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孔子的观后感作文8篇,请参考!
【篇一:电影《孔子》观后感】
被热炒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篇二:《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看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孔子后,我沉思许久……
【篇三:电影《孔子》观后感作文】
为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篇四:《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书。突然,冰裂开。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呀,书皮折角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篇五:电影《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篇六: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已经缓不过来。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七:电影孔子观后感】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篇八:电影《孔子》观后感】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夜空,给后人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