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造林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4篇优秀的造林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造林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篇】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我们于3月29日晚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其中“六老汉”治沙造林的画面始终在我们脑中挥之不去。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几代人。”29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甘肃引起热烈反响。
“沙漠的形成是漫长、复杂的地质和生态过程。而沙漠治理和恢复更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兰州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马妙君教授介绍,“‘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用三代人的坚守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让人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坚持和力量。”
“种树难,管护更难,‘六老汉’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硬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决心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怀着对生命科学的向往,李淑艳去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一年的专业学习让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生科学子,我们的学习是要保护生命,治理和改善环境,我将尽自己所学,积极投身于荒漠治理事业”。
于雪姣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每年春季经受沙尘暴的“洗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得知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后,她第一时间将新闻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她说:“‘六老汉’三代人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我们身边人积极投身环境治理的缩影,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们年轻人要向这六位老人学习,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去做对家乡、国家发展有益的实事,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同样是武威人,任彦旭离“六老汉”更近。他在古浪县黑松驿镇工作,看到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报道古浪治沙“六老汉”的故事,他感到十分骄傲。“‘六老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发扬他们的治沙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延忠看完“六老汉”治沙事迹后,倍感治沙光荣。20xx年,何延忠带领员工老小两代人驻扎敦煌阳关的风沙口库姆塔格沙漠,治理危及阳关的沙害水患,创造发明了以水患治沙害的“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来,为沙漠增一片绿。”经过何延忠等两代人近20xx年的努力,目前敦煌阳关生态治理面积达134平方公里,新增可利用水达20xx多万立方米,保护受益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每年汛期阳关泛滥成灾的洪水泥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吞噬阳关的沙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
王焱是甘肃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为“六老汉”“献了家庭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感动,也亲眼见证了自己驻村帮扶的父老乡亲们,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一点点修建成层层平整梯田的事实。他说:“八步沙‘六老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了我们张安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的一生是同黄沙抗争的一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级研究生李宁被“六老汉”治沙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说:“沙漠上映照着绿意的树苗,是三代人的治沙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金山银山,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为建设绿色甘肃树立了榜样。”
情系大漠写春秋,薪火相传志越坚。“六老汉”三代人承包沙漠,以身许沙,守住了古浪的绿色底线,铸就了一道坚守的生态屏障,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唱响了一曲令人动容的生态文明壮歌。
时代楷模20xx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是什么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20xx年,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20xx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xx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xx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20xx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xx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xx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xx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第2篇】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这几年,全球各地都有极端天气状况的发生,有的国家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国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还有的国家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种种可怕的自然灾害,这都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所以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提高了重视程度。我呢,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环保小公民。
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总要参加由园林局组织的植树造林的活动。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动物园,领取了一棵属于我的小树苗。来到种植地后,我和爸爸、妈妈每人拿一把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地刨起土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刨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接着,我们又一起把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深怕伤害了小树苗。妈妈双手扶着小树苗,我和爸爸又拿着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地把刨出来的土填进去。填一会儿,踩一踩,要把土踩实了,就这样,我们反复地做了几次。我们的小树苗终于能够笔直地站在那里,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那么精神,那么可爱!最后就要我为小树苗浇水,让它能够吸取养分,快快成长。
看着我的小树苗,虽然我也觉得很累,但是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为地球妈妈增添了一根绿色的头发。将来我的小树苗一定会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它会保护地球妈妈,让妈妈变得更年轻,更漂亮!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丽!
植树造林
【第3篇】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上我们于央视一套观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首播,其中六老汉的身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及学习。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代楷模发布厅》先进事迹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3月20日,行走在靠近腾格里沙漠的北部沙区十二道沟造林点,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哼唱起古浪民间小调。
从八步沙造林点一路向西来到十二道沟,一路的风景早已与小调中的描绘大不相同。
返青的花棒、梭梭、沙枣、柠条密密麻麻地扎在八步沙,大片的草方格整齐地压住了流动的沙丘,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繁华的“沙中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这一切都源自38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顽强拼搏,战风沙、斗荒漠,用“耐心、苦心、坚持心”创造出的绿色奇迹。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20xx年,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20xx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xx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xx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20xx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xx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xx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xx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20xx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第4篇】植树造林心得体会
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我们用双手种下一棵树;明天,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会少一点。让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回一个绿色的家园吧!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文章吧。
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春意盎然,恰是植树的好时机。与此同时,象征着孕育绿色生命的植树节也应运而至。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绿化意识和文明素质,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贡献力量,奉献绿色,收获希望”植树节主题活动,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爱绿护绿,争做绿色使者。
一、活动安排:
1. 由年级学生会宣传部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并向各班级发放植树节相关倡议书,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提高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爱树护树的活动的热情;
2. 确定植树的班级、树的总量;
3. 准备浇树种树的水桶、铁锹等;
4. 统一规划学校分配的植树场地,落实到各个班级并确定各个规划场地的种树量;
5. 活动前期对树种的选购;
二、活动背景: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同学们为春天增添一抹绿色的热情。3月12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系里面在3月12日开展“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的活动号召,同时也为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环境的“对话”,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达到激发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热烈情感。我计算机系08级将在3月12日组织全年级同学们开展“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的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
三、不足方面:
本次活动总体来说虽然顺利结束并取得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 宣传不怎么到位。虽然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本次活动不了解。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各个班级的宣传没有落实到每位同学身上,活动时间安排仓促。同时我们实践部的宣传也不是很到位。
2. 对植树技能的认识不足,植树工具有限,场面略显混乱。在活动结束时各班同学缺少一个正式的交流平台。
3. 活动在各部门或实践部成员安排上不够合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会吸取本次活动中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以为同学服务为宗旨,继续努力,创造出好的成绩。
四、活动意义
此次活动是我们计算机系08级团委学生会实践部在 20xx年新学期开学以来的较大的活动,同时也是我们今年一系列团委学生会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活动的顺利展开,为我们以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们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作为团委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我们应该切实得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应该发动广大的同学,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更多的事情。
正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热心的同学,我们的工作怎么才能如此成功。大家努力团结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就是要带领好大家,组织好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实实在在的做好自己的带头作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感受到学生会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更好的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
此次活动同时也对我们实践部内部成员的相互协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家共同协作,各位青年志愿者也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加强社会实践部成员各项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说到植树,眼中浮现的是绿色、是希望、是春意盎然、是生机勃勃。种一棵小树,播一片绿色;撒一地花籽,赏一片花海,这是我加入太原晚报义工群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植树活动。从出发我便开始了分分秒秒的期盼,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到达漫云山,乾元跑马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嘱咐大家一些植树时的注意事项,并按组分给工具和树苗。山上几乎没树,只有一些看着灰蒙蒙的灌木,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为自然增添一抹绿色的信念。我们顾不上挽起袖子,顾不上带上手套,直接奔向马道一侧的小山坡上,在小道边上挥锹铲土。心里想的容易,可真正动起手来才发觉并不是那么简单。由于气候干旱,山中绿色植被少,严重缺水,土壤表面覆盖着浅黄的浮土,底下全是硬结的石块,铁锹在土壤中简直是寸步难行,不一会儿大家便挥汗如雨。你累了换换我,我困了换换你,有经验的帮着没经验的,男士帮着女士,纵然土中埋无数坚硬的石块,也阻挡不了大家植树的热情。十分钟过去,树坑才比碗口大,大家不禁有些挫败感。这时我们队的队长拿来一把神器锄头,阳光下的小高抡起锄头刨向树坑,顿时显得威风凛凛,树坑中的石块也瞬时瓦解。土壤被刨得疏松,用铁锹铲起来就轻松的多。转眼小高便不知去向,人群中一找,才看到小高已然抡着锄头帮别的小组锄土刨坑,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这位职业义工的无私精神也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终于在我们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之下,两个标准的树坑出现在眼前。大家兴奋的拿起树苗放入坑中,一人扶正,另一人则小心翼翼向坑中填土。将土壤填满踩实后,我们还找来两块大石头摆在树坑旁,举行了小型的奠基仪式,大家开心的笑着,欢乐的气氛飘荡在空中。看着刚才刨出的土又一点一点重新填回到坑中,只不过坑中多了一株嫩绿的生命,新生的感觉油然而生。放眼望去,整条小道上大家锄的锄,铲的铲,不分你我,互帮互助,干得热火朝天,俨然一幅工农红军开垦荒野的景象,大家的内心更加热血澎湃。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带着这份感恩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我们的期望。眼前这棵幼苗,用我们爱心作成长的水分和养分,盼它早日茁壮成长。希望过两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希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郁郁葱葱和硕果累累。我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树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植树中有累也有乐,有苦也有甜,植树是累的,但汗水是甜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会继续努力,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一份绿意,为美化环境增添一份小小的力量。
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植树节这天,天气爽朗我们来到了**坂头水库,用锄头和铁锹为荒山披上绿装。前几年,由于森林遭到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已经对我们进行了惩罚。我们不会忘记98年的那场大洪水,它冲毁了多少家园,它带走了多少可贵的生命。我们不会忘记北方的沙尘暴,它掩盖了晴朗的天空,它让出行的人们头顶塑料袋。现在我们意识到了大自然的愤怒,我们要植树造林,我们要造三北防护林,我们要在长江源头造林,我们要在黄河源头造林,我们要在全国各地造林。中国森林面积小,资源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1990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246亿公顷,人均约0.107公顷,而全世界森林面积约40.49亿公顷,人均约0.8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12.98%,而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中国森林蓄积量91.4亿立方米,人均约8立方米,而全世界森林蓄积量约3100亿立方米,人均约72立方米。而南方是多山的地区,不少山地坡度很陡,雨量多并常出现暴雨。因此森林对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护沙、调节气候,减免洪水灾害和下游河流、湖泊、水库的淤积具有更重要作用。这些让我们更了解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用双手种下一棵树;明天,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会少一点。让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回一个绿色的家园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看到一棵棵树苗植根于祖国大地,用绿色回报人类时,我想到了怎样树人,怎样才会使人生更有意义。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为什么活着?”……这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有意或无心地思考过、反问过自己吧。当我看到产房里新生婴儿之啼哭,年轻母亲亲切的安慰,我深信,人生是必有其意义的。当我看到大地上各种生命自由伸展,到处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我深信,人生是必有其意义的。当我看到青春少男欢乐之歌谣,青春少女美丽之笑靥,自由小孩之嬉戏,良朋好友之聚会,我深信,人生是必有其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奋进中!全力投入重任,去变革落后的事物,推翻邪恶的力量,推动生活的前进!在搏击中前进,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中。孤立的个人,没有意义。只有在人与人的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中,人生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人生的意义,也深深蕴含于平凡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干好每一件具体工作,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享受各种各样生而为人的乐趣。不是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吗?愚蠢的人,不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生活中久受磨难的人,怀疑人生的意义。自私自利的人,嘲笑人生的意义。而智才则告诫每个人:人生自有其意义!这种意义,在于热爱,在于创造,在于奉献!人们啊,热爱生活、创造事业、奉献社会吧!你将会领略到生而为人的无尽乐趣!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首先须依赖于对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是作为人类这样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分子,都必然的'要依赖于这个整体而生存,谁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整体。作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他都会无法产生,无法生存,更无法使生命延续。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个人在依赖别人的同时,相对于其存在,他也必然会对别人产生或大或小的某种作用:或者为别人带来利益,或者对他人造成损害,这也就是所谓的个性。但是,个性总是要溶解在社会的共性之中。谁也离不开这个社会。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幸福做出自己的奉献;作为个人自身,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也有责任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有价值的人生,成为能够为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的生存。
就一个具体的人来讲,他总是要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来衡量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无论人们的世界观多么不同,他都不可能以自己作为衡量自己存在价值的尺度。母亲的喜悦在于孩子的成长,教师的欢乐在于学生的成才,医生的欣慰在于病人的康复。许多著名的人物都这样解读过自己对生存的感受:曹禺先生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讲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爱因斯坦也讲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既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而更多的伟大人物则是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解读了人生的意义:雷锋、焦裕禄、郑培民,举不胜举的英雄们用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奉献与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展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