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学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9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12:33:02 查看人数:91

【导语】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9篇优秀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

【第1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眩

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

【第2篇】关于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第3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篇一: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篇二: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苏东坡传,其实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古人传记。林语堂用英文记录下了这位千古文人的一生,语言颇为新颖。毕竟,很少有人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评点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苏东坡的。

书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倾慕仰望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可以说是宋代为数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个人,也正是这出人的才干给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语堂的话说,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以人物论,有好似英国小说家萨柯雷。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倒有几分像法国的雨果,而他动人的特点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光从这点看,便可知苏轼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个性与人生。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宋代闻名于世的文学家,更在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为那段复杂的历史争论。林语堂则对王安石的认识是非常消极的,几笔把他勾勒成了一个政坛上的小丑,将北宋衰败的原因几乎全盘归结到他的身上。的确,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效果,林语堂是这样解释他的失败的:“任何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变革永远是打着所谓‘人民利益’的旗帜,却与人民的想法背道而驰。这样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和王安石变法的联系似乎在历史书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比喻也许是出于为苏东坡辩护,但却令人对王安石新政有了形象的理解。

苏东坡与司马光一样,是极度反对新政的保守派。然而,他们的命运却被改革时的当权者随意践踏,“元佑党籍碑”也榜上有名。为此,林语堂深感不平。因此,书中不仅仅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连他的文化功底也不放过。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被说成是他的小儿子与一群“政治走狗”仓促编成的,而且错误百出,但参加科考的学子能否考中就取决于能否作他这本书的应声虫。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对王安石关于字源学的学问讽刺了一番。他这样形容王安石对文字的理解:“这门古怪的学问完全是幻想,最终成为了茶余酒后的笑谈。”比如说,“波”这个字触动了王安石丰富的想象力,他解释说:“波”,乃“水之皮”也。明明“波”是由意旁“氵”与声旁“皮”组成的,可他却荒唐地解释为“水之皮”。苏东坡得知后,戏谑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上的冲突造就了北宋末年的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可当历史太过精彩时,真相是谁也说不清的。

篇三: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第二次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心中的慨叹又多了几分。细究苏东坡其人其事,觉得在品性上我与他有相通之处。他若遇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经常因心直口快,伤了别人而不自知;他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诚与人交往,大方率直,对金钱淡漠,重精神而轻物质;他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很难作出快乐状,我也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从来不做违心之举;他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总喜欢让自然之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我也喜流连于万壑千岩之间,在韶光美景中焕发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视别人的闪光处,常忽略他人之不足,处处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过,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对挫折时不言失败,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热爱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笃而诚恳,发乎内心,我也能自得其乐,字字从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但是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是不可以预测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惭,与东坡自比,不过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罢了。

记得七年前有一段时间沉浸于临苏东坡之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选题为《从苏轼的书帖题跋中解读苏轼的审美倾向》。于是乎,日读其诗文,夜临其书帖,东坡居然入我梦来。时至今日此时,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现当时的梦境:在黄昏的海滩边,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而我是这船上即将远行的客人。当我向远处的村庄投去深情的一瞥权作告别时,暮色中一位高颧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来,他挥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说了一些祝我旅途顺利的吉语,我也望他珍重,最后他拿出一块丝帛,正面是他托我带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反面则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桔园,枝上黄澄澄的橘子殷实得可爱。

依依话别之后,船渐行渐远,在挥手的瞬间,我看到他的袖口上绣着“东坡”二字,他不就是我仰慕之至的大诗人吗?他不就是我倾倒万分的文坛巨匠吗?我心一急,脚一蹬,行了------醒后的惆怅延续了很久,与东坡的对唔实在太仓促,望其再度入梦的愿望也终未能实现,而对其才情的迷恋却涣涣如流水般一发不可收拾。林语堂曾说,“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是的,他应该是化作了星星在星际间遨游,这最符合他的个性。我喜欢望星空,因为我觉得这浩瀚中,必定有一颗是东坡。虽然他居无定所,逍遥于太空,但他肯定是最耀眼的一颗,我想我能看到他,因为我分明看到了他那双亦庄亦谐、天真烂漫的眼睛,那张洋溢着乐观闪烁着智慧的我熟悉的脸。我喜欢望月,尤其是十五的圆月,因为我总觉得当东坡将人间之月演绎得如此动人如此完美之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情有独钟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魂萦梦牵呢?除非我们的思想已冻结,我们的感情已麻木,我们的生命已终止。

写到此处,步出阳台,抬望眼,一弯娥眉挂于天边,夜空星疏点点,西边有一耀星,最似东坡容颜,若是有知,可否再入梦来?

【第4篇】苏东坡传读书感悟600字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3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

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苏轼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点

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

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4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

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5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第5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2000字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读《苏东坡传》后感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间闪现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林语堂

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翠色的丝缎,堤桥相连,南接南屏,北聚栖霞岭,一湖的澄碧漫卷开来,翠绿氤氲如靄的岸上,婀娜细柳,枝叶低垂,剪一隙骄阳碎光,袅娜柔情似湖水。

沐雨坐于一苏杭酒楼,望前堂东坡雕像。这座江南古城,与苏子情怀难舍难分。垂眸瞰彼岸,一座夫子庙,牌匾上烫金的大字已斑驳,圆柱华美的朱漆亦不经淫雨霏霏,凋谢了容颜。

静女其姝,自牧归荑。如今夫子庙前又有谁曾挽起朱巾翠袖,拾起白芷芳汀?孔子,苏轼,一个在群雄并起的东周苦推周礼,一个生在国力渐衰的北宋中末,贬谪于各地,颇似孔夫子“周游列国”。他们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像,都生不逢时,政途坎坷;都广博多才,胸襟广远;不过一个弟子三千,终吟着那“太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的绝命诗,带着雄心饮恨而尽。一个佳作流芳,终带着对佛学的虔诚,在方丈超度下,在南方常州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读了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子原来信佛。生命中仕途失意的缺憾未能使他消沉,政治理想未能承载之重量,使中华史上少了一名噪一时的为政者,而多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卓越的书法家,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甚至是酿酒实验者,他对生命白纸上的黑点,不是抹除,不是遮掩,而是将它渲染成更为多彩的水墨画卷。

宋王朝,一个积贫积弱,偃武扬文的王朝,一个北狄入侵,小人当权的时代。王安石变法,经济上垄断专卖,苛捐杂税,抑制民间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打压元老重臣,任人唯亲,只为穷兵黩武,为北方战事的胜利陷民于水火。欧阳修、韩琦、司马光均或辞官回乡或遭贬谪迫害。独苏轼,被贬前敢用科举考题抨击变法弊端,贬后敢上万言书直抒胸臆;为政地方,兴修水利,鼓励经营,坚持尽一己之力抵制变法的偏执。他不曾忘记,始终惦记着日趋衰落的国运;他乐与百姓为友,心系黎庶疾苦;他代表着社会的良知,王朝的气数。随着以苏子为代表的一代良臣退去,日渐凋零。他逝世后二十五载,靖康之变,浮萍般北宋一朝雨打风吹去。

贬谪于各地,黄州、杭州,乃至海南岛,可谓“白头来往人间遍”。年轻时却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惆怅,而其后,岁月沉淀的智慧使他很快学会了包容。他包容当权者的迫害,包容故友的背叛,入乡随俗,他总能吸取一方文化的精粹,对佛学的信仰,也在起起落落的贬谪岁月中扎根于心,域外茫茫海南岛,蛮夷之地,他仍以包容一切的乐观,包容南境瘴气,甚至能与渔樵为伴,能亲赴山野采药。恕人,亦是恕己,珍惜生命,不将岁月付于怨天尤人,不将心境毁于仇恨愤嫉,纵使不能得己所欲,也爱己所得。古往今来,无数人或苦于失意,或哀于寂寥,或困于情痴,读《苏东坡传》后,才知真正广博的心灵是包容自己——包容自己的失意、寂寥、情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返璞归真,活出生命最美的姿态,包容自己,方能接受世界。

苏子重情,以诚待人,他能强烈地爱,也能强烈地恨,而他总能在二者中总选择前者。欧阳修、张方平、佛印禅师、弟弟苏澈……。他的人生中从不缺挚友,总能寻那一人得到灵魂与精神世界的共鸣。王弗、王闰之、朝云,前后三位妻子,与他并无“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缠绵,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心,却能在平凡的生活,多舛的时运中相濡以沫,成为贬谪时日中彼此的守望与慰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的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那月色皎洁温柔如水,月下人形单影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斯人已逝。月亮于苏子,宛若一位故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又如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的追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守望。每仰望星空中那一轮明月,徐徐清辉,必能涤荡诗人心上柔软的一角。月静,心殇。

六十四岁,哲人人生走到了尽头。面对方丈,“现在,要想来生”的宽慰,苏子只答“勉强想就错了”。弟子曾问孔夫子,贤人将死,有无怨恨?夫子只答“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不信宗教,更不信来生,可无论孔子还是苏子,均尽此一生坚定地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终已去,其思想智慧则流传于今,经久不褪。至于来生,或也只是他们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个幽远的回眸罢了。

烟雨,西湖。已近傍晚,空气裹挟着漉漉的雨滴,暮霭临湖,忆那《苏东坡传》,呷一口清茶,心头,骤暖。时至今日,千年已过,或许无人能说清苏子的眉目,而大师林语堂却用文字,摹出了一个超脱于时空之外的灵魂。

大师说苏子,又何尝不是隔着千年,寻着自己心翼上的一丝慉颤?他一定也从这段旖旎的人生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吧。孔夫子、苏子、林语堂,世事变迁,中华传统道义文化的精粹,却根植于每一位中国吾子的精神家园中,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品质最优秀的部分。

下楼,撑一把油纸伞,行湖畔,夜几乎已透黑,竟恍惚见一身影,亭亭立于湖岸的芦苇丛中,近了,那影已远了,只听那风声似飒飒吟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6篇】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23年

刚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虽然这本书是林语堂用中文写,张振玉中文译的,但读起来思维流畅,不似一般英译汉的著作那样识字式的拗口,林语堂从浩瀚的典籍中抽取出苏东坡一生的故事片段,又如讲故事一般把这些小故事连成一个大故事,让人看到苏东坡的伟大人生。

我不懂诗,不懂词,不懂书画,说起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向来只有一个印象,比如李白在我眼里就像彗星,杜甫我就想到忧国忧民,没有过深入的了解。真是要谢谢林语堂,在这本书里,他总是有最真实的小故事佐证,有最优美的笔触和最清晰的文思,有最智慧的见解。苏东坡传拉近了我与古人与古代社会的距离,明明白白的知道了真实的诗人画家苏东坡,另一大额外收获就是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民俗、民间思想、人的生活状态、政治体制等等到底是什么个样子,还有就是又看到了以前教育所蔽眼的一些正解或真解。所谓一言难尽,太多的东西一般得靠一本书承载,在这里就不把自己的心得列举一二了。

苏东坡的生活离不开酒、肉、诗、女人,他陶然其中,古往今来最真实最自然;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古往今来最纯真;苏东坡的一生都受政令驱使四处迁徙,未尝得安生,古代的社会里人似乎只能选择这种被安排的命运,除非做个吴复古一样的道人,顾影自怜不禁慨叹。

读苏东坡我倒是最喜欢‘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摘书如下“秦观这位风流潇洒的词人,据野史说曾取过苏东坡的小妹,秦观尚未应科举考试,还没有功名,但是年轻,文采风流,有不少的女友。后来秦观死时,曾有一歌妓为爱他寻了短见”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联想到王小波,天才都真实幽默自然快乐。

【第7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进取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第8篇】苏东坡传读书感悟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第9篇】个人苏东坡传读书心得范文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

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败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9篇)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我敬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苏东坡传范文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96人关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 ...[更多]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9篇)91人关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 ...[更多]

  •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9篇)
  • 关于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9篇)80人关注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 ...[更多]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23年(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023年(精选9篇)62人关注

    刚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虽然这本书是林语堂用中文写,张振玉中文译的,但读起来思维流畅,不似一般英译汉的著作那样识字式的拗口,林语堂从浩瀚的典籍 ...[更多]

  • 苏东坡传读书感悟600字(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感悟600字(精选9篇)57人关注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 ...[更多]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精选9篇)42人关注

    篇一:苏东坡传读书心得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 ...[更多]

  • 苏东坡传读书感悟(精选9篇)
  • 苏东坡传读书感悟(精选9篇)40人关注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