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观后感

传记观后感800字(4篇)

发布时间:2023-06-10 16:57:07 查看人数:11

【导语】传记观后感800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传记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记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传记观后感800字

【第1篇】人物传记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

钱学森观后感1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很快在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销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在美国的条件多么好,无论美国政府怎么劝诱他,他都毫不动摇。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之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到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和在美国的时候没法比,为什么他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呢?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钱学森观后感2

在电影《钱学森》当中,主创人员很好地再现了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时获得的重大成就。他被视作美国国防现代化推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当他的事业蓬勃发展,美国军方重用他的时候,他做出了在当时美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一个举动,就是想回到刚刚获得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建设祖国。他的行为激怒了美国军方,于是正当他准备用自己的学识回国一展宏图时,却被美国当局软禁,约束其人身自由。然而这些却无法阻挡一位科学家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抱负。凭借着我国在国际外交上的不懈努力和斡旋,以及钱学森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永不屈服的精神,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中国。最终在国内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一支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团队,造出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核武器,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国防军事力量的发展。

影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当中,对于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对于细节的处理则令我们对于钱学森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和认识。其中有几个细节十分值得揣摩和回味。

一个是在钱学森被美国特工怀疑甚至诬告为“红色特工”的时候,他的人身自由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也不再获得机密科学研究的许可。在这个时候,钱学森也曾万念俱灰,但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他很快从灰暗当中走了出来。作为一个在空气动力学有着非凡造诣的专家,他转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潜心研究,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工程控制论》。此书被他的导师冯?卡门读后,感叹道:“你在学术上早已超过了我。”而当我们今天来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感叹于钱学森对于学术的执着追求,他触类旁通的天才,和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的受辱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更为不易,或许正是对于科学无比赤诚的热爱,对于世界不懈的探索,才是使得他完成科研成果的巨大推动力。

而当钱学森回到了梦萦魂绕的祖国时,才发现在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没有完备的科研仪器,没有充足的专门研究性人才,没有充裕的科研资金,搞自己的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努力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设计,吩咐制造;没有研究人才,他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原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凭借着他对于国防建设事业的高涨热情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他最终率领着他的团队最快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给他的任务。而在钱学森返回中国之前,曾经有美国人劝阻他不要回那个“原始的农耕社会”,因为他的才华将无从施展。然而钱学森却用自己的行为回击了这种鄙夷与不屑,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的真理,为中华民族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次。

而钱老推动中国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增进我国的国防军事力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研究型人才,更加在于他对于我们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关心。钱学森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热爱科学,同时也对艺术情有独钟。钱学森曾经为国家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并且亲自拟好了方案,将全面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他在病榻上依旧关切中国科技未来的走向,向总书记提出了自己对于教育制度的看法,可谓是殚精竭虑。而他的一生也在传奇中缓缓谢幕。在三年前,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钱老并不孤单,因为有鲜花,祝福和人们感动的热泪一路伴随着他。

但是,钱老的精神依旧留在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心中,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他曾经可以留在美国,但是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赤子之心,天地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们,应当继续着前人的事业,发挥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继往开来,不遗余力地建设祖国。这也是这本电影所表达和寄托的深刻蕴意和希望。只要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钱学森观后感3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好的电影?华丽的场景?炫目的特效?搞怪的言行?《钱学森》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每一个情节都是经典,每一句台词都很精辟,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尽管不乏网友批评作为传记电影,平铺直叙是一大忌,但我要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是真,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钱学森夫妇的一生就是这样既平凡又传奇的完美人生!

人物传记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

【第2篇】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怒海潜将》讲述了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深海潜水员卡尔-布拉希尔的传奇故事。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怎么描述吧。

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梦想,作为美国电影最主要主题之一总是被一遍遍叙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然而,当梦想遇上种族的偏见,这条路就会变得尤为崎岖,而难以前进。《怒海潜将》在这一点上,算得上可以一看的电影,将缠绕于种族歧视的梦想之路描写得如此催人泪下;一部本来发生在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军士长),carl brashear身上的故事,被放大到美国梦的光环之下,并加以时代的烙印,给予一个故事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的信念。

还记得马丁路德金高昂的说出那伟大的句子:“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而carl的梦想却并不仅仅是一个诗意的图景,也不仅仅要求走出农庄,改变父亲那作为一个佃农的身份;他要得更多,也更实际海军潜水军士长,这是从童年便开始酝酿的梦想。

对于一个群体,抗争或许是残酷的,但由于这样的痛被分散到了每一个人身上,其真切的感觉不论身体上或是心理上,都会减轻很多;而对于一个人,抗争一个群体那种痛却是不可分担的,唯一抵抗的办法就是将自己变得更好、更强。于是,抗争在carl身上化成了与自己的对抗,而carl所做的,就是不惧得努力、前进并最终得到成功,成为美国的英雄!

然而,单纯从故事本身而言,《怒海潜将》是一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电影。它没有任何异于同类电影之处。将其放到美国电影大集合中,有无数的类似电影,2003年的radio,或是早一些的rudy,都是这个类型。《怒海潜将》不知是出于将主人公放到了军营的氛围,或是刻意的将笔墨仅仅围绕到其执着的描写方式,使得carl缺少了很多作为荧幕人物的饱满感。再加上其本身就是在对于单一事件的叙述,使得情节多少有些单一。

导演仅仅在将sunday的低迷生活与carl串联起来讲的时候给电影添了几笔看点,但两者从电影初始就牵扯不断的关联让人看起来毫无悬念,目的显表如昭。

总而言之,在整部影片中,人物被塑造成了他们应当是的样子carl是勇往直前的,不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一样会继续为了梦想奋斗,甚至没有过丝毫的迟疑;sunday是不断被降职、不满于对待的二战英雄,一次次上军事法庭但依然我行我素;hanks是最令人厌恶的上司,不论遇到怎样的情况,只会不断说no;jo和 gwen则是期待自己创造自己小小幸福,抱有女人的小小期望的好女人。仅此而已。难道这些如此单面的.,或者说单向度的,人真的能够在现实中存在?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电影并未对他们做出饱满的描绘。这一点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部影片仅仅局域“一般般”行列的很大原因。

在此尤为想要一提的地方在于,导演想将本片作为一种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还承受歧视对待的人通过努力也能实现梦想,他却忘记了作为普通的任何一个人最重要的情感。carl毕竟不是一个偏执狂啊!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丝毫不怀疑,尽管当他获得了成功,他的路会被人美化到“英雄”的作为。然而这些路上的苦痛对于那个人自身是不会鲜见而难以遗忘的。而正是这些犹豫、伤感、失意、退缩的负能量体现了一个普通人走向“英雄”的路。而如果说这样的励志片的最终目的是教化,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的让观众感同身受,并触动人们的心。但这一点却正是在《怒海潜将》中难以找到的。

再此,还有另一个原因,对于主题的界定。这部片之所以被归于一部励志片,的原因就在于其将爱情、种族、英雄等等主题作为情节或是前提出现在影片里面。笔者并非期望一部电影应当阐述所有的话题这必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的主题植入使得本片显得有些破碎。在农场的carl和作为厨师的carl是种族主义压迫下的carl;而在水下的carl则瞬间变为了英雄的carl;而只有当jo出现的时候,carl身上才会显示出关于爱情的感情。这些在carl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贯穿起来,在一定意义上使得carl并非生活在电影所铺陈出的故事里,而是仅仅生活在舞台上。当情节要求他成为“谁”的时候,他周围的人就配合着抱以什么样的态度,而这些态度本身是根本上断裂的。尽管或许导演认为主人公的努力可以串联起这些断裂的态度,而使之成为合情合理的剧情。然而在反复观看全片之后,更多的确实断裂感而这样的断裂在本片中是不适宜出现的。

最后想说的是,本片在笔者来,普通,普通,还是普通,仅仅是可以一看而已了。

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又因为看电影看哭了,555~先鄙视一下自己!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真的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我不了解央六最近播这个电影是不是企图和美国大选接轨,但是一个黑人,一个追求理想而不断奋斗的黑人,有没有多少那么一点影射美国政治?这其中的道道儿你就自己去猜吧。

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从精分的角度去分析的话,父母对于孩子幼年时期的影响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卡尔的父亲说:我的孩子必须要上学。卡尔的收音机上他父亲亲手刻了a s n f(a son never forgets)。话说看到卡尔的时候,我真的想到了许三多。不过许三多没有卡尔那么聪明,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应该可以归结成:不抛弃,不放弃。

生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我想像不出所谓的种族歧视到底是多严重的一种事,即便大清王朝时期满人统治中原,也未见多么瞧不起其他民族。封建制毕竟和资本主义存在这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想找共知也不太可能。你说,一个人的威严到底是如何才能建立呢?靠人品?靠阅历?靠年纪?还是靠技术?应该都不是吧,靠的应该是别人想要的而又没有的那些东西。说到底,认同的过程要么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要么就是你有我没有我不嫉妒我跟你共有好了。

我那个不太靠谱的偏门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比喻给我。话说两个将军打仗,同样一场战役,如果牺牲掉两千士兵便会赢。如若不能,便要输。当时他说他一定能舍弃两千而保全局,而说我是不能,是妇人之仁。我承认,如若真要我死伤两千兄弟,我定是要哭得昏天黑地欲罢不能,保不齐后半辈子还要内疚郁闷噩梦连连,可是,如果,假设死伤两千可以换得万万千的百姓安乐富足,我想,7成上的人还是可以当将军的吧。说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想说,当卡尔选择理想的时候,那腿就是两千兄弟,那差点流产的爱情也是两千兄弟。

看完这个片对我最大的影响其实是:荣誉,或者理想,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真的蛮重要。

都说八十后的小孩是没有理想的一代,也许如我一般活得浑噩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当你看到一个人为了理想,为了曾经允人的一个承诺进而奋斗不息的时候,那时所抱的感想更该是敬佩而不是抱怨。也许这个世界并不符合多数人的梦想,譬如比利-森迪,可原则这回事真的就跟空气阳光水分一样,更应该是千金不换缺一不可的。任何成功背面,都意味着或大或小或你或我的牺牲。值得不值得,总要留在以后才说。我只能说,拥有梦想,并且能坚持的人,总是值得敬佩的。

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男人他想要的自由,只要他做的是他想做的并且是有意义的事儿,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女孩看完此片最该得出的觉悟。

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夜里看完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感触。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工作后的几年,每次遇见最难的事情,或者情绪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总是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获得新的动力和激情。

或许通过上面简单的剧情介绍还不足以显示小古巴古丁饰演的卡尔在追求梦想的奋斗中所付出的一切。第一次当海军,营房里所有的兄弟不愿意和他住,只因为他是黑人;第一次去海军潜水学校,迎接他的是敌意的眼光和一口浓痰;第一次去海军学校报道,欢迎他的是在校门口漫长酷热的一天的等待;第一个睡眠夜里,他的梦被总队长得高压水枪打醒。但是他坚持过来了,就像在面对着自己未来的爱人时他证明给她的努力,只是因为那些白人认为他不能成为一个海军潜水员。

海军学校毕业考试上,别人可以在顺利通过。他在深海里等到的是被预先割破的工具袋,于是在冰冷的海水里熬了九个小时完成了考试课程。在特殊的一次执勤中,他冒着被敌国潜艇毁于轮下的危险,找到了失落的导弹,但是一条腿被突破事故打断。

梦想做一名总潜水员,对于一个白人来说太简单,对于一个黑人来说无异于黄狗吃天。就在最艰难的时候,一直打压他的总队长被深深感动,主动帮助他。影片的高潮部分由此而来。

他一瘸一拐的恢复体能,装着假肢的身体要面临的是最苛刻的考核,喘着海军最新设计的更为笨重的潜水服走十步,那套海军服是被四个壮汉抬起考场的。这十步,对于一个正常人已经很艰难,对于他这样的一个残疾人就更不可想像。稍有不慎,巨大的自重可能压断他的另一条腿。就在所有的不信任下。他坚持着走完了十步。成为了美军海军史上第一位海军黑人潜水队长。

电影里感人的是卡尔德父亲,一个朴实的黑人父亲,一个善良但自强不息的农夫,他鼓励儿子,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要努力;最感人的是卡尔自己,在面对着精神的打压,面对天灾人祸的时候,他艰难的挺住,以大无畏的精神,以超常的信念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胜利的时候,他的微笑让我感动。

窗外的雨依旧,卡尔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为了理想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上当也罢,受骗也罢,失败也罢,坚持自己,超越自己就一定能战胜未知的一切。看完这部影片,我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黑人演员,当然对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更加佩服。

他饰演的总队长看似蛮不讲理,但实则充满正义。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做一些对得起自己,不危害别人的事情。所以,他们的友谊如大海般坚固。

很奇怪,欧美的励志电影总是可以看的人热泪盈眶,那种真实的振奋决不是通过口号或者音乐营造的,而是真实的人性的交流和发散,使得我们隔着荧屏和陌生,也能被深深地鼓舞。面临所有苦难的时候,所有的不顺利的时候,这样的影片往往给你力量。

也是在另一部电影里我学会了这句终生受用的预言:“所有未曾将我们置于死地的力量,都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的生命中尽管阴霾重重,尽管有那样非人的欺骗和伤害,但是,我相信,这一切终将被战胜,被坚强的仍在脑后。

笑着看那些跳梁小丑的表演,也是人生最美的享受。

传记电影怒海潜将观后感

【第3篇】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1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总能从书中的故事里受到很多启发,而前两天我读了《乌塔》,让我受益满满。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十四岁女孩儿独自环游欧洲的故事,合上书,我的心仍然无法平静。

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乌塔是一个多么细心的孩子呀!她只有十几岁,却能考虑到旅行中遇到的困难,能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难道不令人惊叹吗?

乌塔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我不敢想象,从11岁到14岁,这三年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她都坚持下来了,这其中得遇到多少困难她!乌塔是那么有恒心,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赞扬吗?这次旅行中,她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她是多么勇敢呀!

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是呀,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电视里只看到草原一望无际,而亲身来到这里才能感受它的一碧千里是那样的美丽,;从书本上看故宫,只感觉红墙黄瓦是耀眼的,但只有真正走进这高墙之中,站在宫殿前,才能感受到它的壮观和皇家的威严。

乌塔去欧洲旅行,十几天见不到父母她都不怕,而我呢,最多自己去上学,周围的同学都是车接车送,平时父母根本不让我们自己出门,你说,我们怎能和乌塔比呢?

我希望每个人都向乌塔学习,努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勇敢的孩子!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2

《乌塔》这一课主要写了作者巧遇了一个独自在欧洲旅行的小姑娘——乌塔,赞扬了她自强自立,不依赖父母的美好品质。她是一位德国姑娘,她的自立,能干的品质给作者以及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看乌塔,她才十四岁,就已经去了欧洲,意大利等地方。在去旅游之前,她做了充足的准备,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这足以说明乌塔是一个既能干又细心的孩子。为了挣旅费,她还帮餐馆和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陪小孩玩,这体现了乌塔独立自主的意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再看看我们中国,父母都太溺爱孩子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代劳,就连上、下学家人都要接送,更别提独自出行了。在家里,父母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生怕摔到这,碰到那,只让我们安心学习,父母真是想让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见得学的让它们满意,从小他们就剥夺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权力,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永远都操着孩子的心,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吃半点苦,而外国的家长他从小就给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举个小小的例子:一个小孩摔倒了,如果是中国家长,他会赶快跑过去扶起来,还要埋怨几句,为何不小心?看把衣服弄脏了等等的话。而外国家长他会笑着鼓励孩子爬起来,还会表扬几句。你说这样的中国孩子能早日自立吗?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这话一点不假,所以我们应该给家长说:“给孩子撑起一片独立自主的蓝天,让爱更完美,让爱更充实。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3

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这篇课文。讲了乌塔14岁便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她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程,在这段期间里,她分发广告单、帮别人看护孩子,挣了不少钱,她还在家里设计了旅行路线和日程,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她去旅游的时候:每到一处,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已便有什么危险能请求警察的帮助。读到这里,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乌塔,佩服她的独立,羡慕她的勇敢和空间。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也是一个挺独立的女孩,但跟乌塔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有一次,爸妈要回老家,妈妈问我要不要同去?可我说:“在家谁给我煮饭啊!要饿独自的!于是我便跟着爸妈回老家了。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乌塔说的一句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单独出门?我纳闷,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可以那么独立,自由,空间大。而中国的孩子却要依赖在父母身边,凡事都由父母来做主?为什么外国的父母就那么放心自己的孩子?而中国的父母却那么担心自己的孩子呢?我想不透!也许是中国的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才使得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越来越胆小。

中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而外国的孩子学习的知识来自大自然、书本和生活。我想对中国的父母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让我们去飞翔吧!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4

学了《乌塔》这一课,一个德国14岁的小姑娘乌塔很让我震惊,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最让我敬佩的是她没有向自己父母要钱,而是利用节假日挣来的旅游费,她还非常细心,在家提前阅读好了各地的书籍和旅行路线,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请求帮助,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脸红起来,羞愧不已。

从小到大,我就是家里的“小公主”,爸爸、妈妈对我十分疼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装在包里怕丢了。”别说一个人出去旅游了,就是串门在别人家玩,也得再三叮嘱,生活上,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帮妈妈做做家务的时候,他们也总告诉我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干活有爸爸妈妈呢,你只要认真学习就行了。还记得那次我和我的好几个好朋友去外面玩,走之前,妈妈叮嘱一遍又一遍“跟好别人,别走丢了”,一看就是一万个不放心。为了我的安全,妈妈特给我买了一部手机让我随时能和她联系,于是,我便出了门,刚和朋友坐上车,“叮铃铃、叮铃铃”电话声从口袋里传来,原来是妈妈,我一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妈妈“坐到了车上没有,一定要跟好队”。从手机铃声一开始就有别的同学对我含褒带讽地说:“你妈妈还很关心你呢!”我对她们笑了笑,“那是妈妈爱我”。可接下来每过5分钟妈妈就打来一次电话问我,这下真的遭到同学的笑话,一个同学对我说:“都几岁了,你妈妈怎么还这样关心你啊!哈哈!”我也是个长大了的孩子了,同学们都独立自主了,而我还永远是妈妈眼中的那个长不大的小不点呢!我也想独立,自己除了写作业外自己能干点什么事情,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却总是对我太过“爱护”了。听到他们的冷嘲热讽,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可现实就是现实,我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着我,对于他们给我的“过剩的爱”,我没办法,只能接受着。那天我想了很多很多,也有好多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心里也觉得有点孤独和落寞。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整天把孩子呵护的像温室的花朵,就会失去自强自立的本领。如果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那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5

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乌塔》,这篇课文是汪晓写的。课文主要写了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乌塔为了挣旅费,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她每到一地都会给家人寄张名信片或打个电话。课文的主人公是乌塔,她是个热情活泼,生活经验丰富,自理能力强,生存能力强,有责任感,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乌塔的父母有些奇怪。因为一般父母都会带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而乌塔的父母不一样,他们让自己的孩子乌塔单独一个人出去游欧洲。可能是在锻炼她的自理能力吧!

我和乌塔同样是孩子,却有着天壤之别,她敢独自一个人游欧洲,而我,别说游欧洲了,就连从家到公园也不敢。她的自理能力强,我早上起床像一个小宝宝一样,连穿衣服穿裤子也要妈妈帮我穿。我的胆量和自理能力和她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

我以后要向乌塔学习,我虽然不能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个人游欧洲,但是我会在生活上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不会让爸爸妈妈操心。

读乌塔传记观后感范文

【第4篇】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前不久,我们学了课文——《提灯女神》,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不顾世俗偏见和家人的反对,放弃优裕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当了一名护士,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

好文章,一本好的书籍,就像一个高尚的朋友,一位可敬的老师,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教导,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阔步前进。《提灯女神》就是好文章,它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一颗爱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看看课文里的南丁格尔,她用博大的爱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用辛勤的汗水开创近代护理事业。那执着坚毅、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我一定以她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看见蝶恋花园的过道和花坛里有很多垃圾和枯枝败叶,我不假思索的弯腰捡起来,我捡了很久才把垃圾捡完,捡完垃圾以后,看见干净的地面和花坛,我心里特别高兴。原来奉献是一种这么高兴的事情啊!以后我要继续发扬今天这种精神。

是呀,我们只要有能力做事,只要每天都做一些对人对己都有利的事情,那样我们每天都会很开心的。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在克里米亚,南丁格尔发现工作很困难:军队领导对她的工作怀疑,医院的给养也短缺,护士的纪律很差。面对种种困难,她重点整顿了规章和纪律。各方面支援,医院供应好转;精心的护理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她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清洗包扎伤口,护理伤员;替士兵写信,给以慰藉;掩埋不幸的死者,祭祀亡灵……,每天往往工作 20 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 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感谢,不再骂人,不再表示粗鲁。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她在克里米亚短短半年时间,士兵的死亡率由原来的50%下降到22%。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患了克里米亚热,健康还未完全恢复,就又继续工作。

军队领导的怀疑:起初,医生们基于传统观念和嫉妒心理,对南丁格尔的到来怀有敌意,主张没有医生允许,护士不能涉足病房,一连四天将她们拒之门外。面对这种局面,南丁格尔毫不气馁,首先着手改善病人的.饮食、换洗衣物,组织士兵家属协助工作。三个月她清理衬衫一万余件,为了收容800名新伤员,自己出资修缮病房。南丁格尔的积极主动精神,终于化解了医生们的敌视心理,赢得了伤员的敬爱与信任。她夜以继日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使战地医院的面貌大大地改观,在半年的时间里,战地医院的伤员死亡率降到了2.2%,她的功绩顿时传播四海,使英国朝野大为振奋,好评如潮。

医院:英军的医院原是土耳其营房,建筑因陋就简,设备奇缺,整个医院卫生条件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晴天尘土飞扬,老鼠成群流窜,环境极为恶劣。前线用品匮乏,水源不足,膳食供应更不理想。由于床位不足,许多病人就躺在地板上,被子也不够用,有的竟以帆布代替。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大批伤员染上了痢疾和霍乱。

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上做出了巨

大牺牲。为护理士兵,有时整天不休息,一直站着。有时还为给战士捆扎绷带,要连续数小时跪在那儿工作。

由于战斗极其残酷,士兵相继死亡。南丁格尔对很多在凄冷孤独之中断气的士兵,怀着深深的同情。她竭尽全力进行护理、鼓励那些将死亡的战士。看到她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频繁地跑来跑去,士兵们甚至以为医院里有好几个南丁格尔呢!

南丁格尔工作严肃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每天晚上无论风雨寒冷,她总是手持油灯巡视,身影所到,伤兵们都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崇高敬意。这一展示人类爱心的温暖画面,由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写成诗歌《提灯女郎》而闻名遐迩。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txt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霍乱:1854年至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丁先后对沙俄宣战,这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开始,法国的陆军医院就有护士护理伤病员,而英国的战地医院由于管理不善,条件恶劣又没有护士护理受伤士兵,使伤病员的死亡率高达50%。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1912年,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国际护士理事会设立了每年5月12日为“国际护士节”。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尔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富裕家庭,这家人随后迁往英国。南丁格尔从小心地善良,常常帮助乡里的贫苦人家。有一年,附近乡里爆发瘟疫,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专业及科学的护理白白失去了性命。经历这一惨痛的事件后,南丁格尔知道了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在她的时代,没有一个有身份的人愿做护士,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1850年,南丁格尔不顾家庭的强烈反对,前往德国接受护理训练。

1854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由于英国的战地医院管理不善,救护条件很差,又没有护士护理,结果英军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此时,已成为伦敦患病妇女护理协会监督的南丁格尔亲自请战担任战地护士,前往野战医院服务。

有一次,南丁格尔一边给伤员换药,一边安慰他,伤员感动得流泪。一位少校军官看到这一幕便把南丁格尔叫了出去,满脸不屑地说:“小姐,你还是回伦敦去吧!就算你治好了伤员,他们也不可能再上战场了。”“为什么?”南丁格尔不解地问。“一个动不动就流泪的人,能冲锋陷阵吗?你们这些护士把我们的士兵娇宠坏了!”“先生,你说得不对!”南丁格尔说,“在我眼中,他们是人,是兄弟,他们受伤了,应该得到护理和安慰。”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仅仅几个月后,野战医院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2%。每个夜晚,南丁格尔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后来,她在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

1910年,南丁格尔,这位温柔而伟大的女性在睡梦中逝世了。此后,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

传记观后感800字(4篇)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前不久,我们学了课文——《提灯女神》,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不顾世俗偏见和家人的反对,放弃优裕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当了一名护士,为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传记范文

  • 传记观后感800字(4篇)
  • 传记观后感800字(4篇)11人关注

    传记影片《提灯女神》观后感前不久,我们学了课文——《提灯女神》,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不顾世俗偏见和家人的反对,放弃优裕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当了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