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文精选了7篇优秀的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
第1篇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第2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3篇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4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第5篇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第6篇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 第7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第1篇】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黄大发悬崖修渠。黄大发的事迹必将鼓舞一位又一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有志之士。以下是第一心得范文网整理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
一个人用一生凿出并守护着一条“生命渠”,他是当代愚公、他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36年前,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一位老支书黄大发,为了改变“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中的现状,立志向大山较劲,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渠,一干就是36年,“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诠释了他的一生。
学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从首战失败到3年学艺,从年过半百到发誓拿命修渠,从渠成水通到修路办学,黄大发带领的的草王坝村,就像是当下农村发展的缩影,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铿锵有力。
学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党员本色。渠长9400米,地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黄大发把大半辈子献给了这条渠,为了修渠黄大发在账务上不出一分差错,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一心为了“大家”。
作为当代青年,无论生活工作中当时刻对标黄大发同志,将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时代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砍组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草王坝村大队长、村长、村支书等职务。
黄大发,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带领村民凿通蜿蜒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的“解困之渠”、“脱贫之渠”、“发家之渠”,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今年82岁的他,一生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劈山引水。如今解决了草王坝村人畜饮水和饮水灌溉难题。对时下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作为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是他最高的理想信念,他的事迹,既平凡,又伟大。平凡的是他只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伟大的是他36年始终如一;伟大是他心中有民的理想信念;伟大的是他解决了村里最迫切的用水难题;伟大的是他改变了村的面貌,对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大发,是脱贫攻坚统揽一切当下的“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着力解决贫困农村的水、电、路、讯、房、寨六大问题是攻克贫困的关键环节。时下,不同地区就以小康“六项行动”为抓手,深入落实扶贫开发政策。
党员干部要带好头。___强调,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发扬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开展学习黄大发老同志事迹活动,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脱贫攻坚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脱贫攻坚路,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他们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
近日来,各大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华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60年代开始,历时36年,他带领全村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该村滴水如油的历史。让人称奇的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参与修造下,该渠经过评估,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可以这样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工程“奇迹”。
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带领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让人敬仰“当代愚公”,是我们广大党员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学习。
学习黄大发同志善于团结群众。
他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传说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黄大发45年的要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代大环境下,修造这样一个水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但对于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黄大发同志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遇到困难自己先上,面对艰险从不退缩。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黄大发明白光靠蛮干是不得成功的,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半文盲的他,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专家。黄大发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他们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第2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黄大发先进事迹
【第3篇】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以下是第一心得范文网整理的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
近日来,各大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华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60年代开始,历时36年,他带领全村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该村滴水如油的历史。让人称奇的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参与修造下,该渠经过评估,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可以这样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工程“奇迹”。
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带领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让人敬仰“当代愚公”,是我们广大党员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学习。
学习黄大发同志善于团结群众。
他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传说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黄大发45年的要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代大环境下,修造这样一个水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但对于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黄大发同志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遇到困难自己先上,面对艰险从不退缩。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黄大发明白光靠蛮干是不得成功的,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几乎半文盲的他,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专家。黄大发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他们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
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黄大发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新使命,我们更应该向黄大发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才会名副其实成为党组织的好干部,百姓心中的好公仆。
要坚定信念,做到时刻不忘初心。______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一名共产党员骨子里不能少的,只有做到有党性、讲党性,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才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平日里,我们更要牢记当初的誓言,始终把“永不叛党”灵魂长驻心间,学习践行好黄大发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心中装着百姓的冷暖,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为他们办实事,这样老百姓才会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更加幸福。
要敢于担当,做到时刻不忘衷心。习主席指出,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当前,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为全党的一项政治任务,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党的这一伟大目标,更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向黄大发看齐,不忘衷心,拿出敢于担当作为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上,站好自己的岗,履好自己的职,尽好自己的责,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常深入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事于民,做到岗位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
要无私奉献,做到时刻不忘热心。______曾强调,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决不能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无私奉献而铸就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以黄大发精神为航向,干好自身的工作,带动好身边人,以实际行动率先作表率,发挥、传承、践行好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忘为民服务的热心,不忘干好工作的热情,不忘为民办好事的热诚,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为民一辈子,奉献为民一辈子,成为人民心好的好公仆。
黄大发历时30余年,以坚定的信念、责任的担当、无私的精神,带领群众,战斗天地,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开凿了生全之渠,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为老百姓增福祉、谋幸福更需要这种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不能丢!不能忘!
【第4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要为自己着想,要为人民着想。”
“做每一行事我们都要带头。”
“我们作为一个党员的话,就是要多做事,不管你怎么说,如果一件事没做,就没得意思。”
……
这是记者问到黄大发对青年党员有什么寄语时,黄大发提到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这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践行着的初心与担当。
在那个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年代,“大发渠”的开凿可谓困难重重。一锤锤凿、一钎钎撬,前后两次动工,跨越整整36年,最终引得活水来,凭的就是“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的精神,靠的就是“我们共产党员不讲虚的,就是要带头干,干出来让老百姓看到”的劲儿。
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次年,24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这是黄大发当时立下的“军令状”。虽然在村民看来无异痴人说梦,但黄大发心里却有底:“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那个时候,一千五百公里外的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火热进行,黄大发备受鼓舞,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着乡亲们开始修建草王坝的“红旗水利”,计划将附近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里,工程总计15公里。
“我们修的渠一开始也准备叫‘红旗渠’。”一位村民笑着说。
不过草王坝的“红旗渠”最后以失败告终。
“那个时候不懂技术,测量竖起竹竿用眼睛瞄;没得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锤子钢钎靠蛮力凿,进度特别慢,洪水一来,沟渠被冲得稀巴烂……修修补补十几年,办法想尽,可水就是进不来。”
“我当时很难过,但我觉得,我们党员必须遇事坚定,不能动摇,渠总有一天要修成功。”黄大发并没有就此被吓倒。
1992年春天,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因为有上次的失败,村民们对这个修了十几年都没修通的水渠还是持怀疑态度,黄大发坚定地回应:“我是党员,我是拿生命去换水,我用我的党籍来保证。”
修渠开始后,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那会儿我们就跟着老支书,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遇到一些危险陡峭的地方,老支书自己绑着绳子就去干了……”
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一次运水泥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如今的“大发渠”已是热门景点,渠道边上修建了木栈道,黄大发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党代表工作室”,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我接待我们的游客,能讲一下我们修渠的故事,讲一些共产党人的精神。我很高兴啊!”
【第5篇】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黄大发所居住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曾经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由于深处大山腹地,山高岩陡,雨水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最少也要走两个小时。
因为缺水,地里种不出水稻,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碾碎后蒸熟了吃,村民们称其苞谷沙。对于这样的苦日子,很多人干脆认命,可黄大发却不这样想。
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为拔掉缺水的“穷根”,意气风发的黄大发立下誓言,一定要想办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白米饭。
他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几公里远的螺蛳河是理想水源,只要想办法把河里的水引过来,问题就解决了。
然而,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原来,螺蛳河虽然只有几公里远,但这几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中间隔了三重大山。看着眼前的大难题,有人曾劝他放弃。
“我一定要把水引过来。”黄大发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年近九旬的黄大发依旧耳聪目明,走起路来步伐稳健,有时候甚至能把年轻人甩在身后。他告诉陈晓彤,这辈子习惯了,当初修渠路途远,走得快些才能早点把渠修好。
前几年,他依旧坚持着每天上山巡查水渠,现在隔三差五也要上去看看,只不过不再去到那些被栅栏锁起来的危险路段。
那天下午,陈晓彤走进黄大发家里时,他刚从屋后头进来,脚上还穿着一双下地干活的草鞋。老伴和外孙相继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窝米饭和三两小菜,黄大发笑着招呼陈晓彤一起吃。
白米饭对于黄大发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吃顿白米饭对于村里人来说还是一种奢望,为了让大伙儿吃上白米饭,他和大山较劲了一辈子。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去年10月,仁遵高速团结特大桥引桥双幅贯通,这座位于团结村、与“大发渠”相交的世界级大桥建成通车后,从遵义市区到团结村的车程将从目前的两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同时,一条从团结村村委会至仁遵高速团结村下道口的硬化路已破土开工。这与黄大发的努力争取分不开。
这几年来团结村的游客很多,黄大发常常给游客讲课。已经86岁的黄大发,一边当好“大发渠”的解说员,一边为村里的发展不断奔忙。作为老支书,在他的号召下,团结村已经顺利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打好了基础。
据多彩贵州网报道,如今的团结村(原草王坝村),水稻产量已突破80万斤,全村现有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辣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村民再也不愁吃;以前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景点,不少村民把闲置的房屋打造成乡村旅馆、农家乐。
谈到扶贫工作,黄大发在一次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道,基层干部与扶贫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是干部要带头,要能吃苦,不要放弃。小康主要靠干部来领导,群众在扶贫攻坚这上面不能放松。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这个机遇如果放过了,我们老百姓以后就可能掉队,干部要敢于担当,要甘于奉献。干部不要怕苦怕累,要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我们要取得胜利,就要我们干部舍得流血、流汗,光嘴上吼不行,发展是苦干来的,不是敲锣迎来的。”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
1935年出生于贵州遵义播州区原草王坝村的黄大发,自幼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饭,住的是滚草窝。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草王坝村地处深山腹地,严重缺水,最近的水源地来回就要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地里种不出水稻,人们过着穷困的日子。黄大发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大家通上水,种出水稻,家家吃上白米饭。他想把水引到村里来,经过多次实地探勘,他发现几公里外螺蛳河是理想的水源地。困难是,虽然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但是中间却阻隔了三座大山。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大发便带领村民开凿水渠。由当地公社牵头,草王坝大队、健康大队、胜利大队共同开建“红旗大沟”,黄大发任指挥长。
中间一条116米的隧道,技术难度很大,黄大发用农村最土的方法,竖起竹竿测量,人眼两边“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时候,黄大发用耳朵贴着山听,指挥群众往声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茧。最终,隧道打通了。
1976年黄大发决定再次修水渠,他还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为了资金的问题,他一次次步行往县城跑。1991年,在县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黄大发终于向政府争取到了6万元现金、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术指导。为了凑齐水利局要求的1万元押金,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钱终于凑齐。1992年春,水渠正式动工。
黄大发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苦干到天黑后,才打着火把回家。终于在1995年端午节,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渠竣工。草王坝人创造了绝壁引水的奇迹。
一泓清水终于流进草王坝村,庆功大会上,山村沸腾了。原本指挥部写了四页的总结报告需要黄大发宣读,可黄大发激动得一个字也读不出来。水渠通了以后,村里的坡地被改为梯田,稻田从240亩增加到720亩,人均粮食增产到千斤。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轰动全国,相似境遇下的草王坝人备受鼓舞,黄大发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也带着乡亲们开始修建“红旗水利”,计划将附近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里,工程总计15公里。
但放眼全村,没有一个人有修渠经验。没有测量设备, 就靠竖起几根竹竿、两端用眼睛瞄来定高程;不懂技术,就依地形挖下宽窄不一的沟;没有水泥,就用黄泥巴和着石灰来糊沟壁和沟底,不懂也更想不到还要修建导洪渠等必备的配套设施。
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渠道取水量小、渗漏严重、极易被大雨冲毁。从1962年到1975年,“红旗水利”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还是没能引进草王坝。
再聊起这段失败的往事时,黄大发的眉眼间已察觉不到什么别样的情绪,只是顺着陈晓彤手指的渠道照片,反复说了句:“失败了还要干,失败了还要干”,声音越发响了些。
筹备三年后,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常常天还未完全亮,黄大发就和村民们穿上草鞋,揣几个红薯、炒点苞沙饭装在包里,提上壶水就上山去了,累了就滚草窝睡一会,醒了再接着干,直到星星挂上了天。
工程最难的地方在三处悬崖绝壁间,其中尤以擦耳岩最为险要,村里不少年轻小伙子站在崖上往下望都有些发怵。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没太多犹豫,带头在腰间绑上绳子,吊下去测量。
渠修好了,黄大发又带着大伙儿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2001年和2005年,草王坝等地遭遇旱情,但在大发渠的滋润下,村里的水稻仍获得了丰收。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
从修渠造田,到后来的通电、修路、发展产业,几十年下来,黄大发心里装着的全是老百姓的事儿,而他自己的生活则过得像那渠水一样清俭。
2018年以前,黄大发一家还住在梁柱已经发生歪斜的老房子里。2017年村里开始实施分批次危房改造项目,黄大发总是把改造的名额一让再让,硬是把自家拖到了最后一拨。后来这间老房子被征用作为文物进行保护,老两口这才搬进了在屋后坡地上新修的房子里,屋内只有些简单的家具电器,基本还都是从老屋搬来的。
对于黄大发而言,老房子承载了乡亲们太多的恩情。身世坎坷的他自幼吃着百家饭,在乡亲们的帮衬下一点点长大。24岁那年,黄大发家的土坯房坍塌,靠着大伙儿“众筹”来的100块现金和出的力气才盖起了新房子,一住就是大半辈子。
现阶段,团结村边除了那条盘亘在灵宝山间的长渠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工程,当属那座两山间正在逐步合龙的高速公路桥,名为大发渠特大桥。大桥奠基的那天,黄大发特地去桥上看了看,把目光投向老远,似要把那山看穿,要看见乡亲们更远的未来。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才一两百个劳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榜样6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
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到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
地里也打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
“穷就穷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大米饭。”黄大发下定了决心。
【第6篇】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1
“我的肉体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骄傲,不自满,再多的困难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处,我愿意用命来换……”
《榜样6》录制现场,一个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台前宣读着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即便操着一口不易懂的贵州话,现场的每一个人还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黄大发。
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人物”,是“最美奋斗者”……
而在这些闪耀的荣誉之下,他也是——
团结村的老支书,永远的共产党员,以及,一位可爱的“80后”。
走路两步并作一步、上台阶小跑着……如果无人告知,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的老人家已经86岁。
“老支书修渠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经习惯了。”同行的团结村村民说——他们都是黄大发看着长大的,两位稍年长一些的村民还曾跟着黄大发一起参与修渠工作。
即便已经卸任村支书近17年,大家也依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支书”,因为他带领着村民们一步步走出了曾经贫穷、困顿的生活,让村民们过上了有白米饭吃、有水喝的日子。
现在的团结村,彼时的草王坝,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那时候的草王坝,没水、没电、没路,群众一年到头吃苞谷饭。”黄大发这样说道。
草王坝属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刚一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很难留存。村民经常要走两三公里才能找到一个河沟,来回走两个小时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坝人的穷根,也是他们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竣工。
这条由黄大发带头开凿的、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的天堑之渠,跨过了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不仅解决了数百户村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还满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彻底结束了草王坝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渠修好后,黄大发又带着村民们改造了400多亩梯田,种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发渠”的滋润,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证丰收,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近些年,随着产业发展,更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电,2008年通路,现在我们家乡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黄大发骄傲地说道,言语之间满是欣慰——那个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村落,已经脱贫摘帽,正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2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愚公精神。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3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要为自己着想,要为人民着想。”
“做每一行事我们都要带头。”
“我们作为一个党员的话,就是要多做事,不管你怎么说,如果一件事没做,就没得意思。”
这是记者问到黄大发对青年党员有什么寄语时,黄大发提到的。
而实际上,这也是这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践行着的初心与担当。
在那个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年代,“大发渠”的开凿可谓困难重重。一锤锤凿、一钎钎撬,前后两次动工,跨越整整36年,最终引得活水来,凭的就是“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的精神,靠的就是“我们共产党员不讲虚的,就是要带头干,干出来让老百姓看到”的劲儿。
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次年,24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这是黄大发当时立下的“军令状”。虽然在村民看来无异痴人说梦,但黄大发心里却有底:“草王坝缺水,但几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开阻隔两村的灵宝山,水就能流进草王坝。”
那个时候,一千五百公里外的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火热进行,黄大发备受鼓舞,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着乡亲们开始修建草王坝的“红旗水利”,计划将附近一条水量丰富的螺丝河水引进村里,工程总计15公里。
“我们修的渠一开始也准备叫‘红旗渠’。”一位村民笑着说。
不过草王坝的“红旗渠”最后以失败告终。
“那个时候不懂技术,测量竖起竹竿用眼睛瞄;没得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锤子钢钎靠蛮力凿,进度特别慢,洪水一来,沟渠被冲得稀巴烂……修修补补十几年,办法想尽,可水就是进不来。”
“我当时很难过,但我觉得,我们党员必须遇事坚定,不能动摇,渠总有一天要修成功。”黄大发并没有就此被吓倒。
1992年春天,修渠工程再次启动。因为有上次的失败,村民们对这个修了十几年都没修通的水渠还是持怀疑态度,黄大发坚定地回应:“我是党员,我是拿生命去换水,我用我的党籍来保证。”
修渠开始后,从材料运输到实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黄大发总是冲在最前面。“那会儿我们就跟着老支书,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脚都磨出了血泡。”“遇到一些危险陡峭的地方,老支书自己绑着绳子就去干了……”
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来回步行36公里到乡镇背回来的。筑渠需要的水泥,是他亲自到县城“押运”回来的。有一次运水泥车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黄大发担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如今的“大发渠”已是热门景点,渠道边上修建了木栈道,黄大发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党代表工作室”,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我接待我们的游客,能讲一下我们修渠的故事,讲一些共产党人的精神。我很高兴啊!”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4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5
“这个是杜富佳,杜富国的姐姐,现在在贵阳。”“这个是山东电视台的记者,她之前来采访过我”……在让记者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后,黄大发开始边翻手机里的通讯录,边向记者一一介绍。
“您记性真好!”“那是,我记性好得很!”看着记者震惊的眼神,黄大发有点“小傲娇”地说道。
生活中的黄大发,就如同邻家的老爷爷一般,真实、质朴、亲切、可爱。
“吃饭没得?不拍了不拍了,先坐下吃饭。”
“我不累,我不累,你们辛苦了。”
看到记者吃饭时候还在拿着照相机拍照,他会招呼记者赶紧入桌吃饭。
紧张录制之余,面对记者的询问,也一直表示状态良好。
交流过程中,黄大发会提出殷切期望,“要好好工作,精益求精”“要多传递好人好事,要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也会叮嘱记者“要好好吃饭,注意身体”“找朋友不要慌,要合适才行,要对你好”……如同家里的长辈,言谈间尽是关切。
聊到兴起时,甚至还老顽童般地跟记者比起了手劲。那双手握起来温暖、有力,手上的“一沟一壑”都是常年劳作、开渠垦地的见证。
《榜样6》录制结束的第二天,一行人就要返回贵州。临别的时候,黄大发反复向记者发出邀请:“一定要来看我,一定要来找我耍哈!”
我们一定会去看您的,看看您生于此长于此奋斗于此的团结村,走走凝结您毕生心血的“大发渠”,尝尝清冽的泉水和它孕育的“天渠大米”,最后,再听您跟我们讲讲共产党员的精气神!
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及心得
【第7篇】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1
他叫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人。这两天,这个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人,在网上成了红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推出长篇通讯,央视更是用上下两集的篇幅,在《新闻联播》播出他的事迹。现代快报制作的关于这位老人的融媒体产品,视频和h5也在网上被刷屏……
这几天,黄大发成了新“网红”。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先后担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为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通过36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成功。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黄大发在担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
学习黄大发敢于担当、实干巧干的工作作风。尊重科学,实干加巧干是黄大发的厚重底色之一。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学习黄大发联系群众、坚守初心的公仆本色。“黄支书,我们跟着你干!”这是广大村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凑不出钱的就借钱,借不到钱的就卖东西换钱。豆子、鸡蛋、蜂糖……朴素的草王坝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声一阵接着一阵。当天晚上,乡亲们打着火把,拿着皱巴巴的零钱,交到黄大发手里。看着大伙儿凑来的救命钱,盯着乡亲们质朴的眼神,黄大发流着眼泪立下了军令状——“修不好我把名字倒过来写,我拿党籍来作保证,我拿命来换!”
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正如有新闻报道描述:“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2
1992年底,新上任的乡长商顺模十分奇怪,为何草王坝村一半以上的户数姓徐,这么多年却选择一个姓黄的人做支书?
“是公心!”每每谈起老支书,70多岁的老党员徐开伦都竖起大拇指。“对他来说,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刚平跟黄大发打过几次交道。
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头上压着粮、油、烟、猪、人五大指标。“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到农户家里牵牛牵猪、揭瓦拆房比较普遍,黄大发不肯这么干,在乡里是有名的‘刺头’,敢对我和书记拍桌子。”商顺模说。
修渠那几年,车子拉来的水泥堆得像山一样高,车厢里洒落一丁点,黄大发都要清扫入库。有一次老伴儿扫了多半碗水泥,想着补补家里破损的灶台,黄大发一把拉住。“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对母亲急吼。”二儿子黄彬权说。
“那时候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有二十来万,硬是没出过一分差错。”往事历历在目,村里的老会计杨春有拍着手说,“抠啊,他真的是抠得很。”修渠时工地上天天要钱付账,三天两头俩人就往镇财政所跑。住,3块钱一晚的旅社;吃,就将就一碗饭,不然就一块泡粑。
“沟是我修的,我放心不下,随时都牵挂着。”时光逝去,但初心不变、本色不改,退职后黄大发仍然带领村民修沟补渠。“只要是黄支书带头决定的事情,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 一呼百应,村民们将渠取名为“大发渠”。
2014年10月,照习俗,黄大发提前一年过八十大寿。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活了80岁,最远的地方就去过遵义市,我想有生之年去省城看看。”
去省城的当天,黄大发和妻子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帽子洗得一尘不染。陪同的乡干部徐飞还没到,老两口就早早等在路边。
到了贵阳,黄大发既没去景点,也没去商场,而是要求直接去省委。“老支书在省委有相识?”徐飞心里一阵嘀咕。进了省委大院,黄大发却不进大楼,根本没有找人的意思。“就见他挺起腰,注视着大楼,还有远方飘扬的五星红旗,一言不发……”
这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黔北深山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黄大发,在耄耋之年,想来省委看一眼,看看党组织到底是什么模样。
当天,黄大发就回草王坝了。回途车上,徐飞问:“老支书,落心了没得?”
“落心了。”
多少年滴水贵如油,如今一渠春水流入草王坝家家户户。
多少年天黑孤村闭,如今这里夜晚如同掉下星星一片。
多少年山深人绝音,如今通村路将草王坝与外面紧紧相连。
青山不负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奔腾不歇的渠水悠悠长长,拍得悬崖直作响,崇山峻岭再难阻隔。阳光下的草王坝,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3
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清渠,几十年,坚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这就是一个基层党员的信仰,宁静致远,沉默有声。
这名干部的心灵感悟,就是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老支书事迹后共同的心声。
“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龙南县龙南镇党委组织委员罗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黄大发同志就是最好的活教材,“大发渠”就是最好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再学习,再宣传,全县再次掀起“大发渠”精神学习热潮。”中央级的新闻报道还在持续,学习老支书精神的高潮火热掀起,让“大发渠”精神成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坚强精神动力,也正在龙南县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4
黄大发,男,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为解决草王坝村山高石多、缺水严重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他坚守初心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无论是在村干部任上,还是离任后,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村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群众期盼什么,他就谋划推动什么。村里通水后,他又先后组织了通电工程、通路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用电和出行问题。他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黄大发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有机稻米、有机高粱,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养殖肉牛、生态猪、蜜蜂等,群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该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5
近日来,各大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华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60年代开始,历时36年,他带领全村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过三重大山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该村滴水如油的历史。让人称奇的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高级技术团队的参与修造下,该渠经过评估,质量过硬,设计合理,可以这样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工程“奇迹”。
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带领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是让人敬仰“当代愚公”,是我们广大党员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学习。
他深知只有团结全村每一个人,才能解决村里的难题。他把群众当亲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信得过的方式办事,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传说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黄大发45年的要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当选,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
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代大环境下,修造这样一个水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但对于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来讲,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
黄大发同志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遇到困难自己先上,面对艰险从不退缩。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黄大发明白光靠蛮干是不得成功的,主动申请到乡镇水利站跟班学习法院干部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几乎半文盲的他,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摹,一张图一张图地学习,最后变成了专家。黄大发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需要千千万万个新愚公,需要他们一心为民、不畏艰险、志拔穷根、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感想