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两会心得体会之农村教育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两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会心得体会之农村教育,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第1篇】两会心得体会之农村教育
导读:其次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对教育的投入对家庭收入而言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家庭因此而返贫。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好多农村娃辛苦念出来,找工作难,就是找到工作工资还不如普通农民工···
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们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作为当代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努力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同时,我也在关注着这个最近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会” 。对于两会,由于专业以及学生身份这两层原因,我更多的是关注两会中提到的医疗和教育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两会中提到的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些感想。
自两会召开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教育。而其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便是与我自己息息相关的很重要的话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观点,此观点一经曝光,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点燃了舆论的沸点,指责与诟病接踵而至,将政协委员推至舆论审判的法庭上,轰动效应不言而喻。很多人表示这无疑是对农村孩子的不公平的行为。
然而在批评这个观点的同时,我们的视线也应该转移到她所表述的深刻现实。就现实情况而言,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农村的教育硬件以及师资水平都不是很高,所以说农村娃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不容易。其次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对教育的投入对家庭收入而言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家庭因此而返贫。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好多农村娃辛苦念出来,找工作难,就是找到工作工资还不如普通农民工,投入与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最后就算在城市落脚了,融入城市也是个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也是难上加难。家庭指望不上,靠自己需要多少年还是个未知数。
农村娃到底上不上大学?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决策权是在自己的手里,把握每一个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于我们中国的一些孩子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来说,也许考上好大学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唯一的一条道路……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能以更加好的形势培养出更能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第2篇】两会之心得体会—聚焦教育
在每年的国家和地方“两会”上,教育问题都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学前教育、中小学生减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和讨论,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最首先的,我想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结构有问题,下面我将慢慢阐述我的观点。
在关于学生减负的问题上,中小学生“减负”喊了多年,却越减越重。今年,“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市政协委员戴秀文认为,目前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就业和生存竞争压力的前移。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合力,才能为青少年创造合理、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永博明教育研究院王永江老师表示:“减负不成的根源在于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只有改变了教育评价方式,喊了多年的减负才有希望。”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指出,只有极大地提高入学率,变竞赛类的选拔为分类性选拔,让大家通过分层分类的不同读书路径实现不同成功,减负才能有望实现。
其实以上三人说的都是一回事,就是中国教育结构的问题。第一,社会就业和生存竞争压力之所以前移,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构过于单一,教育主要偏向于学校教育,并且学校教育本省有偏向于科学家教育,可是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科学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分子,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社会就业和生存竞争压力问题。第二,减负的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而在于只有高考制度,评价与出路均过于单一化,如果有更多的高等教育道路,人们自然不会都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在很多国家中,只有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才会选择大学,而他们的职业依然给他们带来富裕,这样路多了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竞争,也就自然没有那么多负担。那么,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使得大学与非大学高等教育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质与量的不平衡。第三个所指出的与第二点类似,不再赘述。
所以我认为仅从这几点入手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是治不了的。因为只改变某一种因素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最后难以执行,那如果要改变诸多因素,则必须先改变教育结构。中国的教育结构上有着诸多的问题,除上述列出的问题外,还存在教学条件的不平等性,过于单一性等问题。
关于高考改革问题也是年年都在喊,年年不见成效。今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他透露:以后考试怎么考,不是教育部说了算,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这样一个独立机构。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把高考新方案拿出来,方案真正实施要到明年。
高考的改革必然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大家拭目以待,同心同力为中国教育改革出谋划策,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教育结构的一种调整。但这也只能用调整来形容,因为这就好比是软件系统,虽然这个软件再高级优秀,硬件在那里跟不上带不动则属于白搭。这就需要制定出一种真正行之有效却也符合事实的方案,这个方案如果能够很好实行,必然对于教育结构产生影响,其他有关教育的问题(如减负问题),甚至非教育问题(教育的提升必定带来发展)都会自然而然的改善。所以教育本身也是解决国家问题的关键入手点。
关于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以及幼儿园教育纳入幼儿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学前基本是在家庭中受到家属的教育的,这个阶段十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品性等根本方面,而进入幼儿园中的教育也并不能属于学校教育,因为这些“教师”是需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武装的,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学前教育。而我国在此之前对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十分的忽视,此次会议显示党组织已经着手改善这一现状,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民办教育,政协委员呼吁解决民校师资问题。两会期间,有关民办教育的争论不绝入耳,其中有关民办学校建设品牌、生存发展的问题受到代表们热议。据了解,由于办学特色不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师资力量薄弱,民办教育优胜劣汰加速,一部分民办学校形成品牌,生存状况良好;一部分民办学校规模日益萎缩,甚至倒闭转让。这是有教育的不平等性所导致的,下面将重点展开阐述。
中国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就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名族的创新精神,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在中国真正的授之以渔的则是社会教育,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走上社会了,被逼无奈,在不断地碰壁中逐渐学会了渔。这必然是没有效益的形式。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国民处于一种低素质的状态,同时中国对于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在中国家庭教育难以发挥其效力,同时导致了“入园难”等问题。
以我之愚见,想要改变中国教育结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也并不能不为之而准备。我觉得应该从平等教育条件,改变中国国民对教育的观念,发展职业教育,改变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倾向,完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系统等方面出发逐步调整中国教育结构。
发展平等教育我觉得是当务之急,在目前,东部与西部教育条件的不平等性,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条件的不平等性,民办与国立学校教育条件的不平等性,大学不同级别教育条件的不平等性等问题已经展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四个的不平等性其实说明一个问题,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教学硬件配备与师资力量配备相差很大,这使得拥有好条件的人们更占有优势并留在发达地区,而条件差的同学则会通过努力留在发达地区,那么不发达的地区的人才资源就更匮乏,就越难发展。这样就只会在一个恶性的循环中越陷越深。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平等性,是教育问题的核心与根本。
发展职业教育和改变中国国民对教育的观念是相辅相成的两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过于单一化,这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大学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贫富差距”太大,以至于想要过上一种好生活就只能挤大学这个独木桥。所以要发展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让各种人有适合其的教育来引导他们,充分的利用人才,同时压力也自然就笑了,学习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受到了长期的封建官僚与帝国侵略者的残酷压迫,在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问题后就拼命的死抓科技,自然而然的大学也就成为了所有梦想的摇篮,成为了社会的唯一认知面。于是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以致出现现在这种严重的不平等性。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条件资源全都集中到大学教育这一种形式,所以其他种类教育自然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即使培养出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就导致了职业歧视问题,人们无形中把职业划分了等级,并按等级分配收入,那么人们要想要有好的生活就只能挤破皮的挤进大学的圈子里才行。于是乎,高考成了门关,初中高中也只向着高考看齐,中国教育也就见见变了味。而在外国是鲜有职业歧视的,比如在美国,从小就在培养一种职业规划,他们的教育就是将人才培养成某个行业的专家,是一种高效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每种职业又怎能不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呢?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即使是中国人民最瞧不起的农民行业,在外国也是有巨大价值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教育不对,中国教育确实符合了目前的国情,而且要做到美国那样的全公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目前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但却必须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完全做到,比如改善民办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的教师质量,硬件条件问题,逐渐调整其他行业在中国的影响力等都可以发挥调整教育结构的重大作用。
改变不同阶段的教育阶段的倾向是使教育成为教育的直接体现。这是对教育目标的划分,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没有正确的教育目标是不行的。在目前,我国忽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初中高中则一条龙为高考服务,而大学则是稀里糊涂混混乱乱最后美其言曰“学习如何学习”,那也正能让我冷笑着问到,早干嘛去了!这样显然是效率低下的,这并不是说没有产品或者产品少,而是产品没有质量,并且将一部分不适合的人硬是打造成这样而产生病态心理的也是有的。所以我认为,教育就应该从出生的那一刻抓起,首先要普及家庭教育,让家长能正确的教育子女,使得子女有正确的品行,树立出正确的价值观与正义感。而小学阶段是大脑成长的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是发展智力的大好时机,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思考,而不是让孩子们去成为理论知识的奴隶。接着是初中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有着初步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个阶段应该才是学习如何学习的阶段,思考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究竟该怎么干等问题,明白这样的问题后才能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学习。而大学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技术的地方,其间的高中则是从初中到大学的一个过渡期。我想这样的教育必是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教育。
对于完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前者主要是公民价值取向引导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人的品性建设的问题,对此其实在前面已经慢慢渗透进去了,在此不再多说。广州市政协委员戴秀文也说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合力,才能为青少年创造合理、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减负”。自然可想而这其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对于两会教育问题的见解,而之所以选择教育是因为认为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根本,例如,教育没问题了,自然就不会有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会有挤公务员的问题,不会有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等等等等。有教育才会有建设才会有发展才会有富裕!
【第3篇】2009年两会心得体会:两会看点之与高等教育有关
这些天手机报一直强迫我看两会热点,漫天遍野的三农、就业、航母,说实话,对这些东西我并不是太了解,因为我并没有经历过这些东西,没有下过地种田、没有去求职市场打拼、没有去边境站岗,所以看那些报道总觉得是雾里看花,这里有这里的道理,那里有那里的道理,我该站在哪边,我也迷茫。但今天早晨,终于看见了高等教育的热点,这个我正在经历的阶段。
高等教育几年比较合理?有人建议第一年军训,然后四年本科,说这样可以减缓就业压力,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事情有先例,据说一些名牌大学曾经有过这样的制度,只是现在高等教育本科已经普遍四年制,余下的建筑医学等因为要补习美术或者外加实习,因此才例外地有更长年限。此言一出,当然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就我而言,当然是希望教学时间延长,但是不是所有延长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军训,还有待商榷。
学习现代专业知识需要几年?或者问得再具体细致一些,用专业找工作需要学习几年?这个问题在古代的话,学四书五经的大概是十年吧,所谓寒窗十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期间有一些时间是私塾等启蒙教育,而且当时的“十载寒暑”毕业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至于像鲁班那样的“工科专业”,估计几年就能毕业了,哪怕是徐光启学数学,大概也不是很长时间吧。总之,在古代,那个知识量相对较少的时代,学习是很快的,因为已知的就这么些东西!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比如学数学,现在的高等代数中有一章叫微分方程,其中有一节叫初始条件,其中有一个问题叫柯西条件,天哪,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很可能是人家的重大研究成果!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家终其一生,我们却只是浮光掠影!我们再一次看见了自己:因为知识量的指数式扩大,我们不得不学得广博却不专,甚至抛弃了很多很多曾被人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爱因斯坦学小提琴,我们就没时间学吧。
然后但就我的专业看这样一个变化,我现在学单片机,学8051单片机,而我的老师,她本科毕业的课设正是关于这个单片机的!她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出现的东西,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这些控制技术在生产中用得太多了,科技在发展,工厂在发展,以前的技术不断淘汰,新技术涌入,而我们却又不得不从那些被淘汰的技术开始学习,再慢慢掌握现在的新技术,可四年制的学制哪里来时间让我们“慢慢”掌握呀!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唯一的成效是让我们的教育中出现了“选修课”、“劳动课”、“美术课”,顺便地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真是讽刺,因为素质教育,专业课的压力更大,负担更重了!
从人类发展近代科学到现在,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数千年,数亿亿亿人的辛勤努力,我们有生之年又如何将这些消化呢?于是有了教材,将那些知识进行分类,分为数学、物理等等云云,新技术的出现又诞生了不少学科,我们面对的当真是学海无涯,可与古人又有点区别。古人的学海无涯,是说有些问题没有人能解答,所以即使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也无阻于就业,现代人的学海无涯,是说有些问题自己不能解答,但有人能解答,所以那些能解答的人找得到工作,自己就只能成为次品了!
因此如何让每个经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就业,都能把所学的用到工作中去产生效益?这确实是教育质量的问题。如果高等教育延长年限,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将那些被过度压缩的学科解压缩,然后让学生学得更好,不再成为被淘汰的本科生,那么也就不存在就业困难的说法了吧。
【第4篇】关于农村教育的2023两会心得体会
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们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作为当代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努力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同时,我也在关注着这个最近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会” 。对于两会,由于专业以及学生身份这两层原因,我更多的是关注两会中提到的医疗和教育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两会中提到的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些感想。
自两会召开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教育。而其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便是与我自己息息相关的很重要的话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观点,此观点一经曝光,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点燃了舆论的沸点,指责与诟病接踵而至,将政协委员推至舆论审判的法庭上,轰动效应不言而喻。很多人表示这无疑是对农村孩子的不公平的行为。
然而在批评这个观点的同时,我们的视线也应该转移到她所表述的深刻现实。就现实情况而言,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农村的教育硬件以及师资水平都不是很高,所以说农村娃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不容易。其次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对教育的投入对家庭收入而言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家庭因此而返贫。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好多农村娃辛苦念出来,找工作难,就是找到工作工资还不如普通农民工,投入与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最后就算在城市落脚了,融入城市也是个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也是难上加难。家庭指望不上,靠自己需要多少年还是个未知数。
农村娃到底上不上大学?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决策权是在自己的手里,把握每一个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于我们中国的一些孩子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来说,也许考上好大学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唯一的一条道路……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能以更加好的形势培养出更能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第5篇】2023两会教育问题之心得体会
今年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___总理提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向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这些不仅要求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做好一个学生的职责,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更要求我们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在自己的教学观念上进行更新以及调整,不断加快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进程,为了自己也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懈努力。
同时,作为新一代的知识群体,创新的任务重担也落到了我们身上,如果说,大型的科研室专业人员所从事的话,那么我们就是做好基层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将这种风气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的提升中国的创新力,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6篇】2023学习两会精神心得体会:教育公平首列国策
“促进教育公平”首列国策 另外,意见稿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资源倾斜农村 确保机会公平
对于该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部长袁贵仁2月28日表示,教育公平应当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关键是机会公平。
他表示,要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其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纲要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财政部4措施 确保投入提升 丁学东又表示,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财政重点保障的支出项目比较多,因此要实现4%的目标,难度不小。为了保障这一目标,财政部将有四项具体措施:
一是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今后几年要加强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为实现4%的目标打下坚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进一步协调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增加教育经费。
三是大力筹措其它财政性教育资金。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四是要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
一纸纲要 还不足够
温总理曾说过,教育改革要“让人民看到希望”。近10多年来,内地教育产业化大行其道,读书上学却越来越多地被与金钱挂钩。富家子可以大把甩钱拣名校,但很多贫家子弟却因交不出学费而被迫辍学。这种现象令人失望。
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产业的确能为政府“搵真银”(指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因此,产业化本身没错,但应有一个前提,就是本国公民已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贫困家庭为筹措子女学费发愁、农民工为自己的孩子无书可读绝望的时候,一味强调教育产业化,似有本末倒置之嫌。长远来讲,更将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
【第7篇】2023两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心得体会
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的,便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这个与我们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
建立配套制度,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依法治国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而进行改革,不可以光靠说,要靠实际具体的措施,而教育的改革是民生重点,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更何况是高等教育改革,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甚至整个中华民族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素质。这代表着中国未来综合国力。要具体实施,便需要有正确而有效地指导,而建立配套制度便是改革的第一步,要有指导方针,才可以深化改革,才可以实施有效地措施,以及具体的做法,通过制度去对行为进行指导,以及对整个体制进行变革,着变是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步。要对政策以及体系都加以变革,适应时代的要求,具体到每个地方教育部,每个教育机构,每间学校。根据我国国情以及莘莘学子的切身利益以及发展需求,适时制定正确的改革方针,对高等教育进行指导,从而满足接受高等教育学子的受高素质教育的需求。
钟秉林政协委员还提到坚持自主办学、学术自由、以师生为本应该是现在大学的基本标志,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和大学内部的关系。其中与我们大学生关系最大的便是大学内部的关系:就是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能够创建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要克服当前存在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干涉过多的现象,在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方面,在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更多的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的确当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时往往是行政权力占了优势,经常会有行政权力干涉学术的现象,也是我们当今高等教育需要深刻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学术成为一片净土,成为学子们自由翱翔的天空,这是教育领导者以及改革者需要深思的,当今大学生的需求不再只是职业以及学业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教育改革者应抓住重点,从需求入手,切实为高等教育办实事,让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真正把改革变成教育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