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第一心得范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综合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老子心得体会6篇

发布时间:2023-06-19 14:57:02 查看人数:6

【导语】老子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6篇优秀的老子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子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老子心得体会

【第1篇】读《老子》心得体会

人为啥有杂念?因为你有分别人的好恶,有差别的取舍等私心。老想着这些,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想要求得这个,想要逃避那个,……你没有泯然自尽的平怀,怎么能够体道?

不要锋芒毕露,还是和光同尘更安逸。

道给人的启示就是这样,你要平凡自然地活着,和万物百姓一样无二无别,不要厌烦,不要逃避,不要对平凡的生活感到无趣苦恼。能和光同尘,就是心归大道,处平常而不生异念,自然宁静,生命也就安逸了。

明智的人顺天道,不智的人拉风箱。

天地本来是静静的,天地间的人也应该是静静的。平静的日子任其平平静静地流,不要人为地搅动。人人都按照人的本来清净不动、无染无乱的心灵做事,会很好。

圣人不怕死,反而不会死,圣人不争抢,反而非他莫属。为什么这样?辩证法就是这样显示,信不信由你。不只是圣人,谁也是一样。想那战场上,枪林弹雨,战士们不是因为怕死才没死,而是因为不怕死才没死。心底无私,气定神闲,子弹到了跟前也得绕开;如果怕死,还未开火先湿了裤子,子弹还没到,神先散了,魂先掉了,哪有不死的。就是真的没死,也等于死了一样。若是英雄,就是死了,也会流芳百代。英灵在世上像鲜花那样盛开,怎么能够说他死了呢?

像水那样做人,一定能成功。

老子说,我没法明晰地告诉你道的具体形状,因为这个道无形无状。如果非要我说不可,那么,我请你观察水。

水有形却是无状,谁也不能说水是方的或是圆的或是锥形、菱形的,你把它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你把它放在圆的容器里,它就是圆的。它柔弱得好像没有自己的性格,好像谁都可以欺负它一把。垒个土坝拦它,它就蓄止不动;举起刀剑劈它,它就乖乖受着;你把它弄碎了,它就像珠子那样圆润,你把它弄长了,它就像蛇那样滑行;它遇热成汽,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溶。河由它淌成,海由它汇成,井有水才是井,泉有水才是泉。谁都愿意向着高处,唯水无论你把它提到多高,它都向着卑下处。

老子说,居善地。哪里是善地?能容纳你的地方就是善地。与你相容的地方就是善地。对于水来说,无处不是善地,水是随遇而安的,流到哪里都行,无论那里多么低洼,多么凹凸不平,它都会默默地把它填满、抚平,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痕迹。人,你的心胸就是大海,山大的事情,珠穆朗玛峰那样的大事,沉在心海里,应该连个芥蒂大的疤痕也留不下。心静如水,心如止水,心就是水,水就是道,道与心在这里相合相契。

老子说,心善渊。心像深渊那样。深渊,水多水深水静,里面有大鱼,有蛟龙,映日映月,大鸟从天空飞过,渊底就会留下鸟翅的刷刷声响。因为太静了。你的心境能这样静吗?是能一会儿还是经常如此?是没有事的时候能,还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一个人,做到心如止水也许不难,难的是能把天大的事看小,能把巨石像纸片那样抛向天空,能够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能够对敌人的打击谩骂等闲视之。如果真能,那么你离得道不远了。

老子把人当水看,水是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就像水与水相交,两股水或者不论多少股水汇在一起,就不再有分别。人行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可是却很难像水那样相溶相亲。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一人是龙,三人成虫,嫉妒心、猜疑心、贪心、杀心、还有那何其毒也的狼子野心,这个心,那个心,都来排挤、啃噬人的爱心。多可怕!所以老子谆谆教诲: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感人;施政,要像水那样,走到最底屋、最远处,走到人心的深处,只有得了人心,才能谈到治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如果像浮在水面上的干皮瓠瓜,哪怕你在上面涂了好看的颜色,也与那底层的事物不相干。老子说,水见机而行,人也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坐失良机的事都是人造成的。水不,有谁见过大堤开了口子,水还愣在那里不动的?水的能量是随时随地可以体现的,人要是做起事来,要是能像水那样就好了。

日骄则偏,月满则亏,弦紧则断,神散则死。

人怎么能够沾沾自喜,怎么能够妄自尊大?

人怎么能够不可一世,怎么能够专横跋扈?

人怎么能够忘乎所以,怎么能够不自量力?

功遂身退,老子说这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办法。老子不是让你遁世深山,而是让你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持名。任何时候,都不要失了你人的平等本性。

你要是修炼,老子说,就更是如此。你要是追求那些虚幻之象,你就会走火入魔。你要是贪婪那些虚幻之象,你就会神魂颠倒。你应该静静的,心无旁骛,不追求什么,不贪婪什么;美女来了,与骷髅同样看待;金钱来了,与粪土同样看待。修炼到一个境界,你喜欢什么它就来什么,你追求什么它就给什么。它来试验你的欢喜心、贪婪心、嫉妒心;甚至它还要挑逗你的杀心,撩拨你的色心,看你动不动心。你心一动,前功尽弃。

在你回家的路上,就像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样,也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也要战胜数不清的魔鬼,才能取得打开家门的钥匙。有多少人死在半路上,有多少人与魔鬼同窟,有多少人反认他乡是故乡!

不得不警惕呀,你也许正在向自己举起屠刀。手起刀落之时,地上那是谁的头颅?

美丽是一口陷阱,管好你的「六根」。

但是要想得道,就不只是节制欲望的问题了。五色、五音、五味,都是因为人的五官感知才引起的。瞎子以为太阳像个铜盆,聋子以为音乐跟柳条无异,失去味蕾的人吃什么东西都是一个滋味。不是五音撩拨你的耳朵,是你的耳朵追求华美。外面一杆旌幡随风飘动。一僧问,是风在动?是幡在动?有的僧答风动,有的僧答幡动。惠能法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那是你的心在动。

在佛看来,一切皆心造。

佛把眼、耳、鼻、舌、身、意唤作六根,由六根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这六尘也叫六贼。六贼不去,心宅难安。六尘不去,六根难净。

修道也是如此,关键还在于修心。

咋修?有目不视,有耳不闻,有鼻不嗅,有舌不尝,有身不触。

五色自缤纷,五音自缭乱,五味自飘动,我心自清静。

不以财宝为财宝,财宝与粪土无异。对酒当歌,心波不起微澜,酒也不是酒,歌也不是歌。

还是惠能大师说得好: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

这样就能来去自由!

吃亏是福

我们都看见过海。海是那么大,浩渺无边。有谁不惊叹海的阔大壮观?可是,海是怎么形成的?海是低洼的,而且不是一般的低洼。

海因为低洼,才能容纳千江万河。

海因为低洼,才壮阔无比。

海因为低洼,才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

人能不能跟海学点什么?比如说,人的胸怀是不是该宽阔点儿?

海里有鱼无数有龙无数有海藻无数有海豚海象无数,可是人心里有时放不下一粒芥蒂。谁说了我不好听的一句话,谁给了我一个白眼,谁把我的一颗苹果偷吃了,邻居把垃圾扫到了我的门口……所有这一切使我不舒服;领导对我笑了那么一笑,这一笑深不可测,所以我失眠能怪我吗?本来该我当科长,表都填了,上级也考察过了,可是,最终当上科长的是我的对桌,你说,这能不生气?

可是,人还可以换个样子活着。

大公无私的是人,奉献爱心的是人,救死扶伤的是人,杀身成仁的是人,至诚至信的是人,虚怀若谷的是人……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有个给你算总账的在天上看着你,这就是道。道既能惩罚也能褒奖,想占便宜的,偏要让他吃亏;能吃亏的偏让他占便宜。想得到的偏要让他失去,不想要的,天上偏掉馅饼;舍不得种子的人,秋后就没有收成;杀死母鸡的人,没有鸡蛋可煮。晚上多吃了一块年糕,半夜里就要胃疼。世上事物是一根长链,因和果扣扣相连,无因无果,无果没因,可以倒果为因,也可以倒因为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遵道的一定成功,背道的一定失败。

少说话!老子这句话可谓语重心长。

老子拿风雨作比。老子说,特大的风刮不了一早上,特大的雨也下不了一整天。为什么?凡是特别暴烈的东西,都不能长久。脾气特暴的人,生命不会太长;世上的暴君大都短命,施行暴政的王朝也别想呆得过久。为什么?天地不容。为什么天地不容?因为天地都不能使大风大雨保持长久,天地能让人那么暴烈地存在下去?

还有更内在的原因,老子说,那就是道是没有嘴巴的。

谁见过道说过一句话?可是,世上的事物都按照道的规矩走。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归纳着包括天地在内的所有的事物,道不说让你死,是该你死时你一定要死,道不说让你生,你是符合了道才生。道是无私的法官,手持律条,谁犯到哪一条就把典律翻到哪一条。

老子说,是荣是辱,是福是祸,是吉是凶,是死是活,就看你的选择了。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就温,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还有句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上的事情都是归了类的。你的心朝向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

老子说,你要是爱说话你就说,祸从口出你别怨我。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大不了你应诉到法院。你想发疯你就发疯,总账早给你记清。

老子说,说话到底还是个小事,关键还在于你那颗心。为什么要你少说话,就是怕浮躁的容易动情的易于与世界其他闲杂事情闲杂人等勾连的话语影响你本来就不太沉静的心灵。很难想象一颗浮躁的心灵能够与沉静的道相和相契。一颗心若是不与道相和相契,那就必然要与别的不好的东西混在一起,这就有点不妙。

因为与道相和,才能得到道的接纳,才能得到道的呵护。

相反,如果你失了道失了德,那就只能跟渣滓成为一类。

不要抬高自己,爱自夸的必遭贬低。

跷着脚跟是站不稳的,跨出的腿太大反而不好迈步。

老盯着自己的人他看不清别的事物,老自我显示的人反而名声不好。

爱自夸的人反而使自己的功劳消失,爱自我炫耀的人反而不被人尊重。

这些在道看来,就像吃剩下的饭和身上的赘瘤一样,只能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做。

某些人之所以自高,是因为这些人忽略了还有比他更高的人。人类之所以自高,是因为人类忽略了还有比他更高的东西。比如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准则,为什么它是准则,而人不是准则(人是多么希望是啊),是因为道这东西从来不自以为是,从来不夸功,从来不自觉了不起,反而它把这些看成是吃剩下的饭或者是身上的肿瘤赘疣。

想靠近道的人,该怎样想?怎样做?

如果说道看不见、不好说的话,那么天,大家都能看到。天大不大?天大。因为世上的事物都在它的范围之内,辛稼轩做诗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说星的远,并不是真的在天外。因为天的外面还是天。天骄傲过吗?天自大过吗?天有哪天不高兴了吗?天有时要下雨,有时要打雷,有时还要下冰雹,有时还要让两个行星相撞,可是,这并不是天的过失。天是按照道的眼色行事。

如果说天离得远,仍旧不好捉摸,那么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吧?岂止是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有谁能够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呢?我们依附在大地上,由大地提供给我们粮食和水,由大地安排我们的栖息地,生时大地供养,死后在大地上安卧。就是烂也要化成泥土。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脚下滥挖滥掘,但大地却没有趁机把我们按在地下。我们肆意地欺负大地,把腥臭的大便小便排在地上,把痰吐在地上,把凡是不要的东西不管好的坏的都一股脑儿地丢弃在地上……大地不但从没说过什么,而且还化腐朽为神奇,把所有的垃圾都化成了肥料,化成了泥土,变成自己的东西,反过来再供养人类。这就是地的道德所在。

一生常随两件宝:以重制轻,以静戒躁。

老子说得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你是个修道者,得道之人可以像云团那样擦着山上的草尖飘浮而走。这是轻吗?是轻。但是修道者也可以重,一屁股坐在地上,九头牛也难以拉动。这是重吗?这不是重。这仅是功夫而已。那么什么是重?你一颗不动的心才是重;什么是静?你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才是静。心是个最容易浮躁最容易漂移最容易因情而动的东西。老子说过,宠辱皆惊。遇到害怕的事你害怕了,遇到高兴的事你高兴了,遇到生气的事你动怒了,遇到悲伤的事你垂泪了,遇到痛苦的事你难过了,遇到新奇的事你心跳了,这都不行。

一个小和尚,当然这是后来的故事,小和尚看到一个姑娘,心动不已。他问老和尚,那个姑娘是什么?老和尚说,那是只老虎。老和尚这样说是怕小和尚心不宁静。他把姑娘说成老虎是为了打消小和尚的念头。可是,这小和尚,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他想的就是那只让他动情的“老虎”。

老和尚没说错,正是姑娘这只老虎把小和尚的一颗宁静之心吃掉了。

这个不动之心就是修道人的辎重粮草,走到哪里也不能丢掉的。

会走路的不留行迹,会说话的不留瑕疵,会算账的不用拔弄算盘珠子。

用不着上门闩,而没人能够打开才算是懂得关闭,用不着用绳索,而没人能够解开才算是懂捆绑技。

所以圣人善于拯救世人,而无人被弃;圣人善于拯救万物,而无物被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承袭了大道之明,得到了大道的真谛。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的镜子。如果不爱老师,又不把可供借鉴的镜子当回事,再有智慧也是身在迷中不知迷。这是要妙所在,必须牢记。

老子说,世上的事物,本来千差万别,各有天性,不可能让它们随着谁的旨意改变。再说,世上的事物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相比较后才有的鉴定。有前才有后,有暖才有寒,有强才有弱,有成才有毁。一切万物都是两个方面结合着均衡运化的。因此人事上也不能只执于某一端,那是一厢情愿。

一切都在那里自然存在着,一切都按照它们各自的天性发展着,用得着谁来执著于他的一厢情愿来搬弄它们吗?偏来搬弄,搞了些强加于物的东西,不是反而把事情弄乱了吗?

老子的忠告要牢记啊!大智慧的人不要偏离了天道自然的规律,而执意于主观偏激的追求,喜好不合质朴的奢华排场之风,求取极度的安泰。这自然的发展,都有它自身的平衡。比方说凡人皆有生又有死,生死两方面构成了人生的平衡运化。你总不能像秦始皇那样拼命抓长生不死药,只执于生这一端而不去死吧?而甚、奢、泰,都是违反了中道平衡的另一个极端。是不明智的追求啊。这些人为的追求终于会招来物极必反的失败。

你看,太阳每天都在默默照耀,天下万物都在它的抚爱之下,连月亮的光星斗的光都是太阳光的折射。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没了太阳,那是个什么结果?天地当然是一片黑暗,但是仅是黑暗吗?一切生命无论多么凶猛的动物还是多么高大的植物包括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都会即刻死亡。没了色彩,没了生命,所有的生动、灵动、激动、感动,所有的鲜活、鲜亮,都不复存在。这个世界只能是一片死寂。这样看来,太阳的功能大不大?功劳大不大?大得不得了。但是,太阳什么时候炫耀过自己的功劳呢?什么时候有过怨言呢?不管是赞扬它,还是诋毁它,还是无视它,它都在那里一如既往地默默照耀。不只是太阳是这样,容纳太阳的天空也是这样的,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大地也是这样的。它们同质同功,生育滋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本来很大却从来不自大。这就叫“天不私覆,地不私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所以老子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所以人别贪那个小便宜,大便宜也别贪。一个贪字就含着祸呢。

所以人别被一时的困境压倒,更不要因此而绝望,因为事物仍在不断转化着呢。

所以人别得一时之宜而在那儿翘尾巴,尾巴任何时候不能翘。你有啥可翘的呢?你觉得了不起?你这一觉了不起,你就已经不了不起了,已经走向反面了。比你了不起的人不是很多吗?他们谁敢翘尾巴?谁翘尾巴谁就被掀倒。被掀倒的那些人都是因为翘了尾巴,你还不吸取教训?

再说,你那些不了起的资本,从何而来?上边没人领你,下面没人捧你,你能行?你以为天没帮你的忙,地没帮你的忙?你并没在这个世界之外,你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仇人也对你有好处。因为有仇人在着,你那颗心就不敢有丝毫的疏忽更不敢有丝毫的造次,他是在从另一个方面帮着你成功。所以,这个世界是值得你感谢的,值得你敬畏的。这样一想,你还翘尾巴吗?

自从你降生的那一刻,你与这个世界就构成了一种关系。相互交融又相互排斥的的关系。你顺应它,依附它,感知它,感激它,你就成功;你自以为是,自恃其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把尾巴当旗帜高高翘起,那就只剩下了失败。

“强梁着不得其死!”

老子的话可谓振聋发聩。

凡事心怀满足,适可而止,就可以安命无灾,长保不辱。

所以老子说,知足的人,知道把握分寸的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人,才能够避免灾祸,才能够保住人的根本。舍本求末,本失末无。

可是,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人有病,人还不以为有病,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

谁的世界是真实的呢?

都以为自己明白,其实都在糊涂之中。

为什么总有争论?为什么总有战争?为什么到处矛盾重重?

就是因为有差异,有分歧,有看法。

都以为自己对,都想着以自己的是来证明别人的非,都想把自己的是强加给别人。结果怎么样呢?说不服时,就压服,压不服时,就征服,征不服时,就冷战。最好的结果是谁也不理谁,但谁也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

学会往外扔,才能有所得。

人最大的恶习,就是像瞎子摸像那样,容易用自己主观立场的印象、感受、判断、以为、好恶、美丑等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事,其实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一定符合世界或人事真实的情况。这又很像古人说的失斧者,自以为是邻人所窃,故而看邻人怎么都像贼。后来自己又找到了掉在山上的斧子,再看邻人,又怎么都不像贼人。其实,邻人的真实心境,你能自以为说得准吗?

只有彻底抛弃你的种种主观知见、偏见,世界平等的真相才能在你内心展现,看人看事看物,也不再有好坏、高下、美丑、生死、贵贱等等的喜好与厌恶,偏执的人也消失了,平静清净的心便升起了,你也就在道中了。

一天扔一点,或者一下子全扔掉。说者好说,真要扔掉,别说一下子全扔掉,就是一天扔一点,也不容易。这样扔下去,有一天你感到心里清静了,看见你的仇人不冒火了,说明你找到感觉了。

成大事的人,要诀就在己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说:“那好,我就来告诉你圣人的做法。对人治理国家,容易得很。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私心。《礼记》上怎么说来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私心,就会是一个受到众人欢迎的人;一个君王若是没私心,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欢迎。不是这样吗?为什么有的人人缘好,有的人人缘坏?就是因为有的人少私心,有的人私心重。

老子说,这人一生下来就预示着死。不死是不可能的。在人这一生中,生长占一个阶段,衰老占一阶段,死亡又占一阶段。而这死亡是怎么死的呢?老子说:“人之生生,动之死者,亦十之有三”,意思是说,为了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到底怎么回事?老子接着又说了一句:“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

为了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这样,他那颗心整天缩成核桃样,像是被狗反复啃过,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

你要是养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远离死。老子举了好几个例子,说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会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枪,就是遇上,刀枪也不伤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没法了。

养生,在老子看来,并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经不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生死这一关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够长生。没想到长生,反倒能长生。一心想着长生,反而死得快。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带现象。

因此,我们人应该感恩,感谁的恩?父母的恩,亲戚的恩,朋友的恩,邻居的恩,所有人的恩。我们谁也离不开谁,甚至包括敌人对手。是他们逼我们思考,逼我们聪明,逼我们少犯错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柳宗元才说出了“敌去招过,敌存灭祸”的话。

但仅仅感恩是不够的,还要报答。报答父母,报答师长,报答社会。因此从懂事起,就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这个社会,不断培育自己的爱心,来爱这个世界,来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爱多了,仇恨就少了,爱多了,烦恼就少了,世界清平,家家和睦,人人自在安详,那这个世界会有多美好啊。

所以老子要人们,把眼光看得远些再远些,把心眼放得宽些再宽些。你方正,却不要以此来卖弄,更不要看不起别人。你聪明,也不可锋芒毕露,以免无意中伤害到别人。你直率,但不可放肆,直率一放肆,就会自我膨胀。你心地光明,但不可以此来耀人的眼目。你来耀人的眼,别人就会疏远你,那样,你就是有光明又有什么用呢?这就说明,你的优点运用不当,就转变为缺点了。

真正能做大事的人,从不轻易说大话;真正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从不轻易许诺和自夸。他们总是以做艰难之事的心态来把每一个细节小事,审慎认真地做好。这才是伟大人格成就伟大事业的榜样啊。

有好多的鱼看到那么多鸟在天上飞,也想跳出水面。有的还真跳了出来,可是怎么样呢?河岸上的死鱼能回答吗?

鱼死了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到死也大睁着眼睛,死鱼眼中仍映着天空中飞鸟的影子。人也是如此,整天依着自己的意志或者脾气行事,偶尔意志和脾气与道相随,有了一些成绩,就以为是自己功盖天地;在意志和脾气与道相悖时,肯定一败涂地。这时,他不是总结经验教训,改变自己而归向大道,反而怨天尤人。这不是和死鱼一样吗?

读《老子》心得体会

【第2篇】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范文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好处。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范文

【第3篇】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第4篇】老子十八讲心得体会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这个时候算是得“宠”了吧。通常,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骄”气,甚至还会表现在行动上,读后感《老子十八讲读后感》。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该更不能对别人颐指气使。生活的路,难免有起伏,有波折,有得“宠”的时候,你知道就没有受“辱”的时候吗?也许换一任领导,某件事让他看不顺眼了,炒你鱿鱼了,这也不是一点没可能的事。“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富明日穷,今日穷明日富……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当中的,所以得“宠”的时候,不可得意忘形,当受“辱”之时,亦不可失落,更不能万念俱灰,韩信当初都能忍受胯下之辱呢!保持平和的心态,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其实在我们实施教育的时候,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同样也要做到“宠辱无惊”。你在教育学生方面取得成绩了,你的班级各方面都比别的班出色,那么,你可以说就处于一个“宠”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状态中,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反之,则不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切,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更为清晰地看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地成长。

王蒙说“一个人能做到宠辱无惊:他很镇定,他有定力,他有静力,我自岿然不动。不管你对我今天都说好啊好啊,我还是这样,说他不行了,不行就不行了,我还是我。要是做到这一点是太理想了,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即使做不到理想中的“宠辱无惊”,那么,最基本的还是要做到的。

好象有的人天赋很高,很容易就做到了。可有人有时候道理讲的很清楚,却做的不是很到位。事业是大局,就不可因小失大。只看到个人,眼前,或者说连实际也不懂,不明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懂如何顺势,借势,循序渐进,变通,不仅办不成事,而且会事事受阻。一些根本是天方夜谭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谈何容易。

不知道那些遇事更简单反应的人,如何能走那么远。也许是被当棋子使,枪使的性格,在特殊生态下,更容易利用和驾驭的原故。不过以事业为中心,面对复杂局面,如果没有三下二下,用不好也会成事不足。带兵打仗,性命相关,但不可用这样的人。如果求控制,为舒服,周围弄堆简单的人,会做起事来,处处不得心应手,事事操心,也于已于事没什么好处。还是要用些能成事的可用之人。看大,不看小。

想到藏锋露拙那句古话,这招式其实是深谋远虑的方法。看到那么多人,能够附和,接受指鹿为马的现实,做的那么容易,却也是感慨万分。活在长短不一的人群中,必然要学会这招。为了糊口,也没必要较真;为了做事,较真也没用;为了好玩,也应该逗着玩,错不在你;

忘记招式,少看几步是笨;知道招式,做不到,是应运不老到;远离纷争,静静应对,少言多做,牢记于心,尽量做到,或许会多看几步。先生存下来,才可说往远处走。不要忘记心中的目标,更要学会在环境中灵活,减少阻力,顺应变化,边走边看,保存而后顺势而为。

老子十八讲心得体会

【第5篇】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第6篇】老子道德经读后心得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老子道德经读后心得

老子心得体会6篇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那时,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老子范文

  • 老子心得体会6篇
  • 老子心得体会6篇6人关注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