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工程地质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工程地质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程地质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工程地质实习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精选集 第3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 第4篇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范例 第5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第6篇工程地质认识实习心得体会 第7篇工程地质专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第1篇】工程地质实习学习心得体会
工程地质实习学习心得体会篇1
20xx年6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4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工程地质实习学习心得体会篇2
为了将基础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研讨相结合,在20xx年11月5日至20xx年11月7日,我跟随我们工程地质的授课老师周德泉教授进行了为其三天的工程地质野外实习。
这三天,我们桥梁一班和二班60余名同学在周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走过了南郊公园湘江西岸,远眺毛主席雕像近观泥质砾岩,领略着湘江长沙段的地质历史演变。 而后攀爬了河西的岳麓山巅,其间经正门·云麓宫·鸟语林·黄兴墓·白鹤泉·爱晚亭,了解了产状三要素的倾向走向倾角的含义,知晓了沉积层、断层面的概念以及地下水的分类。而第三天下起的蒙蒙细雨也没能阻挡我们寻找探求的脚步,和着雨声我们走遍了动物园和石燕湖的沿线,看遍了单斜构造向斜构造的沉积岩风情。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刚刚建成的湖南地质博物馆新馆,感受着展览大厅的众多岩石带给我们的震撼。
从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长沙的地质演变历史,也懂得了湘江这一河流的地质作用对周边的影响。但在这之前,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解仅限于书本上那一行行枯燥的文字,可以说,真正是在实习的时候才终于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理解并且运用起来。由此可见,真知出于实践。而我们的课程实习也是多么有必要开展的。
这次的实习,除开知识的掌握熟悉,我还从老师那学会了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依据老师的分析形成了一种看到节点后的思考规律。
仪器是罗盘,我们这次的实习主要是用它来测量岩层的产状:倾向走向和倾角。三种要素的测量都是通过所测角度来表示的。一开始我一直没搞清楚哪种是定住圆柱形水泡,哪种是定圆形的水泡,而读数时读哪根也没分清,另外测量不同的东西罗盘放置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和同学争论,询问老师,最后在车开走之前终于把它的使用搞清了。测倾向是垂直测量面竖着放,测走向也是垂直测量面只是是横着放,而倾角特殊一点,需要把罗盘那个盒子上下面保持90度然后把上部贴着测量面来进行测量。在这里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小技巧,当测量面不平的时候还可以把实习日记贴在测量面上保持面的水平。就这样,到实习最后,我已经能熟练的使用罗盘进行测定了。
而那种面对对象便能开始进行一系列分析则始于老师的认真介绍,从实习日记的记录中,我发现老师每次讲解一个点,都会分析那个点的植被以及岩层的分布情况,还有岩层的岩性,构造,岩层和边坡的产状中的倾向走向,并且通过分析岩层和边坡的走向或倾向关系来判断该处的稳定性,如果是走向或者倾向是相同的,那么显然该处事极不稳定的,而如果两者的走向或倾向是斜交关系,则证明了该处岩层稳定,适合开挖。于是每看到一个点,我便会沿着岩层的分布、岩性、构造、产状和稳定性来依次进行分析。这样,对地质知识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透彻了。
这次难得的实习,在学到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很多不足。如对课本知识的无印象,体现在老师在讲解中蹦出的好多名词我竟然都写错甚至不知道写。如砂质砾岩中的“砂”字我从头到尾就写成了“沙”字,到后来写实习报告查阅书本时才发现了其中的错误。还有“上层潜水”就一直没反映过来那个潜字如何写。另外一反面也有课本知识的不连贯还有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地质现象无观察。丁字镇处出产着长沙极少的岩浆岩作为一个望城人的我竟然一直不知道,平时生活实在缺少留心观察。这些以后都要多加注意才好!
另外关于实习,我也有一点自己的小想法。第一,我觉得实习的地点选择过于狭义,可能是都在长沙市内没有出去看看的原因吧。长沙的地质方面可以说还是相对匮乏的,岩石三大类中只有沉积岩和岩浆岩,而且我们实习所看到几乎大部分都是沉积岩,隧道专业的同学还去了丁字湾研究花岗岩,我们桥梁专业的视野却只停留在了长沙市区的沉积岩。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大围山这些地方甚至走得更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当代大学生该有的追求不是吗?第二,我觉得实习的时间是不是能稍微长一些,经过实践,我们发现了野外实习确实比单纯的课程教学要更能让人有宽度和广度的吸纳知识,也能激起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质的兴趣。如此,实习时间延长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课程的推广不是吗?
我坚信着,知行合一,定会把学习的境界推到圆满。这次的实习,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真心的希望能在多来几次。。。。。。以后的日子,我也会更好的学习地质,因为,我发现,学习地质,原来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工程地质实习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实习内容:
南望山南坡,北垭口南侧,地质大学北区西南角公路拐角处,地质大学北门南望山汽车站构造地质学习
二、实习目的:
学会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和锤子的方法;掌握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并学会认识简单的地层,褶皱,断层,及其他地质现象,定点描述,勾画地质界线,做地质剖面图;辨认不同的岩石,观察其特征;学会用穿越法和追踪法测绘地质界线或断层。从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探方法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为今后地质、岩土方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系实际,为今后的专业的学习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过程:
早上7:30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学习和练习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测量走向:将仪器盖子开到极限位置,松开磁针锁制器,使磁针能自由旋转。将一起下侧的棱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上下左右调整使圆水准泡居中(注意不要让罗盘长边下侧离开地质界面)。此时,罗盘长编下侧既相当于走向线。由于走向有两个方位,所以可读南针,也可读北针,刻度盘上的数值既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测量倾向:
将一起上盖的背面紧贴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罗盘仪使水准泡居中。此时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就是该界面的倾向。(切记,此时只能读北针所指的刻度盘的数值,倾向只有一个方向)。若倾角较小,也可用连接合页下下边的一起外壳短边紧靠欲测的地质界面。调整水准泡居中,读磁针北针所指的刻度盘上的数值亦可。
测量倾角:
将一起上盖开启到极限位置,并且将罗盘仪侧边紧靠地质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线,让长水准泡居于下方,旋动测角旋纽,调长水准气泡居中,此时倾角指示盘在下刻盘指示的数值即为该地质的倾角。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倾角较大,则可只用测倾向和倾角,如果倾角较小(〈20?),为了提高精度,则首先要测走向且标记走向线,然后测倾向和倾角。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后,老师带我们对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进行辨认,并对南望山的地质进行讲解。
1、自然经济地理
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5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5篇
研究区位于大别山南缘,江汉平原北东缘。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区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个低山丘组成,呈近东西向断续展布,与东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低山坡角较缓,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处为东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见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间凹地多为近代残坡积物堆积。研究区内以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为主,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区内地下水赋存在碳酸盐岩类含水层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盖。在岩石破碎、断裂发育,岩溶发育处,岩溶水及裂隙水明显富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类地下水,属低矿化度淡水,水质较好。
2、地层
研究区的地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80%以上,基岩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狮子山等低山处有出露,主要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岩、白云质灰岩、二叠系硅质岩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核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不同时代岩层。
研究区由于受到第四系覆盖、河湖众多及构造因素的影响,使地层出露不全,仅出露有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石炭系地层未见地表出露。
地层岩性组简述如下:
中志留统坟头组(S2f):上部为灰褐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图1);中部为一套棕黄色中厚层状一厚层状杂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局部含磷结核;下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上泥盆统五通组(D3w):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纯石英砂岩,偶夹白色粘土层;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中细粒石英质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砾石为脉石英。与下伏中志留统坟头组(S2f)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接触面上可见铁铝质古风化壳。石炭系未见出露。下二叠统孤峰组(P1g):上部为灰色薄层一厚层状硅质岩(图2);下部为灰黑色厚层状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被覆盖。第四系(Q)全新统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及坡残积成因的砾石、砂粘土等。3、构造
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北缘,襄樊-广济断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发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线型褶皱,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其中,褶皱在本区占主导地位,并对其它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体构造线近东西向,在南北向主应力作用下,还发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级的构造形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呈缓慢下降趋势,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区。
(1)褶皱
本区褶皱自北向南依次有:
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这是本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轴迹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开阔向斜。该向斜核部地层由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组成,构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实例。向斜两翼地层由中志留统坟头组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组成。岩层相向倾斜,北翼产状为17030~40,南翼产状为10~2030~50。近核部岩层倾角变缓,一般在15~20;转折端圆滑开阔,轴面近直立;枢纽在东西两端仰起,在区域上长20公里,宽0.81公里,属于直立倾伏型褶皱。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风筝山之间,与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砂页岩组成,北翼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统五通组、石炭系、下二叠统孤峰组组成,地层发生倒转,向北倾斜,倾角70左右。区域上长40公里,区内宽2公里,由于覆盖区影响,褶皱形态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据核部宽度和两翼产状变化,可以判定该背斜应为一转折端宽缓的倒转箱状背斜。园林学校向斜:位于风筝山一喻家山之间,为大李村背斜相邻褶皱。核部被第四系覆盖,北翼与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统五通组、下二叠统孤峰组、中志留统坟头组,产状为350~1040~80,延伸长40公里,西至长江大桥。宽度小,表现为箱状向斜。
(2)断层
本区断层主要是基于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分为近东西向的纵断层和近南北向的横(斜)断层。断层规模相对较小,平面上延伸不长,如地大水塔断层。纵断层组:已观察到的纵断层有磨山、风筝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条,它们规模大小不一,走向近东西。标志为地层缺失、产状突变、岩石破裂、摩擦镜面和阶步发育等,并常被横(斜)断层切错。断层面均较陡立,微向北倾斜,断面擦痕多组,属多次活动断层性质。横(斜)断层组:野外观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标志有地层沿走向被切错、切割纵断层、破碎带、向斜核部宽窄突变等。断层面较陡,倾向或东或西。
4、构造剥蚀地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校区至磨山一带为构造剥蚀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条走向近东向的山脊。南侧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别为139米、149.5米。中间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风筝山及团山。北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间为高程24-58米的岗状平原。该区在2亿多年前沉积了一套砾岩、砂岩、页岩、灰岩及硅质岩。由于受到中晚三叠世后期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从而使三叠系至志留系发生了显著的缩短,形成强烈褶皱。褶皱轴迹方向近东西,并伴生有走向近东西的断层和其它方向的断层,从而垫定了走向东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峦地形。据对武汉地区地貌发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见比高10~100米的山梁,为早第三纪末喜山运动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准平原化)。本区在喜山运动时期,地壳强烈上升,遭受剥蚀,早更新世早期,地壳下降,大云梦泽形成。末期地壳又上升,剥蚀形成了云梦期夷平面。地形除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外,也强烈反映出差异风化剥蚀的特点,即坡度与岩性相关,抗风化力强的石英质砾岩、砂岩构成山包或山丘;灰岩、页岩侵蚀成沟谷或地洼地带。基岩面上的疏松沉积物多为坡残积物,呈深红色网纹红土、褐红色砂土、褐黄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砾。低洼处为红灰色、黄灰色粘土、亚粘土。接下来我们到了南望山垭口。在这里我们对道路两侧的岩层进行测量。最后,我们还来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门汽车站处,这边我们主要听老师的讲解并观看了断层。
四、实习心得:
野外测量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测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体分类,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谢陈洪江老师一直以来的辛勤指导。
【第2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精选集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第3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
~海阳地区,鲁中南地区的断陷盆地内也有分布,与下伏的上侏罗统地层及上复的第三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下统青山组为一套火山岩系。主要由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厚度1089~6007米。上统王氏组为页岩、砂岩、砂砾岩、砾岩,厚度1196~6681米。
(一)、鲁西地层分区
1. 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西地区的蒙阴、平邑、莱芜、邹平、临朐、沂源等盆地中及沂沭河流域的郯城、莒县、沂水、安丘等地,其中以蒙阴盆地发育较好。
青山组以中基性岩为主,火山岩系发育。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火山角砾岩、火山 集块岩、火山角砾凝灰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分水岭组呈假整合接触。
第二段:在蒙阴地区由凝灰岩与粉砂岩互层组成,上部及下部粒度粗,中部细,为青山组的重要层段。
第三段: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夹安山岩、玄武岩组成。
2. 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分布于临朐、马站、莒县、安丘等地。
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为主,间夹页岩、粉砂岩,属河流相,局部属洪积相沉积,厚42m。
第二段: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黑色及紫色页岩、砂岩为主,属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500—1600m。
第三段:主要为灰紫、灰黄、灰绿色的砂砾岩,属河流相沉积,厚300—500m。
(二)、鲁东地层分区
鲁东地区也分为下白垩统青山组(k1q)、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1. 下白垩统青山组(k1q)
青山组主要分布于鲁东地区的诸城、胶州、即墨、莱西、莱阳等地,尤以诸城、莱阳一带出露良好。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安山集块角砾岩等,厚度1000—3700m。
第二段:主要以流纹质角砾岩为主,厚度400—2840m。
第三段: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厚度260—1340m。
2.上白垩统王氏组(k1w)
王氏组主要分布于诸城、莱阳等地。王氏组按岩性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棕红色、灰绿色及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相沉积,厚274—827m。
第二段:由棕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砾岩组成,属河流、浅湖交互相沉积,厚527—1389m。
第三段:上部由灰色、灰绿色及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下部由棕红色、灰色砾岩及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属河流相及牛轭湖相沉积,厚369—1457m。
第五节 新生界
新生界除缺失古新统地层外发育均比较齐全,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区及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地层的分布和岩相受构造及古地理控制较为明显,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基性火山岩。近年来在济阳坳陷中发现海相沉积夹层。
一、 第三系
山东省第三系地层十分发育,全省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
(一)、下第三系
1. 鲁西地层分区
本区下第三系十分发育,分布在蒙阴、平邑、泰莱、汶口、肥城等盆地中。
1923年将新泰官庄附近的一套红色砂岩命名为官庄组(e2-3g)。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砂岩、粘土岩,中段夹泥灰岩,厚度1545~2386米。
2. 鲁东地层分区
下第三系仅发育黄县组,分布于胶东半岛的黄县(今为龙口)一带。
黄县组是一套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岩、煤、油页岩、泥质灰岩组成,最厚可达1600m。
3.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本区自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频繁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沉积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下第三系,主要为灰色、杂色泥岩和砂岩互层,夹少量碳酸盐岩、油页岩和石膏,厚约4000—5000m,是良好的储油岩系。共分为孔店组(e2k)、沙河街组(e2-3s)、东营组(e3d)。
(二)、上第三系
1. 鲁西地层分区
上第三系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安丘、沂水及济宁、德州等地的中生代盆地内,由泥岩、粘土岩、砂岩、炭质页岩、硅藻土页岩、淡水灰岩及玄武岩组成,地层有牛山组(n1n)、山旺组(n1s)、尧山组(n1y)、巴漏河组(n1b)。
其中山旺组是著名的中新世地层,产有丰富的化石,化石种类繁多,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山旺组产有丰富的硅藻土矿,呈灰白、灰绿色、白色,质轻,疏松多孔,质量好,除硅藻土外,还有厚度小、品位低的磷矿。
2. 鲁东地层分区
本区上第三系发育不好,主要为栖霞县玄武岩组(nq)、唐山棚组(nt)。
栖霞县玄武岩组和唐山棚组砾岩零星分布于栖霞城南之小方山,唐山棚之方山、花山、唐山及蓬莱西部西山等地。
3. 华北平原地层分区
鲁西、北平原由钻孔揭露广泛发育第三系地层。下第三系为棕红色、灰色、灰绿色泥岩、页岩、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灰岩、白云岩等。上第三系地层为河流相浅灰色及棕红色砂岩、泥岩沉积。
本区分为馆陶组(n1g)、明化镇组(n1m)。馆陶组是一套灰白色砾状砂岩、细砂岩和棕红色的泥岩互层,底部为含石英、砂砾岩,岩性稳定,分布较普遍。明化镇组上部为土黄、棕黄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棕红色泥岩夹粉细砂岩,厚600—800m。
二、 第四系
从下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发育。堆积物成因类型复杂,分布与地貌有密切关系。
地面所见的下更新统上部为灰白、灰绿色砂砾层;下部为灰白色、兰灰色粘土砾石层,为河湖相沉积。见于沂沐河中、下游的郯城县小埠岭、临沂县豆家岭一带。中更新统分布在沂河中、下游及丘陵、山麓地区。为冲积、坡积、洪积的红色砂质粘土及黄褐色粘质砂层。上更新统分布广泛,各水系附近,沿海平原均有发育。为冲积、洪积的黄褐色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砂及砂卵砾石等组成。山前地带发育坡积、洪积的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夹岩石碎块及砂砾透镜体。全新统成因类型复杂,分布广泛。为粘土、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及砂卵砾石等。
鲁西、北平原经钻孔揭露下更新统主要为棕红、灰色粘土,砂质粘土夹砂层。中更新统为棕红、棕黄和灰绿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互层,夹数层粉细砂。上更新统为锈黄色黄土类土,岩性以粘质砂土为主,其次砂质粘土夹粉细砂透镜体,全新统为灰黄色、灰色粉砂、粘质砂土和灰黑色淤泥层。
附一:浮来山地质概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山东历史文化名城莒县城西9公里处的浮来山,虽海拔仅298.9米,但由于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晚年曾居此校经,是山东省第四个省级地质公园,而名扬中外,成为一座即“有仙”又“有龙”的文化名山。
一、自然老人的馈赠
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莒县、沂水、沂南三县交界处。主峰有三座,佛来峰在北、浮来峰在西、飞来峰在东南,呈三足鼎立之热,皆属莒县管辖,最高处海拔298.9米。保护区主要划定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集中的三峰周围。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浮来山地处沂沐断裂带的中部,其东西两侧,分布着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 唐阝吾阝——葛沟等四条地质大断裂。浮来山所在的汞丹山隆起区,是胶南隆起区和鲁东隆起区的分界线。构成浮来山山体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和砂、页岩。如果在灰岩发育的地区,浮来山的石灰岩根本不足挂齿,但在这一地区却成为稀有现象。因为不仅在浮来山以西30千米以内没有石灰岩,而且由此向东根本就不会再见到石灰岩。所以古人将其命名为浮来、飞来,还是有点科学道理的。
据地质专家介绍,大约在四、五亿年之前,这一带还是汪洋大海,和其它地区一样,这里也形成过层层叠叠、漫无边际的沉积岩(石灰岩即其中一种),后来随着地面抬升,海水退去,在十分漫长的地质作用下,那些暴露在陆地的沉积岩,绝大部分被剥蚀的荡然无存。但是,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地质事件的发生,突然改变了浮来山一带的沉积岩的命运。那就是在浮来山的东西两则,同时分别发生了南北走向的地壳断裂,而被这两条断裂切下来的地壳,随之沉了下去,并由此躲过了被剥蚀的厄运得以保存下来。再后来,在地壳的继续变动中,那块曾经沉下去的地壳,又在汞丹山隆起时,被抬出了地面,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由石灰岩等构成的浮来山。由于抬升时东西两侧“用力”不均,西侧的升力大于东侧,又使本来呈水平状的岩层向东发生了倾斜,因此浮来山的岩层如今是近乎直立的产状。
二、人文旅游的胜地
浮来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文化名山,东距莒国故城(今莒县)9千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期。周武王十三年(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之后兹舆期于莒。当时莒国的一位国君死后就葬于浮来山东北麓,即我们现今看到的浮来山八景之一莒子墓。著名的史籍《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隐公和莒国国君莒子在浮来山执手结盟、共倡和平的史实〔(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据《续高僧传》记载:晋太元(公元376—398年)间,高僧竺法汰背铜佛来此山住锡立寺,据此可以断定浮来山是北方佛教禅宗最早的传入山林之一。
在文学史上,浮来山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定林寺就在佛来峰下。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总共三进院落,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自前向后,依次是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等。山东省政府于1977年将定林寺刘勰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梁书》),生于公元465年,死于532到538年。37岁时,完成了“体大虑周”“文犀骇目,万舞动心”的旷世之作《文心雕龙》,晚年出家,法号慧地,栖息定林寺,埋头校经,圆寂后,葬于寺西塔林。校经楼即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所,该楼为硬山双层建筑,原名毗卢阁,清同治十三年易现名。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年,郭沫若亲题“校经楼”并勒石以志。如今校经楼已经辟为刘勰研究资料中心,内陈刘勰塑像,生平介绍和“龙学”研究著作等。其光辉思想历经15XX年仍青春永驻,人们把《文心雕龙》和刘勰,称为浮来山人文意义上的“龙”和“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定林寺内,更能称“仙”的是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此树高24.7米,干围15.7米,荫及近二亩,清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莒州太守陈全国诗曰:“大树龙盘会诸候,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银杏王虽历三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堪称天下奇观。
定林寺前的怪石峪,刻有“象山树”三个篆字,落款“隐士慧地题”,传为刘勰亲笔,解放后建六角亭护之。亭南立有郭沫若所题“文心亭”石碑。关于“象山树”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定林寺内银杏树大的象山;另一种说法是三字各有所指:“象”(同“像”)指寺内佛像,“山”指浮来山,“树”当然就是银杏王了,若按后一种解释,则浮来山的最主要的景观都囊括在三字构成的画图中,足见书家之立意不凡。文心亭周围还有不少古人题刻,供游人观摩欣赏。
地学教研的课堂换个角度审视浮来山,我们可以发现,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旅游和地学科普等方面的价值,较之人文景观,毫不逊色,我们不妨称之为“科学美”。进一步说,浮来山甚至可以帮助人们阅读地球、阅读岩石。如果把浮来山的三座峰峦比作千层饼状的三个面包,而面包的皮肤又被自然老人的巨手剥掉了,那么,我们看到的是由厚薄不等、层层叠叠的岩石构成的山体。这些岩石地层,由西向东(未倾覆前是由下向上),越来越年轻,其中的晚辈是形成于4亿年左右的奥陶纪灰岩,位于浮来山东坡;它们的祖辈——震旦纪土门岩群,伏在浮来峰西坡山脚处;俩者之间,承上启下的则是寒武纪页岩和灰岩。
浮来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主要自然景观,大都集中在定林寺附近。从山东坡进山门坊,沿松柏相拥的大道傍峡谷右岸,上行约千米,飞来、佛来二峰南北相对而立,夹在中间的是浮来八景中的清泉峡和怪石峪。定林寺便坐落在清泉峡水阴、佛来峰山阳的高坡上。从门前向南,跨过古藤缠绕的柳桥,便踏进了怪石峪林林总总的怪石之中,但见浓荫蔽日的墨松里,或伏或立、或挺或扭的青灰色奇石,有的如卧地反刍的老牛,有的似临涧饮水的小羊,有的象猛虎,有的赛醒狮,有的象面容慈祥的老者,有的如珊珊学步的孺子……,真是千姿百态,目不暇接。难怪古人赞道:“具体浑成侧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清泉峡在怪石峪东面,石隙中涌出的泉水,连同上游来水,在这里汇集成谭,把峡谷中茂密的竹林滋润的苍翠欲滴。这里最堪称奇的景观是仙书石,即在一块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体兼行草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的大字。用地貌学的观点来看,怪石峪和清泉峡一带,是一处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于寒武纪的张夏组厚层灰岩,向东倾斜几近直立状,从三面山坡上流下来的降水,带着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带有碳酸离子和氢离子的溶液,沿着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孔隙和裂隙,经过持续不断的溶蚀作用,便形成了溶沟、石牙、溶洞和岩溶泉水等岩溶地貌。怪石峪的怪石,就是地貌学所说的石牙,正是由于岩溶作用的精雕细凿,才使这些石牙具有了很强的观赏价值。清泉峡的仙书石,同样是岩溶作用的杰作。灰岩中一些抗溶蚀作用较强的成分,在溶蚀中形成细小的石牙和溶沟,而这些突出的石牙又恰好排列成“笔划”于是就成了“仙书”。至于“书”什么“字”,则纯属巧合。古人认识到“仙书”系石之筋文构成”(《重修莒县志》),应该说已经非常接近科学了。
怪石峪西侧,直立的山岩下面有一个山泉,叫卧龙泉。泉池呈正方形井状,泉口不足一米,丰水季节,泉水漫溢,旱季不枯。泉水硬度较大,将镍币轻轻置于水面,能漂浮数分钟方沉。南侧泉壁下方,砌一尊雕凿精细的龙头,“龙颜”面向东方,左面与泉壁垂齐,仅能看到的它的左脸、左眼和向后飘拂的龙须。传说若干年前,泉内生存一种头生双耳的“龙鱼”(学名鳗鲡),因生于莒地,故名莒龙。后因环境变迁,龙鱼绝迹。自此,取名卧龙泉,以警示后人保护生态环境。卧龙泉西北方数十米处,还有一泉,叫救生泉。据载,清咸丰初年,捻军过莒,乡民避乱于浮来山,因人多泉寡,饮水奇缺,幸有略识风水者,掘地尺许而现清泉,救了众生。乱后遂将此泉名为救生泉。从卧龙泉和救生泉旁出露的岩石地层判断,两泉生成于寒武纪馒头组砂页岩中,从南北两侧山坡上渗入地下的降水,沿着岩石层理,向下运送,在这里遇到新裂构造,原来的地下水通道被破坏,于是溢出地表,行成了裂隙泉。 在定林寺后面的佛来峰向阳坡上,有一条天然造就的通衢大道——“神仙路”,路面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宽敞明亮,不生杂草,行人走在上面,非常惬意,防滑效果还不错。仔细观察,路面纵向排满很细的石条,据说在“路”旁的山坡上,经常有人拣到燕子石。其实这是一条岩层直立的页岩出露带,燕子石中的“小燕子”,便是6亿年前生存于海中的三叶虫的骨骼化石。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岩层的厚薄和古生物的种类,可以判断这些岩石形成时海水的深浅、波动情况和年代。
考察了这些景观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再从地质背景上,研究一下“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长寿原因。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银杏科,是和恐龙同一时代的生物,因此被称为活化石。除了物种本来具有生长慢、寿命长的特性外,浮来山银杏王能经历三千年风雨而今仍枝繁叶茂,也与特殊的地质背景有关:一是地处三山环抱之中、避风、向阳、冬暖夏凉,气候适宜;二是生长在与怪石峪、卧龙泉等地貌和高度相同的灰岩溶蚀阶地上,土壤厚实、肥沃,养分充足;三是基底岩石(页岩、灰岩)的产状,决定了它既可以从高处源源不断的向银杏树输送水分和养分,又不至于太涝和太旱。以上几种地质因素和其它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于是造就了这一世界之最。
浮来山还有一处以龙命名的景观,这就是飞来峰顶端东坡的云龙崖(又叫蟠龙岩)。该崖(岩)分上下两道,南北长近百多米,每道高两米多,恰似两条绣花丝带,束在飞来峰的额头上。从稍远处看去,崖面上的图案,既象大脑回纹,又象堆在一起的猪肥肠,在近处观察,又会发现,这些“回纹”和“肥肠”并不连续,而是分成若干形态各异的“段”或“团”,“段”的长短几十厘米不等,“团”的大小,有的似碗,有的象盆,一律呈灰褐色。关于云龙崖的形成时间和形成原因,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但是都不能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科学的解释。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所谓云龙崖,也是一种岩溶现象,只不过这层灰岩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时代,与怪石峪的灰岩不同,后者形成的早,海水深而静;前者形成的晚,海水浅而且动荡不宁。云龙崖的灰岩,在先期形成尚显“幼稚”的时候,被外力击碎甚至搬运过,后来再次发生沉淀和胶结。当这层灰岩被“抬”出地面后,沉淀和胶结晚的部分抗风化力弱,便在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小溶沟,那些相对老的“碎块”,就突出为小石牙了。考察过程中,我们在云龙崖的一处岩石断面上,发现了“年纪”更大的砂岩碎砾胶结在灰岩之中,进一步佐证了前面的推理。在飞来峰的南端,有风化的花岗岩露头,说明曾经发生过岩浆侵入活动。在其他游客看来可能无趣的现象,在地质学家的眼里,却有可能成为“至宝”。浮来峰西坡的震旦纪土门群岩石地层标准剖面,就是这样一处常人看似“无趣”的地质现象。在这里的一条山沟中,分布着一些南北走向、厚薄不等、垂至于地表的岩层,看上去连荒草都不多生,但就是这里,不仅完整保存和出露了震旦纪土门群中的黑山官庄组、二青山组、佟家庄组、浮来山组、石旺庄组等五组岩石地层,而且是浮来山组地层的建组层型剖面所在地!出露如此完整、连续的土门群地层,不仅在山东省独此一处,就是在华北地区也不
多见。加上这地层倾角大,便于观察比较,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土门群地层的理想剖面。其中石旺庄组灰岩中普遍发育的“树枝状”、“蠕虫状”碳酸盐泥晶细脉,以实物形态记录了距今6亿年左右发生的地震事件,是研究古地震十分难得的依据。正是这些独特的地质遗迹,才使浮来山具有了“地质教学天然课堂”的美誉。
【第4篇】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范例
通过本次<煤矿地质学>的矿井地质实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加深了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野外实习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继续,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与课本的联系,加深了对某些岩石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学有所用。而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不仅更好的了解地层的形成,也将当时课堂上的立体想象给实际化,不再对某些地层感到模糊,大脑里已经有了地层的画面,这样也更好的去和课本枯燥的知识和图片相联系。
为期两天的矿井地质实习结束了,自己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很多的。单从这两天野外实习就发现,地质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在煤矿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里,我要感谢殷明光老师,感谢他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讲解与辛勤付出。希望今后的还能有这种形式的实习,这对我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是非常有利和必须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在快乐中学习,既参观浏览了美丽的山河风景元又增长了专业知识。所以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实习活动。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所得,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争取做到学有所成!
【第5篇】工程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1.实习概况:
2022年6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溶洞之一。洞穴沿290-320度方向延伸,由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巨大喀斯特裂隙发育而成,形成于约0.65亿年至2.3亿年前。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4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6篇】工程地质认识实习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第7篇】工程地质专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本次实习我认识到:本区地层出露较全。从中生代地层开始,除缺失寒武系、奥陶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层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岩浆岩类,沉积岩类以及变质岩类。本区的岩浆活动从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等。所见岩类有基性岩类和酸性岩类。从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方面,本区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岩有千枚岩,大理岩以及板岩。在构造方面,本区分布有四大褶皱,另外还有七个断层。两个大断层几乎将此区分为三部分。区域发展方面,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四个构造层。总体说来本区构造运动较强。
经过6天的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学会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包括:如何通过一块石头的色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3大岩石;如何去测量岩石的走向等等;总之,通过实习后我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