有他们三个风雨同舟。从进入大学就认识的小跟班“毫米”,最后跟着兰彻圆了自己的学习梦,这是友情。“病毒”的女儿与兰彻十年思念的日日夜夜,最终也成眷属,这是爱情。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生了。影片穿插的音乐,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看印度电影,有时候感觉就像夹带了好几部mv,每首歌都有始有终。配以贴切的影片意境,夸张的演员动作,稍显稚嫩的特效镜头转换——异域风情的另类享受。

很久没有如此满足地看完一部电影了,舒缓一下心情之后,脑海中萦绕着影片中的两句话,“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和那拍着胸口满脸自信的“一切顺利”。

这个影评可以说是写的很到位了。抱歉,我这个不会写作文不会作总结的人每次只能拿别人的成果和评价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影片,欢笑、感动、哲理和故事性并存。我相信看完了,你绝对不会后悔花了看两部美国大片的时间来看这部影片的。

真的,我看电影好久没有这么笑过,也没有这么哭过了

三个白痴观后感

【第3篇】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一)

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来,而三个白痴中的一个把生活中的比作了,而是把三个白痴中的一个赶出了教室。

看这个校长死板吧!他虽然很死板,也很爱仪容。

他每天都要2点的时候刮胡子,并放上一段美好又动听的印度睡曲。

看这个院长有死板又爱干净,他是不是很爱臭美呢!

那三个白痴中有一个主角叫兰彻,他很聪明,当时学的东西立刻就可以运用,在咱们看来他不是白痴,而别人看来,他是一个比白痴还白痴的一个人,因为他替别人考试,在毕业书上别人的名字,他学了4年,大家一定说他是个白痴吧!

我懂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二)

“哈哈”“哇”“咦”当你听到这些感叹传到你的耳朵里时,请你不要感到惊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告诉你吧,这是从我们224班传来的,要想知道为什么,请往后读吧!

原来,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常老师大发慈悲。给我们全班看电影,于是就在周三的下午用了三节课时间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三个白痴》。其实“三个白痴”并不是真正的.三个白痴,而是运用了反语,是指三个聪明的人。这“三个白痴”在同一所著名的工程大学。一开学,“三个白痴”中最傻的一个白痴,运用“盐水有极强的导电性”的知识,电昏了一个老师。接着又向校长提出了“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不用铅笔写字,而要耗费百万资金发明在失重情况下能使墨水正常流出的钢笔”,使得校长难堪。在课堂上又勇于提出新观点,但却被老师把他赶出教室了。这些给他的朋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另外两个白痴陷于两难之地,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总是说“all is well”,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他总是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同时也鼓励别人。他很乐观开朗,喜欢工程学,(.)他热衷于创新发展而不是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因为他让提倡死记硬背、制造巨大压力的校长当着全校人的面丢尽了丑。这时候我们全班也看得哈哈大笑,笑得肚子疼,有些甚至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这就是你刚才听到的感叹声和笑声了。虽然这个“白痴”很搞笑,但是他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成功了。他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而他的朋友也成了署名的摄影家和工程师。

我被这个“白痴”感动了,深深地感动了。被他的创新精神感动了;被他的仁义感动了;被他的乐观感动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最不具有的就是乐观,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第一时间就是叹气,而不是像那个“白痴”急中生智,开动脑筋解决办法。所以我要学习“白痴”,学习他的乐观精神,勇敢、聪明的对待每一件事,心中想着“一切顺利”,使自己心中充满勇气,这样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了。另外,在创新方面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遇到问题要认真地想,如何用更简便的方法去解决,并解决得又快又好。有办法就要付之行动,空想而不去实践,这是没用的。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和做人。

你一定很想知道那个“白痴”是叫什么吧,告诉你吧,他的名字叫兰彻,真名是旺度。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我建议你也去看看吧!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第4篇】印度著名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印度著名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三个白痴》这部影片,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适应,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伤害。教育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影片中,提到了印度每90分钟就有人自杀,自杀率世界第一。影片中,一位制作飞机的学生,拉朱,教授的儿子,都是由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导致他们在重大的压力下自杀。

影片中有几句话,让我感慨颇多。“他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却无影无踪。”“跑快点,要不然会被踩在脚下。”“他在哪里都改变传统。”。“让我做自己。”“每学期42门要考。”学生又怎么有精力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兰彻这个“白痴”,因为乐于动手实践,盐水是电的良好导体,这个知识点的应用,让我感受到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改变生活。太空用铅笔的思考,让“病毒”无言以对。

当我看到“机器”、“书”的简单解释和专业解释,我也笑了。过于简单的,我们常常错过,可以简单的,我们又常常复杂化。拆机器,装机器的过程,才是对知识的真正应用讨论成绩、工作、移民。兰彻让大家30秒钟找出答案,启发我怎么去教的思考。

“你朋友倒数第一,你感觉糟糕;你朋友第一,你感觉更糟糕。”学生希望成绩不要张贴出来。兰彻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看似空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对学习要有激情,对工作和生活同样缺少不了激情。兰彻正是因为激情,所以才选择了那样的工作。在工作中延展自己的兴趣,在趣味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影片中所说“让激情变成职业,让职业变成游戏。”

“两个白痴会来找我的。”“学习的快乐最重要。”三个白痴建立的友谊,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更多。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有几句话,值得我们在今后细细琢磨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黑暗中总有曙光。”“去和他袒露心声。”“过度的期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断了两条腿,我才真正地站起来。”“做你想做的。”

印度著名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白痴观后感(4篇)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一)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来,而三个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白痴范文

  • 3个白痴观后感400(4篇)
  • 3个白痴观后感400(4篇)37人关注

    三个白痴观后感1《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讲述了兰彻,法涵,莱具三个“傻瓜”的大学生活。有喜有忧,既幽默又沉重……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做我们想做 ...[更多]

  • 三个白痴观后感(4篇)
  • 三个白痴观后感(4篇)21人关注

    印度著名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三个白痴》这部影片,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适应,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伤害。教育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在影片中,提到了印度每90分 ...[更多]

  • 白痴观后感(4篇)
  • 白痴观后感(4篇)11人关注

    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一)我们今天看了《三个白痴》这部电影,里面讲了在印度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座工程学校,学院中有一位院长,他很死板,有位学生把书上的知识全背了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