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奥斯卡观后感400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奥斯卡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奥斯卡观后感400,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第2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第3篇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第4篇观后感奥斯卡电影宵禁 第5篇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 第6篇观奥斯卡短片《鹬》有感600字 第7篇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第1篇】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观后感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 & touching. 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第2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从这个纪录片中,能看到来至于两个国家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在一个团队中的自我认知的差异,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所观看事物的角度就会改变,在不断的冲突与改变中摸索前行。
从纪录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国工人对于福耀工厂的未来,还是拥有者强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总经理问道要不要在墙上挂上两幅画,一副中国的、一副美国的,曹德旺说:挂美国的,我们还是不要刺激他们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曹德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与胸襟。还有一幕就是说要去砍了议员脑袋的那位经理。从这两个点能看到双方起初的克制,还是希望能够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国工人来中国工厂学习的那一段,有两位员工的对白给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讲出了问题冲突的矛盾点。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拿了钱,就得办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国工人没有那种对于一个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美国工人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只为拿工资的员工,他们是为了拿到工资从而使自己回到“中产阶级”,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团队中担任自己应有的角色。而中国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为团队做什么,有种以团队为家的感觉,只有相互间的配合,才能像齿轮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推动着公司这艘巨轮向前远航。
冲突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会的差点介入那一段了,工会组织人员发传单、刷口号,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层,也是层层推手去控制着事件的恶化。最终,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于工厂建立工会。福耀拿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导致失业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着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结尾部分,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绍着,将会用机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这种机器取代重复劳动力的模式,必定会在以后的社会上,特别是制造业中发展壮大。
正如一位美国工人所说的那些话,重复的劳动是困乏的,更是对于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巨大的考验。在重复的`劳动中,你可能会丢失你对于世界的热爱,生活的热忱。在中国福耀工厂,一位大姐的回答,说这工作还可以把。一天十二个小时,一年回家一两次,这个节奏估计放到美国很多人是要崩溃的。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与判断,大概率的来源于你所接触的世界和人,它决定着你思维的维度和深度。
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对。工作占据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工作,人们获取生存的价值,推动经济的发展,收获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国。没点理想,拿什么支撑着你不断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员工唱歌的那一幕,为了每一片的透明。对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怎么讲,就是员工得有这么一个心态和同企业一起奋斗的目标与理想,还有就是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同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业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润了,员工才会有更好地待遇,不是么?
世界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对于现有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的方向迈进,像是汽车的智能驾驶,5g的建设。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接触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只能被埋进时代的浪潮之中。
【第3篇】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原创: 江南月
前方剧透,谨慎阅读
第91届奥斯卡奖落下帷幕,影片《绿皮书》成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其中最佳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还出演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反派维克特,片中一个没有台词的现身,光光靠眼神就透露出犀利演技。优秀的演员就是这样,即使没有一句台词,也能将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极致的更是直接不露脸,比如《霍比特人》系列中的恶龙史矛革配音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仅仅通过磁性通透的声音塑造怪物傲慢自大的性格。《绿皮书》中阿里扮演的唐纳德·谢利音乐家,表情动作自然,情绪流露真实,配得上奥斯卡奖。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4篇】观后感奥斯卡电影宵禁
男主后来有告诉小女孩,都是自己的错,在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不小心把你给摔地上了。你妈妈很生气,我自己都给我自己吓坏了。
但是小女孩却笑了“哈哈哈哈哈哈你真傻”。注意!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男主在心灵自我救赎!小女孩在他婴儿时确实被男主失手摔了,但是却摔死了,男主这一切的幻觉都是自我救赎,自己心里最后悔最惭愧的事情,被小女孩轻松谅解,在男主的幻想世界里,被摔死的侄女已经变成了一个可爱鬼马的少女,并且原谅了他。
然后就是最可爱的地方,小女孩听到了自己喜欢的歌,然后开始跳舞,在保龄球道上跳。。
超级可爱有没有!
注意海报上面的字!grils alive ,paraddk alive.
最屌的是全场的人都跟着跳了起来!连男主都觉得不可思议。。
有的时候电影会加入歌剧的成分,比如印度电影,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人物演着演着就跳了起来或者唱了起来。但是这不是个歌剧,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
这时,小女孩邀请男主一起跳舞,还扯了他的手臂,男主因为自杀未遂手上还有伤疤,当男主感觉到疼痛的时候,环顾四周,所有人也都是该干嘛干嘛的样子,没有刚刚跳舞的迹象。(刚刚的都是幻觉,伤口痛把男主拉回了现实)。
最后男主按时在十点半把女主送回家,并且向自己的妹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道歉,请求理解(灵魂救赎ing)。
妹妹现在应该被自己的丈夫家暴,你看看脸上的伤。因为男主的过失,让妹妹的家庭生活过得悲催,这是男主内心一直想要被救赎的地方。
最后男主回家了,他又开始自杀了。。
这时,她接到了妹妹的电话,“能不能在有空的时候照顾一下外甥女?”男主回答ok,灵魂自我救赎成功,他拥有了活在世界上的意义,自己是一个被需要的人,他需要原谅,也需要温暖。短片结束了。
这个短片从一开始接到妹妹电话来照顾外甥女, 到后来的再被请求有空照顾,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但是幻觉和现实导演并没有区分的太明显,在另一部电影《sliding doors》中,“现实”和“假设”被区分的很开。而这部片子,主要是强调在救赎和导演想表达的世界观。“我们是因为被需要所以活着”。(也可能导演不这么想,这其实是我觉得导演是这么想的。。)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活着是为了自己,但是我却感觉到影片想表达的是“我活着是因为被需要,也是为了被温暖”。影片中小女孩也对男主说了“你有女朋友吗”“吸烟危害健康”“我觉得你身体不健康”这样的话,其实也就是被关心和关爱。现在的这个社会,越来越强调“本心”,我活着就是为了我自己之类的,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也发现,就算我一个可以活着,但是我需要被温暖和被需要,才能活着。如果我一生都是为自己,但是却无依无靠,无真爱,无所顾,无所想,无所念,就算我是独立的活着,但是这样很痛苦。就像男主,他可以独自的活,但是他选择了自杀,直到接通了那个他被需要的电话。
所以我想成为一个能被别人需要的人。
我也知道现在一个人在外面读书上学,自己包括身边的人都很独立,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也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怕被嫌弃,所以在与人交往和交际中保持那个度。 不敢成为太温暖的人,也不怎么得到别人的温暖。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在班里跟大家说“虽然我不是最漂亮的人,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人”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去爱了。
我感觉我扯好远啊,,女生嘛总是会想很多,我会保持本心好好做人的~影评先就这么写了啊。。。上面只是我的看法啊欢迎交流!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2
我们知道很多伟大导演的电影之路都是从短片开始的,我想是因为短片不像长片那样需要有大量的剧情和足够的细节去支撑至少90分钟的时间,以使其看起来不会无聊或者骨感。短片的简单之处就在于,你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但是越简单越困难,最重要的是讲故事也得有天分,当然还有其他困难,如没有足够空间塑造人物性格,对片段设计要尽短却得更加吸引人。因此有时候拍一部短片,并不容易。
本片获得了奥斯卡的认可,也可称得上一部短片佳作,特以此为例谈点浅见。
命题:一个好电影短片=三四个不应有交集的人物+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故事+一两个待解之谜+一个精彩的片段+紧凑的对白+感动。
1. 三四个不应有交集的人物:短片限于成本和篇幅,不太可能设计太多的角色,因此两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是最合适不过的。本片的主要角色说起来就是三个,索菲亚,索菲亚她妈和索菲亚她舅。她舅和她妈因为一场事故彻底断绝了关系,她舅长期生活不顺利,正在意欲草结残生,正常来说三个人可能不会再发生交集了,这就为故事搭起一个有趣的人物基础。
2. 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故事:这本应该再无往来的人发生的一般都是不应发生的事情了。她妈实在找不到人照看索菲亚,只好求助她舅,这是不应之一;她舅本是决心赴死之人了,不应再理会这些烂事了,但是还是没有拒绝他妹的请求,这是不应之二。种种不应之事的发生,为故事提供一个精彩的故事架构。
3. 一两个待解之谜:大家时间都很忙,就是一个几分钟的故事也未必会有时间去耐心的看,这样的话有一点引导就很重要了。好奇心这个毁灭一切的好东西会成为看下去的一个绝佳的理由。但是千万不能卖弄什么大架构的谜团,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渲染铺垫,一两个简单不愿示人的隐私可能更为合适,比如,她舅当年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ok,到这里基本可以拍出一部不错的短片了,但仅仅是不错而已。要想更进一步,就要增加更多的元素了。
4. 一个精彩的片段:我们没有时间展示多个精彩的瞬间,但我们有时间展示一个无可替代的片段。比如索菲亚在保龄球厅舞蹈的那个超级美丽的片段。只要有一个这样的瞬间,让观众震撼,失措,疯狂,难忘,就够了。
5. 紧凑的对白:还是那句,这不是长片,你只能反复删减台词。避免不必要的对话,用画面去表达更多的信息。好的剧本最好能有如索菲亚第一次见她舅的那种简练而智慧的对话,同时还得有在女士洗手间门口那类大量重复却力道十足的性格展示型表达。这种本子对于一个往往没钱请人再专门修炼剧本的导演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做到以上这些,基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片子了。但仅仅是很好而已。下面的才是涉及灵魂内容的问题。
6. 感动:导演是那个通过电影表现个人心声的艺术工作者。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等都是通过感动对象表达心声的。只不过导演的使用的是更具象化的方式。亲情,友情,爱情,基情。。都是很不错的载体,甚至悲伤,仇恨,嫉妒,同情等不太阳光的情绪也能有效的打动观众。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导演自己首先要有所触动。要时刻牢记观众体会到的应该是导演所理解并传递的感情,而不是随意滥觞的矫情。
这就是一段关于如何拍好短片的指南,如果你按照这个拍摄出了好的短片,那么恭喜你理解了我的想法;如果你按照这个指南拍出了烂片,我只能说,趁来得及赶紧改行吧。哈哈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3
电影《宵禁》是由导演肖恩·克里斯汀森2012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短片。故事讲述了在浴室割腕自杀的里奇突然接到关系疏远的姐姐玛姬的电话,恳求他去照顾九岁的侄女索菲娅几个小时。在里奇生命的最低谷,本来想放弃生命的他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洗掉身上的血渍,包扎好伤口,里奇开始了照看索菲娅的任务。几天的相处,索菲娅慢慢接纳了叔叔里奇并依赖上了他。当里奇再次准备割腕自杀的时候,电话又一次响起……
电影先以画外音的电话铃声暖色调表不安开场,红色的地板和电话,背景是大片的黑色,红色这里意指血 生命 暴力,黑色意指神秘 死亡 悲观 音乐是朦胧压抑女歌唱的合奏。
特写有烟被扭皱的镜头,意指他男权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后是俯拍体现人物渺小无力,切换电话后面的人 一个剪影效果,去给予这个女性角色神秘感,他拖动电话线说明他重视这个电话后面的人是他的妹妹,当ok说出来音乐变成弦乐轻快女歌声,他在等小女孩的楼梯时是一个框架,但是是半封闭区域 意指他尝试继续接受社会,人物构图多以黄金比例放置人体头部,使用动感音乐和紧凑的保龄球画面剪切 意指到达新地点,小女孩的手机为蓝色 表冷漠 理智 悲苦 。
他们谈话时有条线将他们隔开 意指感情上有隔阂。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4
亲情如同海风,吹着人生那摇摆的,曲折的小舟,平稳地度过了时间的海。不经意间,它便为我们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宵禁》时分,绝望的夜晚燃起新生的希望。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与救赎的故事。它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而短暂的时光却在镜头里被无限拉长。在导演把控自如的叙事节奏中,主题,即亲情的力量,在这部短小精悍的电影中得以极好的诠释,令人动容。所谓亲情,即人间烟火升腾时自然流露出的人情味,是岁月里的美好温存,在《宵禁》的夜晚,亲情带来的温暖,布满了整片夜空。
出色的画面造型往往能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能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载体。而《宵禁》的画面,正是如此。在整部电影中,导演对画面的设计都颇为独具匠心,体现出导演的独特个性。例如,影片伊始,暗红的色调中,电话、刀片、烟卷以及浴缸里的鲜血的特写逐一出现于观众视野。电影运用俯视的视角拍摄男人自杀的情景,狰狞可怖的氛围如暗夜袭来。而在女孩与舅舅相处的情景中,电影使用了亮调。画面均衡,明亮。因此,纵使在电影开始时两人的关系生疏,亲情的暖意却在画面中暗涌,孕育。属于女孩的保龄球馆,热闹而鲜活,体现出女孩的纯真与生气。属于舅舅的旧居小室,清冷且阴暗,暗示出舅舅生活不顺,人生失意的自杀倾向。看似对立的两人,却成完美组合,刚柔并济,交相辉映,两人关系随着充满戏剧性的剧情展开而推进,在电影里用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人共处的细碎场景中,亲情轻似风,淡如水,荡漾起温暖人心的点点波纹。而在主人公三人的生活情景中,亲情却浓如油,烈如酒,激扬着扣人心弦的生活激情。亲情的力量,正是岁月深处,生活中最有力的一部分。而这一主题,通过电影画面得以清晰体现。
电影中的声音能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与共鸣。而声音之美正是《宵禁》的一大特点。影片中背景音乐的使用,为电影增色不少。如影片最初男人自杀的场景中,背景音乐为凄婉的美声女高音,辅之以电铃的机械音响,奠定全片情感基调,压抑感悄然流露。而在电影最后的一个场景,依然是这个逼仄的浴室。女声依旧,凄凉却被温情替代,男人被亲情救赎。小小一室,故事中关于亲情的主题在温情暗流中得以升华。此外,在电影中,当女孩最爱的音乐响起,当女孩在保龄球馆起舞时,细碎轻扬的舞步,向观众展现出女孩特有的迷人可爱,女孩的舞蹈不仅感染了场内所有人,使众人随之起舞,灯光昏黄里,纷攘不绝。这更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冲击。电影里和谐的声画关系,使电影极富吸引力与感染力,使之活泼泼地来牵每一位观众,走到《宵禁》当中去。
细节是电影的血肉,在电影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宵禁》不乏不动声色而耐人寻味的细节设计。女孩孩童式富有激情活力与真挚情感的舞蹈,正是整部电影剧情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她最终还是走近了舅舅的内心世界,这为电影最终关于亲情的主题升华做了铺垫,在全片起到剧情缓冲的作用,使电影节奏缓中有变,电影情节摇曳生姿,此外,也使女孩的形象丰满可爱,生动起来。从最初柔和的顺光下的两张面无表情的“冷淡脸”,到女孩主动问起舅舅出生往事,到最终临别时两人相拥,正是这一处处女孩情感转变的细节,串联起整个故事线索,使电影剧情推进自然流畅,直接引导着电影主题的表达:亲情,与救赎。亲情主题的升温看似一气呵成,细细看来,皆在一处处有机结合的细节当中,令人不禁为之惊艳。
在电影中,女孩不仅是线索人物,更是舅舅与妈妈的情感纽带。在电影的尾声,从女人脸上的伤和桌上的法案可以看出女人曾遭受家暴并对男人极其不信任。而女孩对舅舅的态度转变直接促使了兄妹俩的沟通、和解。在影片最后,兄妹俩的对白“你还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妹妹”是舅舅让妈妈获得解脱。“我需要帮忙,你明白吗?”是妈妈让舅舅重生希望。“索菲亚”,不仅是两人小时喜爱的卡通人物,更成了两人的情感羁绊。三者关系的逐渐融合,联系着电影叙事的发展,从而升华了亲情与救赎的主题。
《宵禁》这类以情动人的亲情电影,其实并不罕见。可它以淡淡的叙事,体现出细碎平静的日常生活深处潜伏的暗流与潮涌,凝练而善于留白的对白,充满深意的镜头中,是至纯的醍醐味,因而电影充满令人惊异的光景。
夜色深处见亲情,更见得不期而遇的幸福,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5
这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可能源于亲情,也可能源于生命。
当里奇躺在浴缸里的时候,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刀片,红色的浴缸水,还有布满红色血丝的眼球,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视线,让你把一切目光都聚集到这个可怜的人身上。他那呆滞的目光似乎是对生活已经失去了热爱,可是,一个电话响起,却让故事的转折就这样开始。
一个小女孩就这样出现在了这个似乎绝望的男人的世界里,可是小女孩的出场却并不是如一般这个年纪的孩子那么阳光活泼。当索菲娅从扭曲可怖的石梯上走下来的时候,里奇眼中的却仿佛是另一个自己。呆滞,面无表情,半张脸向一旁耷拉着。那是只有对平常的日子失去了兴趣并充满了不屑的人才有的神态。小女孩见到里奇的样子之后,立即与他约法三章,“否则你就有麻烦了”“我是你舅舅”“我不在乎”。
虽然里奇人生失意,但是小女孩的出现却让他暂时找回了存在的价值,于是他照着女孩交给她的清单带她去了保龄球馆。在保龄球馆里,里奇开始和索菲娅聊起了他的过去。他以前喜欢画翻页漫画,他的妹妹,也就是索菲娅的妈妈,也非常喜欢看他画的漫画,他记得有一个角色的名字就叫作索菲娅,说不定她妈妈就是用这个给她起的名字。里奇还不断地询问小女孩,问她的妈妈是否提到过自己。“被动难缠”,在不断地追问下,里奇只得到了这个答案。无奈的里奇环顾四周,突然停滞在了一个地方。我不知道里奇当时在思考些什么,导演似乎并没有想要把编剧未说的话说出来的意思。但是,一些悄然的变化就从里奇这短暂的凝视开始了。索菲娅被里奇的过去所代表的一些事物所惊吓,但是在听了里奇的解释之后又恢复了,这个时候,小女孩该有的天真的笑容终于出现在了索菲娅的脸上。这个场景想必已是酝酿了很久了的。
之后,索菲娅的活泼也慢慢唤起了里奇那腐朽的内心,他甚至都出现了幻觉。世界在他眼前舞动了起来。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索菲娅发现了他要自杀的秘密,一下子就把他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当镜头跟着美国大城市的银色铁皮车厢来到了索菲娅的家中的时候。关于这个故事的一切答案正在被慢慢揭开:玛姬和索菲娅说我不会再离开你了;里奇述说着小时候玛姬帮他打架的旧事;玛姬问起里奇,索菲娅是否形容她是一个保守、严格、无趣的人;里奇在桌上看到了法院的禁止侵略性骚扰的制止令;玛姬脸上的淤青;他们聊天时候落地窗透视出去的城市夜景和警笛声。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宵禁》。这不只是因为小女孩告诉她的怪舅舅一定要在十点半以前送她回家,而是小女孩一直受到她妈妈的拒绝和一切男人接触的近乎变态的教育!因为她妈妈受到了家庭暴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遭受那样的痛苦,于是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明白了,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以亲情来互相拯救的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自杀的哥哥,绝望的妹妹,无辜的女孩。但是,你仍旧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妹妹,索菲娅是那么的聪明,而这一切都因为她有一个好妈妈,有些事情永远也不会改变。
故事的最后几分钟,里奇还是走向了那个染了血的浴缸,可是他最终还是不能拒绝那个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满怀期待的我也终于等来了那最后的一个结局——救赎。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
【第5篇】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
男主后来有告诉小女孩,都是自己的错,在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不小心把你给摔地上了。你妈妈很生气,我自己都给我自己吓坏了。
但是小女孩却笑了“哈哈哈哈哈哈你真傻”。注意!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男主在心灵自我救赎!小女孩在他婴儿时确实被男主失手摔了,但是却摔死了,男主这一切的幻觉都是自我救赎,自己心里最后悔最惭愧的事情,被小女孩轻松谅解,在男主的幻想世界里,被摔死的侄女已经变成了一个可爱鬼马的少女,并且原谅了他。
然后就是最可爱的地方,小女孩听到了自己喜欢的歌,然后开始跳舞,在保龄球道上跳。。
超级可爱有没有!
注意海报上面的字!grils alive ,paraddk alive.
最屌的是全场的人都跟着跳了起来!连男主都觉得不可思议。。
有的时候电影会加入歌剧的成分,比如印度电影,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人物演着演着就跳了起来或者唱了起来。但是这不是个歌剧,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
这时,小女孩邀请男主一起跳舞,还扯了他的手臂,男主因为自杀未遂手上还有伤疤,当男主感觉到疼痛的时候,环顾四周,所有人也都是该干嘛干嘛的样子,没有刚刚跳舞的迹象。(刚刚的都是幻觉,伤口痛把男主拉回了现实)。
最后男主按时在十点半把女主送回家,并且向自己的妹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道歉,请求理解(灵魂救赎ing)。
妹妹现在应该被自己的丈夫家暴,你看看脸上的伤。因为男主的过失,让妹妹的家庭生活过得悲催,这是男主内心一直想要被救赎的地方。
最后男主回家了,他又开始自杀了。。
这时,她接到了妹妹的电话,“能不能在有空的时候照顾一下外甥女?”男主回答ok,灵魂自我救赎成功,他拥有了活在世界上的意义,自己是一个被需要的人,他需要原谅,也需要温暖。短片结束了。
这个短片从一开始接到妹妹电话来照顾外甥女, 到后来的再被请求有空照顾,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觉,但是幻觉和现实导演并没有区分的太明显,在另一部电影《sliding doors》中,“现实”和“假设”被区分的很开。而这部片子,主要是强调在救赎和导演想表达的世界观。“我们是因为被需要所以活着”。(也可能导演不这么想,这其实是我觉得导演是这么想的。。)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活着是为了自己,但是我却感觉到影片想表达的是“我活着是因为被需要,也是为了被温暖”。影片中小女孩也对男主说了“你有女朋友吗”“吸烟危害健康”“我觉得你身体不健康”这样的话,其实也就是被关心和关爱。现在的这个社会,越来越强调“本心”,我活着就是为了我自己之类的,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也发现,就算我一个可以活着,但是我需要被温暖和被需要,才能活着。如果我一生都是为自己,但是却无依无靠,无真爱,无所顾,无所想,无所念,就算我是独立的活着,但是这样很痛苦。就像男主,他可以独自的活,但是他选择了自杀,直到接通了那个他被需要的电话。
所以我想成为一个能被别人需要的人。
我也知道现在一个人在外面读书上学,自己包括身边的人都很独立,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也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怕被嫌弃,所以在与人交往和交际中保持那个度。 不敢成为太温暖的人,也不怎么得到别人的温暖。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在班里跟大家说“虽然我不是最漂亮的人,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人”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去爱了。
我感觉我扯好远啊,,女生嘛总是会想很多,我会保持本心好好做人的~影评先就这么写了啊。。。上面只是我的看法啊欢迎交流!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2
我们知道很多伟大导演的电影之路都是从短片开始的,我想是因为短片不像长片那样需要有大量的剧情和足够的细节去支撑至少90分钟的时间,以使其看起来不会无聊或者骨感。短片的简单之处就在于,你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但是越简单越困难,最重要的是讲故事也得有天分,当然还有其他困难,如没有足够空间塑造人物性格,对片段设计要尽短却得更加吸引人。因此有时候拍一部短片,并不容易。
本片获得了奥斯卡的认可,也可称得上一部短片佳作,特以此为例谈点浅见。
命题:一个好电影短片=三四个不应有交集的人物+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故事+一两个待解之谜+一个精彩的片段+紧凑的对白+感动。
1. 三四个不应有交集的人物:短片限于成本和篇幅,不太可能设计太多的角色,因此两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是最合适不过的。本片的主要角色说起来就是三个,索菲亚,索菲亚她妈和索菲亚她舅。她舅和她妈因为一场事故彻底断绝了关系,她舅长期生活不顺利,正在意欲草结残生,正常来说三个人可能不会再发生交集了,这就为故事搭起一个有趣的人物基础。
2. 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故事:这本应该再无往来的人发生的一般都是不应发生的事情了。她妈实在找不到人照看索菲亚,只好求助她舅,这是不应之一;她舅本是决心赴死之人了,不应再理会这些烂事了,但是还是没有拒绝他妹的请求,这是不应之二。种种不应之事的发生,为故事提供一个精彩的故事架构。
3. 一两个待解之谜:大家时间都很忙,就是一个几分钟的故事也未必会有时间去耐心的看,这样的话有一点引导就很重要了。好奇心这个毁灭一切的好东西会成为看下去的一个绝佳的理由。但是千万不能卖弄什么大架构的谜团,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渲染铺垫,一两个简单不愿示人的隐私可能更为合适,比如,她舅当年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ok,到这里基本可以拍出一部不错的短片了,但仅仅是不错而已。要想更进一步,就要增加更多的元素了。
4. 一个精彩的片段:我们没有时间展示多个精彩的瞬间,但我们有时间展示一个无可替代的片段。比如索菲亚在保龄球厅舞蹈的那个超级美丽的片段。只要有一个这样的瞬间,让观众震撼,失措,疯狂,难忘,就够了。
5. 紧凑的对白:还是那句,这不是长片,你只能反复删减台词。避免不必要的对话,用画面去表达更多的信息。好的剧本最好能有如索菲亚第一次见她舅的那种简练而智慧的对话,同时还得有在女士洗手间门口那类大量重复却力道十足的性格展示型表达。这种本子对于一个往往没钱请人再专门修炼剧本的导演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做到以上这些,基本就是一个很好的片子了。但仅仅是很好而已。下面的才是涉及灵魂内容的问题。
6. 感动:导演是那个通过电影表现个人心声的艺术工作者。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等都是通过感动对象表达心声的。只不过导演的使用的是更具象化的方式。亲情,友情,爱情,基情。。都是很不错的载体,甚至悲伤,仇恨,嫉妒,同情等不太阳光的情绪也能有效的打动观众。但是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导演自己首先要有所触动。要时刻牢记观众体会到的应该是导演所理解并传递的感情,而不是随意滥觞的矫情。
这就是一段关于如何拍好短片的指南,如果你按照这个拍摄出了好的短片,那么恭喜你理解了我的想法;如果你按照这个指南拍出了烂片,我只能说,趁来得及赶紧改行吧。哈哈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3
电影《宵禁》是由导演肖恩·克里斯汀森2012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短片。故事讲述了在浴室割腕自杀的里奇突然接到关系疏远的姐姐玛姬的电话,恳求他去照顾九岁的侄女索菲娅几个小时。在里奇生命的最低谷,本来想放弃生命的他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洗掉身上的血渍,包扎好伤口,里奇开始了照看索菲娅的任务。几天的相处,索菲娅慢慢接纳了叔叔里奇并依赖上了他。当里奇再次准备割腕自杀的时候,电话又一次响起……
电影先以画外音的电话铃声暖色调表不安开场,红色的地板和电话,背景是大片的黑色,红色这里意指血 生命 暴力,黑色意指神秘 死亡 悲观 音乐是朦胧压抑女歌唱的合奏。
特写有烟被扭皱的镜头,意指他男权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后是俯拍体现人物渺小无力,切换电话后面的人 一个剪影效果,去给予这个女性角色神秘感,他拖动电话线说明他重视这个电话后面的人是他的妹妹,当ok说出来音乐变成弦乐轻快女歌声,他在等小女孩的楼梯时是一个框架,但是是半封闭区域 意指他尝试继续接受社会,人物构图多以黄金比例放置人体头部,使用动感音乐和紧凑的保龄球画面剪切 意指到达新地点,小女孩的手机为蓝色 表冷漠 理智 悲苦 。
他们谈话时有条线将他们隔开 意指感情上有隔阂。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4
亲情如同海风,吹着人生那摇摆的,曲折的小舟,平稳地度过了时间的海。不经意间,它便为我们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宵禁》时分,绝望的夜晚燃起新生的希望。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与救赎的故事。它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而短暂的时光却在镜头里被无限拉长。在导演把控自如的叙事节奏中,主题,即亲情的力量,在这部短小精悍的电影中得以极好的诠释,令人动容。所谓亲情,即人间烟火升腾时自然流露出的人情味,是岁月里的美好温存,在《宵禁》的夜晚,亲情带来的温暖,布满了整片夜空。
出色的画面造型往往能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能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载体。而《宵禁》的画面,正是如此。在整部电影中,导演对画面的设计都颇为独具匠心,体现出导演的独特个性。例如,影片伊始,暗红的色调中,电话、刀片、烟卷以及浴缸里的鲜血的特写逐一出现于观众视野。电影运用俯视的视角拍摄男人自杀的情景,狰狞可怖的氛围如暗夜袭来。而在女孩与舅舅相处的情景中,电影使用了亮调。画面均衡,明亮。因此,纵使在电影开始时两人的关系生疏,亲情的暖意却在画面中暗涌,孕育。属于女孩的保龄球馆,热闹而鲜活,体现出女孩的纯真与生气。属于舅舅的旧居小室,清冷且阴暗,暗示出舅舅生活不顺,人生失意的自杀倾向。看似对立的两人,却成完美组合,刚柔并济,交相辉映,两人关系随着充满戏剧性的剧情展开而推进,在电影里用力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人共处的细碎场景中,亲情轻似风,淡如水,荡漾起温暖人心的点点波纹。而在主人公三人的生活情景中,亲情却浓如油,烈如酒,激扬着扣人心弦的生活激情。亲情的力量,正是岁月深处,生活中最有力的一部分。而这一主题,通过电影画面得以清晰体现。
电影中的声音能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与共鸣。而声音之美正是《宵禁》的一大特点。影片中背景音乐的使用,为电影增色不少。如影片最初男人自杀的场景中,背景音乐为凄婉的美声女高音,辅之以电铃的机械音响,奠定全片情感基调,压抑感悄然流露。而在电影最后的一个场景,依然是这个逼仄的浴室。女声依旧,凄凉却被温情替代,男人被亲情救赎。小小一室,故事中关于亲情的主题在温情暗流中得以升华。此外,在电影中,当女孩最爱的音乐响起,当女孩在保龄球馆起舞时,细碎轻扬的舞步,向观众展现出女孩特有的迷人可爱,女孩的舞蹈不仅感染了场内所有人,使众人随之起舞,灯光昏黄里,纷攘不绝。这更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冲击。电影里和谐的声画关系,使电影极富吸引力与感染力,使之活泼泼地来牵每一位观众,走到《宵禁》当中去。
细节是电影的血肉,在电影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宵禁》不乏不动声色而耐人寻味的细节设计。女孩孩童式富有激情活力与真挚情感的舞蹈,正是整部电影剧情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她最终还是走近了舅舅的内心世界,这为电影最终关于亲情的主题升华做了铺垫,在全片起到剧情缓冲的作用,使电影节奏缓中有变,电影情节摇曳生姿,此外,也使女孩的形象丰满可爱,生动起来。从最初柔和的顺光下的两张面无表情的“冷淡脸”,到女孩主动问起舅舅出生往事,到最终临别时两人相拥,正是这一处处女孩情感转变的细节,串联起整个故事线索,使电影剧情推进自然流畅,直接引导着电影主题的表达:亲情,与救赎。亲情主题的升温看似一气呵成,细细看来,皆在一处处有机结合的细节当中,令人不禁为之惊艳。
在电影中,女孩不仅是线索人物,更是舅舅与妈妈的情感纽带。在电影的尾声,从女人脸上的伤和桌上的法案可以看出女人曾遭受家暴并对男人极其不信任。而女孩对舅舅的态度转变直接促使了兄妹俩的沟通、和解。在影片最后,兄妹俩的对白“你还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妹妹”是舅舅让妈妈获得解脱。“我需要帮忙,你明白吗?”是妈妈让舅舅重生希望。“索菲亚”,不仅是两人小时喜爱的卡通人物,更成了两人的情感羁绊。三者关系的逐渐融合,联系着电影叙事的发展,从而升华了亲情与救赎的主题。
《宵禁》这类以情动人的亲情电影,其实并不罕见。可它以淡淡的叙事,体现出细碎平静的日常生活深处潜伏的暗流与潮涌,凝练而善于留白的对白,充满深意的镜头中,是至纯的醍醐味,因而电影充满令人惊异的光景。
夜色深处见亲情,更见得不期而遇的幸福,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5
这是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可能源于亲情,也可能源于生命。
当里奇躺在浴缸里的时候,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刀片,红色的浴缸水,还有布满红色血丝的眼球,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视线,让你把一切目光都聚集到这个可怜的人身上。他那呆滞的目光似乎是对生活已经失去了热爱,可是,一个电话响起,却让故事的转折就这样开始。
一个小女孩就这样出现在了这个似乎绝望的男人的世界里,可是小女孩的出场却并不是如一般这个年纪的孩子那么阳光活泼。当索菲娅从扭曲可怖的石梯上走下来的时候,里奇眼中的却仿佛是另一个自己。呆滞,面无表情,半张脸向一旁耷拉着。那是只有对平常的日子失去了兴趣并充满了不屑的人才有的神态。小女孩见到里奇的样子之后,立即与他约法三章,“否则你就有麻烦了”“我是你舅舅”“我不在乎”。
虽然里奇人生失意,但是小女孩的出现却让他暂时找回了存在的价值,于是他照着女孩交给她的清单带她去了保龄球馆。在保龄球馆里,里奇开始和索菲娅聊起了他的过去。他以前喜欢画翻页漫画,他的妹妹,也就是索菲娅的妈妈,也非常喜欢看他画的漫画,他记得有一个角色的名字就叫作索菲娅,说不定她妈妈就是用这个给她起的名字。里奇还不断地询问小女孩,问她的妈妈是否提到过自己。“被动难缠”,在不断地追问下,里奇只得到了这个答案。无奈的里奇环顾四周,突然停滞在了一个地方。我不知道里奇当时在思考些什么,导演似乎并没有想要把编剧未说的话说出来的意思。但是,一些悄然的变化就从里奇这短暂的凝视开始了。索菲娅被里奇的过去所代表的一些事物所惊吓,但是在听了里奇的解释之后又恢复了,这个时候,小女孩该有的天真的笑容终于出现在了索菲娅的脸上。这个场景想必已是酝酿了很久了的。
之后,索菲娅的活泼也慢慢唤起了里奇那腐朽的内心,他甚至都出现了幻觉。世界在他眼前舞动了起来。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事情。直到索菲娅发现了他要自杀的秘密,一下子就把他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当镜头跟着美国大城市的银色铁皮车厢来到了索菲娅的家中的时候。关于这个故事的一切答案正在被慢慢揭开:玛姬和索菲娅说我不会再离开你了;里奇述说着小时候玛姬帮他打架的旧事;玛姬问起里奇,索菲娅是否形容她是一个保守、严格、无趣的人;里奇在桌上看到了法院的禁止侵略性骚扰的制止令;玛姬脸上的淤青;他们聊天时候落地窗透视出去的城市夜景和警笛声。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宵禁》。这不只是因为小女孩告诉她的怪舅舅一定要在十点半以前送她回家,而是小女孩一直受到她妈妈的拒绝和一切男人接触的近乎变态的教育!因为她妈妈受到了家庭暴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遭受那样的痛苦,于是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于是,我明白了,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以亲情来互相拯救的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自杀的哥哥,绝望的妹妹,无辜的女孩。但是,你仍旧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妹妹,索菲娅是那么的聪明,而这一切都因为她有一个好妈妈,有些事情永远也不会改变。
故事的最后几分钟,里奇还是走向了那个染了血的浴缸,可是他最终还是不能拒绝那个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满怀期待的我也终于等来了那最后的一个结局——救赎。
奥斯卡电影宵禁观后感
【第6篇】观奥斯卡短片《鹬》有感600字
观奥斯卡短片《鹬》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奥斯卡短片《鹬》,短片里面讲的是刚出生的主人公小鹬饿了,它张开小嘴巴,想鹬妈妈给它喂吃的,可鹬妈妈就是不给,带着它到海边一起找吃的。第一次,一个汹涌的浪头扑来,鹬妈妈和其它小鸟都成群结队地往岸上飞,只有小鹬呆头呆脑地站在海边,大浪飞奔而来,把小鹬冲成了卷毛鹬。第二次,大浪扑来时,它学会逃跑了,小鹬飞到一个小沙堆里,寄居蟹把它领到海边,似乎要教它点什么。这时,又一个大浪扑来,小鹬正想逃跑,而寄居蟹从容不迫地把身子埋在沙子里,眼看就要被大浪盖住了,小鹬也惊慌失措地把身子往沙里埋,“哗”的一声,大浪把小鹬盖住了,犹如梦境般的海底呈现在眼前,让小鹬大开眼界,而且还有很多贝壳呢!最后,小鹬学会了在大浪扑来的时候,把自己埋在沙子下面来保护自己,还学会了找食物。但如果小鹬妈妈一直往小鹬嘴里送食物,我想小鹬永远也学不会这些技能!
看完这部短片,我觉得我学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此时此刻,我感到很羞愧,因为那一次,我差点选择了放弃。
记得那是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和爸爸一起到游泳池学习游泳,爸爸首先教我动作,我的腿像青蛙一样,一开一合,一曲一伸,不一会儿,我便学会了。接下来,我的手就像船桨一样划水,这我也学会了。于是我便得意忘形了,心想着原来游泳就这么简单,学着电视里面的动作去游,可一游,我便“咕咚”地喝了几口水,还差点淹着了。我当时就怕了,我想放弃了。但是,爸爸很严厉地批评我:“做事怎么能半途而废?你如果害怕失败,那永远也学不会东西。”我知道爸爸的话是对的,可我真的很害怕呀!爸爸用严厉的眼神看着我,好吧,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学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我学会了游泳。
现在想起来,如果当初我真的选择放弃,有可能到今天还没学会游泳呢!其实,学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困难的,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那就永远也不会成功,只有克服困难,才会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7篇】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1
《绿皮书》背景是讲美国民权运动,黑人刚刚获得胜利后,在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地区,黑人钢琴家巡回演出践行法律实施的艰难。
影片主人公托尼是钢琴家唐为巡回演出临时应聘的司机及保镖。唐是黑人钢琴演奏家。托尼有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家里来了两个黑人服务人员,用过的杯子都被他丢尽垃圾桶,而为了生计赚钱做起了黑人唐是司机。
影片有非常多的对比,在托尼和唐身上种族、行为习惯、待遇等都有鲜明的对比。托尼虽然是白人但就是个小混混,社会的底层,啥不讲究,能吃能喝能睡,一点礼节没有,在黑人面前感觉有高贵的血统。唐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的礼节,在白人面前忍让,在艺术上受到白人贵族的崇拜,但在生活上一样还是受到歧视,住黑人专用宾馆,不能和白人贵族一起用餐,白人贵族也是把唐作为一个消遣的工具。
但是唐不这样想,黑人刚刚获得平等的权力,在北方城市尚且还有种族歧视,在南方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北方城市生活的很多,但是为了黑人更多的利益及推行法律的执行,毅然决定去南方种族歧视严重的地方去巡演,其就是所谓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制度规定了但没有去执行的等于零,执行也是需要刷流量的,流量多了,自然就习以为常了。
唐在巡演过程中处处小心,处处隐忍,在随着和托尼的接触中,慢慢释放了自己的压抑,结果都出事,托尼来救助。两人在接触过程中慢慢消除种族其实,变成朋友。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2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3
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对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唐·雪利,一个近乎音乐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书》,本已感叹于傅聪的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接近夸张的领悟力,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使傅聪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时间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据电影里对他的介绍,从3岁便开始演出,14个月内到白宫表演2次,双博士……同样是学艺术,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1962年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的致命问题——他是黑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一个必要的功课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战争结束的近100年内,黑白两色人种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是现代的黄种人,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不明白当时由肤色而引起的冲突,但大概和中国古时候的元朝时的分化无异。似乎是在这些社会,总是要有一种人天生被别人踩在脚底,而还有一些人这天生高高在上。电影里头有一个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个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为车子坏了,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车,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尽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一个带着探究,为何一名黑人可以让白人为其服务;一个带着心酸,明明是同类,为何命运殊途。其实那些黑人只不过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绝大部分的黑人罢了,也许若不是独特的天赋,他也许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我莫名想起一句和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当你凝视别人的心时,别人也在凝视你的心。
一开始看到《绿皮书》很迷茫,不知道故事,只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好看。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白人,他原本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但是因为夜总会暂停营业而暂时试去了工作,只好去拜托朋友去找工作。经朋友的介绍,遇见了黑人音乐博士雪利,作为雪利的司机与雪利一起一路向南。在黑人备受白人歧视的美国南部,托尼和雪利更是经历了一系列他们在北方不可能经历的屈辱事件……
想起《唐探1》当中的经典的一场对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了一折,再立“这样”。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在托尼和雪利的《绿皮书》之旅中,他们生为白人和黑人,存于底层和富裕阶层,长于大家庭和孑然一身奋斗于世,恰如阴阳、黑白,互为对立,却最终融合。俯仰人世,皆是如此,立于人间,晦暗难明,却在沟通、交流中最终互相理解,成为挚友。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4
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震撼,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电影,雪利博士总是有种很沉默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他第一次的开怀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电影中,当托尼开着载着雪利博士进入肯德基。托尼买了一个全家桶,在车上直接用手拿着吃,并热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鸡。雪利博士表示他从来没吃过炸鸡,并且对直接用手抓炸鸡这一行为非常抗拒,而后来还是吃了,并和托尼开怀大笑,学着托尼潇洒地将骨头扔在田野里。
正如电影里说的一样“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雪利博士虽为著名钢琴家,但因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独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内心筑起了一面高墙,竖立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但托尼的用自己的热情与豪迈打破了他与博士之间隔阂。在影片结尾,雪利博士最终敲响了托尼家的门,勇敢地迈进了第一步,迈向白人的一步,收获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抛瞄中,穿着西装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车边与无数田间衣衫褴褛的同胞对视,雪利博士的眼里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缩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觉得他高人一等。同样的肤色确是迥乎不同的人生,这让他无所适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鼓起勇气在一间黑人酒吧与同胞达成了和解,他在现在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命运又出来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托尼一直帮着雪利博士从挨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馆,保证博士的每一场音乐会不缺席、迟到,雪利博士与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听着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托尼还将两个被黑人喝过水的被子扔进垃圾桶,哪怕那两个黑人刚刚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养。他将一个乱写信的小子变得有文笔,教他不能偷东西,不能乱堆可乐瓶。他们之间彼此拌嘴但又相互关心,他们相互包容,心灵距离逐步靠近,最终成为一个共同体。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类锲而不舍的价值。《绿皮书》中的那辆车为着友情与包容,一路向南。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5
3月2日,冒着大雨去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果然名不虚传,2个小时看得很过瘾。虽然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但是对于好电影(就像去年的《三块广告牌》),看了还是想要记录点东西。
这部电影信息量非常大,130分钟里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很多信息都是隐藏在细节里,简直让我意犹未尽,想去二刷。为了表达我的感动和理解,我列出一些关键词来说这部电影。
「尊严」——钢琴家雪莉博士就是一个用尊严捍卫自己人权的人,长年以来,虽然自己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也有地位,但是因为自己的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各种侮辱和欺凌。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这一切的不公平,而是用自己的品质、勇气,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受到了包括托尼在内的白人尊重。
「孤独」——雪莉博士是非常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仅因为他受到各种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还有他本身没有家庭,没有朋友,只有不断的去音乐巡演。他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也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有一段他和底层劳作的黑人对视的那段特别让人动容)。不是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雪莉博士是音乐天才,但音乐之后就是酒和孤独,有一个不联系的兄弟,失败的婚姻,性取向比较特殊……每当夜晚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在苦恼自己到底是谁?就像他在雨中咆哮的一段精彩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这一段是剧情的高潮,看着特别动容。
「勇气」——勇气可以说是全片的主题关键词,也是激励大众共鸣的主题词。雪莉博士明知道当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很严重,越往南越严重,可是他还是选择要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去捍卫大众的认知。勇气在雪莉博士身上是贯穿得很透彻,包括一路上他也开始用手吃炸鸡,后来他去黑人酒吧和大众黑人一起狂欢,拒绝不让自己在那里吃饭就取消演出、最后还到托尼家过圣诞的结尾……托尼其实也是很有勇气的,开始他也对黑人抱有社会的偏见,但是后来他慢慢也很尊重雪莉博士的音乐才华和人品,并且慢慢变成朋友的那种,他观念的改变也是需要勇气的。电影还通过博士的演奏同盟点出了电影关于「勇气」主题的中心台词——「因为光有天才还不够,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浪漫」——电影托尼给妻子不断写信的片段可以说是剧中最温情最浪漫的桥段了。托尼的教育程度,刚开始连句子都写不清楚,只能记流水账,还到处错别字,连dear还写成deer;可是他虽然很粗俗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对妻子的情感和爱是真心的。在雪莉博士帮他写的那些句子里,我想不仅仅是托尼的妻子感动,任何一个人就算是观众听了也会起鸡皮疙瘩的。那些非常有文采的句子只有莎士比亚才能写得出吧,你说是有浪漫呢?
「温情」——这部电影的温情不断,从一开始描述托尼家的情况开始——托尼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一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还是很温情的,为了赢取奖金还去参加大胃王比赛;即将合钢琴家去南方远行的时候,把预付的薪水信封交给妻子,让她存起来的时候也很温情;雪莉博士演出时候的光彩夺目,托尼温柔而又欣赏的鼓掌也很温情;博士教托尼写情书的片段也很温情;最终雪莉博士和托尼一家人过圣诞的happy endding也很温情。
anyway,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饱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有值得太多可以寻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