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精读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精读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范文 第2篇2022史记精读个人心得 第3篇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读书心得范文 第4篇三打白骨精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大学精读心得体会 第6篇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
【第1篇】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范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评古论今,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书籍,下面是第一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层不变的,也绝非简简单单的封建专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词更是与中国实际大不相符,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主并鲜少拥有西方领土地主式的政治资本,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谓中央集权(当然这同样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与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权力不足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而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则是中央为巩固政权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制度。
而专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专制的主体到底是地主还是皇权,如果是说地主专制显然并不符和实际情况,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社会流动性。和古代西方社会相比,古代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开放社会而非封闭社会。而皇权专制尽管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顶峰,但在从秦汉到唐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相权的制约。
2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奴性时,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阶级假想成为一群在主观层面上刻意为之的阴谋者,或者,至少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尽管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的思想,但也绝非将民众简单地看做的奴才,中国古代崇尚的贤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责任和义务兼济天下苍生,这里并不存在权利被剥夺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制度的激发善和惩治恶
贤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为蓝本,也有一种说辞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阶级进行压迫的思想宣传工具。思想宣传工具确属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统治者的利用也应该是一定存在的事实,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周游列国却终不得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过分仰仗统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个不惩恶的制度,若有个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个坏皇帝、坏官员,便是百姓之祸。人性之恶鲜有制度性的约束。似乎又回去那个司空见惯的观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发善而惩治恶的,至少在传统的权威失去合法性的现代是这样的。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
这是一本小书,很短,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要短小精干许多。里面的语句有时乍一看似信手拈来,但继续看下去便知须是学力深厚才能如此举重若轻。抛开了复杂的人事,专注于制度上的变更,这本书在这个角度上让人对以前的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书更多是如史记一般记录事件,制度的设置都是隐藏在纷繁的人事之后的。在这本书里,将政治制度单拎出来讲,对非治史的读者而言,是的确方便许多。
钱穆写这本书时,恰是中华文明的低潮期,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许多人都生出了怀疑之心,而倾心于英美。当时不乏倾向于对历史绝对否定的人,所以在该书中,钱穆反反复复地提到了一个意思,评价古代的政治体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绝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来一棍子打死。既然当时的政治体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符合当时的国家状况的。如此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有更好的理解,而远不是一句封建专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这本书,有两点感受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会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现实状况脱节。这使得在朝代的后来,都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新的问题,由此只能来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方能让国家机器在废墟中重新开始。除开宋朝这种先天国防弱势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税赋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问题,埋下了动荡的隐患,然后在战火中覆灭。读完后感觉这种僵化似乎无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谓中兴亦或变法,也多是以失败告终,更多的还是无济于事,只能迎来最后的改朝换代。
二是,文人治国是必须的,然而也是需要提防的,如何平衡是个问题。或许人都是自私的,总不能拿出那几个少有的人去代表整个集体。正如一句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释为权力。权力是希望继承的,是希望能够可控地传承的,或是积极地扩张,但这种个人的愿望和国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缝产生的破坏力,又会是改朝换代时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处理好官僚集团,文人集团和国家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又是历代的变革核心之一。但最终走到清朝时,这种改变也走到尽头,毕竟满清是外来政权,对于政治体制的设计,考量更多的还是如何稳定自身的异族统治,此处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汉人政权所有的。而对官僚系统与文人集团的关系进行平衡,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进行着这种动作,由此看来,或许49年后的种种动荡也有这一意味。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范文
如果有时间,一口气看上两遍三遍多好啊。现今时代虽然书籍泛滥,然而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果然是经得起推敲细阅,很难有书在看第一遍中段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要看多一次,其内容博大,深入浅出又梳理得透彻清晰。
书中讲到中国史里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经济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览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钱穆讲历史总结如下几点精髓:
1.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干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绝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间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创立,必有其渊源,不是凭空忽然而来,其消失也并非无端而是渐渐变质的后果。即是制度虽成文却也跟随人事而有变动。
4.某一制度的创立在其当时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不为后人所了解,时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判断一制度在其时代的实际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绝不会有弊而无利,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历史意见。
6.不仅要重视制度的时代性,还要重视其地域性。
7.历史的特殊性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个项目,若不深切认识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很难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项来讨论其意义和效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七):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泱泱中华两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纪传体史书,少有专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历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史书更是少之又少。钱穆先生这本书,从制度着眼,如线穿珠,从汉、唐、宋、明、清一路讲下去,贯穿起各各人事,让人豁然开朗。
钱老阅史无数,是近代治史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本书也是写的深入浅出,各种典章故旧信手拈来。笔者学力浅薄,只能就其中几点做些思考。
一. 到底存不存在相权。
宰相,按照钱先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实际领袖。两千年国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从汉代一路走下来,皇权日盛,相权日衰,到明代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所以明清两代才是真正专制的时代。
天下之大,从秦代统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两广,西起陇山,东至朝鲜半岛,有上千个县,事务繁多。始皇精力过人,尚自每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后来人自难仿效。这么大的天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管不过来的,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名称,分担的分量也不一样罢了。在汉代叫宰相,一人包揽,唐代是由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三人负责,宋代由中书负责行政,三司负责财政,枢密负责军事,明代由大学士票拟,皇帝本人或者司礼监太监批红,清代政务由皇帝和军机处大臣商定。不论名头如何变化,总是要有人来分担皇帝手里的权力的,这是中国国土博大、事务繁多所天然决定的。
二. 宰相到底是管家还是实际领袖
钱先生认为,宰相是政府首脑,是国家的实际领袖。皇帝只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至于后来相权衰微,是各类因素共同导致的。但这是不对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相权对国家负责,皇权只对皇室负责。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两千年下来相权是越来越小,皇权倒是越来越大。如果宰相是实际领袖的话,为什么却要不断受到皇室的制约。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话,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主人让管家帮忙治家遇到懒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么,到底宰相是实际领袖还是管家?这个应该从谁受制于谁来分析。
中国国土庞大,举国皆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居住分散,参政意识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不可能像希腊城邦那样选举产生领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选出代表民意的国会,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会产生个体领袖皇帝,再由皇帝来任命宰相,从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与其说宰相是政府实际领袖,不如说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过来,请的一个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内阁任命的,那样宰相方可以说是实际的领袖。
三. 历代田赋政策
历代土地政策都极其简单,虽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从中上下其手的考虑,但是也过于简陋了。汉代就是按田收赋,唐代实行两税制,按人收赋,宋代也是两税制,加上地方乡绅负责制,明代用鱼鳞册,按人、按田统计收赋,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虑田有贫瘠肥沃,也不考虑收割播种的效率不同,更遑论山民、渔民等不以耕地为生的家庭。与精巧繁复、互相牵制的政府职权系统相比,真是简陋之极了。从这一点,也可见出皇帝们视百姓如刍狗的心态。
四. 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为黑暗专制。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历代里最为清明的。这来源于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太子不用早早确立,成为大家的靶子,同时皇子们为了竞争储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钱老说的,制度永远要和人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清代没有一个好的政府职权制度,反而发展出了好的储位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劲。
五. 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当朝的人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视野宏阔,分析鞭辟入里,语言平实。这本书极薄,而内容却极厚重,值得一读再读。
【第2篇】2022史记精读个人心得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礼貌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最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第3篇】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读书心得范文
故事讲的是:这天,孙悟空来到一座高山前,孙悟空去给唐僧他们采野果子吃,孙悟空走之前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唐僧他们围在中间。并告诉他们不要走出圈子。
孙悟空走后唐僧他们被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来到圈前看见唐僧伸手去抓,突然地上的圈发出万道光芒,好像一道铜墙铁臂。
白骨精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村姑,手里跨着篮子,篮子里放着馒头。她让猪八戒吃馒头,还说要带唐僧他们去庙里。唐僧他们走出了圈子往庙里走,被巡山的孙悟空发现了,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了那姑娘。她的真身一缕烟逃走了,孙悟空随后去追。
白骨精不甘心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来找唐僧要女儿,看见姑娘的尸体哭了起来,让唐僧去买棺材埋葬女儿,不料又被孙悟空识破了,孙悟空打死了老太太,白骨精的真身又一次逃走了,孙悟空要去追,被唐僧拦住了。
白骨精两次差点丢了性命,这次他变成了一个老爷爷坐在路边等唐僧他们,孙悟空认出白骨精,要打老爷爷,老爷爷冲到孙悟空面前,让他赔他的女儿、老伴。孙悟空生气了一棒把老爷爷打下深涧。唐僧说孙悟空杀了三条人命,让他回花果山。
孙悟空回花果山了,唐僧他们来到一座庙里,唐僧他们去拜佛,里面的菩萨是白骨精一伙变的,他们抓着唐僧和沙和尚,猪八戒逃了出来。
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来救唐僧,孙悟空走到半路看见小妖怪请来白骨精的老娘,孙悟空打死了老妖怪,变成了她的模样,进到洞里,打死了众妖怪,口吐神火烧死了白骨精,救出来唐僧他们继续西行。
我觉得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很厉害,白骨精变化了三次都被他识破,孙悟空很聪明,他变成妖怪的老娘混进洞里。唐僧很善良,连妖怪都同情。猪八戒很笨,总是被妖怪骗。经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第4篇】三打白骨精读书心得体会
文章讲的是在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到了一个叫白虎岭的地方,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分别变成了小姑娘、老婆婆、老公公来骗唐僧,但每次都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最终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但唐僧却错怪了孙悟空,说他冤枉好人,最终把他赶回了花果山。之后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他们克服一个个的困难,最终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说出实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证明,唐僧就应相信悟空。八戒一向爱和悟空对着干,在一旁挑衅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软,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师傅,莫念!莫念!“听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岭,擒妖除怪,跟随唐僧一行吃尽了千辛万苦。而唐僧心里糊涂,不明真相,竟然过河拆桥。第二:言而无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写过一纸贬书,作凭证,不要悟空做自我的徒弟。还发过一段惊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坠下地狱,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当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时,唐僧的誓言又在哪里?唐僧仅有感激、仅有道谢,但内心更多的是羞愧与惊讶!迷途知返自然比执迷不悟要好得远。可是,“为人师表“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第四:固执,自作主张。以“盘丝洞七妖作法“为例。唐僧自作主张去化斋,徒弟们好言相劝,无奈唐僧十分固执,结果成了七个女妖的“上门午餐“,唐僧这才含泪悔恨。可是唐僧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呢?
然后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
最初的影响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可是有的时候,它也挺聪明的。在去请孙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将法,这点是出乎我意料的。并且,它也很重义气,虽然平时孙悟空一向骂他,但在孙悟空被赶走时,它也落下了眼泪,不是吗?
我从小说《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悟出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能尽职尽责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的精神。孙悟空就像我们此刻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事情就会更糟糕。异常是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为了到达自我不可告人的目的,常常想方设法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还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所以人时时刻刻都要檫亮眼睛,要明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5篇】大学精读心得体会
三个心态,成就未来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对于我们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枯燥乏味,总觉得这就是个苦差事。当今社会,无论是知识更新还是技术人才更新得都非常快,如果我们不去继续学习、充电,很有可能被我们的工作所淘汰。
公司领导体恤我们,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本书,让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去好好读读、学学。拿到《纪律法则》这本书后,我也有之前的懒惰想法,但是时间挤挤总是会有的,细细读来,里面的含义和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达人来了一场愉快的“下午茶”。里面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跌宕的情节,仔细品味书中所讲的道理,为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事要有纪律的约束,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度”,如何做就能把握好分寸、尺度,除去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现就书中的三处亮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别让经验蒙住了双眼。
书中引用了一个寻宝故事,告诉我们:前人走过的路,并不一定通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不同的观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人生轨迹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刻意地毫无保留地将别人的经验套在自己身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提到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何尝不能运用到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呢?接受好的有用的,摒弃有害的无用的,并把它消化为已用。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吸取别人好的一些方面,看看别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个人价值的,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用以弥补,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一味地用别人的做事方式方法来影响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正如书中所说:经验有时虽然很宝贵,但我们决不能让它蒙住双眼而任它摆布。
二、不做“吃老本”的掉队者。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快速膨胀,各种各样的新事物纷至沓来。如今,后勤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提高。身边的一些同事为了提高自己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或是自学本科,许多名牌大学的硕士生也进入后勤,从事着与我们一样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能力强,会财会、懂营销、会电脑、懂英语,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让我时刻感受到压力并发现自己与大家存在的差距。书中提到“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烂掉”。这句话很有道理,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职场如战场,竞争非常大,若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吃老本很快就会落后,落后就会变为被动,被动就会被淘汰。面对压力和竞争,我们必须有勇气敢于接受新同事、新事物,改变自己的心态,掌握过硬的本领才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硬道理。“今天的努力,明天的能力。”工作中我们应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使自己的技能不断提高,使自己的工作尽善尽美,有进步、有创新。同时也要注重继续教育,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三、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宽。
餐厅里每个学期都会更换或引进一些新班组、新成员。有名我校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本学期承包了麦道天香餐厅的一个档口,生意打理的井井有条,做得还很红火,很受学生们欢迎。一个大学生本应该是从事着与他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或是走上三尺讲台成为老师,或是穿梭于整洁明亮的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又或者是悠闲自在的公务员,而他却要整天与油腻腻的食材打交道,这不枉费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和父母的心血。其实这也是个好现象,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创业者不放下自己的身段,一味地在几十万的就业大军中奋战,成功几率很小。“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途径不止一种,他在另外一个行业里放下自己的学历,放下自己的身份,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获得了成功。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也会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和想法,脏活累活不愿干,觉得丢面子失身份,不愿委曲求全,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的发展之路堵塞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心态调整好了,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
以上是本人几点拙见,回想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和经历,仍有许多的不足和欠缺。我真正地感觉到自己学的太少了,不学习、不读书,视野就不会开阔,不会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看事物,只有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我,才能成就个人价值。
【第6篇】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范文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政治政治制度并非一层不变的,也绝非简简单单的封建专制所能形容。
首先封建一词更是与中国实际大不相符,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主并鲜少拥有西方领土地主式的政治资本,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多是中央力量的在地方的延伸,正是所谓中央集权(当然这同样表现为一个过程)。而即使是西周的分封制也与西方的封建制大不相同,西方的封建更多是中央权力不足以对地方进行控制,而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封建制,而西周的分封制则是中央为巩固政权而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制度。
而专制也并非完全,首先是专制的主体到底是地主还是皇权,如果是说地主专制显然并不符和实际情况,事实上,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社会流动性。和古代西方社会相比,古代中国可以算是一个开放社会而非封闭社会。而皇权专制尽管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顶峰,但在从秦汉到唐宋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相权的制约。
2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在我们谈论中国人的奴性时,并不能把古代的某一阶级假想成为一群在主观层面上刻意为之的阴谋者,或者,至少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尽管中国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的思想,但也绝非将民众简单地看做的奴才,中国古代崇尚的贤人政治,即有着良好德行的士大夫有着责任和义务兼济天下苍生,这里并不存在权利被剥夺的概念。所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是制度合法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3、制度的激发善和惩治恶
贤人政治的理想自然是以孔孟之道为蓝本,也有一种说辞是孔孟之道本就是地主阶级进行压迫的思想宣传工具。思想宣传工具确属于值得商榷的概念,但统治者的利用也应该是一定存在的事实,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周游列国却终不得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过分仰仗统治者政治德行,或者是一个不惩恶的制度,若有个好皇帝、好父母官,便是百姓之福,若碰到个坏皇帝、坏官员,便是百姓之祸。人性之恶鲜有制度性的约束。似乎又回去那个司空见惯的观念,好的制度一定是激发善而惩治恶的,至少在传统的权威失去合法性的现代是这样的。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
这是一本小书,很短,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要短小精干许多。里面的语句有时乍一看似信手拈来,但继续看下去便知须是学力深厚才能如此举重若轻。抛开了复杂的人事,专注于制度上的变更,这本书在这个角度上让人对以前的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传统的历史书更多是如史记一般记录事件,制度的设置都是隐藏在纷繁的人事之后的。在这本书里,将政治制度单拎出来讲,对非治史的读者而言,是的确方便许多。
钱穆写这本书时,恰是中华文明的低潮期,对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承,许多人都生出了怀疑之心,而倾心于英美。当时不乏倾向于对历史绝对否定的人,所以在该书中,钱穆反反复复地提到了一个意思,评价古代的政治体制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绝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来一棍子打死。既然当时的政治体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符合当时的国家状况的。如此从这本书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有更好的理解,而远不是一句封建专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这本书,有两点感受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会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现实状况脱节。这使得在朝代的后来,都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新的问题,由此只能来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方能让国家机器在废墟中重新开始。除开宋朝这种先天国防弱势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税赋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问题,埋下了动荡的隐患,然后在战火中覆灭。读完后感觉这种僵化似乎无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谓中兴亦或变法,也多是以失败告终,更多的还是无济于事,只能迎来最后的改朝换代。
二是,文人治国是必须的,然而也是需要提防的,如何平衡是个问题。或许人都是自私的,总不能拿出那几个少有的人去代表整个集体。正如一句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释为权力。权力是希望继承的,是希望能够可控地传承的,或是积极地扩张,但这种个人的愿望和国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缝产生的破坏力,又会是改朝换代时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处理好官僚集团,文人集团和国家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又是历代的变革核心之一。但最终走到清朝时,这种改变也走到尽头,毕竟满清是外来政权,对于政治体制的设计,考量更多的还是如何稳定自身的异族统治,此处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汉人政权所有的。而对官僚系统与文人集团的关系进行平衡,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进行着这种动作,由此看来,或许49年后的种种动荡也有这一意味。
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范文
如果有时间,一口气看上两遍三遍多好啊。现今时代虽然书籍泛滥,然而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果然是经得起推敲细阅,很难有书在看第一遍中段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要看多一次,其内容博大,深入浅出又梳理得透彻清晰。
书中讲到中国史里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经济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览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钱穆讲历史总结如下几点精髓:
1.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干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绝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间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创立,必有其渊源,不是凭空忽然而来,其消失也并非无端而是渐渐变质的后果。即是制度虽成文却也跟随人事而有变动。
4.某一制度的创立在其当时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不为后人所了解,时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判断一制度在其时代的实际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绝不会有利而无弊,也绝不会有弊而无利,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历史意见。
6.不仅要重视制度的时代性,还要重视其地域性。
7.历史的特殊性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个项目,若不深切认识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很难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项来讨论其意义和效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七):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泱泱中华两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纪传体史书,少有专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历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史书更是少之又少。钱穆先生这本书,从制度着眼,如线穿珠,从汉、唐、宋、明、清一路讲下去,贯穿起各各人事,让人豁然开朗。
钱老阅史无数,是近代治史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本书也是写的深入浅出,各种典章故旧信手拈来。笔者学力浅薄,只能就其中几点做些思考。
一. 到底存不存在相权。
宰相,按照钱先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实际领袖。两千年国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从汉代一路走下来,皇权日盛,相权日衰,到明代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所以明清两代才是真正专制的时代。
天下之大,从秦代统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两广,西起陇山,东至朝鲜半岛,有上千个县,事务繁多。始皇精力过人,尚自每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后来人自难仿效。这么大的天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管不过来的,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名称,分担的分量也不一样罢了。在汉代叫宰相,一人包揽,唐代是由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三人负责,宋代由中书负责行政,三司负责财政,枢密负责军事,明代由大学士票拟,皇帝本人或者司礼监太监批红,清代政务由皇帝和军机处大臣商定。不论名头如何变化,总是要有人来分担皇帝手里的权力的,这是中国国土博大、事务繁多所天然决定的。
二. 宰相到底是管家还是实际领袖
钱先生认为,宰相是政府首脑,是国家的实际领袖。皇帝只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至于后来相权衰微,是各类因素共同导致的。但这是不对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相权对国家负责,皇权只对皇室负责。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两千年下来相权是越来越小,皇权倒是越来越大。如果宰相是实际领袖的话,为什么却要不断受到皇室的制约。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话,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主人让管家帮忙治家——遇到懒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么,到底宰相是实际领袖还是管家?这个应该从谁受制于谁来分析。
中国国土庞大,举国皆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居住分散,参政意识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不可能像希腊城邦那样选举产生领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选出代表民意的国会,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会产生个体领袖——皇帝,再由皇帝来任命宰相,从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与其说宰相是政府实际领袖,不如说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过来,请的一个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内阁任命的,那样宰相方可以说是实际的领袖。
三. 历代田赋政策
历代土地政策都极其简单,虽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从中上下其手的考虑,但是也过于简陋了。汉代就是按田收赋,唐代实行两税制,按人收赋,宋代也是两税制,加上地方乡绅负责制,明代用鱼鳞册,按人、按田统计收赋,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虑田有贫瘠肥沃,也不考虑收割播种的效率不同,更遑论山民、渔民等不以耕地为生的家庭。与精巧繁复、互相牵制的政府职权系统相比,真是简陋之极了。从这一点,也可见出皇帝们视百姓如刍狗的心态。
四. 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为黑暗专制。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历代里最为清明的。这来源于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太子不用早早确立,成为大家的靶子,同时皇子们为了竞争储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钱老说的,制度永远要和人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清代没有一个好的政府职权制度,反而发展出了好的储位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劲。
五. 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当朝的人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视野宏阔,分析鞭辟入里,语言平实。这本书极薄,而内容却极厚重,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