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14篇优秀的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第2篇关于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 第3篇2023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第4篇最新我们仨的读书心得 第5篇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 第7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第8篇我们仨读书心得范文 第9篇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想 第10篇我们仨假期读书心得范文 第11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第12篇小学生我们仨读书心得 第13篇2023我们仨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第14篇我们仨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第1篇】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注意到杨绛先生是从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那篇《一百岁感言》开始的,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子为先生,细细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种尊称,我想应该跟我们现在叫的老师是一个意思吧。
在买这本《我们仨》之前还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写一些关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觉得太渗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对我来说比较沉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去翻看,我看书总是希望能从其中获得能量,没用的书我是不看的。
这几日清闲得要命,遂在网上翻到这本书《我们仨》,之前也看到这本书,但是没买,可想而知我是个多么受心情影响的人。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叫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叫我们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讲的是亦真亦假的梦,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的走着,每天去到锺书船上陪伴他,太阳落到船头便要起身回客栈。杨绛先生的“万里长梦”终于在两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个部分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同锺书从结婚到阿瑗(女儿)、锺书相继去世的漫漫长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可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不过我觉得这一家虽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一家人。他们都喜欢读书,都热爱工作,都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实实,我不曾感到他们觉得自己不幸。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相处方式。
杨降先生多次在书中说锺书是一个不愿与人争辩、能忍耐的人,书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锺书以前受到的不公与委屈。这些都是杨绛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她的爱人。提及往日的委屈与不公,杨绛先生并未有半字恶语或辩解,她只是细细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释,我想也许她是觉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还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这样活着,实现自我价值,拥有温暖和谐的家庭,不与世争,平淡一生。
【第2篇】关于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1
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前段时间因为杨绛女士仙逝,忍不住又重温一次她的《我们仨》。这本书是她写来怀念逝去的爱人和女儿的。很敬佩杨绛女士,一个女人在80多岁高龄时失去挚爱的亲人,伤痛之余,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用爱写出了这本书,让亲人们在她点滴的回忆中渐渐鲜活起来,陪她继续走下去,也让旁人看到了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我想,在这本书里,除了看到杨绛女士的坚强睿智,还能学到些什么?
人的一生要有热爱的事业。
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女士从年轻时就热爱文学,热爱读书,而且他们对待文学不仅仅是停留在兴趣的层面,而是当做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在出国留学的时候,在有了他们的女儿的时候,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讨生活而奔波的时候,在解放后有了安定的环境的时候,在___那个人人自危,扭曲了人性的时候……无论顺境逆境,他们都坚持读书,并且是有计划的读书,写书。他们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且也正因为有着这么丰富的精神世界,才支撑着他们从容地渡过坎坷的一生,支撑着杨绛女士在家人离去时仍然坚强,并且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尊重爱人,子女,给家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曾经在出国的轮船上,钱钟书和杨绛只因为一个法文读音而吵了一架,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两人都觉得不开心,而且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规定,于是他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后来在钱钟书工作的问题上双方发生分歧时,杨绛女士是这么说的“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而在女儿的大学学校的选择,就业的选择,结婚的选择,杨绛也都是这么做的,充分尊重了女儿的决定,而女儿也没有辜负父母,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了终生。
杨绛的精神也时刻鼓舞着我,因此,每个人都应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哲人其萎,所谓增哀思者,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活着,坚强、充满希望地活着。“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着。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2
很多人了解杨绛,多半源于钱钟书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情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杨绛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
亦如她自己所阐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她和钱钟书先生兴趣相投。他们都热爱着自己工作和看书,都喜欢在闲暇时出去'探险'。他们都会'偷空看书','以勤补拙'。他们是彼此的伴侣,又是工作上的同事。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是他最贤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曾说钱钟书先生有“痴气”,称他为“呆大”。也就是说,钱钟书先生有时候像个呆子似的,不谙事理,家务活也不会做。同时,这也意味着,杨绛先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的琐事。
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与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时,杨先生很温和,善于应对各种场合,各种情况。
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欣赏认可,彼此相爱着。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钟书先生谆谆嘱托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觉得阿圆很多方面都很像钱钟书先生,比如,看书翻页翻得很快、'过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他们仨就像好朋友又像好同事一样,彼此独立工作,一家子都渗透着文化气息,都有书生气质。即使各自的年龄都大了,生活依旧充满着乐趣。正是他们相似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追求一致,家才会有其乐融融的氛围、才会有羡煞旁人的深厚的感情吧。
于平凡之处蕴含温情,不移,不易,不离,不弃。
但是,正如杨绛先生在后文所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将灵魂深处失去挚爱的悲恸,化为绵长深情的文字。
杨绛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3
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思考,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_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落寞可能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我们仨》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成为他们一样恬淡的人,有一生所爱的人,有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坚持的事,这便是最好的人生。
“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追求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4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悟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文章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
【第3篇】2023我们仨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
【第4篇】最新我们仨的读书心得
知道杨绛,是因为钱钟书,熟悉钱钟书,是因为《围城》 ,有人说钱钟书是因为《围城》“一定江山”,我想若没有杨绛,钱钟书即是有了这“江山”,也无味了。
《我们仨》是杨绛的回忆录之一,记录的是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瑗的生活琐事。 很细微的生活,很琐碎的小事,却很动人。这位百岁老人用她平实细腻的文字,浅浅淡淡地写着。她的女儿与丈夫分别于1997年、1998年相继去世,留她独自一人在这时间,她说,如今她曾经当做家的寓所,现在于他而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是啊,没了至亲的人,家与客栈何异。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第二个部分开始读的时候,会有些“意识流”的感觉,不知所云,但往后,一个孤独的老人,相继失去至亲的酸楚与无奈便跃然纸上,是那种令人忍不住大哭却又只能无声哭泣的感觉。但她写回忆的时候,格调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写“___”,写“十年动乱”,写被批斗被冤枉,都是在轻描淡写,似乎磨难在她心里并没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记,大概因为至少那时,身边还有钟书,还有圆圆。再苦也不算什么的。
她的文字让人觉得简单却深刻,其中有一段,她说: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断,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三两句就描绘了当时的时局与老百姓的处境,简洁有力。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那深沉苦痛是如何在孤独与思念中排解的。在那之后,她继续她的文学之路,继续为后人翻译着优秀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今,她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在她平静如水的面庞下,我清楚地看到了力量和希望,如此令我动容。
她说: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但我想,在她的万里长梦里,路,是没有尽头的。
【第5篇】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第6篇】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
《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1
近年,随着杨绛先生的离世,她作为钱钟书先生背后的女人,也渐渐为人所知,她写的书也成为了大家追捧的对像。这两天粗粗看完了她写的《我们仨》,总体感受就是这个家“温暖有趣”。家庭氛围的营造与女主人密不可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怀。她内心住着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男人,非常的丰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有着少女心态,让生活变得有趣。这其实源于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书中描绘的大作家钱钟书一家的生活其实也是清贫的,辗转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们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仍坚持早上和晚上饭后的“探险”——去走走没走过的路,捡捡不同的石头;虽然清贫,但他们坚持养猫,和每一只猫都合影。尤其是他们全家参观动物园,杨先生描绘的“河马怕丑、远远地朝游客射尿”等场景,分别就是一个少女灵动的笔态,杨先生的灵魂该是多么的有趣呀!
二是对家人知冷知热,有着母爱情怀,让生活变得温暖。比如,书中描绘钱先生系鞋带左右不分,她就帮他系;女儿和先生分别住在北京城的两大医院,她就拖着八十多岁的身躯送汤汤水水,把一家人团在一起、装在心里,毫无怨言。字里行间都是她对这个家的爱意与柔情。
三是与丈夫共同进步,热爱学习,有着男人的独立与追求,让自身成为孩子的榜样。书中写道她家中有两张书桌,早饭过后两人便一人一张,伏案读书。这等举案齐眉的场景是给女儿最好的爱与学习的熏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仪表,让男人有一种存在感,让感情变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让女儿在他不在的日子里照顾好妈妈;比如她喜欢睡懒觉,每天早饭先生都会做好。其实她很能干,但她一定会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让先生补齐,让先生有存在感,这是一种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通过付出行动让女人满足来获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干,把男人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剥夺掉。再看她出现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洁优雅,美丽的外表永远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机,让我多次会心一笑。比如为了逃过开会这等无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编内员工,只为清闲;比如为了省自己留学的钱,她以陪读的身份进行出国,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笔开支,开心得不得了。
大师其实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优点与弱点。只是她坚持不断向上向善,再加上大于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让她在人生低谷时更坚强,在人生高潮时更冷静;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读过的书、经过的事、见过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淀和升华。
《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2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
《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3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时,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与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
《我们仨》学生读书心得5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信息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感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能够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明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我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我的座右铭,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此刻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我的提示:
1、问问自我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必须要脚踏实地。
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
3、广涉博取,以期能够厚积薄发。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
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我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感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
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我的快乐与幸福。
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7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 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
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着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
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第8篇】我们仨读书心得范文
当我们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的时候,静下心来,寻找生活中最真实、最平凡的感动。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它带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时光的风口浪尖,只剩下无限的回忆。无法改变的结局,却依然要坚强走下去。三个人的时光,一个人的回忆。我不禁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们仨》是着名作家杨绛的代表作。看到书名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仨》正是回忆杨绛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简单的快乐却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温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书的开篇第一部,以杨绛的一个患得患失的梦开始,这也许就是对生命将息的暗示。虽然钱钟书一味的安慰杨绛说,这只是老人梦,自己也会经常梦到,但并没有缓解做这种梦的次数。梦中,杨绛苦苦寻找钱钟书,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说的是那样的真切又让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却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对于他们来说却变得如此的遥不可及。
杨绛是真真切切坚强的人。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她没有伤心到垮掉。从走上古驿道,到古驿道上相聚,紧张而又严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们的家。古驿道上,他们三个失散了。
杨绛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不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如此文艺的写作与优美的辞藻都掩不了杨绛心中的悲伤。女儿没了,丈夫没了,家没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经的回忆。
于是,杨绛开始了她的回忆。她和钱钟书相遇,相知,相恋,到和谐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间的平凡的生活,真实得感动。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共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愈合”。杨绛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只能把他们三个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看着书中的描述,仿佛自己也成了他们之中的一员,静静地感受着他们一家三口幸福快乐的生活。最后附录中真真切切的书信,更是让我为之惊叹,也许在当今社会,这样和睦简单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多见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惊世的成绩,但必须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辈子,无非是经历出生、求学、工作、结婚、育子、退休、离世的过程,活得简单,真实才是快乐。《我们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给现在的我们一个榜样。也许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时代,生活还是得继续,家还是会存在。如今高频率的离婚率,杀妻杀子杀父的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抛弃妻子的更是随处可见,“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单亲家庭、同父异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家”这个词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一碰即碎。我们该去哪儿寻找我们的人生价值与婚姻爱情观?
《我们仨》让我看到了爱情的神话,生活的真谛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正能量的书,给自己的精神家园加加油。真爱是存在的,但必须得经历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之后才会不离不弃;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须一家人共同经营。生活给不了你想要的东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争取。当我们没事时,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感动,幸福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后,以杨绛的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第9篇】我们仨读书心得感想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第10篇】我们仨假期读书心得范文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就是回忆和思念。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翻开书,合上书,我看见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样,是杨绛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们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于杨绛先生在失去女儿后的那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每每读此,我只能无力地痛心,苍白地悲凉。人走茶凉,曾经被杨绛视为“终于有了一个家”的“家”已经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处处都是温情温馨。那细碎微小的爱让人暖心,三心连一体,所以“我们仨儿是不寻常的偶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为这个朴实的家,“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回忆是美好的。“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发现,我们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之情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
【第11篇】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你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你妈妈,正因为有你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你妈妈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最好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23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你妈妈会做好榜样!
最好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你妈妈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你妈妈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第12篇】小学生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第13篇】2023我们仨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第14篇】我们仨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思考着,也许这是杨绛先生重编这本书的初衷吧。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杨绛先生的全能、钱钟书先生的痴迷学术、钱瑗的到来,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确幸。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亲情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写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